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裁量

道德的裁量

發布時間: 2022-11-12 14:37:29

1. 道德在刑事司法過程中到底起什麼作用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裁量決定刑罰的基本准則,也是衡量刑罰適用是否公正的最主要標准。刑法擔負著社會保護和人權保護的雙重使命,刑罰的適用必須在被告人所犯罪行和應處刑罰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也就是建立罪刑之間的價值均衡關系,不能為了某種形勢的需要,或者為了平所謂「民憤」,就輕罪重判,更不能違背刑罰原則,背離法律規定重罪輕判。要做到寬要有理,嚴要有據,寬嚴適度,寬嚴相濟,牢固樹立「量刑不當也是錯案」的觀念,養成科學嚴謹、依法公正的量刑態度。 從刑事政策上考慮,刑罰手段應當謙抑一些,只有在道德控制、行政控制等非刑事手段失靈的情況下,才不得已動用刑事懲治手段。對犯罪的刑事控制應當著力於強化刑罰的必然性和及時性,而不應將重點放在重刑威懾上。刑事政策應向「兩極化」方向發展,即「輕輕,重重」,也就是寬嚴相濟。所謂「輕輕」,是指對輕微犯罪的制裁更為寬松,盡可能使用刑罰替代措施或非監禁刑,如緩刑、管制、罰金等;所謂「重重」,是指對危害嚴重的犯罪,如有組織犯罪、恐怖主義犯罪、毒品犯罪等,採取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 目前,重刑主義思想在我國刑罰制度中的制刑、量刑和行刑等方面都有一些表現。在立法上,一是用刑罰手段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凡是採取行政、經濟、道德等措施效果不明顯的,就要求動用刑罰;二是刑罰在相互攀比過程中越來越重,本來1979年刑法在刑罰設置上是比較合理的,死刑罪名只有28個,但後來什麼犯罪一突出,就加大刑罰力度,結果人大通過一系列的補充立法,死刑罪名增加到68個,1997年修訂刑法幾乎全部保留,我國成了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國家。在司法上,一是將「嚴打」理解為多判、重判甚至多殺,惟恐受到「打擊不力」的指責。有的地方甚至採取定指標的辦法,提出判重刑的要佔多少比例以上,有的把所謂判刑數量、重刑比率作為評判刑事工作成績的標准,結果「水漲船高」,不僅量刑普遍偏重,而且擴大了「嚴打」對象的范圍;二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定罪輕量刑的不良傾向。在相當一部分人思想觀念上,長期存在一個帶普遍性的認識問題,以為刑事案件只要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程序合法就行了,量刑上輕一點重一點沒有關系,不是什麼問題。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一審法院在裁量決定刑罰時,有的就採取寧重勿輕的做法,認為判重了二審可以改判,改判了也不算錯判。檢察機關一般是抗輕不抗重,判輕了一旦抗訴,二審改判就算錯案了。因此,往往在量刑幅度內普遍偏重判處。二審法院審理中,只要事實、證據和定性上沒有問題,只是量刑偏重一點,一般也就不改判了;三是存在重人身刑輕非監禁刑的傾向。本來新刑法增加了非監禁刑的適用范圍,但法院判刑適用單處罰金、拘役和管制的很少見到。在制刑、量刑上的重刑傾向,必然會影響到行刑的效果。 重刑主義思想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違背了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第二,有損於司法公正和公平;第三,不利於罪犯改造和歸順人心;第四,使少數頑固分子形成嚴重的對抗和仇視社會的心情;第五,增加了不必要的司法成本;第六,不利於實現長治久安;第七,也有損於我國的國際形象。

2. 如何理解裁量公正

司法公正是人類自有司法活動以來不懈追求的永恆主題,是古往今來人們渴望實現的共同目標。為確保司法公正,司法系統進行了一系列司法制度改革,以求實現司法公正最佳社會效果和社會價值。國家制定法的價值要通過法在社會中的運行得以實現,在法律運行過程中,法也賦予司法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司法自由裁量權運用當與否,直接關繫到司法是否公正,關繫到司法機關的聲譽,關繫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本文就司法公正與司法自由裁量的沖突形態與協調互動展開論述,以力圖更准確、更明晰剖析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運用司法自由裁量權,確保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發展。

一、司法公正與自由裁量沖突的若干形態

司法自由裁量權是指法官或者審判組織根據自己的認識、經驗、態度、價值觀以及對法律規范的理解而選擇司法行為對案件作出裁判的權力。【1】司法自由裁量權是法官職業的基本屬性和本質要求,其正當行使,對於公平合理解紛止爭、確保司法公正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當前司法的現狀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司法自由裁量權在審判中的濫用與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不相適應,產生了一定的沖突,具體表現形態如下:

1、法律沖突形態。現有的理論和經驗表明,在立法上制定一個包羅萬象、邏輯統一、內容完備的法典是不現實的,法律的確定性是相對的,法律規范存在沖突、模糊、滯後甚至漏洞已是不爭的事實。法的制定往往是對現實生活中已存在社會現象進行歸納上升為國家意志而生成的,它既是以往社會秩序的延續,又是在與原有秩序的沖突與交流過程中得以認識和發展的。故在法的制定中,要考慮到社會發展和現實因素,對一些法律現象及裁決不能規定太細,而需要一定的彈性范圍,以便具體操作,為法官的自由裁量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可能。司法公正要求用統一的標准來裁決糾紛,但由於:(1)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得已有法律條文過時或不規范;(2)語言的不確性,立法者在制定法條時存在認識局限性,甚至有意識使用模糊語言;(3)法的內部不和諧,很多法律僅有原則性規定,不具有可操作性;(4)諸多地方性法規之間的沖突、政策與法的沖突等等。司法實踐中,案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法需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如何自由裁量取決於法官,這樣勢必會造成司法自由裁量權與司法公正的沖突。

2、體制沖突形態。隨著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法官職業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國司法體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法院在業務方面受上一級法院指導,同時將法院的人事管理歸屬於當地政府,法院被視為同級政府的一個工作部門,法官按公務員管理序列進行管理。法院所需的經費主要由同級政府財政部門預算核發,法院審判任務繁重卻經費困難,制約了審判工作的正常開展。法官待遇偏低,基層法院的法官要求調離法院的現象常有發生,同時也削弱了法官自身抵禦非法干擾的毅力和能力。法官的提拔任用、級別的解決須通過當地政府組織部門,個案的處理如得罪了領導,可能會影響該法官的政治前途。在這種體制下,極大制約了法官的自由裁量的正確行使,不利於公正司法,自由裁量權與司法公正產生了沖突。

3、法官素質沖突形態。一定意義上,法官對法律的認識能力與認識方式決定著一個裁判的結果狀態,甚至於在現實主義法理學者那裡,「這些司法人員在解決糾紛時的所作所為就是法律本身。」 【2】法官是自由裁量權行使的主體,其職業素養包括法律理想、職業道德、法學理論知識和審判實務技能是法官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不斷推進,人民法院的地位不斷加強,與之相適應的法官的絕對數量逞增長趨勢,但法官組成人員成份復雜,高等院校法律專業畢業生進入法院工作的人員所佔比例偏低,法官素質參差不齊,難以適應法官職業化要求。由於部分法官政治、業務素質較低,在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時,容易發生法律識別上的錯誤,造成法律適用不正確,處置不當等問題,導致司法自由權的異化和濫用,甚至成為極少數法官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工具,影響了司法公正。

4、庸俗倫理沖突形態。由於受社會上其他行業不正之風的影響,審判活動經常受到關系網、說情風的沖擊。案件當事人總是千方百計通過案件承辦法官的親朋好友、同學戰友、裙帶關系等等,要他們以這樣那樣的借口和理由找上門來。如不接待,說你不近人情;如接待,他就請你「關照關照」,網開一面。這種庸俗倫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法官正確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動搖法官公正自由裁量的決心,抱著只要不違反法律原則的心態,將自由裁量的砝碼傾向於親友說情的一方,踐踏了法官神聖的職業良知,做了這種庸俗倫理關系的奴隸。

5、法律意識沖突形態。普法教育是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一個重要舉措,對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改善執法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普法教育基本上來講還是流於形式、走過場,仍有相當多的幹部群眾對法律一知半解,在農村一些群眾還處於法盲狀態。這就給法院審判案件帶來「傳喚難」、「取證難」、「審理難」、「執行難」。案件起訴到法院後,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有的被告不應訴、不出庭;為了查清案情,部分群眾不願作證,不願自找「麻煩」;在案件審理裁判中,程序、實體處置是否合法,由於不懂法,缺乏對法官的監督制約能力,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顯失公平,造成案件久拖不決、反復開庭增加當事人負累、強迫調解甚至違法收集證據偏袒當事人一方等等,出現了一些當事人對法律的抵制情緒,極大損害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應有功效。

二、司法公正與自由裁量的價值取向

司法公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訴訟程序,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公正裁判案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打擊犯罪、制裁違法,切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司法公正受到懷疑,將會損害法院公信力。在一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中,司法公正體現在公平對待當事人、程序公正以及嚴格適用法律上。正像德夫林勛爵所指出的「公正是最高的司法道德」,「一個沒有表現出公平的法官,對審理程序來說,就像一個允許以肉搏戰決定輸贏而玷污庭審的裁判人或一個翻動撲克牌的預言家一樣,是沒有用處的。」司法公正,從微觀層次講,包含了依法與合理兩個方面的價值要求,也包括司法公開、司法被動等程序內容和正確適用實體法律的內容,要處理好從程序上解決充分、合理地保護當事人訴權及訴訟權利,與合理、節儉地利用司法資源,維護司法權威這一對矛盾關系。司法公正,是從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裁判的意義講的,它要求我們既要貫徹法律原則,又要依據具體規定,既要大的方面公正,又要在小的方面做到合理。

法官自由裁量權是司法的正當權力,依此種權利的性質,法官在司法過程中不僅不能任意裁決,它反而制約法官濫用權力的一種武器。依法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是使法律針對具體適用的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從而使法律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3】法官司法自由裁量權合理存在很長的時期:(1)英美法系國家認為,大法官是「國王良心的守護者」,「按照良心辦事是所有法官在進行司法審判時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19世紀後期,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姆斯就提出「法律的生命從來都不是邏輯,法律的生命是經驗」。英美法系的主流觀點是法官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2)在大陸法系國家,現代意義上的自由裁量權始於自由心證制度的確立。18世紀德國和法國的刑事訴訟法典相繼確立了自由心證制度。正如梅里曼分析的,在大陸法系國家,立法機關不可能制定完善無缺的法律,也不可能保證法典規定本身沒有任何矛盾,法典的制定不能做到明確無誤,法官也不能對案件作出裁判,而必須本著公平、正義這一總的立法精神或法律原則為案件處理找到法律依據。因此,法官在法律適用中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是不可避免的;(3)我國是成文法國家,雖然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法官具有自由裁量權,但由於案件事實的復雜性和實體法規定的局限性,法官在審判活動中對審判程序的選擇、證據的審查核定、案件真實的認定和裁判規范的選擇上必然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的權力。「任何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都要到邊界時才停止,沒有邊界的權力便是一種無休止的任意性的權力,必然弊害無窮。」 【4】自由裁量權亦如此。自由裁量權的運用和發展,是基於正確行使法律維護社會正義的需要,是實現法律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需要,是維護現代司法理念權威性的需要。

