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立法保障女權
『壹』 如何看待女權主義法學,法律如何保護女性權利
女權主義法學是必不可少且正當的,為此國家頒布了《女權主義法》來保護女性權利。
以下是《女權主義法》的總綱:
第一條為了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充分發揮婦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根據憲法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實行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婦女權益的各項制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 國家保護婦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權益。 禁止歧視、虐待、遺棄、殘害婦女。
第三條國務院制定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婦女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四條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保障婦女的權益。 國家採取有效措施,為婦女依法行使權利提供必要的條件。
第五條國家鼓勵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婦女應當遵守國家法律,尊重社會公德,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和加強婦女權益的保障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婦女權益的保障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婦女權益的保障工作。
第七條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和地方各級婦女聯合會依照法律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章程,代表和維護各族各界婦女的利益,做好維護婦女權益的工作。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應當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做好維護婦女權益的工作。
第八條對保障婦女合法權益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貳』 《婦女權益保障法》的立法依據是什麼
立法依據是憲法規定。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一條「為了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充分發揮婦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根據憲法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憲法相關條文:
第四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
第四十九條 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
『叄』 我國保障女性權利的法律體系有哪些
中國女性權利保障的規范依據
1.憲法依據。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了保護女性權利的政策、原則和規范。主要包括:(1)第4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2)第49條:「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夫妻雙方均有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兒童。」
2.憲法性法律依據。我國對女性權利的法律保護主要集中在立法上。人大一直將保護女性權利的立法放在重要地位。我國的立法機關制定了不少憲法性法律來保障女性的權利,主要包括:(1)200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它是我國第一部以婦女為主體、以全面綜合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法。該法從政治權利、文化教育權益、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財產權益、人身權利、婚姻家庭權益各方面對女性的合法權益進行具體詳細的規定與保障。(2)19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其第6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中,應有適當數量的婦女代表,並逐年提高婦女代表的比例。」(3)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政府組織法》。其第59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職權:(九)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
建立健全保障女性權利的以憲法為核心的全方位部門法體系,就是要以《憲法》為核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幹,健全並完善相關保護女性權利的部門法體系。2005年12月1日,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修正案》)是我國第一部以婦女為主體,以全面綜合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法。可以說,它不僅是一部具有憲法性法律性質的特別法,也是新時期保護女性權益的宣言書。但是,該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影響其執行。為此,《婦女權益保障法》就應明確具體規定保障婦女權益的救濟機構,以及沒有及時採取相關措施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另外,還要健全並完善國家的各種單行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各部門行政法規在內的一整套保護婦女權益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法律體系,比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兒童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等。
