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帛書老子道德經註解

帛書老子道德經註解

發布時間: 2022-10-30 10:23:30

1.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原文是什麼

《道德經》全文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0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0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

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飉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2.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原文

一章(45)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59)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6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3. 道德經 歷代注本

一、先秦至六朝

1.李零:郭店竹簡校讀記

2.馬王維漢墓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3.韓非《解老、喻老》

4.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叢刊)本

5.河上公《老子道德經》(四部叢刊)本

6.嚴遵《道德真經指歸》(《道藏》本)

7.王弼《道德真經注》

8.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諸子集成》本)

9.穀神子《老子微旨例略》

10.穀神子《道德指歸論注》

11.王羲之《道德經貼》

12.葛玄《老子節解》

13.顧歡《道德真經註疏》

14.無名氏《道德真經次解》(遂州龍興觀刻經碑木)

15.《六朝寫本殘卷》(敦煌庚本)

有關古籍《莊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

二、初唐至五代

1.陸德明《老子音義》

2.魏徵《老子治要》

3.傅奕《道德經古木篇》

4.顏師古《玄言新記明老部》

5.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議疏》

6.李榮《道德真經注》

7.李約《老子道德真經新注》

8.景龍《道德經碑》

9.開元《御注道德經幢》

10.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

11.唐玄宗《道德真經疏》

12.廣明《道德經幢》

13.景福《道德經碑》

14.馬總《老子意林》

15.王真《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

16.陸希聲《道德真經傳》

17.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疏》

18.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

19.喬諷《道德經疏義節》

20.唐人《唐人寫本殘卷》

三、兩宋至元代

1.宋鸞《道德篇章玄頌》

2.王安石《老子注》

3.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篡微篇》

4.呂惠卿《道德真經傳》

5.司馬光《道德真經論》

6.蘇轍《老子解》

7.陳象古《道德真經解》

8.邵若愚《道德真經直解》

9.程俱《老子論》

10.葉夢得《老子解》

11.時雍《道德真經全解》

12.程大蛙《易老通言》

13.員興宗《老子略解》

14.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

15.黃茂材《老子解》

16.寇質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17.呂祖謙《音注老子道德經》

18.葛長庚《道德寶章》

19.彭耜《道德真經集注》

20.趙秉文《道德真經集解》

21.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

22.李嘉謀《道德真經義解》

23.林希逸《老子口義》

24.龔土咼《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

25.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26.劉驥《老子通論語》

27.曹道沖《老子注》

28.宋徽宗《御制道德真經》(《道藏》本)

29.李榮《榮道德真經義解》(《道藏》本)

30.趙至堅《道德真經疏義》

31.李道純《道德會元》

32.劉辰翁《老子道德經評點》

33.鄧琦《道德真經三解》

34.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大旨》

35.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

36.景礻右《甘肅天真觀道德經幢》(《石本》)

37.麻沙本《老子道德經》(《刻本》)