司法公正與自由裁量價值取向是一致的,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是為了更好的將法律的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的結合起來,根據案情和法律的彈性幅度准確把握法律,妥善的裁決糾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達到定紛止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進一步樹立司法權威和公正司法意識。總的來說,司法公正是自由裁量的前提和保障,自由裁量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法律方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依法裁量是司法公正的要求。司法裁量權的行使必須依法進行,這是對法官自由裁量的法律約束和限制,也是對自由裁量的引導和指導。法官在處理案件時,應根據查明的案件事實、總的立法精神的原則,在認定是否存在法律漏洞並且依據何種方式消除、彌補存在的法律漏洞時,必須依據已有的法律原則予以評價,並在此基礎上作出裁判。丹寧說:「假如他們違反法律,那麼就越出了它們被授予的許可權,因而其判決無效。」可見「依法進行」極為明顯。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要在依法的前提下進行合理控制,如違背已有法律原則進行自由裁量,勢必造成同一或相類似類型的案件的裁判結果相差甚遠,影響了法院適用法律的統一性,同時也損害了司法裁判在公眾中的權威性和正當性。

2、合理控制裁量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必要措施。司法自由裁量的行使乃是在特定情勢下對正義和合理的事物行使平衡權,這就是設定自由裁量權的價值目標。「法官自由裁量權是刑事法制的鎖頭,同時也是違法擅斷、破壞刑事法制的鑰匙,這個鎖頭和鑰匙都是拿在裁判官的手中。」 【5】法官自由裁量權是一把雙刃劍,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在很大程序上取決於法官的主觀能動性,裁量權行使得當能更好地體現司法公正,行使不當將有損司法權威,降低司法公信度,因此司法自由裁量權必須加以合理的控制,制定相應配套制約監督措施。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控制,應當從客觀原則和微觀制度的設定來確定權力運行的界限,將自由裁量權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防止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對法官的裁量權的限制應該以維護法律的精神和原則為限,而不能限製法律公平正義價值的彰顯,將法官個性化因素降低到不足以影響自由裁量權的正當化行使程度。

3、自由裁量須以司法公正為前提和保障。法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以便於法官更為合理公正的執法,做出正義的裁判,尋找潔理與情理的最佳結合點,達到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最佳統一。自由裁量權的設置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更有效地維護司法公正,只有以司法公正為前提,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才有現實價值。失去司法公正的自由裁量,只會導致自由裁量的濫用,減弱法的社會調節功能,當事人的合法權力得不到應有的公開保護,法的威嚴受到踐踏,自由裁量權成了法官不正當交易的黑色屏降。

三、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促進司法公正

正確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如果每一位法官都能正確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法院的公正司法水平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也會大大提升,申訴人上訪率會大幅度下降。因為從現在申訴止訪的情況來看,明顯違法的為數很少,大多是司法自由裁量權行使得不好。」【6】 可見,正確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實現自由裁量與司法公正的互動,對確保司法公正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實現自由裁量與司法公正的互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進一步完善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減少法律漏洞。

為適應社會發展及案情的需要,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需規定一些法律彈性幅度,以便於執法者針對個案的情況作出具體裁判。同時,法律健全和完善需要一個過程,眾所周知,無論一個社會的法律秩序多麼完善,總會存在一些漏洞,沒有法律漏洞的法律秩序是不存在的。再高明的立法者也不可能以規章條文來網羅一切行為准則,以已制定的法律規定來覆蓋一切具體案件。成文法本身的局限性、滯後性使得法律無論多麼超前和預見性,都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普通的法律規范和個案處理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距離。法律的不周密性,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太大,極易出現失衡偏差。如我國現行刑法總則部分對刑罰的適用方法規定既原則又籠統,分則中各罪的刑種搭配不盡合理,法定刑幅度過大。如刑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犯罪情節較輕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什麼屬犯罪情節較輕,沒有相應的司法解釋予以具體規定,不便於審判實際操作。要進一步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將法官自由裁量權調整到合理的幅度,使法官的主觀意識與法的原則相協調。一是要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法律規定的數量與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大小成反比;法律的模糊度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成正比;法律的精確度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成反比。」【7】二是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司法解釋,司法解釋要進一步細化、明確,盡可能減少模糊性的語言。同時司法解釋要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廢止一些已不適應的司法解釋,制定相應的新的司法解釋。三是堅持判例指導原則。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不承認判例的法律效力,但判例可以彌補不完善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經常刊登一些案例及裁判文書,以指導全國法院的審判工作,這一做法值得推廣和借鑒,在法沒有明確規定時,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可以上級法院的判例為指導,對案件做出處理。

2、進一步健全司法體制,確保法律公正高效運行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實踐,我國的司法改革已得一定的成效。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主略,並明確提出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司法改革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是維護司法公正和權威的需要,是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的需要。改革法院現行管理體制,要以依法治國方略為指導,以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為標准,全面推進司法改革,促進司法公正。一是改變法官人事管理機制,法院系統人事採用垂直管理的方式,法官的任命由上一級法院提請人大任命,與當地政府的人事部門脫鉤,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行政干預。二是法院經費保障納入中央財政預算,由中央財政直接撥付給法院,法院與中央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與地方財政分離。為減輕群眾負擔,法院對訴訟收費標准進行了改革,為彌補法院的經費不足,最高人民法院爭取到中央財政的支持,由高級法院按照司法績效和各地法院的具體情況核撥了部分經費,法院經費保障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大力推進審判方式改革,明確合議庭、獨任審判員的職責,完善、規范訴訟程序,禁止法官單獨會見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進一步強化案件質量考評,完善錯案責任追究制,增強法官的責任心和公正司法意識;深化庭審方式改革,大力推行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簡便審及簡易審,實行量刑指導規范刑罰自由裁量,增強裁判透明度,規范民商案件自由裁量,提高辦案效率和調解結案率,嚴禁超期審理。

3、提高法官素質,打造一支高水平職業化法官隊伍

影響司法自由裁量權行使的主客觀因素是多方面的,關鍵在於法官的素質高低,為確保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正確行使,必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職業化法官隊伍,採取多項措施切實防範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增強法官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平等意識、司法公正意識和法治意識,確保黨對人民法院工作的領導,確保審判工作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大局,確保人民法官隊伍永葆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政治本色。二是培養法官的道德,要求法官加強自身修養,約束業外活動,做到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政廉潔,嚴格執行《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三是嚴格法官的職業准入,要通過確定法官員額、法官遴選、法官助理、書記員制度等改革,走法官精英化道路,建立嚴格的職業准入制度,從學歷、任職資格等方面墊高法官職業准入門檻。四是強化法官業務教育,不斷提升法律素質。鼓勵、引導和支持法官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法官的法學理論水平,使其對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有廣泛的涉獵和深刻的理解,要著眼於提高法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駕馭審判活動的能力,著眼於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專家型、學者型法官。

4、加強監督,改善執法環境。

防範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濫用,與採取行之有效的監督措施是分不開的,要不斷增強法官的廉潔意識、憂患意識和自我約束意識,使法官濫用權力不敢為、不能為。一是要自覺接受人大的監督,使人大監督經常化、制度化;二是推行辦公公開化,增強案件審理透明度,認真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對群眾反映司法不公的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依紀依法予以查處,自覺接受群眾的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三是進一步健全內部制約規章制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充分發揮訴訟體制本身的監督制約機制,並進一步健全法官自律機制。

3. 關於青春的名言警句 有關青春的名言警句

1、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間。黑格爾

2、青春是沒有經驗和任性的。泰戈爾

3、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文天祥

4、遲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尼采

5、超乎一切之上的一件事,就是保持青春朝氣。莎士比亞

6、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況。塞涅卡

7、青春期最容易表現出喜怒衰樂的感情,而且是非常強烈的。尼扎米

8、在你青春的無憂無慮的生涯里,你屋子裡所有的門戶始終洞開著。泰戈爾

9、白發無憑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將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俞良弼

10、青春活力,可以說是把我們整個身心都舒展開了,同時用生活的的樂趣把我們眼前的萬物也美化了。盧梭

11、青年人持久地處於一種類似陶醉的狀態中,因為青春時代是甜蜜的,而且是在成長中。亞里士多德

12、青春去時不告別,老年來時不招手。諺語

13、青春是奇異的;我看到少女們浪費青春,就替她們傷心,實在是無比的罪惡。蕭伯納

14、青春是詩歌豐收的季節,而老年則更適宜哲學上的收獲。叔本華

15、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節,而人生的新生季節。,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羅

16、青春終究是幸福,因為它有未來。果戈理

17、青春是在你身上,你有人生最可寶貴的東西。德萊塞

18、青春中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的時候,它早已消逝無蹤。佚名

19、任何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愛也罷,追求也罷,目標必須明確。林海鑫

20、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魯迅

21、賢者有言,一個人到處分心,就一處也得不到美滿的結果;這樣的人若遇事不順意,豈足為怪?佚名

22、少年從不會抱怨自己如花似錦的青春,美麗的年華對他們來說是珍貴的,哪怕它帶著各式各樣的風暴。喬治桑

23、青春期完全是搜索的的大好時光。史帝文森

24、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努力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英牛頓

25、青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朱德

26、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神聖的爽朗的精神總是同年輕時代和創造力聯系在一起的。歌德

27、年輕人把受教育求進步的責任和對恩人及支持者所負的義務聯結起來,是最適宜不過的事,我對我的雙親做到了這一點。貝多芬

28、死就是生的不可割除的影子,就是生命那充滿喜悅愛情青春和成就的喜氣洋洋的日要的形影不離的旅伴,並且越是臨近日落,那不祥的陰影就越長越明顯。尤里邦達列夫

29、青春並不是生命中一段時光,它是心靈上的一種狀況。它跟豐潤的面頰,殷紅的嘴唇,柔滑的膝蓋無關。它是一種沉靜的意志,想像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液。辛尼加

