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捏脘法治療

捏脘法治療

發布時間: 2022-11-01 13:30:57

㈠ 中醫的治療手法是什麼

,,,,,,三級甲等
中醫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汗、吐、下、和、清、溫、補、消等八法。
1.汗法:是通過發汗以驅邪外出,解除表證的治法。適用於外感表證(感受外界邪氣後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症狀)、瘡瘍初起、疹出不透等病證。
2.吐法:是通過涌吐將停留在胃脘、胸膈、咽喉的毒物、宿食、痰涎等從口中吐出的治法。適用於宿食停留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證。
3.下法:是通過通泄大便,將停留在腸胃的病邪從大便排出的治法。適用於燥屎內結、水飲內停(水液異常停留於體內)等。
4.和法:是通過調和與和解的方法,使表裡、陰陽、臟腑失和之證,或者半表半里之邪得以解除的治法。適用於邪犯少陽(病邪侵犯半表半里之間)證、寒熱錯雜證等。
5.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涼血等方法,解除在體內的熱邪的治法。適用於熱毒證、熱證、虛熱證等。
6.溫法:是通過溫里、祛寒的方法,來消散在體內的寒邪的治法。適用於內有久寒、陽氣衰微等病證。
7.補法:是通過補養的方法,以恢復人體正氣的治法。適用於各種虛證。
8.消法:是通過行氣、活血、消食、化痰、利水以及驅蟲等方法,緩慢消散氣、血、食、痰、水、蟲等所結成的有形之邪的治法。適用於飲食停滯、蟲積等病證。

㈡ 小兒捏脊可治什麼病

胃腸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飢飽,如果吃了過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膩食物、高蛋白食物,會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響脾胃功能,形成積滯、厭食;消化不良還可能引起腹瀉;其他感染性腹瀉會遷延變為脾胃虛弱。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療法來治療。 肺系疾病孩子反復感冒、咳嗽,西醫稱為免疫功能低下,中醫則...認為是小兒衛外功能薄弱,陰陽不調。捏脊通過刺激督脈和膀胱經,能調和陰陽,健脾理肺,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 夜啼、睡眠不安中醫有句古話:胃不和則卧不安。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使之正常運轉。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會有腹脹、腹痛、胃脘飽脹的現象,自然能夠安然入睡了。 遺尿、多汗通過捏脊來刺激人體脊柱兩側的植物神經乾和神經節,起到防遺尿、止汗的作用。 怎樣給寶寶捏脊 ●讓寶寶俯卧於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鬆。 ●捏脊的人站在寶寶後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捻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後上3~5厘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後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將背部皮膚向上提一次。再重復第一遍的動作兩遍,共6遍。 ●最後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次。 ●一般每天捏一次、連續7~10天為一療程。療效出現較晚的寶寶可連續做兩個療程。

㈢ 常用按摩手法有哪些類型

常用按摩手法的種類很多,學派不一,動作不同,據之有幾十種甚至達百餘種,但一般常用的不過二三十種。這些手法在實際應用中有一定的規律。按其作用力的方向可分為如下類型。

推揉類

指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指推法又分為單指推法、雙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動作]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別因人而宜。

[應用]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於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於四肢、腰背、運動障礙,肘推法適用於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並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揉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動作]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後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做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應用]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摩法

[定義]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本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微屈曲(120度~145度),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

[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於胸腹、脅肋腰背部,指摩適用於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抹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後,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應用]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擦法

[定義]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每分鍾100~200次。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發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應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捏拿類

一般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捏法

[定義]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動作]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五指捏是用大拇指與其餘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在作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律性。

[應用]本法適用於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拿法

[定義]用拇指和其餘四個手指的羅紋面對稱用力提起並捏揉的手法。

[動作]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由連貫性。

[應用]拿風池穴:具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拿肩井:具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的功效;拿頸項部: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明目的功效;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經絡、松解痙攣的功效。

搓法

[定義]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松,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每分鍾30~50,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應用]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提法

[定義]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

[動作]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一是頓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二是端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後,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准患者同側耳垂下後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應用]解除粘連,順理肌筋。滑利關節,醒腦安神。疏風止痛,聰耳明目,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補腎氣,強腰脊,調和氣血陰陽。