中國女性權利的憲法保障:回顧、檢討與推進
王圭宇(1985-),男,河南禹州人
『肆』 女性主義的發展簡史
西方女權主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代女權主義 (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 西方女權主義起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後,19世紀下半葉出現第一代,和歐洲工業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群巴黎婦女進軍凡爾賽,向國民議會要求與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權,揭開了女權運動的序幕。1790年法國女劇作家高爾日發表了《婦女權利宣言》,提出17條有關婦女權利的要求。宣言後來成為女權運動的綱領性文件。1792年,英國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發表《為女權辯護》一書,提出婦女應當在教育、就業和政治方面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紀中葉,女權運動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 。直至1920年,美國通過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選舉權。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目標明確,婦女要求與男子有相同的經濟、政治權力;以行動、實踐為主,側重於推動立法。最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領導的婦女同工同酬運動與各國女性爭取選舉權的一系列運動。這一階段奠定了女權運動的奮斗目標,也形成了女權運動是一場社會實踐運動的基調。教育、就業及政治權利的訴求歸根結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會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勞動力市場是女權運動的最大障礙。可以說,把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利地位視為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這一階段形成的。盡管其後女權主義思想理論有了發展,勞動力市場的環境背景也在不斷變化,但是這種觀念還是在女權主義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權主義(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現代女權主義,這一階段是女權主義在西方最重要的階段。女權主義者發現,盡管女性在政治經濟領域爭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顯的成果,但是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選舉權的婦女群體在政治依然處於從屬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業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職業隔離與職業發展前景不佳的問題凸現。這種矛盾的情況促使女權主義者向縱深思考,形成了獨特的女權主義理論,主要有三派:
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這一派別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朱麗葉忒.米切爾,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義的問題,給予馬克思主義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旗號。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主要是從經濟和階級斗爭方面要求婦女和男性的平等,他們所重視的是婦女的經濟地位與物質生活。雖然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社會主義女權主義的重要理論淵源。把無交換價值、無報酬的家庭勞動視為階級壓迫,積極地投身社會的生產勞動。在重視生產經濟領域的問題上,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是第一代女權主義的直接繼承者。
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代表人物為19世紀英國的米爾、當代美國的傅瑞丹。米爾是英國十九世紀自由主義健將,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書中,集中地闡述了他的女性權益的觀點。米爾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關系猶如主人與奴隸的關系。現代社會就是人們有遷徙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機會。但是對已婚婦女而言,她卻沒有這些現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繼承了18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同時又更加強調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參與。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書中,首先對女性的家庭角色展開銳利的解析與批評。傅瑞丹指出父權社會的文化機制竭盡所能地塑造一個幸福的家庭主婦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託於家庭與婚姻關系。然而這個理想形象,只是個迷思。為了發揮自我潛能,婦女必須和男性一樣從事公共領域的活動。故此,傅瑞丹鼓勵女性放棄以家庭主婦的形象作為自我認同,不過,她並未提倡女性在實質上放棄家庭生活,而是在事業與家庭間取得平衡。自由主義女權者認為家庭束縛是一種強有力的干擾因素,必須依靠國家立法干預,形成介入機制。因此,自由主義女權運動繼承了自由主義運動的衣缽,以爭取立法保障為主要訴求,積極維護婦女政治權利。
