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熵
A.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
泰勒斯的數代追隨者同意他的主要洞見(即,世間多樣的萬物必然可還原為單一的范疇),但似乎沒有人接受他萬物為水這一命題。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 610—前 546 年)也來自米利都城。他認為,如果萬物為水,那麼很久以前萬物就已經復歸為水。阿那克西曼德質疑水怎麼會變成其死敵——火呢?一種性質怎麼會產生與之對立的性質呢?也就是說,如果可見的對象真是水運動的不同形態——如冰和水蒸氣,那麼萬物最終將會穩定下來並返回到基本的液態。亞里士多德這樣轉述阿那克西曼德:如果終極實在「是像水這樣的具體事物,其他元素就會被它消除。因為各種元素都與其他元素之間相互對立,如果其中之一是不受限制的話,那麼其他元素如今便會不復存在」。(注意:如果此觀點確實可以被准確地歸給阿那克西曼德,那麼他贊同了熵[entropy]原理的一種早期觀點,據此原理,萬物都有尋求均衡狀態的傾向。)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位於四元素背後的終極質料本身不可能是這四者之一,它只能是一種不可見的、非具體的、未受規定的東西,他稱之為無定或無限(希臘文為 apeiron)。它只能是無定的、無限的、非具體的,因為任何一種具體的東西在實存上都與所有其他具體的東西相對。(水不是火,同樣也不是氣,並且氣也不是土[不是泥土和岩石]。)而無定不與任何東西相對,因為它就是萬物。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位於四元素背後的終極質料本身不可能是這四者之一,它只能是一種不可見的、非具體的、未受規定的東西,他稱之為無定或無限(希臘文為 apeiron)。它只能是無定的、無限的、非具體的,因為任何一種具體的東西在實存上都與所有其他具體的東西相對。(水不是火,同樣也不是氣,並且氣也不是土[不是泥土和岩石]。)而無定不與任何東西相對,因為它就是萬物。
阿那克西曼德寫過一本散文體的著作,是這類著作最早的作品之一。但紙草不能久存,我們能確定來自他的著作的只有一段遺留下來。但這段文字非常奇妙。
事物由其產生,毀滅後必然復歸於它,因為按照時間順序,它們為其不正義而受到懲罰且相互補償。
這句令人驚奇的話有許多可能的解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解釋認為:你和我所認識的全部世界是宇宙錯誤的產物。創造是非正義的行為。但正義將會實現而世界終將被毀,「萬物」將復歸於其無定之源,在旋渦中永恆地循環往復。這種解釋所包含的神話與理性成分一樣多,它展現了一種怪誕的正義必勝的樂觀主義。
不那麼極端、不那麼神秘而更合適的解釋是:四元素一旦被創造出來,它們就以相互對抗的形式產生聯系,但它們的彼此對立在生態和諧中相互抵消。如果某一元素在一個時期占據支配地位(如洪水時期的水),它將在之後被在另一個時期占據支配地位的另一個元素(如乾旱時期的火)所抵消。因此,無定的原初統一在對立雙方表面上的對抗中得以維持。
這段文字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以下主張,所描述的事情「按照時間順序……必然」發生。這個過程不是由於諸神的突發奇想,對「不正義」的「懲罰」和「補償」也不是憤怒的神明對人類個體的報復行為。如果說阿那克西曼德用古老神話的道德和法律式語言來描述這些法則的運作,那麼,正如傑出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研究者馬爾康姆·斯科菲爾德說的,他的描述只是表明,「阿那克西曼德是一個攜帶著某些老式包袱的革命者。這是革命中的一般情形。」無論如何,這些過程的原因(無定)是不朽的、不滅的,這些性質,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樣,通常是和神連在一起的。此外,我們可以看出前蘇格拉底哲學還沒有完全與其宗教起源相分離。
還有其他一些驚人的觀點被歸給阿那克西曼德:
(1)由於此處進行的同一些過程在每個地方都進行著,因此存在著多個宇宙。
(2)地球不需要支撐(回想一下泰勒斯說過的「像木頭在水上漂浮」)。因為地球處於宇宙的正中心(好吧,我們的宇宙),它「與萬物都是等距的」。
(3)四元素聚集在宇宙的一些特定的區域(同心圓)中,(最重的)土(地球)位於中心,四周被一層水包圍著,再往外是一層氣,再往外是一層火。一個火輪繞著我們緩慢運轉的地球運轉。我們所知的星星在此是外環的洞孔,或「管狀的排氣孔」,火顯現於其中。
阿那克西曼德所描繪的這最後一幅宇宙圖景具有驚人的長久生命力。麥利爾·凌引用 16 世紀英國詩人埃德蒙·斯賓塞的著作道:
土氣水火,
自列巨陣,
陰謀對攻,
盡其所能。
在 17 世紀早期,米蓋爾·德·塞萬提斯敘述了堂吉訶德和桑丘的冒險經歷,其中一夥無聊的貴族戲弄這位騎士和他的隨從,蒙騙他們騎上一匹木馬,叫「輕木銷」,他們說它擁有魔力,可以帶他們飛到世界的外圍。當我們的英雄們到達「大氣圈」時,公爵及公爵夫人的走卒們將一團團的風刮在我們的英雄身上。堂吉訶德扭動著馬頭上的木梢,他以為這是控制馬的速度的裝置,一邊說道:「如果我們繼續以這個速度攀升,我們不久就會到達火焰天,而我不知道怎麼控制這個木梢,以免我們攀得太高而被烤焦了。」給他們製造痛苦的那些人接著用火把掠過他們的臉,以說服他們相信自己確實到達了宇宙邊緣的火焰天。
這個神奇的片段「發生」在阿那克西曼德死後約兩千年,哥白尼死後六十年,所以那時人們應該已經意識到阿那克西曼德是錯誤的。
B. 令人膽寒,讓人頓悟的「熵增理論」
令人膽寒,讓人頓悟的「熵增理論」
生命是什麼?
生命的敵人是什麼?
人類的未來會怎樣?
為什麼時間有方向?
若想造出人工智慧生命,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信息究竟有多重要?
為什麼刷今日頭條、抖音等一類短視頻時,會讓人感覺輕松愉悅,甚至上癮?
為什麼堅持刷今日頭條、刷抖音很容易,堅持看書、堅持健身卻很難?
為什麼咖啡和茶倒在一起,會自發混合在一起,之後卻不會自發地再分開?
為什麼房間只會越用越亂?而不會越用越整齊?
為什麼散漫很容易,專注卻很難?
為什麼好習慣養成很難,打破很容易,而壞習慣養成很容易,打破卻很難?
為什麼所謂的人性的弱點,真的是人性的弱點?
放棄部分控制和努力,事情難道真的會變好嗎?
面對人生的變動,敢放手一試,放下焦慮,把命運交給未知嗎?
以上這些問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背後都和「熵」以及「熵增定律」有關。這么一來,是不是覺得「熵」並沒那麼遙遠,卻近在咫尺?
無論努力與否,系統的熵(一種混亂程度)只增不減,這就是熵理論的大概描述。
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
「熵」,念shāng,與「商」同音。
「熵」字長得有些生僻,因此似乎覺得離日常生活很遙遠。但恰恰相反,熵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甚至無處不在。
熵」是對系統的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值越高越混亂無序,熵值越低越有序!
熵的通俗理解就是「混亂程度」,簡單的說熵是衡量我們這個世界中事物混亂程度的一個指標。
熵增,在人生觀上的啟示是:越發力,越混亂。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熵增定律真的是宇宙最強機制嗎?