牽抖類

一般有抖法、引伸法等。

抖法

[定義]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

[動作]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

[應用]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引伸法

[定義]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

[動作]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

[應用]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扳法

[定義]又稱搬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

[動作]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應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背法

[定義]一種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的按摩方法。

[動作]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

[應用]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㈣ 常用按摩手法有哪些

1、推揉類

指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指推法又分為單指推法、雙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動作]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別因人而宜。

[應用]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於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於四肢、腰背、運動障礙,肘推法適用於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並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揉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動作]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後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做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應用]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摩法

[定義]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本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微屈曲(120度~145度),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

[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於胸腹、脅肋腰背部,指摩適用於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抹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後,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應用]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擦法

[定義]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每分鍾100~200次。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發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應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2、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3、捏拿類

一般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捏法

[定義]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動作]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五指捏是用大拇指與其餘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在作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律性。

[應用]本法適用於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拿法

[定義]用拇指和其餘四個手指的羅紋面對稱用力提起並捏揉的手法。

[動作]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由連貫性。

[應用]拿風池穴:具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拿肩井:具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的功效;拿頸項部: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明目的功效;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經絡、松解痙攣的功效。

搓法

[定義]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松,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每分鍾30~50,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應用]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提法

[定義]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

[動作]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一是頓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二是端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後,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准患者同側耳垂下後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應用]解除粘連,順理肌筋。滑利關節,醒腦安神。疏風止痛,聰耳明目,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補腎氣,強腰脊,調和氣血陰陽。

4、牽抖類

一般有抖法、引伸法等。

抖法

[定義]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

[動作]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

[應用]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引伸法

[定義]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

[動作]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

[應用]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5、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扳法

[定義]又稱搬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

[動作]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應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背法

[定義]一種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的按摩方法。

[動作]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

[應用]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㈤ 治胃痛的緊急方法

胃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鎮痛法在單掌推背部膀胱經路線的基礎上,疊掌揉,雙掌根或雙拇指交替按壓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經內側線,注意局部重點取穴。 2.晃撥俞穴行氣法單掌根著力,依靠脘關節作手掌晃動動作,帶動掌根晃撥,分別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壓力要適度,晃撥頻率均勻。 3.提拿捏脊健運法雙手拇、食指沿督脈路線自上而下反復提拿(大椎穴至命門穴一段),施術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氣法在肩胛內移的基礎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間區段,輕拿輕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轉動作。 5.搓擦胃俞溫中法單掌根或小魚際肌快搓兩側胃俞穴,搓後緩緩揉動,使熱感滲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兩拇指開三門、運三脘,單掌或雙掌於左脅肋部快速推撫,稱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脈路線;掌根輪狀順時針推脘腹;疊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單掌反復擦上腹部,頻率要快以溫熱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積法雙拇指交替按壓腹部任脈及兩側胃經路線,雙掌重疊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雙掌扣臍輪狀揉腹部。 9.拿揉抖顫導滯法在兩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礎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顫動作。 10.按揉陽明清熱法用拇指或小魚際肌分別揉手足陽明經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為主。 胃痛的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薑水。胡椒和生薑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復健康脾胃。當然,出現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最好去醫院做胃鏡檢查? 治胃寒3法 ①鮮姜、白糖治胃寒痛:鮮姜500克(細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飯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湯匙);堅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見效;如沒徹底好,再繼續吃,直至好為止。 ②白酒燒雞蛋治胃寒:二鍋頭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個雞蛋,把酒點燃,酒燒幹了雞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輕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雞蛋不加任何調料。 ③吃蘋果可緩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陰冷天或飲食不當,常泛胃酸,很難受。如果此時吃一個或半個大蘋果,胃很快舒服了 寒性胃痛忌食下列食物。 獼猴桃 性寒,味甘酸。《開寶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葯大辭典》也說:「脾胃虛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當忌。 甘蔗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則不宜食。《本草經疏》中明確告誡:「胃寒嘔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屬寒者當忌食甘蔗。

麻煩採納,謝謝!