激進主義女權主義:這一派誕生最晚,活躍於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嚴格地說,這一派並不是統一的思想派別,而是前兩種思想流派極端理念的集中表現。以美國的凱特.米麗特為代表,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學》為思想典範。這一派把社會主義女權主義的家庭私人生產剝削解讀為「性剝削」,把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的家庭束縛解讀為「性束縛」,他們把女性和男性完全對立起來:男人是敵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溫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壓迫者,女人是被壓迫者……實際上,他們將女權運動要求男女平等的社會訴求改造成了從根本上消除男女差異,直至女權至上。對女權運動的傳統領域——社會政治與經濟,他們抱著輕蔑的態度,他們把女性解放運動解讀為「性解放」,要求從根本上消解傳統家庭模式。他們的激進主張與「性解放運動」都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爭議。
第三代女權主義:後現代女權主義,面對「性解放運動」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保守主義對婦女解放運動的有力質疑,離婚率明顯上升,愛滋病泛濫等等,女權主義者開始反思。特別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對立方面,形成了「溫柔的女權主義」「綠色女權主義」。他們一方面肯定了女權運動保護女性社會權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對女權主義者試圖顛覆傳統家庭模式提出了質疑。後現代女權主義還在成長階段,分為唯本論與構成論兩個主要派別。唯本論繼承了傳統女權主義的男女二元分界,試圖在承認男女差異的基礎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構成論則從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強調性別角色的社會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張看成父權制的產物。雖然兩者理論出發點不同,但是都在認同傳統家庭模式基礎上完成婦女解放的目標。
『伍』 舉例說明女權主義法學對法律實踐的影響。
權主義法學產生於世紀70年代。它是女權主義運動及理論在法學領域的表現。女權主義法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學術風潮和一種新模式新視角的法理學,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立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女權主義法學概述
女權主義法學(Feminist Jurisprudence)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從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the Critical Studies Movement,英文縮寫CLS)中分離出來的法學思潮。它與種族批判法學(Critical Racial Legal Studies)共同構成了批判法學的新的發展階段,即:「後批判法學」(Post CLS)。雖然女權主義法學才出現不久,但其理論研究范圍和深度已近於同性戀、黑人婦女權利和第三世界婦女權利、國際社會婦女權利保護、女權法律方法論和認識論等諸多領域,並在美國的立法和司法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立的法學派別。
女性作為人類群體的一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長期以來,她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各個方面中的作用往往是被忽視、被貶低的,女性相對於男性來說一直處於屈從低位,因此越來越多的女權主義學者提出男女平等。所以女權主義就是基於天賦人權而產生的,以追求男女平等為核心的一種思想和理論。女權主義法學就是追求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呼籲提高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要求在保障女性權益的基礎之上建立真正公正的法律。
二、女權主義法學產生
(一)女權主義運動推動了女權主義法學產生
女權主義法學士伴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產生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婦女運動主要是指19世紀下半葉以來到20世紀初在法、英、美等國開展的婦女運動。
西方女權主義起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後,19世紀下半葉出現第一代,和歐洲工業革命同步,最初的訴求是婦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應當平等,在經濟上與男性平等。她們主要是從經濟方面訴求婦女的解放,對以後的女權主義運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女權運動有很大影響。在1948年7月19日,沒過召開第一屆婦女權利大會,通過了《權利和意見宣言》,標志著第一次大規模婦女運動的開始。並且以1920年美國婦女和1928年英國獨女獲得選舉權而落下帷幕。
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殖民制度瓦解,各種矛盾從新排隊,女權主義在這個大動盪的時期也各樹大旗,風起雲涌。第二次女權運動除了延續第一次的內容外,主要目標在於反對一切看不見的再思想文化方面對婦女的奴役和歧視,深入批判傳統的性別文化。這次女權運動比第一次的女權運動范圍更大,影響更為深刻。在這次運動中,廢除禁止人工流產的法律成為這次運動的重要內容。
最後,後現代女權主義的興起,開始於上個世紀60—80年代,她的產生大概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是,由於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將男女對立起來的女權思想,帶來了無數的家庭破裂,單親母親,問題兒童和艾滋病流行,於是人們反思:社會值不值得為性解放和女權主義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另一個因素則是,80年代以後女性在政府、企業等領域漸漸地佔有了領導地位。這就產生了對女性附屬於男人的「第二性」的說法的的懷疑。如果說第二代的"現代女權主義"重實踐,那麼第三代的"後現代女權主義"更重視超出女性范圍的哲學思考,社會主義和性自由的色彩更濃厚。
