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投票制
① 全民公決的優勢與劣勢
1、能獲得最大的民主正當性,明確了解人民所需。
2、投票的過程中是全體公民的法治教育,磨練人民對政治事務的責任感。
3、可以控制恣意立法,避免對民意的扭曲。 1、社會成本耗費巨大。
2、使立法者產生懈怠,把一些可能得罪選民的問題扔給公民去投票,以免得罪任何選民。
3、多數暴力,越過正常的民主程序,很可能損害少數人的合法權利。
4、造成社會分裂,例如:魁北克的獨立公投每每造成緊張的氣氛。
5、欠缺協商。
② 結合工作實際,鞏義市民政局在推進依法行政方面應當做好哪些工作
一、領導重視,責任到位。
局黨委高度重視依法行政工作,將其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成立了以蔣志強局長為組長、紀委書記為副組長、其他班子成員為成員的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文迪海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抓好責任落實和督促檢查。在全市民政工作大會上與民政業務工作一同部署,制定下發了《20xx年度依法行政年度工作計劃》、《XX市民政局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XX市民政局重大行政處罰和行政賠償備案制度》等文件。為確保依法行政落到實處,將依法行政工作與民政重點業務工作同檢查、同考核。
二、注重學習宣傳教育,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我局以普法促執法,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法用法和民政法律法規宣傳活動。一是認真組織參加依法行政培訓,今年,對原有30餘名行政執法人員的相關證件進行年審,並為1名工作人員新辦了行政執法證。積極參加各類民政業務和執法培訓,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二是組織《行政強製法》、《法治XX建設綱要》、《關於深入推進市縣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的學習培訓,各科室結合各自工作實際,進一步明確法定職責、法定程序、法定許可權,確保依法行政。三是廣泛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在政府網站、民政網站、日報、晚報、電視台、電台等大力宣傳有關民政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公開民政業務的辦事程序、工作動態等,年內在政府網站上公布了近20條與依法行政工作相關的信息。四是圍繞民政中心工作進行宣傳,特別是對社會救助工作、婚姻登記、殯葬改革集中執法工作以及社團登記管理、救災救濟救助、社會事務管理、退伍安置等惠民政策,都及時進行了宣傳,有的還舉辦了專題培訓,促進了依法行政,規范了服務管理。
三、完善電子政務平台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
一是健全我局政府信息公開機構,明確工作職責,修改完善政府信息公開、保密審查、發布協調、年報、考核、信息統計等8個制度;在政府門戶網站信息公開發布平台設置了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內設機構、領導信息、法規文件、工作動態、決策信息、行政行為、財政信息等內容,機關各科室、局屬各單位做到及時在政府門戶網站、區域網上公開有關文件政策、工作動態等,建立依申請公開機制,並做到及時受理、辦理;在機關大廳建立政務公開欄,公開辦事程序和時限、收費項目、價格以及依據等,並及時更新內容;切實做好行政許可審批的窗口服務工作,實行「一站式」受理、辦結,我局在市政務中心辦理的審批事項有社會組織登記審批和收養登記兩項,今年市本級已辦理的社會組織成立登19個和收養登記6個,沒有一例違規審批。二是積極推行網上電子政務服務工作,政務外網平台專線與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科、市民間組織管理局聯通,並連接到分管領導,實行網上政務服務審批,全程接受監督。三是根據法制辦的要求,認真開展行政執法案鄭評查工作。20xx年5月1日至20xx年4月30日,我局共辦理行政許可案件23件,沒有行政處罰案件,沒有要求舉行聽證的處罰案件,沒有被依法認定為錯案的案件,全部按規范要求立卷歸檔。市文昌商會成立的許可案卷被評為「十佳行政許可案卷」。
四、規范權力運行,依法依規行政。
一是我局嚴格按照《XX市民政局權利運行制度匯編》和《XX市民政局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實用辦法》規范行政行為。按照市法制辦和政務中心的的統一安排部署,對原有的行政許可、行政確認、非行政許可事項進行繼續清理、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優化流程,新增二項許可事項進駐政務中心。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成立的審批由法定的90個工作日提速為10個工作日,變更登記由30個工作日提速為5個工作日;殯葬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審批由60個工作日提速為30個工作日;福利企業證書核發由20個工作日提速為10個工作日;涉外收養登記由30個工作日提速為20個工作日;殯儀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殯儀館、火葬場、殯儀服務站、骨灰堂)審批由60個工作日提速為30個工作日;養老設施建設項目(養老公寓、敬老院(所)、日間照料中心等)審批由20個工作日提速為14個工作日。。全年未受理行政復議案件,無違反法規的行政行為發生。二是嚴格執行《XX市民政局重大事項科學民主決策制度》,對重大事項范圍、決策程序及要求、 決策保障、決策監督等都做了明確規定和具體要求,進一步規范決策行為,實現重大事項決策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同時修訂完善了各項制度,促進各項民政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五、公文辦理嚴肅、規范。
一是發文嚴格按「兩辦」發文制度辦事,嚴格依制辦文,發文程序規范,文件內容做到不與法律法規相違背、不與政策不符、不破壞經濟發展環境,文件格式按「兩辦」規定力求規范。二是按要求做好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按照《XX省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堅持規范性文件的制定要先報市政府法制辦「三統一」後再發文並在民政網站上公布。年內出台的規范性文件有《關於對殯葬行業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的通告》。
六、真抓實干,機關行政效能不斷提升。
1、提高困難群眾的生活、醫療保障水平。一是全市月均保障城市低保對象15.1萬人,全年預計發放3.9億元;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36.8萬人,全年預計發放 4.3億元。二是共保障五保對象6.3萬人,發放五保供養金1.69億元。完成23所鄉鎮敬老院新改擴建,投入資金2100多萬元,新增集中供養五保對象1150人。三是全年預計發放醫療救助金1.17億元。四是全年預計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533萬元,有效緩解了城鄉低保對象及低保邊緣戶的特殊生活困難。
2、災民倒房恢復重建工作有新突破。我市今年因災倒塌或嚴重損壞房屋5031間,其中民房4300餘間,一般損壞房屋9400餘間,需要重建的農村住房達2030戶。全年實際完成倒房重建2166戶,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困難群眾的高度評價。
