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金華法治建設評價

金華法治建設評價

發布時間: 2022-11-13 06:26:56

Ⅰ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重要性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社會主義法治急需的組織和人力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 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其中,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包括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組織保障和運行保障。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 政治保障,保障社會主義法治的政治方向;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保障, 保障社會主義法治的科學發展;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並有效實施是社會主義法治的 運行保障,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的細化和落實;建設宏大的法治工作隊伍是社會主義法治的 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保障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監督守法、全民普法的實現。
第二,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人才強法的根本舉措。人才強法是人才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四 中全會《決定》的邏輯結構來看,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分別論述和部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隊伍 建設,所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基本布局出發,就是要形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 法、人才強法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
第三,建設一支優秀的法治工作隊伍,才能實現良法善治、法正民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主體是 人民,人民是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動力和力量源泉。但同時也要看到,法治工作核心是依法治理國家和 社會,處理公共事務,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保障經濟長期持續發 展,其基本內容是政治性、思想性、智慧性、專業性、技術性相當復雜的事務,需要高級專門人才。特 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社會轉型和利益格局的巨變,新型案件、疑難案件、涉外案 件、知識產權案件層出不窮,征地拆遷、土地承包糾紛、社會保險、教育醫療、消費者權益等涉及民生 問題和群體性利益的案件逐年增加,與人格權、生存權、環境權、發展權等人權問題關聯的訴訟也呈現 攀升趨勢。這就需要大批受過良好專業訓練、具有救濟權利、定分止爭、制約公權實踐理性和實踐經驗 的法律專家。

Ⅱ 請你列舉我國法制建設中取得的成就與不足

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1、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2、把依法內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容基本方式;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4、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
5、司法體制不斷完善;
6、全社會法治理念明顯增強。

法治建設存在的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
2、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
3、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

Ⅲ 如何評價我國的法制建設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

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實行以來,我國通過加強法律法規的健全,不斷促進我國法制化社會的建設。以公民根本利益為目標,增強我國執法隊伍的素質與能力,實踐表明,近年來法律法規得到了完善,執法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但是由於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我國在法制化建設的過程當中,仍然存在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社會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公民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公民當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一問題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社會的法制化進程。在人民群眾當中,公民的法律意識、權益意識、民主意識、義務意識普遍缺失。在領導幹部中,一定程度存在著知法犯法、腐敗等問題。
1.權利意識的淡薄 
權利意識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意識從古至今都比較單薄,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傳統及風氣所造成的。
2.公民法律教育的滯後 
當代社會對公民的法律教育不是十分重視,另一方面,公民對法律的學習也不是很重視。
(二)法律法規不健全,法律運行機制不完備 
我國正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在制度建設方便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三)法律監督不到位 
我國法律監督不到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監督主體缺位的問題導致的。
1.以言代法,以權壓法 
這一現象在我國領導幹部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發生,由於忽視了法律的嚴肅性,常常出現我國公職人員濫用職權的現象。
2.執法不嚴、違法辦案 
我國司法機關當中經常出現違反程序、按人情辦案等嚴重侵害公民權益的問題。
3.以罰代法,重罰輕管 
在我國社會法制建設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以罰代法的現象。比如執法部門在處理諸如假冒偽劣產品的時候,僅僅作出較大的經濟處罰,但沒有進一步的追究銷售商和生產商的法律責任
4.以權謀私,徇私枉法 
由於法制體系的不完善,執法部門執法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了權錢交易的現象。以上供參考。

