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2014年法學畢業論文

2014年法學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2-11-01 19:04:26

『壹』 法學各專業畢業論文題目選題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下面我給大家帶來法學各專業 畢業 論文題目選題2021,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婚姻法畢業論文題目

1、中國婚姻法 文化 考論

2、婚姻契約觀念的限度與嬗變

3、秦漢家族法研究

4、我國民法典親屬法編立法構建研究

5、中美婚內侵權行為之比較法研究

6、當代中國婚姻法與婚姻家庭研究

7、中國維吾爾族婚姻習慣法研究

8、建國初期山東省宣傳貫徹婚姻法研究

9、建國初期山西省貫徹婚姻法運動研究

10、論我國離婚訴訟中房產分割的若干問題

11、離婚訴訟中無房女性利益的法律保護問題研究

12、《婚姻法解釋(三)》中不動產登記效力研究

13、《婚姻法解釋(三)》中夫妻財產制度的研究

14、民國時期婚姻法的文學省思

15、土地革命時期婚姻立法問題研究

16、從社會性別視野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對夫妻財產的規定

17、從伴侶法到婚姻法

18、《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中房屋確權問題之探討

19、建國初期河北省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研究

20、建國初期重慶地區貫徹婚姻法運動研究(1950-1953)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綏遠省的宣傳與貫徹(1950年-1953年)

22、婚姻法中社會性別意識變遷研究

23、論家務勞動價值的婚姻法保護

24、論婚姻法定位之研究

25、離異女性生活權益保障

26、我國《婚姻法》夫妻財產制司法解釋研究

27、《婚姻法解釋(三)》房產歸屬論

28、論法律與社會間的緊張、疏離與相互影響

29、近代以來中國婚姻立法的移植與本土化

30、中華民國時期婚姻法研究

31、通過法律的秩序建構

32、論婚前個人財產婚後所得孳息的歸屬

33、從《人民日報》的宣傳報道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宣傳和貫徹(1950-1953)

34、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制度若干問題探討

35、新中國首部《婚姻法》的制定與實施問題研究

36、婚後父母出資為子女購置房產的歸屬問題研究

37、試析婚姻法中的夫妻財產制度

38、從婚姻法解釋三的角度論我國夫妻財產制度的新變化

39、離婚時「婚前按揭房」分割問題研究

刑事訴訟法畢業論文題目

1、美國刑事訴訟法對隱私權的保護

2、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交互作用研究

3、論偵查權的憲法控制

4、技術偵查證據若干問題研究

5、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6、論新《刑事訴訟法》對犯罪人的人權保障

7、偵查權新論

8、技術偵查 措施 研究

9、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

10、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11、論司法鑒定啟動程序的修改與完善

12、論辯方證據開示義務

13、程序性制裁機制研究

14、我國技術偵查制度研究

15、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

16、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研究

17、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研究

18、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研究

19、刑事訴訟法寬容倫理觀及其實現

20、逮捕必要性問題研究

21、論非法證據排除制度

22、論刑事訴訟法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

23、論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保障

24、從新《刑事訴訟法》的角度淺析職務犯罪案件的偵辯關系

25、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關於未成年人特別程序研究

26、我國監視居住制度之理性思考

27、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研究

28、刑事訴訟法中的「等」字研究

29、我國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研究

30、論我國技術偵查制度

31、論檢察機關的調查權

32、論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之被害人權利保障

33、新刑事訴訟法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

34、新刑事訴訟法下監視居住制度研究

35、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研究

36、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問題研究

37、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38、論新《刑事訴訟法》中的技術偵查措施

39、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證據銜接

40、論新刑事訴訟法下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金融法論文題目

1、 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生態——訪西南 財經 大學中國金融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唐清利

2、 保險 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的金融法路徑探析

3、 金融安全與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4、 金融法上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行為經濟學視角的 反思

5、 互聯網金融對金融法變革的促進作用

6、 智慧金融將讓生活更美好——訪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教授

7、 電子支付對金融法的挑戰及應對

8、 站在金融法角度淺談精準扶貧

9、 金融稟賦結構理論下金融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的革新

10、 探究金融安全和國內金融法系統的健全方式

11、 探析我國金融安全與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12、 國際金融法的新近發展及其重大影響分析

13、 利率市場化、風險與金融法防範機制的構建

14、 我國風險投資的金融法環境分析

15、 金融公平的法治思路——讀《收入分配的金融法進路》有感

16、 中國金融法學研究的實證分析——以1979年以來CLSCI金融法論文為分析對象

17、 我國風險投資的金融法環境分析

18、 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法的研究及完善分析

19、 金融科技的金融法適應性研究——以智能理財的理財資質為例

20、 金融法的「三足定理」及中國金融法制的變革

21、 金融公平理念下的金融法教學改革

22、 論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

23、 國際金融法視野下的G20峰會:「立法」特色與中國選擇

24、 金融科技的金融法適應性研究——以智能理財的理財資質探討為例

25、 信息賦能、信息防險與信息調控——信息視野下的金融法變革路徑

26、 我國金融法體系構成之再認識——以金融體系和法治金融為視角

27、 金融法價值的「新二元化」均衡構造

28、 金融法與經濟刑法的博弈——以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為視角

29、 論金融法的法典化

30、 風險回應型的金融法和金融規制——一個面向金融市場的維度

31、 人民幣時代:中國金融·法人才培養的困境及對策

32、 高職院校「金融法」翻轉課堂實踐探析

33、 微信支付遭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質疑 二維碼存在巨大交易風險

34、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金融法控制分析

35、 情景模擬教學法在金融法課程中的應用

36、 金融功能異化的金融法矯治

37、 房地產限貸措施性質的金融法研究

38、 淺議金融安全與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39、 P2P借貸到普惠金融:網路貸款平台異化的金融法矯正

40、 從金融法領域探析銀行暴利壟斷的現狀

41、 預付卡監管制度完善的金融法之維

42、 芻議金融調控與監管的差異性及金融法審視

43、 金融法視角下的余額寶法律規制研究

44、 金融法價值目標下的民間金融監管邊界

45、 P2P網貸支持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基於金融法視角的可行路徑

46、 論金融安全與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47、 金融法視閾下我國體育銀行設立及其運行若干法律問題

48、 金融創新語境下金融法教學反思

49、 論述金融功能異化的金融法矯治

50、 從金融法領域探析銀行暴利壟斷的現狀


法學各專業畢業論文題目選題相關 文章 :

★ 法學相關專業的論文題目與選題方向

★ 法學多方向的畢業論文選題與題目

★ 法學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電大法學畢業論文題目

★ 2021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 法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貳』 法學畢業論文的格式

法學畢業論文的格式模板

【文章導讀】認真撰寫法學畢業論文並順利通過論文答辯,是取得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的必要條件。 我為您整理了法學畢業論文格式模板 ,供您參考和閱讀。

摘 要: 傳統法學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論分析、法律詮釋層面,距離司法實踐的要求差距較大,導致法學本科畢業生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不能有的放矢,論文選題、內容安排和創新性等方面有所不足。改革的出路在於讓學生置身於虛擬的裁判場景之中,通過審判流程中具體角色的扮演發現司法制度的具體問題,提高畢業論文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模擬法庭;畢業論文;科研能力

一、傳統法學畢業論文模式的困境

1.傳統法學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法學教育是以文史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導致中國大陸的法學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的法律職業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興起,法學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論分析、法律詮釋,因此距離司法實踐的要求差距較大[1]。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已進行三十年有餘,廣大人民群眾中存在著對司法服務的迫切需求,法學院學生數量急劇增加,但是上大課講授仍然是法學教育的主導方式,並且遵循從緒論到正文部分到結論的原理性教學方式,一門課程的教授內容由教學大綱、教案和教科書等參考資料組成。不用說診所式法律教育、模擬法庭辯論等案例教學法未曾適用,就是案例分析通常也只是用作佐證某個原理的工具,法學教育方法和職業技能培養存在著巨大的沖突。前美國首席法官詹姆斯貝克曾經說過:「在法學領域中,存在著一對無奈的矛盾:那便是最博學的理論家和教授常常缺乏實施法律的實際經驗,而成功的職業律師又往往是法律的歷史和純粹的哲學論證方面的無知者,他們對法律也僅僅持務實的態度。」[2]鑒此,法學是世俗的學問,其大部分內容都是實踐性的,需要長期的技術能力培養,單靠課堂講授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情形下,我國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和學術成果以書面知識為載體,往往是紙上談兵式的膚淺論理,缺乏實務運作經驗,這與英美的法學院職業導向的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傳統法學畢業論文寫作的困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是本科教學中的最後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是對學生四年所學知識和技能一次綜合性的應用,同時也是高校本科教學實踐的一次檢驗。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更關系著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人才培養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然而,由於我國法學本科的教學以理論灌輸為主,缺少實踐教學特別是職業能力的培養,導致相當多的法學本科畢業生對司法實務特別是審判業務非常不熟悉,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選題不當。雖然對於本科畢業生來說,論文的題目已經由各門課程的教師提前擬訂出來供他們選擇,但是即使如此,由於可以選擇的題目范圍很寬泛,而學生又不能密切把握司法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或者動態,實現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密切結合,選題往往大而空、觀點陳舊或者過於集中。比如有些本科畢業生的論文題目「論死刑」、「論依法治國等等」,這樣大的論文題目在一篇本科畢業論文中往往是無法完成的。還有些學生的選題如「論事實婚姻」、「論罪刑法定原則」等等,這些在學術界已經過氣的題目,寫出新意非常困難。再如學生們的選題過於集中在民法、刑法、經濟法等領域,而對法制史和法理學的方面的選題關注不夠。其次,內容空泛,往往從中國期刊網或者其他書籍拼湊,甚至是抄襲,而且,由於畢業在即,部分學生應付了事,論文在邏輯結構、段落條理、用詞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更談不上創新性。此種現象已經嚴重背離了法學教育的.宗旨,尤其是對於獨立學院的法學教育來說,本科畢業論文模式與應用型綜合性的人才培養目標相脫離情況更為嚴重。因此,必須對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與答辯模式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和創新。

二、我國法學畢業論文模式的改革出路

實際上教育行政部門均已經認識到法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對培養未來卓越法律人才的意義。教育部在有關文件中就指出,「畢業設計(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3]。故而,探索新的畢業論文模式已經成為當前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任務。關於法學教育的改革路徑,各個高校都已經進行了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改革,比如重新制定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設置、改變傳統的法學教學方法和思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增加案例分析在課程設置中的比重是法學教育不可忽視的部分。雖然我國並沒有專門的案例編纂機構,案例分散在眾多的報紙雜志和編纂方法各不相同的匯編之中,新聞報道是否具有援引資料應有的真實性常常是需要仔細甄別。但是,無論案例對中國司法的實際影響如何,都沒有理由低估它們在法律教育中的作用[4]。案例分析能夠使學生在規范的法律概念和社會生活事實之間來回穿梭,從而學會運用法學理論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且使課堂教學不至於脫離社會實踐。在這樣的改革背景下,如果學生本身置於虛擬的裁判場景之中,在模擬審判過程中尋求解決糾紛的法律方法,將會強化其法學理論和法律規則的理解與運用,縮減法學畢業生從課堂到實務的適應期。所以,如果能將法學本科畢業生的論文寫作與模擬法庭的案例分析,將會大大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作狀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該種畢業論文模式的改革,由於選取的是社會上的真實案例,學生自己通過模擬法庭的再設計、角色的扮演,從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畢業論文。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模擬法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自己體會、感受和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由於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論文也無法進行抄襲,論文經得住學術上的檢驗,並且部分內容可能具有創新性。

三、將模擬法庭引入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具體過程

1.選題階段――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在模擬法庭正式開展審判之前,學生要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確定模擬案例,具體可以組織學生到法院進行旁聽,或者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真實的案例庭審過程,比如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開設的「庭審現場」節目,充分利用激發學生對親自參與模擬審判活動的期盼,對自身擔任特定角色的盼望。在案例選擇上,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庫里,指導學生遴選社會爭議較大的案例。這些案例可辨性強,並且要適合多角色的安排,將會給學生之後的畢業論文撰寫留下廣闊的發揮空間,與此同時又能把握住司法實務或者理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2.著手階段――感知案例