30、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毛澤東

31、現代的命運,取決於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恩格斯

32、即使自己變成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鋪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讓自己的夥伴們大踏步地沖過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吳運鐸

33、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老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盧梭

34、青春呀,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

35、時間不是金錢,不是任何可以失而復得的物質。你一旦把它輕易失去,它就永遠同你無情的分別。最可怕的事情是:它離開你時,還從你身上竊去了最珍貴的財產青春和生命。箴言

36、人類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更要奮斗。孫中山

37、青年時代是培養習慣,希望和信念的一段時光。拉斯金

38、青年是一個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時期,是將來一切光明和幸福的開端。加里寧

39、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李大釗

41、青春是有限的,聰明是無限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學無限的聰明。高爾基

42、幸福對人的心靈來說是比不幸更嚴峻的考驗。人雖然能忍受不幸,但卻會被幸福所腐蝕。泰西塔斯。

43、我有一切應該幸福的條件,而且不管我的精神如何苦惱,我想我應該一直是幸福的,只要我始終能把內心洋溢的欣悅傳達給別人。羅曼羅蘭

44、青春時代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但只有老年人才知道這一點。佚名

45、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其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李大釗

46、青年需要有歡樂,歡樂需要有愛情。艾肯賽德

47、在青年時期,我們給自己披上彩虹。愛默生

48、青年時期是豁達的時期,應該利用這個時期養成自己豁達的性格。羅素

49、青年是生命之晨,是日之黎明,充滿了純凈幻想及和諧。席德布郎

50、我對於事業的抱負和理想,是以真為開始,善為歷程,美為最終目標的。西塞羅

51、一個人的命運不是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了的,至於理想,只不過是職業好壞的代名詞罷了。路遙

52、理想本身包含著價值判斷,這個價值判斷非常重要,首先是是非的判斷,其次是道德的裁量。馮侖

53、如果你能成功地選擇勞動,並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裡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會找到你。烏申斯基

54、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來造福人類。我認為,在我們的短暫一生中,最好的貢獻莫過於此了。愛迪生

55、即使在最聰明的人身上,本能也一定先於智慧。歡對於人來說,本能有時也許是更為理想的向導。喬李洛

56、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魯迅

57、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雨果

58、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杜秋娘

59、年輕人熱情的心呵,像風中船上的帆一樣激盪。聶魯達

60、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蘇格拉底

關於青春的名言警句


1、白發無憑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將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俞良弼

2、呵,青年人理想多麼崇高,立志追求真理,無論是生還是死,呵!莫回首,莫泄氣。——羅·布里奇斯

3、你不能同時又有青春又有關於青春的知識。因為青春忙於生活,而顧不得去了解;而知識為著要生活,而忙於自我尋求。——紀伯倫

4、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

5、青春並不是生命中一段時光,它是心靈上的一種狀況。它跟豐潤的面頰,殷紅的嘴唇,柔滑的膝蓋無關。它是一種沉靜的意志,想像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液。——辛尼加

6、青春的特徵乃是動不動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沒有誘惑的力量。——莎士比亞

7、青春活潑的心,決不作悲哀的留滯。——冰心

8、青春是塊原料,遲早要製作成形。——莎士比亞

9、青春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但這種快樂往往完全是因為它充滿著希望。——卡萊爾

10、青春是一個普通的名稱,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是充滿著艱苦的磨煉。——高爾基

11、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的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高爾基

12、青年的朝氣倘已消失,前進不己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後,人生就沒有意義。——穆勒

13、青年力量所表現的本能是反對另外的青年力量或者有選擇地和他們結合。因為各種思想都具有吸引力。它們先是猶疑探索、嘗試、在兩、三個目標間徘徊,然後作出決斷,並互相選擇朋友。——羅曼?羅蘭

14、青年期完全是探索的大好時光。——史蒂文森

15、青年人,我們要鼓足勇氣!不論現在有人要怎樣與我們為難,我們的前途一定美好。——雨果

16、青年最要緊的精神,是要與命運奮斗。——惲代英

17、人世間,比青春再可寶貴的東西實在沒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誰能保持得永遠的青春的,便是偉大的人。——郭沫若

18、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於謙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19、要獲得理智,須付出昂貴的代價,它必須以青春為代價。——拉法耶特夫人

20、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李大釗

21、有人說青春就是批判的年華,這種說法並不誇張。這種批判的特點是很高的積極性和很強的原則性。——蘇霍姆林斯基

22、有許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價的。——莫扎特

青春名言警句


1、青春是人生之花,是生命的自然表現。——池田大作

2、轉不去的情思,轉不去的愛戀,轉過千山萬水,轉進心間。若笑只是為了掩飾你內心的悲,那麼請讓你的眼睛一同笑。我總期待著人生的一次回眸,回眸過去卻發現春花謝了;我總期待著人生的一次邂逅,邂逅現在卻發現流星已逝。思緒漫遊,碎成點點星光,綴在夜的懷抱,排成月的催眠曲。

3、青春的朝氣和前進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就沒有意義了。——穆勒

4、怎樣開始記敘一個故事,青春是開頭,又是結尾,我們付出了整個青春擦換來了一個過程,可有些歡笑和淚水是永遠也不會被他人傾聽的。

5、友誼、活躍和青春的歌聲會減輕我們的痛苦。——空茨凱維支

6、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席慕容

7、總想拾起那些破碎得猶如光影的記憶,拼湊成昔日的畫面,我懂,時間的劍挑飛了從前,支離破碎的片段終匯不成長卷。

8、人的青春是短暫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過這短暫的青春,就顯得太多了。——莎士比亞

9、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只有奮斗,才能治癒過去的創傷;只有奮斗,才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馬克思

10、有人說青春就是批判的年華,這種說法並不誇張。這種批判的特點是很高的積極性和很強的原則性。——蘇霍姆林斯基

11、我們一直守候在等船的渡口,看著那明朗的天空,卻找不到歸途。

12、開心可以瞬間遺忘,可傷痛卻揮之不去。

13、青年人充滿活力,像春水一樣豐富。——拜倫

14、青春是美妙的;揮霍青春就是犯罪。——蕭伯納

15、青春是一種持續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熱。——拉羅什富科

16、一個人只要他有純潔的心靈,無愁無恨,他的青春時期,定可因此而延長。——司湯達

17、青春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的春天。——雨果

18、青春的幻想既狂熱又可愛。——約肖特豪斯

19、沒有青春的愛情有何滋味?沒有愛情的青春有何意義。——拜倫

20、在這個人仰馬翻的七月,我的青春盛開在記憶深處。挫折,只是一陣風,份額更來便起浪,風去便無痕。花兒因清風而飄香萬里,人生因夢想而多姿多彩,我因你們的信任我餓更加努力。

21、青春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名詞!自古以來的人都贊美它,希望它長在人間。——豐子愷

22、生活賦予我們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這就是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志願,充滿著求知和斗爭的志向,充滿著希望信心和青春。——奧斯特洛夫斯基

23、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王爾德

24、那些承載著青春腳印的記憶或許會掛在摩天輪的最頂端,伴著風兒訴說著青春淡淡的憂傷和輕輕的祝福。曾經的幸福像遙遠的夢境,在夢醒時分煙消雲散,原來幸福已過境。

25、世界上是先有愛情,才有表達愛情的語言的,在愛情剛到世界上來的青春時期中,它學會了一套方法,往後可始終沒有忘掉過。——傑克·倫敦

26、許多記憶隨風飄散,順水流逝,在時間的線性中從腦海消失。

27、春天不播種,夏天就不生長,秋天就不能收獲,冬天就不能品嘗。——海德

28、友誼有許多名字,然而一旦有青春和美貌介入,友誼便被稱作愛情,而且被神化為最美麗的天使。——克里索斯爾

29、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節,而人生的新生季節,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羅

30、青春時代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莎士比亞

31、90後的我們,冷落了春天的那抹綠色,忘卻了夏夜的星辰一顆,辜負了深秋里的楓葉一片,忽略了冬日裡的雪花一朵。你帶走出我的世界,卻又把我丟棄在路上。我一直在尋找來時的路,卻還是迷失了方向。

32、在你青春的無憂無慮的生涯里,你屋子裡所有的門戶始終洞開著。——泰戈爾

33、無論你怎樣握緊,時間還是會悄無聲息的從指縫中溜走,所有的一切都將成為回憶。

34、青春是在它即將逝去的時候最具有魅力。——塞涅卡

35、歲月流逝,青春的美酒並不總是清澈的,有時它會變得混濁。——萊格

36、昔日的夢幻和華美,在我柔情的夢里,一點點,一點點散成碎片,我用最完美的孤獨,眷戀了你的足跡。

37、貪戀著即將被埋葬的少年時光,黯然傷神。我們想兩片孤單的葉子散落在天涯。

38、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補何及。——權德興

39、青春呀,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

40、啊,青春!青春!或許你美妙的全部奧秘不在於能夠做出一切,而在於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41、人,總是要經得起風吹雨打蟲蛀,經過奮斗,作過努力,那才能終於以「果子」的形式向自己的青春告別的。——岑桑

42、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陳獨秀

43、青春期完全是搜索的的大好時光。——史帝文森

44、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孟郊

45、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況。——塞涅卡

46、如果你浪費了自己的年齡,那是挺可悲的。因為你的青春只能持續一點兒時間——很短的一點兒時間。——王爾德

47、如果自己的青春放不出光彩,任何東西都會失去魅力。——霍·華爾浦爾

48、青春一去不復返,事業一縱永無成。——勃朗寧

49、青春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但這種快樂往往完全是因為它充滿著希望,而不是因為得到了什麼或逃避了什麼。——托·卡萊爾

50、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於謙

51、用手中的筆和生命的筆,記下青春的憂傷和過往。梧桐雨,碎了一地孤寂,不是偶然,是天意。

52、少年從不會抱怨自己如花似錦的青春,美麗的年華對他們來說是珍貴的,哪怕它帶著各式各樣的風暴。——喬治·桑

53、遷延蹉跎,來日無多,二十麗姝,請來吻我,衰草枯楊,青春易過。——莎士比亞

54、精力充沛的青春,是不怎麼容易滅亡的。——卡羅薩

55、當我再望向窗外時,夜色已靜靜守候了。

56、誰能保持永遠的青春,便是偉大的人。——郭沫若

57、青春啊,難道你始終囚禁在狹小圈子裡?你得撕破老年的蠱惑人心的網。——泰戈爾

58、青春的花季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而時間一點點滴落,像溫熱的淚,摔碎了友情,愛情,唯獨留下了記憶,等待下一站的輪回。