Ⅳ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
1、法治文化建設是現代民主法治回的靈魂;
2、法治文化建設是深入推答進依法治國方略的現實需求;
3、法治文化建設,是做好新時期人大工作的內在要求;
4、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5、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Ⅳ 結合六五普法啟動和工作實際,談談你對強化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學習培訓,增強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一)健全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各級各部門要建立健全領導幹部學法制度,採取政府常務會前學法、專題法制講座等多種方式,組織領導幹部有計劃地學習法律知識。縣級以上政府每年至少要舉辦2期領導幹部依法行政專題研討班,具體工作由政府法制機構承辦。各級行政學院要將依法行政知識列入領導幹部初任培訓、在職培訓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每年年底前要向上一級政府法制機構報告本年度領導幹部學法情況,由法制機構匯總後報同級政府。 (二)建立領導幹部任職前的依法行政情況考察和法律知識測試制度。要重視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識強,善於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對擬任各級各部門領導職務的幹部,要把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依法行政情況作為任職前考察的重要內容,其中對擬任執法部門領導職務的要進行相關法律知識測試,凡有重大違法行政行為或者法律知識測試不合格的,不予任命。 (三)完善公務員錄用考試制度。要把法律素質確立為公務員的必備素質,增加法律知識在公務員錄用考試相關科目中所佔比重。實行任職前的法律知識測試制度,對擬從事行政執法、政府法制工作的公務員,要組織專門的法律知識考試。 (四)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人員培訓制度。對在職行政執法人員,由本級政府法制機構每年組織一次通用法律知識和新法律法規培訓考試,由政府部門每年組織一次專門法律知識培訓考試,凡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培訓或考試不合格的,取消其執法資格,調離執法崗位。培訓情況、學習成績作為行政執法人員考核內容和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 二、創新工作機制,提高制度建設質量 (一)改進政府立法機制。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制定政府立法計劃要多渠道徵集立法項目建議,起草、審查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要廣泛聽取公眾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推行政府立法聽證制度,凡涉及公共利益和群眾切身利益的立法項目,都要組織聽證。所有政府規章草案都要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媒體公開徵求意見。建立健全專家咨詢論證制度,凡涉及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以及專業性較強的立法項目,須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充分論證。探索建立政府立法風險評估機制,對有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立法項目,要進行風險評估。建立健全政府立法協調機制,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導和協調作用。法規規章涉及多個部門職責的,起草部門在起草階段要聽取相關部門意見,政府法制機構在審查階段要對不同意見進行協調,經協調達不成一致意見的,要提出處理意見,報請本級政府決定。探索建立政府立法尤其是經濟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加強政府規章解釋工作。 (二)健全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認真實施《河北省規范性文件制定規定》,進一步完善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制定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的規范性文件,須經過公開徵求意見、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全面推行部門規范性文件前置合法性審查制度,政府各部門制定規范性文件,應當在簽發前報送本級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審查或者審查不合法的,不得發布實施。實行規范性文件公開發布制度,規范性文件要通過當地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媒體等形式向社會公布;未經公布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經政府法制機構合法審查的政府部門規范性文件,由政府法制機構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向社會發布。各市、縣(市、區)、鄉(鎮)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要按照規定時間和程序報上一級政府備案。規范性文件備案監督機構要定期向社會公布通過合法性審查的規范性文件目錄。 (三)建立規章、規范性文件評估和定期清理制度。要堅持立「新法」與改「舊法」並重,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實施後,制定機關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時對其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及時修改或者廢止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與上位法相抵觸、不一致的規定。從2011年開始,政府規章一般每隔5年要進行一次全面清理,並向社會公布繼續有效和廢止、失效的政府規章目錄。實行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規范性文件有效期最長不超過5年;標注「暫行」、「試行」的,有效期不超過2年。有效期屆滿規范性文件自動失效;需要繼續施行的,應當重新經過審查、決定和發布程序。 三、完善行政決策機制,促進依法科學民主決策 (一)完善行政決策程序。各級各部門要通過修訂政府工作規則或者出台專門文件,進一步完善行政決策程序,明確重大行政決策的范圍,把公眾參與、專家咨詢、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必經程序。 (二)建立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各級各部門作出重大行政決策前要將方案交本級政府、本部門法制機構或者組織有關法律專家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合法性審查或者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會議討論、作出決策。堅持政府法制機構負責人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充分發揮政府法制機構的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作用。各級政府都要建立法制專家咨詢機構。 (三)完善行政決策聽取意見制度。行政機關作出重大決策要廣泛聽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見,對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對涉及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以及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要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要完善重大行政決策聽證制度,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聽證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事項,都要組織聽證。要科學合理地遴選聽證代表,保證聽證參加人的廣泛代表性。聽證活動要依法按程序公開進行,確保聽證參加人對有關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平等、充分的質證和辯論。聽證意見要作為決策的重要參考。在聽取公眾意見和聽證中,對公眾意見的採納情況及其理由,要以適當方式反饋或者公布。 (四)建立行政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各級各部門要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建立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制度,明確風險評估的范圍、內容、程序和方式,凡政府重大投資項目、重大公共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價格調整、企業改制、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環境保護、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涉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決策,都要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評估,重點要對社會穩定、環境、經濟等方面的風險進行評估。要把風險評估結果作為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未經風險評估的,一律不得作出決策。 (五)建立重大行政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行政決策制定機關要通過抽樣檢查、跟蹤調查、評估等方式,加強對決策實施情況的評價,及時發現並糾正決策存在的問題,減少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要建立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 四、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障權力正確行使 (一)理順行政執法體制。要加大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工作力度,2011年在所有設區市和部分縣(市)實行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並逐步向其他縣(市)推廣。繼續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工作,行政執法職能較多的部門原則上只建立一個綜合執法機構,整合執法力量,提高執法效能。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爭議協調機制,縣級以上政府法制機構對行政執法部門之間存在的執法爭議,要積極協調解決,協調不成的及時提出解決意見,報同級政府決定。縣級以上政府要協調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執法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縣級以上政府要完善行政執法的財政保障機制,將行政執法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所需必要經費統一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二)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行政執法部門要結合實際,依法細化執法流程,明確行政執法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完善行政執法告知、說明理由、迴避、調查取證、聽證、集體決定等制度。適時啟動我省行政程序方面的立法。進一步推進規范行政裁量權工作。各級各部門要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制定實施辦法,在各級各類行政執法部門中全面推行行政裁量基準制度。改進行政執法方式。行政執法部門及其執法人員要堅持文明執法,尊重執法對象的人格尊嚴,做到舉止文明,態度公允,用語規范。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處理與疏導結合,積極推行行政指導等柔性執法方式。加強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信息化建設,實現行政執法流程網上管理和監督,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健全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行政執法部門要建立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記錄制度,健全行政執法案卷。縣級以上政府法制機構每年要組織一次行政執法案卷評查,並針對評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的意見。 (三)深入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部門要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立、改、廢情況,及時調整行政執法職責,明確執法機構、執法崗位、執法人員的執法責任,切實做到職責清晰、責任到位。縣級以上政府要把所屬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情況納入依法行政考核范圍,定期組織評議考核,並對考核結果進行通報。行政執法部門每年要對行政執法機構、執法人員的執法情況進行評議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執法人員獎勵懲處、晉職晉級的重要依據。認真貫徹執行《河北省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辦法》,健全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對不履行、違法履行或者不當履行法定職責,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受到損害,造成不良後果的,要嚴格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四)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合法性審查制度。