3、基層政權建設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明顯。一是抓好城鄉社區建設,確定20xx年為全市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年。政府常務會議明確加大社區用房建設財政投入力度,每建好一個社區用房市財政配套支持3萬元,區財政要適當安排資金,市、區援建幫扶單位對社區用房建設要給予支持,對其建設有關費用酌情予以減免。市內三區52個無房社區採取市、區「領導聯點、部門援建」方式,44個社區已全面啟動,其中14個社區已竣工,其餘在20xx年6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出台了《關於加強和創新社區社會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加強和創新社區社會管理工作的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和保障措施。今年全市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擴大到每個鄉鎮,共有252個建制村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二是鞏固基層政權,群眾性自治組織實現全覆蓋。三是加強民主監督,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穩步實施,提高了村(居)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四是開展示範創建活動,樹立先進典型。今年,XX區第二次推薦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XX縣推薦為全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XX縣,XX區紅旗路街道、百春園街道、XX區小江湖街道和白雲社區、十井鋪社區、百壽廳社區推薦為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均獲省廳驗收。五是扎實做好第九次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前期准備工作。
4、繼續加強殯葬行業整治,努力實現「陽光殯葬、惠民殯葬」。年初,由於各種原因,殯葬行業亂象逐步反彈,群眾對此頗有意見,根據市委、市政府大謀劃、大建設、大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我市在城區內繼續開展磊規模的殯葬秩序集中整頓行動。通過高密度的宣傳、高頻率巡查和高強度的執法,公共場所搭棚治喪現象逐步減少,大嗚大放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非法殯葬服務大為收斂,下半年火化率明顯提高,有力維護了我市殯葬改革的成果,推進了我市殯葬改革的進程。全年火化遺體共2985具。同時,根據湘民[20xx]58號文件精神,我市出台了邵民[20xx]4號文件,規定從20xx年起免除城鄉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每具屍體火化可免除費用1520元。今年全市各縣(市區)共免除群眾困難、及五保對象惠民費用110萬元(含無名屍體處理費),極大調動廣大市民參與殯葬改革工作的熱情。
5、扎實做好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2.7萬人次。一是認真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今年,全市共接送流浪未成年人回校園9人,維護了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二是精心做好「傳遞溫暖、關愛救助」主題宣傳月活動。共發放宣傳資料3000餘份,夯實社會參與救助工作群眾基礎。三是全力開展申報國家救助管理機構等級評定工作。重點指導了市救助管理站申報國家二級救助管理站,XX市救助管理站申報國家三級救助管理站,評定工作有力推動了我市救助管理機構的逐步規范正規。
6、老齡工作取得新進展市民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報告市民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報告。繼續認真貫徹執行市委、市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優待工作的實施意見》,全市大部分縣市區基本落實了90歲—99歲的高齡老人每月60元的津貼發放和百歲老人津貼提標工作;落實了省、市兩級城鄉養老服務示範點建設工作,共確定了25個省級、14個市級養老服務示範點,並把示範點納入農村幸福院項目。繼續做好65歲以上老年人發證工作,並落實各項優待政策。完成了全市「敬老文明號」的評選活動。通過鄉鎮街道、縣、市三級的推薦審核已評選了25個全市敬老文明號,並在網上進行了公示,反響較好。
七、加強執法監察,督促民政工作依法依規進行。
今年,我局把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科作為重要崗位效能監督崗位,把科長和分管領導作為重要崗位監督對象,把孤兒政策的落實情況作為監察項目,確定把孤兒身份的認定、孤兒基本生活費的發放及動態管理情況作為主要監察事項。10月17至25日,局紀檢監察組織了對全市孤兒保障工作的監督檢查,重點抽查了XX市、XX縣、XX縣、XX縣、XX縣和XX區20xx至20xx年孤兒政策落實情況,共走訪了8個鄉鎮18戶24個孤兒,其它縣區進行了自查。綜合抽查和自查的情況,各地孤兒保障工作落實得較好。
我局在依法行政工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上級領導的要求、與兄弟單位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圍繞建設「法治邵陽(縣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匯報)」的總體目標,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不斷提升民政服務法制化水平。
市民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報告
今年以來,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在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市法制辦的正確指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市民政工作重點,不斷夯實民政法制工作基礎,增強民政幹部法律意識,落實行政執法責任,規范民政執法行為,嚴格民政執法監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市政府辦公室關於20**年度依法行政考評內容及量化指標有關問題的通知》(荊政辦發[20**]83號)要求,我局2**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自查自評情況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
我局黨委歷來高度重視依法行政工作,把依法行政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民政部門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與全局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努力做到堅持把依法行政與開展民政普法教育相結合,與機關績效考核、系統創先爭優、行風建設、治庸問責等活動相結合,與促進全市民政事業健康發展相結合。為切實加強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我局成立了以局長鄧會友為組長,分管副局長易懷銘為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依法行政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了組織領導,推動了工作的有效落實,形成了「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執法科室和人員具體落實的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把依法行政工作融入到了機關日常工作當中,做好「四個堅持」工作:一是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建立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重大決策集體討論制度、決策公開制度等。二是堅持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將行政執法的有關內容在辦公場地、民政網站和新聞媒體上公示,增強民政工作的透明度和社會知曉度。三是堅持行政執法評議考核、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工作台帳,不斷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四是堅持堅持依法行政工作報告制度,按時上報工作計劃、年終工作總結和相關統計報表,確保了全局依法行政工作的順利開展,全局依法行政工作在規范化、經常化、科學化的軌道上進行。
