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激活

法治激活

發布時間: 2022-10-31 10:51:42

Ⅰ 為什麼說:「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雄厚的物質財富做基礎,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需要法治保障。

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創造出雄厚的物質財富,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豐富的物質基礎。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需要法律法規的調節與約束。依法治國對市場經濟的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夠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真正尊重市場行為;有效維持市場主體公平的競爭秩序,確保市場有效有序運轉,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法治原則是:對於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於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更是進一步規范了政府的行政行為,強化了政府的市場思維,調節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將政府職能從聚焦於事前審批,轉換到依法建立健全積極有效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上來。政府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該怎麼干,都只有一個依據,就是法律。
鄧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視察深圳時就曾發出感慨,「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定下法制基調。「法治」和「市場」,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大關鍵詞。據說這一年,北京新成立的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遞增,全市庫存的公司執照8月份即全數發光,北京市工商局不得不緊急從天津調運一萬個執照以解燃眉之急。改革對社會的激活、法治對市場的促進,由此可見一斑。
如何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既管住政府這只手,又用好政府這只手?關鍵詞有兩個:一是簡政放權,二是加強監管。事實上,很多對投資項目的前置審批都是不合理的。搞市場經濟,本來就是誰投資誰承擔風險,大部分投資決策就應該下放給市場主體。這樣的審批不取消不下放,不僅不能優化投資,徒做無用功,還會為權力尋租提供機會。另一方面,減少事前審批,事中事後的監管必須跟上。目前,我們的監管隨意性較大,一有問題就搞「突擊」監管,搞「大檢查」。這容易造成監管缺位失位和錯位越位並存,令選擇性監管大行其道,將直接影響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建立。因此,法治規范下重規則、重機制的監管方式和手段非常重要。
法治是有效維持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秩序的保障。市場主體有效參與競爭和創新需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競爭能帶來繁榮,有法治保障的競爭才能帶來永續繁榮。現在,公平的市場秩序沒有完全形成,對侵犯知識產權、搞假冒偽劣或坑蒙拐騙懲治不力,這樣,守法誠信經營的企業,成本相對就高,這是不公平的,也必然會影響競爭的效率和市場的活力。
這其中,有前面提到的監管不到位不科學的原因,需要政府完善和創新監管,特別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抽查機制、責任追溯制度,規范自由裁量權,堵塞縫隙和漏洞。同時,也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本身尚不完善,特別是產權歸屬不明晰,產權保護不得力和糾紛解決機制不固定,結果不確定等原因。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導向,就是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通過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同時,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以更多激發市場活力、更快釋放改革紅利、有效遏制權力尋租,有效抑制腐敗。

Ⅱ " 重典 " 能整出 " 大治 " 嗎

轉載:

依法治國需要用「重典」開路

焦若飛

常言道「亂世用重典」,只有重典才能勘亂。也就是說,一個太平盛世,一個秩序國家,尤其是一個法治國家,必經之路是「重典」。換言之,不經歷「重典」,就難以實現真正的法治。

重典的本質含義就是震懾,通過震懾的力量,讓所有公民伏法守法。如果在社會法治意識和法治習慣尚未形成,法治環境十分脆弱,正常的法治秩序建立之前,沒有非常的法制執行手段保證法律的實施和法治秩序的形成,再好的「良法」,也會失去本身的色彩。

以超常的措施,保證法治秩序的建立,是古今中外社會行為規范的成功經驗。當今世界公認的西方法治國家,實際上都經歷了「重典」推進的過程,可以說,沒有當初的重典,就沒有今日西方的法制與規范。用一句通俗的話說,西方人講秩序、講法制,不是西方人種優秀,主要是「管」出來的。