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 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熵」不是自然界的發展方向,熵只是一種度量,「熵增」才代表了自然界的發展方向。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你可以理解為,系統中的無效能量。
確實,光看「熵」的概念,似乎很難想到具體有什麼用。
熵作為一種度量方式,起到根本作用是對特定特徵的量化度量。有了量化度量,許多的實際應用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例如我們能精確的度量長度、面積和體積,在製造、建築等等實際應用時,就能更精確。
熵的意義在於把系統的混亂程度,信息的不確定度進行度量,然後就可以基於這個度量開展應用,例如資訊理論就是建立在信息熵的基礎之上,而資訊理論則是現代通信工程的基礎。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 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里又包含著個人和群體的演化規律。
非生命: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會變亂,手機會越來越卡,耳機線會凌亂,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熱寂。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松,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
只有少部分意志堅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數人都是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學習不規律。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人為什麼要自律」?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
熵增是宇宙的動力。
熵增定律也是人體、人生和社會的規律。
在沒有外力干擾的自然狀態下,一個孤立的系統只會越來越混亂,直到不能再混亂。也就是說系統的熵值不會減少只會增加,直到熵值達到最大值。
更通俗一點說就是,所有事物都會自然地朝無序的方向發展,除非有外力作用於它。就是這種熵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在一個孤立系統里,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 這裡面有三個詞非常重要: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總混亂度(熵)。
從能量角度來說,熵增定律意味著,如果沒有外力作用,能量總是從聚集有序的高能級狀態,自發的變為無序發散的低能級狀態。
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能量總量總是守恆。而熵增定律告訴我們,能量的品質是有高低的,且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總是從高品質轉向低品質狀態,損失的品質就是那些我們無法利用的能量,例如機器工作時產生的熱能等。能量熵增定律也表明了,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體從A地拿到B地,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能量並沒有被100%的轉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這部分能量不可逆,無法被再利用,且永遠在增加。
從概率論的角度來理解,熵增定律指的是,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孤立系統總會往對應的微觀態數量最多的宏觀態,也即概率最大的那個宏觀態發展。
其實我們所說的「必然會發生」和「絕不可能出現」等措辭並不是十分准確的。
因為從純理論角度來說,是有可能會出現無序到有序的狀態,只不過這種狀態出現的概率,用概率公式計算下來,其值極小極小極小極小,小到可能從宇宙誕生到宇宙熱寂(毀滅)都不出現一次。
在概率論中,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極小極小極小,小到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出現時,就可以忽略它。所以用「必然」表達也可以算是准確。
有熵增,自然就有熵減。不同的是,熵增是自然的發展方向,無序人為干預。而一個系統需要實現熵減,則需要額外施加外力,克服熵增之餘,再實現系統熵值的降低。
熵增的這股自然力量就好比地球引力一樣,當我們往下跳或走下坡時,總是很省力,因為地球引力在做正功。
而往上跳或走上坡時,總是很費力,因為地球引力此時在做負功。我們不僅需要先抵消它,還需要有一部分多餘的功才行。
熵增和熵減,看似是相反方向,但某些時候,又感覺他們只是一線之隔。再拿手機來說,我們通過它,確實是能夠比以往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的獲取有用的資訊(視為熵減)。
但正是由於它的便利和高效,也讓我們主動或被動的吸收了太多太多的垃圾信息,這些垃圾信息讓我們的腦子變得冗餘而無序(視為熵增)。
所以,使用的「度」很重要,但這個「度」確實就是難以拿捏。
但這是針對整個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針對地球,針對一個國家,針對一個企業,針對某一個人,則要加上兩個限制條件——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熵增定律被稱為最讓人沮喪的定律。 它不僅預示了宇宙終將歸於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而且,從小的方面來說:它左右著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規律,讓組織變得臃腫,缺乏效率和創新;它左右著個人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 那麼這還有辦法可解嗎?
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但是,對開放系統而言,由於它可以將內部能量交換產生的熵增通過向環境釋放熱量的方式轉移,所以開放系統有可能趨向熵減而達到有序狀態。
啟示:整個生命的發展就是一部負熵的歷史。
當我們人從無機生命到有機生命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會是一部艱辛與精彩共存的史詩。 我們的始祖是一種「蛋白質+RNA」的聚合體,科學家將她命名為LUCA。
LUCA通過吸收能量來大量復制,但是問題來了,宇宙的熵總的來說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減熵會導致環境的急劇熵增。
環境惡化,LUCA無奈只能進化,變得更高級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於是DNA聚合體誕生了。
DNA比RNA更穩定,也更加智能。但是這樣一來,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質更多,導致環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
所以DNA聚合體被逼著向單細胞演化,同樣,環境的熵增再次增加,於是單細胞又向更高級的多細胞進化,於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誕生了。
又因為孤立系統無法獲取足夠的能量,所以多細胞開始移動,並且產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視覺、嗅覺、聽覺等等。 從此,生命走上了智能的進化之路。
這一過程,也被稱為遞弱代償。 即生命的熵減過程,會加劇環境的熵增,於是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生命為了生存,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物質,必須變得更加智能……
努力保證能量的供給。比如,從化學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結合體;到多細胞生物。
努力開放系統。細胞從無法移動,到進化出遊動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飛行能力。
努力變得更加智能。生命為了花更少的能量來獲取更多物質和能量,進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當時的霸主奇蝦,就有很大一對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減少更多熵的耗散。
就如,許多公司在創業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進行各種戰略和組織的進化。
但是,隨著企業的做大和成熟,員工就會慢慢懈怠下來,組織會變得臃腫,制度會腐舊脫節。 所以,作為leader你要努力保證企業的活力。比如採取扁平化的結構,讓團隊各自為戰,回歸創業初期時的熱情。
記住,舒適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張王牌,任何時候你都不能鬆懈。一旦你減少了能量的投入,企業的熵增就會立馬回來。
系統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後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
熵有三種,物質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對論里物質和能量是一回事,但為了便於理解,這里把它分開。
物質熵,用於衡量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值越高,系統越混亂無序;熵值越低,系統越規范有序。例如當我們形容一個房間、一杯水、一副撲克牌的混亂程度時,直觀理解對應的應該就是物質熵。
能量熵,用於度量能量的混亂度。熵值越低,能量越有序和聚集(能量品質越高),熵值越高,意味著能量越無序和發散(能量品質越低)。能量熵的單位是J/(m o l·K)。
信息熵,用於度量一個信息源的不確定性。熵值越高,信息的不確定越大;熵值越低,信息的不確定性越小(也即確定性越大)。信息熵的單位是比特。
既然「熵」是用於度量一個系統的混亂度,那麼我們自然也可以用它來度量我們大腦意識的混亂度,可以稱之為「意識熵」。
我們可以把意識想像成能量,也可以理解為物質,甚至可以理解為信息,都不影響。
「意識熵」值越大,代表大腦意識越混亂無序;「意識熵」值越小,代表大腦意識越有序。例如當我們迷茫或散漫時,大腦意識應該偏向無序,即熵值比較高。
當我們高度專注和投入時,大腦意識應該是高度有序的狀態,也即熵值比較小。
當熵值小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極其專注的狀態下,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流」狀態。心流狀態不僅會讓我們工作學習效率其高,也會給我們帶來由內而外的充實感和幸福感。
有了「意識熵」的概念,再根據「熵增定律」, 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專注總是很難很費力?而散漫放空總是很容易也很省力?
