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鮑叔牙

道德經鮑叔牙

發布時間: 2022-11-07 14:46:40

1. 東周列國故事第7章一一鮑叔牙仁義至交,管夷吾修談治國

人生在世,難免交友,友分多種,莫逆之父,生死之交,酒肉之交,凡此種種,名利義氣,都含一個我字在裡面,古今交有典故事例,枚不勝舉,但無一能出管鮑之交。

連稱,管至父弒襄公立公孫無忌為新君,招賢納士,管至父推薦同族管夷吾應召入朝。

管夷吾字仲,人稱管仲,此人不僅相貌偉岸,精氣神俱佳,且博通古今,上曉天文,下知地理,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

管仲與鮑叔牙認識,兩人一起做生意,賺了錢分利潤時,按理同等投入應該平分,但管仲總是要多拿幾份。鮑叔牙的隨從看不慣,常替主人抱不平,鮑叔牙對他們講,管仲並不是心貪那幾份錢,他家裡貧窮吃上頓沒下頓的,是我心甘情願讓給他的。

又有人給鮑叔牙說,管仲在隨軍顧隊打仗時,到了陣地,總是縮到隊伍後面,當打完仗回營時,又在前成先頭隊伍返回,大家都恥笑他是個膽小鬼,這樣的人又怎能是可交之人?鮑叔牙笑道,管仲家裡有老母尚健,他知自己不能死,若死了誰來孝養?你們以為管仲是真的怕死嗎?

鮑叔牙也常常與管仲探討許多事情,倆人往往意見不統一。鮑叔牙常感嘆道,人這一生都是有機遇的,一旦管仲有了好的機遇,沒有什麼事辦不成的。

管仲聽到鮑叔牙的這些說法後,心生感慨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唯鮑叔牙。於是倆人結為生死之交。

襄公諸兒在位時,有2個弟弟,(2個兒子之說純屬演義類)大弟叫糾,魯國女所生,小弟叫小白,莒國女所生,當時准備傳位給這2人,管仲和鮑叔牙各輔教一人,但因襄公以淫亂出名,鮑擔心日後因淫生禍,建議公子小白到別的國家生活成長,等以後再找機會回國一展宏圖。二人便逃到小白舅家莒國去了。公孫無忌篡位召入管仲,管仲料無忌也當不了幾天君王,便和召忽商量,帶公子糾跑到其舅家魯國去了。

齊公孫無忌元年春二月,百官集聚朝中祝賀新君,連稱,管至父自恃功高位壓群臣。當時有位襄公時的大夫叫雍廩,見大家心有怨憤,假說在魯國的公子糾准備攻打齊國,問大家聽說了沒?眾大夫都說未有所聞,雍廩神神秘秘沉默不語。退朝後,大家相約去雍廩家,雍廩縱說大家殺掉公孫無忌以解屈膝之氣, 眾人響應共謀。

雍廩設計拖住連,管二人,又以國事為由率諸大夫叩見公孫無知,無知不防,還未坐穩,諸大夫一擁而上,雍廩用匕首從後刺之,當時飛絕而亡。可悲公孫無忌在位才一個多月,也足見管仲預事之遠。

公子糾和小白得知無忌被殺,爭先恐後要回齊國繼位,各自借舅家兵力暗地較勁,小白入齊早先一步,被擁為君,是為桓公。

魯庄公聽說小白當了齊君,以長幼之名大怒誓伐齊國,然伐齊未成,反遭慘敗。子糾,管仲皆又隨敗軍魯庄么逃回魯國。鮑叔牙心念管仲之才,游說齊桓公小白以武力威協魯交出公子糾,魯庄公無奈殺糾。鮑叔牙又設計以仲負罪而暗通相救,以管仲為天下奇才及各種比方說法,讓小白不但沒殺管仲反而為其後用。

