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發布時間: 2022-11-13 14:14:29

㈠ 我國新一輪稅制改革的運行現狀如何,請舉例說明

摘要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2016年5月1日零點,溫州商人陳生在北京民族飯店開具了中國餐飲住宿業首張增值稅專用發票。這一天,徵收了66年的營業稅告別中國稅收舞台。

㈡ 我國18種稅種立法情況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法》獲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截至8月初,我國18個稅種中已有11個立法,除了最新通過的這兩部稅法外,還包括車輛購置稅法、車船稅法、船舶噸稅法、個人所得稅法、耕地佔用稅法、環境保護稅法、企業所得稅法、煙葉稅法、資源稅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百四十五條 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

㈢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稅種有哪些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版維護建權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㈣ 我國18種稅種立法情況

法律分析: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法》獲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截至8月初,我國18個稅種中已有11個立法,除了最新通過的這兩部稅法外,還包括車輛購置稅法、車船稅法、船舶噸稅法、個人所得稅法、耕地佔用稅法、環境保護稅法、企業所得稅法、煙葉稅法、資源稅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百四十五條 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

㈤ 我國稅收立法的現狀

對於我國稅法立法現狀的評價,有不少專家持如下的看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稅法體系或體系框架。筆者對這種評價不敢苟同。

法的體系是否建立,是有一定的衡量標準的。根據法律體系構成的一般原理,從總體上說,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法律體系,它由三個次級體系構成。一是法律部門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橫向構成,也是法律體系最基本的構成。二是法律效力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縱向構成。依據不同的法的形式的效力層次,依次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規章等構成法律的效力體系。三是實體法與程序法體系。有實體法就必須有程序法與之相適應,否則,實體法就不能得到有效實施。反之,有程序法就必須有實體法與之相適應,程序法的設定以實現實體法為目的,其相互關系具有目的和手段、內容和形式的性質。有程序法而無實體法,程序法便是無所適從的虛設形式。法的體系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內容完備,要求法律門類齊全,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如果法規零零星星,支離破碎,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都沒有制定出來,或者雖然制定了,但規定的內容很不完善,與現實不相適應,就不能說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第二,結構嚴謹。要求各種法律法規成龍配套,做到上下左右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我國的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相配套而建立的,各法律部門之間,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其界限分明而又相互銜接。第三,內部和諧。各種法律規范之間,既不能相互重復,也不能相互矛盾。所有的立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並且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要克服從部門利益保護主義和地方利益保護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立法的傾向。第四,形式科學和統一。從法的不同稱謂上就能比較清楚地看出一個法的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效力層次及適用范圍。第五,協調發展。法不是一種孤立現象,在法的體系的發展變化中,要在宏觀上和微觀上做到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適時地進行法的立、改、廢活動。

上述法的體系的構成原理及特徵,作為衡量法的體系是否建立的標准,對於法的次級體系,例如稅法體系,也是適用的。以此為衡量標准,從我國稅法的現實立法上觀察,還不能得出我國稅法體系或稅法體系框架已經初步建立的結論。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432