二、突出宣傳教育,致力提高法治意識
一是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設工作扎實有效。為全面落實「五五」普法規劃,我局法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建立了領導責任制,落實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專項經費。今年以來,我局利用重大節假日、全國法制宣傳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大力宣傳憲法、婚姻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條例、殯葬管理條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進一步提高了市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為有效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荊州跨越大發展做出了有益貢獻。
二是深入基層扎實開展法制宣傳培訓工作。今年以來,全市民政系統組織法治宣傳隊伍,深入城鄉開展了法制宣傳活動,對婚姻法、惠民殯葬改革、農村五保供養條例、城鄉低保調標等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了宣傳普及,散發宣傳資料5000餘份,接受群眾咨詢500餘人次,出動宣傳車20台次。同時,XX區、XX區民政局開展了社區幹部培訓班;石首、江陵、監利、松滋、洪湖等縣市民政局舉辦了村委會換屆選舉法律知識培訓會;XX縣先行先試,率先在全市依法選舉新一屆村委會,為全市換屆選舉探索了成功經驗和模式。
三是大力開展「法律六進」宣傳活動。今年,市直民政系統累計組織機關幹部職工法制教育培訓會5次,主要就民政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進行培訓。堅持每周開展一次法制學習活動,重點學習了《憲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勞動法》、《退役士兵安置條例》等法律知識。同時,對重點普法對象的學法、用法工作進行了嚴格監督,進一步加強民政執法人員培訓和文明執法監管,使其更好地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法律援助,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以法制宣傳月活動為契機,大力做好送法進社區,送法進農村活動,確保「法律六進」取得了實效。
三、規范行政執法,努力建設法治民政
(一)簡化辦事流程,做好行政審批服務工作。
今年以來,建立完善了「兩集中、兩到位」後的管理辦法和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了審批集中辦理,將審批科室成建制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並確保了審批事項現場辦結率達到100%。簡化了工商經濟類、社會公益類社會組織登記程序,對城鄉低保、結婚和收養登記、民辦福利機構審核、革命烈士和傷殘等級評定、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福利企業資格審核認定、公墓和殯儀服務站審核、老年證核發等10餘項行政審批和轉報事項的辦理時限在承諾時限上大大縮短,提高了辦事效率。民間組織登記簡化程序,將7個步驟簡化為4個必要程序,將法定審批時限60#from市民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報告來自學優網http://www.gkstk.com/end#天縮短到只要材料齊全當天受理30天內辦結,且全部實現網上年檢和網上審批,真正實現了公開、透明、高效。
(二)配合中心工作,服務「四城同創」工作大局。
今年以來,XX市殯葬執法大隊以立足部門職能,服務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為己任,配合城市管理行動,積極服務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做到人性化管理、文明執法、公正執法,全年累計接待群眾咨詢電話、來電來訪50餘件次,未發生一起超越行政規定許可權進行行政執法的行為。
1、不斷創新管理舉措。一是殯葬執法大隊統一實行掛牌上崗,標牌註明姓名、照片、崗位等基本信息,方便群眾服務需求;二是殯葬執法大隊對照公開承諾認真踐諾、切實履行和維護殯葬法律法規,堅決打擊亂葬亂埋等違法違規行為。三是根據來隊咨詢有關殯葬法律法規和電話投訴殯葬違法違規等,值班人員認真記錄姓名、電話、服務內容等,及時處理群眾提供的重大、復雜、疑難有關殯葬問題。
2、不斷提升法制意識。一是在殯葬宣傳過程中,嚴格落實「四個一」的服務標准,即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個解釋、一句道別,讓群眾感到溫馨;二是為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質量,盡量縮減工作流程、縮短辦事時間,耐心細致地做好執法規程解釋、宣傳工作,讓群眾對殯葬執法的依據、程序、標准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三是大力推行公正廉潔執法,堅持依法依規辦事,從一根煙、一瓶水等點滴、細節做起,堅決管好口和手,以嚴於律己、公平公正的姿態,切實提高執法的公信力市民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
3、不斷加強責任落實。一是公開服務承諾,使群眾了解殯葬法規的同時,對服務承諾踐諾情況進行監督;二是堅持開展回訪活動,採取面對面的方式,多渠道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民願、民需不斷改進執法方式方法、提高殯葬執法水平;三是強化問責機制,對執法失誤,延誤群眾理喪的,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要真心實意向群眾賠禮道歉,並採取有效措施,挽回影響,取得群眾的諒解。
(三)彰顯人本情懷,執法操作親情化、人性化。
「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是民政部門持之以恆的工作理念。市救助管理站將真情救助、愛心救助貫穿執法工作的始終,把服務對象當親人,用實際工作詮釋了依法行政的人本內涵,常年救助對象達5000人次。特別入冬以來,該站加大救助工作力度,針對低溫惡劣天氣,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有效應對嚴寒天氣給救助工作帶來的嚴重威脅。
一是加大街頭救助工作力度,救助專車每日上街主動救助、現場救助次數增多,日均達五車次、20人以上,並在夜間增派人手確保街頭無凍死、凍傷人員。
二是向社會公示24小時救助服務電話,在新聞欄目不間斷播放救助服務滾動字幕,並在各大媒體向市民發出倡議,市民若發現街頭、廢棄房屋、樓道有流浪乞討人員的,倡導協助救助管理站將其護送至站內或撥打24小時救助電話。充分發揮已經建立的「社區救助點」服務功能,組織社區志願者加大巡查力度。據統計,入冬以來,市民幫助護送救助對象30多人次。
三是站內24小時供應熱水和提供免費衛生食品,確保24小時提供救助服務。站內針對救助對象特殊性,採取集中供暖,在活動區域增設供暖設施。受助區內全部更換加厚被褥,確保每張床有二鋪二蓋(二床墊絮、二床棉被)。每日由專人組織滯留在站兒童在空調室內開展文體活動。
四是為每一位接受救助人員提供全方面的幫助,特別是對街頭不願到站內接受救助的人員,除提供食物、衣物和禦寒的棉被外,還特別與他們進行溝通,了解其身體情況和思想狀況,並盡可能與其家人聯系,對其進行勸導、勸返。