我們的意識如果不進行自我控制,只會趨於混亂無序,而不會自發的趨於有序。大腦的控制對於意識來說也是外力作用。
這是因為散漫放空對應的是無序的狀態,意味著我們不施加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大腦毫不費力的就會自然而然會往這個方向去發展。
而專注聚焦代表著有序的狀態,意味著熵減,要達到熵減的目的,我們除了要克服熵增的這股反向的作用力,還得有一部分餘力才行。
這個作用力可能是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或者課堂紀律、父母壓力、考試任務等等外力。
基於此,企業也可以得到啟示。
企業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開放,把那些衰敗為熵的東西全部排出系統。
比如腐敗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後的信息等等;然後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華為就是最推崇這一理念的,任正非把這個耗散結構作為華為的底層邏輯。 任正非說:「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
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淘汰幹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
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穩定就是平衡態,你要遠離這種平衡態。
比如一個企業做大了,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結構,這種結構很可能就是官僚結構。
企業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進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會非常困難。 解決辦法就是,打破這種平衡態,讓系統內部流動起來。
比如韓都衣舍,他們採取小團隊模式,每個團隊2-3人,包括設計師、頁面製作專員、貨品管理專員。 員工自己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團隊,也可以自己組建團隊。
通過分成、授權、競爭、淘汰等一系列機制,來進行充分的內部流動。
最後無能的員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繼續流動、重組,變得更加強大。 非線性 怎麼理解非線性?
一個微小的變化也有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突變。比如在一個標准大氣壓下,你給一壺水加熱,前面99都沒有沸騰,可是你再加熱1它就沸騰了,這就是非線性。
同樣企業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氣餒,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線性的,總有一天,你一個微小的投入就會帶來巨大的突變。
比如亞馬遜,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失敗最多的企業了,但他們對失敗非常包容,因為他們不斷在賭「每次小的努力和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超額驚喜」。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在企業里運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沒關系,熵增定律也同樣適用於你個人的發展。 比如工作、生活、學習、心情、成長、人際關系等等都與此相關。
所有熵減方法裡面最強大的一個東西。
它不僅適合任何組織的進化,也契合我們個人的進化。
整個生命的減熵史,就是一個不斷變得智能的歷史。
為什麼生物非得需要智能化呢?難道外力做功和開放系統都不足夠我們生存的嗎? 不敢說100%需要智能化,但是從生命的演化來看,似乎都是在朝著這條路發展。
因為一旦你熵減了,那麼你的環境就會加劇熵增,也就是說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更強的減熵能力。
這種更強的減熵能力從何而來呢?顯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開放系統是遠遠不夠的。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個RNA聚合體會進化成單細胞,進化成多細胞,進化成有限生殖,進化成猿人,進化成智人,進化成今天的我們。
這種智能化的過程是必然的。 只是我們非常有幸,也許在某個外太空,是類似海豚這樣的生物具有智慧。
這個過程,整合為一個哲學概念——遞弱代償。 當我們的生存環境很變得越來越艱難,為了生存我們就需要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到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大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的原因,因為環境熵增了。減熵的終極方向是智能化。
那麼如何智能化呢? 答案是降低信息熵!
這也是為什麼歷來偉大的企業家都博覽群書的原因。來自超智能體!
智能充當的角色,就是從無序中發現有序,減少大量的瞎幾把做功。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世界,光做功和開放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在信息上,上升一個維度,做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思維有了模型一直在做的事——眼界和認知。 如果你想在此生有所建樹的話,那麼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認知,讓自己變得更智能吧。
似乎熵增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 但是須知道,對於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個法則,沒有好壞之分。
好壞,只是人為在道德上的定性;這個定性對於宇宙來說,毫無意義!
那到底什麼算有序?什麼算無序?如果是一副撲克牌,有序還是無序,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出來,但該如何定量的描述它呢?
看起來,事物從有序到無序是必然事件。其實不是,它是一個概率事件,只是無序的概率非常大,大到有序的概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在數學裡面,概率無限大就被稱作必然事件。 比如讓猴子在鍵盤上隨意打字,打出這篇文章被稱為有序,而其他被稱為無序。
那麼有序的概率就是可以忽略的,我們可以說事物的傾向是從有序到無序。
要想幸福,就要學會有意識地把無序引向有序。
無序和有序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無序是世界本來的狀態,是客觀的,有序是符合主體價值的狀態,是主觀的,不同的主體,有序的概念是有所差別的。
以無序和有序來看世界,就能明白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痛苦,人的慾望為什麼要節制。然後你就不會對那些事情耿耿於懷,轉而愉快地做積極的事情了。
認識到世界在自然狀態下無序度增加的必然性,和人的作為可以維護有序性的可能性,你就會堅定地做一個在紛繁世事面前有所作為的人,你就會做一個積極的樂觀主義者。
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使無序變得有序的事情,只是每個人都是無意識的,如果把這種行為變得有意識,那就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一些事情,我們處世態度和信念就會有所不同。
以上啟示,是站在個體自我要求進步的角度來看。那麼站在商業價值的角度來看又如何呢?
那些代表性的熵增類產品背後的公司,總是用戶規模巨大,商業價值也巨大。
而那些即便已經成長為熵減類產品領域代表性的公司,相比起來前者來,其用戶規模和商業價值跟前者往往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得到和知乎算是發展很好的熵減類產品代表,而且也都有上市的可能性,但其市值比起今日頭條還是小了至少一個數量級。
而且熵減代表團也就冒出了這么極少數的幾個公司而已,而熵增代表團的高估值項目卻層出不窮。
那又是什麼內在原因造成「熵增類產品商業價值遠遠大於熵減類產品商業價值」?
熵增類產品的用戶使用阻力小,因為有熵增這個自然力量推動,相當於順勢而為,且持續使用有成癮性。這是產品本身的「基因」優勢。
熵減類產品的用戶使用阻力大,因為要先克服熵增這個自然阻力,同時用戶的持續使用還需要建立在很強的不斷的自我驅使之下。
熵增類產品的潛在目標客戶基數,遠遠大於熵減類產品的潛在目標客戶基數。
站在整體角度看社會群體,自我要求較高且有足夠自我驅動力的人佔比總是較小,應該基本符合二八原則的分布規律。
而只有那些有強烈的主觀熵減意願的人,才可能持續的堅持使用熵減類的產品。而熵增類產品的目標對象幾乎是所有人,因為它符合自然規律。
讓人熵增,就好比要把一個物體推下坡,只需用少許的力,因為有自然向下的自然熵增在同向作用。
讓人熵減,就好比要把一個物體推上坡,需要費很大的力,因為有自然向下的自然熵增在反向作用。
從個人進步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引導自己選擇熵減類產品,而和熵增類產品保持距離。
但是站在商業投資角度來說,那些熵增類產品往往更有商業價值,因為它符合自然規律,往往切中了人性的弱點,市場推廣會容易的多,潛在客戶群體也會大的多。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當你老了的時候,卻發現什麼都沒有答案。
當我們陷入迷茫、無法聚焦,或當我們被爆炸而無意義的內容淹沒時,我們可以給自己建立明確的心錨:對抗熵增,努力熵減!
