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的立法史的開端
⑴ 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之一:物權法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關於物權,在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中均作了規定,為了適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2007年3月16日,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並於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物權法》產生的背景和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影響
《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物權法》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包括明確國家、集體、個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物權法》的起草是新中國歷史上進行的第四次民法典起草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54~1956年,當時立法機關曾經試圖進行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完成了一個民法典的建議草案。但由於整風運動和反右斗爭等大規模政治運動的展開,喪失了這部法律出台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最終沒有能夠得以完成。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62~1964年,當時毛澤東同志指出:「民法要、刑法要,無法無天不行。」所以當時有關國家機關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要求進行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學習西方甚至蘇聯經驗,只能獨立自主地進行,效果並不好。1964年以後,四清運動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緊接著也開始了,所以這次民法典的起草同樣由於政治環境而沒能完成。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79~1982年,在彭真同志的主持下進行的。 當時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大家擔心出台的法典會不會成為一個束縛改革開放的法典,擔心出現今天出台、明天又棄之不用的情況。 於是彭真同志將一步到位的想法轉變為成熟一個制定一個。所以以此為契機,在1981年出台了《企業合同法》,1986年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草案的物權法編進行了初次審議。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制定《物權法》列入重要議程,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各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六次審議,審議次數之多在我國立法史上是空前的。
國土資源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 「物」,規定地權、礦權行使和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密切相關,《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著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①《物權法》是保護資源的新武器。《物權法》中保護資源的規定與《憲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是完全一致的。《物權法》遵循權利法定的原則和「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並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明確探礦權采礦權的用益物權性質,規定 「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這些都為繼續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把土地 「閘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切實保護好土地、礦產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武器。②《物權法》是保障發展的新動力。《物權法》本著發揮物的效用的宗旨,創新性地規定了土地的空間權,並且規定了公開競價方式配置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的原則,為更好地發揮資源性資產的作用,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將繼續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機制的建立,正確處理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的關系,為發展開辟新的空間,使保障發展更加持續有力。③《物權法》是維護權益的新手段。《物權法》以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財產權為首要原則,在維護權益方面作出了多項規定。《物權法》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④《物權法》是服務社會的新契機。《物權法》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並要求在申請登記時由當事人自我舉證;明確要求取消年檢制度,土地登記收費要實行按件收取。《物權法》的出台,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規范國土資源管理工作。
二、《物權法》中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物權法》中關於土地權利和礦權的規定,既有對現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肯定和繼承,更有許多創新和突破。
