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行政執法難立法

行政執法難立法

發布時間: 2022-11-04 20:17:21

❶ 政府如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政府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要做到加強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❷ 行政執法的法律監督存在的疑難問題有哪些

(一)監督力量較為薄弱

在我國的行政執法監督體系中,監督主體多元分散,職能作用難以發揮。一些地方對行政執法的監督比較薄弱,基本上是「手心」監督「手背」,監督制度薄弱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導致監督權威實際上得不到有效的發展。由於我國政府一些部分行政執法人員的不正之風和追求利益的價值觀,收費罰款已成攀比趨勢,部門內部的監督僅剩形式,而不注重具體落實和監督的過程。單位內部監督出現「互相禮讓」現象,形成「真管不行,抹平才行」的現象,有些領導幹部對下屬工作人員的違紀違規行為不聞不問,缺乏政治責任感。由於我國依法監督理念的缺乏,人員配置不齊全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專門負責監督職能。導致監督無序,甚至流於形式監督職權,監督力量較為薄弱,政府法制機構對監督人員管理不夠重視。因此,得不到有效的行駛和落實,使國家蒙受巨大損失是行政執法監督存在的根本問題。

(二)行政執法監督理論上的缺失

行政法學中關於行政監督法律關系的論述之中,監督權過於簡單,幾乎沒有涉及到政府法制機構的行政執法監督職能。我國缺少一部統?的政府法治監督法例如:立法機關對政府的監督以《憲法》作為依據,監察部門有《監察法》,司法機關有《行政訴訟法》,作為廣義上的政府內部監督行政復議有《行政復議法》作為法律支撐。而行政執法監督沒有全國統一的法律文件,監督渠道不暢、力度不大、剛性不強,致使許多情況下不知如何監督,有的舉報控告在一番公文履行後,又回到被控單位手中。而行政執法監督沒有全國統一的法律文件,雖然各地行政執法機關都聘請了義務監督員,幫助糾正發現存在的問題,發揮了不小作用。但是各地都有法律文件規范行政執法監督行為,在監督工作的主動權不在監督員手中,而是在執法單位需要時監督員才「有權」監督,有些監督機構人員本身思想認識沒有到位,在監督目的和方法上具有盲目性,因而產生了監督空白。就我國行政執法監督對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而言,制定一部統一的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法,更有助於我國依法行政合法性及合理性的工作開展。

(三)進一步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建立一套與行政執法狀況相適應的監督制度

行政執法權力監督體系不完善,監督手段比較薄弱,當前行政執法中存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又是造成行政執法中其他問題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行政體制的改革,進行調查和分析研究。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內外結合的行政執法監督體系,發揮了全面功能,但仍存在一系類明顯的缺陷。部分領導和行政執法監督人員自身法律素質不高,行政復議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不到位,法制工作機構認識薄弱。從而影響層級監督的發展,外部監督制度不健全,形成「上級不好監督,同級不願監督,下級不敢監督」。這樣一來,工作制度落實的優劣情況,就不能及時反映到行政機關的整體工作之中,從而也不能盡快得到行政機關對執法工作的重視,不利於行政執法工作的提升。這些的問題存在和發展是我國行政執法監督機制落後與不足,為此我們必須要急劇的解決問題,認真了解我國現行行政執法監督的缺陷。改革必須履行現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建立體制改革必須有序、成功的推進,建立完善工作交流制度。政府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從而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中的法律體系。

❸ 環境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環境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1】

摘 要: 新形式下,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環境行政執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大大改變了過去那種環境保護無法可依的局面。

然而,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在環境行政執法活動中存在許多問題,為了在今後環境監督管理中正確運用行政執法權,應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便對症下葯,予以改進。

筆者對環境行政執法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作以探討:

關鍵詞: 環境執法; 存在問題; 對策

1環境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

l.1法制觀念淡薄,影響或干擾環境行政執法。

有的部門領導環境保護法制觀念淡薄,使現有的環境法規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真貫徹,少數領導甚至利用職權干擾環境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執法活動。

某些領導,重經濟輕環保,為了本部門的利益,不惜用犧牲環境來換取眼前利益。

1.2環境保護法規不完善,給環境行政執法帶來困難。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規存在不明確、不具體、法律責任不清以及程序不完善等問題,這給予環境行政機關正常行使行政執法活動帶來了很多困難。

1.2.1法規制定不完善。

如: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的管理是防止產生新污染源的最有效的環境管理手段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此作了原則規定,核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領域法規還不完備,尚存在無法可依的情況。

而環境行政執法實踐中出現的上下級環保部門職責的劃分問題,也就是以什麼為標准確定執法相對人歸哪一級環保部門管理以及各項環境行政執法權在什麼情況下由哪一級環保行使, 則還沒有法律上的規定。

1.2.2執法程序不完善。

由於環境執法程序還不健全,因而在環境行政執法活動中存在著較嚴重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環境行政執法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採取適當的形式。

實踐中經常發生一些對環境行政執法中技術性問題處理不當的情形,如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不明、用語不當等,並由此可能引起其他糾紛,影響環境行政執法效果。

1.2.3環境標准不完善。

環境標準是國家進行環境監督管理的技術基礎和准則,是環境行政執法的尺度,在環境監督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我國目前已頒布了大量的環境標准,但還不夠完善,有的環境標准尚未制定,有的雖有污染物排放標准規定,但無收費規定,等等。

1.3執法機關職責不明,執法人員素質不高。

環境行政機關的執法職責范圍不夠明確,執法人員素質不高,以致各個執法機關之間缺乏協調配合,在執法活動中自身違法的問題時有發生。

1.3.1環境行政執法范圍十分廣泛和復雜。

按照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是對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是環境行政執法的主要方面。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具有一定的環境執法任務,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法律的有關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因而具有一定的資源執法任務和權力,從廣義上講也是環境執法部門。

另外,經濟綜合主管部門、海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核安全管理部門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也具有一定的環境管理職權,因此也應屬於環境行政執法的相關部門。

1.3.2越權行政執法。

有環境行政執法權的機關超越其許可權,作出不屬於自己職權范圍內的環境行政處理決定,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管理相對人處以本應由人民政府作出的停產治理、責令搬遷、關閉等的處理決定。

而無環境管理權的機關行使環境管理權,如有的地方縣委作出停產治理決定,這就違反了環境法的有關規定。

越權行政的現象目前在環境執法中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其危害非常大。

一方面,越權行政打亂了國家環境管理體系,使有關管理機關不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必然降低行政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由於越權行政於法無據,因而它埋下了環境行政糾紛的種子,成為環境行政訴訟的原因。

1.3.3有些部門違法執法。

如有的地方環境監測站、環境保護公司等部門也實行徵收排污費、罰款、發放許可證等具體行政執法活動。

1.3.4少數執法人員素質不高。

少數執法人員不能正確行使行政執法權,有的執法人員不懂法,有的對法律理解不深,對違法亂紀者的違法事實掌握不準,以及調查處理的程序不規范,有的甚至在執法活動中自身嚴重違法。