沒有依照《河北省罰沒財物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取得《罰沒許可證》的部門和單位,不得實施行政處罰行為。要認真貫徹執行《河北省行政執法證件和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件管理辦法》,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和持證上崗制度。行政執法人員上崗執法必須持有省政府統一制發的行政執法證。行政執法人員持有國務院垂直管理部門依法核發的行政執法證件的,要向所在地政府法制機構備案,參加所在地政府法制機構組織的法律知識培訓、考試,接受所在地政府法制機構的監督檢查。 五、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 (一)深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各級行政機關要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規范政府信息公開的主體、對象、內容、方式、程序,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外,都要全面及時准確地向社會公開。各級行政機關要指定負責政府信息公開的機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的發布機制,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落實政府信息公開載體,建立政府信息工作考核、社會評議、年度報告、責任追究等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進一步拓寬辦事公開范圍。所有面向社會公開的政府部門都要進一步拓寬辦事公開領域,凡社保、醫保、低保、就業再就業、計劃生育、行政事業性收費、涉農補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管理和服務事項,都要全面實行辦事公開,依法公開辦事依據、流程和結果。要推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逐步實施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網上公開運行。同時,要推動醫院、學校、公交、公用等公共事業領域全面推進辦事公開制度,提供高效便民服務。 (三)創新政務公開方式。在繼續採用政府公報、政務公開欄、辦事指南、明白卡等形式基礎上,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的作用。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好互聯網信息服務平台和便民服務網路平台。把政務公開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推進行政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推行「並聯審批」、「聯合審批」和網上審批,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務。 六、健全制約監督機制,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 (一)自覺接受監督。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除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外,各級政府還要選擇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主動向同級人大常委會作專題報告,每年年底要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本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對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採納。自覺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監督,正確對待和認真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尊重並自覺履行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完善群眾舉報投訴制度,鼓勵人民群眾對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進行檢舉。支持新聞媒體對違法或者不當行政行為進行曝光。對人民群眾檢舉的問題,接受舉報的行政機關要認真調查、核實,及時作出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反饋舉報人。對新聞媒體反映的問題,發生問題的行政機關要及時核查、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向社會公布;發生問題的行政機關不處理的,上級行政機關要責令其作出處理,並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二)強化行政機關內部監督。建立健全行政機關內部層級監督制度。要通過請示報告、執法檢查、審查批准、重大行政行為備案、評議考核等形式,加強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日常監督。進一步加強審計、監察等專門監督。當前,審計部門要著力加強財政專項資金和預算執行審計、重大投資項目審計、金融審計、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等工作,加強社會保障基金、住房公積金、扶貧救災等公共資金的審計工作。監察部門要全面履行法定職責,積極推進行政問責和政府績效管理監察,嚴肅追究違法違紀人員的責任。各級行政機關要支持配合審計、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監督權。 (三)堅決落實行政問責制度。縣級以上政府要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完善行政問責制度,並嚴格落實。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違法決策和制定發布規范性文件等行為,導致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發生重大責任事故、事件或者嚴重違法行政案件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領導直至行政首長的責任。 七、改進行政復議工作,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一)改進行政復議工作。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行政復議法及其實施條例,切實加強和改進行政復議工作,努力將行政爭議化解在初發階段,解決在行政程序之中。提高行政復議能力,健全行政復議機構,充實加強人員力量,確保復議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復議人員辦理。要健全行政復議人員資格制度,促進行政復議隊伍的專業化、規范化。要積極開展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工作,探索相對集中行政復議審理工作。縣級以上政府要將行政復議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暢通行政復議渠道,積極受理行政復議案件。加大對行政復議制度的宣傳力度,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行政復議渠道解決糾紛。各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都必須告知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和途徑。積極受理行政復議申請,對依法確實不屬於復議范圍或者應當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事項,認真解釋,告知當事人法定解決渠道,決不允許簡單地一推了之。要創新行政復議申請方式,簡化申請手續,方便當事人提出申請。上級行政機關要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行政復議受理活動的監督,堅決糾正無正當理由不受理復議申請的行為。完善行政復議與信訪的銜接機制,對信訪中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糾紛,要及時引導當事人通過行政復議渠道解決。創新行政復議機制,切實提高辦案質量。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綜合運用書面審查、實地調查、聽證、質證等手段辦案,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公正作出裁決,對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行為,該撤銷的撤銷,該變更的變更,該確認違法的確認違法,該責令履行職責的責令履行職責,切實提高行政復議的公信力。要注重和解、調解方式的運用,促進當事人互諒互讓,達成協議,實現「案結事了」。 (二)積極做好行政應訴工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被起訴後,要按規定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證據和其他相關材料,並指派法制機構或參與被訴行政行為調查、決定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鼓勵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對重大行政訴訟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 (三)完善行政調解機制。縣級以上政府要建立由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機構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體制,進一步加強行政調解工作。具有行政調解職能的部門要依法完善行政調解制度,規范調解程序。適時啟動我省行政調解立法工作。建立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聯動機制,實現各類調解的有效互動,形成調解工作合力。 八、強化組織領導,確保推進依法行政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健全領導機制。各級各部門要將依法行政擺上重要位置,與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等工作統籌部署、一起推動。各級各部門要建立以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本地區、本部門推進依法行政的協調和領導。市、縣(市、區)政府常務會議每年至少要聽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匯報,及時解決本地區推進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措施。 (二)精心組織實施。各級各部門要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和本意見的要求,對本地、本部門近年來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和認真分析,找准薄弱環節,抓住突出問題,科學制定今後一個時期推進依法行政的工作規劃,明確工作任務、具體措施、完成時限和責任單位,每年還要明確重點,制定年度工作計劃,認真扎實地推進依法行政。 (三)加強監督檢查。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所屬部門和下級政府、上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下級有關政府部門推進依法行政情況的督促指導和監督檢查,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的要通報批評。要嚴格落實依法行政報告制度,縣級以上政府每年要向本級黨委、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政府報告推進依法行政情況,政府部門每年要向本級政府和上一級政府有關部門報告推進依法行政情況。要繼續深入開展依法行政示範創建活動,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 (四)強化考核考評。認真貫徹《河北省依法行政考核辦法》,各市、縣(市、區)政府要抓緊制定和完善本地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從2011年開始每年年底對所屬部門和下一級政府依法行政情況進行一次考核,並向社會通報考核結果。依法行政考核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對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根據年度考核結果,對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的予以通報批評。省政府每年遴選若干個考核結果優秀的市、縣(市、區)政府,授予「法治政府建設先進單位」;遴選若干個工作部門和單位,授予「依法行政先進單位」。 (五)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各市、縣(市、區)要進一步加強法制機構建設,使法制機構規格、編制與其承擔的職責和任務相適應。縣(市、區)政府可在政府機構限額內單獨設置,也可在縣(市、區)政府辦公室掛法制辦公室的牌子,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要有專人負責法制工作。要加大對政府法制幹部的培養、教育、使用和交流力度,重視提拔政治素質高、法律素養好、工作能力強的法制幹部。政府法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肩負的重要責任和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法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在推進依法行政中充分發揮綜合協調和督促指導作用。 (六)營造良好法治氛圍。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精心組織普法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公民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同時,廣泛宣傳各級行政機關推進依法行政的具體措施、主要成效和經驗,營造推進依法行政的良好社會氛圍。