武漢東湖學院的教師根據學生挑選出來的案例進行庭審方案的擬訂,詳細、全面、科學地安排好相關事宜。在具體做法上,以一個自然教學班四十人為基準,十人左右為一組,根據法官(合議庭,包括人民陪審員,一般為3人)、檢察官、原告人、被告人、律師、證人(鑒定人、目擊證人)、書記員、法警(2名)的人員數量安排。原則上每組由學生自願組合,角色由學生協商確定,出現爭議才由老師安排。另外,還要准備一些物證、書證以及其他類型的證據,以使學生能夠對熟練運用證據法學的知識進行交叉詢問。庭審方案分好小組之後,每小組各自擬定自己的庭審方案,通過庭審方案的擬定,小組成員已經對各自感興趣的問題准備了一定的文獻材料,對自己畢業論文擬寫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庭審方案分好小組之後,小組成員就可以開始進行角色的選擇。原則上由學生自由選擇,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安排法官、檢察官、原告人、被告人、律師、證人、書記員和法警的人員數量。

3.系統化階段――模擬審判

准備好模擬法庭的各項具體庭前事宜之後,就可以按照公訴人(原告)宣讀起訴書――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被告人最後陳述――合議庭合議――宣判,啟動正式的庭審程序。首先要由書記員宣讀法庭紀律,審判長宣布開庭,介紹合議庭成員和被告人的法定權利、公訴機關(原告)的名稱(姓名)及案由。其次,在法庭調查階段,證人原則上要出庭,控辯(原告、被告)雙方都可以出示自己的證據並且就對方的證據進行詢問。再次,法庭辯論階段控辯雙方要開展交叉詢問,證據材料要進行充分的質證,辯護律師在這一個階段要充分地展現自己的辯護技巧和能力,切實地發現案件中存在的問題。檢察官則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證明起訴書中指控的犯罪事實。辯論結束,被告人要做最後的法庭陳述,對關於自己的案件事實做總結性的意見陳述。最後,合議庭的法官和人民陪審員根據當事人雙方質證辯論的情況,對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做出評議,並進行宣判。

4.總結階段――論文寫作

模擬審判完成後,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角色扮演和庭審流程撰寫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至此,學生經過選題、庭審准備和實戰演練已經發現了我國某一具體司法制度甚至是實體法等存在的問題,並且對其未來進一步的完善能夠提出中肯的建議。如此,論文的大致提綱經過上述三個階段已經形成,接下來,學生就能夠遵循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進行論文的具體撰寫。顯而易見,該種畢業論文改革模式將更有利於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變枯燥為生動,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

參考文獻:

[1]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法學,2006,(2).

[2][美]贊恩.法律的故事[M].劉昕,譯.南京:鳳凰傳媒出版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1.

[3]段書臣.法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與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2,(31).

[4]方流芳.中國法學教育觀察[J].比較法研究,1996,(2).

;

『叄』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提綱,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1
論文題目 淺析超期羈押形成的原因和解決的對策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摘要] 我國刑事訴訟中超期羈押現象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已經出台了的有關糾防超期羈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實.為此,本文在闡述了超期羈押的概念,危害性及其長期存在的原因的基礎上,著重提出了一些解決超期羈押的對策:轉變執法觀念,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填補現行法律漏洞,完善羈押立法規定;完善對超期羈押的監督機制和救濟程序;建立羈押的替代措施

[關鍵詞] 超期羈押 概念 危害性 原因 對策

前 言

一,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超期羈押的界定

二,法學畢業論文提綱:超期羈押的`危害性

(一)超期羈押嚴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權

(二)超期羈押嚴重妨害了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實現

(三)超期羈押妨礙了刑事訴訟的效率,增加訴訟成本

(四)超期羈押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

三,法學畢業論文提綱:超期羈押形成的原因

請繼續閱讀相關推薦: 畢業論文 應屆生求職 畢業論文範文查看下載 查看的論文開題報告 查閱參考論文提綱

查閱更多的畢業論文致謝 相關畢業論文格式 查閱更多論文答辯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2
1、畢業論文大綱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2、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代寫論文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 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代寫論文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代寫論文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代寫論文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

『肆』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致謝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致謝

論文致謝詞一般是用於實踐報告、畢業論文的結尾處,主要作用是表對導師或者某些輔導的感謝之詞。我在這給大家帶來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致謝,歡迎大家借鑒參考!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致謝篇1:

時光飛逝,2 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彷彿我最美好人生里的驚鴻一瞥,一轉眼又走進了畢業季。感謝我的導師楊成銘教授。楊老師平日教學科研繁忙,見面交流的機會雖然有限,但每一次都必定被楊老師溫和謙善的為人與嚴謹治學的態度深深感染。本論文的選題、大綱的擬定以及撰寫,都傾注了楊老師的大量心血,在各個環節都得到了楊老師悉心的指導。

在畢業論文的撰寫過程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和障礙,是楊成銘老師對我的關心和支持幫我克服和跨越了這些困難和障礙。在此,我謹向楊老師致以最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深刻地體會到楊老師給予我孜孜不倦教導的良苦用心,楊成銘導師不僅是我的成長和學習之路的導師,他的身上所展現的名仕之風和儒雅也是我樹立人生觀和生活態度的坐標和榜樣。

在此,我要感謝江國青教授、李壽平教授和王國語老師、李華老師在研究生學業中給予我的教誨和培養,是他們傳授給我國際法的專業知識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本論文的寫作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求學路上與我一同相隨相伴的同學之情,由衷感謝同學們在我的論文撰寫過程中給予我的幫助。同學們從論文資料的查找到論文格式的修改都給予了我諸多幫助,同時,也感謝同學們兩年多來的陪伴,在北京認識一群同樣有熱情和夢想的同齡人感到非常幸福和知足。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和親人。感謝他們這么多年來對我無私的關愛和支持,讓我可以心無旁騖的完成我的求學之路,並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幸福和溫暖。正是因為他們無私的關愛和支持,使我能夠順利的完成學業,讓我在勤奮學習的路途中不知疲倦。父母親的養育和教導之恩重於泰山,我唯有將感謝和感恩之情化作學習和工作的動力,繼續孜孜不倦地學習和探索,以期能回報我的父母、親人和社會。年輕總是美好的,呼嘯而過的都是時間。

我的學生時代終於要劃上明媚的句號,回望那尚不遙遠的兩年半研究生求學之路,於我而言它將定格為我心中最寶貴的回憶。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致謝篇2:

三年前,當我還沒我寄出保研材料給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的時候,舍友告訴我她收到了面試通知,問我是否同去,就這樣,我在沒有收到面試通知的時候抱著材料來到了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那是來自大草原的我第一次來到首都北京,而很榮幸地被民商法學專業錄取開始我的研究生生活。對於北京,對於我的研究生生活並不期待,開始新的.學習生活之前一直帶著一種不安,因此在此要首先感謝我的舍友,是他們用自己的熱情、開朗為我消除了陌生感,讓我慢慢在這里找到歸屬感。而在北理法學院的近三年的時間里,我感受到了各位老師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人格魅力,在北京各個高校蹭課的過程中也了解到了一定的法學前沿問題,而這些在我就業的過程中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

在研究生生活中最榮幸的事情莫過於師從侯仰坤老師,侯老師不僅在學術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對於我的論文,哪怕是課程的小論文都會進行逐字逐句的修改,與我進行深刻的探討,尊重我的觀點和想法。在撰寫碩士畢業論文的時候,侯老師遠在國外,仍不忘指導和修改我的論文。在我的論文遇到瓶頸時,侯老師更是給予我充分的鼓勵和支持,關於我的論文通過簡訊、微信充分的溝通,在了解我的觀點和想法的基礎上提出修改意見。即使是有時差的情況下,侯老師仍然堅持第一時間修改我的論文並反饋給我。我想侯老師在國外的工作也並不輕松,然而在我的論文的修改和指導上卻仍堅持第一時間反饋給我。除此之外,侯老師也經常教誨我們深刻的人生道理,他曾經說對於研究生階段的我們來說,更應該珍惜可謂是最後一段的學生生活,實習賺錢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將來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去工作和賺錢,而學習生活一去不復返。這段話幾乎影響了我整個研究生生活,扎實的專業知識使得我在找工作面臨專業筆試的時候能夠得到足夠的優勢。師者,教書育人,傳道解惑也。我想我的導師侯仰坤老師,他做到了,作為他的門下弟子感到驕傲。也對侯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

在研究生期間有幸和劉毅老師一同前往政治大學訪學交流,讓大學之行變得更加有意義。在訪學期間,讓我更多的學到了人文知識,明顯區別於旅行。雖然劉毅老師一直不待見 80 後視為偶像的韓寒,但我認為劉老師可以試圖讀一下他的雜文,當然這並不影響我贊同王小波先生的書值得一讀。我很幸運的在研究生階段上了劉老師的課,由此養成了很好的閱讀習慣,這種廣而泛的閱讀習慣以及訪學期間的學術交流及知識積累也將是我這一輩子的財富。

時光如梭,我的研究生生活,我的學生時代已經進入倒計時,無論我如何不舍我也要離開校園步入社會。而我想社會這所大學還有很多東西等待我去學習。最後,要感謝我的父親和母親,感謝他們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財政上對我的支持,最重要的是給予我最充分的信任。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致謝篇3:

時光荏苒,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短暫的,不知不覺間,我即將結束兩年半的研究生生活,與培養我六年半的母校和恩師告別。2008 年,我來到北京理工大學學習法學專業,初到良鄉校區的我們都還是稚嫩的,我現在依然記得那兩年間我們是懷著多麼激動和期盼的心情等待著回到中關村校區的日子。也是在這種心情的陪伴下,我一步一步地踏入法學的領域,開始熱愛我所學的專業,形成了法律思維,充實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終於在大三那年,我們搬到了中關村校區,這邊的生活較良鄉更加豐富多彩,近在咫尺的人民大學和國家圖書館本可以成為我們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卻竟然被我們浪費掉了。如今在中關村校區,我也已經生活了四年半的時間了,對這里,我再熟悉不過。即使馬上就要畢業,就算若干年後回來,我也依然能夠清楚的記得我住過的宿舍,吃過飯的食堂,學習過的教室。

本科畢業時,由於獲得了保研的名額,我對畢業好像沒有特別的感觸,但現在不同了,這次是真的畢業了,真的要離開北京理工大學了。這六年半的時間是每個人人生當中最美好、最青春的時光,是北京理工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豐富了我們這段青春歲月的記憶。盡管在校期間,我們如何抱怨這個,埋怨那個,但是出了校門,北京理工大學仍然會是我們的家,這里的老師們仍然是關心我們的親人。

跟隨趙秀梅老師學習的研究生階段,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還從她身上學習到一種認真、踏實的學習精神。畢業論文寫作期間,我在校外實習,趙老師在外地,盡管無法見面交流,但每一封郵件,趙老師都會認真、及時地回復,仔細指導我論文中的每個細節。今天我能完成畢業論文並順利畢業離不開趙老師這段時間的陪伴和指引,在這里要特別感謝趙老師在這兩年半的時間里對我的包容和照顧。

現在已經是 2014 年,我們即將踏入人生新的征程,但在北京理工大學學習的這段時間,將會是我一生當中永遠銘記的美好回憶。除了趙秀梅老師,我還要特別感謝學院的其他老師對我的關照和愛護,感謝親愛的同學們對我的支持和幫助,大學期間能有你們每個人的陪伴,我感到幸福,是你們讓我在學習法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最後,祝願每位老師和同學能夠在今後的生活中開心、順利,祝願我的母校越辦越好,明天更加輝煌!

