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流動性

道德流動性

發布時間: 2022-10-28 20:14:36

A. 是什麼造就當今社會,道德淪喪人慾橫流。

這是專制體制帶來的必然後果.因為專制體制的封建、落後、腐朽的特性,必須要靠一大批官員來維護,而這些官員獲得權力並不靠真才實學,主要靠和上級領導的關系.大批對上溜須拍馬,對下蠻橫欺騙的官員獲得權力,而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形成逆淘汰.其結果是社會正氣得不到弘揚,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的潰敗.這是導致整個社會人情冷漠,道德淪喪的主要原因.治國的本質實際上是治官,只有實行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才有可能扭轉潰敗的社會風氣.

B. 現代社會一些人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哪些

社會環境、利益、家庭教育
更多的是後者,父母的教育方式,
直接關乎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還有可能是遺傳因素!!

C. 如何提高學生的流動性

一、用高尚的情感染學生。


這是當一名教師立身之根本。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是具有互通性的。教師關愛學生,學生就會尊敬老師。教師在學生特別是小學生眼裡是神聖的、高尚的,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感染著學生,以至於有的學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教師的一句關心話,一個愛護動作都給學生無比的幸福和溫暖。教師歷來是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承擔著以德傳承的重任,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自身的道德情


建設。教師人格力量的重要內涵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這是我們每個教師的道德准則。


  1. 熱愛學生。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界,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只在熱愛學生,才會千方百計地去教好他們。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愛,才會主動地、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師熱愛學生,必須熱愛每一個學生。陶行知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去創造愛的氛圍,從愛的氛圍中教書育人。教師既應是學生的慈母,又應是學生的嚴師,還應是學生的摯友。

2.理解、信任學生。

教師要避免帶有成見、偏見,或以「先入為主」、「第一印象」等錯誤認識看待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學生的各種需要,教師要在了解的基礎上給予合理的解決。這是良好個性心理的必要前提,要讓學生理解你,你得先對學生做到。在此點上,千萬不能有太厚的面子思想。教師能夠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是,愛並不意味著遷就放鬆,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只要充滿愛,學生們一定會喜歡。


3.尊重學生人格。學生和老師一樣,都有著自尊和自己的人格。不論是當堂的教訓,還是變相的侮辱,都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導致惡果,因而我們要得饒人處且饒人,萬不能以辱罵、斥責學生為正常現象。


4.對待男、女生,優、差生要一視同仁。在傳統的中學教育中,重視男生,輕視女生的現象時有發生,他們認為,男生的潛力,穩定性都優於女生,這種觀點應該盡早拋棄。另外,對優生的態度明顯好於對差生,這是造成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我們必須對優生、差生一視同仁。我覺得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満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盡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地、慷慨地去贊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


5.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俗話說,笑容是打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鑰匙,老師與學生也一樣,一個淡淡的笑容,一份不經意的問候,都能使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好。不能老是板著一副酷臉,這樣會讓學生敬而遠之,根本談不上讓學生喜歡你。


6.對學生要有耐心。我們經常教導學生,凡事要有恆心,有耐心。我們也應該這樣,對學生多一點耐心,畢竟不同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在誇獎一些同學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的同時,更要對另外一部分不能按時完成的同學給予一定的肯定和等待的耐心。


7.以身作則。一個處處以身作則,一言一行都成為學生表率的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和仿效的楷模,而且會引起學生內心由衷的崇敬和嚮往心理。他們對學生的表揚和批評,都將喚起相應的情感式樣,激起學生奮發向上的激情,使師生關系處在和諧融洽之中。


二、用正確的觀念引導學生。


這是教師行事的准則,教師之所以成教師,因為教師是人之楷模,不為功、名、利所左右。我們教師要用正確的觀念去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從小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會學生與人合作,誠實守信,不偷懶,不逃避,不說謊,有集體觀念,有民族氣節,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同胞等等。學生道德觀念行為准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自己的老師、家長和社會,他們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和家裡的不良教導,往往產生困惑、矛盾,進而詢問於老師。這時教師的觀念引導取決定性作用,應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念和行為准則。由此可見,教師的引導相當重要,我們教師既要融入社會,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用正確的言行教育好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三、用豐富的知識武裝學生。


這是教師工作之職責。一方面教師要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學生,不計報酬,不計得失。我們常說教師是良心工作就在於此。現在有些教師太勢利了,有了豐富知識不是跳槽就是熱衷於有償家教服務。誠然,知識是有價的,但不應該成為我們這個社會教育的主流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在發展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當代各種知識的發展前沿,力求知識求全求新,增強自己的知識儲量和文化底蘊。要用好教材,但又要超越教材,及時給學生新知識,激勵學生探索求知。要經得起學生的提問,這是時代對我們教師提出的新挑戰。武裝學生頭腦必先武裝自己,唯如此,才能勝任教師「授業」的根本職責。