Ⅵ 有誰知道金華的經濟怎麼樣好不好啊

金華,浙江省轄地級市,古稱婺州,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建縣,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金華;位於浙江省中部,下轄2個區、3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10942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華市常住人口為7050683人。

2011年金華-義烏都市區被確定為浙江省的第四個大都市區,金華文化屬吳越文化,金華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在福布斯公布的2012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金華位居全國第33位,並且入圍大陸創新能力最強25個城市之一。
2013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列金華市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同時金華還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之一、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金華市為2019年國家衛生城市,2020年,金華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03.95億元,比2019年增長2.8%。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11-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Ⅶ 建設法治政府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一環。如果我們的政府不夠法治,那麼將會對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產生負面的影響。相反,我們如果我們的政府能夠做到帶頭。守法。那麼將會為整個社會樹立起積極的榜樣作用。

Ⅷ 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的認識

(一)法治理論指引的滯後現象
在權威理論建構的層面,以往的法治理論在內容上還不夠完善,在地位上還沒有得到充分確定。 雖然依法治國的權威理論在社會領域得以廣泛傳播,但是法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具體位置、法和其他社會規范的應然關系、貫徹法治的具體途徑等重要法治理論問題還沒有得到充分澄清。亞里士多德說:「法治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我們對於依法治國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則一直存在模糊認識。 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層面,法學界關於法治理論的論述要麼是直接引入西方主流法治理論,要麼針對中國的法治現象進行簡單的解析或一對一地進行功利性對策研究。 學術成果普遍遵循「現狀揭示———西方經驗———中國對策」的三段論式的、過於簡單的理論邏輯。 對於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導向堅持與深入研究始終缺乏強勁動力。
至今,中國法學界始終沒有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性的、能夠切實地解決既存法治問題的內生性理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在這個意義上,我國法治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盲目性的特徵。
(二)法治道路選擇的自信不足
法治中國建設推行至今,取得了諸多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道路的選擇就是一個重大問題。 經過冷靜反思,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前蘇聯的法治意識形態還是西方傳統法治理論,生搬硬套到中國來,實際上都會成為一種理想化的假想,並不符合中國法治運行的實際邏輯。 事實證明,未經當代中國社會實踐檢驗的、假想的法治模式,根本無法評價乃至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 自信才能自愛,自愛才有自省。 法治中國建設首先要對中華文明持有文明自信,對中華民族持有民族自信。
其實西方法治理論早已注意到亞洲國家的「儒釋道」憲政理念和政治智慧在治理國家中的精妙作用,我們自己卻丟失了這份本該有的選擇法治道路上的自信。 當前在法治道路上,既要防止「左」的僵化教條,又要警惕和反對右的傾向。 法學學術上的「西化」、崇洋媚外、浮華趕時髦,都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三)法治實踐運行的失衡失序
中國法治建設歷經數十載,在法治實踐領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應接不暇的新型社會現象與法律現象使得我國立法者不得不採取「運動式」的法律移植方式來健全法律體系,盡量做到有法可依。 我們卻不可能像西方社會那樣用近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進行理論磨合和信仰構建,這必然會造成我國法治實踐在精神和行動上的「消化不良」現象,主要表現為立法不良、司法不公、執法不嚴、守法不誠、監督不力的失衡、失調、失序現象。 立法在內容上缺乏科學性、實用性、操作性;司法在過程中缺乏公開性、公正性、公平性;執法在實踐中缺乏嚴肅性、嚴格性、文明性;守法在行動中缺乏誠信性、主動性、自覺性;監督在落實中缺乏實效性、實質性、具體性。 「政府權力越位、錯位、缺位導致微觀經濟活動受干預過多;導致權力尋租、行政效率低下,投資消費失衡、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四)法治建設的根基不牢不實
法治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法治建設一貫採取「自上而下」的建構主義模式。 學術型、精英型的立法模式與廣大中國法治實踐者存在著不同的話語體系,欠缺話語溝通平台的基層法治實踐者只能繞過成本高昂的法治解決途徑,運用老百姓自己的「智慧」尋求一套有利於法治體系外的法律規避式的潛規則。 法律規則與法治現實的脫節導致了中國法治建設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層級中的發展不平衡。 尤其是在基層領域,法治狀況存在著大量的嚴重問題,法律制度的貫徹程度較為有限,民眾的法律意識普遍淡薄,法治建設的基礎不牢不實,發展很不平衡。基層正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與難點。
這種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些領導機關、領導幹部思想深處的認識基礎不牢不實。 上級機關與領導人員對於法治建設的認識模糊以及重視不足,直接導致法治理念的貫徹與法治實踐的推行缺乏足夠的動力與支撐。二是群眾基礎不牢不實。法律法規雖然明存於紙上,但是無法得到廣大群眾的廣泛認同與深入理解,許多群眾不信任法律,不尊重法律,不遵守法律。 三是基層基礎不牢不實。 就總體而言,越是接近於行政級別頂端的領域和地域,法治效果越好,越是貼近基層的領域和地域,法治的貫徹就越不充分。四是行業基礎不牢不實。許多行業的實際運行更加依賴行業內部的各種「潛規則」,而偏離法治的軌道,甚至排斥法治力量的介入,大搞「獨立王國」。 五是法治隊伍基礎不牢不實。 法治的順利推進應以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專業隊伍為基礎,而當前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執法機關、法律監督機關的工作人員在整體上還遠未達到應有的水準。
(五)法治的權威信仰亟待提升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源自西方,而西方世界也經歷了從對法治的美化甚至神化,轉而跌入法治神化破滅、「禮崩樂壞」的社會陣痛過程。 法律應該被信仰,法治應該成為社會機制中的權威力量。 中國真正的法治信仰構建的圖景應當是,民眾的個人價值與法治的核心價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統一性。 民眾的法治信仰應該是民眾內心洋溢出來的,法治權威應該是民眾自願崇拜並推崇的。
反觀現實,中國法治力量在民眾心目中的權威遠未樹立起來,人們在遇到社會糾紛與社會矛盾時往往寄希望於「托熟人」、「找關系」、「走後門兒」等非法治途徑的「潛規則」,而對司法、執法等法治力量缺乏起碼的信任與依賴。 在司法領域,公信力缺失的情況尤為嚴重。 正如澳大利亞大法官馬丁所言:「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支持。 從這個意義出發,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 」長此以往,理應成為基本社會治理方式的法治就會逐漸因失去社會民眾基礎而被邊緣化、空洞化,這無疑對法治中國建設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六)法治「硬的一手」運用不夠
法治作為一種國家治理方式與社會治理機制,在途徑和手段上既要有「軟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既要有柔性的一面,也要有剛性的一面,二者都要靈活掌握、適時運用,不可偏廢,共同服務於法治目標的最終實現。 忽視軟和柔而片面強調硬和剛,抑或忽視硬和剛而片面強調軟和柔,都是錯誤的。 就當前法治中國建設的現狀來看,尤其要注意,法治理不可失之於軟,失之於柔,失之於弱。 對人民應愛之又愛,對敵人要恨之又恨。 對於踐踏法律、破壞穩定、危及整體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行為,法治力量不能毫無聲息、視而不見,要充滿自信,該出手時即出手,並正確運用有利策略,分化敵對陣營力量。 要始終牢記,對不法分子和不法現象的姑息,就是對損害社會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縱容。 要堅決克服模糊認識,要有執法的底氣,要充滿自信、理直氣壯地把專政的一手用起來,把刀把子的一手用起來。 剛性嚴明、嚴格執法與野蠻的粗暴執法涇渭分明,與現代文明並不矛盾。
三、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一)把法治中國建設提升到應有的重要地位
在以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法治中國雖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視,但是沒有將其上升到一個應有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藍圖中,法治中國所應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待進一步加以明確。 只有將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地位明確下來,向權力機關與社會公眾宣示其極端重要性,才可能真正將法治的理念與精神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事實上,法治中國建設與「五位一體」建設聯系緊密。
在具體的理論建構中,可以考慮將法治中國建設與「五位一體」建設相並列,以使其獲得全局性、根本性、長遠性、基礎性的重要地位。 我們也可以進行充分的論述,在充分強調法治中國建設高度重要性的同時,倡導將其滲透、貫穿於「五位一體」建設的各個環節之中,明確提出:沒有法治中國建設的順利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就不可能獲得保障和成功。 具體來說,第一,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性應進一步得到提升,引起全黨、全國、全社會、全體人民的高度重視;第二,要對法治中國建設進行權威的理論定位,使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獲得重要地位;第三,應通過各種途徑,使法治活動成為每個公民工作、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