㈥ 目前我國的稅收立法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稅收立法權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及其部門稅收立法權過大
198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發布有關稅收條例(草案)試行的決定》,在我國開了授權立法的先河。從目前情況來看,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等三部法律由全國人大立法外,其他有關稅收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全部授權國務院及其相關主管部門頒布、發布、制定、修訂等。為此筆者認為,授權立法雖然順應了稅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情況,但同時也生以下問題。
1.大量的立法授權,其透明度不夠。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各種性質的企業層出不窮,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職工和個人的收入也隨之不斷增長,稅收已涉及到千家萬戶和每個公民。任何法律、法規或者規章,都要有人來執行和遵守。因此稅收立法程序透明、公開、公正顯得尤為重要。按照目前我國的立法程序,稅收法律是經國務院提議,由代表全國人民意志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具有相當的廣泛性、代表性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民的意志。而國務院及其稅務主管機關制定的稅收法規,尤其是稅務主管機關制定的稅收法規,其廣泛性、代表性、透明度可以說很低。首先立法不講程序。如我們在日常工作看到的稅務機關頒發的文件中,常常用到「經國務院領導同意……」的字眼,或者乾脆把某某領導同志的講話作為文件下發也不乏其有。在行政立法過程中普遍存在「有程序規定不照辦,沒有程序規定更好辦」的情況。其次對稅收立法缺少有力的監控機制。在我國現行的立法體制中,對稅收立法的監控規定不是很完善,不論是事前的監督,還是事後的監督,具體的監督部門、監督措施甚至監督程序無法落實,從而使得帶有部門利益傾向的稅收立法紛紛出台。如稅收任務作為考核指標後,有的地方把稅收收入作為對稅務部門主要的考核指標,任務完成有獎,完不成一切免談,實行一票否決,於是在一些地方稅務部門為了本部門利益,出現收取「過頭稅」、「寅吃卯糧」虛假入庫等種種奇怪現象。
2.立法層次較低,缺乏權威性。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作為國家經濟生活中重要的稅收立法,很少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絕大部分由其授權政府部門來制定,如當前我國稅收收入中,絕大部分是增、消、營流轉稅、企業所得稅等,而這些稅收立法權、解釋權、修訂權等在國務院及其主管行政部門。誠然,作為國務院及其主管的行政部門制定的法規和規章,是在人大授權的范圍之內,也具有相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但不可否認的,這些並不是法律,不具有與人大所制定的法律有同等的地位。
3.絕大部分稅權具有濃厚的行政命令。在任何國家或地區,凡是涉及到國民財富的調整,涉及到企業財產的再分配的稅收制度的問題,其稅權立法權必須由立法機關制定相關法律,政府和行政部門必須嚴格執行。然而我們國家恰恰相反,幾乎所有涉及到企業和個人的財產和財富的分配,均由政府部門及其行政部門制定相關制度,然後命令下級政府部門及其行政部門遵照執行。如1993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國發[1993]85號)、《批轉國家稅務總局工商稅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1993]90號),這兩大牽涉到中央與地方經濟利益,牽涉到所有國人和企事業單位財富分配的重大財稅體制改革的制度,全部由政府部門制定,時至今日,始終沒有超越這種行政行為的局面。
4.立法權與執法權出於同一主體,不能保證執法的公正。這里講的立法權是指稅務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法規、規章、決定等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權力。從法理上講,稅務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授權范圍內制定相關稅收政策似乎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它也是稅收執法部門。首先,它是行政立法,不是由民意代表制定,廣大納稅人參與的機會少,且程序相對簡單,有的根本不按程序,並不能保證依法治稅和保護納稅人權利;其次,有些稅務法規具有很強的特需性,即稅務機關往往根據自身的需要制定一些特定的規定。
(二)政府部門稅收立法權部門利益化傾向日趨嚴重。
1.行政利益和行政自利性非常明顯。現代社會利益多元化趨向日趨明顯,行政管理領域內除了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以外,還有不容忽視的行政利益,即行政機關在上述利益之外所獨立主張和追求的、純粹出於行政考慮的利益。就與公共性相對應的行政自利性而言,行政機關是由人組成的,自然不能擺脫人所固有的自利性。行政利益和行政自利性是非法定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的問題,主管財稅財政部認為,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過渡期以來,內外資企業稅負不均,既有悖於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利於平等公平競爭,也影響內資企業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強調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必須進行;而在同一問題上主管外國企業投資管理和吸引外資的商務部對此並不認同,認為給外資企業一定的優惠並不違反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同意馬上取消這一稅收優惠政策。這本來是全國人大立法機構的事,而由於我國目前的稅收立法體製造成了國務院兩個主管部門出於不同利益考慮,對同一問題得出相反的結論,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2.稅收法規制定權不符合規定。根據我國目前的稅收管理體制,稅收法規的制定權應在國務院及其主管全國稅務機關的國家稅務總局。如《稅收徵收管理法》規定,凡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徵收管理,均使用於該法,同時規定,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稅收徵收管理工作,這就意味著,國務院對凡涉及《稅收徵收管理法》所轄的一切涉稅事務,能授權的均應授權給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管理。但就目前情況看並非如此。如全國人大授權給國務院的《增值稅條例》、《消費稅條例》等,其實施細則均由財政部負責頒布,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負責對其進行解釋 。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的職能和職責范圍有很大區別,財政部參與類似上述純粹稅收法規的制定,與全國人大頒布的《稅收徵收管理法》有關立法精神不符。
3.立法活動與立法過程中的利益驅動現象。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立法過程中廣泛存在,尤其是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在立法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由於每一件立法的出現,都必然意味著某種國家權力的授予或分配,而權力則意味著某種潛在的利益,因是之故,各種五花八門的立法也就有可能出台。雖然我國《立法法》就關於立法許可權的分配問題已經十分明確,但除了客觀方面的原因外,在立法過程中對自身利益、部門利益追求現象存在不爭的事實。如中央三令五申要維護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統一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各地方政府和部門不得擅自出台稅收優惠政策。但各地政府和部門為了吸引外來投資,以發展地方經濟為由,競相設立所謂的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大開稅收優惠政策口子,今天這個地方出台企業所得稅二免三減半政策,明天那個地方馬上出台更優惠的稅收政策,為了自身利益,濫用《立法法》所賦予的權力,完全把國家稅收法律置於腦後。
4.行政「立法」,實質上就是利益分配的產物。所有的立法,都是權力和權利的再分配,涉及稅收立法權的爭奪也是如此,不客氣地借用經濟學的術語,是「設租」與「尋租」的產物。通過這些立法,某些政府部門所擁有的審批權、管理權、許可權得到了擴張,其所謂的利益(隱性的、潛在的、不易人們發覺的)得到了維護,因此,有些部門在立法過程中根本不顧社會公正與大眾利益,甚至是國家利益,不怕麻煩,想方設法地拚命把所謂的權力攬在懷中,以在社會管理中取得最大權力。這種情況在某些社會性立法及政府對經濟的管制性立法中也極為常見。
(三)征納對象之間的法律地位及不對稱。
從目前立法程序和立法精神的情況來看,由於我國的稅收立法主要是行政立法,幾乎所有涉及到納稅人的法規、規章等,主要強調的國家權力和納稅人的義務,而相對忽視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對納稅人權利的保護。這種情況從我國的稅收法規中最高法律《稅收征管法》中就有體現。如《稅收征管法》中規定,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等等。這些行政處罰的幅度過大,會造成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在《稅收征管法》 未明確、全面規定納稅人的權利,稅收征管中侵犯納稅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前幾年國家大量賒欠企業出口退稅現象十分嚴重,要知道享受國家出口退稅是國家給予出口企業法定的優惠政策,也是國際慣例,納稅人這些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