我國是歷史上推行重典治理的主要國家。重典戡亂,進而達到階段、朝代大治的例子也不少。如明朝初建時曾重典懲貪,使得各級官吏「居職惴惴,唯恐不能奉法恤民」,「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吏治煥然」「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明史》里的《循吏傳》所收清官中,洪武年間的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的嚴刑峻法雖然沒有根除腐敗,但卻使貪官收斂了很多,有效的減少了腐敗。明朝之所以延續270年,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朝代,在很大程度上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功勞。

《史記·商君列傳》描繪商鞅時秦國的情況說:「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連反對連坐的荀子也對此贊嘆不已,他在《荀子·強國》中描繪說,踏進秦國國境,觀察秦國的習俗,百姓質朴淳厚,音樂不淫盪低俗,人們的服裝不輕薄妖艷,百姓畏懼官吏而順從,像是上古時代的人。各級官吏都嚴肅認真,無不謙恭節儉、敦厚謹慎、忠誠守信而不粗率,像是上古的官吏。秦國經過四代君王就取得如此勝果,靠的就是法制。全民監督權力運作的體制有效杜絕了政權的腐敗傾向。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連坐之法。

不可否認,雖然歷史發展到今天,象「連坐」「凌遲」「族滅」「充草暴屍」等古代所謂的「重典」已經成為現代文明不能包容的「野蠻」,但作為「重典」本身,對我國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社會依然有超越時空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首先,重典能夠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掃清法治障礙。長期以來,法治觀念淡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權大於法、知法犯法、無視、漠視甚至蔑視、挑戰法律等非法治思維和習慣成為橫亘在實現依法治國路上的多重障礙。這些障礙來自於意識,來自於傳統,甚至緣於父母祖先,發自肺腑,根深蒂固,堅韌頑強,固若金湯。涉及個人、集團、權力擁有者所謂的自尊、習慣、地位、利益,推進與阻止,進步與倒退的爭斗一直尖銳存在,不容迴避,迴避不了。不掃清這些障礙,實現從立「良法」到立「良行」的轉變是不可能的,而推進的「疲軟」「彈性」「逃避」恰恰是我過多年推進法治的教訓所在。因此,沒有重典,障礙無以掃除。

其次,重典可以有效懲治以身試法者,讓人畏懼法律。眾所周知,法律的最大特點就是強制約束,而人的原始嚮往就是自由。對自由的過度放縱,就會僭越法律的底線,影響到社會秩序。有效解決這一對矛盾,就必須通過嚴厲的法律制度,剛性的法律執行,保證法律的效率,讓試法者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儆效尤,讓人們畏懼法律,不敢輕言違法,更不能隨意挑戰、藐視法律。

再次,重典可以鞏固法治成果,激發公民的法制熱情。任何人、任何時期,都存在或濃或淡、或深或淺的法治思維、法治意識、法治要求和法治期待,只是這種意識和要求與時代法制節奏和設想可能存在距離,容易沉睡。從「法不責眾」到「行為從眾」,喚醒、激活這種法治「沉睡」,需要特定的氛圍和情境。而激發公民的法治意識,實現個人法治期待與時代法制要求的統一,是一次從意識形態到行為習慣的洗禮過程,是一場攻堅的硬戰,無疑需要強力的重典才能完成。

另外,重點能夠提高法制效率,縮短實現法治的時空距離。法治、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卻是等不來的。各國、各地域法治進程的不平衡,是社會進步的不平衡。法治的進程則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進步的尺度。法治推進力度越大,效率越高,距離法治國家的目標就越近。這是簡單不變的道理。

誠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重典也非過去的「重典」,在傳承取捨中,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有了全新的闡釋,但是,需要強勁的推動,嚴肅嚴謹的法條,剛性的執行標准卻古今依舊,不論到任何時候都不能變。變了,就沒有法治。

「重典」要抓住「重點」,不是泛泛而談。就目前我國的狀況而言,主要是採取超常舉措,發力權力挑戰,把「法治」放出來,把「權治」關進去,把「剛性」鑄起來,把「彈簧」壓下去,把「公正」喚出來,把「私慾」趕出去。「王子犯法重罪於民」,對黨員、對幹部、對公職人員尤其是執法人員知法犯法、執法犯法,阻礙法治進程罪加一等,從重處理。