59、萬事須已遠,他得百我閑。青春須早為,豈能常少年。——孟郊

60、青春是沒有經驗和任性的。——泰戈爾

61、對一個年輕人來講,最令人驚異,最令人舒暢之事,莫過於在一位老人身上發現精神的青春。——莫洛亞

62、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態。——塞涅卡

63、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朗費羅

64、青春似一日之晨,它冰清玉潔,充滿著遐想與和諧。——夏多布里盎

65、樂觀的人永葆青春。——拜倫

66、青春像只唱著歌的鳥兒,已從殘冬窗里闖出來,駛放寶藍的穹窿里去了。——聞一多

67、喂,你可曾聽說才思也許能在青春年少時獲得,智慧也許會在腐朽前成熟。——愛默生

68、青春留不住,白發自然生。——杜牧

69、世界上沒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沒有再比青春更珍貴的了!春天就像黃金,你想做成什麼,就能做成什麼。——高爾基

70、永遠別對未來承諾什麼,因為時間會讓誓言蛻變成謊言。每個身邊的人都是過客,只不過有些人放慢了腳步,然後創造了屬於他們的故事罷了。

71、青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朱德

72、青春,就像受贊美的春天。——勃特勒

73、希望會使你年輕,因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雪萊

74、不管有了成就也好,還是有了虛榮心也好,不管是諷刺別人也好,還是我自己愛情的痛苦也好,總之,在歡樂與悲傷中,溫暖的青春光輝仍然在照耀著我。——海塞

75、總有一種愛,總有一個人,值得我們銘記一輩子。

76、時間的葯也須會減輕分開的痛,但卻無法掩去那些破碎的流年。

77、青春最漂亮的裝飾應該是勇氣。——馬克

78、撇開友誼,無法談青春,因為友誼是點綴青春的最美的花朵。——池田大作

79、是不是,當青春與青澀一同塵埃落定,十七歲的單車就再也掀不起塵土。

80、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馬克思

81、青春是不耐久藏的東西。——莎士比亞

82、青年時種下什麼,老年時就收獲什麼。——易卜生

83、青春時光轉眼即逝。——賀拉斯

84、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年輕,固然有福,可是把自己的青春保持到進入墳墓為止,那就更加百倍地有福。——契訶夫

85、所謂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輕。——松下幸之助

86、你不能同時又有青春又有關於青春的知識。因為青春忙於生活,而顧不得去了解;而知識為著要生活,而忙於自我尋求。——紀伯倫

87、初戀——那是一場革命:單調、正規的生活方式剎那間被摧毀和破壞了;青春站在街壘上,它那輝煌的旗幟高高地飄揚——不論前面等待著它的是什麼——死亡還是新的生活——它向一切都致以熱烈的敬意。——屠格涅夫

關於青春勵志名言警句


1、青年的朝氣倘已消失,前進不己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後,人生就沒有意義。 ——穆勒

2、白發無憑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將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 ——俞良弼

3、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

4、你不能同時又有青春又有關於青春的知識。因為青春忙於生活,而顧不得去了解;而知識為著要生活,而忙於自我尋求。 —— 紀伯倫

5、青春是美妙的;揮霍青春就是犯罪。 —— 蕭伯納

6、一個人只要他有純潔的心靈,無愁無恨,他的青春時期,定可因此而延長。 —— 司湯達

7、所謂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輕。 —— 松下幸之助

8、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況。 —— 塞涅卡

9、對一個年輕人來講,最令人驚異,最令人舒暢之事,莫過於在一位老人身上發現精神的青春。 —— 莫洛亞

10、喂,你可曾聽說才思也許能在青春年少時獲得,智慧也許會在腐朽前成熟。 —— 愛默生

11、沒有青春的愛情有何滋味?沒有愛情的青春有何意義。 —— 拜倫

12、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歷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 ——宋慶齡

13、青春一去不復返,事業一縱永無成。 —— 勃朗寧

14、青春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名詞!自古以來的人都贊美它,希望它長在人間。 —— 豐子愷

15、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補何及。 —— 權德興

16、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只有奮斗,才能治癒過去的創傷;只有奮斗,才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 馬克思

17、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節,而人生的新生季節,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 —— 西塞羅

18、青春是人生之花,是生命的自然表現。 —— 池田大作

19、世界上是先有愛情,才有表達愛情的語言的,在愛情剛到世界上來的青春時期中,它學會了一套方法,往後可始終沒有忘掉過。 —— 傑克·倫敦

20、遷延蹉跎,來日無多,二十麗姝,請來吻我,衰草枯楊,青春易過。 —— 莎士比亞

21、任何新生事物在開始時都不過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貴,就因為在這新生的幼苗中,有無限的活力在成長,成長為巨人成長為力量。 ——周恩來

22、青春的幻想既狂熱又可愛。 —— 約肖特豪斯

23、青春是沒有經驗和任性的。 —— 泰戈爾

24、不管有了成就也好,還是有了虛榮心也好,不管是諷刺別人也好,還是我自己愛情的痛苦也好,總之,在歡樂與悲傷中,溫暖的青春光輝仍然在照耀著我。 —— 海塞

25、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 —— 朗費羅

26、生活賦予我們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這就是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志願,充滿著求知和斗爭的志向,充滿著希望信心和青春。 —— 奧斯特洛夫斯基

27、有人說青春就是批判的年華,這種說法並不誇張。這種批判的特點是很高的積極性和很強的原則性。 —— 蘇霍姆林斯基

28、萬事須已遠,他得百我閑。青春須早為,豈能常少年。 —— 孟郊

29、精力充沛的青春,是不怎麼容易滅亡的。 —— 卡羅薩

30、如果你浪費了自己的年齡,那是挺可悲的。因為你的青春只能持續一點兒時間——很短的一點兒時間。 —— 王爾德

31、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 —— 於謙

32、樂觀的人永葆青春。 —— 拜倫

33、青春,就像受贊美的春天。 —— 勃特勒

34、友誼有許多名字,然而一旦有青春和美貌介入,友誼便被稱作愛情,而且被神化為最美麗的天使。 —— 克里索斯爾

35、青春像只唱著歌的鳥兒,已從殘冬窗里闖出來,駛放寶藍的穹窿里去了。 —— 聞一多

36、初戀——那是一場革命:單調、正規的生活方式剎那間被摧毀和破壞了;青春站在街壘上,它那輝煌的旗幟高高地飄揚——不論前面等待著它的是什麼——死亡還是新的生活——它向一切都致以熱烈的敬意。 —— 屠格涅夫

37、青春時光轉眼即逝。 —— 賀拉斯

38、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補何及! ——權德輿

39、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 ——於謙

40、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的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 ——高爾基

41、青春是一個普通的名稱,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是充滿著艱苦的磨煉。 ——高爾基

42、吾人在世,不可厭「今」而徒回思「過去」,夢想「將來」以耗誤「現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 「現在」的努力,謀「將來」的發展。宜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造。 ——李大釗

43、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

44、看見一個年輕人喪失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看見那塊他透過它來觀察人們行為和感情的粉紅色輕紗在他面前撕掉,那真是傷心啊! ——萊蒙托夫

45、真正希望過「很寬闊、很美好的生活」,就創造它吧,和那些正在英勇地建立空前未有的、宏偉的事業的人手攜手地去工作吧。在生活中,堆積了許多美好的、實際的工作,這些工作會使我們的土地富饒,會把人從偏頗、成見和迷信的可恥的俘虜中解放出來。 ——高爾基

46、又易逝,令人扼腕嘆無奈。 ——佚名

47、你不能同時又有青春又有關於青春的知識。因為青春忙於生活,而顧不得去了解;而知識為著要生活,而忙於自我尋求——紀伯倫

48、有許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價的。——莫扎特

49、樂觀的人永葆青春。 ——拜倫()

50、我能夠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去尋求低下和沒落的生活嗎?我能夠在晚年漸近的時候,目標轉向享樂和名利嗎? ——琴納

51、呵,青年人理想多麼崇高,立志追求真理,無論是生還是死,呵!莫回首,莫泄氣。 ——羅?布里奇斯

52、年輕人把受教育求進步的責任和對恩人及支持者所負的義 務聯結起來,是最適宜不過的事,我對我的雙親做到了這一點。 ——貝多芬

4. 洞穴奇案——正義的十四種解釋

上個月剛考完司法考,於是收集了一些法律類的書籍乘熱打鐵的看看。目前手上的有《洞穴奇案》《公主之死》《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而花了三個晚上,看完了《洞穴奇案》。

        這本書是由白斌老師講課時所推薦,說是法學生暑假必讀的書。書中由一個假象案例,引出法學流派的十四種各不相同的判決詞。雖然十四種判詞的推理過程都合情合理,但是最後的結果卻南轅北轍。如果把法律當成正義的話,可謂正義的十四種解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任意一種觀點拓展開來,都可以寫出一篇獨立的長篇論文。而寫論文即超出了我的水平,又不是我的目的。我看了下豆瓣的書評,大多數人都是大概羅列歸納下十四種觀點,不過我只想記錄一下我自己的想法。不過由於水平有限,我的想法可能比較混亂,因為這本書實在太深奧了。

        四名洞穴探險協會的成員——該協會由一些洞穴探險業余愛好者組織,在紀元4299年5月上旬,他們連同當時也是該協會會員的威特莫爾,進入一個位於聯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當他們深入洞里時,發生山崩。巨大的岩石滑落,擋住了他們所知的唯一洞口。他們發現受困,就在洞口附近坐下來,等待營救人員救他們重見天日。由於五名探險者沒有按時回家,其家屬通知了協會的秘書,而探險者在協會總部也留下了他們打算去探險的洞穴的位置,於是,一支營救隊伍火速趕往出事地點。