齊桓公欲拜鮑叔牙為上卿,把國家大事委任於他,鮑叔牙說,自己只是做事小心敬慎,循禮守法的人而己,並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桓公說:「你辦事,我放心,你不要推辭。鮑叔牙又給小白講了一些治理國家要達到什麼高度的道道行行,小白聽話里有話,便問鮑叔牙難道世間還有比你更有治國之才的能人?鮑叔牙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幾點:寬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違背它的准則,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結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范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准則,我不如他;鮑叔牙又把桓公和管仲之間的矛盾調解開了,又把如何解救管仲的辦法給小白說了,還好,這小白是個惜賢的明白人,便卜了吉日親迎管仲入朝。

君臣寒宣以禮,互致問候,直奔主題。

桓公問,齊國是個大國,威服諸侯,自從襄公政令無常,發生了變化,我才主社稷,人心未定,國勢不張,現在想修整國政,立規定紀,應先怎麼做?

管仲答,要先治理好百姓。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

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說:「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麼辦呢?」

管仲回答說:「人民少,並不可怕。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備上述四條,怎麼怕人民少呢?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

桓公說:「請詳細加以說明。」

管仲回答說:「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贊美。常語說,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於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

桓公說:很好,點頭豎指。

桓公又問說:「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時於天下,可以做到么?」

管子回答說:「可以。」

桓公說:「從哪裡做起呢?」

管子回答說:「從愛民做起。」

桓公說:「愛民之道如何?」

管子回答說:「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寬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後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減少刑罰,薄收賦稅,人民就富裕了。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於國,人民就有禮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這些就是愛民之道。」

桓公說:「人民富裕而又團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

管子說:「開發財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於百姓。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團結眾人;說話一定算數,法令就不會失靈。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

桓又問,人民富裕了,怎樣才能穩定不生亂?

管仲答,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必然也會帶來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現象。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話,就會產生極大的危害。富人太富了,錢太多了,他不聽你使喚。而一個人太窮的話,一無所有,一貧如洗,他就不怕你處罰他。這樣的話,國家的法律、條令就得不到貫徹和實施,國家的秩序就會受到影響。我提出十六字方針: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



    最後,桓公問:民富國強,可以號召天下諸侯了嗎?

管仲說:還不行,主公想稱霸諸侯的話,不如尊周而親鄰國。

桓公問:具體怎麼辦呢?

管仲答:看下我們的國土,把侵佔鄰國的土地還給他們,再送給他們重禮,則周圍的國家都和我們好了。再派人帶著錢財,周遊四方,到處去搜羅人才。然後找那些有問題的諸侯攻打他,可以擴大國土,找那些淫亂篡弒者殺了他,可以樹立威信。這樣,諸侯們都聽我們的了。然後主公再率領諸侯擁護周王,那麼王室就受尊敬禮了,主公也就更受尊敬了。

      管仲與齊桓公長談三日三夜,從興國先興民心,先讓民富,強國先建民生,穩國要平貧富等多方面,把他的見解和措施給齊桓公講了一遍。

    齊桓公採納管仲之謀,最終登上春秋霸主之位。

當然我們談歷史,肯定佩服管仲的治國之治,但我覺得,我們更應該敬佩齊桓公小白,做為君王,不計射勾之仇,虛心聽取見議,有一顆強國愛民之心。如果他像他哥一樣混蛋,你管夷吾縱有天大的本領,也早就死於檻車之下了。至於鮑叔牙,無語,自古及今,僅此一人。

2. 誰有古代禮貌待人250——300字小故事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 善惡轉化這件事,在劉邦等人的身上是如何體現的

《道德經》有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和惡可以轉化嗎?我們來看幾個小故事。

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最好的榜樣自然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虞舜是長子,但是失去母親。父親瞽叟又娶了一個老婆,生了一個兒子象。父親,後母,異母弟三個人聯合成一個整體共同對付虞舜。打罵都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想要虞舜的財產和妻子。