人應該以一顆輕松的心,去進入這個世界。輕松生活也不是不採取行動,而只是在行動的時候,永遠依道而行,隨緣應對即可,無需自找苦吃。
有時把問題放下,敢於放棄控制,讓自己安然的投入未知,問題反而就會自然解決,甚至會解決的非常完美。放手投入未知,並不消極,有時卻是一種蘊含著無比勇氣和抉擇智慧的另類積極。
無論做什麼事情,內心感受上的舒暢與否都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忽視了這一點,讓自己始終帶著焦灼的心去做事,必然伴隨著內心痛苦感受的無窮熵增,而使人生越來越痛苦不堪,直至提前走向滅亡……
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
C. 什麼是納什均衡理論
納什均衡又稱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中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的名字命名。在博弈過程中,無論對方的戰略選擇是什麼,一方都會選擇一定的戰略,這就叫主導戰略。如果兩個博弈者的戰略組合構成各自的主導戰略,則該組合被定義為納什均衡。
當每個球員的平衡策略是達到其預期收益的最大值時,一個策略組合被稱為納什均衡,同時,所有其他球員遵循這一策略。
(3)道德與熵擴展閱讀;
納什均衡可分為兩類:純戰略納什均衡和混合戰略納什均衡。
要解釋純策略納什均衡和混合策略納什均衡,首先要解釋純策略和混合策略。
所謂純策略,就是為玩家提供一個完整的游戲定義。特別是,純粹的策略決定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進行的運動,策略集合是玩家可以執行的純策略集合。
混合策略是通過給每一個純策略分配一個概率而形成的策略,混合策略允許玩家隨機選擇純策略,在混合策略博弈的均衡中,由於每個策略都是隨機的,當達到一定的概率時,就可以得到最優支付。由於概率是連續的,即使策略集是有限的,也會有無限的混合策略。
當然,嚴格地說,每個純策略都是一個「退化」混合策略,一個特定純策略的概率為1,另一個為0。
因此,「純戰略納什均衡」是指所有參與者都玩純戰略,而相應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則是指至少有一個參與者玩混合戰略。並不是每一個博弈都會有純戰略納什均衡,比如「硬幣問題」只有混合戰略納什均衡,而不是純戰略納什均衡。
然而,仍有許多博弈具有純戰略納什均衡(如協調博弈、囚徒困境博弈和鹿博弈)。甚至,有些游戲可以同時擁有純策略和混合策略平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納什平衡
D. 道德和博弈是什麼關系
《博弈聖經》中的 博弈文化盛宴 一文中說: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
「優先預測悲版劇後作出的忍權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理性是說教,道德是展現。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徑,都是為了絕對的自信進行國正論○2的大小之爭。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E. 生命之熵
@ #概念 #觀點
生命之熵包括三個方面:物質負熵,包括吃、喝、呼吸、睡眠和運動等;信息負熵,包括學習知識技能,與別人經常交流分享碰撞產生思想;心理負熵,積極心態等。
我們先看「物質負熵」。人在生理上變化有幾個關鍵里程碑,第一個就是人體在12歲時達到免疫力的高峰。也就是說超過12歲以後,人體對於疾病、外來病菌侵害的免疫力就開始下降了;第二個是人在25歲左右達到的自我修復能力的高峰,比如我們都有過親身體會,25歲之前特別能熬夜,不論是工作學習加班,還是玩樂通宵看電影泡吧,總之不管再累,回去睡一覺就恢復過來了。但是從25歲之後開始,這種自我修復能力就慢慢下降了,很多衰老的症狀是從25歲以後慢慢開始出現的,人過了25歲以後就要開始和衰老做斗爭了;第三個拐點大概發生在40到50歲之間,就像我們開車6~10萬公里要進行一次大修,因為這時候很多配件已經老化了,要進行及時的更換。人體也是一樣,網路小說《間客》里說人是第一序列的機器,就是人也是一種機器,只不過是最牛的機器,是以有機體為構件的機器,是一種有思維意識的生化機器,但人還是一種機器,也符合機械特徵,其零部件會衰老、會磨損。所以說我們人到了40-50歲這個階段,因為你前面經過了40年的消耗,特別是25歲之後修復能力已經開始下降了,這時候你的心肺、內臟器官的衰老,血液的雜質、肌肉的流失等等都已經在發生。這些發生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身體的器官衰老節奏不一致,需要進行一次功能再磨合,這屬於一種系統工程,就是你的各種器官,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要進行一個再磨合,如果說經歷過這次大修,生命系統磨合好了,你就從一個階段性的體能低谷走出來,生命的輸出功率又恢復到一個水平。但是如果在這個低谷期沒有進行合理的自我調整,可能就會發生一些傷害,比如中年猝死這個現象,往往就是人在身體需要修復和調整的時期,還在過度消耗。每個人的DNA缺陷不一樣,結果在某個應力集中點上就斷裂了。這就是人的生理層面經歷的幾個重要特徵的階段。
所以 生理熵減,就是從吃、喝、呼吸、睡眠和運動等方面構建科學合理的吐故納新,吃飽了再去運動耗散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細胞自噬理論告訴我們絕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適度的飢餓,能夠促使細胞去吞噬那些病變和無用的細胞營養。對企業而言,就是在一定經營壓力下,更有動力去推動變革,清理冗餘。
包括病理學本質也是熵減,生病就是生理結構產生了問題,而吃葯就是吃一種結構,比如阿司匹林是結構合成,通過葯的結構去修復生理的結構,就是負熵在發揮熵減作用。
「信息負熵」反映的是一個人學習新知識的意願能力。 有句話叫「在30歲就死去」,什麼叫30歲就死去了?就是有些人在30歲以後基本上不接受什麼新的東西,後面的人生一直是活在30歲之前的狀態,後來的他再也走不出那些曾經讓他青春時候激動的東西,他到現在還是在為那些東西激動,而這個時代已經發展了,而且發展的很快。大約15年前,有個領導聊天時問我喜歡看什麼書,我說挺喜歡看武俠小說,他就笑,說金庸熱都過去快30年了,還看武俠小說?現在人都看玄幻小說了!從中你就發現有些人是不斷的跟著時代往前走的,而有些人他就停下了,不往前走了。所以普遍而言,從30歲以後人的學習能力下降了。但是,也有些人到70歲還在不斷地創造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比如說任總,我2005年到總裁辦,我在任總身邊工作了已經有12年,給我一個最大的收獲就是任總永遠向前看的樂觀精神、不斷學習的能力和不斷擁抱未來的態度。他的這種活力甚至是很多比他小幾十歲的人都不具備的。我們談熵減就是要探討如何激發生命活力。
第三個,關於「心理負熵」。 心理負熵其實反映的是你到底怎樣看待時代變化帶來的挑戰與問題。 比如說你在網路上經常看到有一些噴子,這個社會這么多各種各樣問題,這個制度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就喜歡跟別人講,中國人其實是用了30年走了西方社會300年走過的道路。人家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差不多已經經歷了三四百年了,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才三四十年,我們用三四十年走別人三四百年走過的路,我們其實是有巨大的進步的。我們現在確實還有一些問題,比如社會道德倫理需要修復,是否有信心再給我們幾十年的時間這些問題就會進一步得到改善呢?就是你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問題。
關於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我們要認識到:人體的IAAS主要是生化系統,AI的IAAS主要是物理系統,底座的區別構成了兩者的本質區別,和功能差異。說AI會取代人類,就如同說無機物可以取代有機物,是缺乏科學常識的。