由於歷史及各方面的原因,環保部門特別是基層環保部門的機構、隊伍一直偏弱,存在著一個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影響了正常的環保執法功能。

1.4機構掛靠帶來執法難題。

目前,全國仍有不少環保機構,特別是縣一級的環保機構仍掛靠在城建系統中的一個部門,這給環境執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這種將環保機構掛靠在其他機構中的作法,使環保機構無法獨立行使環境行政執法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地方環境行政執法流於形式。

1.5放棄職權,以調節代處罰。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環保部門既負有環境行政執法的職責,也有處理環境糾紛的許可權。

在處理環境污染糾紛時,有些環保部門只求盡快息事寧人,能過調解使雙方達成協議了事,面對環境糾紛中所涉及的環境違法行為,則不予處罰。

在環境行政執法中,目前以調解代替行政處罰的現象時有發生。

2 措施和對策

2.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境意識。

提高環境意識是解決環境行政執法中許多現在問題的有效手段,其途徑是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律意識,特別是要提高各級領導和企事業單位領導的環境法律意識,使他們自覺維護和督促環境行政機關正確行使行政執法權。

2.2擺正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位置。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體制的確立,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經濟建設無疑會處於社會發展的核心地位。

要避免經濟沖擊環保事件的發生,必須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行事,擺正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位置。

2.3進一步理順環境監督管理體制。

明確各環境行政機關的行政執法職責范圍,做到分工負責且密切配合,協同執法。

例如企業向工商部門申領營業執照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及時與環保部門配合,搞好企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這樣可以促使有環境污染的企業實行“三同時”制度,避免以後產生環境污染糾紛或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4強化內部監督。

明確專門部門負責受理環境行政管理相對人對環境行政執法方面的投訴,定期和突擊開展內部行政執法監督檢查,檢查執法人員是否公正、廉潔執法。

2.5健全、充實環境保護機構,加強環境行政執法隊伍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應切實加強地方環境保護機構的建設,使其能有效地獨立行使職權,使機構沒置和人員編制與所擔負的任務相適應。

同時,應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精通業務、善於管理、為政清廉、立志為環境保護事業貢獻力量的生力軍,不斷提高環境行政執法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使他們敢於執法、善於執法和正確執法。

2.6改進執法手段。

在環境行政執法中,必須一改過去那種單純依靠行政命令的強硬呆板的做法,應該更多地依靠法制管理手段,使環境管理工作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

當前環境行政執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

[摘要] 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但在日常環境行政執法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困難和問題,本文通過剖析環境執法中所面臨的困境及其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在法制、體制、機制、能力等方面加強環境執法的對策,以達到解決環境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環境行政執法;問題;對策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自從《環保法》頒布實施以來,環境保護的各項制度不斷的建立和完善,環境行政執法工作也不斷地向規范化、法制化邁進。

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環境污染從整體上開始得到控制。

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影響環境保護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局部地區甚至出現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

加強環保執法,依法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國民經濟高效、持續、健康發展,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道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由於現在環境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執法配套設施不足,執法手段落後以及現有的環境法律、法規不完善,執法不到位等一些原因,給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很多的制約,因此加強和完善環境行政執法,提高環境執法效能就變得極為迫切。

一、我國目前環境行政執法所存在的問題

1、現有的環境法律體系不完善

雖然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但在某些領域仍為空白,而且現有的一些環保法律法規還存在著缺陷,嚴重滯後於現實的需要,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行機制不相適應。

有些環保法律法規不具體,不明確,相互之間存在著不協調,甚至還出現矛盾與沖突。

而且法律條文過於原則化,抽象化,對法律責任的規定得過於籠統,導致環境行政執法具體操作起來難以落實。

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許多懲罰都是象徵性的,罰款數額過低。

在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中,禁則多,罰則少,容易導致在環境執法中出現“兩高一低”的現象,即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情況,導致對破壞環境的不法行為不能給予應有的制裁。

法律賦予環境行政執法的許可權不足,環保部門沒有行政強制權,對拒不履行環境行政處罰決定的行為,環保部門缺乏必要的查封、凍結、扣押、沒收等行政強制手段,只能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造成環境行政執法疲軟,有法難依,嚴重影響了環境執法工作的進行。

2、環境行政執法機構薄弱,人員欠缺。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大量新的環境污染源不斷產生,環保部門的監督管理工作逐年增多,任務越來越繁重。

但在環保監管工作最艱巨、最繁重的基層,縣級基層環保機構設置卻沒有得到廣泛地重視。

一些縣區的環保機構掛靠或並入當地的城建部門,大多數基層縣區至今還沒有建立環境監理機構。

而且環境執法裝備落後,基層環保部門現有的環境監測、環境監理的儀器設備嚴重缺乏、陳舊落後、品種少、檔次低,缺少懂得用科學化、自動化儀器設備來實施監測和調查取證的技術人員,導致環保部門很多時候沒辦法對環境污染進行有效的現場取證,致使一些有力的'證據滅失,給執法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環境執法力量薄弱,人員不足。

面對不斷增多,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現有的執法人員隊伍遠遠不能適應日益繁重的環境行政執法任務,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

使得對排污單位的日常檢查次數偏少,范圍偏窄。

3、環境執法人員素質偏低,難以勝任工作需要

由於環保執法工作面廣,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所以執法人員不但要具備基本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而且還應該具有比較廣泛的科學知識和相應的業務專業技能。

雖然,現在環保執法人員隊伍的總體素質在不斷提高,但環保執法工作的高要求和執法隊伍素質偏低的矛盾仍然突出。

問題主要存在於:業務素質偏低,執法人員對環保法律法規、生產工藝、產業政策不熟悉,一些環保執法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工作責任心不強,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將政府公共權力和執法行為市場化,大搞權錢交易,執法隨意。

而且執法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對企業的法律、政策宣傳引導不夠,執法應急能力不強,對環境應急預案的制定、處置技術缺乏。

在環境行政處罰中也常存在程序違法,適用相關法律法規不準確、事實不清或證據不足,處罰又不規范等問題。

在執法中存在著執法不嚴,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現象,這些嚴重損害了環境執法隊伍的整體形象。

4、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

當前,在一些地方存在著錯誤的發展觀和政績觀,由於在幹部政績考核、晉升提拔上側重於經濟指標,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一些地方領導競相追逐的首要目標。

部分領導對“發展才是硬道理”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不少領導幹部環保意識薄弱,對環境、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缺乏正確的認識,重經濟發展而輕環境保護,認為GDP增長才是硬指標,而環境保護只不過是軟指標。

只注重招商引資卻忽視了許多引進的建設項目造成新的污染源而對地方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特別對一些污染企業只要是當地納稅大戶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柱,則為企業掛牌保護不讓查,公開限制環保執法部門依法行政,導致一些“特殊”的污染大戶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環境監管。

5、環境行政執法主體不明確,多頭管理,職責不清

我國在環境保護領域實行的是統管與分類相結合的多部門、分層次的執法體制。

《環保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而且《環保法》還規定:環保、海洋、漁政、公安、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可依照法律的規定,對資源、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但在現實中,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如何監督其他部門,擁有哪些監督權均沒有做出具體規定。