㈥ 胃痛的危害及治療方法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窩處常發生疼痛為主的疾患。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至於心臟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內經》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在臨床上與胃痛是有區別的。
治療胃痛,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然後審證求因,給予恰當的治療。大抵新病暴痛,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多屬虛證;寒證疼痛,喜溫熨熱飲,遇寒則疼增;熱症疼痛,喜涼熨冷飲,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或痛引胸脅,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多為刺痛者,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飢,舌紅無苔或少津者,多屬胃陰不足之證。
胃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限於通之一法,臨證之時,應運用四診八綱,詳加審察,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
1.肝氣犯胃
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
氣滯
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氣郁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遊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後,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鬱之象。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裡,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乾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郁熱所致。
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選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梁丘、如痛已緩和,肝脾未調,可用雙手拇指對揉、對壓兩側三焦俞,單拇指按揉中脘,以調理三焦。
血瘀
主證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食後更甚,或見吐血便黑,甚則舌紫,脈澀。
分析久痛入絡,絡脈損傷,故吐血便黑;瘀血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痛劇;瘀血阻滯血行不暢故舌紫、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
如嘔血便血不止,以葯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施術手法。
2.病邪阻滯
飲食阻滯
主證胃脘脹痛,噯腐,厭食或嘔吐,吐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
分析食停胃中,傳化失常,故胃脘痛脹;飲食停滯,胃氣不降而反上逆,故噯腐或嘔吐;吐後積滯去而痛減;食濁熏蒸故苔厚膩;胃氣與宿食相搏,故脈滑實有力。
治則消食導滯。
選穴脾俞、三焦俞、梁門、天樞、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配用按壓背腰鎮痛法與揉壓陽明清熱法。
脹痛甚者,可雙拇指同按雙側天樞,以行氣導滯;食滯化熱,可晃撥兩側大腸俞。
寒傷胃陽
主證因受涼飲冷而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泛吐清水,或有惡寒發熱,苔白脈緊。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惡寒發熱,苔白為寒邪外襲所致;脈緊主寒主痛。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選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內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捏拿背肌利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運法與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虛弱
脾胃虛寒
主證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
分析脾胃虛弱,寒氣凝滯,故胃痛隱隱;中陽不運,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緩無力。
治則溫脾健胃。
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門、中脘、章門、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發之時,可拿搓胃俞,雙拇指同按梁門,以溫中止痛,痛止後,可按基本手法施術。如脾胃虛寒,而肝有郁熱,除胃痛外,尚見泛鉉嘔吐,時覺飢嘈,食則不舒,四肢欠溫,舌邊紅絳,苔白中黃,脈弦細者,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肝胃同治。
胃陰不足
主證胃痛隱隱,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苔少或剝脫,舌光紅少津,脈細微數。
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故胃痛隱隱;陰虛生內熱,故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徵象。
治法養陰益胃。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復施術十次。
食慾不振者,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隱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也可以服用些保健品,如太陽神猴頭菇胃腸保健口服液,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