㈦ 目前我國稅收法律制度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完善

一、我國稅收立法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憲法對稅收立法的限制
我國沒有在憲法中規定有關稅收立法的原則,也沒有明確稅收立法的授權許可權,更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的設立稅法通則,保證稅收有法可依,同時消除獨立的稅法之間的不協調,這樣一來,我國稅收體系中,通過國務院等國家行政機關進行的行政立法數量就遠遠多於人大立法,這樣的結果直接體現是立法的不嚴謹。
(二)立法層次較低、隨意性大、稅收行政立法缺少授許可權制
我國在稅收立法方面的現狀是:大量的稅收立法是通過國務院及其以下層級的部門立法得來,即在立法中大量使用授權立法。稅收法律作為一種正式制度的這種功能卻因稅收立法權的橫向分配是以授權行政立法為主的模式而大打折扣。我國目前只有《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等幾部法是通過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實施,除此之外,大多稅收法律制度還只是以國務院或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的「暫行條例」形式出現,如我國收入規模最大的增值稅。這使得我國稅收法律體系的層級較低,權威性不足。
(三)對納稅人權利方面的立法不足
我國《憲法》在第五十六條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從而奠定了我國公民具有納稅義務這樣一個基礎。因為《憲法》的這一規定,我國在稅後的稅收相關立法中,過分強化納稅人義務,而相對忽視對納稅人權利保護,進而引發征稅權力失控、稅款使用低效,納稅人權益在很多時候受到損害。比如2009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煙產品消費稅政策作了重大調整,甲類香煙的消費稅由原來的45%調整至56%,乙類香煙由30%調整至36%,雪茄煙由25%調整至36%。與此同時,原來的甲、乙類香煙劃分標准也進行了調整,原來50元的分界線上浮至70元,即每標准條(200支)調撥價格在70元(不含增值稅)以上(含70元)的卷煙為甲類卷煙,低於此價格的為乙類卷煙。此外,卷煙批發環節還加征了一道從價稅,稅率為5%。在這里,國家稅務局一個通知,稅率就發生了改變。納稅人對稅收徵收的決定沒有任何發言權,納稅人的同意權被忽視了。在政府看來,納稅僅僅是政府施加給民眾的義務。至於征哪些稅、向誰征、征多少、怎樣征,民眾根本無權過問。