38.趙孟兆頁《老子道德經》

39.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

40.陳致虛《道德經轉語》

41.吳澄《道德真經注》

42.林至堅《道德真經注》

43.何道全《老子道德經述注》

44.蔣融庵《道德真經頌》

45.陶宗儀《老子》

四、明代

1.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經》

2.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

3.薛蕙《老子集解》

4.張洪陽《道德經註解》

5.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

6.朱得之《老子通義》

7.王道《老子億》

8.陸長庚《老子道德經玄覽》

9.沈律《老子道德經類纂》

10.王樵《老子解》

11.李贄《老子解》

12.張登雲《老子道德經參補》

13.沈一貫《老子通》

14.林兆恩《道德經釋略》

15.陳深《老子品節》

16.徐學漠《老子解》

17.王一清《道德經釋辭》

18.彭好古《道德經評點》

19.歸有光《道德經評點》

20.祝世祿《老子奇評》

21.陳繼典《老子道德經參補》

22.孫《老子評注》

23.鍾惺《老子文歸》

24.鍾惺《老子文歸》

25.陶望《梅閣望老子解》

26.趙亮《老子譯注》

27.洪應紹《道德經篇》

28.龔修默《老子或問》

29.潘基慶《道德經解》

30.郭良鞠《老子道德經齋解》

31.陳仁湯《老子奇賞》

32.程以寧《太士道德寶》

33.頤湯疇《道德經解》

34.吳勉學《校老子道德經》

35.方宇惠《南寧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經》

五、清代

1.王夫之《老子衍》

2.顧如畢、孫承擇《道德經參補注釋》

3.張爾鼓《老子戰略》

4.馬馬肅《老子》

5.德玉《道德經順石朱》

6.傳山《老子解》

7.宋常星《道德經講義》

8.花尚《道德經眼》

9.徐永祐《道德經集注》

10.郭乾泗《老子元翼》

11.徐大椿《道德經注》

12.紀昀《老子道德經校訂》

13.黃文運《道德經訂注》

14.盧文紹《老子音義考證》

15.畢沅《老子道德經考考異》

16.姚鼐《老子章義》

17.鄭環《老子本義》

18.倪元坦《道德經參注》

19.紀大奎《老子約說》

20.任兆麟《老子述記》

21.吳鼐《老子解》

22.潘靜觀《道德經妙門約》

23.汪中《老子考異》

24.王昶《校老子》

25.鄧日亘《道德經輯注》

26.江有誥《老子韻讀》

27.嚴可均《老子唐本考異》

28.洪頤煊《讀老子叢錄》

29.清陽子《道德經注義》

30.王念孫《老子雜志》(《讀書雜志》內)

31.李涵虛《道德經注釋》

32.魏源《老子本義》

33.宋翔鳳《老子章義》

34.吳雲《老子道德經幢殘石校記》

35.陳澧《老子注》

36.俞桓越《老子平議》(《諸子平議》)

37.高延第《老子證義》

38.陶鴻慶《讀老子札冖》

39.易順鼎《讀老札記》

40.吳汝綸《點勘老子讀本》

41.郭諧《老子識小》

42.滕雲山《道德經淺注》

43.嚴復《老子道德經評點》

44.孫詒讓《老子校語》

45.文廷式《老子校語》

46.陶邵學《校老子》

47.於累《老子校書》

48.鄧延楨《從硯齋筆記》(卷三)

49.徐鼎《讀老子雜釋》(讀書雜釋本卷十二)

50.易佩紳《老子解》

六、民國以來

1.劉鼎和《新解老》

2.張之純《評注老子菁華》

3.張其淦《老子約》

4.故薇元《道德經達話》

5.區大典《老子講義》

6.馬其昶《老子故》

7.田潛《篆文老子》

8.楊樹達《老子古義》

9.羅振玉《老子道德經故事異附補遺》

10.羅振玉《老子殘卷六種》

11.羅振玉《敦煌本老子義殘卷

12.蔡廷干《老解老》

13.吳承仕《老子音義辯證》

14.馬敘倫《老子校詁》

15.江希張《道德經白話解說》

16.徐紹禎《道德經述義》

17.支偉成《老子道德經》

18.程辟金《老子哲學研究和批評》

19.郎擎霄《老子集解》

20.奚侗《老子集解》

21.羅運賢《老子余誼》

22.曹聚仁《老子集注》

23.高岳岱《新式標點老子道德經》

24.陳柱《老學八篇》

25.陳柱《老子》

26.陳柱《老子集訓》

27.丁福保《老子道德經箋注》

28.李繼煌《新解老》

29.王重民《老子考》

30.錢基博《老子道德經解題及其讀法》

31.王力《老子研究》

32.陳登氵解《老子今見》

33.李翹《老子古注》

34.高亨《老子正詁》

35.孫思日方《老子政治思想概論》

36.蔡尚思《老墨哲學人生觀》

37.江俠奄《譯老子原始》

38.繆爾舒《老子新注》

39.胡懷琛《老子學辨》

40.丁惟魯《道德經》

41.胡哲敷《老莊哲學》

42.汪桂年《老子通注》

43.錢穆《庄老通辨》

44.於省吾《老子新證》(在《諸子新言》內)