正是在這種執法體制下,由於多頭執法,造成執法主體林立,執法權力和執法責任分散,不利於統一執法並給環保行政執法造成混亂。

特別是有關部門不認真履行職責,給違法者開綠燈,而作為同級的環保部門,卻無法給予必要制約。

而且當出現違法問題時,容易出現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環境執法的實效。

二、完善我國環境行政執法的相關措施

1、加快修改和完善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

要改善和加強環境行政執法就必須盡快修訂和完善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為環保執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對一些不合時宜或存在著嚴重缺陷的法律法規應及時地修改或廢除,對存在的環境法律盲點要盡快加以立法,以填補這方面的空白。

要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設置相應的法律責任,減少原則性規定,來增強環保法律的可操作性。

加大對污染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處罰標准,以解決污染企業違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的倒置現象。

並賦予環保行政執法部門相應的行政強制權,如可以採取查封、凍結、扣押、沒收、責令停產等必要的強制措施。

2、充實和健全環保執法機構,提高環保執法人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充實和健全基層環境保護機構,縣級以上必須要單獨設置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落實環保執法工作的經費,增加環境執法人員的編制。

嚴格把好進人關,擇優選擇一批年輕化、知識化、能力強、能吃苦的人進入環保執法部門。

改善環保部門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

增加他們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廉潔意識。

大力推進執法隊伍的規范化管理,做到文明執法和規范執法,樹立良好的環境執法形象。

對執法人員的環境業務知識和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逐步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先進環境監測、分析、檢驗儀器設備,提高污染源現場快速監測取證的能力,為環境執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3、落實地方領導環保政績考核,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地方領導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要確立“綠色GDP”的概念,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使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和諧發展。

要在制度上將環境保護列入各級領導進行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將環保指標作為與經濟發展並重的指標來衡量各級領導幹部的政績,推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和“環境保護問責制”,凡是環境質量達不到標准要求,環境污染嚴重的地方官員,不得晉升提拔,甚至還要給予一定的處分,促使領導幹部轉變觀念,切實增強治理環境污染的積極性、自覺性和緊迫性,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4、理順環境執法主體體制,加強環境監察力度

首先要統一環境執法主體,明確政府各相關部門在各個環節中的環保職責和執法責任,把本應屬於環保主管部門而又分散於各職能部門的環境執法權盡量集中到環保主管部門。

凡是涉及到執法主體較多,執法權力和執法責任分散的污染問題,環保部門要與相關執法部門形成各盡其職,齊抓共管的協作配合機制。

加強環境監察力度,對主管環境違法案件徇私枉法、包庇縱容、推諉責任、查處不力而造成嚴重後果的部門,要追究其主管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

環境保護部門要實行垂直領導的管理體制,省級以下地方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領導的任免,由上一級環保部門來決定,地方政府只能提出建議和意見,這樣可以避免地方領導干預環境執法工作,有利於環保執法工作的正常開展。