        營救難度之高遠遠超出預計,需要不斷增加營救人員和機器。然而洞穴地處偏遠,運送營救人員和機器的難度極大。工人、工程師、地質學家和其他專家搭建了一個大型臨時營地。因為山崩仍不斷發生,移開洞口堆積岩石的工作好幾次中斷,其中一次山崩更奪走了十名營救人員的生命。在營救過程中,洞穴探險協會自有資金很快用完,接著八十萬弗里拉(紐卡斯國貨幣)的公眾捐助和法定撥款投入營救工作,這筆錢在受困者獲救前也花得精光。在探險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營救終於成功。由於探險者只帶了勉強夠吃的食物,洞里也沒有任何動物或植物能賴以維生,大家很早就擔心探險者很可能在出口被打通之前就餓死了。在被困的第二十天,營救人員才獲知探險者隨身帶了一個袖珍的無線設備,可以收發資訊。營救人員迅速安裝了一個相似的設備,與不幸被困山洞的人聯繫上了。探險者詢問還要多久才能獲救,負責營救的工程師告訴他們,即使不發生新的 山崩,至少還需要十天。得知營地有醫療專家後,受困者與醫生通了話,他們詳細描述了洞里的情況,然後問從醫學上看,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專家告訴他們,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隨後,洞里的無線設備便沉寂了。八個小時後,通訊恢復,探險者請求與醫生再次通話。威特莫爾代表他本人和其他四名同伴詢問,如果他們吃了其中一個成員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盡管很不情願,醫生委員會主席仍給予了肯定答復。威特莫爾又問,通過抽簽決定誰應該被吃掉是否可行,在場的醫療專家沒有人願意回答。威特莫爾接著問,營救組中是否有法官或其他政府官員能給予答復,但這些人也不願意對此提供意見。他又問是否有牧師或神父願意回答他們的問題,還是沒有人願意出聲。之後,洞里再也沒有傳來任何消息, 大家推測(後來證實是錯誤的)是探險者的無線設備的電池用光了。當受困者獲救後,大家才知道,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威特莫爾已經被同伴殺掉吃了。

        被告提供給陪審團的證詞表明,是威特莫爾提議,他們也許可以吃一個成員,否則想活下來是不可能的。同樣也是威特莫爾首先提議使用抽簽,他提醒大家,他剛好帶了一副骰子。四名被告起初不願意響應如此殘酷的提議,但通過無線電進行如上對話後,他們接受了威特莫爾的提議,並反復討論了保證抽簽公平性的數學問題,最終同意用一種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生死命運。

        然而,在擲骰子之前,威特莫爾宣布撤回約定。他經過反復考慮,認為在實施如此恐怖的權宜之計之前,應該再等一個星期。其他人指責他出爾反爾,堅持繼續擲骰 子。輪到威特莫爾時,一名被告替他擲骰子,同時要求威特莫爾對是否認同投擲的公平性表態。威特莫爾沒有表示異議。投擲的結果對威特莫爾不利,他就被同伴殺掉吃了。

        倖存的探險者獲救後,因營養失調和暈厥住院接受治療。出院後,他們被控謀殺威特莫爾。

再要餓死的情況下人吃人,雖然十分恐怖,但是卻令我個人很難對倖存者施加指責,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說的這么一件事。而這個假想公案也是由真實案件所改變而來。分別如下:

富勒公案也並非無源之水,他以兩個著名的真實案例作為基礎:1842年美國訴霍爾姆斯案(U.S. v.Holmes)與1884年女王訴杜德利與斯蒂芬案(Regina v. Dudley&Stephens)。霍爾姆斯案是移民船布朗號因撞冰山下沉,50人分坐大艇小艇逃生,前者因天氣惡化海水溢入,且艇內裂開,在死亡邊緣水手霍爾姆斯分別將八男二女扔下船,最終被檢察官起訴,判決以非預謀故意殺人罪判處六個月監禁和二十美金罰款,罰金由泰勒總統赦免;杜德利案則是木樨草號沉沒後四個倖存者坐小艇求生,抽簽被反對後,最虛弱的奄奄一息的帕克被殺害,上岸後被以謀殺罪逮捕,被判處謀殺罪,隨即被維多利亞女王赦免。

        整本書模擬了十四大法官由十四種法學流派的十四種判詞。前五位大法官基於公法的原理來闡述,後九位則是涉及了具體分析。

首先,作為一個法官最簡單的處理的方法,就是 尊重法律條文 。法律條文規定,「任何人故意剝奪了他人的生命都必須被判處死刑」(作者的假想條文,現實中復雜的多)。既然法律條文是這么規定的,那就這么判決好了。這是作為開篇的第一觀點,其實任何人都可以達到這個層次。不過法理之外也有人情,正如上面維多利亞女王和泰勒總統的做法。A法官在判處死刑後,向行政長官請命赦免。這其實有些推卸責任,因為行政長官的赦免是不可控的。所以反對意見是,是否犯罪,應該是司法考慮的范圍。而寄希望於行政赦免,是對倖存者的不公正。

不過,真這么簡單就好了,不同國度的法官的並不一樣。有的國家,行政、立法和司法,司法是屬於三權分立之一的。而法律條文作為人所制定的,難免會有漏洞。在適用法律條文的同時,是用法律條文本身來做解釋。還是應該用當初立法者的原意來做解釋呢?於是第二種觀點,司法者應該 追溯 立法者的目的 ,而不是機械的適用法律條文。

        就追溯立法者的目的來說,又分為三重。就是立法者立法的時候,基於什麼?

首先是法律的誕生。

B法官的觀點釜底抽薪,立法者之所以制定法律是因為默認我們可以共存的。也就是說,制定法是一種基於共存調整社會成員關系的法律。而由於5名探險者在山洞之中,與世隔絕。與法律所配套的社會關系,已經無法對他們形成管轄了,對於他們屬於原始社會中你死我亡的局面,所以並不應該由制定法來約束他們,他們在其中適用於自然法則,也就是自然法。在B法官的觀點中,人在自然環境中為了活下去而相食是合理的。類似於我國古時飢荒易子而食,原有的政府之類的社會關系已經無法提供保障了,只能遵從自然法。

同樣的C法官也為B法官做了補充。C法官認為,我們的法律的形成方式,其實是社會群眾所默認共同遵守的一種契約關系。而五位冒險者在無線電咨詢了外界之後,並沒有得到契約上的指導。就算當場有政府官員、法官和或者神父,他們也無法得出正確的指導。因為事後都吵的這么厲害,所以別說當場作出結論。社會契約無法為他們提供幫助。於是他們在山洞裡基於與外界隔絕,類似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達成了一個新的社會契約。而一個新的社會契約本來就未必需要人人同意。我國人大通過法律也只需要1/2通過就可以了。所以這個社會契約的前提是合理。

其次是法律的產生。

我們的法律,是在民主的前提下產生的。基於法律的產生,D法官和E法官對本案有了不同的看法。D法官認為應該判處無罪,因為就法律服務於社會大眾,而大眾的意見是基於同情而認定這五個人無罪。所以根據常識來說,應該無罪。E法官卻認定有罪,他認為我們法律的確是基於民主產生的。但是在立法的時候,已經民主立法過了。法律條文本身就是民主的產物,所以貫徹法律條文就是貫徹民主,所以應該認定有罪。D法官和E法官雖然都是基於民主來解釋法律,結論卻南轅北轍。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民主存於立法前,還是存於立法後。

D法官駁斥E法官的理由有,立法者雖然是民眾選出來的,但是大多數是民法與公司法的專家。其次是檢察官,而檢察官的指責是把人定罪。真正有司法實踐經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立法時必然有不合適的地方。

最後是立法的目的是什麼。

        刑法的立法直接目的在於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是,刑法通過懲罰犯罪進行威懾,通過保障人權來教化,進而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所以F法官和G法官的爭論在於,判處倖存者死刑是否有達到威懾,而阻止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功能。這就涉及主觀判斷,每個人都不同。F法官認為再次發生這種事,無法阻止再一次吃人事件。G法官認為,再次發生這種事件,通過判處死刑是可以阻止的。至少可以讓他們等到第一個人自然死亡後吃屍體,而不是再次殺人。關鍵在於,如果判處無罪,殺人會不會被濫用。這其實也是我國對於正當防衛這么判的這么緊的原因了,就我國的環境,其實正當防衛的口子開了很容易被濫用。

而H法官和I法官的分歧,在於 生命無價還是生命有價 。

H法官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認為為了死了一個人,比五個都死好。他的類推是,如果為了四個人的生存吃掉一個人是不對的。那把數字放大看看,為了犧牲一個人救一百個人乃至犧牲一個人救一萬個人呢?我們社會的邏輯本來就是那樣的,士兵為了全國人口而戰死。為了整體的生存,有部分人應該是被犧牲的。

I法官卻堅持生命無價。他的類推是,如果還是沒有得到營救,三個人又吃掉了一個人。然後二個人又吃掉了一個人。最後一個人又吃掉了一個人。也就是為了一個人活下來吃掉了四個人。I法官認為這顯然有點瘋狂。同樣的類推我個人覺得如果需要犧牲小部分人來救大部分人被主動執行濫用的話。就如同二戰時的納粹德國,主動把殘疾人秘密處理掉,而節約資源來打贏二戰。顯然不合理。

        其實我國法律是對類推有限制的。法律的懲罰並不是線性的,類似案例更不是平行的。要掌握好一個「度」,也就是法理學中所說的「比例原則」,也類似於儒家所說的「中庸」。

另外法官爭論的焦點是, 法官是否該有自由裁量權 。

        J法官認為,法官的特徵在於准確理解已有法律,而不是同情心。法官應該像一個人工智慧一樣,只能依照給定的程序給出結果,卻無法自行給出內心判斷。K法官認為,法官是可以製造法律的,正如英美的司法造法一樣。而引申開來,其實在於,法律是否實現正義。J法官認為,正義屬於神學和哲學院。法律僅僅是一個管理社會秩序的工具而已,無關正義,關鍵在於執行。本來就沒有人能做出絕對爭議的判決,只有上帝可以。而K法官認為,法律是正義的代名詞,惡法非法。法官應該自由裁量出符合正義的判決。

最後,L法官和M法官爭論的焦點是, 道德是否應該影像法律 。

道德是多元的,而法律是一元。有的行為違反法律卻不違反道德,有的行為違反道德卻不違反法律。在我國,道德屬於法律的非正式淵源。當找不到法律來作為判案依據時,可以引入道德的裁量因素。而我的法理學書中也寫道,「法的現代化,是指法與道德完全分離。」可以說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在我國也屬於十分矛盾了。

L法官明確的說,如果我處於相同的情況,我也會吃人。因為這並不違法我的道德。大多數人同情倖存者,也正是因為當時的情況不違反道德。所以應該無罪。而M法官始終認為,道德分離於法律。所以應當遵循法律判處死刑。N法官則做出了一個中立的立場。這個案件是否適用於道德影像,他棄權。

我在開始打字前一直很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寫出這篇讀書筆記,腦子相當混亂。所幸還是打了這么多字。從A到N法官的觀點並不是完全按書中的觀點排列的,僅僅是存留於我腦中的東西。而且僅僅涉及法理學而不涉及刑法細節。十四種觀點中有關於具體判案的技術性問題。比如五個人達成契約是否公平,殺人是否故意,受害者是否承諾,是否屬於正當防衛,是否屬於緊急避險。要展開來說的話,第一篇幅很長,第二可能超出我的水平,第三寫出來也未必看得懂。富勒本來也就是一位合同法學者,他的原文五個觀點也只涉及法理學。後面九個觀點中的刑法技術層面的東西,是薩勒添加的。