45.何士驥《古本道德經校刊》

46.余嘉錫《四庫提要老子注辨證》

47.蔣錫昌《老子校詰》

48.王恩洋《老子學案》

49.勞健《老子古本考》

50.張默生《老子章句新釋》

51.嚴靈峰《老子章句新編》

52.嚴靈峰《老子眾說糾繆》

53.嚴靈峰《老莊研究》

54.嚴靈峰《老子知見書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內)

55.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56.嚴靈峰《老子達解》

57.葉玉麟《白話句解老子道德經》

58.肖天石《老子哲學闡微》

59.陸世鴻《老子現代語解》

60.張純一《老子通釋》

61.許大同《老子哲學》

62.張起鈞《老子》

63.譚正璧《老子讀本》

64.朱謙之《老子校釋》

65.任繼愈《老子今譯》

66.吳康《老子哲學》

67.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箋》

68.楊興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

69.王寒生《老子道德經注》

70.何釒監宗《老子新繹》

71.梁容岩《老子的流傳與註解》

72.楊柳橋《老子譯話》

73.羅根澤《老子選注》

74.車載《論老子》

75.程兆熊《老子講義》

76.徐復觀《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銘《訂老子》

78.吳靜宇《老子義疏注》

79.鍾應梅《老子新詮》

80.趙文秀《老子研究》

81.唐子長《老子重編》

82.田干吾《老子》

83.吳常熙熙攘攘《老子正義》

84.肖純伯《老子道德經語釋》

85.葛連祥《老子會通》

86.紀敦詩《老子正解》

87.封思毅《老子述解》

88.龔樂群《老莊異同》

89.王淮《老子探義》

90.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

91.周紹賢《老子要義》

92.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道家的經濟思想》

94.童書業《老子思想研究》

95.錢鍾書《老子王弼注》(在《管錐編》內)

96.金容活《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

97.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輯本》

98.嚴靈峰《老子崇寧王注》

99.嚴靈峰《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

100.嚴一萍《帛書竹簡》

101.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

102.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

103.張松如《老子校讀》

104.復旦大學哲學系《老子注釋》

105.哲學研究編輯部《老子哲學討論集》

106.梁啟超《老子哲學》

107.高明《帛書老子校正》

108.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

109.胡適《老子校》

110.林語堂《老子的智慧》

111、陳鼓應《老子注釋與評價》

112、朱謙之《老子校釋》

七、國外學者

1.大田晴軒《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東條一堂《老子王注標識》

3.武內義雄《老子原始》

4.武內義雄《老子之研究》

5.武內義雄《譯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八、有關資料

1.錢學森《人體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部門》(見《當代科學新天地》)

2.李之楠《氣功當前的形勢和任務》

3.劉仲宇《中國道教文化透視人文叢書》

4.《道教文化面面觀》

5.《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代表大會論文專囝》

6.《永樂大典》等等。

九、資料參考

1.《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六朝寫本殘卷》(敦煌庚本)

3.《敦煌古號本太上玄元道德經殘卷》

4.《敦煌唐寫本老子殘卷》

5.《唐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景龍碑)

6.《唐景福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景福碑)

7.《遂州道德經碑》(遂州碑)

8.復旦大學哲學系《老子注釋》

9.哲學研究編輯部《老子哲學討論集》

10.《中國道教文化透視人文叢書》

11.《道教文化面面觀》

12.《永樂大典》

13.《道教大辭典》

14.《道藏》

15.四川省樂至縣老君山玄妙宮藏《道德經》古

16.四川省樂至縣仙鶴道院《道德經》碑文

——內容來自網路

4. 《道德經》目前市面上哪本註解的最好

首先王弼、河上公的是必須看的,任何研究《道德經》的都不能跳過他們兩個,而且他倆的有個優點基本是逐句注釋,字數少,看起來不費勁。

河上公版是最早的通行版,其人是一個真隱士,莫知其名莫知其蹤。其特點是用神仙隱士觀點解釋老子,據說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河上公的教誨有很大關系。看這個其實可以和漢嚴遵的老子指歸對比看。