❹ 如何防範和處理路政執法中調查取證難的問題

一、取證難的表現
參加工作兩個月期間來,筆者有幸參加了大房郢水庫偷倒渣土案件、森林公園偷倒渣土案件的查處工作。雖在學習期間就了解在目前得法制環境下執法、司法過程中取證的艱難,有些不以為然,卻在辦案的實踐中有了切身的體會。以大房郢水庫偷倒渣土案為例,在前期的調查工作中,雖然調查人員根據暫扣推土機的編號查找到了推土機司機,還通過對土場周邊居民的走訪鎖定了擅自設置棄置場受納渣土的責任人,但當調查人員想對他們進行詢問調查取證時,卻發現他們手機關機,家中大門緊閉。讓調查人員十分尷尬,調查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後在相關領導的協調下,在公安廬陽分局的協助下,上述責任人才接受了詢問調查。在詢問調查過程中,有部分被調查人對調查工作不予配合,對違法行為百般抵賴,即使所述漏洞百出,也不予以承認,有的乾脆一問三不知。苦於無錄音攝像設備,調查人員對於態度惡劣的被調查人既氣憤又無奈。
大房郢水庫偷倒渣土案件從案情上分析並不算特別復雜,調查工作卻長達一個多月,這並非調查人員的失職,關鍵是在目前得執法環境、體制下取證太艱難。
在辦案期間,也和許多老隊員交流過,在城管執法工作中,取證難並非僅僅出現渣土違法案件的查處過程中,自從合肥市成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五年以來,城管行政執法取證的難題就一直困擾著城管行政執法隊伍。
取證難問題也不僅僅是城管行政執法的難題,工商、質監、水務、勞動、環保等行政執法部門在取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可以說,取證難是行政執法部門所面臨的共同困擾,其中尤以城管行政執法部門所面臨的取證難問題最為嚴重。
取證難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城管行政執法所針對的部分違法行為特別是佔道流動攤點違法行為性質比較輕微、違法過程又具有短時性,這就要求行政執法人員及時進行取證。而進行及時取證的先行登記保存(暫扣)的難度是極大的,當事人對執法人員進行拉扯,辱罵,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都時有發生。在渣土案件查處中,暫扣違章渣土車輛的難度也是極大的,。在城管行政執法所針對的其他違法行為方面,取證的最大難點是當事人、相關證人不予配合。特別是在部分案件中,在其他證據無法全面有效的證實違法行為的時候,當事人的詢問調查筆錄和相關證人的詢問調查筆錄成為定案的關鍵證據時。只要當事人、相關證人不予配合,案件調查就要陷入僵局。
取證難的問題對城管行政執法工作的危害很大。取證難的直接問題就是導致城管行政執法機關對部分違法行為無法進行查處,放任了部分違法行為人。而且城市管理工作具有長期性、重復性、艱巨性,尤其是執法的對象具有群體性特徵,攤販群體、渣土老闆、渣土車司機群體,群體內部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這就會導致個別違法行為人在應付城管行政執法取證上的方法會被群體化,加劇了取證的難度。對某類違法行為在取證上的無力最終就會導致該類違法行為在實質上的失控甚至是「合法化」。這就嚴重損害了城管行政執法的力度和嚴肅性。城管行政執法中的取證難問題必須也亟需思考合理有效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二、 取證難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保障的缺失
取證難是目前行政執法的通病,究其原因,乃在於傳統以來重實體、輕程序,程序法特別是取證程序保障法的缺失。翻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常用法律法規匯編》,有關程序方面的法條是較少的,在城管行政執法的取證規定方面的法條也是屈指可數的,《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應當如實回答詢問,並協助調查或者檢查,不得阻撓。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七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合肥市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實施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執法局執行公務時,可以採取下列措施:(一)依照法律、法規得規定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現場進行調查或者進行檢查;(二)依法查閱、調閱或者復制與違法行為有關的資料;(三)依法取得有關證據資料;(四)依法暫扣違法行為所涉及的工具、物品;(五)依法強制拆除違法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措施。不過仔細分析這兩條就會發現,雖比較詳細的規定了取證措施,也規定了相對人、證人的配合義務,但並未規定義務違反之懲戒措施,無有效強制措施的保障。僅可對違法工具和經營物品進行暫扣,尤其是沒有若行為人故意不予配合、故意阻撓先行登記行為的懲戒和採取強制措施的規定,無懲戒既無義務,僅靠相對人、證人的自覺配合是無法保證取證工作、行政執法工作的有序長效運行的。健全法制是保障城管行政執法工作中取證程序的有序進行的根本保證。
(二)取證工具的匱乏
自合肥市城管行政執法局成立五年來,城管行政執法隊伍的硬體建設已取得的很大的進步。但仍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執法形勢需要。在大房郢水庫偷倒渣土案件調查中,一位渣土車司機在接受詢問調查時已先被渣土老闆串供,對於偷倒渣土的違法事實不予承認,對此,調查人員予以耐心詢問,渣土車司機言語不夠縝密,露出了破綻,當調查人員指出其破綻時並予以質問時,被調查的渣土車司機立即否認所述。由於無錄音設備取證,調查人員對被調查渣土車司機的多次翻供行為也無可奈何。最後對該名渣土車司機的調查也不了了之。
在目前的城管行政執法的取證過程中,照相機、攝像機成為最主要的取證工具。但錄音筆、無線上網電腦等取證設備卻較為匱乏,個別單位的執法取證車輛也無法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取證的效果。
(三)執法隊員取證技能的不過硬
自合肥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隊伍成立五年以來,在五年多的城管行政執法實踐中,執法隊員的素質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個別執法隊員特別是新錄用人員的法律素質和執法技能不夠全面。主要表現在對法律、法規、規章尤其是對程序取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的了解不夠全面、深入。在取證過程中,不能熟練運用取證的工具和技能技巧,對於被調查人的當事人不夠細致耐心,一味打壓,反而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對於涉案證人不能進行有效安撫,消除其作證的心理顧慮,往往會使調查取證工作陷入困境,人為的加大了取證的難度。
(四)執法環境的制約
城管行政執法的主要為攤點群體、渣土老闆群體、渣土車司機群體。這些群體的法律意識大多比較淡薄,利益至上,對於城管行政執法工作天生就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要求其配合執法取證工作更是一種奢望了。
目前,城管行政執法工作在全社會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部分市民對城管工作心存偏見,也加大了取證的難度。
在目前城管行政執法取證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相關的配套制度也更無從談起了。例如最主要的證人保護制度,涉案證人往往害怕打擊報復而拒絕作證,目前刑事司法中的證人保護制度尚不健全,行政執法中證人保護制度的缺失就不足為奇了。不過若能確實有效的實施證人保護制度,必將在極大程度上解決取證困境。
三、解決取證難的建議
(一)完善立法,切實保障城管行政執法取證工作的有效進行
立法部門在完善實體法體系的同時,更應注意完善程序法的體系,在行政程序法的立法過程中,應堅持保障行政執法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統一。對於目前缺失的行政取證立法尤其應加強規定,規則應細化,具有可操作性,起到既保障行政執法取證工作的有效進行,又能規范行政執法工作的作用。
在目前的行政訴訟法中,行政訴訟對行政機關所收集的證據要求過高,幾乎可以和刑事訴訟中的排除合理懷疑相比,而行政機關在調查取證中強制措施是無法和司法機關相比的,這對行政機關在立法上是不公平的。或者賦予行政機關足夠的調查取證權力,或者降低質證的要求。法院部門在審判實踐中對行政訴訟證據的要求應介於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不宜過分嚴格。
應對惡意不配合城管行政執法取證工作的行為規定明確具體的懲戒措施。從長遠看,應規定城管行政執法人員可以行使部分警察的強制權,即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隊伍巡警化。從根本上解決城管行政執法執行力度的問題。從目前看,比較可行的是在公安部門成立城管公安支隊,在統一部門的協調下協助城管執法隊伍執法,切實有效的保障城管行政執法工作特別是取證工作。對於惡意抗法、不配合調查的違法行為人可以當場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國內部分城市也在試點該辦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議合肥市盡快試點實施。
(二)加強城管行政執法隊伍硬體建設,為取證工作提供物質保障
建議各級城管執法部門根據財力情況,盡可能優先考慮加強行政執法隊伍的硬體建設。為各執法中隊配備齊全的數碼照相機、攝像機、錄音筆。保證在執法取證過程中不會因為取證工具的匱乏而造成的取證困難。
從長遠看,城管行政執法隊伍也應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成果,提高執法的效率,減少執法取證工作中的難度。例如,在運輸渣土的車輛中強制安裝GPS定位儀,對於渣土運輸、傾倒進行全程監控,就可以高效的進行渣土運輸監管,同時對於違法運輸、傾倒的行為進行取證,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對違法行為進行查處。在全市市容重點監控地區,路段設立攝像頭,對於違規行為進行拍攝取證並在第一時間進行查處。
(三)加強城管隊伍建設,提高依法取證技能
應進一步加強城管隊伍的培訓和學習,讓城管行政執法隊員對城管行政執法實體法和程序法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執法隊員的法律素養,特別是要培養執法隊員在目前的體制下如何有效依法取證的技巧。
在完善硬體建設的同時,還應培養一批對取證工具能夠熟練運用的執法隊員。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的發揮取證工具的效果。
在詢問調查當事人、涉案證人時,更應學習積累詢問調查的技巧。掌握一些心理學的知識,能從根本上打消當事人、證人的疑慮,讓其消除心理負擔,對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如實回答。對於極不配合的當事人、證人,要善於施壓,促使其配合調查。
對於證明標准,執法隊員應有充分清醒的認識,部分案件中,當事人不予配合的,只要所收集的其他證據能夠確實有效的證明違法行為並形成有效的證據鏈也可以認定違法事實。把握好證明標准就把握好了取證的方向,可以減少取證過程中的彎路,避免不必要的難度。
(四)改善執法環境
執法環境的建設是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執法隊員在執法期間應加強對相對人的宣傳教育,加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引導他們從抵觸執法轉向配合執法。同時應做到嚴格執法,維護執法的嚴肅性。
面對部分市民的不理解,城管行政執法隊伍還是應加強自身建設,塑造服務人民的新形象,爭取越來越多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以便在執法取證過程中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配合。
為解決目前執法、司法中的取證困境,應逐步建立並完善行之
有效、具有可操作性證人保護制度,切實保障證人作證時自身和親屬的人身財產安全,消除證人作證的負擔。根據本國實踐,建立符合國情的污點證人制度,減少取證難度,以有效的打擊各種行政違法行為。
四、總結
綜上所述,解決城管行政執法取證難問題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
法制建設、硬體建設、隊伍建設、執法環境建設缺一不可。法制建設是根本保障,硬體建設是物質基礎,隊伍建設是基本方法,執法環境建設是依託。法制建設和執法環境建設具有根本性,也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目前的國家法治進程息息相關,許多因素並非我們城管行政執法部門能影響的,但我們城管行政執法部門仍應發揮積極能動性,為推動法制建設和執法環境建設做出貢獻。相信通過國家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法治環境的日益優化,城管行政執法工作取證難的問題也會在根本上得以解決。
短期而言,加強硬體建設和執法隊伍建設是解決執法取證難題的直接有效方法,也更具有可行性。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對違法現場,詢問調查過程進行科技取證。還應培養一批執法業務過硬、精通取證技能的執法隊員。硬體建設和執法隊伍建設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達到在現行體制下做好城管行政執法取證工作,保障城管行政執法工作的有序順利運行。以完成城管行政執法的職責,更好的服務城市管理,服務人民。

❺ 立法執法哪個更難

當然是執來法啦朋友,因為立法的時源候沒有想到一些實際可能應該的問題所在,哦;也不是沒有考慮是考慮了但是在實際執法或落實的時候確實會出現和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東東出來,所以有的就只能是暫行辦法和條例了等問題出來瞭然後再根據執法中的種種因素來進一步的改進和修改,直至完善成熟了。也就這么一個道理了自己再去琢磨一下就能更好的理會其中涵義啦,我也就不多廢話了。願順利就好!