從文明路標展望,在智能時代之後,是生物時代,意識時代……。生物技術將整合智能技術的成果用於提升生命體的存在優勢。而意識技術研究可能是基於量子態的存在基礎來開展。雖然人類現在對意識的存在還幾乎一無所知,但想想看,在1863年列文虎克用200倍的顯微鏡看見細菌之前,已經延續了多少萬年的人類從來都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否則多少傷病員、產婦將不會死於感染,只要醫生洗洗手。我樂觀預見,隨技術爆炸以幾何級數飛速發展,不遠的將來人類將掌握意識技術。
所以我們如果持積極的態度,怎麼樣預測未來,怎麼樣擁抱未來,怎麼樣讓自己更適應未來,就不用總擔心被AI替代,而是會去思考如何和AI優勢互補。
我們講「生命之熵」,談到就是我們如何不斷地通過從物質、從信息、以及從心理各方面,來輸入這種優質的負熵,使得我們能夠增強生命的活力。
F. 《熵》讀後
多元思維模型~極度開放~快速復原力
如果你的思維是一把錘子,你看什麼都是釘子
熵:是不能再被轉化做工的能量的總和,社會宇宙的能量是個常數,總的熵是不斷增加的。熵定律告訴我們:自然屆的總能量也許是不變的,但有效能量卻在不斷減少;污染和熵是同一概念;當熵在一個系統內達到最大時,系統就處於能量平衡狀態而呈現一種靜寂狀態。
生命有機體負熵為生的三大條件:
1萬物要存在,必須先穩定有序
2去中心化生存,必須要復制有序
3差異化生存,必須要選擇有序
耗散結構稱為非平衡有序結構,維持需要5個條件:
1系統必須開放
2遠離平衡狀態
3非線性相互作用:非線性機制放大微漲落為巨漲落,使之失穩
4漲落現象:是種干擾,穩定時導致無序;不穩時,成為「巨漲落」,躍進新穩態(升級)
5突變:耗散結構的出現就是以這種臨界點附近的突變方式完成的。
每天鍛煉身體就是耗散結構
社會熵最早提出者是美國著名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傑里夫.里夫金;社會學應用典範~任正非,用於企業迭代(厚積薄發的華為理念),企業需要外在的能量輸入
經濟熵~垃圾場的危機
管理學的熵~封閉系統終究要熵死的,需要吸收外來迥異的能量來熵減
創業學的熵~創業初期資源有限,要學會借船出海、借雞下蛋;即A系統中的熵可能成為B系統中的有效能量
以熵理論來衡量
一 選行業:
1行業規模是否足夠大
2行業集中度是否足夠低
3行業是否通過管理、產品、服務及技術創新來驅動
Case1:摩拜單車~核心是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突出使用權而非擁有權,強調開放、去中心化的組織形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互利共贏;熵合作的基礎是互利共贏,要避免相互傷害。
行業的選擇策略
(一)需求分析
1產品定位是首要元素
CASE2:羅輯思維(知識分子的分享平台)~1000鐵桿粉絲便能突變.
2用戶需求分析
3用戶需求到產品需求的翻譯(一級需求首先滿足)
(二)影響力分析
1能否影響更多的人
行業影響力
企業影響力
產品影響力
個人影響力
2行業的創新
創新第一邊界是成效邊界~不僅要有成果,還要高效
創新第二邊界是風險邊界
創新第三邊界是法律邊界
創新第四邊界是道德邊界
(三)盲區分析
縫隙企業~尋找市場的空白大市場細分成小市場,客戶需求的精準定位
Case:Uber一輛計程車都不買,卻是全球最大的計程車服務公司;Airbnb一間出租房都不買,卻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房屋租賃公司。
二 建團隊
海爾的「人人創客」~可以自循環的開放生態圈,面向全球,組織邊界消失,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內部的成長和外部的成長互為依存
華為團隊的「矩陣結構」~進退自如的創業管理機制
團隊動態穩定(創造性、開放性、凝聚力)~自組織性的耗散結構團隊
團隊動力:直接動力就是薪酬激勵和精神激勵;和諧共處是團隊處於有序低熵的結構
創建團隊的基礎: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節點決定中心
創建團隊常見的五大障礙:
缺乏信任/懼怕沖突/欠缺投入/逃避責任/無視結果
變革型領導力四維度(:領導魅力、德行垂範、個性化關懷、願景激勵
僱傭關系轉化合夥人關系/斜木桶理論(職業最大競爭力)
遠景強化:這是你的船
去中心化:不再是管理,而是協調、配合、分享的共生關系
CASE:聯想分家
柳傳志~楊元慶和郭為的五分天下
三 定模式
B2B B2C
C2C模式
O2O 模式(ebuy)
如何進行自組織?自組織不是無組織,要把握自組織的核心要素~共享、共創、共治;自組織是抵消系統無序化的熵的最佳答案。
企業經營「道、法、術、器」四個層面
建立共情的社群(有管理和運營的才能稱為社群,否則是群眾)~肥胖者聯盟~患者
Case:溫氏股份的公司+農戶商業模式全員持股產權制度設計,有效實現了集團和養殖戶之間的優勢互補
四 樹文化
價值觀/使命感才是企業生存之道
Case: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
客戶第一
擁抱變化
團隊合作:對事不對人
誠信:直言有諱
激情:永不放棄
敬業:專業執著、精於求精
五 立制度
制度是:思想習慣和流行的精神狀態
1不可移易的華為基本法
2讓國外現金模式在華為生根
3創建自己的矩陣式組織結構
case:小米
1強調個體價值
2不強調量化
3員工分型:wild dog(業績優秀、價值觀不符)/star(有業績也有團隊精神)/rabbit(沒有業績的老好人)/bullring(業績達標,價值觀基本符合)/dog(業績和價值觀都不符合)
德勝洋樓的制度文化:農民工知識化、文化性、契約精神
六 拓市場
4P轉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
眾籌時代
七籌融資
八謀上市
G. 「道」與自然規律和物理原理等有什麼連系
「道」與熱力學第二定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道德經》中對「天之道」的解釋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無論是抑之,舉之,損之還是補之,歸根到底都是「平衡之」, 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大體是說,熱量可以自發地從較熱的物體傳遞到較冷的物體,但不可能自發地從較冷的物體傳遞到較熱的物體,即系統總是自發地趨於熱平衡狀態,這與道德經中的思想何其相似!實際上,我們可以將熱力學第二定律推廣,把其中的「熱量」換成任何一種因素,其效果都是一樣的——即系統會自發地趨於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因此可以說,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對「天之道」最好的詮釋。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表述,就是孤立系統內發生的一切實際熱過程都使系統的熵增加。這里所說的熵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可以理解成一個反應系統宏觀態的微觀運動混亂無序程度的物理量,熱量從高溫物體自發傳遞給低溫物體而最終導致的平衡態,就是熵最大的狀態。在近代物理學中,有一種「耗散結構理論」,根據該理論,所有的生命都屬於耗散結構,都必須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從環境中吸取負熵以維持自身高度有序狀態,也就是說,耗散結構
正是通過「損不足而奉有餘」來維持其自身結構的,所以,「耗散結構理論」其實就是「人之道」
,或者說是「生命之道」。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伊里亞·普利高津先生曾經多次公開表示,自己能夠取得這樣的理論成果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完全是受到老子道德經的啟發,這話看來是千真萬確的,普利高津所做的,無非是用更系統,更復雜的理論發展了老子的思想。
H. 最大熵在社會生活中有什麼哪些應用呢
簡單說,就是若是一個封閉環境,專制下的等級制度(低熵)到民主下的自由平等(高熵)是一個自發過程和必然轉變。專制等級制度(低熵)下,每一個個體被禁錮在特定的位置,自由度很低。要維持維護這種專制等級的低熵,就必須要有武裝暴力、思想禁錮、言論管制等等強加的牆和壁壘,而這一切維穩需要不停地耗費資源、能量來輸入,從而形成正反饋循環,直至崩潰瓦解到狀態的改變。(最壞結果是變成所有個體都死亡寂滅,人人絕對平等的高熵狀態。)而完全自由平等(高熵)下,每一個個體在每一個位置的概率都是一樣的,沒有特權、沒有壁壘,從而維護這樣一個狀態,無需額外的輸入和消耗。(當然也會是一個極度混亂沒有秩序的社會,你擁有的東西也是別人擁有的。)然而社會不能真正的絕對自由和無政府,為了保障每一個人的自由而不侵犯他人的權利,就需要基本的契約、法治和敬畏,政府法治、道德規范、宗教信仰的作用就是以較小的輸入和消耗,從而維護每個人被保障的自由。所以,一個有秩序的社會,根據其對每個個體自由的尊重和秩序維護成本的高低,可基本判斷這個穩定的持續性。