(一)《物權法》肯定了國土資源管理已經取得的經驗
(1)進一步明確土地徵收法定補償范圍,肯定了《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文件中關於土地徵收的內容。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穩定,關系和諧社會建設。《物權法》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征地補償制度予以完善。①明確了土地徵收必須以保護耕地為前提。《物權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②明確了土地徵收必須具備法定條件。《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土地徵收的法定條件: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須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必須依法給予徵收補償。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土地徵收才具有法律效力。③明確了土地徵收的法定補償范圍。根據《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支付的法定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社會保障費用。這一規定對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的產權代表。《物權法》規定,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3)進一步明確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方式,肯定了國務院31號文件中關於建設用地使用權設立方式的內容。《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通過出讓或者劃撥的方式設立。採取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土地用途的規定。同時,《物權法》還明確,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塊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以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物權法》的這一規定,改變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對於促進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遏制工業用地低成本盲目擴張具有重要意義。
(二)《物權法》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創新規定
(1)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不動產登記既是不動產物權設定的條件,又是不動產物權有序轉移的基礎。 在《物權法》頒布以前,我國關於不動產登記的規定,主要散見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行政管理法中,且這些規定主要是關於登記機關和登記證書的規定,有關登記規則、登記效力的規定則嚴重缺乏,致使不動產登記實踐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難以依法有效解決。《物權法》在建立和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物權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同時確立了更正登記、異議登記和預告登記制度,明確了不動產登記的基本規則。這些重要的制度創新既體現了我國在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過程中,對國外先進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移植,又對改變當前不動產登記多頭管理,登記依據和登記效力等存在的地域、等級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混亂局面有直接的作用,對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產歸屬關系,促進物的流通和充分利用,保障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空間范圍。《物權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別設立。《物權法》的這一規定彌補了法律空白,為規范土地的空間利用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和高效利用。
(3)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續期和地上建築物的歸屬問題。《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對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4)明確了探礦權、采礦權的用益物權性質。《物權法》規定: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受法律保護。這是重大的法律制度創新,它表明《物權法》認可探礦權、采礦權的物權性質,對於保護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三、貫徹落實《物權法》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分層出讓
《物權法》創新地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別設立,從而拉開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出讓的序幕。這一規定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分層出讓成為當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面臨的一項新課題。為落實《物權法》的這一規定,國土資源部在新修改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國有建設用地劃撥決定書》中規定了出讓土地和劃撥土地的空間范圍,這就要求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今後的國有建設用地供應中,要嚴格執行《物權法》的規定,明確每宗地的空間范圍,並按照這一空間范圍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
