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代

道德代

發布時間: 2022-11-12 19:12:54

道德的起源的科學解釋及其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

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

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1)道德代擴展閱讀

「道德」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每個人也都願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要說某個人沒有「道德」,他肯定會跟你急。

並且每個人都覺得「道德」 在自己這邊,沒「道德」的全是別人,所以大家都喜歡用自己定的「道德標准」評判別人,現在的名詞叫「道德綁架」,那究竟什麼是「道德」呢?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

最早「道德」這兩個字其實是分開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社會,道德的觀念已經很模糊了,所以大家總覺得「道德」這個詞很空洞,很虛,沒什麼固定標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太嚴重了。道德其實是有標準的,但你首先得了解這個「道」,不懂得「道」,當然就不知道什麼是標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沒有信仰為基礎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不堪一擊。

比如,孝順父母這一條,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是道德,無論儒釋道哪家,首先都是講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你孝順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順父母,就是違背道德。現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為缺乏信仰,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們平日經常說的「良心」,也是一種道德,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其實都是善的,所以我們做善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喜悅,就是因為順應了我們的自然本性:做惡事的時候,就會感到不安,做賊心虛,就是因為違背了我們的本性,這叫不道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㈡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道德
社會學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1]。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2]。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3]
抑何以立言行樹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為正法關鑰。諸佛以之同證。菩薩以之同修。眾生以之同具者。以戒為體。以戒為用。[4]
中文名
道德
外文名
morality
作用
增進幸福
出自
《道德經》
拼音
dàodé
快速
導航
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准則道德的事的定義詞源其他定義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㈢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道德」代替法律和宗教嗎

中國古代社抄會是宗法襲制度,即宗族法制。
算不算是道德,不好說,因為道德也有個人道德,有社會道德。像「大義滅親」這種事,比較符合社會道德,但是有些人不認同,也不能說他們不道德。孔子就認為父親犯罪,孩子可以不檢舉,今天叫做「拒證特權」,你可以拒絕為不利自己親人的事情作證。

可以說宗法制度代替了宗教,中國最廣泛的宗教是家族崇拜,一個人要為家族奉獻。
宗法制度也代替了法律,只要不是殺人的大事,一般糾紛都在宗族裡解決。
宗法制度是不是道德,這就見仁見智了。也可以說宗法制度是個吃人的社會,也可以說它符合一個時期的社會道德。

㈣ 為什麼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

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佚名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么一句話,青年是社會的未來,長輩的希望。青年的希望,是長輩希望的希望。青年應當奮力去實現,長輩也應當說盡力幫助去實現。用汗水澆灌事業的大樹,將會收獲甜蜜的碩果,把青春消磨於吃喝玩樂之中,終將嘗到惆悵和痛苦。帶著這句話,我們還要更加慎重的審視這個問題:經過上述討論,經過上述討論,這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岡察洛夫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愛情包括的靈和肉兩個方面應該是同等重要,要不愛情就有完備,因為我們不是神,也不是野獸。這句名言發人深省。那麼,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濟慈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氣餒是絕望之母。帶著這句話,我們還要更加慎重的審視這個問題:唐·李白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么一句話,九曲黃河萬里浪,浪淘風簸自天涯。這句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今天,我們要解決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威·柯珀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人有沒有信念並非取決於鐵鏈或任。這啟發了我。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因何而發生?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在面對這種問題時,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托·德雷克斯曾經提到過,慢些,我們就會更快。這句話語雖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聯翩。列寧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群氓接受了精神價值,就會破壞它。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其中的陰郁不禁讓人深思。三毛曾經提到過,在朋友交談之間語言需要當心,成年人要步步為營,不傳壞話,便可促進雙方的友誼。減少是非是促進人際關系重要的一環,好話要多傳,壞話一句也不傳。這句話像一盞指引我進步的航標燈,處處照亮著我人生前進的道路。

㈤ 「道德宗教」

基督教入華以來,與作為中國文化砥柱的儒家思想交觸,一方面相互抵制,另方面,也引發相互適應。如:一些西方傳教士反對敬天、祭祖,宣導反儒、超儒,儒家衛道士則指責基督教「用夷變夏」、「奪人國土、亂人學脈」。而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著儒服儒冠,「以儒釋耶」,就是基督教對在中國佔有法權地位的儒學所採取的適應舉措。當然,適應並不是單方面的。儒學想拓展新的發展方向,呈現新的理論形態,也不得不適應基督教,並在其啟發與促進下,維護自己的精神義理。
本文從剖析當代新儒學思想集大成者牟宗三的宗教觀出發,尋覓基督教信仰在當代新儒學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並從基督教的立場,評價牟宗三的道德宗教觀。