;

『伍』 (完整版)法學專業畢業論文942342

這篇談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還不錯,你可以借鑒一下

一、引言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科技進步、信息共享、商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社會活動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更給予了個人信息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使它成為對於國家、社會、組織乃至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資源。與此同時,與個人信息相關的犯罪活動也呈現出高發態勢。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設「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將兩個罪名整合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並擴大了主體范圍,加大了處罰力度。2017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17年解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司法適用做出了具體規定。
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對判決結果包含「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一審判決逐年進行檢索,2009-2019年間各年份相關判決數如圖表 1所示。我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發展可為四個階段:2009~2012年,此類判決數為零,與個人信息相關的犯罪案件在實踐中鮮有發生;2012~2016年,判決數量開始緩速增長,總量尚較少;2016~2017 年判決數量激增 214.6%,呈現出高發態勢;2016~2019年,犯罪數量增速放緩。

圖表 1
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行為對象,公民個人信息的內涵、范圍、判斷標准對立法和司法適用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解釋》第1條對其概念做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對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仍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如,如何把握行蹤軌跡信息的范圍、如何把握財產信息的范圍和如何認定公民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等。由此觀之,要實現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准確認定,我們應該對其行為對象的內涵、外延進行深入研究。本文擬對《刑法》二百五十三條「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進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對司法實踐中該罪的認定提供有益參考。

二、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合理保護限度的設定原則

信息網路時代,我們要在推動信息科技的發展應用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之間尋求適度的平衡。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過小或者過大,都不利於社會的正常發展。筆者認為,應當基於以下三項原則設定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合理限度。
(一)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刑法的謙抑性,是指刑法應合理設置處罰的范圍與程度,當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打擊某種違法行為、保護相應合法權益時,就不應把該行為規定為犯罪;當適用較輕的制裁方式足以打擊某種犯罪、保護相應合法權益時,就不應規定更重的制裁方式。此原則同樣是刑法在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進行規制時應遵循的首要原則。
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尚未健全、前置法缺失的當下,刑法作為最後保障法首先介入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制時,要格外注意秉持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嚴格控制打擊范圍和力度。對於公民個人信息的認定,范圍過窄,會導致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不能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打擊;范圍過寬,則會使刑法打擊面過大,導致國家刑罰資源的浪費、刑罰在實踐中可操作性的降低,阻礙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有違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在實踐中,較常見的是認定范圍過寬的問題,如公民的姓名、性別等基礎性個人信息,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個人身份,但大多數人並不介意此類個人信息被公開,且即便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結果,也不必動用刑罰手段,完全可以利用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予以救濟。
(二)權利保護與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則
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價值的凸顯,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流通之間的價值沖突也逐漸凸顯。一方面,信息的自由流通給國家、社會、個人都帶來了多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對個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國家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需要使得數據的自由流通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平衡好其與個人權益保護的關系,是運用刑法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制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個人信息保護不足,則會導致信息流通的過度自由,使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處於危險境地、社會的正常經濟秩序遭到破壞;保護過度,則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妨礙了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使社會成員成為一座座「信息孤島」,全社會也將成為一盤散沙,也將信息化可以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拒之門外。
刑法要保護的應當僅僅是具有刑法保護的價值和必要,並且信息主體主動要求保護的個人信息。法的功能之一便是協調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系,通過立法和司法,平衡好個人信息權利保護與信息自由流通,才可以實現雙贏。應努力構建完備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既做到保障公民人身、財產權利不受侵犯,又可促進信息應有的自由流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三)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相協調原則
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讓渡是合理的且必須,因為公共利益往往涉及公共安全與社會秩序,同時也是實現個人利益的保障。但是這種讓渡的前提是所換取的公共利益是合法、正當的,並且不會對個人隱私和安全造成不應有的侵害。
公共安全是限制公民個人信息的典型事由。政府和司法部門因為社會管理的需要往往會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公開,信息網路的發展也使得大數據技術在社會安全管理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對於公民個人利益邊界的觸碰,由此產生公共管理需要與個人權益維護之間的沖突。相對於有國家機器做後盾的公權力,公民個人信息安全處於弱勢地位,讓個人信息的保護跟得上信息化的發展,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保護是此原則的另一重要體現,王利明教授將公眾人物劃分為政治性公眾人物和社會性公眾人物兩類。對於前者,可將其個人信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公民監督權或公共利益相關的個人信息,此類個人信息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的讓步是必須的;另一類是與工作無關的純個人隱私類信息,由於這部分個人信息與其政治性職務完全無關,所以應受與普通人一樣的完全的保護。對於社會性公眾人物,其部分個人信息是自己主動或是希望曝光的,其因此可獲得相應的交換利益,對於這部分信息,刑法不需要進行保護;也有部分信息,如身高、生日、喜好等雖然被公開,但符合人們對其職業的合理期待,且不會有損信息主體的利益,對於此類信息,也不在刑法保護范圍內;但對於這類信息主體的住址、行蹤軌跡等個人信息,因實踐中有很多狂熱的粉絲通過人肉搜索獲得明星的住址、行程信息,對明星的個人隱私進行偷窺、偷拍,此類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安寧和基本權益的行為應當受到刑法的規制。

三、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特徵及相關范疇

(一)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
「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必不可少的工具」。
1.「公民」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是指具有我國國籍的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罪名和罪狀中都使用了「公民」一詞,對於其含義的一些爭議問題,筆者持以下觀點:
(1)應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
從字面上和常理來看,中國刑法中的「公民」似乎應專門指代「中國的公民」。但筆者認為,任何人的個人信息都可以成為該罪的犯罪對象,而不應當把我國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局限於中國公民。
第一,刑法一百五十三條採用的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個人信息」的表述,而是了「公民個人信息」,對於刑法規范用語的理解和適用,我們不應人為地對其范圍進行不必要的限縮,在沒有明確指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情況下,不應將「公民」限定為中國公民。
第二,全球互聯互通的信息化時代,將大量外國人、無國籍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排除在我國刑法之外,會放縱犯罪,造成對外國籍人、無國籍人刑法保護的缺失,這既不合理,也使得實踐中同時涉及侵犯中國人和非中國人的個人信息的案件的處理難以操作。
第三,刑法分則第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並不限於僅對「中國公民」的保護,也同等地對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的此類權利進行保護。因此,處於我國刑法第三章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保護對象,也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的個人信息,「我國對中國公民、處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和無國 籍人以及遭受中國領域內危害行為侵犯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一視同仁地提供刑法的保護,不主張有例外。」
(2)不應包括死者和法人
對於死者,由於其不再具有人格權,所以不能成為刑法上的主體。刑法領域上,正如對屍體的破壞不能構成故意殺人罪一樣,對於死者個人信息的侵犯,不應成立侵犯個人信息罪。對死者的個人信息可能涉及的名譽權、財產權,可以由死者的近親屬主張民法上的精神損害賠償或繼承財產來進行保護。
對於法人,同樣不能成為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信息主體。一方面,自然人具有人格權,而法人不具有人格權,其只是法律擬制概念,不會受到精神上的損害。另一方面,法人的信息雖然可能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但是已有商業秘密等商法領域的規定對其進行保護。因此,法人的信息不適用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2.「個人信息」的含義
法學理論上對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主要識別說、關聯說和隱私說。
識別說,是指將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作為公民個人信息的關鍵屬性。可識別性根據識別的程度又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即通過單個信息就能夠直接確認某人身份的直接識別,和通過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或者通過信息對比分析來識別特定個人的間接識別。學界支持識別說觀點的學者大多指的是廣義的識別性,既包括直接識別,又包括間接識別。
關聯說認為所有與特定自然人有關的信息都屬於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個人財產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動態行為和個人觀點及他人對信息主體的相關評價」。根據關聯說的理論,信息只要與主體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就屬於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
隱私說認為,只有體現個人隱私的才屬於法律保障的個人信息內容。隱私說主要由美國學者提倡,主張個人信息是不願向他人公開,並對他人的知曉有排斥心理的信息。
筆者認為,通過識別說對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界定最為可取。關聯說導致了刑法保護個人信息的范圍過分擴大,而隱私說則只將個人信息局限在個人隱私信息的范圍內,忽略了不屬於個人隱私但同樣具有刑法保護價值的個人信息,同時由於對隱私的定義受個人主觀影響,所以在實踐中難以形成明確的界定標准。相比之下,識別說更為可取,不僅能反應需刑法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的根本屬性,又具有延展性,能更好的適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導致的公民個人信息類型的不斷增多。
且通過梳理我國關於個人信息的立法、司法,識別說的觀點貫穿其中。

名稱

生效年份

對「個人信息」核心屬性的界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

2012年

可識別性、隱私性

《關於依懲處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的通知》

2013年

可識別性、隱私性

《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4年

隱私性

《網路安全法》

2016年

可識別性

《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7年

可識別性、可反映活動情況

圖表 2
《網路安全法》和《2017年解釋》中關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無疑最具權威性。《網路安全法》採用了識別說的觀點,將可識別性規定為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而後者採用了廣義的「可識別性」的概念,既包括狹義可識別性 (識別出特定自然人身份) , 也包括體現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兩者之所以採用了不同的表述,是因為《網路安全法》對公民個人信息做了整體而基礎性的保護,而《2017年解釋》考慮到,作為高度敏感信息的活動情況信息,隨著定位技術的不斷進步逐漸成為本罪保護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採用了狹義的身份識別信息概念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對活動情況信息的強調性規定,但其本質仍是應涵括在身份識別信息之內的。
所以,應以可識別性作為判斷標准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界定。
(二)公民個人信息的特徵
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體現了其區別於廣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價值。明確刑法領域個人信息的特徵,有助於在司法中更好的對個人信息進行認定。
1.可識別性
這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本質屬性。可識別是指可以通過信息確定特定的自然人的身份,具體包括直接識別和間接識別。直接識別,是指通過單一的信息即可直接指向特定的自然人,如身份證號、指紋、DNA等信息均可與特定自然人一一對應。間接識別,是指需要將某信息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或者進行對比分析才能確定特定自然人,比如學習經歷、工作經歷、興趣愛好等信息均需要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才能識別出特定的信息主體。
2.客觀真實性
客觀真實性是指公民個人信息必須是對信息主體的客觀真實的反映,。一方面,主觀上的個人信息對特定個人的識別難度極大;另一方面,現行刑法關於侮辱罪或誹謗罪的相關規定足以對此類主觀信息進行規制。司法實踐中,如何判斷信息的客觀真實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實現科學、高效鑒別個人信息客觀真實性,是司法機關應努力的方向。現有的隨機抽樣的方法有一定可取性,但不夠嚴謹。筆者認為,可以考慮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若嫌疑人能證明其所侵犯的個人信息不具有客觀真實性,則不構成本罪。
3.價值性
刑法的兩大機能是保護法益和保障人權。從保護法益的機能出發,對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這一自然犯,只有侵犯到公民法益的行為,才能納入刑法規制的范圍。而判斷是否侵犯公民法益的關鍵就在於該信息是否具有價值。價值性不僅包括公民個人信息能夠產生的經濟利益,還包括公民的人身權利。從個人信息的人格權屬性角度分析,個人隱私類信息的公開,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行蹤軌跡類信息的公開,會對公民人身安全帶來威脅。從個人信息的財產權屬性角度分析,信息化時代,信息就是社會的主要財產形式,能夠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大的經濟利益。「信息價值僅在當行為人主張其個人價值時才被考慮」,只有具有刑法保護價值的信息,才值得國家動用刑事司法資源對其進行保護。
(三)個人信息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很多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保護個人信息,但部分國家和地區沒有採用「個人信息」的概念,美國多採用「個人隱私」的概念,歐洲多採用「個人數據」的概念,而「個人信息」的表述則在亞洲較為常見。對於這三個概念是可以等同,存在觀點分歧。有觀點認為,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有重合,但不能完全混同,也有觀點認為個人信息包含個人隱私,以個人數據為載體。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三個概念進行明確區分。
1.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
關於這兩個概念的關系,有學者主張前者包含後者,有學者主張後者包含前者,還有學者認為兩者並不是簡單的包含關系。筆者認為,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相互交叉,個人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和隱私信息,個人隱私包括隱私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所以兩者的交叉在於隱私信息。兩者制建有很大的區別,不能混淆。首先,私密程度不同,個人信息中除隱私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信息主體進行公開的,如姓名、手機號、郵箱地址等,而個人隱私則具有高度的私密性,個人不願將其公開;其次,判斷標准不同,個人信息的判斷標準是完全客觀的,根據其是否具有識別性、真實性、價值性來進行判斷即可,而個人隱私在判斷上具有更多的主觀色彩,不同主體對個人隱私的界定是不同的;最後,個人信息既具有消極防禦侵犯的一面,也具有主動對外展示的一面,信息主體通過主動公開其部分個人信息,可能會獲得一定的利益,而個人隱私則側重消極防禦,主體的隱私信息和隱私活動不希望被公開,隱私空間不希望被侵犯。
2.個人信息與個人數據
筆者認為,個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和個人數據(personal Data)的區別在於,個人數據是以電子信息系統為載體的對信息主體的客觀、未經過處理的原始記錄,如個人在醫院體檢後從自助機取出的血液化驗報告單;後者是指,數據中可對接收者產生一定影響、指導其決策的內容,或是數據經過處理和分析後可得到的上述內容,如血液化驗報告數據經系統或醫生的分析,形成的具有健康指導作用的結果報告,換言之,個人信息=個人數據+分析處理。