(二)關於不動產統一登記
「不動產統一登記」是《物權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指明了不動產登記的發展方向。 當前,對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來說,應當首先做好土地登記工作,爭取早日實現土地登記的全覆蓋,同時要取消年檢制度,土地登記實行按件收費;其次,應當加快對不動產統一登記的研究工作。
(三)關於配套立法
《物權法》關於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創新性規定,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盡快對當前與《物權法》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進行修改,推進配套立法工作,對當前法律缺失的內容作出規定,比如對自動續期、空間權等作出具體規定。截至2007年底,為貫徹落實《物權法》,國土資源部已出台兩部部門規章:一是2007年9月21日出台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39號),根據《物權法》對建設用地使用權權利名稱的規定、土地招標拍賣掛牌范圍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分層,分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設立等內容的規定,對11號令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二是2007年11月28日出台的《土地登記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0號),根據《物權法》中有關不動產登記的規定,對《土地登記規則》進行了補充、修改和完善。
⑵ 物權法修改了幾次持續了幾年
《物權法》自1993年就開始起草,歷經多方徵求意見,草案幾經修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7次,從而創下我國立法史上的紀錄。2007年3月16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經過七次審議後的《物權法》草案,在廣泛徵求意見之後進行審議表決,終獲通過。《物權法》是一部明確物的歸屬,保護物權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律。
⑶ 物權法的立法背景及其必要性,還有它的亮點
一、 物權法起草制定的立法背景
我國准備出台的《民法典》的內容可能包括五大部分:主體編、合同編、物權編、債權編和責任編。物權編是其中的核心基礎性組成部分。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專門成立了以粱慧星、王利明為首的兩個課題小組,從事《物權法》的起草工作。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通過《物權法》。這標志著中國民法典向誕生邁出關鍵一步。
1、物權法制定實施的現實背景
①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部法律的起草立法及實施,必然有其內在的多重原因,物權法的制定實施首要地便是因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十分關注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人們對自身創造的社會財富有了合法規范的必要。人們對物的權利即物權是特定社會人與人之間對物的佔有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是法律確認的主體對物依法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支配權利。法律是現實社會的調整器,通過國家強制力來確認人們各自不同的社會地位、財產的歸屬等現實問題,物權法便是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它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等。
②法律完善的需要
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完善是逐步推進發展的。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制定頒布的民法通則為基礎起點,20世紀90年代末制定實施的統一合同法,其他有關婚姻家庭繼承的法律制度,知識產權法制度、相關侵權法律制度和司法解釋等的相續制定實施,使得物權法律的制定實施顯得尤為迫切,物權法的制定和實施可以說是應時而生,應需而來。
③現實法律問題操作的需要
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財產法律關系越來越繁多與復雜,很多涉及到物的所有與佔有等法律關系,迫切需要一部規范完備的物權法律制度。現實存在的諸多涉及到物權法律糾紛急需一部有力的物權法保護合法者的權益,物權法的制定實施解決了諸多現實的法律應用問題。
2、物權法起草制定的學術背景
作為物權法起草的前期准備工作,全國人大法工委分別委託社科院的梁彗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教授撰寫物權法專家建議稿,全國人大法工委在此基礎上經過增刪修改,於2001年5月形成了提交專家討論的物權法草案;之後,又參酌專家意見,於同年年底完成並於2002年1月發表了物權法徵求意見稿。
物權法打破了我國立法的記錄,是立法史上審議次數最多的一部法律,是12部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的法律之一,在公開徵求意見過程中,在全國引發了廣泛的爭論,涉及到有關政治問題。有專家認為,物權法草案沒有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原則,違反了憲法。起草小組粱慧星和王利明等民法學專家表達了不同的辯解看法:第一、對合法財產一體承認、平等保護是物權法准則。其二、物權法是民事法律,不是憲法。沒有必要寫明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理由是憲法已規定,物權法沒有必要重復;如果重復該規定,易引起誤解。第三、貧富分化是社會現實問題,不是物權法問題。此種辯解的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瀝清了人民群眾心中得困惑。物權法的立法進程繼續前行。