滿意請採納
I. 認真反思一下,在自己身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不良道德因素各有哪些
良好的道德觀念是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形成良好道德觀念的原因:
自身的環境。一個人的良好素質和身邊的環境緊緊相連,如果生活在一個教育世家,那麼個人的學識才華也會從小就被培養。
良好的人際關系。朋友是我們自身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通過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可以開拓我們的眼界,以及對事物的了解程度,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
較好的做事態度。態度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擁有端正的做事態度,才會有正確的品德素質。
不良品德並不是特定的某個時期促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長期擁有不良道德,性格生活等都會受到影響。
形成不良道德觀念的原因:
從意向(如態度、情感、意志等)開始。一般是個人消極,從而進一步定型。
不良的環境條件。通過個人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內因)而逐漸形成的。
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或道德上的無知。
盲目模仿消極的東西。
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確的觀念戰勝不合理的需求,以及不良的行為習慣成了定型。
J. 科學發展觀的四個特徵是什麼
《博弈聖經》與科學發展觀的特徵
一、科學發展觀喚醒創新基因的特徵
創新是一種觀念,觀念沒有理性。
創新是二特性對局,對局中間有一個創新的第三空地。
創新是博弈中的常數,常數是人的創新潛能的價值體現。
文化創新是大自然中的無性繁殖,文化創新又類似嫁接,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獨特形式進行文明的創造,當最終看到創新的結果時,那已經不是原來的文明了。
人與他物的合成都屬於未來,未來基於慾望,人的生存道路就是與他人一起用慾望創造未來。
《博弈聖經》中說:「博弈的結構,不僅需要自己,還需要另外一個人和一個觀眾,這是博弈存在的三條件。」任何文化思想的傳播都是除自身條件之外,還有兩個條件才能構成,因此創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個三元結構,這樣才能構成遺傳與生態的文化遺傳基因。任何被優先喚醒的科學與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種觀念思潮,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源頭。
優先喚醒的特徵就是開發自己的慾望,將情感和價值觀傳播給對象,融入對象的文化中成為新的基因。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無論結果如何,只要能從對象那裡實現慾望都是喚醒,是創新,是進步。《博弈聖經》中給出了「進步」的定義:「就是你在傳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慾望,反應在他者的思維中。」其實生命進步的奧秘就是在危機中不斷地將活著的優勢基因取代低效的模式。生物行為創新的現象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移動、奔跑才不會被捕食。
科學發展觀就是被喚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裡面不存在個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發展的一條道路。《博弈聖經》中說到:「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發展」一詞就是戰略里的持續性特徵,也是科學的自然屬性。在自然實體中生物與自然的優先快照,就是觀念,「觀念是自身知覺、意識、思想、理智的對象」。我們的觀念一定符合以上的科學與發展,沿著大自然鋪設好的這條無形的道路前進,這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任何政治家利用這一點都是找到了對政治、經濟、軍事及對智者文化的開放,都是找到了一個博弈取勝的非同步時間空間概念,就是讓人們重新思考時間和空間、偶然和秩序的概念。我們可以從《博弈聖經》中得到啟示:人的頭腦越熱,越沖動,越顯示出時間的緊迫和空間的狹小,那麼,開放的時間使人在自由的空間里冷靜思考科學的理性,使第三空地得到擴充,也使創新空間得到增長。不難想像,創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態式的雙贏結構,根據《博弈聖經》中的國正雙贏理論,雙方對抗無雙贏,「國正雙贏理論可以用於日常所有的事物,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雙贏概念的理論,只有大於兩個以上的合作,才能談雙贏。《博弈聖經》里的國正雙贏理論,能夠團結更多的人一起多元化合作,雙方才會出現雙贏」。只有通過遺傳交流合作才會顯得龐大,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為自己打開一條嶄新的道路。眾多人的合作是一系列共同進化中的實驗,假如不能取勝,你就要放棄自己,選擇合作,繼續博弈。合作就是放棄自己舊的博弈主張,在第三空地里形成新的夢想,只有合作才會永遠改變著雙方。眾多人的合作在飛秒瞬間分出的信仰形成的生物蟻團行為是一種能源,它又為精神高漲的情緒製造更加開放的背景,以及把社會變成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園林。
科學發展觀作為文化命題和一個民族的復興宣言,一定會形成東方人的主題觀念,就像火紅的年代,將東方紅化。我們把科學發展觀這個主題用國正論、自然哲學的非絕對對立的觀點區分出層級和遠近,科學發展觀離人們越遠,被紅化的人數比例越大。根據被喚醒的概率和主題遠近的關系,得出結論,和科學發展觀越近的人越難以徹底征服他的那一半。所以,優先喚醒者作為各行業的領導人就顯得稀缺和格外重要。
人們經歷的任何事物,在傳播的路上一定有障礙,抵抗外來不是外來障礙造成的,而是遺傳里的自然法則。生物總是在抵抗外來壓力、堅韌不拔地存活著。人們在接受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基因、創新思維、創新結構和創新內容,再用國正論的博弈哲學將每個事件按各自的標准區分出大小與好壞、實體與性質,再用這種博弈的知識概念,尋找正理。《博弈聖經》中寫道:「從東方人到西方人,一刻沒有停止過對博弈正理的尋找。」科學發展觀和其他萬物一樣也都是在尋找中進化著。知道自己的優劣特性,就是遺傳的優先喚醒,即超前的信息處理,就是聰明。科學發展觀不同於達爾文全部依賴自然的物競天擇的理論,又不同於1990年道金斯(Dawkins)出版的《自私的基因》這一書全部取決於生物個體的理論。他們的觀點都是用國正論分配之後對單極屬性和局部理性的陳述。他們是科學家,卻沒有談到科學里的博弈結構。也許科學家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背景所發生的創造不是他們的領域。
《博弈聖經》里的生物親序建立的二特性博弈模式,會受益,也會受損。人的生物親序就是尋找規律,迴避錯誤,防止衰變。人們就連聽話,也希望聽好聽的,對自己不利的話,聽了反感,這是人生的一大行為特徵。我們用國正論非絕對對立的哲學,對這一特性進行區分,由此設想生物親序的自私性相對應著的還有人的利他主義。