(四)依法履行職責,在發展民政事業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試點先行,科學組織第八屆村委會換屆工作。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在廣泛宣傳發動基礎上,堅決貫徹「兩個直接」和差額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定時間,把握好組織准備、選民登記、提名候選人、投票選舉、建章立制五個階段,科學組織、精心實施,自20xx年6月15日試點開始截止目前,全市所轄9個區縣,2464個村民委員會參加了換屆選舉(其中因拆遷緩選的11個),一次選舉成功2024個村,達82.1%,另行選舉成功54個。為了確保整個換屆選舉過程的合法、公平、正義、有序。我市在市、縣、鎮三級設立了監督電話,讓老百姓有話可說、有疑可問、有信可訪。如XX區在區委組織部、區紀委、區民政局分別設立了換屆監督舉報辦公室,並將辦公室電話號碼印在《致村民公開信》上,發至每戶村民手中,專門負責換屆工作中接待答復群眾來信來訪,對群眾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和處理,換屆期間共答復基層幹部、群眾來訪、來電咨詢16件。
二是深化專項社會事務管理。全市民間組織登記管理。堅決打擊和查處非法民間組織和民間組織的違法活動,嚴肅查處社團組織的違法行為,累計下發行政處罰告知書 份,依法取締 家行業協會。積極推進婚姻登記體制改革,制定應對預案,做好登記高峰日的服務工作,例如,今年11月11日,是80後、90後年輕人公認的「世紀單身節」,且有「一生一世一心一意」的美好寓意,眾多年輕情侶把這一天定為告別單身、喜結連理的日子。 為了滿足廣大婚姻當事人的服務需求,XX區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實行親情服務,11月11日當天上午,工作人員自覺提前半小時上班,在結婚登記窗口採取排隊發號的辦法受理申請、頒發證書,並主動縮短午休時間、延時下班為在現場排隊的男女青年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全天共有102對新人喜領結婚證,婚姻登記中心單日辦證量超過往年「七夕」節。
三是不斷完善低保救助體系。大力實施社會救助陽光溫暖工程。在全市15個城區街道建立社會救助工作站(中心城區8個),在全市63個城市社區建立了「低保之家」(中心城區42個),推行低保工作一站式服務。初步建立了隨物價上漲的生活補貼聯動機制,有效緩解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困難。再次提高醫療救助報銷比例,從今年7月1日起,全市醫療救助比例由40%提高到50%,醫療救助即時結算在試點完善的基礎上全面推廣。農村低保和五保提標是作為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內容之一,全面完成提標工作。
四是完善信訪接待督辦機制。我局重視抓好聯動調處各類矛盾糾紛,建立和完善單位矛盾糾紛排查機制,堅持定期排查、零報告和責任追究制度,信訪工作達到了「四無」(無越級集體上訪,無進京上訪,無信訪老戶、積案,重大信訪問題無漏報現象)。與此同時,認真收集與報送綜治信息,切實做到了「小事不出單位」、「大事不出區」、「群體性問題不上交」,實行局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局領導變上訪為下,深入基層認真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今年,我局共接處群眾來信來訪817批次,2287餘人次,沒有發生一起因民政工作處理不當而引發重大影響的群體性事件。
四、建全法治監督體系,有效監管民政執法行為
一是認真開展專項清理工作。按照XX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關於編制《XX市行政審批目錄》的緊急通知(荊政法辦〔20xx〕7號),我們對民政部門的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進行了全面清理。經清理確認,我局負責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變更、注銷登記,社會團體及社會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成立、變更、注銷登記等行政許可事項維持不變。根據市政府法制辦《關於做好行政強制規定專項清理工作的通知》(荊政法辦〔20xx〕10號)的要求,我局組織專班,組織民管、福慈等相關業務科室對現行有效的規范性文件中的行政強制規定進行了專項清理。經清理,我局在履行社團組織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職責和處理土葬等違法行為中的強制性規定,均依照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殯葬管理條例》,現行的規范性文件中沒有行政強制規定。
二是認真做好行政執法證件換證工作。根據市法制辦的統一安排,我局購買了相關學習資料做到人手一套,並組織申領換發執法證件的人員進行了統一考試。經考試合格後,向市法制辦統一申請辦證,市民政局系統有61名幹部順利取得了行政執法證。
三是加強規范性文件的報送備案審查。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報送備案規定,做到有件必備、有錯必糾。各科室出台的規范性文件合法適當,規范性文件出台前經過局法制機構審核,並在出台後15日內報市政府法制辦審核備案。
四是認真做好行政復議工作。今年8月,我局對法制工作人員進行調整後,選派新任法制工作人員參加了民政部主辦的全國民政系統行政復議應訴理論與實務培訓班,加強民政行政復議工作縱向和橫向聯系,學習了外地民政系統的很多好做法、好經驗。
③ 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國的選舉制度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選舉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確立走向市場經濟的康莊大道,堅定不移地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國選舉制度不斷改革和完善的經濟、政治根基和前提,並且決定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民主。選舉制度改革的成果,集中體現在國家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的修改上,即: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兩法」),分別對1953年選舉法和1954年地方組織法進行了重大修改。其後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對「兩法」進行了重要修改。新的「兩法」的出台和修訂,是我國億萬人民參加的多次換屆選舉的偉大民主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標志著我國選舉制度向民主化方向邁出了重要步伐。
一、擴大提名權,是保障行使選舉權的基本前提。
擴大提名人大代表或國家公職人員候選人的權利,是保障選民或代錶行使選舉權的基本前提。1953年選舉法規定:「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不屬於上述各黨派、團體的選民或代表均得按選舉區域或選舉單位聯合或單獨提出代表候選人名單。」這里已經對選民或代表聯合或單獨提名候選人作了原則規定,但未規定具體程序,實踐中也難於實施。1954年地方組織法對代表聯合或單獨提名「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和人民法院院長的人選」同樣也只作了原則規定。修改後的「兩法」則對擴大和保障代表和選民的提名權作了具體規定。關於代表候選人的提出,選舉法規定:「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可以聯合或者單獨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聯名,也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地方組織法也規定,省級人大代表三十人以上書面聯名,設區的市和自治州人大代表二十人以上書面聯名,縣級以上人大代表十人以上書面聯名,可以提出本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人民政府領導人員、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候選人。鄉級人大代表十人以上書面聯名,可以提出本級人大主席、副主席及政府領導人員的候選人。很顯然,這些新的規定,是選舉制度的一大發展,也是幹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驟。真正按這些規定辦,可以實現三個統一,即醞釀候選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統一,民主協商和依法辦事的統一,加強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揚民主的統一。