❻ 我國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行政立法的不規范和不完善
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依據是要有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法律體系。我國目前行政立法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問題:一是行政立法不規范。盡管我國二十多年來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規,但行政立法仍然很不規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須限制行政機關的自我立法,減少地方立法。由於行政立法權在「依法行政」口號下日益膨脹,加上行政立法法治監控機制的殘缺,行政立法顯露出架空、取代甚至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危險傾向,因而行政法律規范急劇增多;行政法律粗疏,由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規章補充、細化,甚至取而代之,這就難免形成行政執法機關為自己製造執法依據的不正常現象,出現了政府既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同時又是市場中的「運動員」和「裁判員」。二是行政立法不完善。一些領域還沒有相應的行政法律、法規來加以調整,致使法律出現了一些空白地帶,特別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迫切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規尚未出台,以至於行政機關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嚴重影響了依法行政。 (二)行政執法機構不健全。職責不清
首先,行政執法機構不健全,行政執法機關設置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規規定應該設立的機構沒有設置,不該設置的機構、部門又到處設置,致使行政機構重疊、部門林立,層次過多,而機構臃腫又導致人浮於事、運轉不靈,出現工作上互相推諉扯皮、官僚主義以及沉重的財政負擔等弊端。其次,行政執法機構之間許可權不明,職責不清。在我國的執法體制中,長期存在黨政不分、政企不分、許可權不分的弊端。行政職能與企業職能合而為一,管理權、經營權與行政處罰權集於一身,這樣很難做到自己監督自己和公正執法。這樣的後果是,好管的、有利可圖的,各執法部門都要爭著管,出現行政執法的「密集地帶」;不好管的、責任大的、無利可圖的,各部門都不去管,互相推諉,出現了行政執法的「空白地帶」。 (三)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
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和控制,否則就會被濫用。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行政系統內外結合的監督體系,有黨的監督、人大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和行政機關內部專門機關以及上下級的監督,還有民主黨派、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但這些監督卻沒有發揮強有力的作用,並未真正促使行政主體依法行政,腐敗現象依然嚴重,行政侵權、越權、違法事件時有發生,阻礙了依法治國建設的進程。目前我國行政執法監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行政監督立法殘缺。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行政監督法》及與其配套的法規、規章來統一規范行政監督主體與客體的權利和義務、程序和時效及法律責任,我國一些有關法律法規或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或職權重疊交叉而使有關監督主體互相推諉,監督不力。二是執法監督機制不盡合理。不少監督部門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地位低、權力小、權威性差。監督工作未能切實做到經常化、制度化,靠搞突擊檢查,未建立並認真實行監督責任制,當出現執法違法行為時相互推諉、無人追查。三是社會監督、民主監督的力度不夠。人民政協、民主黨派、工青婦殘等社會團體往往因經費不足、實際法律地位低等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行使監督權。在西方被稱為「第四種權力」的新聞輿論監督,也因種種原因而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監督職能。 (四)行政執法人員素質低、數量少
法律需要有人去實施、去操作,而依法行政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行政管理日趨專業化、復雜化,因此對執法人員的要求很高,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法律素質。目前行政人員
的分布極不合理,較高素質的行政人員主要集中在高層行政機關,而基層行政機關的行政人員不僅文化素質低,而且法律意識淡薄。行政人員素質的低下,在執法中往往會出現重視權力和局部利益,忽視執法責任和義務;不依程序執法、隨意性大;野蠻執法、濫用職權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威信,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另一方面,我國執法人員的數量少,而行政執法范圍廣、數量大,任務繁重,這也直接影響到行政執法的數量和質量。一些不具備行政執法資格的人員頂崗執法,既嚴重影響行政執法機關的形象,又增加了執法的成本。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不僅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低,而且嚴重。 (五)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授權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現,也是導致權責不對稱的重要因素。依法行政的成本應該由國家來解決,不能由行政機關自行解決。而目前的情況是不少執法單位實行「自費執法」,即實行自收自支,以收費和罰沒收入作為經費來源,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給執法部門分配罰款任務,有些單位將罰款與執法人員收入和獎金掛鉤。對行政執法人員的人身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依法行政過程中,行政執法人員遭到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的現象時有發生,由於對侵犯執法人員人身權利的違法行為的處罰規定不嚴格、不具體,以致在很多情況下嚴重影響了依法行政的順利開展

❼ 行政強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行政強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
內容摘要:行政強制措施是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可訴具體行政行為之一,也是我國行政強制立法過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但圍繞行政強制措施,在我國行政法理論上和實務中,卻存在較大意見分歧和模糊認識。本文認為,我國的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執法過程中採用的強制性手段,是應行政執法的需要和借鑒民訴法的規定而來。我國現行法律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一方面使行政執法者擁有了排除妨礙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也使名稱不一、形態各異的行政強制措施產生認識分歧的原因有:法律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留有彈性空間;行政法理論對實踐中使用的各種強制方法缺乏理性的總結和歸納;法律引入行政強制措施時未考慮與既有概念的協調。我國的行政強制措施存在三種形態:執行性強制措施;即時性強制措施;一般性強制措施。我國的行政強制立法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處理思路是不可取的。行政強制措施是否可訴,取決於它是否為一個獨立完整和已成立的具體行政行為,也取決於它與相對人權益的關系。

關鍵詞:行政強制措施 形態 思路 可訴性

行政強制措施是我國行政執法實踐中經常使用的手段,也是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可訴具體行政行為之一。但究竟什麼是行政強制措施?如何理解、規范和把握行政強制措施?在理論上和實務中卻存在許多模糊認識。本文從行政強制立法需要出發,對行政強制措施的由來,現行法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意義和問題,現有理論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認識和分歧,行政強制措施的范圍、形態及其可訴性等問題展開研究。
一、 我國行政強制措施的由來