  1. 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人們常說:「在給學生一杯水前,教師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現代知識激增的情況下,教師的這「一桶水」還得經常更新,要成為一眼活泉,而專業基礎知識是教師知識更新的重要條件。教師只有具備了比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才能透徹理解教材,深入淺出地講解教材,不斷地引導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步,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勤奮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一個有理想的教師,一個想成為大家的教師,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他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扎扎實實多讀一些書。作為一個教師,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名好教師應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次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系,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所以一個好教師除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外,還應該要勤奮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我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今後應該勤奮學習,不斷充電,才能滿足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好教師,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2.要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教師必須懂得教育規則,掌握教育理論。有位哲人曾說過:「一位合格的教師知道教什麼,一位優秀的教師知道怎樣教。」而教育理論就是研究怎麼樣教的理論。同樣,我們也應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則,用以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


3.要有比較廣博的文化修養。任何一位教師無論擔任哪一學科的教育任務,都應懂得一些與自己所教學科課程相鄰近的學科知識。首先是因為各門學科的知識不是獨立的,特別是現在課程的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的廣泛;其次,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都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現在在這些方面我還做得遠遠不夠,但今後會朝著這些目標更加努力。


四、用綜合的能力塑造學生。


這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教師不但有較強的傳授知識的能力,還應有研究學生、塑造學生的能力。現在的教師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教書先生」,而擔負著「百年樹人」的歷史責任。隨著網路信息等科技的發展,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產生的問題也隨之增多,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來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再是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缺陷的產品。

D. 如何評價一直霸佔道德制高點的人

人的一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們如果一直霸佔著道德制高點,那麼就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因為這個社會需要一種流動性,而不是死板的,只是盯著你一個人去做這件事情,很多人都需要擁有這樣的一種榮譽,所以我們要讓整個社會處於流動的過程當中。

E. 道德風險流動性陷阱的定義是什麼


流動性偏好陷阱或凱恩斯陷阱(Keynes trap):當利率極低,人們會認為這種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說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會跌落時,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被稱為「流動偏好陷阱」或「凱恩斯陷阱」。西方經濟學認為,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偏好 (指人們想以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的願望)的報酬。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貨幣的供求,流動偏好代表了貨幣的需求,貨幣數量代表了貨幣的供給。貨幣數量的多少,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決定,貨幣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於流動偏好的作用,低於某一點的利率,人們就不肯儲蓄,而寧肯把貨幣保留在手中

F.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嗎

首先需要承認,無論中外,在歷史上道德都發揮過公共規范的作用。這里應該注意的是,古人的生活群落狹小,道德觀念相對統一明確。然而在現代社會,由於流動性的空前提高和資訊傳播的空前便利,社會的多元性已大大增加了。這種多元性同樣表現在道德觀念上,一個人認為天經地義的事可能正是另一個人嗤之以鼻的,這種情況下道德如何律人。從實踐的方面說,古代社會有緊密的基層結構,遇到實際糾紛時可能有一套非正式但有效的機制來處理。比如雙方會找家族和群落中的長輩或者公認較有威望和道德的人做評判,然後服從這一仲裁的結果。但這在現代社會也不復存在。有人說遇到爭議時應該採用『公認』的道德觀,並由這種『公認』產生的輿論壓力來迫使對立方屈服。但這樣同樣有很多問題,比如面對一個實際案例,如何立即確定哪種道德觀是公認的。很多問題社會本來就有激烈對立的立場(比如婚前性行為、墮胎、同性戀、甚至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如何能得到『公認』的道德觀。即使得到了『公認』結論,這種結論就是正確的嗎。需知真理一開始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三從四德之類的文化糟粕也曾經是公認的道德。在我看來,如果採用這種方式,多數暴力將愈演愈烈,社會對於異類會越來越不寬容。

G. 中國目前國民道德水準下降,就其原因是缺乏信仰嗎

目前的國家重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道德水準的下降和媒體的宣傳有關。

信仰只是一個方面。社會輿論的導向非常重要、

H. 鄉土中國什麼是道德觀念它包括了哪些內容道德觀念是由什麼決定的

作者在這里定義了土地的重要性,我們以農業為生。

我們是熟人社會,鄉土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交流並不是基於「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一種行為規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於是,鄉土社會逐漸演化成一種禮俗社會,是異於西方的法理社會。

農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因「熟悉」而成「俗」,常「習」之。這些「俗」因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約而固化,於是形成所謂的鄉土本色:一個禮俗社會。

(8)道德流動性擴展閱讀

《鄉土中國》一書收錄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

《鄉土本色》該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一章中,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

鄉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貴。其二,不流動性。靠農業謀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並不是說鄉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說在人與空間的關繫上是不流動的,安土重遷,各自保持著孤立與隔膜。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報考時分方向嗎 發布:2024-11-20 16:32:13 瀏覽:586
司法系統平台 發布:2024-11-20 15:52:49 瀏覽:502
在線司法咨詢 發布:2024-11-20 15:47:48 瀏覽:34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母愛成仇 發布:2024-11-20 15:10:18 瀏覽:995
沙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58:15 瀏覽:97
華東政法學報 發布:2024-11-20 14:47:15 瀏覽:256
石獅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04:16 瀏覽:586
法網狙擊法官 發布:2024-11-20 13:35:47 瀏覽:726
法官老婆 發布:2024-11-20 13:11:51 瀏覽:125
保全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20 13:10:29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