四、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司法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概念和原則的把握必然有一定的差異性,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討論。在本部分,筆者對一般個人信息的認定進行總結歸納,並對一些存在爭議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公民個人信息可識別性的認定
「可識別性是指個人信息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指向確定的主體。」經過上文中的討論,根據《網路安全法》和《2017年解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我們能夠得出,「識別性」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解釋第3條第2款印證了這一觀點。對於能夠單獨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往往比較容易判斷,而對於需要與其他信息結合來間接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信息,往往是個案中控辯雙方爭議的焦點,也是本罪的認定中最為復雜的問題。面對實踐中的具體案情,對於部分關聯信息是否可以認定為「公民個人信息」時,可從行為人主觀目、信息對特定自然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要結合的其他信息的程度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加以判斷。
以此案為例:某地一醫葯代表為了對醫生給予用葯回扣,非法獲取了某醫院某科室有關病床的病床號、病情和葯品使用情況。此案中所涉及的非法獲取的信息不宜納入刑法中「公民個人信息」的范疇。首先,從行為人主觀目的上看,並沒有識別到特定自然人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獲取用葯情況;其次,從以上信息對病人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以及生活安寧的重要性上來看,行為人獲取以上信息並不會對病人權益造成侵犯;最後,從這些信息需要與其他信息結合的程度來看,病床號、用葯情況等信息並不能直接識別到個人,需要結合病人的身份證號等才能起到直接識別的作用。所以,此案中的涉案信息不屬於刑法所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
(二)敏感個人信息的認定
《2017年解釋》第五條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即信息對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影響程度,將「公民個人信息」分為三類,並設置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標准。

類別

列舉

「情節嚴重」標准
(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

「情節特別嚴重「標准(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

特別敏感信息

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

五十條以上

五百條以上

敏感信息

住宿記錄、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

五百條以上

五千條以上

其他信息

五千條以上

五萬條以上

圖表 3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對標准適用的爭議,主要表現在對敏感個人信息的認定。
1.如何把握「行蹤軌跡信息」的范圍
行蹤軌跡信息敏感程度極高,一旦信息主體的行蹤軌跡信息被非法利用,可能會對權利人的人身安全造成緊迫的威脅。《2017年解釋》中對於行蹤軌跡信息入罪標準的規定是最低的:「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50以上」的,即構成犯罪。由於《2017年解釋》中對行蹤軌跡信息規定了極低的入罪標准,所以司法認定時應對其范圍做嚴格把控,應將其范圍限制在能直接定位特定自然人具體位置的信息,如車輛軌跡信息和GPS定位信息等。實踐中,信息的交易價格也可以作為判定其是否屬於「行蹤軌跡信息」的參考,因為行蹤軌跡信息的價格通常最為昂貴。
對於行為人獲取他人車票信息後判斷出他人的行蹤的情況,載於車票的信息不宜被認定為《2017年解釋》所規定的「行蹤軌跡信息」,因為該信息只能讓行為人知道信息主體大概的活動軌跡,並不能對其進行准確定位。
2.如何把握「財產信息」的范圍
財產信息是指房產、存款等能夠反映公民個人財產狀況的信息。對於財產信息的判斷,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把握:一是要綜合考量主客觀因素,因為犯罪應是主客觀相統一的結果;而是考慮到敏感個人信息的入罪門檻已經極低,實踐中應嚴格把握其范圍。
以此案為例:行為人為了推銷車輛保險,從車輛管理機構非法獲取了車主姓名、電話、車型等信息。此案中的信息不宜認定為「財產信息」。因為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是侵犯信息主體的人身、財產安全,最多隻會對行為人的生活安寧帶來一定的影響,因而應適用非敏感公民個人信息的入罪標准。
(三)不宜納入本罪保護對象的公開的個人信息的認定
信息主體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是否屬於 「公民個人信息」的范疇,理論界存在觀點分歧。筆者認為,「公民個人信息」不以隱私性為必要特徵,因為《2017年解釋》第1條並為採用「涉及個人隱私信息」的表述,而是以識別性作為判斷標准。因此,信息的公開與否並不影響其是否可以被認定為「公民個人信息」。
對於權利人主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相關信息的行為顯然合法,且其後出售、提供的行為,當前也不宜認定為犯罪。理由如下:第一,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中,曾以「隱私性」作為界定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可見公民個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從隱私權中分離出來的權利,所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側重於對公民隱私和生活安寧的保護。權利人之所以自願甚至主動公開其個人信息,說明這部分信息即便被獲取、出售,也通常不會對其個人隱私和生活安寧造成侵犯,因此不應納入刑法保護范圍內;第二,根據刑法第253條之一的規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只有在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才構成犯罪。對於已經公開的公民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後向他人出售或提供的行為在我國缺乏相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應推定為存在權利人的概括同意,不需要二次授權,也就是說不應認定行為人對獲取的已經由權利人公開的個人信息的出售和提供行為系「違法國家有關規定」。第三,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尚未健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高發的背景下,應將實踐中較為多發的侵犯權利人未公開的個人信息的案件作為打擊的重點。
對於權利人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相關信息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合法,但如果後續的出售或提供行為違背了權利人意願,侵犯到了其個人隱私和生活安寧,或是對權利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論處。
對於權利人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相關信息的獲取一般來說是合法的,但是獲取信息之後的出售、提供行為如果對信息主體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或是私生活安寧造成了侵犯,且信息主體對其相關個人信息有強烈保護意願,則應據其情節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五、結語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對個人、組織、社會乃至國家均具有重要價值,由此也滋生了越來越多的侵犯個人信息犯罪。「公民個人信息」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犯罪對象,其概念界定、特徵分析、與相關概念的區分以及司法認定對於打擊相關犯罪、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結論性的認識:第一,界定公民個人信息的原則。一是應遵循刑法的謙抑性原則,保證打擊范圍既不過寬而導致國家刑罰資源的浪費和可操作性的降低,也不過窄而使公民個人信息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二是應遵循權利保護與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則,在保障公民人身、財產權利不受侵犯的同時不妨礙信息正常的流通。三是應遵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相協調原則,允許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讓步,但杜絕對個人利益的侵害和過度限制。第二,公民個人信息之「公民」應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不應包括死者和法人。公民個人信息之「個人信息」應採取「識別說」進行界定,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是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根本屬性。除了可識別性,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還應具有客觀真實性、價值性等特徵可作為輔助判斷標准。還應注意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個人數據等相關概念的區分,避免在司法實踐中出現混淆。第三,一般個人信息的認定。「可識別性」是其判斷的難點,可以從行為人主觀目的、信息對其主體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與其他信息的結合程度這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判斷;對於行蹤軌跡信息、財產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由於其入罪門檻低、處罰力度大,應嚴格把控其范圍並結合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進行考量;對於信息主體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應分情況討論,對於信息主體主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其獲取、出售和提供,不應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於信息主體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信息的獲取是合法的,但其後出售、提供的行為,可以依實際情況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論處。
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體系的完善貢獻微小的力量。

『陸』 法學畢業論文

法學畢業論文

大學生活又即將即將結束,大家都知道畢業前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比較正規的、比較重要的檢驗大學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法學畢業論文 篇1

摘要: 在當代中國,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的今天,,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搶劫罪問題仍然還很突出。其造成的社會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而加強對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和對搶劫罪的定罪問題進行討論是法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運用法理學、法律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綜合分析了當代中國搶劫罪的各種狀態、特點,及罪與非罪的對策。第一章從搶劫罪的概念入手,闡述了構成搶劫罪幾個要件。第二章討論了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第三章從暴力下限入手,分析了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第四、五、六、七章從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不動產及財產性利益、對象以侵犯甲的人身權為手段,當場獲取乙的財物等幾個方面是否構成搶劫罪入手,研究了常見的幾種難把握的搶劫罪。結論提出了在實踐中對搶劫罪定罪量刑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搶劫罪社會危害性罪與非罪對策

目錄

中文摘要……………………………………………………………………………(1)

目錄…………………………………………………………………………………(2)

前言…………………………………………………………………………………(3)

一、搶劫罪的概念…………………………………………………………………(3)

二、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3)

三、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4)

四、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是否構成搶劫罪…………………………(5)

五、不動產及財產性利益能否成為搶劫罪對象…………………………………(7)

六、以侵犯甲的人身權為手段,當場獲取乙的財物是否構成搶劫罪…………(9)

結論…………………………………………………………………………………(9)

參考文獻……………………………………………………………………………(10)

致謝…………………………………………………………………………………(10)

前言

搶劫罪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歷來為我國刑法重點打擊。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類案件的發生,且案情非常復雜。《刑法》第263條對此作了一個較具體的規定。但由於立法對文字簡明性、概括性的要求,使得法條不可能明確而全面地表述所有實際情形。對於搶劫罪的許多方面,歷來多有討論,首先,在罪與非罪方面,因為涉及是否需要立案、採取偵察措施、提請逮捕、起訴等問題,因而是個首要問題。本文試選擇幾個對定罪有著重要影響且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討論,以期對實際工作有所裨益。

一、搶劫罪的概念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利。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在實施搶劫行為時,不僅造成公私財產的損失,而且可能造成人身傷亡,這既是搶劫罪區別於其他財產犯罪的重要標志,又使搶劫罪成為侵犯財產罪中的最嚴重犯罪。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物和他人的人身。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對財物的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以其他方法,劫取財物的行為。暴力,是指對被害人的身體實行打擊或強制,使被害人不能或不敢反抗的行為。如毆打、捆綁、傷害、禁閉等。暴力行為只要足以抑制對方的反抗即可,不要求事實上抑制了對方的反抗,更不要求具有危害人身安全的性質。脅迫,是指以當場立即使用暴力相威脅,對被害人實行精神強制,使其不敢反抗的行為。脅迫既可以是用語言脅迫,也可以通過動作、手勢進行。其特點是如不交付財物或者進行反抗,便立即實現脅迫的內容。其他方法,是指除暴力、脅迫之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喪失反抗能力的強制方法。如用葯物麻醉、用酒灌醉、使人中毒等。

本罪犯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是故意,並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1]。搶劫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已的搶劫行為會發生侵犯他人人身與財產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其中,行為人對他人造成財產上的損害只能是希望心理,但對他人造成人身上的侵害則可能是放任。由於造成他人人身傷亡不是搶劫成立所必需的要件,所以從整體上來說,搶劫罪的故意是一種直接故意,即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二、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徵。一種行為之所以成為犯罪且受到刑罰的懲罰,其根本原因是這一種行為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犯罪構成是社會危害性的外在法律體現。一般地,行為如果符合犯罪構成,那麼這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到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這一行為就構成犯罪。但實際情形並不總是這樣簡單。犯罪構成要件只不過是從繁雜的實際犯罪情形中概括、歸納出來的,是決定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主要方面,並非全部。許多不為犯罪構成所包括的方面,諸如犯罪的動機、情勢的需求(如國家根據社會治安形式的變化在不同時候採取從重或從輕的刑事政策)、實際情形的變化(如投機倒把行為在計劃經濟年代與市場經濟年代罪與非罪的變化)等等方面都會影響行為在特定條件下的社會危害性。有許多行為,從犯罪構成要件上看,是完全具備的,但一旦綜合考慮行為的方方面面,其社會危害性就減低而不夠刑罰標准。正是考慮到這一情形的實際存在,為了盡可能准確到做到罪刑相適應,保證刑罰預防目的的實現,《刑法》在總則第十三條賦與執法者自由酌量的權力:「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只顧及行為是否具備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綜合考慮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因而出現許多不妥的地方。如:

因為搶劫罪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財產權的犯罪,因此《刑法》沒有象盜竊罪一樣對財物數額作出要求,而且年滿14周歲以上的公民都可成為犯罪主體。司法實踐中,對一些青少年,甚至是剛滿14周歲的在校生,以輕微的暴力行為如打幾個耳光,踹幾腳,向同學索要幾元錢的行為,一律以搶劫罪刑拘、逮捕、起訴。從犯罪構成角度看,這樣的行為無疑是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的,但正如上文所述,相對於社會危害性來講,犯罪構成是一個極抽象的概念。實際上在執法過程中,不但要分析這些特殊情況是否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還應根據一般的社會常識及公眾心理,分析這樣一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是否達到或接近搶劫罪的社會危害性。搶劫罪的最低刑期是三年有期徒刑,如果類似本文列舉的這樣的行為都以搶劫罪定罪判刑,筆者以為,無論是從對青少年犯罪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這個刑事政策角度,還是從刑罰追求罪刑相適應,以期達到預防目的這個角度講,都是不妥的。而且,雖然在刑法裡面,沒有對搶劫罪的財物數額作出一個下限規定,但刑法總則第九條關於罪與非罪的規定,無疑對刑法分則是有指導意義和法律束縛力的。當然,對於某些所搶財物數額雖小但手段較嚴重的行為,則是依法應予嚴懲的。搶劫罪侵犯的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只有對這兩種權利的侵害程度的綜合,才能說明某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三、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