二、不斷規范代表名額,是完善選舉制度的重要內容。
在提名權得到保障之後,就有一個推薦多少候選人、選舉多少代表的問題。規范代表名額一直是完善國家選舉制度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在1953年選舉法草案的說明中指出,確定人大代表名額有兩個原則:一是既便於召集會議,又便於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二是使各級人大與人民之間保持密切聯系,既要注意代表階層的廣泛性,又要注意地區性,以便於及時反映各民族各階層各地區的情況,又便於把人大作出的決議迅速傳達到各民族各階層各地區,變成全體人民的實際行動。選舉法的制定和多次修改,在規定代表名額時,大體上都遵循了這兩條原則,使代表名額日趨合理和規范。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逐步縮小農村與城市每個代表所代表人口數的比例。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差別的日益縮小,選舉法把原來規定的農村和城市每個代表所代表人口的比例縣級四比一、省級五比一、全國八比一,都修改為四比一,同時規定在縣級人大中人口特少的鄉鎮至少應有代表一人,鎮的人口特多或者不屬縣級以下政府領導的企業事業組織職工人數占縣總人口比例較大的,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同鎮或者企業事業組織職工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數之比可以小於四比一直至一比一。這顯然有利於逐步縮小城鄉人口選舉權的不平等性。二是體現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權利的精神。如1979年選舉法明確規定全國人大代表中,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也應有代表一名。1982年修改選舉法時適當提高了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在當地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數。1986年修改時,又規定「聚居境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占境內總人口數30%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相當於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占境內總人口數的15%以上、不足30%的」則可適當少於當地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三是適當減少代表名額。原來我國代表人數過多,而且呈逐屆增加之勢。如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達到3497名之多。1979年選舉法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名額不超過3500名,1986年修改選舉法時又規定全國人大代表不超過3000人。1995年修改選舉法時,吸收了1986年制定的意在控制地方人大代表名額膨脹的《地方各級人大代表名額方案》,使地方人大代表名額有所下降。我國地廣人眾民族多,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差異較大,代表數量太少不行,但過多則難以達到既有廣泛性又有較高工作效率,便於開會討論決定問題的目的。目前我國代表人數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代議機構相比,仍然是最多的,還可以考慮逐步減少一些。有的同志建議,全國人大代表不超過2000人,省級不超過500人,設區的市級不超過300人,縣級不超過200人,鄉級不超過50人,比較適宜。這一建議值得將來再修改選舉法時參考。
三、建立和實行差額選舉制度,是改革選舉制度的重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選舉制度的改革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變等額選舉為差額選舉。1979年選舉法首次規定了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的名額。以後三次修改都堅持並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制度。同樣,1979年制定的地方組織法和其後的修改均對選舉各級國家機關領導成員規定了差額選舉制度。從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起,選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也實行差額選舉。建立和實行差額選舉制度,其重要意義在於:第一,從選舉方式和程序上完善了選舉制度,能更好地保障代表或選民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使選舉權,調動了人民群眾參選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當家作主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第二,把競爭機制引進選舉,有利於發現和遴選人才,使人民擁護的德才兼備的人走上領導崗位為人民謀利益。第三,能夠加強人民對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的監督,有利於破除一些幹部只知道對上級負責、不知道對人民負責,只注意按領導意圖辦事、不懂得為人民服務的舊觀念,也有利於剎住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找後台、抱粗腿的歪風,形成公開、公正、清明、廉潔的政治環境。
四、適當擴大直選范圍,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
普遍、平等、直接的民主選舉,是我國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由於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我國1953年選舉法只規定鄉、鎮一級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而在縣級以上則實行間接選舉。鄧小平同志在作該法草案的說明時指出,這樣規定說明「我們的選舉還不是完全直接的」,「這是由於我們國家目前的社會情況、人民還有很多缺乏選舉經驗以及文盲尚多等等實際條件所決定的」。適應我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變化,1979年新出台的選舉法則規定把選民直接選舉人大代表擴大到縣一級。彭真同志在同年召開的全國選舉試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這次直接選舉擴大到縣,意義很重大。縣級(包括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等)直接選舉,使縣級人民代表大會直接掌握在人民手裡,再由縣級人代會選舉縣級人民政府和省級人代會,省級人代會選舉省級人民政府和全國人代會。這樣,九億人民就可以通過代表管理國家大事,掌握自己的、民族的、國家的命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代表機關之所以比資本主義社會更民主,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是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的。逐步擴大直接選舉范圍,是我國選舉制度不斷改革、日趨完善的重要方面。當然,擴大到什麼范圍,要受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包括人民的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選舉經驗等條件的制約,不可能一蹴而就。鄧小平同志1989年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的談話中指出:「我們最終目標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國有一二百年搞選舉的經驗,我們現在搞十億人的選舉,一定會出現與『』文化大革命『』一樣的混亂局面。」