1989年《行政訴訟法》頒布以前,我國現行法上沒有行政強制措施這個概念。在文字表述上與行政強制措施比較接近的現行法上的概念,有憲法和《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政府組織法》規定的行政措施[1],及《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措施[2],但其含義與現在使用的行政強制措施很少或根本沒有相通之處。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行政措施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具體行政行為,其形態表現為行政主體對具體事件作單方面處理;二是指抽象行政行為的一種形式,特指縣級以上國家行政機關為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或上級行政機關的決議或命令而規定的各種辦法和手段,其形態表現為命令、決定、條例、決議等[3]。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行政措施顯然是一個概括性、包容性的概念。僅將其按第一種含義即具體行政行為來理解,仍然是比行政強制措施范圍大得多的概念。《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措施本質上屬於針對犯罪嫌疑人和排除防礙訴訟行為的司法行為,與行政強制措施性質截然不同。1989年以前,現行法上雖然沒有直接使用行政強制措施這個概念,但並不表明現行法上沒有具體的行政強制措施方式的規定,更不表明實踐中沒有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行為。據統計,1989年以前規定

具體行政強制措施的法律、法規為數不少[4],行政強制措施的具體名稱和形態也多種多樣。其中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主要有:對人身的強制約束、強制傳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強制帶回、人身搜查、人體檢查(《海關法》),限制活動范圍、強制離境(《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強制隔離、強制立即離境(《艾滋病監測管理若干辦法》)及人身扣留、強制實施行為、強制進入相對人處所等;限制財產權的強制措施主要有: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征繳滯納金、強制扣款、強制拆除、強制徵收、強制拍賣、以物折抵等[5]。這些具體的行政強制措施的存在正是《行政訴訟法》將行政強制措施納入可訴具體行政行為范圍的基礎。繼《行政訴訟法》之後,《行政復議條例》(1990年)、《行政復議法》(1999年)和《國家賠償法》(1994年)分別將行政強制措施明確納入可申請行政復議和可請求國家賠償的行為范圍之中。《行政訴訟法》頒布12年以來,各單行法律、法規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基本沿襲《行政訴訟法》頒布以前的軌跡發展。

根據最新統計,新中國成立到1999年,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共10369件,其中法律314件,行政法規1584件,部門規章8469件。在314件法律中,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有33件,佔10.5%;在1584件行政法規中,佔1.7%。另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向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函調查,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中也規定了一些行政強制措施。如河南省制定和批準的329件地方性法規中,有65件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佔19.8%;四川省規定和批準的155件地方性法規中,有32件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佔20.6%上海市政府制定的500多件政府規章中,有26件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佔2%。[6]上述33件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法律涉及的執法主體有:縣級以上各級政府和公安、國家安全、海關、環保、林業、審計、衛生、動植物檢疫機關和戒嚴機關等。上述71件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法規涉及的執法主體要有;工商、技術監督、城建、土地、規劃、教育、民政、邊防、港務監督、漁政、水產管理及商品流通部門。從上述統計數字可以看出,我國有採取行政強制措施權的行政機關比較多,行政強制措施通常是作為一種行政執法手段被使用的,行政強制措施存在領域非常廣泛,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還必須看到,在我國行政管理實踐中,政府針對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集中和突出的社會問題,經常採取集中時間、集中力量的突擊行動,進行專項「治理、整治和打擊」,如「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行動,「整頓集貿市場小攤販」的行動,「掃黃打非」行動,「拆除(城市)私搭亂蓋違章建築」的行動等等。這類集中治理行動,一般都是由國務院或者省、市政府發出通知,實行「嚴厲查處、有效整治、決不姑息」。在這類行動中,行政機關往往採取超過法定限度和范圍的行政強制措施,以收加強打擊力度的效果。[7]這類行動往往被看作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或手段,並因此而被頻繁使用。

通觀行政強制措施的發展過程和具體形態,我們可以看出,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執法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行政執法過程中採用的強制性手段,而且常常是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前奏和准備。從理論和行政執法的特點上來講,行政強制措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當前行政執法難的現實,也使行政執法機關更加偏愛行政強制措施。這也是推動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設定行政強制措施的現實原因。

通觀行政強制措施的發展過程和具體形態,也有兩個問題不容忽視:一是行政強制措施作為對行政強制性手段的綜合概括,究竟包括哪些具體形態行政強制措施方式?進而言之,各領域單行法律、法規規定的具體的強制方式,哪些應歸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強制措施?二是如何認識行政強制措施,是什麼因素決定著行政強制措施的可訴性?
二、 我國現行法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意義和問題

由前述分析可知,我國現行法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各個領域的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規定,一般都不直接使用行政強制措施的名稱,而是使用最能直觀地描述強制手段的語言和叫法,如強制約束、強制帶回、限制活動范圍、強制離境、強制立即離境、扣留、查封、扣押、凍結、強制扣款、強制拆除、強行拍賣等等。這種形式的規定,既是為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使用強制手段提供依據,又是對行政執法實踐的總結和對行政執法實踐需要的回應。由前述統計數字可以看出,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在被統計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中所佔比例,多數遠遠高於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在所有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所佔比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離行政執法實踐活動越近,對行政執法實際感知越深的法規和規章制定者,越容易規定行政強制措施,與此相反,中央級國家機關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相對比較審慎。

另一種是《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1990年頒布的《行政復議條例》也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國家賠償法》和《立法法》規定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規定,都是用行政強制措施概括地指稱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名稱不一的各種強制手段,如《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款第2項規定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這種規定形式是對單行法規定的名稱不一、形態各樣的行政強制手段的綜合概括,其初衷或目的,是實現對單行法規定的這類強制性手段進行設定上的和復議、訴訟上的制約,並對其違法造成的損害後果進行國家賠償。如果說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行政強制措施是對行政執法實踐需要的回應的話,那麼,《行政訴訟法》等法律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則一方面可以統合名稱不一、形態各異並散見於各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中的強制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活動實現對這些強制手段的事後制約提供明確的指向。

綜合分析以上兩種規定形式,其意義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強制性手段的規定或認可,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行政執法實踐的需要,也與加強行政執法的總體政策思路相吻合,並且符合強制實現法律的方式本身對力度的要求。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分析,行政執法是實現法律內容的方式之一,行政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必須擁有足以排除各種抵抗或妨礙的強制手段,否則,行政執法將不會形成任何權威,也無法實現行政執法預期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單行法律賦予行政主體採取強制性手段的權力也是必須的。

第二,《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立法法》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使名稱不一、形態各異的行政強制性手段,從屬性和特徵上被統合到一類「行為」之中,並被置於「行政強制措施」名下,解決了理論上和立法上對該類強制性手段難以窮盡列舉的困難,也解決了列舉的煩瑣和不周延的問題。《行政訴訟法》等法律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還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各單行法律、法規、規章重授權、疏監督的漏洞,並將這類強制性手段置於復議機關和人民法院的經常性監督之下。