正在物權法即將審議通過之際,重慶市九龍坡區「史上最牛的釘子戶」適時出現,所表現的房屋拆遷與「釘子戶」問題在全國引起極大關注。各方法律專家紛紛就此發表各種見解,一場關於物權法與房屋拆遷「釘子戶」的學術爭鳴就此撲天蓋地展開。物權法中「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的法律原則規定,與生活中的現實激烈地碰撞,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一次物權法教育的洗禮。憲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原則和物權法「私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二、物權法的必要性
為什麼要有物權法?
———在城市,房主和物業公司為樓梯、車庫等空間的所有權爭吵,已不鮮見。
———在農村,有農民為宅基地權屬不明起紛爭,結下幾代怨仇。
———從數據看問題,北京市法院2001年受理的房地產糾紛達到15000多件,且逐年上升。
盡不處於物權的法律關系中。有委員認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財富不管人們對物權這個概念不熟悉。在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斷增多,老百姓逐步變得富裕。有了財產,老百姓自然關心自己的財產安全和自身利益,財產的糾紛也多了。解決這些糾紛適用的具體法律就是物權法。它能定分止爭,使民有恆產。
憲法修正案強化了對公民合法私有財產的保護,強調對國家徵用土地房屋,要實施合理補償。王利明認為,物權法的出台,是憲法原則的具體化。把老百姓的權利明明白白寫進法典,有利於制止那些踐踏老百姓財產權利的現象。「物權法和合同法是支撐市場經濟的兩個支柱。」王利明教授引用一位外國經濟學家的話來形容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
【唐德華】:《物權法》的制定和頒布至少可以說有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有力的推進了我們國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也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舉措或者是一個帶有里程碑性質的一部法律。第二《物權法》維護我們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憲法》里已經很明確了,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這么一個基本的經濟制度。這是第二個方面的意義。第三個方面,我覺得它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所必須的一部法律。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且逐步的和國際要接軌。在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當中,都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部法律應該說是《物權法》。第四個方面,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說《物權法》關繫到或者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有人說《物權法》是屬於財產的歸屬法,財產的歸屬對每一個人來講、對每一個企業或者法人、組織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這個財政權力屬於誰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合同法》是交易法,那《物權法》是歸屬法,歸屬法在一定意義比教育法更重要。《合同法》的重要性大家都已經知道了,而且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它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的作用。《物權法》必然在十幾年過程當中,對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所以我覺得至少可以說,《物權法》的頒布有這么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所以人們都非常關注這部法律
三、物權法亮點【引用某個訪談】
[關鍵詞] 不動產登記制度
房子登記在誰名下,就是誰的產權
[案例]張女士夫妻兩人購買了位於奧體中心的一套商品房,當時由於種種原因,這套由夫妻兩人出資的房屋,產權人僅登記了未成年女兒一人的名字。張女士不清楚,這套房屋的所有權人該如何確定。
[解析]根據《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實行嚴格的登記制度,登記才生效,不登記不生效,即登記才有物權,不登記沒有物權,而且登記在誰名下,就是誰的物權。這套房屋雖然由張女士夫妻兩人出資購買,但他們自願將房屋所有權登記在他們未成年的女兒名下,實際上是他們處置了自己的財產,他們的未成年女兒就是唯一的物權(所有權)人,張姓夫婦不是權利人,也不是共有權利人。
當然,有一例外,即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或雙方所購的不動產,即使登記在一人名下,只要夫妻雙方對財產沒有特別約定,應當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因為這屬於「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登記,房子不屬於你
[案例]3年前,李女士的一名相當要好的朋友要賣房產,她和這位朋友協商,以13萬元的價格買下。隨後,李女士在付給好友10萬元後,舉家搬了進去,一住就是3年。3年中,尚欠著3萬元餘款未付,對方一直未催要,李女士也因為手頭緊,沒有及時還清。與此同時,李女士也沒有要求對方配合辦理過戶登記,此事一拖就是3年。前一段時間,李女士突然接到好友的通知,稱不願意賣房了,並將李女士在3年前的買房款10萬元退還給了她。目前房價已翻番,該朋友已以26萬元的價格將該房賣給了別人。李女士對此房是否有權主張權利呢?
[解析]《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根據物權法的本意,此處的「合同效力」僅指債權效力,而不指也不包括物權效力。即我國物權法將物權設立的原因行為、基礎行為(合同)與設立行為(不動產登記)二者區別開了,而且在買賣中必須要二者同時具備,特別是必須進行不動產登記,始發生物權設立、變更、轉讓的效力。李女士雖然和她的好朋友商定了購房合同,而且付清了大部分購房款,但是由於沒有辦理轉讓登記(過戶登記),該房屋仍屬李女士的朋友所有,李女士的朋友仍有權處分(出賣)自己名下的該房產。李女士則不享有該房屋的物權,她只能根據購房合同,請求她的好朋友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預告登記,防止期房「一房多嫁」
