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三一道德經

三一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10-29 02:08:23

⑴ 三教、三清的來歷

三教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三家的學術內涵構成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稱聖,佛家最高稱佛,道家最高稱仙。聖、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學的成果。儒、佛、道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精神財富,是人類對主客體認識的知識結晶。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以及現代、未來的文明人類的前途,都與儒、佛、道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繼承、研究、融合、發展儒、佛、道的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文明的承前啟後。
所謂「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三教概念的發展,可以分幾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是一個階段。最初的階段里,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中間的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只有最後的階段才出現真正宗教形態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階段是在繼續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第三階段亦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份,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大。

「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雲:「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雲: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注曰:『靈寶君上清天尊也。』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寶君太清天尊也。』但此「三寶尊神」開始並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時(841~846)的道教神靈排列,先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後為「玉清大有天寶君,上清妙玄靈寶君,太清太極神寶君三寶尊神」。
另《業報經》《應化經》並雲:「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元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還有《元始上真眾仙記》稱: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
三清,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度人、傳道授法的大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漢族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一」即老子《道德經》裡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⑵ 《道德經》做人智慧,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道德經》中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眼裡自有自己優點的人,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自以為是的人,就聽不進別人的話,很容易目中無人。

自己誇耀自己功勞的人,其實沒有功勞,也不會讓自己彰顯。

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自以為是的人。平常的人,精神上至少應該是半開放的,就是見到新事物,或者聽聞新道理,會嘗試接受。

而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精神上是封閉的,拒絕接受新事物,也從來不把別人說的道理當回事。

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大圓和小圓的比喻,真正的高人就像大圓,視野大、格局大,接觸到的信息多,他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反而覺得自己很渺小。

自以為是,自視甚高的人就像小圓,格局小,視野小,接觸的外面世界也小。坐井觀天,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都不過如此。

美國著名指揮家、作曲家達姆羅施少年得志,剛剛20歲就當上了樂隊指揮,當時他名氣很大,自己也非常高傲,有些飄飄然了,以為自己無人可及。

直到有一天,達姆羅施不小心把指揮棒忘在了家裡。他准備派人去取,這時候,一個助手悄悄告訴他:可以向樂隊里他人借一支指揮棒用。

達姆羅施有些愣神,他略帶懷疑地向樂隊成員說:「請問,誰能借我一根指揮棒?」話剛說出來,就只見場上的鋼琴手、大提琴手、長號手等十幾個人紛紛從上衣內袋裡掏出了指揮棒······

達姆羅施好像被什麼擊中了,他似乎開始變得清醒起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並不是什麼不可或缺的人物,很多人都在默默努力,准備替代自己。

靜水流深。低調,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一個低調的人,不炫耀,不自以為是。與人相處的時候,懂得尊重別人,能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默默地向周圍優秀的人學習,不斷完善自我。

自以為是,太把自己當回事的人也是悲哀的。

錢鍾書在《一個偏見》中說,人在精神上都要有客廳,還要有卧室。在客廳里我們儀表端莊,高談闊論,自信地展現自我;在卧室里,我們卸下「禮貌」「莊重」「自信」等等,自由自在地,「放肆地」休息。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系。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范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里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范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系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系。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系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里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太把自己當回事的人,精神上只有客廳,沒有卧室。他們去哪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處處希望展現自己,自己始終也端著架子。精神上缺少一間讓靈魂休息的卧室,這是何等的悲哀。

王陽明和曾國藩,這兩大完人,不約而同地指出,傲,是人生第一大敵人,是人身上的第一大惡德、第一大毛病。

因為傲慢、自滿的人不會繼續學習,不會繼續修身,而只會用他們的傲慢、目中無人的「毒箭」去傷害周圍的人。

《周易》中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厭惡滿、盈的。謙就是不滿,永遠以學習的心態,不斷學習,這樣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⑶ 道教三清指的是什麼

道教三清指的是道教中最高的神,三清神靈,三清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觀的神像位置擺放中,太清道德天尊居左,手持太極圖或陰陽扇,象徵著世界被創造最初的狀態;玉清元始天尊居中,手持混元珠,象徵著世界的原始狀態;上清靈寶天尊居右,手持玉如意,象徵著世界剛剛走出混沌時的狀態。

三清名字中的玉清、上清、太清是指三清所居仙境的名稱,而天尊的意思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3)三一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教三清的信仰信仰是公元4世紀發展起來的,其實就是一種哲學思想的化身,是道家主張的宇宙論的系統反映。

他們認為,三清居住在一個極為遙遠而奇妙的神仙世界裡,並且對無數的其他神乃至萬事萬物進行管理,比如監督人類的社會生活。

其中,元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個宇宙的創造者,相當於中國式的上帝;至於靈寶天尊,為了迎合下層百姓的要求,道家把他授予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大多數認為他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

在通常的道教宮觀內都要供奉他們的塑像,為他們專門建造祭祀之處,稱為三清殿或三清宮。在道家藝術中,關於三清的雕塑和畫像內容非常豐富,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精品。

⑷ 老子(寫道德經的)是哪個大帝

老子不是什麼大帝,是道教至高神三清之一,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最高尊神,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是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之一。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度人、傳道授法的大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漢族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一"即老子《道德經》裡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 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重要人物(後人普遍認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⑸ 道教的祖師爺是誰

道教的祖師爺是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創始人,東漢豐縣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

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

(5)三一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立教派: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立並由其子孫世襲相傳,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籙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師道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⑹ 道教三清祖師是哪三人

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靈寶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

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世界創造之初的大神,故號稱三清道祖。

1、玉清之主元始天尊

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

道德天尊乃道教主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及最高尊神,為「三清」之第三位(取自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之意),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相傳他化身為周朝的思想家老子。

⑺ 三清只需泥土身,亂世常見道家人 是什麼意思

亂世的時候佛教封山,道教出來救世,然而佛祖需要金身度上去,三清只需泥人捏。

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

⑻ 三清都是老子嗎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最高尊神,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是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之一。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度人、傳道授法的大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漢族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一"即老子《道德經》裡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⑼ 三清分別是哪三個啊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無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歷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歷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棍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游於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還只有有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於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關於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歷代神仙通鑒》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新的天地開辟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於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
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用語,後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於三清之首。從歷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歷史完全相吻合。
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民間善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熱點內容
湖南開福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00:26:03 瀏覽:124
唐海司法局 發布:2025-01-17 00:13:56 瀏覽:554
婚姻法模擬法庭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2:56:23 瀏覽:558
離婚律師歌曲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2:48:41 瀏覽:118
民法第64條 發布:2025-01-16 22:43:28 瀏覽:412
公司司法審計 發布:2025-01-16 22:41:20 瀏覽:327
黨風廉政建設規章制度的落實 發布:2025-01-16 22:40:31 瀏覽:280
為什麼要健全有關師德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2:35:40 瀏覽:55
行政法信賴利益案例 發布:2025-01-16 22:30:29 瀏覽:785
提供虛假信息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2:16:40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