㈧ 如何看待目前我國地方稅的主體稅問題

地方稅管理體制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劃分地方稅立法權和稅收管理權的一種制度,它是稅收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稅的稅收立法權和稅收管理權在中央與地方間的不同劃分廈組合方式形成了地方稅管理體制的不同模式。在我國的分稅制改革中,地方稅管理體制的改革相對滯後,雖然確定了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但稅權仍然高度集中於中央,不利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發展地區經濟,也不符合分稅制對於在中央與地方問合理劃分稅權的要求。
一、我國地方稅管理體制的現狀
1.比較徹底的劃分稅種辦法.主要稅種歸中央,零星稅源歸地方
建立中央與地方兩大稅務體系。中央財政的固定收入包括關稅、增值稅、消費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等集中繳納的收入(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等。地方財政的固定收入包括: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個人所得稅(不含居民儲蓄存款利息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稅、農業稅、對農業特產收入徵收的農業稅、耕地佔用稅、契稅、遺產稅和贈予稅、土地增值稅、國有土地有償出讓收入等。
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稅、資源稅、證券交易稅。增值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資源稅按不同的資源品種劃分,陸地資源稅作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資源稅作為中央收入。證券交易稅中央與地方各分享5O%。
2.稅收高度集中,地方機動權力較小
我國稅收立法權比較集中,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傳統的體制在市場經濟建立初期也難以完全扭轉。中央稅、共享稅以及地方稅的立法權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證中央調整經濟的需要。無論是中央返還共享的地方稅部分,還是稅收法律和主要政策包括開征權、征稅范圍等,均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定。具體條例由財政部或國家稅務總局制訂。地方政府只能按國家的稅收政策及法令執行。但地方也有一定機動權,比如車船稅、房產稅的開征、停徵由省人民政府決定。部分地方稅種的減免按一定許可權報省級稅務機關審批。
3.組織機構分設
九四年實行分稅制以來,設置了中央稅務系統,即省市縣設有國家稅務局,實行垂直人員及垂直經費的管理,負責中央部分稅收收入及共享稅的收入;設有地方稅務系統,實行人員垂直管理及經費的橫向管理,負擔地方稅的收入。
二、我國地方稅管理體制的評價
1.稅種劃分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地方稅概念不明確
分稅制財政體制雖然將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共享稅,但劃分標准雜亂無序,有按稅種劃分的,有按行業劃分的,也有按企業經濟屬性和隸屬關系劃分的。如將企業所得稅分為中央企業所得稅、外資企業所得稅和地方企業所得稅,中央企業和外資企業所得稅劃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企業所得稅劃為地方固定收入,但又不包括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將城市維護建設稅劃為地方固定收入,但又不包括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部分;個人所得稅劃為地方固定收入,但對個人儲蓄利息恢復徵收個人所得稅時,又將這部分稅收劃為中央級收入。這就使得地方稅中的營業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印花稅等都具有共享性質。這種交叉重疊的劃分方法,違背了分稅制的規范要求,導致中央稅與地方稅的內涵與外延難以准確界定。
2.目前的地方稅管理體制過於集中
首先來看我國的國情:一方面,我國是單一制國家,長期以來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目前我國正在向市場化目標邁進,應努力促進和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這些在客觀上要求稅權的集中;但另一方面,我國的國土面積廣大,地區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差異,且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及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經濟內容也各具特色,這些必然造成了我國各地之間稅源分布、征稅成本以及稅收負擔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客觀上又要求適度的分權,使地方政府能夠根據本地區的特點靈活掌握地區稅收政策,及時解決經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可見,要求集權與要求分權的因素同時並存,單純的集權與單純的分權都無法滿足我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多種需要。對我國來說,建立科學的稅收管理體制就是要找到集權與分權的最佳結合點和結合方式。
三、我國地方稅管理體制的改革設想 1.地方稅的立法權
(1)賦予地方政府部分稅收立法權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首先應明確的是,我國地方政府能否擁有稅收立法權,這取決於我國的立法體制。我國憲法第100條規定:「省、市、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這為我國地方政府可以擁有地方稅立法權提供了法律依據。其次,賦予地方必要的稅收立法權是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相適應的,它將有利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依據本地區的稅源分布、征稅成本、經濟特色等因素來靈活制定本地區的稅收政策,更有效地組織收入和調節經濟;同時,通過地方立法將一些具有稅收性質的合理性收費轉化為地方性稅種,對於改變目前收費過多過濫,混亂失控的局面,理順國家分配秩序也是大有幫助的。可見,從現實的經濟狀況出發,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收立法權也是完全必要的。