第三,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與《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和《立法》的規定相結合,使顯得散亂的眾多強制性手段有了明確的類別歸屬,也使《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概括、統合的行政強制措施有現實的依託。兩種規定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綜合分析以上兩種規定形式,也可以發現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的行政強制措施是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一種形式出現的。而《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的行政強制措施的實際所指應是行政機關「對有關對象的人身、財產和行為自由加以暫時性限制,並使其保持一定狀態的手段」,[8]這種強制性手段源於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它或者服務於行政違法案件的查處,或者服務於行政強制執行的實現,或者服務於法律、法規規定需要即時強制的狀態,也可能為其他種類的具體行政行為服務。」[9]正是這種強制性手段的服務性,使其容易與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相混淆,因為在許多時候,這種強制性手段及其使用是某一特定具體行政行為完整過程的組成部分。從作為方式、方法的強制性手段,到對眾多強制性手段概括和統合的行政強制措施,是如何實現從方法、手段到具體行政行為的轉化?現有法律規定和現有理論的解說都存在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這也是在行政強制措施問題上存在眾多歧見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既然行政強制措施是對眾多行政強制性方法、手段的概括和統合,那麼,從邏輯上講,行政強制措施應該是對眾多強制性方法、手段的概念抽象。對強制性方法、手段抽象概括而成的概念——行政強制措施,同被抽象概括的實務原型——強制性方法、手段,在根本屬性上應該是同一的。如果不同一,就犯了邏輯錯誤。如同水果是對蘋果、香蕉、桔子和梨等的抽象概括一樣,水果同香蕉、蘋果、桔子和梨在根本屬性上是一致的。學界存在的關於行政強制措施不包括行政強制執行措施的認識,[10]與上述邏輯環節上的處理不當有關,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在行政強制措施問題上存在的模糊認識也或多或少與此有關。

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強制性方法或手段,多數重授權、疏規范和監督。《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定行政強制措施重事後監督或救濟,而對採取行政強制措施過程中的實體條件和程序條件建設,通常是鞭長莫及。這就使二者的銜接常常出現問題:法院審理以行政強制措施為訴訟標的案件,常常因為缺少實體標准和程序標准而難以作出判決,這就給加快有關行政強制措施的立法提出了非常現實的要求。
三、 現有理論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認識和分歧
詳細:
http://www.studa.net/xingzhengfa/060523/16094128.html

❽ 行政執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一)部門間權責不清,執法存在空檔。通過近幾年的改革,洋浦經濟開發區行政執法體制逐步理順,執法環境逐步好轉,但因職責交叉、界限不清、部門之間對同一執法對象執法環節銜接不夠,存在執法空檔現象。例如,2017年3月,洋浦福瑪特超市對面9家露天酒吧噪音擾民的投訴及2015年的墨爾本酒吧、本色酒吧等噪音擾民的投訴,環保局、文化局、工商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扯皮現象,暴露了權責界限不清、執法空檔的問題。

(二)各部門單打獨斗,難以形成合力。如《食品安全法》同時賦予衛生、食葯監、工商、質監等多個部門的監管職能,形成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並由食安委統一協調的監管格局。但由於食品安全管理難度大、成本高,洋浦經濟開發區各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逐漸演變成了「誰都管」但「誰都難管」的尷尬局面。

(三)多頭重復執法,企業苦不堪言。前些年,因開發區部門間存在權責交叉的問題,出現了只要媒體曝光或社會出現輿論焦點的監管問題,或上級對某一領域的巡查時,行政執法部門就會出現一窩蜂上的執法檢查,有時一家企業在一天內會接二連三地應對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的執法檢查,嚴重影響了區內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四)執法不規范,存在運動式執法、選擇式執法等問題。由於行政執法涉及的面廣量大,開發區執法力量又比較薄弱,不能做到長期性、經常性執法,只能是問題比較突出了或領導重視、上級安排了再搞突擊執法,這樣就造成了違法者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只是撞到誰誰倒霉,讓群眾對行政執法產生誤解。行政執法還存在執法不嚴,標准不一,人情執法的問題,不能對違法者一視同仁,甚至還有部分執法人員違反執法程序,存在違法執法的問題,讓社會對政府公信力產生了質疑。

(五)部門間數據信息不能互聯互通。當前,開發區內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是各自為政,沒有充分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島」,嚴重製約行政執法效能提升。如開發區工商局在年報抽查中發現某企業連續兩年未年報且企業注冊地址不真實、根據有關規定工商局對該企業進行了吊銷處理,但後根據稅務部門提供的信息發現,該企業仍然在正常報稅,這就有違國務院提出的「一處違規、處處受限」的信用體系建設,究其原因就是信息平台沒有形成政府「一張網」。

有關行政法律、規章較為抽象,規范性和操作性差執法部門和執法人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普遍存在,徇私枉法、執法犯法等濫用權力的行為屢見不鮮;我們習慣於以部門文件來約束和監督權力運行,對官員的處罰經常是以黨紀政紀、行政處罰、紀律處分代替法律制裁,而且標准也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威懾性明顯不足。

(8)行政執法難立法擴展閱讀

①行政監督檢查。為了實現行政職能,行政機關監督檢查管理相對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情況。

②行政處理決定。行政執法一般通過行政處理決定的形式表現。關於權利的決定可分為獎勵性和非獎勵性。獎勵性行政決定是行政機關對遵守法律法規、完成任務作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的精神和物質鼓勵。非獎勵性行政決定是指行政機關賦予公民以一般權利和權能的處理決定,其中以行政許可比較突出。關於義務的決定可以分為懲戒性和非懲戒性。懲戒性行政決定主要是行政處罰。非懲戒性行政決定是對公民科以諸如納稅等一般義務的處理。

③行政強制執行。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關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當事人,用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