目前選舉法規定直選擴大到縣一級是適宜的。有的同志認為,根據我國現在的條件,還可以把直選擴大到市一級,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進行直選。這個意見可以在總結直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從1979年至今,我國已歷經四次縣鄉直選,由於地方各級黨委和人大常委會加強了對選舉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直選進行得一次比一次更圓滿。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大量出現,一些地方人戶分離現象十分突出,許多流動人口中的選民沒有參加選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的辦法是:選舉期間在外地的選民不能回來參選的,可以書面委託原選區選民代為投票;選民實際已遷居外地,並取得當地居住證的,盡管還未轉戶口,在取得原選區選民資格證明後,也可以在現居住地參選。鑒於委託投票易出問題,特別是難以杜絕利用「委託」進行作弊的現象,加上選舉委員會為流動人口辦理證明工作量很大,難以做細,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談何容易!有的同志建議,可規定全國統一選舉日,流動人員就地憑身份證登記參選,從而簡化轉移證明手續,也可以使理論界關於取消委託投票制的呼籲變為現實。這一建議似可在進一步完善我國選舉制度時予以考慮。
④ 選舉制度的演變
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祥地,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實行普選制的國家之一,其選舉制度不僅僅對英國的民主政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對像美國等這樣的西方國家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當然,對於正在進行現代民主政治建設的中國,其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英國是最早實行代議制的國家,但其初衷並非是為了人民的民主,它的產生還要歸功於英國中古時期的君王和貴族們。具體說來,代議制政府向上可以追溯到當時英國國王和貴族們為了解決國家的一些問題譬如稅收、戰爭等所召集的議事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來自各個階層,代表他們的利益。正是在這些會議上,代表的產生導致了選舉制度的萌芽,選舉代表和協商國是的形式也成為代議制的歷史來源。
在英國歷史上,除了早期的貴族政治時期的選舉制度,其選舉制度從一八三二年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也進行了近十次的改革。這些改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擴大普選權的改革,第二階段是二戰後以建立普遍平等原則為核心的選舉制度的改革,目前這一改革仍在進行中。
英國選舉制度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從部落社會到中世紀末這段時期,這時期的選舉制度可以稱為貴族政治時期的選舉制度。顧名思義,貴族政治對這一時期的選舉制度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對貴族政治的傳統有影響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經濟因素和政治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指土地、商貿和稅收對選舉制度的影響,政治社會因素則包括四個方面:部落民主傳統、血親復仇傳統、法治傳統和貴族政治傳統。總之,選舉萌芽於英國封建政治發展的歷史背景下,是貴族政治斗爭的直接產物。這種部落民主和法在王上的政治傳統持續地提供製衡王權的民主思想,也為選舉的產生鋪墊了理論基礎。
從十八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選舉制度隨著經濟的變化也開始改變。在這個時期英國的工人階級參與政治和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願望逐步增強,這種要求集中的表現是爭取普選權運動的開展。以此為背景,第一個選舉制度改革法於一八三二開始實施,該法注重於兩個問題:重新分配議會議員的席位和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但是,這次改革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議員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各地區差別還很大;貴族在議會中仍佔有絕對多數議席等。一八三二年改革之後,英國到二十世紀初和二戰前相繼又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相繼解決了四個問題:一是婦女的選舉權問題;二是居住和收入限制問題;三是選舉區選民人數與議員人數的平等劃分問題;四是平等選舉權問題即解決投票中的復票權問題。
二戰結束以後,英國開始了民主政治的重建工作。比如廢除了復票制和對「簡單多數當選」進行改革。在工黨的主持下,英國對「簡單多數當選」進行了以下改革:一是英國下院選舉和地方議會選舉仍然按照簡單多數選舉的方式進行。第二,在蘇格蘭議會和威爾士國民會議選舉中,引入「額外議員制」,實行混合選舉制度。第三,創立被愛爾蘭議會,並在其選舉中引進單一可轉移投票制。第四,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實行記名比例代表制。
綜上,英國現代選舉制度形成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人們主權理論,確定於各種選舉制度和理論的比較以及具體的英國國情因素,發展於精英民主理論的模式。選舉制度是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華所在,其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政治民主建設提供借鑒。
⑤ 民主法治是什麼
民主(或譯民主制、民主主義)從其字面上來看(源於希臘文;人民;;統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而沒有如民主政治一般由廣大人民控制。民主一詞經常被使用於描述國家的政治,但民主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有著統治行為存在的領域。
民主的形式
直接民主—又稱為純粹民主,是一種人們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的制度,例如決定是否接受或廢除某種法案。之所以稱為直接是因為決策的權力直接由人們所行使,而不經過任何媒介或代表。在歷史上,這種形式的政府相當少見,因為在實踐上要將人們全部聚集起來投票相當困難,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非常高昂。所有直接民主都屬於較小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雅典民主。
代議民主則是較常被採用的制度,之所以稱為代議制是因為人們並非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而是選出民意代表來參與政府實體或議會。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體選民選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依據地理劃分的選舉區),一些制度則混合了這兩種方式。許多代議民主制也結合了一些直接民主的成分,例如公民投票。
許多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聲稱擁有民主,例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他們明顯的將政治權力給予統治階層的共產黨成員,稱之為民主集中制。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認為民主應是由無產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的統一,即「無產階級專政」,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治體制。