(2)地方稅立法權在中央與地方間的劃分地方稅的立法權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如何進行劃分,哪些稅種的立法權歸中央,哪些歸地方,則要從政治、經濟的角度進行具體分析。筆者認為:(1)為保證全國政令的統一及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對於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征的稅種,其立法權歸中央,(2)對於地域特徵明顯,分布不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稅源,地方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進行立法,開征地方性稅種。需要注意的是,地方在開征新稅種時,不能侵佔中央的稅基,不能影響國家宏觀調控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應有利於地區經濟的發展,並充分考慮到當地人民的稅收負擔能力。因此,在賦予地方權力的同時還要對其進行必要的約束,以保障以上原則的貫徹實施,為此,中央應保留對地方開征新稅種的否決權。 2.地方稅的稅收管理權
由地方立法的稅種,其稅收管理權自然也應歸屬地方;對於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征的地方稅稅種,其立法權屬於中央,但地方可以也應該對某些稅種享有一定的稅收管理權。立法權與管理權在不同層次之間的交叉和結合會使稅權的劃分更為靈活和富有彈性。現依據各稅類的屬性及其調節經濟的效應對我國的稅收管理權作如下劃分:
(1)涉及維護國家權益以及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稅種,其全部稅收管理權應歸中央,以保證全國對外政策的統一及中央政府稅收政策的全面徹底貫徹執行。如:個人所得稅和資源稅。此類稅種從其特定的職能上看,本應劃歸中央稅體系,但由於我國的分稅制體制尚不完善、征管水平落後以及扶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等諸多原因使他們目前暫時歸屬於地方政府。顯然,為了保證此類稅種特定職能的充分發揮,其稅收管理權應完全劃歸中央。
(2)稅源具有流動性的稅種,其稅收管理權應歸屬於中央,以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如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直接影響生產要素流向的稅種。此類稅種若將稅收管理權分散給地方政府掌握,則勢必影響企業利潤及商品價格的形成,對經濟運行產生負面效應。因為:(1)在地方政府不存在預算約束的情況下,這必然會導致地區間稅收優惠的攀比,以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向本地區流入,這不僅會減少稅收收入,而且違背了稅收中性原則,干擾市場機制的作用,導致地區間、企業間的不平等競爭,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產生稅收對經濟的超額負擔;(2)在地方政府存在預算約束的情況下,由於發達地區經濟繁榮,稅源充足,在較低的稅率、更多的減免的情況下,便可獲得較多的稅收收入,而貧困地區為平衡本級預算,其減免稅和降低稅率的餘地很小,這必然造成「窮者逾窮,富者逾富」的狀況。當然,對於此類稅種中的個別稅目還應具體分析判斷,對於一些適合於本地銷售經營的項目的征稅,其稅收管理權仍可較多地下放給地方,如法國將飲料銷售稅、娛樂稅、通行稅劃為地方稅,地方政府對其擁有稅收管理權。 (3)稅源不具有流動性,不會影響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向,不會干擾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的稅種,其稅收管理權可全部下放給地方。如財產稅和某些行為稅。財產稅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其稅源都普遍具有不流動性。當然,財產稅的課稅對象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對法人財產的課稅,若各地稅負高低不同,有可能會影響再投資時資金的流向,但相對於其他影響資金流向的因素,如市場需求、要素價格等等,財產稅負略高或略低影響不會太大。 行為稅是國家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的稅種。行為稅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有的還具有因時因地制宜的特點。可見行為稅是與國家的調控意圖緊密相連的,如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但仍有部分行為稅對於國家的經濟全局影響不大,更適於因地制宜地由地方來決定稅收政策,如屠宰稅、筵席稅、契稅、耕地佔用稅等。因此,對於財產稅和部分行為稅,地方可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如稅源是否充足、征稅成本的高低、本地區貧富差距的大小以及預算是否平衡等各種因素來確定財產稅和部分行為稅稅種的開征與停徵、稅目稅率的調整及減免稅。在完善分稅制體制下,特別是在具備科學的轉移支付制度下,平衡預算約束和發展地區經濟兩種力量的相互制衡會使地方政府在行使稅收管理權時能夠充分依據本地區的特點及實際情況慎重行事,以達到高效率、低成本地組織收入並有效調節經濟的目的。
當然,由於我國目前事權的劃分不很明確,轉移支付制度還處於過渡階段,因此稅權的下放宜採用漸進的方式,在各地方稅種的立法中對該下放的稅權做出規定,待分稅制體制完善到一定程度時,再以稅收管理體制的形式對稅權的劃分加以明確和規范。
3.合理確定地方稅體系的主體稅種,優化地方稅制結構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以財產稅作為地方稅的主體稅種。筆者認為,在選擇主體稅種時,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做法,只能根據我國不同時期的國情分階段、動態地確定主體稅種。第一階段(近期),這一階段主體稅種的選擇應以現行稅制改革為契機,把目前一些收入量較大的地方稅種如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城鄉維護建設稅作為主體稅種;第二階段(中期),這一時期地方稅主體稅種的改革處於過渡期,主要是在第一階段主體稅種功能逐步弱化的基礎上培育一些新的主體稅種,以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體稅種;第三階段(遠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較發達,各項改革基本與國際慣例接軌,所以可以參照國際做法,建立以財產稅為主體稅種的地方稅種模式。
改革和完善地方稅管理體制,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對於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調動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借鑒國際經驗,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稅管理體制。