「暴力行為」是搶劫罪最常用的手段行為方式,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健康權直至生命權的施加於人身的強力打擊和強制行為,還包括捆綁、強力禁閉、扭抱、毆打、傷害直至殺害等程度不同的侵犯人身的表現形式。搶劫罪的暴力行為必須是當場實施的,而且是被作為當場強行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手段行為加以實施的。這種暴力行為指向的對象,一般是財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本人,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只有向這些人施加暴力,才可能進而非法佔有財物;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暴力也可能施加於在場的與財物所有人或保管人有某種親密關系的人。與「財物數額不是搶劫罪成立的必備要件」這一共識相反,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對於暴力行為的上下限問題,各人理解不一。暴力行為的上限即「以暴力手段實施搶劫致人死亡」是否包括故意殺人,本文認為,如果行為人把故意殺人作為當場劫取財物的一種手段行為,則以搶劫罪而非故意殺人罪定罪判刑。對為了事後獲得被害人的財產,先將被害人殺死的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而不是搶劫罪[1]。但對於暴力程度的下限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很難把握。前蘇聯、日本、北朝鮮等國都明確規定暴力行為的程度必須達到「危及被害人生命與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等程度[2]。目前我國對此法還無明文規定,筆者認為,不應規定暴力程度的下限,理由如下:

一是搶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兩種權利的被侵害程度對於說明某一搶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而言,具有相等的意義。認為財物數額可以沒有下限而暴力程度需要下限,這是沒有道理的。

二是以暴力劫財的本質特徵是:以暴力為手段行為,意圖使被害人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從而達到當場劫財的目的。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意圖以此暴力行為達到當場取財的目的,而且客觀上實施了暴力劫財行為,就符合搶劫的本質特徵,而不問這一暴力是否足以危害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他人的反抗。而且每個被害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同的。有些時候,較重的暴力行為不一定能危及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而有些時候較輕的暴力卻能夠做到。如果認為暴力程度一定要有所謂的下限,那麼,前者不成立搶劫罪而後者成立,這顯然是不附合邏輯的。

三是輕微的暴力劫財與脅迫劫財的社會危害性相當。脅迫的暴力內容,不管有多嚴重,它畢竟只是一種現實可能性,末造成實然的人身傷害結果。輕微暴力雖然程度輕微,但畢竟已造成實然的傷害結果。從這點上講,哪怕最輕微的暴力行為都要比脅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前者定性為搶劫,而後者不定為搶劫,沒有道理。

四是從實際操作情況看,如果承認暴力程度下限的存在,則因為"輕微暴力"是一個極其模糊的概念,易造成執法者理解不一,而導致執法混亂。

當然,在理解「暴力程度沒有下限」的時候,跟理解「財物數額沒有下限」一樣,除了考察這兩者本身,還應綜合這兩者來判斷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

四、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是否構成搶劫罪

對於脅迫的習慣理解,如暴力一樣都是一種主動的作為。但不作為同樣可以成立脅迫。實際情形中,也常常存在通過不作為的脅迫當場取財的情形。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柒』 法學畢業論文格式

法學畢業論文格式範文模板

導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格式範文模板,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摘要: 為了保障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賠償,促進道路交通安全,本著強制性、廣覆蓋性和公益性的原則,我國自2006年7月1日以來實施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交強險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法律規定實行的強制保險制度,自實施以來,由於在制度設計上存在諸多缺陷以及相配套的措施沒有到位,致使交強險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交強險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後提出了完善交強險的相應對策。

論文關鍵詞: 交強險,問題,對策

一、前言

2006年7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制度,這是我國首個由國家法律規定實行的強制保險制度。交強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車人員和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實行交強險制度,其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國家法律強制手段,提高機動車第三方責任險的覆蓋面,在最大程度上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及時和基本的保障,從而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可見,交強險是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保障的一個特殊險種。作為我國第一個法定強制責任保險,其人道主義立場和保護交通事故弱勢參與者利益的制度價值不容懷疑。交強險實施兩年以來,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充分發揮了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但交強險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問題。筆者通過實習,認識到保險人越來越多的介入到因交通事故糾紛引起的民事、刑事關系中。本文結合實習中看到的關於交強險糾紛的案例,首先分析了我國交強險實施中的問題,然後給出了完善交強險的建議。

二、交強險制度實施結果證明一盈四虧

交強險制度的實施會對相關主體產生極大的影響,經過2年多的實施,僅僅有保險公司可以從交強險中的受益,而交強險的實施卻無法在其它主體上產生同樣的效果。甚至經營交強險的保險公司也未受益。

(一)受害人問題總結

我國交強險實行的是每一事故責任限額制,死亡傷殘的責任限額低,並不能使受害人得到及時賠償。對每一限額分項,進一步降低了受害人的保障程度。由於交強險針對的是每一起交通事故,而不是事故中的每一個受害人,在多人多車的交通事故中,所有受害人在責任限額中分攤,使得受害人的保障程度進一步降低。我國交強險的制度設計是其不足部分由投保人購買商業三者險為補充,但是很多的因車主或汽車駕駛人,一方面因為缺乏風險意識,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經濟能力購買商業三者險,使得發生交通事故時,並沒有經濟賠償能力使受害人得到充分賠償。

(二)被保險人的問題總結

被保險人普遍反映相對於交強險提供的保障,交強險的保費過高,即車主或駕駛人承擔了較高保費,而得到了低保障,被保險人的風險並沒有全部轉移。從交強險的實施情況看,目前交強險限額低引發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受害人的實際索賠額與交強險限額的差額由誰負擔?高收入者自身有經濟賠償能力、風險意識較高,一般通過買商業三者險,轉移自己的風險,而低收入者,如摩托車,二手車所有者,他們自身經濟賠償能力低,更需要買商業三者險轉移自己的風險,但因為自身風險意識不高加上承擔不起高保費,使得這些人中買商業三者險的比例並不高,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受害人就可能得不到賠償。

(三)保險監管機構的問題總結

《交強險條例》確定了交強險費率不盈利不虧損的費率釐定模式和交強險業務的獨立核算模式,保監會主要對這兩方面實施監管。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支付代理人的交強險的手續費不超過4%,但因保險公司左手做交強險右手做商業車險使得保監會難於分清保險公司的經營費用。這就決定了保險監管部門需要投入極大的精力監管費率的釐定,監督交強險業務經營成本和利益是否與其他保險業務混同。保監會疲於監管但效果不佳。

(四)保險公司的問題總結

保險公司可以從交強險經營中獲益。如保險公司可以獲得現金流,保證資金鏈的平穩運轉,可以吸引投保交強險的客戶繼續在自己的公司投保商業三者險或其它車險,擴大市場份額,並藉以盈利。但是不盈不虧原則使得保險公司經營交強險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動力去創新。經營交強險要求保險公司進行計算機系統更新,財務方面單獨核算等,要投入大量成本。同時各保險公司還面臨經營交強險的法律環境惡劣,保險責任被法院隨意擴大,保險公司經營三者險的風險加大等問題。

(五)法院的問題總結

法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交強險訴訟案件多,判決執行難。法院大多是保障受害人的利益,減少保險公司的豁免權,實際判決中,很多法院都將訴訟費用,計程車司機的承包金、誤工費等間接費用,受害人傷殘鑒定費等也判由保險公司承擔。《交強險條例》規定了保險公司的四種墊付情形,但實際判決中很多法院也將四種情形下發生的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的損失,判由保險人承擔的。而保險人根據《交強險條例》並不想承擔上述費用,一方面使得法院的判決執行難,另一方面加重了保險公司對交強險的不滿。受車主賠償能力限制,很多時候由於加害人經濟賠償能力不足,或者加害人在受到刑罰時不願進行經濟賠償使得受害人的損害得不到補償,不利於社會安定,也不利於法院判決的`執行。

三、完善交強險的對策建議

(一)擴大受害人范圍

我國機動車交強險的保障范圍是被保險機動車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將乘客的傷害排除在外。理論上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是專門為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維護而設立的,其著眼點在於保障受害人能夠取得及時有效的補償, 在法院判決中很多法院也將車上乘客或正在上車或下車的人視為第三者。因此筆者認為應將受害人的范圍擴大至含有本車上的乘客,這能更好的轉嫁車主或駕駛員的風險,提高他們的賠償能力,使受害人得到保障。

(二)提高人身傷亡賠償限額

大幅度提高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可以實現對人身傷亡損害賠償最充分的救濟,符合《交強險條例》的立法宗旨,也符合當下以人為本的國家政策和法制理念。雖然我國交強險把人身傷亡責任限額從6萬元提高至12萬元,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死亡賠償額在40萬左右,加上醫療費用也飛速增漲,我國人身傷亡賠償限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而且我國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實行分項原則,死亡限額為11萬醫療費用限額為1萬,降低了保障程度,而且責任限額是對每一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賠償限額,若事故中涉及多個受害人則各受害人要對本來就低的限額分攤,使得的受害人獲得的賠償更低,因此筆者認為應進一步提高人身傷害賠償限額,或者考慮取消分項限額制度,改變目前交強險在多車事故、多人死亡的情況下保障不足的局面。

(三)規定受害人對保險公司享有直接索賠權

目前,除英國外,各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都已賦予了受害人對保險公司的直接請求權。我國交強險應借鑒國外交強險做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中明確規定受害人對保險人享有直接請求權,從而可以簡化法律關系,節省訴訟成本,強化受害人的權利,保障受害人的權益。如果受害人不得直接請求保險人給付,僅向被保險人請求損害賠償,被保險人賠償後,再向保險人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

在此情形下,受害人的求償輾轉費時,經常遭到被保險人的故意推託,特別是被保險人被判刑服刑時,即使有賠償能力,也不願再承擔經濟上的賠償責任,對受害人極為不利,不利於實現交強險的初衷。在交通事故人身索賠糾紛案件中,保險人大都是作為共同被告,而不是第三人,可見法院認可受害人對保險人享有直接索賠權,為了避免保險人的不滿,益在交強險條例中直接規定受害人對保險公司的享有直接索賠權。

(四)實行費率釐定自由化

我國交強險實行的是不盈利不虧損的費率釐定模式,實踐表明它僅不能降低交強險費率,反而使保險費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對投保人意味著保險費的提高(如果考慮到保險責任的減少,則保險費將顯得更高),對受害人(特別是人身傷亡事故中的受害人)意味著交強險不能為其提供充分的保障,對保險公司意味著沒有利潤可以分配,對保險監管部門來說意味著疲於監管。因此有必要修改交強險不盈不虧的費率釐定模式。筆者建議可以引入英國交強險費率釐定的自由競爭機制,通過競爭使交強險費率合理化。競爭性的交強險費率不僅可以降低費率減輕投保人負擔,而且因為有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會降低對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保障程度,保險公司也可以獲得合理的經營利潤,同時保險監管機構也會避免疲於監管交強險的行為。

(五)完善相關法律,保證交強險的順利實施

由於法律適用性的不明確、各方利益出發點的不同以及對條款理解的差異等,交強險的實施過程中面臨許多爭議。如保險公司認為該賠法院卻判決不賠的;公司認為該拒賠,法院判決賠付的;一審判賠或不賠,二審改判的;不同法院對同類情況作出不同判決的(鑒定費與計程車的份兒錢等各法院存在較大差異);法院超限額判賠的(不顧交強險限額分項和針對的是每一事故)等等。各法院判決的不統一對於保險人和事故當事人來說都是極其不合理的。有的判決中法院認為道交法的法律位階高於交強險條例,且現行法律並未對兩者的適用規則作出明確規定,從而優先適用道交法。但筆者認為交強險條例和條款的出台晚於道交法,是對我國立法體系的完善,且其規定也更全面、更細化、更專業。因此,我國亟待出台相關法律,完善交強險的法律,明確道交法與交強險條例的適用規則。對於交強險條款中一些界定模糊的問題(墊付與追償情形是否適用),保險業應盡力和司法部門進行溝通,達成一致的見解,以維護交強險執行的明確性和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唐金成.機動車輛保險理論與實務[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 3).

[2]周延禮.機動車輛保險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8).

[3]朱世昌等.汽車保險[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8).

[4]朱才華等.亞洲各國如何實現費用率自由化[N].中國保險報,2004-4-22.

[5]王和等.何去何從強制第三者責任保險[N].中國保險報,2004-12-8.

[6]張洪濤,王和.責任保險理論,實務與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曾娟.機動車輛保險與理賠[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4).

[8]董恩國,張蕾.汽車保險與理賠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4).

[9]王雲鵬,鹿應榮.車輛保險與理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10]郝演蘇.酒後駕車險的三大漏洞[N].中國保險報,2003-8-20.