(二)各種理論為女權法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首先,在第二次婦女運動的過程中,婦女研究開始普遍化,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大學里出現系統的關於婦女的課程。婦女研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尤其是婦女學的體制化為女權主義法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次,批判法律研究運動作為美國70、80年代興起的一股批判美國乃至西方法律傳統的左翼思潮,批判對婦女的歧視和壓迫一直是它的一個主要內容。女權主義法學批判男性法律制度時所用的許多概念、原理和方法都源於批判法學。其實,女權法學因從批判法學分離而來,兩者的淵源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再次,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女權主義法學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有許多派別,如以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為代表的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以霍克海默、馬爾庫塞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等等。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特別強調對統治階級意識形態批判和被統治階級意識覺醒的重要性。這些觀點被女權主義法學所吸收和借鑒,認為男女之間的關系也為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的關系;女性獲得解放的首要任務是先打破男性在意識形態上的統治權,而這又需要女性本身的意識覺醒。可以說,女權主義法學被深深打上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烙印。
最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也為女權主義法學提供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60、70年代起源於法國的解構主義力求反轉「言語中心主義」所支持的諸如言語與文字、男人和女人、文化和自然等等的等級對立關系,同時也反對任何新的等級化。自50年代末期逐漸形成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以破除界限為特徵,對以往的男主人公敘事和現存的等級制度提出挑戰,抵制一成不變的各種定義,主張文化多元化,這兩種思潮為女權主義解構男性為中心的法律制度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論途徑和方法,對女權主義法學產生極大影響。
三、女權主義法學的主要內容
(一)對性別歧視的批判
女權主義法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領域,主張男女平等反對各種性別歧視。它區分了自然性別和社會性別,認為「自然性別是男女的自然屬性,即兩性先天的差異;社會性別是指社會造成的基於性別之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是後天習得的社會性角色。」它反對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關注的是性別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其中,在關於就業方面的性別歧視的批判是重要標志。在當今社會,婦女就業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就業領域也已經深入到科學界、律師界、政府部門等原先屬男性獨占的領域,並漸漸地有婦女登上各個領域的領導職位。但是,在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在仍然比比皆是。女權主義者指出,今天的勞動分工依舊是基於性別的分工,即基於想像的不同性別的差異以及各自的特點而作出的勞動分工。這種想像的觀念往往偏見地把婦女看成弱不禁風、沒有理性、沒有競爭力和被家庭所拖累的群體。這些想像的特點,常被僱主當作排斥婦女的借口。這種性別歧視一方面反映了公私領域劃分的觀點,同時反映出男性力圖維護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行業的思想。有些女權學者指出,女性就業沒有擺脫受壓迫和歧視的束縛,勞動婦女在今天還承擔外面工作和家務勞動兩重角色,男性對家務勞動的忽視,造成對婦女在家庭中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剝削。
(二)對婦女暴力的批判
對婦女暴力包括強奸、家庭暴力、性騷擾等表現形式。
強奸作為對婦女家庭暴力最嚴重的一種,是女權主義法學批判男性壓迫的一個著力點。它被認為是一種嚴重威脅女性安全的社會現象不僅是因為它的普遍性,而且還因為它嚴重侵犯了女性性權利的自主性。女權主義學者對這方面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對強奸罪的界定上。傳統迷失的強奸罪的界定將大量的犯罪行為如:約會、熟人及婚內強奸等情況排除在外。但是在實際情況中,被信任的人侵犯的行為更加傷害女性的人格獨立和權利。女權主義法學者認為,強奸法給人的感覺不是旨在制止強奸行為,而是在指引男性採取怎樣的行為強奸則不會犯法。除此之外,在人們的認知里普遍有這樣一種思想:男性的性行為不被認為是羞恥的,然而對女性而言,則意味著失去了某些東西。在這種情形下,女性則成為客體,她的權力必然遭到貶值。所以這就要求,強奸法要改變男性立場,採取中立的、客觀的眼光來處理,保護女性的獨立性、自主性。
家庭是體現男人和女人社會關系的重要場所,受到女權主義者的關注。家庭暴力是指恐嚇和內肉體虐待家庭成員的一種行為。在這里我們主要看男性一方對女性的暴力。女權主義認為家庭暴力是男性對女性壓迫的重要手段。這種不公平又來已久。在舊社會,由於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人身人格,也沒有獨立的經濟基礎和經濟來源,使得女性對家庭暴力的反抗不夠強烈。針對家庭暴力是私人范圍內的事的觀點,女權主義法學對公私領域的劃分及公私法的劃分展開尖銳批判。他們希望改變傳統刑法以男性經驗為標准,忽視女性特殊社會經驗和感受的立場。希望法院處理案件時能夠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是受虐女性的要求被法院所接受,面對家庭暴力可以得到需要的防衛和保護。