他們不斷想辦法害虞舜,包括趁修糧食亭時放火燒,趁虞舜挖井時,三人合力把土填回井裡,他們以為這樣虞舜總該死了吧,於是他們就開始分財產。

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史記·十二本紀·五帝本紀》

結果虞舜回來了。



很多人不是這樣想的,比如劉邦,韓信,本來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這是善,但最後結果的果卻是惡。因為他們習慣性地站在很高的地方要求別人,要求高了,那善就少了,善少了,惡自然也就隨之而來了。

4. 以直報怨or以德報怨

以直報怨or以德報怨

《論語》中記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提出的以直報怨包含兩重意思,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對待破壞規則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訴對方,你什麼地方辦錯了事。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首先,「以德報怨」與「報怨以德」兩句的含義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其次,《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又言「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和大怨,必有餘怨」?王弼點評說:「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王弼此說正合「報怨以德,必有餘怨」之理。為什麼「有餘怨」?「天道」施之未盡,怨未盡泄。「天道」不以「和大怨」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傷痕猶在,其傷雖復,其痕猶存。余怨是舊傷疤,很容易復發。和解大的怨恨之後,沒有新的摩擦還可以,一旦出現新的摩擦,很容易勾起舊怨,新仇舊恨疊加還好嗎?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以德回報怨恨的態度怎麼能算作善?《道德經》中的「德」是循道之德。既然「報怨以德」不算作上善之舉,什麼是上善之舉呢?上善之舉是積德不結怨。這和《黃帝內經》中「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以及《易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是一個道理。

防患於未然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然而,如果「怨」已形成,又該則么辦呢?

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追求公正,泄一時之憤,大可以以直報怨。如果只是為了搏得他人的貌似一點點同情憐憫,甚至可以以怨報怨。

問題是,泄憤了之後呢?變成怨婦之後呢?這個過程中自己究竟得到了什麼?

其實什麼也沒有,不是被貌似強大的自我吞噬就是被可憐的訴求吞噬,淹沒在了情緒當中,一點也沒有成長。這真的是最好的結果?

不是,真正的強者是最後才笑的那個人,這樣所有的痛苦都是值得的,所以也最開懷。

所以,其實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有暫時的妥協才能贏得成長的時空,強大自我;才能絕地反擊,後發制人。

忍是為了不忍,以德報怨不是大度到消弭怨恨,只是不被怨恨吞噬,贏在最後。

以史為鑒,時空曠遠,宜放眼量,舉幾個例子。

一、李世民與魏徵。

李淵的二兒子,戰功赫赫。在戰斗的過程中,網羅了一大批人才。這些人才當然希望李世民能夠登上皇帝寶座,他們才可以發達,便不停地有意無意地撩撥他,啰嗦皇帝的種種好處,暗合李世民的心意。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才是正宗的接班人,他的手下也有一幫押寶的人,等著他發達之後幫助治理國家,享受黨和國家領導人待遇。眼看李世民越來越危險,手下一個叫做魏徵的要李建成提前動手,滅了李世民。

奈何李建成是一個溫良無毒的丈夫,不忍心對親弟弟開刀。這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僅滅了哥哥弟弟,而且將他們的兒子家眷全部消滅,嬰兒也不能倖免。

按說這樣的人對魏徵,應該更是仇恨的。結果因為愛才,以德報怨,竟然成就了一段君臣配合無邪的千古佳話。

二、林肯

林肯競選總統前夕,在參議院演。當林肯站上演講台的時候,有一個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所有的參議員都大笑起來,為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但能羞辱他而開懷不已。「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林肯說,「他已經去世了。但我一定會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麼好。」

眾人不約而同地為林肯鼓起了掌。 林肯轉過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 「據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

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技術。」 接著,林肯又對所有的議員說:「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幫忙。

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及的。」 說到這里,林肯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都化為真誠的掌聲。