;

『捌』 本科法學方面畢業論文範文參考

法律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也越來越重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本科法學 畢業 論文,供大家參考。

本科法學畢業論文篇一:《國內私立法律的歷史發展道路》

[摘要]近代中國私立法律 教育 經歷了由嚴禁到准允的轉變,打破了官辦法律教育的專制壟斷體制,為這一時期法律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從無到有,大量涌現,很快就遍布全國,並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其辦學理念的時代意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辦學主體觀念的轉變;二是教育體制的完備;三是教學內容及形式的改善。在其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些可以辨識的價值和特點,啟示著我們進一步認識法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若干基本矛盾和基本問題。

【關鍵詞】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辦學理念;現代化

中國傳統教育向來是官學和私學並存,及至近代中國的大學教育仍承襲了這一傳統。但近代中國新式法律教育在清末一度是被官辦學校所壟斷的,後因立憲形勢緊迫才開通禁令。就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而言,其經歷了由嚴禁到准允的轉變。私立法律教育從無到有,再到大量涌現,並很快遍布全國。雖打破了官辦法律教育的專制壟斷體制,在近代中國新式法律教育辦學主體上增加了一種新形式,是對官辦法律教育的一種補充,為這一時期法律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毋庸諱言,由於其發展中呈現出泛濫成災的趨勢,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本篇擬以辦學理念為視角,探索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的發展,並 總結 其正反兩方面的歷史 經驗 和教訓。

一、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的辦學理念

近代中國的新式法律教育是伴隨著法律制度的變革發展起來的。寫作論文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清政府不得不把法律人才的培養和法制變革緊密結合起來,開始以西方資產階級法學教育的思想、 方法 來培育法律人才。但在其起始階段,私立法律教育並未納入清廷政策的許可范圍。1904年的《學務綱要》明令規定:「私學堂禁專習政治法律」。直到1910年清廷才明令准辦並推廣私立法政學堂的設置。此後,私立法政學堂從無到有到大量涌現,很快就遍布全國,並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

第一,以養成專門法政學識,足資應用為宗旨。清末,由官治走向自治,在時人看來,「所有議員自治職員審判官吏,非有法政之素養不足以趨赴事機,需才既眾,自宜廣加培成以資任使,若專恃官立學堂為途未免稍狹」,需要另闢辦學 渠道 、擴大辦學規模,進而培養大批具有法學專門知識的人才,進入立法、司法、執法和行政部門。也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1910年學部奏議復浙江巡撫折,准予私立學堂專習政治法律。同年,為進一步適應立憲形勢發展的需要,學部在改訂法政學堂章程的立學總義中.將此前的「以造已仕人員,研精中外法律各具政治知識足資應用為宗旨」,[2]改定為「以養成專門法政學識,足資應用為宗旨」。[3]這一培養宗旨的調整,不僅突破了先前「以造已仕人員」的局限,將招生對象擴大了,而且用「以養成專門法政學識」置換「研精中外法律各具政治知識」,很顯然較之前更強調法政學堂教育的應用性。

第二,取法日本法學教育模式,與官辦法政學堂整齊戈哇一。在1910年的《學部奏改定法政學堂章程折》中,雖明言「參考各國學制,擬具改訂法政學堂章程三十一條」,但無論是其課程體系設置,還是其課程所反映的教學內容大多都蹈襲日本,這一局面及至民初也沒有大的改變。為整肅私立法政教育,不僅在此前頒布的《學部奏議復浙撫奏變通部章准予私立學堂專習法致折》中規定,「各科課程、學生入學程度均按照官立法政學堂本科章程辦理」,而且在《學部奏改定法政學堂章程折》中又申令,此後京外新開的私立法政學堂,均按照此改定章程辦理。

第三,適應時勢變化的客觀需要,因時制宜調整辦學層次和規模。在《學部奏議復浙撫奏變通部章准予私立學堂專習法政折》中,為防範「趨於簡易,以滋速成之弊」,明令私立法政學堂「附設別科,惟不得專設別科」。但時隔半年之久,面對當時中學畢業生人數過少,各處法政學堂的正科難以正常開辦的實際困境,為應一時之需,學部認為「自應量予變通,准其先設別科,以應急需,俟將來中學堂畢業生漸多,再將別科章程廢止,¨做了應時變通的調整。及至民國二年,「各處法政專門學校紛紛添設別科,入學新生,動輒數百。考其內容,大率有專門之名,無專門之實。」學部為遏止流弊的發生,則嚴令「不得再招考別科新生」。同年,教育部又通咨各省,嚴令「所有省外私立法政專門學校.非屬繁盛商埠、經費充裕、辦理合法、不滋流弊者,應請貴民政長酌量情形,飭令停辦或改為法政講習所可也。」通過強化監督管理,關閉了一些條件不合格的私立法政學校。

第四,適當放寬辦學地點,使用統編的審定教材。1910年,清廷在解禁私立法政學堂之始,為便於監督,參照日本的做法,將私立法政專門學堂的辦學地點限於省會。但時隔不到半年,鑒於「按照光緒三十四年憲政編查館奏定逐年籌備清單,省城及商埠地方等處各級審判廳須於第三年內一律成立。則通商口岸須用司法人材實與省城同關緊要,自應將私立法政學堂限於省會一節,酌量推廣」,規定「凡繁盛商埠及交通便利之地,經費充裕課程完備者,一律准於呈請設立法政學堂,以廣造就。」[7]與此同時,學部基於「各國法政之學派別不同,各有系統,必折衷於一是,始可以杜歧趨而崇政體」的判斷,擬取京師法政學堂和京師法律學堂的各科講義,「慎選妥員審定刊行,以資研究而端趨向,庶於制宜通變之中,仍寓劃一整齊之意。」[8]在解禁私立法政學堂的同時,設想以頒發統一教材的辦法來加以調控。

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的辦學理念集中體現了社會轉型對新式法律人才的需求,而由於私立法律教育本身是在轉型社會矛盾運動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其辦學理念自然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某些它自己無法徹底解決的矛盾,清末民初私立法政教育的畸形繁榮就是其外在的表現。

二、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辦學理念的時代意義

任何時代的特定社會的教育,都是這一時代和特定社會的產物。寫作畢業論文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也不例外。其辦學理念所體現的就是盡可能滿足和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可以說,它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構成。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產生和發展不僅僅表現在新式法律教育量的增加和擴展,更體現於其辦學理念的時代意義中。具體而言,其辦學理念的時代意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辦學主體觀念的轉變;二是教育體制的完備;三是教學內容及形式的改善。

在1904年《學務綱要》中,清政府出於對瀕危政治統治自救的目的,一方面,肯定了學習外國法律的重要意義,反對那種認為學堂沒立政法一科將啟自由民權之漸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害怕學生們可能會反對它而鬧事,會蔑視皇帝的權威和不分輕重地一味堅持他們的權利」,極力詆毀人們談論民權自由,嚴令「除京師大學堂、各省城官設之高等學堂外,余均宜注重普通實業兩途。其私設學堂,概不準講習政治法律專科,以防空談妄論之流弊。應由學務大臣咨行各省切實考察禁止」,、法律教育完全官方壟斷而排除私人加入。[10]

但在新政浪潮的推動下,法律教育變革的風帆已經高高揚起,沒有任何勢力能阻止其前進的步伐,轉型社會的歷史推動著清政府不由自主地進行變革。1907年10月,清廷諭令在中央設資政院不久,又令各省在省會設咨議局,並預籌各府州縣議事會。接著,1908年7月22日頒布《咨議局章程》62條和《咨議局議員選舉章程》l15條,限令各省於一年內成立咨議局。新政的迅猛發展,要求打破官辦法律教育的專制壟斷體制,開禁民間法律教育.從而滿足社會變革對新式法律人才的廣泛需求。為此,1909年浙江巡撫增韞上奏清廷,要求變通部章,准予私立學堂專習法政。1910年,學部奏准「各省私立學堂專習法政,以廣教育而重憲政。」[11]自此,近代中國法政教育官方一統的壟斷局面徹底被打破,辦學主體走向多元化。

清政府由嚴禁私立學堂專習政治法律,到明令准辦並私立法政學堂的設置,這不僅在辦學主體上增加了一種新形式,帶來了辦學主體觀念的轉變,而且更重要的是辦學主體觀念一定程度的轉變也促進了教育體制的完備,法律教育的布局、層次和結構日趨復雜多樣。在私立法政學堂開禁之初,雖規定開辦地點應局限於省會,但此後不久,這一規定即被突破,私立法政學堂擴展到包括繁盛商埠及交通便利之地,官辦和私立法政學堂迅速地遍布全國。在1913年,僅江蘇一省就興辦了15所官辦、私立法政大學和法政專門學校,學生數為4742人。其中,私立法政大學和法政專門學校有13所。[12]

為配合法政教育的發展,1910年,學部參考各國學制,擬定了改訂法政學堂章程,出台了一整套法政教育的具體規劃。分設正科和別科,正科分法律、政治和經濟三門,均四年畢業。別科不分門,三年畢業。如因學生過少,正別兩科不能同時許設的,准其先辦一科。正科學生須在中學堂得有畢業文憑者,經考試錄取後,始准入學。別科學生以已仕人員及舉、貢、生、監,年在二十五歲以上、品行端正,中學具有根底者,經考試錄取後始准入學。每年級學生名額,按照各地方情形酌定,但每級至少在百名左右。[13]列官辦法政教育與私立法政教育並重政策的制訂,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以往法政教育偏狹的局面,推進了法律教育的大發展。

教育體制的完備要求教學內容的相應改善,其努力方向是進一步規范專業教學的課程設置,提升辦學層次。自清束至民國,學部(教育部)都與時俱進改革原有課程,增設新課,對於法律門(科)的應設課程作了詳細規定。在1910年的《學部奏改定法政學堂章程折》中,其明確規定:「從前所定法政學堂章程,其應修改者,約有三端:一日課程。當訂章之際,各種新律均未頒布,故除大清會典、大清律例之外,更無本國法令可供教授。今則憲法大綱、法院編製法、地方自治章程等,均經先後頒行,新刑律亦不日議決,奏請欽定施行,此後法政學堂此項功課,自當以中國法律為主,此應改者一。」在其法律門課程表下又特附註:「民法、商法、訴訟等法,現暫就外國法律比較教授,俟本國法律編訂奏行後,即統照本國法律教授。」及至民國,教育部在1912年公布的《專門學校令》中,又首次提出「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的教育宗旨,規定「專門學校學生入學之資格,須在中學校畢業或經試驗有同等學力者」,將法政專門學校完全定位為高等學校層次。與此同時,在同年教育部頒布的《法政專門學校規程》十條中,又把法律科的必修課目定為:憲法、行政法、羅馬法、刑法、民法、商法、破產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外國語;把法律科的選修課目定為:刑事政策、法制史、比較法制史、財政學和法理學。此時,法律教育雖仍處於模仿引進階段,但較之以前課程設計明顯趨於成熟。

三、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的歷史 反思

在我國傳統法律教育向現代法律教育的轉型中,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的產生和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形成了一些可以辨識的價值和特點,啟示著我們進一步認識法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若干基本矛盾和基本問題。具體而言有:

第一,法律教育不應是政治的簡單附庸,不應是服務於短期政治目標的實用工具。教育既有別於政治,寫作碩士論文又從屬於政治。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教育制度,都不可能游離於這個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的發展史不僅反映了近代中國法律命運的變遷史,而且也折射出了近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新政」之初,在清廷統治者看來,「蓋科學皆有實藝,政法易涉空談,崇實戒虛,最為防患正俗要領」,因而私立法政學堂「概不準講習政治法律專科,以防空談妄論之流弊。」一直至1910年,才因立憲政治對新式法律人才的急需而有限開禁。很顯然,新式法律教育在近代中國的發展,不單單是教育事業自身發展的結果,政治因素的影響也至為明顯。清政府在法律教育發展之初就已把興辦法律教育與政治穩定聯系在一起,且服從於政治發展的需要,對法律教育本身的價值和特點重視不夠,忽視了其發展的獨立性。這就導致近代中國新式法律教育從一開始就染上了政治至上的病毒,並一直隱藏於其肌體中起著不同程度的破壞性作用,嚴重製約了法政教育的健康發展,使得近代中國新式法律教育在產生的階段就是個先天不足的畸型兒。近代中國法律教育現代化之所以表現出貧困和幼稚,這可以說是病根之一。

第二,時代落差造成的近代中國法律教育現代化變革,其形式上的模仿並不等於已認識到了西方近代法律教育的真正內涵。由於近代中國法律教育的現代化發展並非是傳統社會的自我演進,而是在西方法 文化 與中國傳統法文化的沖撞交融中整合而成的,從已經凝固的文化心理、情感和觀念出發,中國傳統法文化必然對西方法文化產生某種抗阻。在新式法律教育中,往往是封建思想的束縛依然故我,「新式法律教育」培養的只是「本領要新,思想要舊」的「新人才」。以《學部奏議復浙撫奏變通部章准予私立學堂專習法政折》為例,清廷學部就明言:「學術之所宗,必求與政治相應」,「蓋君主立憲政體之國,一切法制必擇其與國體相宜者然後施行,無桿格之弊,此則講求法政學者所必應共喻者也。」[15]很顯然,中國新教育的主持者並未真正領悟西方近代法律教育的精髓,不過是為消解內憂外患的交相煎迫,運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推證,極力模仿西方法律教育制度而已。這就使得在磨難中產生的近代中國法律教育陷入既豐富多樣又膚淺粗糙的困境,最終難以形成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嚴密的法律教育體系。