接著推薦宋徽宗唐玄宗明太祖的御注。本來《道德經》的目標閱讀對象就是侯王,所以侯王角度的解讀不可忽視。也別有皇帝思想學術水平低的先見,三帝的東東常常會有驚嘆,而且仍然還有前面說到的那個優點,就是基本逐句注釋,字數少。對於文言文閱讀來說,相對容易上手。

相關介紹:

《道德經》量變引起質變的闡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道德經》是告訴我們:道可以意會,個人得道後要善於守道、循道,並且要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個人要悟道守心,做到知行合一即主客觀一致;要做好人,行好事,這樣心安壽長綿綿過好一生。

同一個人閱一本書,讀幾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同樣,每個人《道德經》多讀一遍,就有一遍的收獲,對於古文不熟字詞,可通過查字詞典,上網搜資料、看專家、大V視頻,或口口相傳、野史外聞為佐證以幫助更好的理解。

總之,千人千思想,萬人萬模樣,要用發展眼光閱讀感悟踐行《道德經》。《道德經》的解讀百花齊放,各有所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5. 帛書《道德經》的解讀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解讀
易亞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梲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罷耳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湛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夫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然。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情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蔡蔡,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也。甚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金,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虛語哉!誠金歸之。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者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綉呵,繆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輜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閂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恆德不雞;恆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或吹,或強或,或培或橢。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恆無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上,可名於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闐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6. 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原版(珍藏研讀)

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讀)

《道德經》全文

馬王堆出土帛書版

0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04

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0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06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0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11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聾,五味使人之口爽,馳騁畋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以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以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惚,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更多內容,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15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冰澤;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16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19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享於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嬰兒之未孩。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察察,我獨閔閔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22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23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幾虛語哉,誠全歸之。

24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淵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闤館,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27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也,是謂眇要。

28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29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2

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也。

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34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35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36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闐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輿?非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40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1

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兮,議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溶。躁勝寒,靜勝炅,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48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9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常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財貨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蜇,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

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而國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無欲而民自朴。

58

其政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

60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國,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62

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猷難之,故終於無難。

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作於毫末,九尺之台起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幾成而敗之,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65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66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69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健之如以慈垣之。

70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71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72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73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74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75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6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且畏死,而為畸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77

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78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梗。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79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80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81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註:

1.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距今為止最老的版本。

2.部分帛書版補全文字參考河上公版本。

以感恩之心、利他之心、有你有我

讓我們結伴而行

7.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原文

易亞蘇
《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讀重點分篇,注釋篇章要義,點到即止。
《道德經》八十一章,九章為一篇,共九篇。第一篇:德(修養);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國(立國);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樸歸真);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第一篇:德(修養)。
(1)三十八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萬物資始。天仁、地義、人信(禮)。
(2)三十九章(德之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四十一章(德之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6)四十三章(德之范)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7)四十四章(德之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8)四十五章(德之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9)四十六章(德之象)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篇:智(教育)。
(10)四十七章(智)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智者是善,善者順天承運,德合無疆。
(11)四十八章(智之器)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四十九章(智之德)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13)五十章(智之性)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14)五十一章(智之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5)五十二章(智之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16)五十三章(智之失)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17)五十四章(智之實)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積善成德,積德成道。
(18)五十五章(智之象)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大智若愚。
第三篇:國(立國)。
(19)五十六章(國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立國,人立。
(20)五十七章(國之器)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21)五十八章(國之德)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五十九章(國之性)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3)六十章(國之初)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4)六十一章(國之失)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5)六十二章(國之實)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6)六十三章(國之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7)六十四章(國之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第四篇:治(效法)。
(28)六十五章(治之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29)六十六章(治之德)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0)六十七章(治之初)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31)六十八章(治之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2)六十九章(治之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3)七十章(治之實)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34)七十一章(治之象)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五篇:人(上善若水)。
(35)七十二章(人之道)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6)七十三章(人之器)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7)七十四章(人之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38)七十五章(人之性)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39)七十六章(人之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40)七十七章(人之失)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41)七十八章(人之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42)七十九章(人之實)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43)八十章(治之器)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4)八十一章(治之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45)一章(人之象)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六篇:善(玄德)。
(46)二章(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7)三章(善之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48)四章(善之器)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49)五章(善之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50)六章(善之性)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51)七章(善之初)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八章(善之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53)九章(善之實)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54)十章(善之象)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第七篇:器(利用)。
(55)十一章(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6)十二章(器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7)十三章(器之德)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58)十四章(器之失)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59)十五章(器之性)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60)十六章(器之初)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61)十七章(器之本)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62)十八章(器之實)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63)十九章(器之象)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八篇:道(返樸歸真)。
(64)二十章(道之真,人之初)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65)二十一章(器)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66)二十四章(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67)二十二章(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68)二十三章(失)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二十五章(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二十六章(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1)二十七章(實)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72)二十八章(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73)二十九章(聖人之道)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74)三十章(治國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75)三十一章(武之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76)三十二章(文之道)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77)三十三章(人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78)三十四章(道之初)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79)三十五章(道之象)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80)三十六章(道之性)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1)三十七章(道之實)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8. 帛書版《道德經》揭秘 引言