㈨ 我國現行的稅法體系包括

我國現行的稅法體系包括: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財產和行為稅類、資源稅類、特定目的稅類。
拓展資料:
我國稅法體系的現狀
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它應該包括一個國家的全部現行法律,而不應該有所遺漏,否則就不是完整的體系。法律體系的內部構件是法律部門,具有系統化的特點,它要求法律門類齊全,結構嚴謹,內在協調。一切法律部門都要服從憲法並與其保持一致,各個法律部門內部也要形成由基本法律和一系列法規、實施細則構成的完備結構。鑒於與法律體系的定義保持一致,稅法體系應表述為:在稅法基本原則的指導下,一國不同的稅收法律規范所構成的、各部分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多稅種、多環節的稅法體系。但由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復雜多變和不穩定性以及稅收立法的滯後性,現行稅法體系還存在著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一些問題,還沒有最終達到建立一個完善、 科學 的稅法體系的目標。
首先,作為稅法立法依據的憲法規定過於簡單,難以為我國的基本稅收立法提供直接的憲法根據。現行《憲法》只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該規定僅僅只是憲法對公民的基本義務方面的規定之一,沒有規定納稅人的權利,也未規定征稅主體更應依法征稅,似有不妥。
其次,稅法原則體系尚未確立。在 現代 國家,凡屬稅收活動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都應當以法律形式加以肯定,稅法基本原則的缺失將全面影響稅法體系的建設。
再次,稅收立法許可權體制不盡合理。我國涉及稅收立法權的法律主要有《憲法》、《立法法》和《稅收征管法》,但由於規定內容過於原則,缺乏操作性和協調性。由此導致的突出問題是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在行使稅收立法權方面存在很大的隨意性。
第四,稅法體系的內容不完整,相關法律規范缺失。我國沒有一部稅收基本法,稅收實體法和程序法也不完備。這就無法有效消除平行的獨立稅法之間的不協調等問題,從而對稅收立法和稅收執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實體稅法中主體稅種不夠完善,同時,被各國稅收實踐證明了的一些優良稅種,如遺產稅、環境稅和社會保障稅等仍然缺位,應當適時開征。稅收程序法仍有待改進,需要完善稅務責任、納稅人權利救濟等法律制度。
最後,稅收法律與稅收行政法規、規章比例失衡,立法技術不高。除上述極少數稅法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以外,稅法中的實體法部分基本上都是由國務院及其主管行政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效力層次低,權威性不高,內容難免重復、交叉。特別是沒有效力層次高、具有較大權威性的稅收基本法,稅收法制的統一難以實現,在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保護主義傾向的驅使下,法出多門,極易產生法律規范相互沖突、矛盾的現象。同樣,由於法出多門,極易產生立法上的技術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名稱混亂、內容表達不規范以及缺乏系統化。

㈩ 稅收法治進入倒計時:多部稅法或年底落地,房地產稅暫無期限

隨著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契稅法》和《城市維護建設稅法》,我國稅收法治化進程進一步加快,18個稅種全面立法的腳步也越來越近。

按照人大常委會此前的立法計劃,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稅收法定任務,將稅收暫行條例全部上升為法律或者廢止。這意味著,年內或將有7部法律正式落地。