        我在學習司法考試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在網上公開授課的刑法名師,大約也有十來個人。但是遇到刑法難點的時候,每個名師拿出的刑法理論,都是不同的。雖然大家都可以自圓其說,在有些爭議題目上,這些理論卻推出不同的觀點。而且有些名師,還紛紛指責其他人是「假刑法」。刑法的本質,更接近於大家日常所說的「正義」,所謂小說中古時青天大老爺,一般都是由刑法公案而出名。正如《洞穴奇案》中的內容一樣,每個人的「正義」都是不同的,而且都理直氣壯。這本書可以讓公眾感到恐懼和憤怒,決定人「生死」的判決怎麼可以如此矛盾,一個人是否謀殺無法定論。所以司考考試中,刑法的主觀題中,經常有一句「可用不同觀點作答」。當然了,這是16年之前的刑法出題老師張明楷的做法,因為他本身也認可「刑法沒有完全正確的排他觀點」。令我遺憾的是,今年的出題人陳興良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了通說。今年的答案,用市面上所有刑法名師的理論來回答,都是錯的,扇了整個司考界一個巴掌。

個人覺得,《洞穴奇案》這種材料,倒是很適合作為司法考試的論述題來考。無須正確答案,主要考察考生對於法理精神的理解。可惜的是,如今的現狀是論述題政治掛帥,論述題的材料一般是某某領導講話精神,更接近於政府的公文。

5. 道德問題能不能用法律來解決

對此,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我國將道德規范引入法律文件的一個表現;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倡導性法律規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樣的法律規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果家庭成員沒有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老年人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這不是一個所謂的倡導性法律規范,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 道德問題能用法律來解決嗎?筆者認為,這項法律規定雖然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自由裁量的空間,但是,這項規定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通常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商業道德規范,道德規范往往缺乏強制性,需要依靠自律(包括行業自律)付諸實施,而法律規范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如果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必須受到法律制裁。 道德入法,不是法律規范的無奈,恰恰是法律規范的完美體現。如果國家的法律充分體現公眾普遍的道德價值需求,那麼,法律規范的實施就會成為社會共同自覺的行動。所以,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規范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從社會普遍的道德價值判斷中尋找靈感,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法律規范實施的成本,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法律規范變成整個社會公民自願遵守的行為指南。(喬新生)

6. 樹立遠大理想的格言

格言是用於鼓舞、鼓勵人們的話語,有積極向上的意思。勵志的話,每一句話都很勵志,給人一種奮斗的精神。下面是關於樹立遠大理想的格言!

樹立遠大理想的格言1

1、有理想的、充滿社會利益的、具有明確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義的生活。

2、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

3、理想的實現只靠干,不靠空談。

4、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於奮斗,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斗。

5、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於真理。

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7、理想是反映美的心靈的眼睛。

8、理想即尋覓目標的思維。

9、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10、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

11、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熱。

12、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13、理想不是一隻細磁碗,破碎了不有鋦補;理想是朵花,謝落了可以重新開放。

14、理想就在我們自身之中,同時,陰礙我們實現理想的各種障礙,也是在我們自身之中。

15、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16、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

17、人生的真正歡樂是致力於一個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標。

18、人的理想志嚮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樹立遠大理想的格言2

1、母雞的理想不過是一把糠。

2、希望是在風雨之夜所現的曉霞。

3、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4、理想對我來說,具有一種非凡的魅力。

5、把理想運用到真實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6、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7、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於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8、不要只因一次失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9、偉大的理想只有經過忘我的斗爭和犧牲才能勝利實現。

10、使人站起來的不是雙腳,而是理想、智慧、意志和創造力。

樹立遠大理想的格言3

1、成功=目標,其他有關成功的定義都只是在解決這句話而已。

2、沒有夢想的人,是最窮的人。

3、有錢人會讓自己身邊圍繞的都是有錢人。

4、當你沒有決定要成功時,你就已經決定要失敗了。

5、習慣若不是最好的僕人,就是最差的主人。

6、小心許下你的願望,因為說不定它會實現。

7、人生的一大樂事,就是完成別人說你做不到的事。

8、用一個夢想,去建立一個團隊,用一個團隊去完成一個夢想。

9、人生決定於你所作的決定。

10、你熱愛生命嗎?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

11、追求光明,才能遠離黑暗,拒絕失敗,才能邁向成功。

12、抱著1小時只能賺10元的想法的人,是不可能1小時賺1000元的。

13、人生不是大膽冒險,就是一無所獲。

14、每一件事情都是從想法開始,所謂真相只是你個人的解釋。

15、今天你不努力工作,明天你努力找工作。

16、怕苦會苦一輩子,不怕苦,只要苦一陣子。

17、最終的勝利者是因為他相信他能。

18、工作沒有一個是有前途的,前途是掌握在工作的人手中。

19、住在別墅里的人和住在貧民窟里的人壓力一樣大,只是他們選擇克服壓力的方式不同而已。

20、當你寫下白紙黑字的那一瞬間,夢想就會變為目標。當你把目標分成幾個步驟時,目標就會成為計劃。只有在你行動的時候,計劃才會化為真實。

21、如果你把事情分解成許多小工作,就沒有什麼事情會顯得特別難做。

22、我們生命中的成功,不是由我們能忍受多少壓力來決定,而是由我們歡迎生命中有多少壓力,以及我們承受壓力的程度來決定。

23、現在你只要做的比你得到的還多,將來你就會得到比你做的還多。

24、你每次擺脫掉一個舊的習慣,你都是在形成一個新的習慣。

25、你不知道你擁有什麼,直到你失去之後。

26、先修身、再齊家、後治國、最後平天下。

27、願意多戰一回合的人,永遠不會被打敗。

28、第一印象沒有第二次機會。

29、堅持乃成功不二法則。

30、成功是過程,不是結果,要享受每一分、每一秒。所以請你現在開始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樹立遠大理想的格言4

1、為理想的實現而生活,則生趣盎然。

2、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

3、理想和野心,天堂和地獄,一線之隔。

4、目標和價值觀,兩件事合起來叫理想。

5、使人年老的不是歲月,而是理想的失去。

6、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義都是虛偽的。

7、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體的人。

8、將愛情當作理想的人,不會有真正的理想。

9、律師是法律最理想、最無可指責的解釋者。

10、一個人活著沒有個理想,那才真是可憐哪!

11、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

12、沒有理想的生活,路上就會聳著生活的墓碑。

13、世界上的一切偉大運動都與某種偉大理想有關。

14、任何黑暗要比光明更容易使人產生崇高的理想。

15、你們的理想與熱情,是你航行的靈魂的舵和帆。

16、偉人對我毫無意義,我只欣賞自己理想中的明星。

17、光輝的理想像明凈的水一樣洗去我心靈上的塵垢。

18、最理想的境地既不可達,人往往不知退而求其次。

19、人類惟有在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過程中才能前進。

20、理想無非就是邏輯的最高峰,同樣美就是真的頂端。

21、理想會有反復,信仰堅定不移;事實一去就不復返。

22、沒有理想的燈塔而遨遊在書海里,就會迷失了方向。

23、理想特別像中葯,雖然葯性慢,可它解決根本問題。

24、青年人的特點在於他們抱有作理想事業的宏大志願。

25、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26、他是有理想,沒道德,有文化,沒紀律的復合型人才。

27、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28、世間有理想的人應當先想到事情的終局,隨後著手去做。

29、一般說來,希望是個糟糕的向導,但卻是個理想的旅伴。

30、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為最美好的目的而設。

31、迎著陽光開放的花朵才美麗,伴著革命理想的愛情才甜蜜。

32、生活若剝去了理想、夢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33、有生命力的理想決不能象鍾表一樣,精確計算它的每一秒鍾。

34、政府不僅是一個組織社會生活的機構,而且是一個道德理想。

35、我的理想對象不是像你這樣的。我的理想對象和你差360度哦。

36、理想是有層次的,實現了初級理想,才可能去實現高一級的理想。

37、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38、神聖的工作在每個人的日常事務里,理想的前途在於一點一滴做起。

39、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

40、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態度,決定一個人在戰斗中站的位置。

41、一定要有理想。一定要學會和自己相處。一定不能理會傻們的議論。

42、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動規范(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43、理想必須要人們去實現它。這就不但需要決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識。

44、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45、最合於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誠的、悠閑的、無恐懼的人。

46、為了達到目標,暫時走一走與理想背馳的路,有時卻正是智慧的表現。

47、具有偉大的理想,出以堅定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奮斗,才有驚人的成就。

48、在年輕的時候受的教育是:要實現理想,必須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49、所謂理想,只是同時擁有實力的人才能說的「現實」。所謂弱就是一種罪。

50、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們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51、無好學之至,則雖聖人復出,亦無益也。

52、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53、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

54、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55、能夠獻身於自己祖國的事業,為實現理想而斗爭,這是最光榮不過的事情了。

56、我從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57、你們朝著偉大的目標前進的理想,將是使你們勇敢地走進生活中去的鼓舞力量。

58、理想猶如神話傳說中的寶物,只有勇於拼搏,不怕犧牲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59、既然是理想的士兵,就得絕對服從軍官的命令。絕對服從就是絕對地不負責任。

60、理想總是被現實打敗,當有勇氣去完成理想時,才發現,自己缺少的實在太多了。

61、人,要活的理想一點,不然,就會墜入現實的泥潭,失去理想,迷失方向,無法掙脫。

62、一個成熟的人願意為他的理想卑賤地活著,一個不成熟的人願意為他的理想英勇地死去。

63、安得直梯懸碧落,共操長慧掃妖氛。

64、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有了理想,就等於有了靈魂。

65、所謂心事,不過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執,執著於自己描畫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煩惱。

66、理想本身包含著價值判斷,這個價值判斷非常重要,首先是是非的判斷,其次是道德的裁量。

67、理想是鬧鍾,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68、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理想悲壯的死去,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願意為理想苟且的活著。