㈦ 現在胃痛中,有什麼辦法緩解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窩處常發生疼痛為主的疾患。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至於心臟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內經》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在臨床上與胃痛是有區別的。
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症狀,多見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宮能症。也見於胃粘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石症等病。
[編輯本段]【病因病機】
胃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於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飢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鬱,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生胃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作。總之,胃痛發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於溫煦或濡養,失養則痛。
胃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由於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導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過度緊張、食無定時、吃飽後馬上工作或做運動、飲酒過多、吃辣過度、經常進食難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數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內的液體逆流入食道。這些消化液中含有氫氯酸(鹽酸),這是工業上用來清潔金屬的腐蝕性物質。盡管胃有保護膜,以免受胃酸侵蝕,然而.食道卻缺乏此保護層。
因此,當胃酸逆流人食道時,會引起灼熱,有時嚴重到你以為是心臟病發作。引起胃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這並不是唯一原因。有些人並未暴飲暴食,但也患胃痛。其實,胃痙攣就和食物沒有一點關系,它絕大多數起因於精神原因,生氣、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絞痛。
胃部是我們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狀態下,它應該是不停蠕動,將食道送下來的食物絞碎。如果它的蠕動不正常,就會妨礙消化和吸收,令過量氣體積聚,形成胃氣,中醫稱這情況為「呆滯」。
胃呆滯時,吃下的食物不能實時磨碎、送到腸道,因而被迫滯留胃中,半處理過的食物就會任意發酵發臭,形成酸腐氣味,亦即口氣,同時亦會有胃脹的征狀。
當胃部出現潰瘍,幽門螺旋菌就會寄生於傷口,導致潰瘍處經常發炎;即使用葯殺滅細菌,如果飲食惡習不改,潰瘍癒合之後,依然會不時覺得疼痛。
另外,中醫學視人為一個整體,臟腑之間互為影響。肝若過熱,會影響胃液的分泌,這情況稱為肝氣犯胃。以五行學說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克土,因此肝火過盛會令胃部同樣過熱不適。
[編輯本段]【辨證】
1.實證
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飢時痛減,納後痛增。
兼見胃痛暴作,脘腹得溫痛減,遇寒則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者,為寒邪犯胃;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嘔吐或矢氣後痛減,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胃脘脹滿,脘痛連脅,噯氣頻頻,吞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心煩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處,食後痛甚,或有嘔血便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為氣滯血瘀。
2.虛證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後痛減。
兼見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虛弱或遲緩,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似飢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為胃陰不足。
[編輯本段]【病因病理】
1.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之疏泄失調,橫逆犯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頭痛正如沈金鱉所說:「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氣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陰虧耗,則病程每多纏綿;如久痛入絡,絡脈損傷,則見吐血,便血等症。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產生胃脘疼痛。或因寒涼傷中,胃陽被遏,正邪交爭,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虛弱病後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胃氣不和亦能發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單獨致病,又往往相互影響,而出現寒熱互見、虛實錯雜、陰陽並損之證候,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
[編輯本段]【胃痛做什麼檢查】
1.胃鏡檢查及活組織檢查: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活組織病理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淺表性胃炎常胃竇部為最明顯,多為彌漫性,胃粘膜表面呈紅白相間或花紋狀改變,有時見散糜爛,常有白色或黃白色滲出物。萎縮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蒼白或灰白色,皺壁變細或變平坦,由於胃粘膜變薄,使粘膜下血管可透見呈紫藍色,病變可彌漫或主要胃竇部。
2.胃脫落細胞檢查是一項較簡單的診斷方法,在胃鏡直視下,胃內可疑處刷取細胞作脫落細胞學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
3.X線胃鋇餐檢查大多數慢性胃炎無異常發
4.胃液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常有障礙,尤以胃體部慢性萎縮性胃炎時最嚴重。
5.血清壁細胞抗體試驗血清胃泌素測定:多數胃體胃炎,血清壁細胞抗體常呈陽性,而血清胃泌素多升高。相反,胃竇部胃炎則血清壁細胞抗體多呈陰性,而血清胃泌素降低。
[編輯本段]【辨證論治】
治療胃痛,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然後審證求因,給予恰當的治療。大抵新病暴痛,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多屬虛證;寒證疼痛,喜溫熨熱飲,遇寒則疼增;熱症疼痛,喜涼熨冷飲,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或痛引胸脅,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多為刺痛者,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飢,舌紅無苔或少津者,多屬胃陰不足之證。
胃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限於「通」之一法,臨證之時,應運用四診八綱,詳加審察,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
1.肝氣犯胃
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
(1)氣滯
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氣郁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遊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後,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鬱之象。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裡,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乾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郁熱所致。
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選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見發熱)。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梁丘、如痛已緩和,肝脾未調,可用雙手拇指對揉、對壓兩側三焦俞,單拇指按揉中脘,以調理三焦。
(3)血瘀
主證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食後更甚,或見吐血便黑,甚則舌紫,脈澀。
分析久痛入絡,絡脈損傷,故吐血便黑;瘀血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痛劇;瘀血阻滯血行不暢故舌紫、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雙拇指同取兩側內關、勞宮、梁丘、內庭)。