不過,目前看來,年內稅收全部立法的可能性不大。在上海交通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樺宇看來,今年疫情導致全國兩會延期召開,相關稅收立法進程也受到一定影響。

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則表示,稅收法定原則不是簡單的將現行條例上升為法律即可,而是要遵循量能課稅、保障生存權等原則,實現稅收領域的良法善治,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合力來完善稅收立法體制和立法程序。

11個稅種正式立法

8月11日,全國人大通過了《契稅法》,該法將於2021年9月1日起實施,同時,從1997年開始施行的《契稅暫行條例》廢止。契稅是不動產(土地、房屋)產權發生轉移變動時,就當事人所訂契約按產價的一定比例向新業主(產權承受人)徵收的一次性稅收,對房地產市場有著一定的影響,不過影響並不大。

和契稅法同時落地的還有《城市維護建設稅法》,本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相較於契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是一個小稅種。在此次疫情期間,財稅部門出台的四批稅費優惠政策中,就有相關的減免:對納稅人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及居民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同時免徵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兩部法律同時落地,只是我國稅收法定的一個縮影。隨著我國稅收法定加速,我國多部稅收法律先後落地。目前,已經有11個稅種立法,2019年總收入約為6.7萬億元,占稅收總收入比重約42%。

已落地的法律中,個人所得稅法是立法最早的法律,於1980年正式頒布。我國現行個稅法於2018年第七次修訂。企業所得稅法也是立法較早的法律之一,於2007年頒布,2018年修訂。車船稅法於2011年通過立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2016年12月25日,走過6年立法之路、歷經兩次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獲表決通過,並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煙葉稅法、船舶噸稅法兩部法律均於2017年12月27日立法通過,並於2018年7月1日開始施行。

車輛購置稅法於2018年12月29日通過立法並公布;同樣在2018年12月29日,我國耕地佔用稅法通過,並於2019年9月1日起施行,2007年國務院公布的《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

2019年8月26日,資源稅法立法通過,這部新制定的法律將於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稅務總局財產行為司司長卜祥來對此表示,相比資源稅暫行條例,資源稅法吸收了近年來稅收征管與服務上的有效做法,踐行了以納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年內立法將加速

按照稅收法治的計劃,我國18個稅種將全部在今年年底前立法。

此前,受國務院委託,財政部部長劉昆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作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時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落實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加快推進印花稅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等立法工作。

除了上述4個稅種,我國尚有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三種稅收未立法。比如,城鎮土地使用稅目前仍是1988年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未立法的稅種中,應用於商業地產的房產稅也暫未立法,目前的《房產稅暫行條例》是依據1986年《稅收徵收管理暫行條例》制定的配套稅稅暫行條例。不過,由於房地產稅的呼籲極高,有專家認為,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或將並入房地產稅中,因此,這兩個稅種的暫行條例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剩餘的未完成的5個稅種均已啟動了立法。其中增值稅、消費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均已公開了立法徵求意見稿,對外公開徵求意見。關稅還在起草完善中。同時,房地產稅也已經在起草中。

專家認為,歷經多次改革,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現代增值稅制度,為增值稅立法夯實了制度基礎。目前,增值稅相關改革措施已全部推出,立法條件成熟。2019年11月2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通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徵求意見稿)》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

不過,作為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法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施正文看來,增值稅的一個小條款變動都將引起極大的影響,而形成法律之後,想要再次修改,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多方的工作,因此官方十分謹慎,多方徵求意見,修改完善,因此今年落地的可能性較小。

王樺宇也認為,消費稅法、關稅法這些立法爭議不大的稅種,立法進度或將加快,但諸如房地產稅這種充滿爭議的稅法,將會在更晚時間出台。

事實上,從目前完成稅收立法的稅種來看,一個基本特點是稅種較小、收入不高,且基本都是將現行暫行條例平移上升至法律,改革難度小,容易完成立法。比如,多數立法稅種均是百億級稅種,後期涉及一些千億級稅種,但均沒有涉及萬億級的大稅種。

「今年形勢下,房地產稅法肯定不會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當前完善稅收制度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加快稅收立法步伐,有計劃地將各稅種條例上升為法律,特別是要在一些重要稅收立法上取得進展。」施正文說。

熱點內容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發布:2025-01-16 15:58:34 瀏覽:412
銀行告知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6 15:38:42 瀏覽:101
旅遊行政法規是由什麼制定的 發布:2025-01-16 14:44:49 瀏覽:306
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 發布:2025-01-16 14:40:37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