政治家首先把以人為本作為開端,把人生歸於精神的議題,再把文化、文明、科學與博弈混合在一起,用正理均贏的自然特性使和諧與道德得到持續性的改善。均贏表現出的利他主義,正如《博弈聖經》中所說:「利他主義的動機才是最高級、最高尚、最動人也是最值得稱贊之處。」它的美德會促使實現宏觀整體利益。
在現在高度競爭的社會里,生存的游戲就是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之間的博弈,人性中的合作互助的模式,不是有意的,而是生物親序防止衰變的本性。科學發展觀的均贏文化,在《博弈聖經》中這樣描述:「真正體會到博弈的樂觀主義和偉大高尚的利他主義行為,博弈的取勝結果就無可爭議。」從每個人的精神到行為,處處表現出利他主義,會提升被別人幫助的幾率。
科學發展觀是人類獨有的時代主題,是一種文化基因。人們認識優先喚醒的特徵將形成浪潮,人人尊重自然,關注背景,服從社會本身就是創新,就是用主題的慾望優化未來。
二、科學發展觀「一觀二論」結構的特徵
從我們首次思考科學發展觀這個治國的綱領,就有人問科學發展觀誕生於哪一天,這和普通人問宇宙大爆炸一樣沒有意義。它沒有具體時間和地點,沒有因果,只是一個觀念,大自然里存在著很多這樣的觀念。
領袖和他的專家們是在一個實體中思考戰略連續性方針的一群人,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一樣,沒有他們就沒有方向,沒有連續就沒有穩定的空間和持續性系統,沒有從這一物創造那一物的環境,更沒有文明和價值的表現,也根本談不上經濟發展。領袖和各行業的專家們對科學發展觀百年之後進行了更多的思考,即使這樣,它裡面經濟學的意義也不能被很好地認識。誰為長期的社會經濟大系統進行盈虧的危機預警?誰又為短期局部的個人博弈結果進行監控?社會為什麼出現經濟危機?個人為什麼出現貪污罪惡?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正理均贏論就是瞭望社會經濟系統的望遠鏡,給人與社會的未來經濟危機與貪污罪惡進行遠期預防。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和第三空地論是人類經濟游戲中防止一切災難的博弈正理。回憶社會與個人的經濟災難,人們會有所感悟:
危機是內部一幫人在狂歡中公開蠶食實體的游戲。
貪官是內部一個人在迷醉中自我欣賞性質的博弈。
我們用《博弈聖經》中戰略和戰術的定義,看戰略和戰術的對應關系,用國正論進行定性區分,就會知道科學發展觀是符合戰略里的發現,不是戰術里的達成。「罪犯創造的罪惡只包含在戰術中」。
「戰略是尋找連續正理、科學的文明實體。
戰術是達成局部真理、文明的文化性質。」
這個戰略性命題,顯然是一個重大發現,盡管它是一個簡短命題,但它可能極大地改變一個社會的傳統,改變人們對經濟學的思維和行為,創造一個新世紀的經濟秩序。
我們的未來該怎麼做,從人們首次仰望科學發展觀開始,就把這個命題錯誤地當成了理論進行猜測、評估。社會上一些聰明人開始對科學發展觀的背景、起源、本質、內涵、核心等等進行了字面上的解釋,結果是眾說紛紜。人們憑個人的主觀想像,對科學發展觀進行更遙遠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談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個世紀性命題,是剛剛開始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一個文化進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幾句話所解釋。
《博弈聖經》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說:「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只有競賽,人心才會振奮,並被命題統一;只有競賽,才能顯示出文化命題引起壯觀的生物秩序。
其實,很多人仍處於一個低級競爭的認識階段,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經濟競爭行為還是很簡單的,大多數人見到利益的時候,本能地表現出原始競爭的自私,用戰略的長遠眼光看待這種赤裸裸的競爭行為,好像直接撲向食物。或許人們還不能真正簡單地認識這些詞的意思,如科學、文化、文明、知識、規律、真理、戰略、戰術、哲學、經濟學、感情、愛、愛情、熵、正理、交流、觀念、進步、道德、博弈等等。人們還缺乏太多知識,根本不知道科學發展觀在傳遞執行中,需要一個正理均贏論的主線作為度量人力行為的尺子,直接將它引入具體事件中,就會對它產生疑惑。人們還無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高深,所以人們很自然地要問:什麼是科學發展觀?誰知道科學發展觀?目前,科學發展觀也遇到了一些理論上的困難,我們必須知道它的結構特徵。今天,我們用唯物主義的物質世界觀看待它,就會想到人的行為有三特性,水分子是三原子,DNA模型是三誇克,由此推斷,科學發展觀也似乎是三元結構:
一、科學發展觀
二、正理均贏論
三、第三空地論
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結構特徵。
按照人們認識物理世界的習慣,一個為粒子,二個為數塊,三個為實體,科學發展觀就是一個實體,而且是一個「博弈實體」。這就符合人類認識自然的機理,能被人感覺,被人接受。
人們越來越把科學發展觀的未來與自我聯系起來研究正理概念。在這一個多世紀里,很多政治家用正確與失誤的歷史,一直將東西方主題文化進行交流,西方主義、東方思想、現代理論都以各種形式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完善。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文化基因結構是「一觀二論」,這個三元結構很完整,以後我們講述科學發展觀的故事,會用大自然中的正理均贏論和第三空地論進行解釋,才讓人信服。
用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建立的學說,感受到人在第三空地里有無限創新的價值潛能,並從中獲取贏的能量。《博弈聖經》上說:「經過細致解讀分析才深深地理解這是自然科學上的辯證和創新。相對性的國正論是連著兩個世界的橋梁,它中間的第三空地象徵著一個可創新的美麗世界,是深刻現實的藝術中心,那裡表現出最深刻的精神現實,就是創造博弈結構的無限可能。一切創新突破都介入了人與世界的相際關系,一切創造都是博弈的結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背景對局中的第三空地越是空無一物,越有無限的潛能,人們看不到的自我價值就實存在那裡。我們用國正論區分出實體與性質的過程,也就是知識應用的博弈過程,它們的能量和信息可以在「一觀二論」的三元結構內傳遞和均衡。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是依據熱流自發性的特點和熱擴冷縮進行統籌,就是要用國正論在第三空地里進行均贏的分配。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它表現出的文化讓人們看到充滿人性和友誼的文明和諧社會。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人類最文明的進步,它是一個安全、繁榮、平等、均贏的和諧的觀念。「一觀二論」建立的和諧社會,它讓人們的行為與自然同步,持續地不受自然和他人的影響,這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戰略目標。
三、科學發展觀在飛秒瞬間判斷派別的特徵
從澤維爾發現了「飛秒」這個最短的時間,從他因這一發現獲得諾貝爾獎的那一刻,「飛秒」這個瞬間已被世界關注。人的一生中有無數個飛秒瞬間,無論任何事情,我們用國正論分出大小的過程,就是在那個千萬億分之一秒分成了兩半。無論我們今天看到一個驚天動地的事件還是悲慘凄涼的形式,粗略地看待它們,好像是時間的煎熬,其實是經過飛秒瞬間之後,給予我們的感悟。讓人無奈的是,我們感覺到的一切奇跡、遺憾或嘆息都是經過了飛秒瞬間之後,才讓我們看到。給我們這種奇妙的感覺,都是相對立的兩方由飛秒瞬間穿越之後,它們的狀態才固定下來。人們表現出來的愛與恨、情與仇、好與壞、美與丑、贊成與反對、欣喜與災難,相互的確立和轉換也都是在飛秒瞬間界定了派別。
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文化,它和其他的文化一樣表現出同樣的性質。人們開始願意接受的文化觀點都是先接受了它們的表象,經過一段時期後,真正與主題基因發生親緣似地互動時經過了那個飛秒瞬間,文化派別就這樣被哲學確定了,派別的立場就成了分離不變性的「博弈實體」。《博弈聖經》中說過,兩次直觀才可進入實體,實體是國,可以從中剝離出無數的可能。由此得出結論,不經過飛秒瞬間看似融入主題的文化派別,也只是進入了一個空間單位,一半的行為仍是個人的性質,不能代表穩定的「博弈實體」。正因為實體文化的虛無性質,才需要根據主題要求,在飛秒瞬間進行分離,並吸收擴大文化派系,才能保持派別情感的實體特性。