69、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7. 道德有什麼作用是如何發生作用的

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恆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採用德法並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筆者試圖通過對禮與法關系之歷史考察,尋求道德與法律協調之合理內核,進而就當今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矛盾略陳解決之管見。
關 鍵 詞:禮;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 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的法律並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核,建立起德法並治的二元法體制。
一、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時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對己嚴格,與人為善,只能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刑罰,而使用時必須慎重。儒家對「德」加以繼承和發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權與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導方針,即主張「德主刑輔」。〔2〕 儒家的這種德治是以「禮」做為根本內容的。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 禮的起源與宗教、祭祀、宗法有關,它體現了社會中的宗法身份等級,同時作為身份社會的古代中國也促成了禮的繁衍,兩者互為支架。但禮的范圍很難界定,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在,既可以是個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國的根本綱領;它是對他人做道德評判和法律裁斷的最後依據,又是社會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細膩地對人的行為做出准則式規定,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理論上的抽象。再論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義之義。因此要正確理解禮與法的關系,就必須將其放入中國古代這片土壤中,以中國傳統的視角來審視。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禮,引禮入法
周公制禮就是對夏殷之禮進行整理補充、厘訂,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禮的原則趨於法律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5〕「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6〕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7〕
周禮所確定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尊尊」。親親與尊尊的一致性,表現了族權與王權的統一。「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8〕 禮與刑在性質上是相通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但是禮與刑的適用對象各有所側重。正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獨尊儒術,德主刑輔
漢儒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說為德主刑輔的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相輔相成之理,來論證德主刑輔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也」,「聖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減其刑」,〔9〕即「德主刑輔」。
漢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現為把符合儒家原則的通過法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表現為董仲舒的春秋絕獄,即在司法中引經絕獄。董仲舒對春秋絕獄的解釋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著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由此可見,「春秋絕獄」的要旨是:必須根據案件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無惡念者從輕處理。此絕獄固然是要解決法律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但如果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看,就是他同時在重建古代法的倫理結構。
案例一: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後長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謂乙曰:汝是吾子。甲以乙本是其子,不勝其忿,自告縣官。仲舒斷之曰:甲生乙,不能長育,以乞丙,於義已絕矣。雖杖甲,不應坐。〔10〕
案例二: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於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行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於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11〕
通過春秋絕獄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親親、尊尊等總的原則上與漢律是相同而且互補的,也就是說經義與律令絕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漢朝法律即使體現了完全意義上的法家思想,但內中也有許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條的內容。這表明了儒、法兩種思想實際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們在早期法律實踐中的融會貫通。
3、德禮為本,刑罰為用
唐朝繼續並發展了漢魏晉以來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體現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準乎禮」成為對唐律的主要評價。具體說來,第一,禮指導著法律的制訂。如貞觀修律時根據「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罪,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12〕儒家教條,調整了謀反大罪應誅連父子、祖孫、兄弟的血親范圍。第二,禮的基本規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子孫違反教令,供養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於禮以為出入。第四,禮法由互補,發展為統一的體用關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確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以上考察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法律化的過程。下面再談另一主題——法律的道德化。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不同而有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中國古代社會的「出禮入刑」產生了雙重結果:一方面,道德訓誡具有了法律的威勢,另一方面,法律規范同時要行道德的職能。所謂法律的道德化,主要側重於守法的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三:吳重五家貧,妻死之時,偶不在家。同姓吳千乙兄弟與之摺合,並挈其幼女以往。吳重五歸來,亦幸其女有所歸,置而不問。未幾,吳千乙、吳千二將阿吳賣與翁七七為媳婦,吳重五亦自知之。其事實在嘉定十三年十一月。去年八月,取其女歸家,至十一月,復嫁給李三九為妻,……阿吳既已嫁李三九,已自懷孕,他時生子合要歸著。萬一生產時,或有不測,則吳重五、李三九必興詞訟,不惟翁七七之家不得安跡,官司亦多事矣。當廳引上翁七七,喻以此意,亦欣然退廳,不願理取,但乞監還財產,別行婚娶。阿吳責還李三九交領。吳千乙、吳千二、吳重五犯,在赦前且免於斷引,監三名備元受錢會,交還翁七七。〔13〕
這篇判詞絕妙之處不僅在於它解決了一起糾紛,更在於它注重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調停,以避免日後再因此事起糾紛。執法者著意由道德上立論,使案件的判決合情、合理、合法。從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認為中國古代法律受道德原則支配,為道德精神浸染。
案例四:謝登科控戚徐有才往來其家,與女約為婚姻,並請杖殺其女。余曰:「爾女已字人乎?」曰:「未」。乃召徐至,一翩翩少年也。斷令出財禮若干勸放,謝以女歸之。判曰:城北徐公素有美譽江南,謝女久擅其才名,既兩美之相當,亦三生之湊合,況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嫁伯比以為妻,雲夫人權衡允當,記鍾建之大負我楚季革,從一而終,始亂終成,還思補救,人取我與,畢竟圓通,蠲爾嫌疑,成茲姻好。本縣亦冰人也耳,其諏吉待之。〔14〕
此案為兒女自由戀愛引起,謝登科以女兒私訂終身,違反了禮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而執法官卻對傳統禮法重新釋義,「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促成一段美好姻緣。這二則判例說明一個問題:當時的執法者已將法律內化為道德,追求一種超法律的境界。
(三)中國古代禮與法關系嬗變的特點
縱觀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嬗變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1、儒家的「仁、義」思想是「禮」與「法」嬗變的基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其對當時中國的法律發揮著重要影響。「三綱五常」等儒家禮教是中國古代正統道德的一般原則。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自漢唐始便以法律的讓步來解決:法律公然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壞了自己的尊嚴而開方便之門。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選擇。2、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是「禮」與「法」嬗變的條件。經濟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向更高文明邁進的前提。中國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經濟的興衰與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關。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對社會的道德要求較高,同時自身也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這時的法律體現著更廣泛的道德。與此相反,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道德表現較之以前欠缺,社會總體道德水平也下降,這時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維護封建皇權是「禮」與「法」嬗變的核心。不管法律與道德誰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維護封建皇權為其首要考慮,這也是階級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可逃脫的命運。4、權力階層的態度是「禮」與「法」嬗變的關鍵。申言之,「出禮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須是符合權力階層意志的道德;重「禮」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須是權力階層內化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二、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法理探析
(一)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法律與道德因存在差別而有不可調合之矛盾,同時又因二者之間的聯系使矛盾之協調成為可能。
道德法律化使社會規范系統中道德與法律的結構趨於合理,以實現系統本身的功能優化。首先,通過立法確認某些道德標准為法律標准。我國憲法規定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合同法確認交易活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教師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青少年權益保障法》中得以反映,以及若干職業道德、市民行為規范被賦予行規、民規的法律意義,等等,無一不是道德法律化的表現。第二,使某些道德升格為習慣法。法可分為國家法和民間法。國家法,即典型意義上的法,指一國立法機關通過一定的程序制定的,並由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民間法指民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自行創制和遵守的,在特定地域、社會關系網路內發揮作用的地方性規范。民間法一般不見諸文字,而且是零散的。在一定意義上講,民間法是一定地區道德的泛化、規范化,是一定的道德加強了其強制力並更經常地得到遵守的產物。至少,民間法與道德傳統、社區習俗有更強的依附力、親合力,並往往交織在一起而難以區分。所以,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關系,也能折射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第三,通過監督保障機制保護文明道德行為,禁止不文明不道德行為。總之,道德法律化是進行法制改革的基礎,是實現法治的橋梁。
法律道德化表達了社會規范系統的最佳結構及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配合狀態。法治社會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是亞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後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類良知與正義道德的法律。稱之為良法的法,也即法律道德化後的法律,至少應包含人權性、利益性、救濟性三種內在的品格。其中人權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礎,失去人權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實際價值不合理,最終會被人類所唾棄。〔16〕法律道德化正是通過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三方將自身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動中來。「越文明發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范便越多。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於道德規則被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則的匯編」。〔17〕使法律與道德的精神一致起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撐,讓法律精神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成為人們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造就這種法律,才能使法律獲得普遍性和權威性,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違反道德的並不能當然就是違反法律的。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違反道德的行為都能上升為法律或確立為法律。能夠上升和確認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認的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領域,由道德規范來加以約束和調整。如果將全部道德問題變為法律問題,那就等於由道德取代了法律,這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標的。道德規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必須盡可能地把更多的基本和重要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18〕但法律並非萬能,其設定的「中人」標准不同於道德倡導的「聖人」標准,因此對雖「缺德」而不犯法的行為往往無能為力。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補充和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建設社會文明的良好效果。〔19〕在把道德規則、道德觀念法律化的過程中,要注意道德與法律在本質和內涵上的一致性,否則會給法治帶來災害。〔20〕不論法律中的道德原則實際上能夠被貫徹到什麼程度,只要是全面地以法律去執行道德,其結果不但是道德的外在化、而且是道德的法律化,這種外在化、法律化的道德,按我們的界說,其不但不是道德,而且是反道德的了。〔21〕
三、歷史與現實之間
(一)現實中的矛盾
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存在著不和諧之處。中國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們企圖擺脫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隨心所欲地實踐道德、弘揚道德。人們並不是以崇尚道德來追求一種更趨於合理、科學。德國大哲人黑格爾曾有過如下論斷: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的道德法律簡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積極的命令——強迫規定的要求——相互間禮貌上的強迫的義務或者規則。「理性」的各種重要決定要成為道德情操,本來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們並沒有「自由」。在中國道德是一樁政治事務,而它的若干法則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機關來主持。〔22〕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請先看下面一則案例:
案例五:一對農村老年夫妻鬧離婚,按照法律判決,離婚後的一間住房應判歸男方。但如果這樣下判,女方離婚後就將無所居住,顯然與情不合。於是,法院綜合考慮後判決將一間房隔為兩半,一人一半,解決了女方離婚後的住所問題。這樣的判決並未引起男方的「鬧事」,雙方相安無事。〔23〕
這是來自執法第一線很具體的案例,問題隨即而提出:在司法實踐中要不要考慮道德評價標准?如果要,那麼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價該怎樣取捨?
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
案例六: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24〕
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問題是:法官以自己的信仰取代法律條文是否沖擊了法治原則?
(二)讓歷史告訴未來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歷史考察及對二者關系的法理分析,針對前面的問題可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1、情法沖突——法治的尷尬。
法治社會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首先考慮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官判案時,只能以現行法律為依據,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這樣勢必導致法律無法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道德等非強制性社會規范則可以其主觀性調解新生的行為現象。這就是前面談及的一元法體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國家制定法與道德之間缺乏過渡、緩沖機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無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與大眾心理、社會風習之間的脫離與隔閡,也造成了道德的無力感和被蔑視,甚至鼓勵了對道德的違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25〕 但是,如果以情理斷案,就違背了法治的原則。因此,只有在法的體制上作出調整,才能實現情與法的協調、德與法的並治。
2、儒家倫理——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種道德價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法治與道德的深刻關系。失去了道德基礎的法為惡法,惡法之治與法治精神是根本背離的。我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法體現了道德與法律的一種結合模式,即把社會普遍承認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納入國家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道德缺位、法律的尷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靈活適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職能,從而使司法過程成了宣教活動,法庭成了教化的場所。
3、中庸之道——法追求的品質。
法的品質在於公平、正義通過法而得到實現。中國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和諧、平衡、穩定。中庸主義在法律上的意義就是審判案件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徹底解決糾紛,平息訴訟。現代法同樣面臨著效率與正義的挑戰。一方面,法律要體現其威嚴,不可侵犯,人們必須遵守;另一方面,法律還要有其緩和的一面,比如法要體現人道,法要尊重私權等。
4、禮法結合——德法並治的模式。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於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與道德淪喪就是明證;傳統的德治卻是主張德主刑輔,法是德的附庸,貶抑了法的作用,也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對二者都要加以揚棄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內核,進行結構重組,建立全新的德法並治的二元製法體制。