在今天,民主通常用以稱呼代議民主制的其中一種形式—自由民主制,在自由民主制里被選出的民意代表、以及多數人的民意在行使決策權力時必須受到法治的限制,通常是用一套憲法加以管制,以強調對於個人和少數派的自由和權利的保護。這種形式的政府在近年來越來越常見,目前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自由民主制政權之下
相反的,非自由民主制則用以形容那些「有民主」、卻沒有保障自由的制度。這在許多後蘇聯的國家相當常見,不過這種現象並非最近才出現的。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法律由人民制定,統治者嚴格依據法律進行統治,形式上統治者只對法律負責,統治者通過對法律負責來間接對人民負責。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⑥ 如何完善政府官員的問責制
給你個論文(節選)
中國行政問責制完善的對策
1.明確行政責任
具體來說,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責任,使他們知道自己的具體許可權和責任。因為,「當任何人都不知道誰應負責任的時候責任就等於零」[5]。各級政府機關要以列寧所說的「一定的人對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負責」[6],以及鄧小平所說的「某一件事、某一方面的事歸誰負責,必須由他承擔責任,責任要專」、「各負其責,決不能互相推諉」[7]為指南,將本單位的責任細化、量化到單位內部的每個崗位和每個人。「權力和責任必須一目瞭然。官員的『明顯責任』原則必須發揮作用。」[8]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
2.強化異體問責機制
其一,加強權力機關問責。在中國加強人大的問責功能是異體問責一個最為關鍵的突破口,當務之急是要把各級人大對於政府和政府工作的監督問責權力細化、具體化和強化。細化和具體化是指要通過法規制度的形式使這樣的監督問責范圍明確、渠道清晰並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人大機構對政府行為監督問責的直接作用——審查權、建議權和否決權,必須明確規定應用的方式和運作機制。強化則是指這樣的監督問責必須通過增強人大在行使其權力時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來予以大力加強。比如黨和國家的領導機構要自覺地尊重和維護人大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各級人大為實施監督問責功能所需的資源必須得到保障,例如專職人大代表的比例應予增加,常任人大代表應配置相應的工作人員、辦公場所和設備,等等。人大在啟動問責制過程中,除了行使上述質詢權、調查權、罷免權和撤職權之外,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建立不信任投票制、彈劾制以及主要責任人引咎辭職制等,以切實增強人大監督問責的手段和力度。
其二,加強司法機關問責。司法機關是一種重要的問責主體,它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問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剛性問責。當行政權力侵犯公民的合法利益時,司法問責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追究官員的法律責任,才能從根本上震懾那些不負責任和觸犯法律的官員。司法問責既是最有力度的問責手段,也是其他問責主體的最後屏障。加強司法問責,就要建立檢察機關與黨政紀檢監察機關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大法院對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的力度,將其他規范性文件這類抽象行政行為也納入司法審查范圍,並且追究行政人員在行政訴訟敗訴案件中的責任。
其三,加強新聞媒體問責。新聞媒體監督問責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在公共輿論面前,所有的權力才會變得沉默,所有的偏見才會消失,所有的特權利益才會被取消」[9]。可是,在中國的新聞媒體監督尚未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想方設法阻止新聞媒體對有關政府工作進行采訪、報道,從而影響了新聞媒體監督作用的發揮。為此,要通過加強新聞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新聞媒體的監督權、審稿權、批評權、報道權和調查權以及侵權責任等,為新聞媒體問責提供可操作性的程序和法律保障,使新聞工作者能更好地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同時,作為新聞媒體本身也要及時報道,不能報喜不報憂,不能扭曲事實。
其四,加強社會公眾問責。隨著公眾民主意識的增強,社會公眾成為異體問責的另一重要主體。要加強社會公眾的問責,保證其監督的有效性。具體而論,必須確立公民的行政問責主體地位,以法的形式加以確定和保護;必須健全公民行政問責的程序,解決公民如何問責的問題,根據公民具體問責事項,明確規定問誰、誰處理、答復時限、處理過程、賠償標准等問題,確保公眾行政問責作用的發揮;必須建立健全公益訴訟制度,為社會公眾問責提供有利條件;必須健全人民舉報制度,培養公民的參與意識,採取措施充分調動全體公民監督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建立讓老百姓反映社情民意的政府網站,監督各級政府行政部門是否「有作為」。
3.構建完善的行政問責法律體系
首先是制定《行政問責法》。行政問責制適用的法規、條例比較多,散見於各種政策文件中。這其中既有黨的條例,又有政府的規定;既有由中央部門出台的,也有不少是由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但都沒有達到法的高度。因此,要在認真總結全國各地推行行政問責制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適時啟動制定《行政問責法》的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對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的責任以及承擔責任的各種方式予以明確。尤其是要嚴格區分:哪些屬於政治責任、哪些屬於經濟責任、哪些屬於道義責任;哪些屬於紀律責任、哪些屬於法律責任;哪些屬於直接的主要的領導責任、哪些屬於間接的次要的領導責任。根據責任性質、情節輕重、社會危害程度的不同,承擔責任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只要作一般的處理就行了;有些需要進行黨紀、政紀處分;還有一些需要進行刑事處罰。對此,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規定。
其次是修改完善某些法律、法規和政策。現行的某些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由於制定得比較早,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利於行政問責制的順利推行。如《黨政領導幹部辭職暫行規定》中一些相關規定就與《公務員法》的一些規定不一致,對此,必須進行修改,使之相互吻合一致。各地也要根據《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和《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精神,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有關行政問責的實施辦法或實施細則,對行政問責的適用對象、范圍、標准、程序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使行政問責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再次是嚴格執行法律規定。「如果法律不能被執行,那就等於沒有法律。」[10]對於行政問責制而言,同樣如此。我們不但要制定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使行政問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要不折不扣地狠抓落實,使行政問責制的有關規定真正落到實處,防止出現不應有的偏差。尤其是在實施行政問責制的過程中,要將通報批評、書面檢查、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降職等一般的問責方式,與紀律處分、刑事處罰等問責方式嚴格區分開來。這三個不同層次的問責方式,適用於不同的情形,在實踐過程中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代替,尤其是不能用引咎辭職等一般的問責方式代替黨紀、政紀處分,甚至代替應當受到的刑事處罰。同時,要做好三者之間的相互銜接工作。