(二)堅定不移、充滿自信地走中國特色法治道路
中國的法治道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具有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與要求。 在學術氛圍日益「西化」與部分學者盲目崇拜西方社會法治理論與經驗的背景下,我們更要著重強調法治中國建設所秉持的「中國特色」。 西方社會的法治建設確有可資借鑒之處,但其成功也是根植於西方社會的歷史傳統、基本特點和固有屬性而來的,並非依靠某種學說觀點就能即刻點石成金。 「凡是法治搞得比較成功的國家,無一不是較好地堅持了法治規律與本國國情的創造性結合。 」
對於中國法治道路的選擇,一方面,我們要擁有兼包並蓄的寬廣胸懷,只要是有益的文明成果,我們都可以加以吸收與借鑒;另一方面,我們更要堅守「中國特色」的基本思維路徑,始終追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指引,緊緊圍繞中國的社會性質、民族傳統與現實狀況,切實著眼於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紮根客觀現實,把握時代規律,不管風吹浪打,不怕說三道四,決不時髦獻媚,堅定不移、充滿自信地將中國特色法治道路堅持下去。 法學教育的課堂,學術理論的陣地,各級各類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課題確定,立法、司法、執法、法律監督、法學教育等職能部門,都要切實糾正在法治道路問題上存在的偏差。
(三)全面加強符合國情的法理論建設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是對未來的理性謀劃。 任何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科學的理論來加以指引,都不可能獲得預想的效果。 經過長期努力,法治中國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法的理論建設還不完備,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整體上看,當前法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很多學說觀點與現實存在較大的脫節,使得看似科學的法學理論及法律規定在實踐中無法收到良好效果。 因此,在全面加強法的理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導向。 反思當前法理論研究現狀,不難發現,「表面繁榮、實際貧困」。 空泛、繁復、玄奧、花俏、重復、媚外,缺少適合國情、自主原創、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有實際意義和價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我們在法學研究中應充分強調實證研究的重要意義,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持「實踐出真知」的基本原則,注重法治調研與對策研究,以客觀效果為歸宿考量相關法律理論,全面糾正「書齋裡面出學問」與盲目崇拜西方學說的理論建設思路。 法治中國建設真正需要的是內生性理論,它是從中國本土自生自發的法治現象中抽象出來,經過理論提升後形成的規律性結論。 對此,一要加大投入力度,對於具有強烈現實意義與實證效果的研究活動應給予充分的資源投入;二要加大導向力度,在學術界與實務界充分樹立注重國情和立足現實的基本導向;三要加強實證研究,鼓勵現實研究與國情探索,摒棄坐而論道和崇洋媚外;四要加強基層實踐調研,充分重視法治在基層的運行和影響;五要突出法治經驗的提煉,及時總結與推廣有益的成形機制與實際做法;六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型人才的培養、使用,充分發揮這些人才的作用,建構復合型法治人才庫。
(四)重建符合中國國情、基於平衡的法學理論大廈
對於當前的法治中國建設, 我們應在法治運行的各個環節大力倡導和體現權利與義務、權利與權利、權利與權力、權力與義務、權力與權力、義務與義務平衡的法理觀,切實解決社會各領域嚴重失衡的問題。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的嚴重失衡,都有賴於法的平衡治理。我們還應深刻地認識到,從義務法、權利法到平衡法是法的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法是平衡法,平衡理論是對傳統法學理論的新發展,平衡是法的總特徵,平衡是法的內在力量,平衡是法的核心價值,平衡是良法的靈魂,平衡是法的最高境界,平衡是法的本質體現,法是平衡之法,法治是平衡之治,法學是平衡之學。 只有在平衡法理觀的理念統御下的法治中國建設,才會被納入有序發展和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五)注重立法的系統性、統一性、適用性、操作性
法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法學教育,任何必要環節都不可或缺。
立法的科學與完備,是良性法治過程的起點與前提。法律規定與法律制度本身就存在問題,立法後的司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環節就不可能正常運轉下去。 中國法治的諸多問題,均與立法缺乏科學性、操作性密切相關。 注重立法的系統性,就是要求立法者在立法時將法律視為一個系統,統籌兼顧地考慮其中的每一個要素與問題。 不論是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言,還是對於某一部具體法律而言,都要仔細考量其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協調關系,要通過設計使其內部的各要素協調一致,共同服務於整體目標的實現。 注重立法的統一性,就是要求同級的法律法規之間以及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不能在內容上相沖突,不能在指向上相矛盾,否則就會使執法者、司法者及守法者陷入不知所措的尷尬境地。 注重立法的適用性、操作性,主要是指不論法律規定本身多麼符合邏輯、多麼完整和嚴謹,如果在實踐中不接地氣,不能被有效適用、操作甚至根本落實不到社會生活中去,也都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密切著眼於法實踐的環節,是立法工作的重要前提。 《勞動合同法》、《新刑訴法》、《婚姻法》等法律都或多或少存在脫離實際、不接地氣的遺憾。 我們必須明確反對立法上脫離實際的「精英路線」,積極倡導符合實際的「群眾路線」。 對於立法主體,要設定嚴格標准,要求其具有實際的法治理工作經驗或生活經驗。 例如,簡單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接觸過婚姻的未婚者,怎麼有能力參與到《婚姻法》的制定、修改與實施中呢?
(六)充分調動全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法治中國建設的推進在效果上是順利而卓有成效的,在方式上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依靠權力機關自上而下地「推行」來實現法律制度與法律治理的運行。 但事實上,更為科學與更為合理的法治模式應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模式的密切結合,沒有權力機關的主導,科學的立法無以產生,而缺失了民意的基礎與民眾的反饋,法治也無法得以有效推行。 因此,我們應採取各種措施,充分調動全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將法治事業、法律活動與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要讓廣大民眾充分理解到與切身體會到,法治事業需要他們的深度參與,法治活動需要他們的意願來加以支持和推動,法治過程不僅僅由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與執法機關來加以主導,更要由每一位社會成員來加以主導。 「要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維穩的前提必須是維權。 」
如此,法治中國建設的民眾基礎才會不斷地得以擴大,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才會更加順利。
(七)大力營造敬畏、信仰、遵從法律的社會氛圍和環境
法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機制與國家治理方式,並不是獨立地在社會領域與國家層面發揮作用的。 我們研究與推行法治中國建設,不能將法治作為一種孤立的現象與獨立的體制來進行考量,而要充分考慮到法治中國建設的社會氛圍與具體環境,處理好涉法工作部門與其他部門、法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的關系。 法治中國建設若想在社會領域得以順利推行,其前提在於社會公眾對法律擁有普遍的敬畏和堅定的信仰,進而在全社會范圍內營建敬法、信法、用法的有利氛圍,將法治、政策、習俗、信仰以及道德等充分加以融合,共同指引和規范人們的行為。 正如伯爾曼所說:「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在以往的法治建設中,我們更多地將思路局限於法律制度建構本身,更多地爭論於某項規定是否科學和合理,往往忽略了法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規范總體上在社會實踐中被人們認可、接受與應用的程度。 因此,非常有必要將「大力營造敬畏、信仰、遵從法律的社會氛圍和環境」納入今後的法治中國建設的各項工作當中,並認真對待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應是貫穿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個重要的軟實力和潤滑劑」。
(八)切實提高法治隊伍建設的專業水準
沒有一支忠誠、敬業、專業的法治隊伍來踐行法治,沒有千千萬萬具有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法律從業人員來操作法律,再科學、再完備的法律制度也只能止步於各種規定之中,再宏大、再高遠的法治理想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因此,我們必須採取各項措施,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切實提高立法、司法、執法、法監督法教育主體的職業意識、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嚴格准入標准,精心進行培育,將培養、使用法律人才的目標落到實處。 同時,要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保障司法獨立性,完善司法工作人員任用制度。
當法治中國建設事業在擁有了一支具有很高專業水準的建設隊伍時,其不斷進步與發展即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堅強有力的支撐。
(九)真正加強法定程序制度設計,合理確定自由裁量空間
法治中國建設的有效推進,要靠良法的有效實行,良法的有效實行,要依賴法治主體的具體操作。 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不可能窮盡規定社會主體可實施的所有行為,不可能覆蓋社會領域中出現的所有現象。 這就為法治主體的自由裁量空間提供了現實依據,也為權力尋租腐敗空間的存在提供了各種可能。 如果運用得當,自由裁量權能夠很好地溝通形式正義和實體正義。 但是,如果自由裁量權賴以存在的制度基礎並未鞏固,那麼這種權力反而會削弱法治的力量。
對此,我們必須真正加強法定程序制度設計,合理確定立法者、司法者、執法者、法律監督者等法治主體進行自由裁量的空間,在基本層面和技術層面想方設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
(十)充分認識法治中國建設的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