如嘔血便血不止,以葯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施術手法。
2.病邪阻滯
(1)飲食阻滯
主證胃脘脹痛,噯腐,厭食或嘔吐,吐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
分析食停胃中,傳化失常,故胃脘痛脹;飲食停滯,胃氣不降而反上逆,故噯腐或嘔吐;吐後積滯去而痛減;食濁熏蒸故苔厚膩;胃氣與宿食相搏,故脈滑實有力。
治則消食導滯。
選穴脾俞、三焦俞、梁門、天樞、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配用按壓背腰鎮痛法與揉壓陽明清熱法。
脹痛甚者,可雙拇指同按雙側天樞,以行氣導滯;食滯化熱,可晃撥兩側大腸俞。
(2)寒傷胃陽
主證因受涼飲冷而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泛吐清水,或有惡寒發熱,苔白脈緊。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惡寒發熱,苔白為寒邪外襲所致;脈緊主寒主痛。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選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內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捏拿背肌利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運法與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虛弱
(1)脾胃虛寒
主證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
分析脾胃虛弱,寒氣凝滯,故胃痛隱隱;中陽不運,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緩無力。
治則溫脾健胃。
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門、中脘、章門、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發之時,可拿搓胃俞,雙拇指同按梁門,以溫中止痛,痛止後,可按基本手法施術。如脾胃虛寒,而肝有郁熱,除胃痛外,尚見泛鉉嘔吐,時覺飢嘈,食則不舒,四肢欠溫,舌邊紅絳,苔白中黃,脈弦細者,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肝胃同治。
(2)胃陰不足
主證胃痛隱隱,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苔少或剝脫,舌光紅少津,脈細微數。
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故胃痛隱隱;陰虛生內熱,故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徵象。
治法養陰益胃。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復施術十次。
食慾不振者,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隱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
[編輯本段]【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鎮痛法在單掌推背部膀胱經路線的基礎上,疊掌揉,雙掌根或雙拇指交替按壓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經內側線,注意局部重點取穴。
2.晃撥俞穴行氣法單掌根著力,依靠脘關節作手掌晃動動作,帶動掌根晃撥,分別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壓力要適度,晃撥頻率均勻。
3.提拿捏脊健運法雙手拇、食指沿督脈路線自上而下反復提拿(大椎穴至命門穴一段),施術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氣法在肩胛內移的基礎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間區段,輕拿輕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轉動作。
5.搓擦胃俞溫中法單掌根或小魚際肌快搓兩側胃俞穴,搓後緩緩揉動,使熱感滲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兩拇指開三門、運三脘,單掌或雙掌於左脅肋部快速推撫,稱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脈路線;掌根輪狀順時針推脘腹;疊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單掌反復擦上腹部,頻率要快以溫熱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積法雙拇指交替按壓腹部任脈及兩側胃經路線,雙掌重疊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雙掌扣臍輪狀揉腹部。
9.拿揉抖顫導滯法在兩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礎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顫動作。
10.按揉陽明清熱法用拇指或小魚際肌分別揉手足陽明經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為主。
胃痛的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薑水。胡椒和生薑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復健康脾胃。當然,出現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最好去醫院做胃鏡檢查?
治胃寒3法
①鮮姜、白糖治胃寒痛:鮮姜500克(細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飯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湯匙);堅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見效;如沒徹底好,再繼續吃,直至好為止。
②白酒燒雞蛋治胃寒:二鍋頭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個雞蛋,把酒點燃,酒燒幹了雞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輕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雞蛋不加任何調料。
③吃蘋果可緩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陰冷天或飲食不當,常泛胃酸,很難受。如果此時吃一個或半個大蘋果,胃很快舒服了
寒性胃痛忌食下列食物。
獼猴桃
性寒,味甘酸。《開寶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葯大辭典》也說:「脾胃虛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當忌。
甘蔗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則不宜食。《本草經疏》中明確告誡:「胃寒嘔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屬寒者當忌食甘蔗。
蒓菜
性寒,味甘。《本草匯言》中記載:「蒓菜涼胃,……不宜多食久食,恐發冷氣,困脾胃,亦能損人。」《醫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應忌食之。
西瓜
性大涼,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說它能「治一切熱症」,素有「天生白虎湯」之稱。《中葯大辭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
俗稱茭瓜,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曾指出:「茭白寒,性滑,發冷氣,滑中,不可多食。」《本草匯言》亦說:「脾胃虛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蚌肉
性涼,味甘咸。《食療本草》說它「性大寒」。《本草衍義》中認為:「多食發風,動冷氣。」《隨息居飲食譜》亦雲:「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當忌食。
麥門冬
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早有告誡:「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螺螄
性大涼,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匯言》中早有告誡:「此物體性大寒,胃中有冷飲,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螄,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性寒,味咸,亦屬大涼之物。《本草經疏》中記載:「若血因寒凝,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寒之人,咸不宜服。」《隨息居飲食譜》也說「中氣虛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氣虛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柿子
性大涼,味甘澀,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經疏》中早有告誡:「……素有寒積、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與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
性涼,味甘。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說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則食後即感胃冷不適,甚則立即引起胃痛發作,故當忌之。
苦瓜
苦寒食品,胃寒疼痛之人法當忌食。《滇南本草》中曾說:「脾胃虛寒者,食之令人吐瀉腹痛。」