1.《道德經》的學術地位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重要的哲學著作,其學術傳承來源於上古世代聖人與自然做斗爭和治國的經驗,是古代天子用於治國安(牧)民的不傳之秘。在春秋時期,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原因,流傳到了民間,並且由此催生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老子天下第一」,說的是老子在學術界睥睨一切的地位。

    可以說,先秦的諸子百家,均來源於道家(或者叫黃老之學),古代的士子都以得道為學術的最高境界。孔子就說過:「朝聞道,夕可死矣。「《韓非子》專門寫了兩篇《解老》《喻老》來解析老子的學說。《淮南子》第一篇就是《原道》。《文子》就是以道德經中的」名「寫了一本書。《孫子兵法》的開篇所說」五事「,第一個就是」道「,並且說:「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鶡冠子》也有《天則》、《道端》、《能天》等篇闡述「道」的理論。《莊子》不用說了,有人認為莊子是《道德經》的傳(解說經義的文字)。

      中國古代士人對《道德經》的推崇不多說了,聽起來好像自吹自擂一樣。那麼聽聽外國人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科學界人士是怎麼說的吧。

德國哲學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滿載寶藏,唾手可得。就看怎麼得)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

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這話如果是中國人說出來,會被噴成豬頭)

德國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能。」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裡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難忘的表現在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的一些互補關系。」(注意說這句話的人是誰!)

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

德國詩人柯拉邦德號: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生活,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爭做『歐洲的中國人『「,聽到沒有,人家是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這句話信息量很大,以後有時間再詳細解讀。)

      有人聽到這里,會忍不住問,你說這么多,學《道德經》到底有什麼用,能發明飛機嗎,能造出原子彈嗎,能造出電視機智能手機嗎,能讓我發財嗎?現實中碰到這樣的問題,筆者一般都是瞠目結舌,不知說什麼才能應答,因為確實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現在有就利用文字,仔細的說說,《道德經》到底有什麼用。

      學習《道德經》確實不能造出上面的東西,這些只是屬於「器「的層面(聽到這里已經有一部分人嘴角浮現出了神秘的微笑:」早說了這沒什麼用吧,是些很虛的東西,屬於「形而上」的,類似於巫術。)但是,「道」會告訴你怎麼正確的使用這些東西。什麼?我都有了還不會用,你確定不是在逗我。歷史上還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掌握了「神器」不知道怎麼用,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項羽。提到項羽,大多數人都知道,西楚霸王,戰神級的人物,烏騅馬、霸王槍、力能抗鼎,還有美女虞姬加光環,簡直就是偶像級人物。可惜時運不齊,碰到了劉邦韓信這樣的人,所以失敗了,真是可惜啊。那麼項羽真的只是因為點背嗎?還是看看太史公怎麼說的吧: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 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