三、齊桓公與管仲

他在與公子糾爭位時曾挨過政敵管仲的一箭,差點要了他的性命。應該說齊桓公與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當他登上國君之位後,卻以政治家的敏銳,桓公意識到齊國的發展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

聽從了師傅鮑叔牙的勸說,以博大的胸襟寬容並重用了管仲。由於齊桓公以毫無芥蒂的重用回報當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動了管仲。

從此,管仲便盡心效力國事,鞠躬盡瘁,最終助齊桓公實現富國強兵,成功進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歷史偉業。

四、藺相如與廉頗

藺相如也是一個以德報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氣和智慧,讓趙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趙國,功蓋朝廷。

後來,在秦趙兩國的澠池之會上,當趙王處境非常尷尬的之時,他又憑借自己的睿智和膽略,幫助趙王擺脫了受辱的困境,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由於其功勞顯赫,得到趙王的重用和封賞順理成章,天經地義。可是,生性剛直粗獷的廉頗卻偏偏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揚言一定要找個機會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藺相如。

而藺相如聽說後,不但沒有嫉恨和報復,反而為了避免發生不愉快,寧願一直躲著廉頗,即使是兩人的馬車在路上不巧相逢,藺相如也讓車夫退避以禮讓廉頗。

藺相如以如此忍讓的寬厚和仁義回報廉頗的盛氣凌人,最終感動了廉頗,使廉頗意識到自己的小肚雞腸和無理取鬧的不仁。

後來,慚愧難當的廉頗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請求藺相如的原諒和懲罰,原來不睦的文武二臣終於消除了讎隙和誤解,從此結為生死之交,在戰國後期風雨飄搖的形勢下,共同支撐和維護著趙國的江山社稷。

5. 智慧如眼目,雖明察秋毫,卻見不到睫毛

就是說:什麼都會有自己的盲點,就像眼目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一樣,一個力拔千鈞的力士也不能抓著頭發將自己提離地面。什麼都有其局限性。

出處:
史海拾殼

文等 原創首發於 2005-10-25 9:00:23 人氣:16214



三皇五帝,人類精神王國里那個遙遠的夢,依然能夠點亮現代人久久的懷念。周武王禮遇「三仁」,不知不覺的收買了讀書人的心。如果天下的人都像其周公那樣,何愁一個小島不能收回。

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齊桓公怎能與諸候爭霸。忘記介子推吧,假如男人都死光了,孫武訓練的女兵也能上陣。寫在牆上的恥辱能保留多久呢?「卧薪」是窮人的生活,「嘗膽」是富人的游戲。

2.

差點被趕盡殺絕的趙氏孤兒,在歷史的煙塵里逃荒。那個走到西部關口的人,留下一本《道德經》,揚長而去。好一部《春秋》,成就了帝王,愚弄了人民。

蘇秦、張儀「合縱」「聯橫」演繹著現代的戰爭格局,有個叫商鞅的人說:「誰把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兩金子」。治病救人的神醫扁鵲,面對剌客的刀卻不能救自己。



誰還記得趙武靈王的那句話:「靠書本駕車的,不能盡曉馬的脾性,拿古法治今的,不能通曉事物的變化」。富國強兵,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時,沒有那麼好的運氣。報國無門,何必去投什麼江嘛?還說是受什麼小人排擠,偶看根本就是不負責任的逃避。

孟嘗君是個聰明人,他明白什麼叫「士為知已者死」。藺相如的那張嘴能敵百萬兵,所以後來稱得上「賢相」的都不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危急存亡的關頭,站出來,有人在出賣自己的國家,還擔著美名。



荊軻渡過的易水在幾千年後,仍然寒徹透骨。誰說是「無顏見江東父老」,許多人做了裱子,還可立牌坊,你即使踏過烏江,仍然還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劉邦對群臣說:「朝堂上定好計謀,就能指揮千里之外的軍隊打勝仗。在這方面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百姓,保證前方軍隊的糧食供養,在這方面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這方面我不如韓信。他們三個都是出類拔萃的英雄豪傑,我能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能,這就是我奪取天下的原因」。