一、儒學宗教觀的演變

自二十世紀初,一批儒家學者為了改變儒學「食古不化」的格局,開始重構儒學體系向現代形態轉變。這個工作始自梁漱溟竭力復興中國文化的合理價值,直到牟宗三的「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形而上學體系的建立。筆者認為有必要以梁漱溟的宗教觀為對比,審視整個發展的思想態勢及理論方法。

1、儒家與宗教的關系
梁漱溟認為儒家不是宗教。他認為宗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宗教必以對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勸勉為他的事務;(二)宗教必以對人的知識之超外背反立他的根據。」1 在梁漱溟看來,宗教必須擁有超絕的實在、神秘的認識、情志勸勉的功能,缺一不可。2 儒學雖擁有與其他宗教同樣偉大的作用,卻不具備超絕和神秘性,因此它似宗教而非宗教。
牟宗三則認為,儒家思想就是宗教。首先,他視宗教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曰事,二曰理。事便是維持宗教信仰所需要的儀式和活動,理是「神」與人之間的溝通。自事方面看,儒家將宗教儀式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禮樂;自理方面看,儒學具有極圓成的宗教精神,重點為如何體現天道,強調道德意識、道德實踐。其次,宗教應有兩個功能:一、它須盡日常生活的責任。比如祈禱、禮拜、婚喪禮節等。二、宗教能啟發人精神向上之機。耶穌說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中,「道路」就是指導精神生活的途徑。牟宗三認為,「儒教之為日常生活軌道,即禮樂(尤其是祭禮)與五倫等是」,而周公制禮作樂,定日常生活的軌道,之後孔子說明其意義,點醒其價值,就是指導精神生活的途徑。牟宗三認為,宗教的信仰對象必須是超越的,這是宗教所以成為宗教的根本。在

儒家思想中,「天道」高高在上,具有超越意義。從儒學的內容、功能及超越性出發,牟宗三最終提出了「作為宗教的儒教」這一命題,認為儒家思想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儒教。3

2、宗教與道德的關系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認為中國缺乏宗教思想,應該以家庭倫理生活來填補其不足,進而提出「倫理有宗教之用」和「道德代宗教說」,4 換言之,宗教與道德在功能上堪稱一致。但他似乎更看重兩者間本質的差別。他認為:
「道德為理性之事,存於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於教徒之恪守教誡。中國自孔子以來,便受其影響,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這恰恰與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棄其自力而靠他力者相反。」5
相反,牟宗三將儒教稱為「道德的宗教」。他認為道德和宗教是等同的,「此亦道德亦宗教,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宗教通而一之者也。」6 牟宗三回到宋明儒學去尋求其理論淵源,認為宋明儒之重點,在道德的本心與道德創造的性能上。他試圖以道德作為本體,開出整個道德形上體系,以個體有限的道德行為達於無限的道德境界。

3、基督教所起的作用
同樣是面對「儒學」、「宗教」、「道德」,梁牟之間卻演繹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撇開儒學體系內部的演進不論,從牟宗三的思想表述及體系的建構方法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1) 啟發作用。首先,是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文化中的作用。牟宗三認為:
「一個文化不能沒有它最基本的內在心靈。這是創造文化的動力,也是使文化有獨特性的所在。依我們的看法,這動力即是宗教,不管它是什麼形態。依此,我們可說:文化生命之基本動力當在宗教。了解西方文化不能只通過科學和民主政治來了解,還要通過西方文化之基本動力——基督教來了解。了解中國文化也是同樣,即要通過作為中國文化之動力之儒教來了解。」7
顯然,為了使儒學繼續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建設、發展中,發揮其核心基礎的作用,牟宗三從基督教信仰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推動力得到啟發:既然「西方道統在基督教,」8 那麼,何不將儒家的思想闡釋為中國文化核心的宗教?
其次,是來自基督教信仰的超越層面。牟宗三認為,儒家的道德實踐,決不限於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之類。因此,就不單是藉傳承和長期習練,而把外在規則內在化的過程。儒家的道德自律,必須以心體為本,而心體的確立,就開出了展露本體界的道德進路。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學」的根基為:道德意識是先驗的本體。他將「道德」提升到形上的層面,認為應當建立一種「道德的形上學」(Moral Metaphysics)。這種「道德形而上學」應用於宗教觀,是以「仁」作為「創造力本身」,它是一種本體性的存在,是宇宙萬物最後的本體。而天道便是「仁」的客觀化體現,是人們超越的信仰對象,相當於其他宗教裏「神」的地位。牟宗三甚至認為「儒家講天道,天道是創造性本身,而上帝也是創造性本身。如果把天道加以位格化,不就是上帝,不就是人格神嗎?」9