毋庸諱言,對法治執行,推動法治需要單獨立法,假以「重典」。一部在其他法律之外、具有普釋意義、維護法律權威、保證法律推進、規范法律落實,應對各種挑戰和干預的「重典」應該呼之欲出。惟其如此,法治盛世才能如期而至,不再久遠。

Ⅲ 什麼是法治思維及如何提高法治思維

一是要培養法治思維理念。首先,要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理念,使其認識到什麼是法治思維,為什麼要運用法治思維,怎樣運用法治思維,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幹部的常用語,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其次,要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要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減少官民對抗,樹立領導幹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決策既合法合規、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在於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要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的長效機制。在學習形式上,要通過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法制講座等形式,通過舉辦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專題研討班,定期組織領導幹部參加專門法律知識輪訓和新法律法規專題培訓。在學習內容上,既要學習憲法、通用法律知識以及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法律知識,又要重視法律原則、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學習培養。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職水平。要像考核經濟指標一樣,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納入對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要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要按照有權就有責、濫權應擔責、侵權要賠償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幹部要嚴肅進行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領導幹部,要嚴格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Ⅳ 論大學生如何培養法治思維

一個國家的未來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社會經濟發展的棟梁和骨幹力量,他們的群體素質如何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卻是屢有發生,雲南大學馬加爵2.23特大殺人案,清華大學劉海洋強酸潑熊事件等等。由此可見,強化大學生法制觀念,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極為重要的。 法制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制的看法和態度,其核心思想是對依法辦事的態度。當今社會,正確的法制觀念是大學生必備的法律素養,並已成為青年學生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學校方面:(1)開設法律有關課程,傳播法律知識,指導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法制觀念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高校教育應當把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作為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的組成部分,重視不並積極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2)強化案例教學,以分析案例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時事案例,如:胡長清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等。(3)豐富法制教育活動的形式。突破課堂,將法製法律滲透到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中,如舉行法律知識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趣味問答,模擬法庭,組織學生觀看諸如《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制節目等等。(4)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前由於經歷過高考壓力,面臨著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一般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很多案例表明,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往往與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有關,所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必要的。(5)以法制的觀念來管理學校,重製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個良好的制度氛圍對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概念是至關重要的。言傳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來管理學校,實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同時,也使得校園文化更為清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利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大學生自身方面:(1)大學生首先要學法、懂法、守法,這是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2)關注社會時事,關注新聞,探討新聞背後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律節目和《中國法制》這些法律報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銳度。(3)大學生要學會勇敢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進一步說,維護社會正義。(4)大學生要積極地參加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自己的法制觀念。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思維方式,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理性思維,價值取向和邏輯思維是其核心。 法律思維方式主要有下面幾個特徵:重視人權,有明確的價值取向,講證據,講程序,講法理。大學生如何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這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條款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二、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清晰的頭腦、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須條件。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四、參加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終是空。只有在社會中,在不斷地實踐中,大學生才能培養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必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發展觀念,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辦到的,這是需要整個社會、高校、大學生自我的長期的共同努力。

Ⅳ 法律屬於社會科學嗎舒國瀅教授認為法律屬於什麼

法律屬於社會科學來中的自一個重要分支。
舒國瀅教授主張從美學的觀點考察法律,在「法美學」上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其曾提出「司法的廣場化」與「司法的劇場化」之分析范疇,倡導大眾化與法治化關系之研究,認為中國未來的法治建構,應當激活政府與社會兩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很好地將兩方面的經濟、政治資源利用起來、統一起來。這個思想被學界稱為「政府社會互動的法治模式」。