(三)對色情物品和場所的批判
這主要是賣淫以及一些暴力文化作品。在這中間,女權主義者認識到這些作品對婦女的壓迫和騎士,應該堅決反對這些作品的泛濫。她們認為,這些作品起到貶低和侮辱作為一個群體的女性的人格的作用,色情圖像構成對婦女的暴力。它們使婦女成為可供所有男人虐待和侮辱的馴服物品。對於賣淫這種行為,女權主義者沒有將其放在主要位置。對這個方面的論述也很少,並且在賣淫的問題上,女權主義者的觀點不一,但是都不同意對性工作者採取刑事措施。
四、女權主義法學對我國的啟示
(一)中國立法現狀
雖然中國的婦女在新中國成立後地位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以婦女為主體的色情暴力影視作品及文學、家庭暴力、婦女工作中遭受的歧視、性騷擾問題仍然存在。而且,我國現行法律雖然有保障婦女權益的立法,但是不夠全面,仍有疏漏。因此,法律界應加強法律關懷婦女的意識,實現男女實質上的平等。
(二)加強懲治對婦女性騷擾方面的立法
性騷擾,從廣義上來說可以包括強奸,從狹義的角度上來說可以包括無形的對婦女的語言強奸和目光強奸。目前涉及這方面的法律條款主要是刑法,但是刑法定罪條件要求嚴格,且一旦定罪科刑較為重,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制定保護婦女權益的社會法,同時加強婦女在憲法中的地位,以此保護婦女的權利不受侵害。
(三)加強對色情傳播品的禁止和相關人員的懲處
色情視頻、文學在性的角度上對女性的侮辱,更加強了女性是性的接受者和被動者這一歪曲的事實。因此,為提升女性的合法性權利,提升女性在社會中、法律中地位,筆者呼籲加強對色情作品的禁止和對相關人員的懲罰。
『陸』 如何維護女性合法權益
如何維護女性合法權益
如何維護女性合法權益,法律是我們的保護罩,但很多的人都不懂得使用,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懂得法律,用好法律這個保護傘,以下是關於如何維護女性合法權益。
如何維護女性合法權益1
婦女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方式主要有:
(1)要求公安機關、勞動行政部門、民政部門、基層人民政府等有關部門依法進行處理;
(2)有權依法人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或者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3)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如訴訟困難,可以申請獲得法律救助;
(4)向婦女組織投訴。婦女聯合會或者相關婦女組織可以向大眾媒介披露並批評,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予以依法查處。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婦女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對有經濟困難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婦女,當地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如何維護女性合法權益2
1、分清敵友,統一戰線。誠然現在對女性仍有很大的刻板印象,女生和身邊人講述時也會遭受不理解,那麼正確做法是從明事理的角度,讓對方了解到不公,而不是輸出情緒,讓本應支持自己的親人、戀人遠離自己。(因為女權吵架的父女、情侶可不在少數,本來他們都可能支持你們的,一但輸出情緒就會在你們之間築起一道牆)
2、理論高度,邏輯閉環。要從理論高度提出說法,並且形成邏輯自洽。比如生孩子問題,這是夫妻兩人共同決定的,自己出於某種考慮不願意要孩子可以從情理、法理,以及別的角度表達自己想法,但是「要孩子難道是你家有皇位繼承嗎」這種說法極為低級
因為這么說的時候就徹底把自己物化了,換個角度,如果男的真的是達官顯貴,你就願意一生再生?顯然不對,不能從物質角度反駁男權,不然自己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還有那個「普通且自信」的言論,本來就是個喜劇包袱,達不到被引用當做原理的高度,用得越多,矛盾越激化。所以,一定要加強哲學原理思考和認知,從理論高度提出問題。
3、內部因素,決定成敗。我們都知道決定事物發展的因素是內部因素,內部因素是主要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從某方面來講,爭取女性權益需要女性付出大量努力提高自己,才有機會改變現狀。
目前存在這樣的問題,即女性一直在呼籲,但不具備實現的能力和條件,那麼呼籲就收效甚微。那麼,一定要提高自身能力,地位和力量是自己努力爭取來的,只有當你有了地位和能力後,才能將你所在群體的訴求付諸實踐。
寫在最後:導致女性輸出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是男性的不理解加之諷刺挖苦,我覺得,不理解很正常,但諷刺挖苦就是人品問題了
這類人是導致男女問題激化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希望男性朋友們能多換位思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自身覺悟,當自己身邊女性說出類似問題時,能站在對方角度看待問題,想想女生提出此類問題的背景和原因。
如何維護女性合法權益3
造成維權難的影響因素
(一)法律知識匱乏
女性自身的文化程度低,權利意識欠缺,對法律不了解,使一些女性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些什麼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不自知,知道了也不懂該怎樣通過法律途徑正確維護自身權益,不知不覺從受害人成為侵權行為人甚至犯罪嫌疑人;加之我國的律師及法律援助
目前多集中於城市,使農村受害女性往往得不到方便的、專業的法律幫助。缺乏應有的法律知識,既不懂守法,也缺乏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自我保護意識,加之,維權途徑的有限性,女性在權益受侵害後,憑感覺採取以暴制暴方式,從而走上侵權道路。
(二)高額維權成本
處於社會及家庭弱勢地位,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也是造成女性維權被動主要的原因。所有的救濟手段中訴訟的經濟及時問成本最高,時間長、花費大。維權的高成本導致有些女性在權益受侵害時為避免訴訟,選擇了「自行解決」方式,從而引發侵權行為的發生,甚至犯罪發生。
對已進入訴訟程序的女性也往往因經濟困難造成訴訟困難。據統計,因經濟困難等原因,面對相對復雜的訴訟程序,沒有律師參與訴訟,女性也很難正確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