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被處以閹割生殖器的「腐刑」。王莽背上篡漢的名聲,還沒過足黃帝的癮就被跺成了肉泥。28歲駕宛舉兵的劉秀,輕而易舉奪得了天下。秦漢的宮殿那麼雄偉,終就抵不過一把火。



智慧如眼目,雖明察秋毫,卻見不到睫毛。能自己認識和糾正自己錯誤的人是很少的,生活苦的人很少顧慮安全,享受安逸生活的人,處處怕發生危險。曹軍士兵活捉了呂布,把他緊緊地捆綁起來。呂布說:「綁得太緊了,稍微綁松一點吧。」曹操說:「捆綁老虎不能不緊呀」。

建安七子是指魯國的孔融,廣陵的陳琳,山陽的王粲,北海的徐斡,陳留的阮瑀,汝南的應瑒,東平的劉楨等七人。他們學問廣博,無所不學;文辭創新,從不因襲,像馳騁千里的駿馬,在文壇上並駕齊驅。



徐元直見了劉備,他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卧龍呀!將軍願意見見他嗎?劉備說:「請您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此人應該去拜訪,不應當無禮地將他招來,將軍應該屈尊去看望他才是。」劉備三顧茅廬,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五虎上將,火燒赤壁,六齣祁山,奈何魏軍有個司馬懿。

諸葛亮從斜谷出祁山,駐軍在渭河以南,幾次向魏軍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相持一百多日,諸葛亮病重,死於軍中。等到蜀軍退去,視察蜀軍住過的營地,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曲有誤,周郎顧。孫策臨終前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當時周瑜才24歲。會稽人嵇康,陳留人阮籍,河內人山濤、向秀,沛國人劉伶,阮籍的的侄兒阮威,琅邪人王戎。這些人常在竹林聚會。

清談誤國,養虎為患,改過自新,八王之亂,看死衛玠,陳壽寫了六十五篇《三國志》。顧愷之作人物畫,人體形象畫成,眼睛卻常常幾年不點,有人問:「這是什麼緣故?」顧愷之說:「人體四肢美醜,對於人物畫而言,本來無關宏旨,而真正體現人物精神的東西,恰恰正是在人們的兩眼上」。



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偏愛至極,贊賞備至。因狂熱地喜愛羲之的《蘭亭集序》書法,下令將其作為自已的陪葬品,於是這部被褚遂良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精品失傳於世。桓溫說「既不流芳百世,何不遺臭萬年呢」?

一位老鄉來拜訪,謝安問他有沒有錢回家。老鄉說,有蒲葵扇五萬柄。謝安便拿一把蒲葵扇出入於朝野,京師士庶人見了,爭相購買,一時扇價暴漲。孝武帝35歲因為一句玩笑被自己的女人用被子活活給悶死了,好笑的是沒人追究這弒君大罪。



《五柳先生傳》中這樣寫道:「有一位先生,不知其姓名,也不知道是怎樣一位人。他不羨慕名利,不愛說話,喜歡清靜,喜愛讀書,又不窮究書的旨義,然每當領會書中樂趣時,便高興得忘記吃飯。天性嗜酒。由於家裡窮不能常喝,所以親朋好友知道這種情況後,常常擺酒款待他。先生家徒四壁,房子破漏,吃的常常顧了上頓沒下頓,雖然如此,先生還是經常寫點文章,自得其樂,抒發自己的志向報負。並以此忘懷世事人情之得失,

武帝對劉穆之說:「我剛剛發起義兵來,急需一名軍吏,你看誰能充任?」穆之回答說:「沒有人比我更適合了。」武帝笑道:「卿能自屈,那麼大事可以成功了!」元善見禪位讓國,也難逃一死。