性涼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誠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腹痛冷積,胃冷嘔吐,法咸忌之。」再如《增補食物秘書》、《飲食須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記載,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
荸薺
甘寒之物,能清胃熱,但寒性胃痛者則當忌食。正如唐代食醫孟冼所說:「有冷氣,不可食。」清代食醫王孟英也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中氣虛寒者忌之。」
甜瓜
俗稱香瓜。性寒,味甘。《孫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誡:「甜瓜動冷疾」。《食療本草》中也指出:「動宿冷病」。凡平素胃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則容易引起胃痛發作。
此外,寒性胃痛者還應忌食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卜、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胃寒疼痛加劇
[編輯本段]【預防調護】
A.
飲食有節,防止暴飲暴食,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 盡量避免煩惱、憂慮,保持樂觀情緒。
許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為同時伴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只要治療好了胃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其它胃病就會自然康復,胃病患者如果感覺不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狀態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斷患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需要說明的是胃植物神經紊亂(即胃神經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儀器檢查不出,容易被很多醫生和患者忽視,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醫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醫生不知道從這方面用葯,而耽誤了病人,導致久治不愈!
「安神護胃劑」在治療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方面有特效作用,服用「安神護胃劑」,一般5天內可以消除失眠、胃痛、胃脹、惡心等症。
有了好的胃葯,患者還應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與保健,並注重運動和休息。飲食不調,是誘發腸胃病的直接原因。
在治療腸胃疾病方面,就有食用菌猴頭菇(又叫猴頭菌)。猴頭菇既是我國傳統的名菜,享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的美譽,又是難得的補品,對人體有助消化、利五臟的功效,特別適用於老年人、體弱者。
現代醫學進一步證明,猴頭菇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和抑制胃痛的良葯。它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鐵、磷、鈣、胡蘿卜素、碳水化合物、熱量等,還含有十六種天然氨基酸,其中有七種是為人體所必需。我們在臨床上用猴頭菇片劑來治療胃炎和潰瘍,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尤其是對慢性胃炎的治療,作用十分明顯。
猴頭菇含硫非常高。硫是對人體是不可缺的重要的營養元素。進入人體的硫經過一系列代謝過程,絕大部分最終成為無機硫酸鹽、硫酸酯及中性硫進入血液循環,功效之一就是健脾益胃,增進食慾,增加胃黏膜屏障機能,對各種慢性胃炎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如太陽神猴頭菇胃腸保健口服液,作為消化道疾患的輔助治療品已被人們所接受,此猴頭菇口服液對幽門螺桿菌(是造成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的重要病原菌)感染所導致的胃上皮細胞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B.
從中醫角度看來,小腿肚內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和足少陰腎經循行之處,故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對膝以下的遠端穴位除此有局部治療作用外,尚可治療經絡所系之臟器的病痛。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而捏按此處可能治療胃之疾患。
每天捏一捏小腿肚
部位:小腿肚內側1/3處的肌肉部分(腓腸肌內側緣)。
方法: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與四指相對,稍用力按捏,以自覺有較強的酸痛為度。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30次為宜。根據疼痛情況,酌情加減。每日可進行1—3次。
注意在按捏過程中,應有揉的動作——酸痛感強,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