在以往的法治中國建設中,我們往往依賴「運動式」的建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 事實上,法治中國建設涵蓋的領域十分寬廣,涉及的矛盾十分復雜,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也不可能有一用百靈的靈丹妙葯,只能依靠我們下定決心、腳踏實地、逐步積累、立足長遠地漸進推行。 事實證明,「運動式」的法治中國建設無法實現其最終目標,而只會為形式主義、犬儒主義提供大行其道的空間。 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法治中國建設不是一時的「運動」,而是一項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 法治中國建設的復雜性與全面性,要求我們開展的法治事業必須涵蓋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各個群體,既要擁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又要秉持時不我待的作風,堅持法治建設要「從娃娃抓起、從現在抓起、從全民抓起、從領導機關、領導幹部抓起」。
同時,要深入研究法治建設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有針對性地研究、確定法治建設的具體措施和方式方法,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研究和解決,真正在取得實效上下真功夫,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必見成效。 具體來說,一要系統謀劃法治方案,明確法治建設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主要途徑、破解難題、注意的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運用系統思維統籌兼顧地考量法治建設;二要下真決心與大氣力,在社會輿論導向上充分強調法治中國建設的高度重要性,在資源上捨得投入成本,光說不練只會空談誤國;三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充分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准備;四要上下聯動、全員發動,同時獲得上層領導和基層支持的法治事業才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正確指向;五要深入探索內在規律,注重策略方法,只有準確把握規律才能全面推進法治全局,只有靈活運用策略方法才能有效解決法治問題,最終在動態平衡中引導法治中國建設事業不斷前行。