一個清操自守,一個自毀長城;一個懷情而死,一個垂簾聽政。武帝對楊素說:「好好的自相勉勵,不要發愁得不到富貴」。煬帝在他卧病在床的時候,每次都令名醫去診治,卻又唯恐他不死。

誰有「運籌帷幄之策,安邦定國之功」。誰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玄武門的那枝箭,射進了歲月的長河。還好意思質問魏徵「你挑拔離間我們親兄弟,是什麼意思?」一把胡須,賺得李績以死效命。

10·

虞世南死的時候,太宗寫詩一首,擱筆之後嘆道:「鍾子期死,俞伯牙不再彈琴。我寫此詩,又給誰看呢?」他讓褚遂良拿著詩稿到虞世南的靈前吟誦一番,然後燒掉。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過早夭折的詩人在藤王閣上吟誦「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走出史官唾沫的紅顏,只因為圓了女人們不敢想的夢。

註:近來讀史,知高人得殼,粗人拾貝,偶乃粗人,故名。

網址:http://www.up2c.com/book/article/y2005m10/2005102590022153752.asp

6. 道德的歷史典故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
基本釋義:
1.一種社會意識形態;2.合乎道德的。
詳細解回釋:答
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2.社會意識形態之一;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7. 列出你喜歡十位的古代英雄人物(名人)

老子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太清宮鎮,古屬亳州譙城)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註:《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屈原
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

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後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雲、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象、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後,憂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盪,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於自然現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思想都產生了懷疑,從而發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洩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武則天 則天大聖皇後武曌(624—705年)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高宗李治皇後,後改國號武周,定都洛陽。690—705年在位。名曌(zhào),世人據其封號稱之為武則天。性巧慧,多權術。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huò)的次女,生母楊氏是武士彟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斗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氏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武氏行事干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但相同時期徐賢妃聰慧過人,武氏失寵,一直在最低才人檔次徘徊,後結識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忠貞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且太宗崩時,曾言「佳兒佳婦」,不應廢王皇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後武則天親自殺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後,迫使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冊立皇後後,武則天歹毒至極,將王皇後,蕭淑妃手腳砍斷,醉骨。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廣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武則天為了掃清自己最後障礙,先殺長子,後謀殺次子,廢三子,軟禁四子。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這並沒有改變門閥觀念,只是武則天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個表現。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曌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宮,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功過參半。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須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於此詩可見。

武則天還有《臘日宣詔幸上苑》詩雲: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說武則天於某年冬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後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案此詩寫於691年,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於此詩題解雲:「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雲雲。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說較為可信,所謂今花神催開百花,乃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布置。

據《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於世。

武則天年譜

1歲,武德七年(624年),生於長安。父,武士彟,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元慶、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2歲,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封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關、望雲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後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迴文水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彟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娘」。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於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葯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按當時的法律,皇上死後,沒給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後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後暗示武氏留長發,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後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31歲,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為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後的舅父看出皇後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後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後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為後。十月十三日,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後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後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空。本月,武後處死王皇後、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後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後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後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後制《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後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奭。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後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並州。二月初十、至並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並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後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並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後一行離並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後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後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後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歲,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後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採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後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39歲,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後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後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後,高宗視朝,武後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為「二聖」。約於本年,武後生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後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本年,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後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後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年)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46歲,總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後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後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49歲,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50歲,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曲。
51歲,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後稱天後,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後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後祀先蠶於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後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後,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後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殺。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53歲,儀風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後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於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55歲,儀風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後於光順門。
56歲,調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57歲,永隆元年(680年)正月十九日,武後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後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59歲,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60歲,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後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並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於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後進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
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後。武太後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後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後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後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後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後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

8. 中國歷史每個朝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一、春秋:齊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鮑叔牙、易牙、豎刁、鄭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潁考叔、公子糾、宮之奇、公孫無知、晉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鄭、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石碏、石厚、州吁、鄭突、鄭忽、老子、孔子、孫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踐、闔閭、夫差、文種、專諸、要離、慶忌、吳王僚、伊尹、燭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嬰、慶父