第三,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價值目標和高昂的教育理想,法律教育發展就會喪失意義和迷失方向。清末民初,為適應國家由專制而走向立憲、進而創共和的形勢需要,私立法政學堂從無到有到大量涌現,很快遍布全國,出現了舉國學法政的繁榮景象。但其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並未同步實現。據1913年教育部經過調查後發現,數量眾多的私立法政專門學校,多為迎合人們尋找新的入仕之階而設,「考其內容,大率有專門之名,而無專門之實。創辦者視為營業之市場,就學者藉作獵官之途徑,弊端百出,殊堪殷憂」,[16]一些私立法政專門學校的辦學已完全背離了教育部制訂的法政專門學校規程,淪為失去靈魂、見利不見人的「教育工廠」。

第四,私立法政專門學校的畸形繁榮,導致教育設置的結構性失調。私立法政專門學堂自清末設立並推廣後,進入民國即在數量上高居不下,寫作醫學有泛濫成災之勢。黃炎培在《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一文中徑言:「蓋當民國初元,國家乍脫專制而創共和,社會對於政治興味非常亢進;一時法政學校遍於全國,有以一省城而多至八九校者,其獲列於政府統計,僅其一部分耳。」據其在民國二年的調查統計,在江寧、蘇州、上海、鎮江、清江等五處,即辦有13所私立法政專門學校。對此,他大聲疾呼:「諸學校之學生,與法政學校之學生較,其數乃不足十之一。」[17]這種私立法政專門學校過度興旺的發展態勢,自然阻礙了此時整個教育體系中門類的協調和均衡的發展,帶來法政人才的相對過剩。與此同時,這種畸形的比例又掩蓋了另一種不合理的現象。據(1916年8月一l9l7年7月全國專門學校統計表》統計,吉林、黑龍江、安徽、陝西、甘肅和察哈爾等省份,名義上雖已遵照新學制辦起了高等教育,但實際上僅僅辦了一所法政專門學校,造成地區分布上的嚴重失衡。這種教育結構發展不合理的現狀,必然會對一些地區社會文化的綜合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長期以往,將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帶來長久的社會不穩定因素。超級秘書網

第五,在謀求現代化急速發展的後進國家,法律教育必須協調好發展規模與綜合國力的關系。清末民初,為滿足政治制度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的人才需求,私立法律教育一哄而上。但此時因綜合國力太弱,造成師資、生源、經費、設備和校舍等配套條件都無法跟上。私立法律教育的實際情況是,「大致以各校無基本金,僅恃學費收入,支給校用」,「教員資格不合,學生程度甚差,規則違背部章,教授毫無成績,學額任意填報,學生來去無常,教習常有缺席,實屬辦理敷衍」,[18]教育質量毫無保證。1913年,教育部雖通咨各省酌量停辦私立法政學校或改辦講習科,但並未起到明顯的抑製作用。「以一個法治健全社會的標准衡量,這種局面是極為危險的,因為法學的失誤可能導致災難性的結果」。[19]

平心而論,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對中國法律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既有適應和促進的一面,又有制約和滯後的一面。而在此雙重效應中,適應大於制約是毋庸置疑的。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中產生的問題,比之官辦法律教育的一統局面,總是一大進步。關於這一點,可以從近代中國新式法律教育在社會極其動盪的環境下仍有較大發展的事實中得到證明。可以說,近代中國波涌浪擊、多元並爭的法律教育浪潮,拓展了中國教育界的視野,促進了中國新式教育的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近代中國私立法律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昭示我們:法律教育制度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其現代化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8][I1][15]學部奏議復浙撫奏變通部章准予私立學堂專習法敢折[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下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490,491,490,491.

[2]外務部右侍郎伍刑部左侍郎沈奏請設立法學學堂折(附章程)[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下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471.

[3][4][13]學部奏改定法政學堂章程折[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下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493,492,493.

[5]教育部限製法政學校招考別科生令[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3輯上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613.

[6]教育部通咨各省私立法政專門學校酌量停辦或改為講習科[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3輯上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615.

[7]學部附奏推廣私立法政學堂片[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下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491—492.

[9]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442.

[10][14]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學務綱要[A].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6,206.

[12][17]黃炎培.教育前途危險之現象[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3輯上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656,656.

[16]教育部通咨各省私立法政專門學校酌量停辦或改為講習科[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3輯上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615.

[18]1913年教育部派員察視私立法政之結果[A].朱有璃.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3輯上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647.

[19]楊振山.中國法學教育沿革之研究[J].政法論壇.2000,(4)。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本 科法 學畢 業論 文」

『玖』 法學論文比較法範文

在法學領域中,比較法(Rechtsvergleichung)是不同國家或地區法律秩序的比較研究。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法學論文比較法的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學論文比較法篇1

什麼是比較法

一、 比較法的研究對象

一般意義上說,比較法的研究對象是對不同國家的 法律 進行比較研究。如對中美、中德的法律進行比較研究。從特定意義上說,比較法的研究對象也包括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法律的比較研究,如對美國不同的州之間的法律進行的比較研究、 中國 大陸與兩個特別行政區之間的法律制度進行的比較研究,又如對我國加入WTO後法律與國際接軌、相適應 問題 的研究等。

比較法的研究可以是雙邊的,即在兩個國家或特定的地區之間進行比較研究;也可以是多邊的,即對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的法律進行比較研究。

比較法的名稱容易引起誤解。一般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調整規則,而比較法談不上特定的調整對象、調整規則。它是法學的一個學科,而不是一門具體的法,但法學界對「比較法」一詞沿用已久,一般不會引起歧異。 目前 這么學科的名稱還有如「比較法學」、「比較法研究」、「法律的比較研究」等。

對一國法律之間的比較,不屬於比較法學的 內容 。如對一國的民法和刑法間的比較研究、一國的民法和行政法之間的比較研究,均不屬於比較法學的范圍。

比較法學課一般分一下幾個層次:一是基礎訓練,如現在講的比較法總論;二是部門法的研究;三是專題訓練、

下面我想舉一個案例來說明比較法這門學科的重要性。

甲是R國人並居住在R國,生前是美國紐約州一公司在R國的代理人。在其生前所立的遺囑中聲明,在5他死後,全部財產由其女兒繼承。其女也是R國公民,已成年,居住在R國。根據R國的法律,這一遺囑是有法律效力的。R國的法律屬於西方國家的民法法系。甲死後,其女在紐約州法院向該公司起訴,要求後者支付其所欠甲的薪金和傭金。被告的律師提出,根據紐約州的法律,遺囑的效力必須警告遺囑檢驗法院的證明,而且,遺產應首先由遺囑執行人管理並作為遺產的代理人,由遺產執行人提起訴訟。而本案中,遺囑未經遺囑檢驗法院的證明,甲的女兒也不是遺囑執行人,因而,甲的女兒無權起訴,請求法院撤銷其起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甲的女兒按紐約州的條件重新提起訴訟,容易導致時間、金錢的浪費,還可能發生過期的問題。這時原告的律師以R國的法律進行抗辯,他提出,本案應適用R國法律。而按R國法律,遺囑的效力無需經遺囑檢驗法院的證明;甲死後,其財產所有權即行轉移給其繼承人而無需遺產執行人。因而,甲的女兒有權根據所有權起訴。最終,甲的女兒勝訴。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紐約州法院來說,遺囑要由遺囑檢驗法院證明,遺產的處分需要遺囑執行人,這是本國法。原告方提出適用R國的法律,這是外國法。本國法與外國法發生沖突怎麼辦?這里又涉及到國際私法或者說沖突法。根據紐約州的沖突法,涉外遺產案件適用法院地法(即紐約州法)或死者住所地法(即R國法);動產繼承案件,應適用死者住所地法。同時,如果我們假定甲的女兒委託其在紐約州的代理人起訴的話,就要涉及到國際公法的問題。我們看到,該案件涉及本國法、外國法、國際私法和國際公法,我們不可能熟悉所有外國的法律,但通過比較法的 學習 ,大致了解兩個法系間的沖突法,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就能游刃有餘。這時比較法學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二、 幾十年來比較法學的 發展

比較法學十九世紀在歐洲大陸興起。二戰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研究的內容也從大陸法系擴展到英美法系,還包括了二戰後大批新獨立國家法律的研究。

九十年代以來比較法研究取得了更為巨大的發展,我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美國法律思想在西方取得了主導地位。十九世紀上半期是法國佔主導地位,十九世紀下半期是德國佔主導地位,二戰後,美國獲得了主導地位。這主要表現為以下的美國法律思想、制度的盛行:(1)美國意義上的司法審查制度,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查聯邦法律和各州憲法、法律是否違背聯邦憲法。現在,法國有憲法委員會,德國和俄羅斯聯邦有憲法法院,而日本直接仿效美國由普通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2)聯邦管理商務的法律。(3)有關隱私權、反性騷擾的法律。(4)對抗制的庭審模式。(5)法律 教育 中的判例教學法。

2、歐盟法律的興起、歐盟法律的特點是:(1)它不是獨立的法律,其效力比成員國法律要高;(2)它不僅適用於成員國國家,還直接適用於成員國的公民。所以,有人稱歐盟的法律不是聯邦法,也不是國際法,而是超國家的法律。北大設有歐洲法研究中心。

3、兩個法系融合的加強。現在,大陸法系也更多地使用判例。這與歐盟的發展有關。歐盟原來是以法國、德國為中心的,七十年代後英國的加入,加強了兩個法系的融合。

4、前蘇聯法律的解體,俄羅斯聯邦的興起。

5、東德的法律由聯邦德國的法律所替代。前蘇聯和東德解體的形式是不一樣的。蘇聯解體以前的法律與俄羅斯聯邦現在的憲法不抵觸的,由俄羅斯聯邦繼承沿用。東德的法律則是完全由西德法律所代替。

6、伊斯蘭法的改革。這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逐步向傳統西 方法 律靠攏的方向,一個是更為宗教化的方向。

7、當代中國法律的巨大變化。

8、一國兩制的實現。我認為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事件。

三、比較法 研究 的 方法 論

這是根據西方比較法譯著加上我個人看法的一些 總結 。

(一)、宏觀的比較和微觀的比較

這里有不同的理解。法國比較法學家達維認為,宏觀比較是研究具有很大差別的 法律 制度;微觀比較是同一個法系的法律比較研究。萊茵斯坦認為,宏觀比較是對整個法律制度的比較;微觀比較是具體法律制度和規則的比較。瑞典的波格旦認為,宏觀比較是形式的比較,如法律結構和淵源的比較;而微觀比較是實體的比較,集中在法律規則、 內容 的比較。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理解。對不同的 社會 制度,即不同法系或同一法系不同國家的比較,是宏觀比較;具體法律規則的比較是微觀比較。

我們看法學 教育 中經常提到的案例,西瓜皮案件。老太太在商場購物時滑倒,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不同處理辦法。在法國,人們徑直查法國民法典1382至1384條;在德國,人們認為還沒有成立契約,屬於締約過失 問題 ;而在英國,人們則認為這屬於佔有問題,或者說實際控制的問題。

(二)、功能比較和概念比較

功能比較強調各種不同的法律解決同樣的對象即具有同樣的功能,就是可以比較的。功能比較時比較法的基礎和出發點。概念比較強調法律概念、法律的形式、結構、淵源的比較。我個人認為功能比較時重大的突破,是比較高層次的研究,但並不排斥概念、規則、形式的比較。

(三)、 文化 比較

這是美國法學家埃爾曼等提出來的。文化比較強調法律本身是一種文化,應比較不同民族的文化。我個人認為,文化和法律文化究竟指什麼,模糊不清。文化對法律有積極 影響 也有消極影響, 傳統文化 與法律緊密聯系,但法律的決定因素畢竟不是文化。

(四)、靜態比較和動態比較

靜態比較是指法律法規條文的比較;動態比較除法律條文外,還包括法律的產生、 發展 、作用、形式以及制定和實行的比較。我個人認為這兩種比較應該結合起來。

(五)、法律比較的步驟

1、找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法律共同遇到的問題(共同的起點);2、比較各國的解決辦法;3、研究各國所採取的辦法的理由;4、研究這些異同及其產生原因的可能趨勢;5、進行評價;6、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四、比較法的作用