[案例]2006年5月,秦小姐在一新樓盤買了一套128平方米的房子,在與開發商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並交納首付款之後,開發商卻遲遲未按照合同的約定交房。上個星期秦小姐再次去交涉時,發現開發商已經擅自將該房屋賣給了自己的售樓小姐,而且合同已經備案,對方已經裝修入住了。
[解析]物權法創設了預告登記制度,進一步完善不動產登記,可以有效防止「一房多賣」,即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後,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此前發生不少類似案例,購房者與賣房人簽訂買賣合同,支付了部分房款後,等待產權證下達。其間,賣房人又把房子轉賣給了別人,並給別人辦出了產權證,結果就造成了兩位購房者「搶房」,並和賣房人打起官司。
今後,購房人在和賣房人簽訂了買賣合同後,就可以按照約定到房屋登記機構辦理預告登記,其後,再進行產權登記。只要購房人辦理了預告登記,賣房人如果再將該房屋另行出賣給他人,這「另行出賣」就不可能發生物權效力,也就是說此房只能出賣給進行了預告登記的購房人,其他任何人不可能取得該房的產權了。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一女二嫁」了。需要注意的是,從可以辦理登記之日起3個月內,應當進行不動產產權登記,否則預告登記就失效了。
登記錯了,應申請更正;對登記有異議,15天內要起訴
[案例]小王與戀人小李決定共同購房,兩人一起申請了登記,可是後來發現產權證上只登記了小李一個人的名字。小王著急了,他應當如何辦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
[解析]物權法還新設了更正登記制度和異議登記制度,為的就是及時糾正登記錯誤,防止損害發生。更正登記制度,指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是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在此情形下,小王可以申請更正登記。小李書面同意更正或者小王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關應當予以更正。
如果小李不同意更正,小王就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異議登記相當於一個「臨時凍結」,它的效力是使原來的不動產登記,失去正確性推定。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一旦進行異議登記,15天內一定要起訴,否則就失效了。
[關鍵詞] 會所歸屬尚有待進一步明確
物權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除道路、綠地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劉克希說,關於會所的歸屬,即歸開發商所有還是歸業主共有,是物權法立法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他介紹,物權法草案前幾稿曾規定了會所的歸屬問題,但爭議十分大。因此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05年8月29日的物權法草案座談會後,一直到「七審稿」,一直迴避規定這一問題。在「人代會審議稿」始增加了「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屬於業主共有的內容。但是,「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這一抽象、概括的表述,與「建築區劃內的會所」、「人防工程」等具體概念是什麼關系,能否認定二者是種屬關系,即能否認定後二者屬於前二者?從物權法的規定看,總的原則和方向是有利於業主的,但是,目前還不能簡單地認為會所、人防工程等屬於業主共有。
劉克希認為,這一問題,有待今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等進一步完善、明確。
[關鍵詞] 車庫所有權
車位、車庫不以成本定歸屬
物權法規定: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據了解,物權法起草之初,擬以車位、車庫是否進入成本作為界定歸業主所有或者開發商所有的唯一依據。劉克希認為,「以成本定歸屬」這一制度設計存在不科學且不利於業主之處。因為何謂「成本」,事實上極難界定,業主也並不掌握商品房的開發成本等資料。
此外,劉克希認為,關於物權法中「首先滿足」的規定,出發點和立法原意是好的,但在實踐中則不明確、不具體、不具有可操作性。並且這一規定,未考慮保留必要的公共停車位、訪客停車位歸業主共有,對公共安全留下了一定「隱患」。
新車位新辦法,老車位仍沿用老辦法
劉克希說,物權法有關車位、車庫的規定,只適用於2007年10月1日以後新建的車位、車庫,而不適用於此前所建成的車位、車庫。至於什麼是「2007年10月1日以後新建的車位、車庫」,在認識上也有分歧。有的認為,只要是2007年10月1日以後竣工的車位、車庫,均適用物權法,而不論其開始建設以及批准該項目的時間。也有的認為,嚴格意義上講,新建車位是指10月1日後領取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而建成的車位。
關於「歷史遺留」的有關問題如何處理,例如已售出的「房改房」、老小區的房屋以及在物權法公布、施行前已出售的小區內的車位、車庫問題如何處理,劉克希表示,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2007年3月12日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中,對此作了明確的界定:「法律委員會研究認為,按照法的一般原則,法律是不溯及既往的,本法也是一樣。」
劉克希認為,對「歷史遺留」的車位、車庫問題,不適用物權法的規定,而適用物權法之前的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種規定,或者按照當時的約定。這里「當時的約定」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並無法律位界的限制。比如南京市一些老舊小區的車位、車庫權屬問題就應該沿用以前的老辦法,即南京市房管、物價等5部門於2004年12月15日印發的《商品房附屬房屋轉讓等問題的若干規定》。根據該規定,小區內相當於標准配建總量15%的室內機動車位以及全部露天機動車位歸業主共同所有,其餘為房產開發企業可售的業主專用停車位。
[關鍵詞] 土地使用權
使用權自動續期,是否收費暫不規定
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劉克希認為,物權法這款規定,是當代中國人智慧在民法上的最高結晶,是物權法最亮的亮點條文,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最有利的條文。何為「自動續期」?劉克希解釋為:無需使用人申請,也無需政府及其部門審核、批准,即自動延續期限。可以延續多久?期限無限制:房子100年不倒,就理所當然、放心大膽地使用100年;300年不倒,就理所當然、放心大膽地使用300年。100年、300年以後是否要收歸國家所有?也不一定,屆時再作研究。