Ⅸ 如何加強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重點,圍繞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定和完善法規規章,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各項辦事公開制度,改進工作機制,依靠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是堅持科學民主決策。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作為政府決策的基本准則。
三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監督檢查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是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創新政府立法工作機制,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設質量。
四是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圍繞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及其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權力運行過程作為政務公開的內容,方便群眾監督。健全對行政權力監督的體制機制,推行行政問責制度,抓緊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
五是完善司法行政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認真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從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入手,完善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等制度。

Ⅹ 如何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深化法治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建設

一、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增強深化法治長治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賦予了更新內涵。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法治建設,結合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法治山西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法治長治建設實施綱要》,推進普法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創建,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我市法治建設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還有一定差距,依法執政和行政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執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潔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市實施「五五」戰略、加快轉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的重要階段,也是深化法治長治建設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從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社會長治久安、保障和促進轉型跨越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深化法治長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為重點,以創建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和各級依法治理示範單位為抓手,以強化法治文化建設為支撐,大力推進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企業依法經營和全社會崇法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建設法治長治。
二、著力推進依法執政,切實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市全過程
1.健全依法執政機制。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充分發揮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積極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責、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支持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全市各級黨組織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2.提高依法決策水平。完善依法決策程序,對涉及全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重大決策以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委要適時向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和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和意見,把黨的意志和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范,落實到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
3.樹立法治思維方式。領導幹部要帶頭厲行法治,帶頭學習、遵守憲法和法律,切實增強法治意識,自覺做到依法辦事、辦合法事,做到辦事情、想問題、作決策堅持以法治為主要標准,以法治為主要手段,以法治為基本方式,自覺摒棄人治思維,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4.增強依法執政能力。建立黨員領導幹部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黨委(黨組)中心組要每年集中學法1~2次,市、縣(市、區)要每年舉辦1~2次綜合性學法報告活動。推行領導幹部任前法律考試,探索建立領導幹部述法制度和公務員、事業人員任職和招考法律知識考試制度。紀檢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和黨員反腐倡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加大黨內監督和查處大要案力度,切實推動全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開展。各級組織部門要把能不能依法辦事、遵守法律情況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內容,使法治建設真正成為一種硬標准、硬要求、硬約束,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三、著力推進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提升人大依法監督工作水平
5.加強監督工作。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市、縣(市、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大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作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促進人民群眾法律素質的提高,推進法治長治建設。
6.做好立法調研工作。根據上級人大立法調研工作安排,廣泛聽取和徵求廣大群眾意見和建議,結合我市實際,認真分析研究匯總,為上級立法提出科學、具體、有價值的建議意見。
7.加強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工作。市、縣(市、區)人大常委會要嚴格按照省人大常委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規程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規范性文件,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四、著力推進嚴格執法,切實加快法治政府建設
8.依法規范政府職能。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依法規范市、縣(市、區)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能,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切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進一步清理、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加強規范性文件清理審查工作。行政機關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實施行政管理和執法;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的自我完善功能。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行政機關不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
9.健全依法決策程序。嚴格執行重大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程序規定。建立重大決策事項會前交由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全面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凡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影響面廣、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問題的重大決策事項,都要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建立決策跟蹤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凡超越許可權、違反程序的決策行為及決策失誤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嚴肅追究決策部門、單位和相關人員責任,堅決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社會矛盾。
10.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各級行政機關要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業務能力、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完善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徵收或徵用等行政執法案卷的評查制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案件和行為。扎實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執法許可權,明確執法責任,推進綜合執法,減少執法層級,切實解決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和執法缺位、執法混亂問題。改進和創新執法方式,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處置與疏導結合,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扎實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制度建設,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細化執法流程,明確環節步驟,嚴格程序公正,規范裁量許可權,堅持做到平等對待、適當適度、文明執法。加強行政信息化建設,推行執法流程網上管理、執法活動網上監督、執法效果網上考核,提高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
11.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動、及時、准確、具體向社會公開。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實施、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推進辦事公開,拓寬公開領域,所有面向社會服務的政府部門都要依法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創新政務公開方式,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行網上電子審批,充分發揮政務網站的信息查詢和在線辦事功能。規范和監督醫院、學校、公交等公共企事業單位的辦事公開工作,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服務。
12.大力加強行政監督。行政機關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高度重視輿論監督,切實強化行政機關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探索建立監督聯席會議制度和行政執法人員執法檔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評議工作,拓展評議范圍,完善評議方式,擴大群眾參與,提高評議實效。認真按照行政訴訟程序履行職責義務。嚴格行政問責,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和失職瀆職、濫用職權、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做到有錯必究、有責必問。對因違法行政導致發生重大責任事故、事件或者嚴重違法行政案件的,堅決實施行政問責。
13.依法化解矛盾糾紛。建立健全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機構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體制,充分發揮行政機關在化解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行政復議工作,扎實推進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工作。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重大復議案件出席聽證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與信訪的銜接機制。完善行政應訴制度,大力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主動出庭應訴制度,不斷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率。