從《史記》的記述可以看出,項羽並不是不愛學習,他學過「萬人敵「之術,也就是兵法,從後來在戰場的表現來看,項羽對兵法是很精通的(詳見王正興寫的《這才是戰爭》,有非常專業的戰例分析),這是他橫行天下的基礎。但是奇怪的是,項羽一直在打勝仗,劉邦一直在吃敗仗,打著打著,項羽的地盤越來越小,最後垓下之圍,一敗而肝腦塗地,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秘密就在這八個字」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古,是指古聖人之學,是合乎」道「的,它會告訴做事的章法,事物興衰的一般規律,如果不懂這些,就會象項羽一樣,明明有很強的實力,但是都使到了不該使的地方,結果打勝仗越多變得越弱。 劉邦為什麼看起來不怎麼樣,卻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因為他有張良,有蕭何。張良是通乎」道「的,所以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所以能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進退自如。蕭何是懂得一點」道「的,所以他能從低級軍官中看出韓信不一般,韓信之前也沒獨立指揮過打仗啊,怎麼知道他不是」趙括「或者」馬謖「呢?兵法也是和」道「相通的,明」道「之人,只要交流幾句,就能判斷出對方到底懂不懂,是真懂還是假懂。所以,只有通曉了道,在大的路線方針上才不會犯錯。

「道」是宇宙這個大系統運行的最本質的規律,了解了「道「,能讓我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少走很多彎路。比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現代物理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無疑是受此啟發;中學學數學的時候,老師說一條直線,兩端相會於無窮遠處,以前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相會於無窮遠處,這是誰規定的,依據是什麼?讀到」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一切豁然開朗,這不是老子說的嗎?

      「德「是處理社會關系的一般准則。了解了」德「,會讓我們的人際關系很順暢。」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弄懂了什麼是常,什麼是妄,因為賭博而傾家盪產的人會少很多。「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讀懂了這兩句話,因為貪婪追求一些無用的東西,而身陷囹圄的人恐怕會少很多。

      先只聊舉數例,倉促間言辭難以及義,具體在每一章的解說再說。總之正確理解了道德經的要義,看問題能一下看到本質,做事就會象海納百川一樣,自然而然就達到目標,也不會被眼花繚亂的事物所迷惑。

      如果你是企業老闆或者高管,《道德經》能讓你明白怎麼制定企業戰略,怎樣不失德,讓員工和你同心同德把企業發展好。也就是解決好路線問題。

      如果你是企業中層管理者,《道德經》能讓你迅速理解上司的意圖,知道自己該干什麼,不會總是手忙腳亂。也就是怎麼執行好領導的路線

      如果你是官員,《道德經》能讓你知怎樣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如果你是軍人,《道德經》能讓你很快的理解兵法的本質,中國古代的兵法,基本上都來源於道。