二、戰國:樂毅、吳起、孫臏、龐涓、廉頗、趙牧、趙奢、趙括、項燕、田單、韓非、荀子、莊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荊軻、高漸離、樊於期、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鄒忌、白起、商鞅、李悝、藺相如、屈原、魏斯、樂羊、西門豹、孔伋、楊朱、聶政、申不害、屍佼、趙武靈王、匡章、淳於髡、張儀、蘇秦、田辟疆、田忌、鬼穀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鵲、范雎、蔡澤、郭隗、唐蔑、宋玉、觸龍、毛遂、魯仲連、公孫龍

三、秦:嬴政、呂不韋、李斯、尉繚、王翦、王賁、李信、蒙驁、蒙武、蒙恬、嬴扶蘇、嬴胡亥、趙高、章邯、司馬欣、董翳、李由、甘羅、嫪毐、陽泉君、嬴子嬰、嬴成矯、徐福、盧生、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張良、韓信、蕭何、劉邦、陳平、周勃、夏侯嬰、曹參、范增、項伯、項庄、樊噲、英布、彭越、熊心(楚懷王)、龍且、酈食其、鍾離昧、周殷、灌嬰、周章、魏咎、趙歇、田儋、田臧、李歸、鄧說、伍徐、張賀、庄賈、朱雞石、余樊君、王離、陳余、張耳、宋義、涉間、蘇角、李左車、田榮、殷通

四、漢:劉邦、蕭何、曹參、韓信、張良、英布、周勃、周亞夫、呂雉、呂祿、呂產、陳平、灌嬰、灌夫、郅都、寧成、張湯、東方朔、劉徹、劉啟、劉安、衛青、衛子夫、霍去病、霍光、劉賀、田蚡、竇嬰、蘇建、蘇武、司馬相如、卓文君、司馬談、司馬遷、揚雄、李廣、李陵、王莽、趙飛燕、趙合德、劉秀、馬援、鄧禹、吳漢、蓋延、趙破奴、張騫、劉細君、王昭君、梁冀、陳蕃、竇武、何進、盧植、皇甫嵩、朱雋、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紹、袁術、鄭玄、張衡、賈誼、晁錯、郭解、劇孟

五、三國: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黃忠、馬超、魏延、法正、龐統、周瑜、司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滿寵、蔣濟、韓浩、陳群、張遼、徐晃、許褚、典韋、張郃、於禁、樂進、李典、曹仁、文聘、張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淵、夏侯霸、夏侯威、姜維、魯肅、呂蒙、陸遜、張昭、張紘、虞翻、丁奉、徐盛、陳武、潘璋、甘寧、太史慈、蔣欽、周泰、董襲、駱統、廖化、馬謖、王平、蔣琬、劉禪、孫亮、凌統、費禕、諸葛瑾、公孫淵、鄧艾、鍾會、諸葛恪、司馬師、司馬昭、孫皓、曹髦

六、晉:司馬炎、司馬衷、賈充、賈南風、王祥、羊祜、王渾、王浚、陸機、陸雲、周處、劉琨、謝逖、陶侃、孫秀、劉淵、石勒、石虎、王彌、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覽、王導、嵇康、阮籍、阮咸、劉伶、王戎、杜預、荀勖、何曾、張華、司馬攸、司馬瑋、司馬亮、司馬倫、司馬冏、司馬穎、司馬顒、司馬乂、司馬越、段匹磾、張寔、劉曜、劉聰、司馬睿、王羲之、王獻之、桓溫、謝安、謝玄、謝道韞、桓玄、苻堅、姚萇、慕容垂、陶淵明、王敦、司馬道子、孫恩、謝琰、王恭、殷仲堪、瘐楷、盧循、徐道覆、王猛

熱點內容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發布:2025-01-16 15:58:34 瀏覽:412
銀行告知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6 15:38:42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