一是在立法方面。比較法從歐洲興起,特別是從比較立法興起,在立法方面作用巨大。我曾 作文 《當代 中國 借鑒外國法律的實例》對此進行論述。

二是在法律執行和司法行政方面。例如,《民法通則》中有一條關於涉外合同發生糾紛適用什麼法律的條文。一般當事人可以自行選擇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選擇的由與案件發生地具有最密切聯系地法院管轄。這里就產生了「最密切聯系」的解釋問題。通過比較法研究我們會找到比較適當的答案。

三是當代世界呈現出 經濟 全球化和 政治 多元化的趨勢,法學界如何適應這一趨勢的問題。個別西方法學家(主要是美國的法學家)提出「法律全球化」的 口號 。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經濟全球化是客觀事實,是必然,在經濟貿易方面的法律我們應該積極與國際接軌。但法律不同於經濟,法律是不會全球化的。其實,一些美國法學家也承認,他們提出的「全球化」是傾向於「美國化」的。

四是在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方面。這就不用多說了。

五、不同法系和不同社會制度的法律

不同法系是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不同社會制度是指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它們的概念是有區分的,是不可混同的。蘇聯解體前,有的法學家稱有三個法系,即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和社會主義法系,這就混淆了概念了。有一種理解是認為有一「遠東法系」,還有人認為有一「中華法系」。蘇聯法學家也曾提出對內比較和對外比較的概念。對內比較是指同一法系的國家間法律的比較,對外比較比較是指社會主義法律與資本主義法律的比較。蘇聯解體後,比較法學界對此並沒有定論。我個人是按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劃分的,「社會主義法系」我作為 歷史 資料來講解,其他的我作為專題講。

法學論文比較法篇2

法學理論中法的作用

[摘要]法是人類 社會自我 管理的最偉大創造。在漫長的人類文明 發展過程中,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語言、概念、邏輯和體系。立法是一項嚴肅的 政治活動,也是一門政治 藝術。尊重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應該是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合建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 實踐,探索法律科學,掌握法的原理,將有助於提高立法質量,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出貢獻。

[關鍵詞] 法學理論 法律 政策 管理

現在世界上關於法的定義五花八門,有幾十種之多。對法律是什麼的回答既體現不同的價值觀,也體現不同的認識論。馬克思主義法學把法定義為: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體現國家意志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由國家以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法律的生命在於實行。尊重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應該是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其他各種各樣的法學理論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作為上層 建築的法律是一定發展水平的 經濟基礎的產物,法的發展必須同整個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相適應,法律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經濟條件所提供的范疇和結構。二是堅持統治階級意志與人民意志相統一的觀點。法律是一個社會中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集中表現。超然的、抽象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是統治階級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立法者由人民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最大限度地表達人民的意志是我國立法的宗旨。三是堅持發展的觀點。法一定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基於新的社會現實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規范是法律生命力的源泉。

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方式,法具有多種社會作用。我國古代思想家管仲把法的作用概括為「興功懼暴、定分止爭」。現代社會的法的作用顯然不止於此。在政治領域,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法確立掌握政權的階級的統治地位,為國家政權的存在、結構和活動提供法律依據。

「要立國,先立法」,國家的產生和存在必須具備合法性。在國際法上,合法性表現為獲得國際法上的主體資格,在國內法上,合法性表現為合憲性。在這里談一談憲政的問題。近年來,我們聽到很多關於憲政的討論。憲政的含義,有不同解釋,有人認為憲政就是「限政」,就是「分權制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理論認為,憲政的核心是一部好憲法切實得到遵守。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須成為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行為准則。對執政黨來說,憲政就是依憲執政。

法也是凝聚國民精神的政治符號。很多國家的學校要求學生向憲法致敬,公民進入法庭要對法律宣誓,掌握國家政權的政黨和領袖表示對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忠誠最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二,法確認和維護國家政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既包括物質財富的生產,也包括經濟制度。任何社會的立法者都把維護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作為重要任務。法對經濟基礎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保障作用。通過設定權利和責任,鼓勵、支持符合法定經濟制度的行為,懲治違反和破壞法定經濟制度的行為;

(2)規范作用。通過制定 公司法 、 合同法、稅法、企業法等規范經濟活動,將其納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3)指導作用。通第三,確認和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和與同盟者之間的關系。統治階級內部不同群體、不同階層和不同成員的意志和利益是有差異的。把這些差異統一到統治階級整體利益之下,規定他們的權利和責任,確定共同的行為准則,使個別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別主張服從統一意志,以維護統治階級整體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也需要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

第四,通過立、改、廢為社會變革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通常被稱為「變法」,其含義是對現有法律中阻礙改革和社會進步的規定及時修改或者廢除,並且把改革的成功 經驗 及時地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在社會變革的條件下,法的制定、修改、補充經常是先通過政策指導的方式進行探索試驗,取得經驗,在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大體定型化之後再制定法律。在政黨政治中,把執政黨的政策通過立法程序轉化為法律是實現執政目標的重要手段。實踐表明,現代國家立法的絕大部分以執政黨的主張為背景或者是由執政黨自己動議的。

在我國,黨的治國主張是集中了黨和人民的智慧而形成的,通過立法程序,進一步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將其轉化為法律,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我國憲法的四次修正分別是在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之後,為適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把黨的代表大會的政治決策憲法化的。

在這里談一下法和政策的區別。

(1)政策,顧名思義,是政治決策。政策可以是臨時的,也可以是針對具體問題和特定人群的。法則是普遍的規則。只有那些成熟的、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意義的政策才需要上升為法律。

(2)政策可以很具體,也可以比較原則,執行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導向性強,規范性弱,而法則具有明確的規范性。

(3)現實生活中政策和法律經常配套使用,但二者的實施方式不同。在實施遇到障礙的情況下,法具有相應的制裁手段,而政策的執行則主要靠行政 措施 和紀律手段。

(4)政策可以是探索性的,可以在一定時間、針對特定問題有效,法則調整穩定的、明確的社會關系。從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看,某些重大的改革總是先通過政策來實施,有了必要的實踐經驗後再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為制度。

法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社會事務的管理。

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必須承擔社會管理功能,主要表現為管理社會生產、維護人類基本生活條件,如 環境保護、管理自然資源、維護生產和交換秩序等規范。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國家時指出,它既「執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法的社會作用的范圍取決於政權的性質。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國法的社會作用是非常廣泛的。

法是人類社會自我管理的最偉大創造。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概念、邏輯和體系。立法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活動,也是一門政治藝術。結合建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實踐,探索法律科學,掌握法的原理,將有助於提高立法質量,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1. 法學畢業論文

2. 比較法學論文

3. 法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4. 淺談法律畢業論文範文

5. 大學法學專業畢業論文大綱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法

『拾』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

時間稍縱即逝,充滿意義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畢業前都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正規的、比較重要的檢驗大學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要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法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1

在論文完成之際,特別要感謝我的導師xxx教授。從本科方向的確定,到具體的論文寫作,導師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而這四年裡導師對我的指導和鼓勵至今銘記在心,而他在科學本科方面孜孜不倦的為學精神,都將會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在此,再次感謝導師!

同時感謝給予我幫助與指導的老師們,感謝我們班所有可親的同學們,正是因為大家的`團結和努力,才使得我們這個本科生團隊生機盎然,感謝你們的陪伴!

感謝我的家人,你們是我一路向前的動力源泉!

最後,衷心感謝各位專家、教授抽出寶貴時間,付出辛勤勞動評閱本論文。

謝謝老師們的寶貴意見!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2

經歷了半年多的學習和醞釀,我終於完成了我法律碩士的學位論文。回想當時選擇刑法(犯罪學)的方向,完全是出於對犯罪學這一學科莫名的崇拜和喜愛,雖然當時對於犯罪學的知識還知之甚少。之所以崇拜和喜愛犯罪學這門學科,是因為我一直會希望如果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犯罪該有多美好,雖然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如果社會中少一些犯罪,就會多一些美好。

犯罪學是一門本科犯罪現象、犯罪規律和犯罪預防的學科。目前這門學科在我國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不似刑法學如此成熟和受人追捧。其原因部分因為目前我國刑法存在的結構性缺損導致對於犯罪的`定義和理解尚未形成科學和系統的解釋,犯罪學的本科更偏重實證,注重犯罪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而目前用以本科的數據難以統計和獲取,也是這門學科發展緩慢的原因。

短短數月對於犯罪學文獻的研讀和思考,我知道我對於相關問題認識仍比較粗淺,觀點稚嫩。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沒有放棄吸收新知識,堅持思考,每次有些想法時可謂欣喜若狂,也許這些想法在前輩的嚴重猶如班門弄斧。我渴望能夠有多一點的時間,讓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讓我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多的體會和收獲。

我非常感謝我的導師xxx教授,作為一名的學生,跟導師的溝通可能不如全日制的同學機會多,但xx老師的每一次指導,都能給我很多啟發,讓我有新的思路,同時也讓我更加認識到自身理論知識的不足。

我非常感謝我的領導和同事,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他們在各方面給予了我很多幫助,讓我盡可能有多的時間學習、思考和寫作。

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在論文提交前的最後一個月,我幾乎都不怎麼回家吃飯,冷落了他們,我非常內疚,如果能順利畢業,我保證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

這篇論文,可謂開啟了我和犯罪學的緣分之門,今後我會懷抱著少一些犯罪、多一些美好的願望,堅持繼續學習和本科犯罪學及相關問題,以幫助我在工作中能夠做得更多,更好!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3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篇畢業論文終於完成,謹此向我的導師x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我本篇畢業論文的題目是由xx老師提出的,並且是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並且在論文修改的過程中不斷給我寫作的思路和建議,這篇論文能夠順利的完成離不開xx老師的智慧和耐心。同時,在這碩士研究生求學階段即將結束之際,我也要感謝廣西師范大學的各位領導和老師,讓我見識了我們廣西師范大學的迷人風采和領略到各位教授的學識廣博,我從中也獲益良多。還要感謝這三年來與我相學相伴的同學們,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很多閃光點,學到了很多東西。最後,我還要對我的家人致以最高的敬意,是他們的默默支持讓我能在學校進行學習和研究。謝謝所有這些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給予我支持和關懷的人們。

由於我的學術水平有限,所寫的文章必有缺點和不足,懇請各位專家教授予以批評和指正,謝謝!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4

四年的學習即將結束,說時間轉瞬而逝亦不為過,每一次的相聚都是那麼短暫卻值得珍惜。感謝每一位授課老師不辭辛苦趕赴杭州為我們授課,毫不吝嗇地與我們分享自己在學術上的本科成果,給我們打開一道道門,帶我們進入新的領域。感謝每一位同學,課堂上的觀點分享以及課後的歡聚時光讓我們結下深厚的情誼,而班長和學習委員更是無私地奉獻出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全心全意為班級服務,使得我們的班集體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為一名非法本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件痛苦卻又極具挑戰的任務。由衷地感謝xxx導師對我的幫助,在學術上指點迷津,讓人豁然開朗,生活上關懷備至,讓人如沐春風。從開題、列提綱,到寫作、定稿,xx老師都十分盡心。特別在論文修改階段,xx老師對論文逐字逐句的檢查,從內容、結構、格式、錯別字等各方面提出了修改的建議。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的論文寫作才得以順利完成。很慶幸自己能遇到xx老師這樣的導師。在此向老師表示我最誠摯的敬意和感謝!

另外,感謝同事和家人在我就讀期間所給予的支持和理解,幫我分擔了很多事情,讓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最後感謝那些曾經給予我幫助的朋友們!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致謝5

隨著畢業論文的完成,我的本科生歷程也將結束。通過這次寫畢業論文,深刻感覺到自己學術的淺薄和鑽研的艱辛。能夠完成這篇論文,要感謝的人有很多。

首先,必須要感謝我的導師xxxx教授。從論文選題、提綱擬定、調研問捲起草、論文修改完善等每一環節,都離不開他悉心的指導。特別要感謝的是,導師在百忙之中,卻總是第一時間回復我的種種疑問,不厭其煩地提出修改建議,給予及時的指導,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其次,要感謝本科生學習階段授課的每一位老師,真心感謝他們的傳授,讓我又一次體會到讀書的美好和學問的學無止境。還要感謝兩位班主任老師和研教院的各位老師為我們的本科生歷程所提供的方方面面的指導和幫助。

最後,感謝我的同學,陪伴我度過了難忘的本科生歷程,共同分享著探討的快樂。感謝幫助我發放調研問卷的各位親朋和熱心參與調研的各位人士,沒有你們,我的論文將無法完成。

熱點內容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