此法對急性發作的胃痛效果較好。慢性胃病發作時,運用此法也同樣有效。
每天做一做鼓漱、揉一揉腹
止痛之後,為鞏固療效,還可加做兩種輔助治療:
1.鼓漱:閉口,用舌沿牙齒邊緣左右攪動各24次,然後,閉口鼓腮,做漱口動作,待口中津液充滿時,分三口慢慢下咽。此法長練,可益胃消食,增強胃腸功能。
2.揉腹:每當飯後,可適當散步,然後,或卧或坐,用手揉腹。先將雙手搓熱,分別以左、右手,按順或逆時針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強胃腸機能,對治療腸胃病有一定效果。
如此堅持一段時間,不僅胃痛可止,有胃腸病者,也可漸愈。
為什麼按捏腿肚可解胃痛呢?
從中醫角度看來,小腿肚內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和足少陰腎經循行之處,故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對膝以下的遠端穴位除此有局部治療作用外,尚可治療經絡所系之臟器的病痛。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而捏按此處可能治療胃之疾患。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胃病,至於胃潰瘍病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性劇烈的腹部疼痛,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C.
胃痛的時候,盡量把皮帶松開,這樣可以讓腹部舒服一點。平常盡量穿舒適寬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壓。
對於經常在晚上出現胃酸逆流的人來說,最好採用右側在上、左側在下的睡姿,同時把頭部墊高,這樣就可避免胃酸逆流的問題。
經常胃病者,如果因有其他疾病而需長期服用葯物,最好能夠向醫生請教,看看這些正在服用的葯物是否會刺激胃部而致胃不舒服。例如,抗生素、鐵劑等,都是會刺激胃勵膜的葯物。一定要請自己的主治醫師,針對自己的服葯習慣,給予葯物處方的建議。另外,也不要在激烈運動之前或之後馬上進餐。因為這樣一來,會使得胃部負荷過重,而誘發胃痛。如果是忙著上運動場,那麼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要吃得太飽。
胃痛的診斷
胃不適伴隨症狀繁多,如打嗝、脹氣、惡心、嘔吐、腹瀉、胸悶等,由於每種疾病表現的症狀不同,如果伴隨胸悶燒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狀,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隨空腹疼痛、飽脹餓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狀,可能是胃潰瘍,但如果打嗝、黃疸、發燒等症狀,與胃可能無關,或是膽囊的問題。因此不能忽視腹痛外所伴隨的各項症狀。
不少人會把"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常胃痛……"或"我不能吃這個,因為會胃痛……"掛在嘴邊,可是肚子不舒服就是胃痛嗎?在臨床上,"胃痛"一詞也常會誤導醫生與患者本身。專家提醒,胃痛不見得是"胃"這個器官有毛病,除上腹部不舒適外,還可能伴隨其他症狀,這些症狀是用來判斷疾病的重要表象,如果病患者將焦點集中在"胃"上,可能會延誤到其他潛在性疾病的診斷。
因此,不要因為上腹部疼痛就以為是胃痛,有可能是其他臟器所引起的疾病。判斷胃痛,比較正確的方法是以疼痛的位置為主,例如:左上腹疼痛或左上腹不適,並將疼痛的時間,如飯後一小時、空腹等,及所伴隨的症狀做完整說明,如打嗝、脹氣、胸悶、惡心,嘔吐等,以便於醫生的診斷與治療。具體來說,你可以按以下四個步驟說明:
1、疼痛的位置
胃位於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臍上方(靠近心窩處)處。如果將肚子劃分為四個區域來看,左側偏中上的部分這一區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過,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腸、膽、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還需要以疼痛的時間、伴隨症狀等,作為判斷的准則。
2、疼痛時間
胃痛是發生在餐後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後?或在過飢過飽暴飲暴食等狀況下發生的。由於胃不適大多與進食有很密切的關系,因此,從飲食的時間、習慣、內容、種類等作為辨別的准則,也較有準確性。
3、觀察症狀
胃不適伴隨症狀繁多,如打嗝、脹氣、惡心、嘔吐、腹瀉、胸悶等,由於每種疾病表現的症狀不同,如果伴隨胸悶燒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狀,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隨空腹疼痛、飽脹餓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狀,可能是胃潰瘍,但如果打嗝、黃疸、發燒等症狀,與胃可能無關,或是膽囊的問題。因此不能忽視腹痛外所伴隨的各項症狀。
4、到醫院檢查
如果情況復雜,難以判定是哪個位置不舒服及發作的時間與疼痛的性質,應馬上到醫院請醫生幫助診斷與檢查,這才是最直接且准確的方法。
專家建議,認為自己有胃痛症狀的人,最好不要因為上腹部一痛就斷定為"胃痛",急到醫院診察,告訴醫生自己是"胃"痛,這樣可能會造成誤診或是延遲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狀的表象來形容病況,在經全面的診斷後,才能認定是否為"胃"的問題。

熱點內容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