(三)女性自身心理缺陷
見諸報端的這些事件,矛盾雙方本完全可心平氣和協商解決,但由於女性易受情感支配,遇事不冷靜,往往採取一些過激行為,結果由受害者轉變為侵權者
由於先天心理特徵及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的影響,相對偏激、敏感、不自信,缺乏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法律不信任,對訴訟恐懼,這些心理因素既是女性}侵權行為的原因,也限制了其應訴能力,決定了她們在訴訟中處於弱勢地位。
(四)傳統思想習慣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集體主義
忽視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民眾本身又極為「厭訴」,遇到侵權事件大多選擇找親友調解這種比較溫情的方式,只有少數人想到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例如因家庭暴力造成對女性本身的合法權益的侵犯時,大多數受害女性受「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思想影響,往往最終選擇忍氣吞聲。
(五)社會維權體系不足
目前,社會對女性的權利救濟狀況不盡人意,缺乏健全的社會化維權格局;較重視司法救助,社會救助薄弱,有許多受害女性的投訴得不到解決,直接誘發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及惡性刑事案件的發生;
訴訟中,打擊重於保護,強調對加害人的制裁,而缺乏對受害女性保護的實際措施;《婦女權益保障法》及其他法律賦予保護婦女權益的國家強制力作用有限,女性想通過法律真正實現權利救濟並不容易。
『柒』 女性是怎麼取得政治權利的
西方女權主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代女權主義 (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 西方女權主義起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後,19世紀下半葉出現第一代,和歐洲工業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群巴黎婦女進軍凡爾賽,向國民議會要求與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權,揭開了女權運動的序幕。1790年法國女劇作家高爾日發表了《婦女權利宣言》,提出17條有關婦女權利的要求。宣言後來成為女權運動的綱領性文件。1792年,英國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發表《為女權辯護》一書,提出婦女應當在教育、就業和政治方面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紀中葉,女權運動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 。直至1920年,美國通過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選舉權。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目標明確,婦女要求與男子有相同的經濟、政治權力;以行動、實踐為主,側重於推動立法。最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領導的婦女同工同酬運動與各國女性爭取選舉權的一系列運動。這一階段奠定了女權運動的奮斗目標,也形成了女權運動是一場社會實踐運動的基調。教育、就業及政治權利的訴求歸根結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會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勞動力市場是女權運動的最大障礙。可以說,把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利地位視為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這一階段形成的。盡管其後女權主義思想理論有了發展,勞動力市場的環境背景也在不斷變化,但是這種觀念還是在女權主義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權主義(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現代女權主義,這一階段是女權主義在西方最重要的階段。女權主義者發現,盡管女性在政治經濟領域爭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顯的成果,但是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選舉權的婦女群體在政治依然處於從屬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業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職業隔離與職業發展前景不佳的問題凸現。這種矛盾的情況促使女權主義者向縱深思考,形成了獨特的女權主義理論,主要有三派: 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這一派別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朱麗葉忒.米切爾,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義的問題,給予馬克思主義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旗號。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主要是從經濟和階級斗爭方面要求婦女和男性的平等,他們所重視的是婦女的經濟地位與物質生活。雖然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社會主義女權主義的重要理論淵源。把無交換價值、無報酬的家庭勞動視為階級壓迫,積極地投身社會的生產勞動。在重視生產經濟領域的問題上,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是第一代女權主義的直接繼承者。 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代表人物為19世紀英國的米爾、當代美國的傅瑞丹。米爾是英國十九世紀自由主義健將,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書中,集中地闡述了他的女性權益的觀點。