五、著力推進公正司法,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14.深化司法改革。認真落實中央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的各項部署,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職權結構和組織體系。完善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司法經費保障體制。進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賠償制度。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擴大司法參與。積極穩妥地推進勞動教養制度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依法理順政法機關內外、上下、左右關系,確保執法權、司法權高效正確運行,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15.維護司法權威。各級黨委要帶頭維護司法權威,市、縣(市、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實施監督,各級行政機關要依法參與訴訟活動、認真履行協助義務、自覺履行生效裁判。加強司法保障機制建設,建立對非法干預司法活動進行備案登記和查處追究制度,堅決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和本位主義對司法活動的干擾,規范新聞媒體對司法機關正在辦理案件的報道,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問題,健全司法糾錯機制。加大生效裁判的執行力度,建立健全執行聯動威懾機制,有效解決執行難問題。把解決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依法維護公正結論、依法保障合法權益、依法糾正錯誤裁決,保護合法信訪、制止違法鬧訪,努力實現案結事了、息訪罷訪,實現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與維護司法權威的統一。
16.規范司法行為。進一步規范辦案流程,所有司法行為都要嚴格依法依規依章進行,針對容易出問題的環節,要明確權力運行的范圍、條件、程序和界限,避免司法隨意性。規范執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導制度,及時發布指導性案例,統一類案裁判標准。推進量刑規范化工作,促進量刑公平公正,增強法律適用的統一性。積極引導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確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17.提高司法效率。進一步完善案件繁簡分流的制度,優化配置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降低司法成本。處理好實事求是、有錯必糾與維護司法既判力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涉法涉訴案件的終結機制,減少非法上訪、無序信訪對司法機關人力財力等資源的消耗。加大清理超期羈押案件的力度,嚴格依法處理,避免久押不決、久拖不決。
18.強化司法監督。強化上級司法機關的監督職能,通過訴訟程序及時糾正下級司法機關錯誤裁決。充分發揮政法各部門在刑事案件中的監督制約作用,共同保證刑事案件的公正處理。加強黨委政法部門的執法監督、人大的權力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促進公正司法。完善司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制度,通過案件管理機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辦案質量。
19.推進司法公開。嚴格落實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審判公開制度,除法律規定保密的情況外,最大限度地向社會公開執法依據、執法程序、執法時限、執法進度和執法結果,保障當事人和社會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進一步拓寬公開渠道,將公開載體從傳統的公示欄、報刊、宣傳冊等,拓展到網站、博客、微博客、即時通訊工具等網路新興媒介,豐富司法公開載體。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例會制度,及時發布司法信息,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通過裁判文書上網、邀請群眾旁聽庭審、推行司法開放日制度等措施,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20.提升司法能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和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較高的司法隊伍。加大培訓力度,積極推進專題培訓和崗位練兵,加強司法人員對法律精神的學習掌握和對司法規律的研究把握,切實提高法律素養、司法能力、辦案水平。加強專業化建設,深入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建立職業准入、分類管理、職業保障等制度,研究完善符合司法職業特點的人事管理、人才保障制度,為司法人員提供良好的職業保障,增強司法人員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六、著力推進全民守法,切實加強法治社會建設
21.全面實施全民普法規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堅持法制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相結合、與公民意識教育相結合,突出抓好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宣傳教育,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及法律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等普法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創新法制宣傳教育形式和手段,堅持傳統手段與現代宣傳方式相結合,切實增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風尚。
22.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機構、行業團體和法律服務中介機構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繁榮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促進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相結合。著力加強教學課堂、媒體網路、影劇院、城市廣場、移動通信、集貿市場、城鄉居民區、流動屏幕、LED屏、各種宣傳欄廣告牌「十大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推動法治文化與社會文化有機融合、法治文化設施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功能互補。積極推動法制電視片、法制文藝表演、法制書畫攝影、法制專欄版面、法制夜校、法制文化大院、法制演講比賽、法律知識競賽、法制大篷車、法制集市「十大法治文化工程」,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文化的需求。
23.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加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推廣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設,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深入推進社區居民自治,鼓勵城鄉社區居民積極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新途徑、新辦法。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通過轉變工作方式、創新管理手段、構建服務平台,切實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組織、制度優勢轉化為服務和管理優勢,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24.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深化地方、行業、基層依法治理,形成市、縣、鄉、村、校、企「六位一體」聯動格局。加大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力度,依法嚴厲查處安全生產、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食品葯品安全、交通安全、假冒偽劣、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違法案件,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堅持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推進城鄉居民依法自治,推進基層法治服務陣地建設,積極推廣在鄉(鎮、街道)、社區(村)建立「法治服務中心」、「公民法治驛站」、「居民法治之家」等做法,積極引導公民有序參與基層民主法治實踐,推進基層依法治理深入開展。把推進企業依法經營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制度。完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提高企業防範處理法律風險的能力和依法經營管理水平。
25.加強誠信長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誠信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意見》(晉辦發〔2013〕8號),以市場主體准入、依法納稅、合同履行、產品質量、社會成員信用度建設為重點,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及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社會誠信意識、政府依法行政意識、司法公信力和企業信用度,逐步建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確保社會誠信環境明顯優化。
26.拓寬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建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加大各類法律服務、司法救助和全社會各項救助工作力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著力解決農村土地徵用、城鎮房屋拆遷、企業改制、涉農利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訴等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大力實施法治為民工程,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和保障水平。
27.深入開展法治創建活動。扎實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和依法治理示範單位創建活動,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和簡便實用的考評辦法。廣泛開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示範點等行業法治創建活動和法治機關(單位)、誠信守法企業、法治鄉(鎮、街道)、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等系列法治創建活動,形成以法治城市和法治縣(市、區)創建為引領、以行業法治示範點創建為支撐、以基層法治創建為基礎的覆蓋全市的法治創建活動體系。
七、強化組織領導,切實保證法治建設扎實推進
28.加強組織領導。法治建設在市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市委依法治市領導組作為市委的議事協調機構,要定期研究解決法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領導組辦公室要履行規劃指導、組織協調、督促檢查、考核驗收、總結評比的職責,推進法治建設各項工作扎實開展。各縣(市、區)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加強對法治建設的組織領導、科學謀劃、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確保法治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大經費保障力度,積極為法治建設創造必要條件。
29.建立工作機制。建立六個專項聯席會議機制。一是建立依法監督聯席會議機制,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研究推進法律法規實施監督檢查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聯席會議機制,由市政府法制辦牽頭,協調推進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公正司法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協調推進政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四是建立依法經營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工商局牽頭,協調推進市場主體依法經營。五是建立基層民主法治建設聯席會議機制,由市民政局牽頭,組織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工作。六是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司法局牽頭,協調推進依法執政、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設及基層法治創建工作。六個專項聯席會議要實行項目化管理方式,確定一批帶動性強、能夠產生累積效應的重點工作項目,以重點項目帶動法治建設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縣(市、區)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推進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有力、高效運轉的工作格局。
30.加強督導考核。市委依法治市領導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全市法治建設的調研指導,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及時了解掌握基層法治建設的推進情況。確定一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法治建設試點,按照實踐探索、基層突破、試點先行、總結經驗的工作思路,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探索形成法治建設工作新範式。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法治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推進法治長治建設情況作為考核評價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發揮考核評價的杠桿作用,加快依法治市步伐,為實施「五五」戰略、加快轉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熱點內容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
刑事訴訟法219 發布:2024-11-20 07:28:08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