(2)促進作用。牟宗三道德化宗教觀的形成,一方面是在基督教信仰的啟發下所做出的積極適應,同時,也是在以基督教文化作為底蘊的西方文化壓力下,對儒學的生存狀況做出挽回式的辯護。在那個時代,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陸高歌猛進;而西方學者認為儒學缺乏外在的超越層面,因而不能在世界文化整體中得到足夠的關注;儒家思想在當時社會現實層面的失敗已成定局。關於這一點,大陸學者鄭家棟認為,不斷地強調和凸顯儒家思想的超越意識和宗教精神,是「五四」以後新儒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這方面是在新的歷史情境中,挺立和維護儒家思想之精神義理的必要前提,同時也與回應來自西方基督教傳統的挑戰有關。10

二、從基督教觀點的評論
牟宗三對宗教的理解,及對儒教的種種詮釋,為新儒家其他學者的進一步反思奠定了理論基礎。杜維明和劉述先等人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闡述,都是發揮牟先生「超越而內在」的看法。但同時,牟先生的「道德的宗教」引發了眾多非議,以下從基督教的角度,針對牟宗三的「即道德即宗教」,提出幾點質疑:

問題一:「道德」能否作為牟宗三宗教思想的本體基礎?
當牟宗三將「道德」或「仁」作為本體時,問題隨之產生:有善惡限制的「道德」如何能成為絕對的本體?本體是沒有任何規定性、或者說其規定性尚未展開出來;而「仁」或「道德」是有規定性的、相對的。不僅善惡互相對峙,整個道德意識也與認知意識互相對峙。作為有規定性的「道德」,無疑不能充當衍生萬物的本體。正如漢斯·昆所說,一個沒有傳統宗教信仰的人,「即使在事實上讓自己接受了絕對的道德規范,也不可能解釋倫理義務的絕對性與普遍性。總無把握的是:為什麼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隨時隨地都要絕對遵循這些規范——甚至當這些規范與我自己的利益完全背道而馳時,也要遵循?」11

問題二:牟宗三的宗教觀有沒現實意義?
對於牟宗三道德化宗教觀的批判,另一個角度為現實性的質疑。勞思光對當代新儒家的批判,同樣適用於牟宗三的思想:新儒家注重內在的心性工夫,舍事而求理。建立普遍性的觀念理想是其所長,但是如何把普遍理想客觀化,成為外在的規法、客觀尺度,在事中顯理,則缺乏交待。12 理論的有效性必須通過社會的實踐來檢驗。牟宗三企圖「以宗教成教化」,但是,儒學既缺少宗教的建制,也缺少意識形態的支持,剩下的只是一些空中樓閣,而道德本體的「創造」,也只能停留於道德的良好觀念中。

問題三:「內在超越說」能否作為挺立儒家精神義理的途徑?
有的學者認為,儒教缺乏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是它內在超越的觀點所導致的結果。由於儒學對內在與超越之間缺乏明確的區分和界定,在發展過程中,便出現了「屈天以從人」的現象,對神聖的嚮往缺乏應有的力度,導致前進的動力不足。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儒家的理想性,而是由於把現實存在混同於超越理想,從而對現實社會人生的評判,失去了超越的尺度和依據。例如:把現實的倫常法規等同於超越、永恆的道德之善,就會出現戴震所批判的「以理殺人」的情況。13
利瑪竇講過一段話,或許有助於我們對牟宗三的宗教觀及中國文化的反思:「吾竊貴邦儒者,病正在此常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而修;又不知瞻仰天主,以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鮮見。」14(本人竊以為貴國儒者的弊病正在於,雖常談道德修養;卻不明白人能立志極易疲軟,缺乏自勉的修習能力;又不明白應當仰靠上帝,祈禱天父的護佑,所以道德有成之士極為罕見。)

㈥ 道德的作用及功能

道德的作用:

1、始抄終為產襲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6)道德代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㈦ 道德代表的是什麼

這個就要從個人出發了,道德的概念也只有你自己去詮釋,什麼是道德?不吐痰,不丟垃圾這是道德。尊敬他人,孝順父母這也是道德。總之所謂的道德很多很多。

㈧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8)道德代擴展閱讀: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㈨ 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道德的作用: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9)道德代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