米爾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關系猶如主人與奴隸的關系。現代社會就是人們有遷徙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機會。但是對已婚婦女而言,她卻沒有這些現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繼承了18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同時又更加強調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參與。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書中,首先對女性的家庭角色展開銳利的解析與批評。傅瑞丹指出父權社會的文化機制竭盡所能地塑造一個幸福的家庭主婦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託於家庭與婚姻關系。然而這個理想形象,只是個迷思。為了發揮自我潛能,婦女必須和男性一樣從事公共領域的活動。故此,傅瑞丹鼓勵女性放棄以家庭主婦的形象作為自我認同,不過,她並未提倡女性在實質上放棄家庭生活,而是在事業與家庭間取得平衡。自由主義女權者認為家庭束縛是一種強有力的干擾因素,必須依靠國家立法干預,形成介入機制。因此,自由主義女權運動繼承了自由主義運動的衣缽,以爭取立法保障為主要訴求,積極維護婦女政治權利。 激進主義女權主義:這一派誕生最晚,活躍於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嚴格地說,這一派並不是統一的思想派別,而是前兩種思想流派極端理念的集中表現。以美國的凱特.米麗特為代表,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學》為思想典範。這一派把社會主義女權主義的家庭私人生產剝削解讀為「性剝削」,把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的家庭束縛解讀為「性束縛」,他們把女性和男性完全對立起來:男人是敵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溫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壓迫者,女人是被壓迫者……實際上,他們將女權運動要求男女平等的社會訴求改造成了從根本上消除男女差異,直至女權至上。對女權運動的傳統領域——社會政治與經濟,他們抱著輕蔑的態度,他們把女性解放運動解讀為「性解放」,要求從根本上消解傳統家庭模式。他們的激進主張與「性解放運動」都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爭議。 第三代女權主義:後現代女權主義,面對「性解放運動」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保守主義對婦女解放運動的有力質疑,離婚率明顯上升,愛滋病泛濫等等,女權主義者開始反思。特別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對立方面,形成了「溫柔的女權主義」「綠色女權主義」。他們一方面肯定了女權運動保護女性社會權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對女權主義者試圖顛覆傳統家庭模式提出了質疑。後現代女權主義還在成長階段,分為唯本論與構成論兩個主要派別。唯本論繼承了傳統女權主義的男女二元分界,試圖在承認男女差異的基礎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構成論則從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強調性別角色的社會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張看成父權制的產物。雖然兩者理論出發點不同,但是都在認同傳統家庭模式基礎上完成婦女解放的目標
『捌』 女性主義的歷史
人類社會史上,人權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歷史,但人權概念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並不包括女權 。早在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熱(法語:Olympe de Gouges)發表《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或稱《女權宣言》的時候,女性主義運動就已經拉開序幕。《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開宗明義,認為:「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兩年後這個宣言的作者就被她過去的男性同黨推上了斷頭台。
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中,「人權」(rights of man)的含義只是男人的權利,不包含女人(women)。 女權運動即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意為女人的人權,推動女人的做人之權從邊緣進入主流,使女權成為整個人權的重要內容。
女性主義批評,作為一種文本批評或話語批評的時尚,則遲至1960年末的政治動盪時期才在西方出現。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初,當代女性主義批評的啟蒙者之一,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就已經注意到,在主流話語中缺乏婦女的聲音,大部分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其實都只是說著男性作家要她們說的話,做著男性作家要她們做的事。法國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於1949年提出「人造女性」(即女性是人為建構的)的著名論點,催生了一批女性主義批評家,後者開始關注大眾傳媒如何與父權制「合謀」建構一個軟弱無能的小女人,這些話語批評家相信,對父權制度的批評不能離開對父權制話語的批評。
女性主義在19世紀漸漸轉變為組織性的社會運動,因為當時人們越來越相信女性在一個以男性中心的社會中受到不平等對待(請見父權條目)。女性主義運動根源於西方的進步主義,尤其是19世紀的改革運動中。組織性運動的時間是起於1848年在紐約州色內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開的第一次女權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