Ⅵ 超氧抗體激活療 法治 療紫癜怎麼樣

超氧抗體激活療法 治療紫癜 效果還不錯

Ⅶ 免 疫 細 胞 激 活 療 法治 紫 癜有有誰知道效果怎麼樣的么

免疫細胞激活療法是一種通過美國引進的先進過敏原檢測儀,利用電磁波共振原理精準定位病因。辨證針對個體病情施以中葯,採用特殊的免疫技術,使葯物直達病灶,消除臨床體征,中葯調養結合免疫細胞激活術使自身免疫力增強,血液中吞噬細胞增多,消除引起小血管炎症的免疫復合物,從而徹達到治癒抗復發的診療結果。

Ⅷ 鄉村治理三治是指什麼

鄉村治理的三治主要是指自治,德治,法治。
具體內容如下:
1、鄉村自治就是要弘揚楓橋經驗,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
2、鄉村法治就是要有底線思維,解決基層突出重點問題;
3、鄉村德治就是加強村民德育建設,弘揚中華文化傳統。
三治治理不是分開治理,而是需要融合在一起治理,如何才能做到三治融合發展呢,以自治為核心,德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村民主要還是要通過自治來處理村裡的大小事務,居民自主權得到充分保障,而且還能讓大家參與鄉村治理,人人參與才能讓鄉村變得更好。
鄉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能夠有效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建立人人參與共享,公建,公治的鄉村治理新局面,激活鄉村治理與發展的活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治理應以自治為基礎,法治做保障,德治為先導,加強智能化建設,優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條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民根本利益;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四)堅持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鄉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五)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類推進。

Ⅸ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禮治和現在提倡的法治

傳統中國基本上是一個以「禮治」維系的社會,而並非如西方社會主要依靠「法律」來治理.考察與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的內在矛盾,探求適合中國國情的從傳統到現代的法治模式轉換,這樣的考察和探討對於未來中國的法治建設既有其理論價值,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本文從中國與西方政治文化基本特徵的比較研究入手,對中國傳統「禮治」與西方法治兩種政治文化觀念在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上的差異進行認真對比分析,並通過對中國傳統「禮治」一脈相承的反思和對西方法治的普適性價值的理性思考,深入考察與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與現代法治理念的內在緊張與矛盾沖突,揭示了中國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礙:即傳統政治文化的「權力至上」傳統對現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則的排拒;傳統「禮治」的特殊性精神與現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則的沖突;以及傳統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與以保障人權和自由為目的的現代法治理念的沖突.這種沖突與互不相容進一步揭示,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法治傳統的大國從事法治建設,其復雜性和艱巨性也是空前的.在歷史的考察中國百年法治進展緩慢及傳統「禮治」對法治建設阻礙的現象後,對現代法治模式轉換進行了探討: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效,關鍵是取決於我們能否盡快地確立一種機制,以實現傳統「禮治」向現代法治模式的轉換.具體說來,應從思想觀念與法律制度兩方面入手,使執政者和全體公民真正接受現代法治的理念,養成尊重法律、自覺守法的習慣;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繼承傳統政治文化的優秀成果,實現政治與法律文化的創新,即完備和完善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制度,健全法律體系、確立法律權威、保證司法公正、實現監督有效. 本文旨在說明:現代中國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它既要遵循共性的法治規律, 又要適應個性的國情差異;既要效法西方法治成功經驗,又要承受傳統「禮治」 根深蒂固的影響;既要吸納外學,又不能割裂傳統.由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承認西方法治文化的價值,從中借鑒和汲取寶貴資源,作 為構築中國法治文化基礎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應對傳統「禮治」文化重新予以 定位,對原有的價值觀進行重塑,將其激活,更新傳統觀念,對於欠缺法治成長 的精神根基,必須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吸收西方法治精華,對中西文化進行整合, 以實現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為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熱點內容
環保的規章制度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1:43:31 瀏覽:32
商場垃圾房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1:16:38 瀏覽:68
網上轉發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1:13:26 瀏覽:931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