❾ 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有何意見或建議

一、概述
行政執法監督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上的行政執法監督是指各類監督主體依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及有權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實行監察、督促、督導活動。是一個包括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執政黨的監督、社會團體和社會輿論監督等多層次、多形式的監督體系。狹義上的行政執法監督是行政機關對一定范圍內的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活動依法進行評判、監控、督促和制約,是行政機關內部對行政執法的層級監督。本文在狹義上探討行政執法監督的有關問題,即政府內部的行政執法監督。
隨著我國「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時代的到來,政府法制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行政決策,法律事務的處理處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行政執法監督是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職權之一。主要通過行使通知限期改正權、提請同級政府處理決定權、與政府工作部門協調溝通權等權力來發現和糾正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達到監督的目的。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的執法監督是一種內部監督,與行政訴訟等監督方式相比,在監督方式上可以更加靈活,溝通上也較為方便,一方面減少了行政機關的糾錯成本,另一方面,這種內部監督更加註重從執法隊伍建設等基本層面進行監督,更加有利於行政機關從根本上解決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而且通過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提供一些執法意見,降低了違法行政的幾率,從而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行政機關因其他監督可能成為被告的不利地位,將違法行政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但是,行政執法監督還存在著很多與自身職權不相適應的制約因素,如何正確這些因素,並找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對於更好地發揮執法監督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存在問題
一是監督力量較為薄弱,不利於我國依法行政目標的實現。改革開放之前,特別是十年內亂時期,「法律虛無主義」盛行,我國政府法制機構基本上處於癱瘓或者空白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政治體制改革也不斷深化。政府法制工作正是在這種大的經濟、政治變革環境下得以恢復、重建並正常運轉起來。但是,由於我國法治理念的缺失,特別是在政府行政領域,認為行政就是管理,「政府不能為非」的思想還占據著統治地位,這就造成了對政府法制機構建設重視不夠,存在著機構過於簡單,人員配備不齊全的情況。有些地方沒有設置專門的政府法制機構,法制工作由相關部門作為一項「兼職」來對待。有些政府法制機構人員、設備配置較為薄弱、辦公經費不足。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來完成對政府行政的監督職能。監督職權得不到有效的行使和落實。
二是行政執法監督理論上的缺失。在行政法學關於行政監督法律關系的論述之中,幾乎沒有涉及到政府法制機構的行政執法監督職能。我國行政法理論對於行政監督的論述,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以及專門的監督機關(監察、審計等)以及社會力量對政府行政活動的監督。而對於政府法制機構這一重要的政府內部監督力量,卻論之甚少。理論上的缺失使得這一內部監督的存在和重要性容易被忽略。而在立法層面,我國缺少一部統一的政府法制監督法。而其他的監督方式都有與之職權相適應的立法,例如立法機關對政府的監督以《憲法》作為依據,監察部門有《監察法》,司法機關有《行政訴訟法》,作為廣義上的政府內部監督行政復議有《行政復議法》作為法律支撐。而行政執法監督沒有全國統一的法律文件,盡管各地大都有法律文件規范行政執法監督行為,但是,就我國行政執法監督對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而言,制定一部統一的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法,更有助於我國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
三是監督制度設計不完善,與我國行政執法現狀不協調。
第一,監督制約機制過於薄弱。我國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主要由以下幾個制度來實現:行政執法證件管理制度、規范性文件備案制度、執法情況通報制度、重大處罰案件報備制度、案卷評查制度以及對政府各部門法制工作的檢查制度。首先,這些制度在運行中,沒有相應的反饋機制,行政機關對監督機構的處理意見採納執行等後續行為往往陷於監督空白。其次,有些監督結果沒有納入行政機關工作考核體系之中,這樣一來,工作好壞,制度落實的優劣情況就不能反映到行政機關的整體工作之中,從而也就引不起行政機關對執法工作的重視,不利於行政執法工作的提升。
第二,有些制度是「表面文章」,形式大於內容。例如執法通報制度,每個季度一報,其數字完全由各相關單位報送,而且對其報送的數字並不要求有相關的案卷資料予以佐證,這樣就很難避免有些部門錯報、漏報甚至是編造一些數字來應付,這項制度就是典型的「表面文章」,完全是形式,使得監督變成了統計,起不到真正的監督作用。
第三,監督配套機制不夠健全。監督內容規定過於簡單,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配套措施。例如對拒絕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行為,只是規定通知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提請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但是沒有具體的制度來規定如何獲得此類行為,如何認定此類行為,改正的期限以及改正後是否需要反饋給監督機構等內容。
三、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制度的對策
一是更加重視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加強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建設,夯實執法監督工作的物質、人力等資源基礎。進一步規范、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崗位建設,增加崗位工作人員數量,加大建設中的人力物力投入,把行政執法監督建設成與其他監督方式力量平衡發展的重要監督方式。
二是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理論和立法建設。以行政法理論和執法監督實踐為基礎,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執法監督理論體系,彌補我國行政法對執法監督研究缺位的不足,可以從行政執法監督法律關系著手,定位監督方與被監督方的權力義務關系。結合各地行政執法實際,統籌兼顧,盡快制定統一的執法監督法律文件,以使得該監督方式有更加具體明確的法律支持,避免監督無據、監督隨意、監督不力的情況,從而促進執法監督工作的開展。
三是進一步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建立一套與行政執法狀況相適應的監督制度。我國的執法監督還存在著表面化、制約機制不健全等情況,不能解決困擾行政執法的一些問題。因此,建立起一套措施得力、監督有效的制度勢在必行。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設。首先建立一套行政執法動態信息收集制度。通過實地調查、電視廣播、群眾反映等方式,對涉及行政執法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篩選,從而將這些信息與相關行政機關的職權相聯系,從而提出執法建議,建議相關執法部門開展有的放矢的重點執法活動。例如,監督機構在接受群眾對某些執法部門不作為的舉報,調查核實之後,就可以督促有關職權部門開展行政執法活動。第二、強化制約機制。監督需要有相應的制約機制,我國政府執法監督的制約機制過於薄弱,不利於行政機關自我糾錯。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建立起一套權責統一的監督制約機制,一是建立對監督機構的處理意見採納反饋制度。有關行政機關要重視監督機構的建議,並將處理意見採納與否等相關情況反饋給監督機構。二是建立監督結果與工作考核掛鉤制度。要把執法監督作為各部門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直接與單位政績掛鉤。
結語
總之,我國的行政執法監督制度作為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推動行政執法部門自我糾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打造「法治政府」實現「依法行政」的目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的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受傳統思想、經濟發展、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的影響,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有加大監督機構自身建設,完善執法監督理論體系,加大監督制約機制,這一制度才會更加完善,從而發揮出更大的監督作用。

❿ 造成依法行政面臨困難原因是什麼

存在問題的原因

依法行政中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產生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制度、歷史、文化及社會原因。具體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過去由於用人體制上的原因,我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並非從社會儲備的優秀人才中選拔而出,而是通過各種渠道分配或調動過來。而法律是成系統、成體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識,僅僅依靠短期的突擊培訓是難以吸收、消化和具體操作的。這樣,自身素質的不足,加上客觀上學習深度的不夠,造成了執法主體「依法」行政的先天殘缺,暴露出了行政執法人員尤其是基層行政執法人員法律意識的不足。

2、「人治」思想因素。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封建專制意識濃厚,官本位思想、官貴民輕思想、特權思想盛行,這些都是法治的大敵。

3、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因素。
對一些違法的行政行為,有的領導怕影響單位的「形象」、「政績」,不支持有關監督部門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查處。一些行政執法機關對涉嫌並可能構成犯罪的案件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加之在執法機制上不夠完善,該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的未及時移送,影響了執法的嚴肅性。

4、行政執法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完善。
(一)是行政機關內部監督力度不夠,上下迎合的多,打不開情面。
(二)是外部監督大都流於形式,媒體監督沒有放開。
(三)是能夠對執法人員起直接監督作用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對其享有的權利、司法救濟方式以及投訴渠道不甚了解,不會運用法律武器,也不敢投訴。
(四)是一些涉及行政執法的地方規范性文件大多數是由行政執法部門起草的,容易出現強化部門權力和弱化監督制約機制的傾向。

5、對政府法制機構作用認識不夠。
有的認為法制機構可有可無,設與不設不會影響工作大局,不願在法制機構建設上下功夫,花力氣。

6、部分群眾法制觀念不強,自我意識極度膨脹。
部分群眾的文化水平偏低,民主法制觀念不強,甚至藐視法律制度,嚴重影響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進程。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法律和行政法規適用 發布:2024-11-20 12:01:39 瀏覽:902
榮成法院王 發布:2024-11-20 11:38:27 瀏覽:759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