經過飛秒瞬間將主題的文化基因積累的愛融入科學發展觀的實體基因里,那才是對科學發展觀真正的愛。《博弈聖經》對愛這樣陳述說:「我們把文化進程中被癮魂驅動的慾望拋棄了自我之後,自由給予的真、善、美,定義為愛。」這樣一個個被喚醒的高官,他的行為有一種無私的愛,才是忠誠的骨幹,就是一顆擁有魅力的野性種子;他會利用各種發起、召喚、倡導、指導的優質遺傳特徵,傳播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文化基因;他會改變一大片,這一大片里還會出現種子。
聰明的文化基因,總是優先被喚醒,呈現出中心,它是防止自身衰變進行生物博弈的創新繁殖。這是我們從遺傳學那裡得到的啟示。在連續的文化進程中,讓他人接受科學發展觀的文化,要靠多次的遺傳交流才能逐漸地接近派別的飛秒瞬間。我們可以看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步伐很大,口號響亮,仍不見奇效,完全可以想像,喚醒人類在第三空地里的創新行為是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只有不斷地對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進行相互的紅移轟擊,喊多了,就變成了自我的內容,看到了科學發展觀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影子。《博弈聖經》曾有一段描述:「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肖像和名字的敏感性,仍是存在一種神秘的知覺,因為無論什麼人的生物特性都可以對實體影子和實體肖像產生神秘性,像把夢境看成實體知覺一樣,有一定的實在性。」
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一旦被接受,適用文化相對性,隨時都可以跨越飛秒瞬間,分出真假文化派別,分出博弈的陣營,表現出感情,正像《博弈聖經》中說的:「感情是依賴,是癮魂驅動慾望過程中的殷勤創作。」如果不能依據國正論的哲學,在飛秒瞬間區別出大小(就是博弈實體與性質),就不能對科學發展觀表現出感情,就不能信仰它那至高無尚的主題,也不能融入它的內容;即使在一個陣營也只是一種形式,一旦遇到困難,一半的可能性不會表現出感情忠誠和堅定實體的信念,內部將會出現消極、論爭、障礙、麻煩和危險。
任何虛假或不實在的表現,都是想用博弈的手段,戰勝對方,獨享支配權。
科學發展觀是領袖對戰略文化的思考,是社會持續發展的綱領。在實踐的過程中,文化只有一次次達成,文化沒有成功,只有前行。
每一個人都應該理解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再理解戰略的連續性就是發展,發展就是創新,我們把大腦對科學和發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觀念,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科學發展觀紅移輻射的沖擊。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實體,任何一個實體都是一個博弈的平台,站在實體一邊會占優。每個人都有機會競爭,競爭就是博弈,博弈的飛秒瞬間都是有輸有贏。
失敗是博弈的結果,所謂成功也是博弈的庇護。
四、科學發展觀成長過程的特徵
假如科學發展觀是文明的起源,是又一次東方文明的輪回,我們就不應該思考科學發展觀的誕生和死亡,而應該考慮它的繁殖和成長。如果東方社會是個大搖籃,科學發展觀和它的民眾做著的都是幼年的事情。
東方的社會學很發達。由於近半個多世紀無奈的探索,沒有出現大師級的科學研究者,沒有發現高深的理論。以後會有大量的科學家聯合參與,將理解力合成,搞清楚科學發展觀是不是「一觀二論」的三元結構,它的引力是什麼?「正理」又是什麼?不能再用表現普通事物常用的本質、內涵、中心、規律來解釋,這些詞直接塞進這個戰略文化命題里,經不起推敲。科學發展觀有它的文化結構即「一觀二論」,用正理均贏論和第三空地論落實到具體的事件上,你就不會再讓科學發展觀搖搖晃晃地走在似懂非懂的邊緣上。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行為是萬物的開端。以人為本,不是歷史上的以人為中心主義,以人為中心主義是博弈的自我,自私又會成為博弈失敗的幻覺,這不是物理學家的結構,而是政治家的發現。人是一切事物成敗的開端,人的聚集有創造新世界和改變舊世界的義務,人是萬物的創造者。人的博弈行為是個人的第一生產力,又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人是主題文化的實踐者,又是文明的創造者,因此把以人為本列為問題之首。科學發展觀提倡以人為本、改革開放,用創新的思維和行為開發新的技術,並應用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組織人們的活動。
東方人也許會因為這一種文化能量的巨大輻射,使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會在這個發生紅移輻射的空間里發生變化。自己能否在這個空間里成長起來,就是看一個人是不是散落在這個空間里優先喚醒的種子。一開始這些種子並不是明亮可見的,這些人會帶領著政府一幫人組成科學發展觀的實體,在各行各業里推動著創新工作。當科學發展觀還沒有達到最熱烈狀態時,各自已經發揮了最大能量,表現出價值,組成了科學發展觀的能源。它在以國家社會為組織單位的尺度上,從而控制越來越大的空間體積。以人為本的創新行為一直持續下去,會源源不斷地從創新的物質中形成輸贏與均衡的經濟體系。只有創新才是未來的絕對優勢,在未來穩定的道路上才能逐漸地實現技術化控制。
我們看到的一個個奇跡或奇怪的偶然現象,都是歷史上的一個個創新,如果沒有科學的普適性,也都屬於不能復制的個別的偶然現象。人們看問題總是愛回到童年,依賴歷史的狀態,也就是等待博弈中的巧合與偶然。大自然設計了那些偶然的事件,當人們回顧那些現存的歷史,說好就好,說壞就壞,顯得自我很聰明。所以,人們習慣用過去開啟未來,用早已衰亡的東西指導現在,這都不是創新的思維。
成長中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引導人們用國正論的創新思維分清實體與性質的知識論。在科學發展觀可靠、包容的系統中,以人為本,不分領域,不講智力,不管個人的愛好和興趣,真正廣泛地讓每一個人的觀點和其他角色建立關聯並在改革開放的自由環境中進行文明的創造,以占優之和讓更多的個體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學發展觀時代一起成長,讓繁榮的過程在自己身上發生,與時代共榮。
一個時代輝煌的歷史,首先是有一個文化命題,《博弈聖經》中說道:「任何一個創新,首先是標題的創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個命題,人們因命題集合起來,與命題互動。未來繁榮的社會到處應該看到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集體活動和競賽。成長的第一特徵,就是通過競賽激起的情緒在飛秒瞬間優先喚醒更多人和主題一起呼應,像重大慶典的閱兵式,整齊的方塊隊伍,用皮鞋踏動大地的聲音,最能激起一個民族的興奮之情,從而自我顯得無比強大。因此,我們發現人的精神會融入背景,成為自然實體的一部分。一段時間之後,一部分被優先喚醒的人已經呈現出中心,成了積極分子。在各行業走在前列的人已經成了專家和明星,這都是競賽的事實。由此得出,離主題越近,越容易成長。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成長和繁榮的過程就是把握科學、正理、均贏、連續與創新的博弈過程,也是人類尋找正理的持續發展的過程。或許,不久之後,更多科學家、思想家、發明家、政治家彼此攜手去研究這個文化命題,把各行業零星的理論歸納成發展原理、發展觀念、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他們會完整地告訴我們關於科學發展觀自身的來龍去脈。
我們講述人類與自然的故事,就是講述科學發展觀創新的故事,也永遠講述著自己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