8. 道德問題能不能用法律來解決

近來,「常回家看看」入法一事引起熱議。對此,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我國將道德規范引入法律文件的一個表現;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倡導性法律規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樣的法律規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果家庭成員沒有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老年人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這不是一個所謂的倡導性法律規范,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 道德問題能用法律來解決嗎?筆者認為,這項法律規定雖然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自由裁量的空間,但是,這項規定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通常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商業道德規范,道德規范往往缺乏強制性,需要依靠自律(包括行業自律)付諸實施,而法律規范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如果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必須受到法律制裁。 道德入法,不是法律規范的無奈,恰恰是法律規范的完美體現 道德規范通常表現為公眾普遍的價值判斷,但是,道德規范不能藉助於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如果違反了道德規范,只能通過社會輿論的譴責或者行業的聯合抵制解決問題,國家的司法機關不能介入直接依據道德規范對當事人的行為作處罰。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道德規范不能直接進入國家的法律體系之中,並且被司法機關引用,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在我國現行法律規范中,多次出現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這樣的概念,說明這些帶有群體性的道德概念,已經變成我國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們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盡管在字面上表現為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比如,在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明確規定經營者必須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在我國注冊醫師法中明確規定注冊醫師必須遵守職業道德。所有這些規范與其說是道德規范,不如說是包含道德價值判斷標準的法律規范。 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道德規范通常是指那些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價值判斷標准。道德規范既有倡導性質,也有約束性質,只不過道德規范的約束性在不同的群體身上產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個體身上也會出現不同的後果。某些人對於公眾的普遍價值判斷缺乏免疫力,因而他們無法感受來自公眾的道德譴責;但是,也有一些人對公眾的普遍價值判斷標准極為敏感,他們對公眾的道德譴責缺乏承受力,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之下走上極端。討論道德規范的時候,既要考慮到道德規範本身的特徵,同時也要考慮到道德規范作用於不同群體和個體之後的反應,道德是一種自我約束,道德也是一種社會公眾的約束。這種約束不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因而不可能變成法律規范。 法律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通過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充分體現國家意志的行為規范。法律規范中引入道德規范,不是法律規范的無奈,而是法律規范的完美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制定法律規范必須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意見,在集思廣益、廣納善言的過程中,立法機關可以把那些充分體現社會普遍價值判斷標準的道德規范直接引入法律文件之中,從而變成國家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立法模式既可以強化法律規范的道德基礎,同時又可以使道德規范促進法律規范的實施和完善。 法律的制定、實施和完善都離不開道德規范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道德規范對於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導性作用。在一個多元化社會,制定法律規范必須首先徵求民意,而普遍遵守的道德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社會民意。過去人們通常認為,法律是一個社會的底線,而道德則是一個社會普遍價值的天花板。現在看來這樣的觀點失之偏頗。在現實生活中,道德規范體現了某些群體或者某些階層的普遍價值觀念,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規范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地尋找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並且將這些價值觀念轉化為國家的法律規范。這本身就是一個尋求共識、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立法過程,還是一個道德重建的過程。 近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並不僅僅是把道德規范寫入國家的法律文件,而是在徵求多數人意見的基礎上通過法律程序將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價值判斷變成國家的法律規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爭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從整體而言,這項法律規范的頒布實施的確提醒了社會各界人士,必須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的同時,通過探視等方式給他們精神上的慰藉。這是充分體現法律價值的重要法律規范。 其次,道德規范對於法律規范具有充實的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將道德規范或者道德判斷納入法律規范之中,成為法律規范的有機組成部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立法機關充分意識到,社會關系錯綜復雜,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士在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價值判斷標准,將大家共同的價值判斷標準直接納入法律規范之中,不僅可以使法律規范更加精煉,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使法律規范更加充實。 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文件的時候,直接將那些具有特定內涵的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社會公德納入其中,不僅可以減少法律規范自身可能出現的歧義,而且可以強化法律規范的社會認同感。譬如,執業醫師長期遵循共同的職業道德准則,將職業道德准則直接寫入執業醫師法,不僅可以提醒執業醫師遵守行業的職業道德,而且可以在法律糾紛發生時直接援引職業道德標准對執業醫師行為合法性作出判斷。法律規范這種巧妙的「借用」,不僅讓傳統的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社會公德這些概念具有時代的氣息,而且可以藉助於這些長期存在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進一步充實法律規范的內涵。 最後,道德規范對於法律規范的實施具有促進作用。「法無外乎人情」。所謂人情世故實際上就是豐富的社會道德規范。公眾之所以自覺遵守法律規范,是因為法律規范包含了他們的道德訴求,是他們道德規范具體化的表現。正因為如此,當他們面對國家法律規范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喚起對法律規范的信仰。而這種信仰來自於他們內心道德價值判斷的共鳴。可以這樣說,體現公眾普遍道德價值判斷標準的法律規范,不僅可以拉近國家與公民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公民對國家產生普遍的認同感,而且可以拉近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距離,從而使法律的實施變得更加容易。

9. 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和基本內容以及意義

在現實社會中,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都應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下面我為您介紹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以及內容和意義吧。

職業道德基本規范

一、愛崗敬業

1.什麼是愛崗敬業

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亦稱熱愛本職。敬業包含兩層涵義:一為謀生敬業,二為真正認識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敬業。

2.怎樣才能做到愛崗敬業

愛崗敬業要求做到樂業、勤業、精業、干一行愛一行。

二、誠實守信

1.什麼是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指忠誠老實,信守諾信,是為人處事的原則。

誠實,就是忠誠老實,不講假話。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說話算數,講信譽,重信用,履行自己應承擔的義務。“言必信,行必果”。

2.誠實守信不僅是做人的准則,也是做事的原則,更是樹立行業形象的根本。

3.怎樣才能做到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要求我們做到誠信無欺、講究質量、信守合同。誠信無欺,即待物接人誠懇可信,不採用欺騙手段。講究質量,即要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嚴把質量關。信守合同,即要說到做到,言而有信,認真履行承諾或合同。

三、辦事公道

1.什麼是辦事公道

辦事公道是指從業人員在辦事情、處理問題時,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按照同一標准和同一原則辦事的職業道德規范。

2.怎樣才能做到辦事公道

辦事公道要求人們做到客觀公正,照章辦事。客觀公正,即遇事從客觀事實出發,並能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和處理。照章辦事,就是按照規章制度來對待所有的當事人,不徇情枉法、不徇私枉法。辦事公道的核心就是要克服私心,正直無私。要做到辦事公道,還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認識能力,能明確是非標准,分辯善惡美醜,並有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公道辦事。

四、服務客戶

1.服務客戶的涵義

服務客戶就是為客戶服務。

2.怎樣才能做到服務客戶

服務客戶要求做到熱情周到,滿足需要。

熱情周到,即從業人員對服務客戶抱以主動、熱情、耐心的態度,把客戶當作親人,服務細致周到,勤勤懇懇。

滿足需要,即從業人員努力為客戶提供方便,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關心他人疾苦,主動為他人排憂解難。最後,做每件事都要方便客戶。

五、奉獻社會

1.什麼是奉獻社會

奉獻社會,就是全心全意為社會做貢獻,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最高表現。

奉獻,就是不期望等價的回報和酬勞,而願意為他人、為社會或為真理、為正義獻出自己的力量,包括寶貴的生命。

2.奉獻社會要求人們做到把公眾利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

(1)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中的最高境界。

(2)奉獻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融在一生事業中的高尚人格。

交通行政執法職業道德基本規范

一、甘當公僕

忠於祖國熱愛人民聽黨指揮服務群眾

二、熱愛交通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鑽研業務艱苦奮斗

三、忠於職守

嚴肅執法不畏權勢違法必究不枉不縱

四、依法行政

恪守職責法為准繩嚴守程序裁量公正

五、團結協作

互助友愛通力協作顧全大局聯系群眾

六、風紀嚴整

遵章守紀作風嚴謹平等待人舉止文明

七、接受監督

辦事公開歡迎批評服從檢查有錯必糾

八、廉潔奉公

清正廉明反腐拒賄不謀私利一心為公

職業道德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一)職業道德的概念。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的總稱,屬於自律范圍,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范。

職業道德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又是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二)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職業道德是道德在職業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1)愛崗敬業就是對自己的職業、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熱愛本職工作,以崇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業,對本職工作一絲不苟、盡心盡力、忠於職守,為實現職業的目標而奮斗努力。一個人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做不好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職業無貴賤之分,這是職業道德所要倡導的首要規范。

(2)誠實守信就是實事求是為人做事,講信用、守諾言,這是職業道德的最基本准則。

(3)辦事公道就是指處理各種職業事務時要公道正派、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公開公平;對不同的對象一視同仁,秉公辦事;不因職位高低、貧富、親疏的差別而區別對待。

(4)服務群眾是指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需要,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這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原則。

(5)奉獻社會就是要履行對社會、對他人的職業義務,自覺地努力地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這是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歸宿,當社會利益與分部利益、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求每一個從業人員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

10. 法律能否約束道德行為

首先,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可劃分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商法、國際法等。普通法律,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
其次,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
再次,法律與道德區別:
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
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熱點內容
銀行告知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6 15:38:42 瀏覽:101
旅遊行政法規是由什麼制定的 發布:2025-01-16 14:44:49 瀏覽:306
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 發布:2025-01-16 14:40:37 瀏覽:788
法庭與法院的區別 發布:2025-01-16 14:29:40 瀏覽:536
資產轉讓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14:28:11 瀏覽:59
勞動法2017全文哺乳期 發布:2025-01-16 14:24:56 瀏覽:693
勞動法里出差發燒算什麼 發布:2025-01-16 14:06:42 瀏覽:252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