      如果你是醫生,《道德經》能讓你深切的理解什麼是醫者仁心。

      如果你是教師,《道德經》能讓你深刻的理解什麼是因材施教,再也不會因為學生「笨」而煩惱,幫助你的學生更好的成材。

      如果你是喜歡鑽研的科研人員,《道德經》能讓你在研究中更快找到方向,少走彎路,也能讓你知道該和什麼樣的人共事,而不讓自己的滿腹才華為人作了嫁衣裳。

      如果你只是普通的人,《道德經》會助你做好人生規劃,做事有條理,不會胡作妄為。

      如果你只是一個什麼都不用想的家庭主婦,《道德經》能讓你的人生不再迷惘。

2.  老子其人

東漢的時候,張良的後代張道陵創立了道教,以老子為道祖,以《道德經》為道教最高經典,由於道教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衍生出了很多關於老子的傳說,甚至變成了神話中的太上老君,真真假假混雜在一起,讓人迷惑不已。這里咱們只要明白道家學說和道教的關系就行了,道教來源於道家學說,變成了一種宗教,又加入了一些迷信的東西。咱們也不去討論那麼多,就引用相對比較靠譜的史記的記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從上面這段話,我們首先可以看到孔子向老子請教的故事。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具體說的什麼不得而知。老子很有耐心的聽完了,然後回答說:你說的這些,說這話的人的骨頭都已經朽壞了,只流傳下來這些話(言下之意,道術是有傳承的,需要言傳身教的,而你只是聽了這些表面言辭,並沒有深刻的理解)。我聽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老弟你就別來掉書袋,賣弄學問了)。去掉你自己的驕傲之氣和寫在臉上的貪婪之態,一眼就讓人看穿的淺薄和浮躁的心志,這對你沒什麼好處。我能夠給你說的,只有這些。(你資質太差、太浮淺了,想當我的弟子,真不夠格啊)。現在有些學者出書講學,開口就說孔子是老子的弟子,真是好笑,這么明顯的回絕,還看不出來嗎?如果孔子能說是老子的弟子,那麼我也可以說自己是老子的弟子了,因為我也讀過老子的書啊。孔子被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有文化的人罵人不帶臟字的),卻瞠目結舌,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因為這是學術上的降維打擊,他根本不敢回嘴。好在孔子的心理素質真好,回去之後擦乾臉上的唾沫星子,對弟子說:」老子……其猶龍邪!」 。被人罵了,還是給這么高的評價,孔子很有涵養,難怪能成一代宗師。當然,實際上只有把老子捧高,這樣才不會在弟子面前太尷尬,因為是被龍罵了一頓,只有老師我才有這個福氣,你們想被罵還不夠格呢。其實老子也不是為了罵而罵人,只是希望能把孔子罵醒了,雖然罵得狠,但是句句都說到點子上了,指出了孔子病根。至於孔子有沒有聽進去,從後面孔子的經歷看,應該是沒聽進去。

第二個故事,就是老子出關隱居,應關尹所求,寫了了《道德經》5000多字。這個故事很多人聽得耳朵起繭了。但是如果不仔細探尋,不會了解這一事件對學術界的深刻影響和對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進程的重大意義。

(今天來不及寫了,晚上還有事,只能下次再補上)

3.現在對《道德經》的誤讀

      前面說了這么多的道德經的好處,那麼說說筆者為什麼要再來註解《道德經》吧,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這不是畫蛇添足,自不量力嗎?

      筆者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道德經》是在南嶽衡山一個道觀中,請了一本回去,看了不到一半,扔下了,因為看不懂啊。後來這二十年中又買了不同的版本來讀,還是三個字,看不懂。近年,由於有點空閑時間,專門的研究,並且為了能看懂《道德經》,把先秦的諸子百家基本上都看了一遍,終於有一天,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學問上很多東西是相通的,有時是一通百通。也終於發現了,之前為什麼看不懂,因為之前看的那些註解,註解者很多也是沒看懂,只是象中學語文老師那樣機械的翻譯,有時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義。試舉幾例:

      「道可道,非常道也」,現在通行的很多版本都是解釋為」道可以說出來,也就不是一般的道「。第一句就解釋錯了,怎麼能讓人懂呢?「說」,在先秦的古文中,不是用道這個詞,而是用」雲「,」曰「這樣的,假如拿起一本《論語》,搖頭晃腦地讀著:」子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不是很滑稽?所以道在先秦的古文中,並沒有說的意思。道表示說的意思,應該是唐宋之後了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這個問題都可以寫一篇論文了。

      還有的版本「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斷句斷成這樣,簡直要讓老子氣得罵人的力氣都沒有了。不要奇怪,這是宋朝大儒的版本。幸好馬王堆帛書道德經的發現,再沒有人會誤以為這是正確的斷句了。

      還有,「故常無,欲以觀其眇;常有,欲以觀其徼。」欲以,這是後代口語化的表述方式,「欲觀其眇」,「以觀其眇」,都可以說得通,先秦紙很貴的,多一個字都是浪費,不會出現「欲以」這樣的用法。另外「常無」,「常有」是什麼玩意兒?基於這樣的斷句,洋洋灑灑說一大堆,讓人越聽越糊塗。