此外,劉克希介紹,關於「自動續期」後是否收費,四審稿、五審稿均曾擬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後,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應當支付土地使用費;續期的期限、土地使用費支付的標准和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到六審稿起,這一規定被刪了,通過時也無此內容。這主要是關於土地使用費到底收不收、收多少、如何收(仍然一收70年還是按年收取,是收土地使用費還是收土地稅、物業稅等),尚未深入討論,亦無成熟經驗,而這一規定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需要特別慎重對待,所以物權法以不作規定為宜。屆時,可以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等實際情況再作慎重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劉克希說,從這款規定可以看出,非住宅並不享受住宅「自動續期」的特殊保護,而仍然適用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小產權房」糾紛尚無統一規定
物權法規定,宅基地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住房所佔有、使用的集體所有的土地。「宅基地」及其「宅基地使用權」在物權法生效後,將成為農村村民住房所佔用土地及其權利的專用稱謂。
劉克希介紹,關於農民的住房及其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能否放開,是物權法制定過程中的一個熱點爭議問題,一直存有不同意見。
據了解,物權法從草案第五稿起,刪去了有關規定。劉克希說,物權法關於宅基地使用權沒有什麼新規定,原則上仍適用現有規定。對轉讓、流轉問題,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了同一方案、同一態度,即從全國范圍看,現在放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的條件尚不成熟。為了維護現行法律和現階段國家有關農村土地政策,並為今後修改有關法律留有餘地,物權法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劉克希說,關於所謂「小產權房」的處理,目前國家尚無統一規定,全國做法不一致,全省做法也不一致。有的農民將住房賣了,當出現征地拆遷的情形時,有的地方保護買方,有的地方只保護買房人的房屋補償,而認定土地補償款歸村集體或者賣房者。我省13個市做法也不一致。目前,有兩個市「無效認定、有效處理」,即認定房屋買賣合同無效,但對買房人同當地村民給予同等補償,另11個市則「無效認定,無效處理」,即認定合同無效,房屋補償款歸購房人,土地補償款歸村集體或者賣房人。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什麼時候施行
名詞解釋:物權 《物權法》 物權,即對物的權利。《物權法》是調整財產支配關系的法律,是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最基本准則,是我國制訂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權法》目前尚處於討論階段,它主要回答三個問題:一、物屬於誰,誰是物的主人;二、權利人對物享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怎樣的義務;三、怎樣保護物權,侵害物權要承擔哪些民事責任。 物權法的由來: 在原始社會 ,個人作為社會的肢體 ,人們對物的佔有、利用處於自然的無權利意識的狀態。自進入私有社會 ,產生私有觀念以來 ,為了使已經取得的財產或利益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障 ,消除社會的混亂狀態 ,最初確認權利主體對財產的歸屬和支配的物權法律制度便應運而生 (當然 ,初期主要為所有權法律制度 )......[全文] 中國《物權法》起草大事記: ·1998年,《物權法》開始起草。有最早的社科院版(12章435條)、人民大學版(6章575條)、法工委民法室草案(10章191條)、法工委民法室徵求意見稿。 ·2002年12月13日,民法典草案出台,作為其中一章,《物權法》草案也第一次正式和社會公眾見面。由於民法典紛繁復雜,一些基本的問題存在大量爭議,《物權法》草案第一次送審未果。 ·2004年10月《物權法》草案在十屆全國人大第9次會議上被提交二審。此時,條文又被削減到了297條。 ·2005年6月26日 物權法》草案第三次送審。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物權法》(草案)全文,向全民徵求《物權法》立法意見 200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參考資料: http://www.chneef.com/manages/mgcl/200601/20060121143136.html 學法網 http://www.xuefa.com 已經公布全文! 地址: http://bbs.xuefa.com/dispbbs.asp?boardID=48&ID=15438
⑸ 物權法的背景
物權法的起草工作始於1993年。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花了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六次審議。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在修改完善物權法草案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物權法的中國特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見和建議,經常委會多次審議,對草案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提交大會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該草案進行了認真審議,並於2006年3月16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⑹ 《物權法》什麼時候頒布
發布日期2007-03-16,實施日期2007-10-01
⑺ 物權法改了嗎
沒有改。物權法自出台後尚未發生任何再修訂。任何以修改為由進行的交流均屬於欺騙。也可以通過網路查詢物權法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