      說這些,筆者並不是想要踩著別人抬高自己,筆者更不是那種抓住別人一點小錯誤甚至筆誤,就不由分說地否定別人的人。筆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由於時代的變遷,文字的演變,也由於《道德經》本身比較深奧,所以後代對《道德經》有很多誤解,導致現在主流的理解與其本意相差甚遠。所以筆者不避艱難,試著為之重新解說,希望筆者的解說更接近道德真義,能對讀者的工作學習生活有所裨益。

4.版本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版《老子五千言》甲乙兩本,這是轟動學術界的大事,但是人們驚奇的發現,出土的《老子五千言》和傳世的《道德經》文字上有很大的出入,經過大量的研究,大部分學者認為帛書版《老子五千言》更接近老子的本意,而且從年代上來看,是現在能發現的最早的全本。(郭店楚簡雖然年代更早,但是文字刪節太多了,應該是屬於簡寫本,故略過)。所以本文以帛書版《老子五千言》甲本為藍本,參照別的版本補齊文字錯漏,以此基礎來解讀。

5.寫作原則

      筆者對《道德經》的解讀,是經過數年的潛心研究,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而且多半以先秦諸子為信,比較例外的是採信了《淮南子》(漢)的一些說法。(因為秦代始皇帝收天下之書,項羽進咸陽又燒了宮殿,導致學術傳承出現了斷層,到了漢代官方的學術壟斷(比如《黃帝四經》就失傳了,70年代才從漢墓中重新發現),所以從漢代開始學者對黃老之學的理解出現了比較大的偏差。綜合這些因素,筆者很少採用秦漢以後的說法,有也是需要從別的地方印證。)有時對一個關鍵的字,反復琢磨數月,盡量做到有理(符合邏輯)有據(有依據),但是筆者無法把出處都羅列出來,因為這不是學術論文,就當普及讀物吧。而且注釋太多的話(一頁紙可能要十頁只來注釋)讀者讀起來也會很費勁,這樣的巨大的工作量筆者憑個人之力很難完成。當然,如果讀者對某個觀點有質疑,筆者會把來源說清楚。

      文采,筆者自認文采很差,而且這篇文字力求更接近的表述出老子的本義,能表達清楚意思就很好了,所以文采就請諸君子不要苛責了。至於難免出現有時啰里啰唆,有時又說得太簡略,也請恕罪。當然沒說清楚的,也可以留言詢問。

      總之,筆者力求還原《道德經》的本義,但是實際上能還原6-7成已經不錯了,做到這樣已經比目前大多數版本更接近本義。

      《道德經》一共81章,本文也將以一章解讀一篇的方式發布,現在生活節奏快,一次發的內容太多了,大家也沒功夫仔細看,所以一次只發一章,這樣大家才會仔細閱讀,要理解《道德經》確實需要反復讀幾遍,有時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反復琢磨。

      「師傅領進門,修煉在個人」,這篇解讀也只是一把鑰匙,讓你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理解透徹很難,更難的是在實踐中活學活用。

      有對《道德經》理解更深刻的朋友,也望不吝賜教。謝謝

9.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全文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0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0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飉(liáo,風的聲音)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7.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2.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無所偏執的樣子)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69.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被褐懷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舒緩)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75.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熱點內容
寶安區教育局規章制度匯編 發布:2025-01-17 01:08:05 瀏覽:155
湖南開福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00:26:03 瀏覽:124
唐海司法局 發布:2025-01-17 00:13:56 瀏覽:554
婚姻法模擬法庭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2:56:23 瀏覽:558
離婚律師歌曲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2:48:41 瀏覽:118
民法第64條 發布:2025-01-16 22:43:28 瀏覽:412
公司司法審計 發布:2025-01-16 22:41:20 瀏覽:327
黨風廉政建設規章制度的落實 發布:2025-01-16 22:40:31 瀏覽:280
為什麼要健全有關師德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2:35:40 瀏覽:55
行政法信賴利益案例 發布:2025-01-16 22:30:29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