4.培育新型行政問責文化
首先要以正確的理念引導新型行政問責文化。當前的行政問責文化建設首在問責理念建設。要利用「善治」理念引導問責文化建設。善治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因而,應當充分發揮社會多元主體對政府工作進行責任追究的作用,充分發揮公民、第三部門和私人部門在治理網路中對政府問責的作用,促進行政問責文化的建設和完善。還要樹立法治理念,推動行政問責文化建設。即樹立法治觀念,形成依法問責的行政問責文化,破除行政問責過程中的「權力崇拜」文化。[11]
其次要以深入的教育塑造新型行政問責文化。行政問責文化教育一方麵包括對政府工作人員進行深入持久的職業道德、職業素質和行政問責教育。通過這種教育提升公務員的公共道德、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水平,深化其對行政問責制的認識;另一方面也需要對公眾進行行政問責教育,使其正確認識和對待行政問責,提升其參與行政問責的積極性,使全社會形成一種健康、向上、民主的行政問責文化氛圍。
5.健全政府績效評估機制
一要拓展政府績效評估主體范圍。要從多元主體的角度對政府官員及其工作人員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健全民主考評機制和公共責任機制。要拓展政府績效評估主體范圍,就得協調各績效評價子系統的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減少主體之間的摩擦,形成和諧統一的政府績效評估主體體系,實現政府績效評估的外部評估與內部評估有機統一,有利於促進同體問責與異體問責相結合,促進問責主體明確化。政府績效評估的外部評估包括:政黨評估、國家權力機關評估和公民、社會團體、社會輿論機構、中介機構評估;內部評估包括:政府機關內部評估、人事部門和審計機關評估。
二要規范政府績效評估程序。政府績效評估作為一種對政府官員政績實現程度進行考量的問責機制與模式,其實質也是一種變相問責的過程。完善績效評估程序是落實追究政府官員政績實現程度的根本保障,只有在對政府官員的政績進行科學、真實、公平、公正的評估基礎上才能真正地問責。所以,通過規范績效評估程序,確保程序設計一環緊扣一環,才能緊扣問責制邏輯主線來確保問責機制的落實,從而促進問責程序無隙化、長效化和制度化。
三要確定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必須充分發揮績效評估的導向、推進、激勵和監督作用,科學確定政府績效指標體系,並按照績效指標的要求和內容進行問責。不僅要評估和問責政府及其部門的經濟績效,還要評估和問責政治績效、文化績效和社會績效。按照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戰略目標及一系列戰略部署,以「五個建設」為框架構建績效指標體系,將「五個建設」工作全部細化為可量化的績效指標,明確「五個建設」的重點目標責任,緊密聯系政府組織的職能定位。同時,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還要注意幾個結合:當前指標與戰略指標的結合;通用指標與特色指標的結合;業績指標與成本指標的結合。
⑦ 當代各國政體可分為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為什麼
君主立憲制又名立憲君主制或議會君主制,最早出現在英國(英國1640~1688年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議會為限制國王的權利頒布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進行了明確的制約,規定不經議會批准,國王不能征稅、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既不能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是資產階級的一種統治形式,18世紀初,英國議會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進一步削弱國王勢力,鞏固議會權利。君主名義上有很大的權利,實際上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主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財政的監督權,也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英國君主立憲制出現以來,不斷完善,後又出現了內閣,後來內閣權利日益擴大,成為最高行政機關,內閣首相也成為政府首腦,19世紀晚期,國王日益成為一種權利的象徵,管理國家的權力基本上由議會和內閣行使,國王在調解各派矛盾、維護國家安定等方面發揮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還保留了君主的國家基本上都實行君主立憲制,如日本、西班牙、丹麥等。
打得我累死了,下面的我就搬別人的了
共和制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和這樣統治的國家),那裡君主不是國家的最高首腦。
這個詞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務」。 共和的根本原則是天下為公,國家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共和在本意上是通過制度組織起來的公共事務領域,而不是一種組織形式或政體。共和主義強調政府的公共性、公平性與中立性,即政府必須為所有人的利益服務(公益),而不能只為少數當權者的利益服務。然而民主的概念不是共和制暗含的。共和制政府形式可以包含有限的民主,那裡這些權利僅對有限的人群允許,如在今天的許多獨裁或極權國家的情形。這個詞意思也足夠寬泛到包括許多今天的高級民主制。
最早的共和政體可以追溯到西亞的阿卡德(Akkad)。最著名的古代共和國,則是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在現代民主制度出現之前,還有許多國家採用共和政體,比如說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這也說明,「共和」未必一定是「民主」的。
在古代,雖然共和名義上是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這還不包括沒有公民權的奴隸,但實際上則多是貴族共和。在這些共和國里,只有貴族才有參政的權力。羅馬共和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現代共和制度則強調所有公民的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當然參與的過程可能是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比如通過代議制民主。在現代,共和國家的首腦通常僅為一人,總統。但有一些例外,例如瑞士,她有一個七人委員會作為國家首腦,稱為瑞士聯邦議會,還有聖馬利諾,國家首腦的位置由兩人共享。
有人認為,英國是近代第一個共和國,雖然英國在政體上是君主立憲,但人們又稱它為「虛君共和」,因為君主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法律規定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因此孟德斯鳩就認為「英國是個裹著君主制外衣的共和國」。
在共和制和君主制間劃一個精確的線非常困難,而且確實沒有什麼可以說某一個比另一個更民主,因為國家首腦(君主或總統)的權力可能完全是儀式上的 ,(盡管一個帶有被選舉首腦的民主制通常被認為比君主制更民主)。 君主通常統治一生,當他們死後由一個親屬接替,由他們自己選擇或或根據繼位規則。共和國的總統,相反,通常被選舉為一個有限的期限,他們的繼任由選舉他們的人來選擇。現在甚至非民主的共和通常宣稱是民主的。盡管選舉的結果可能是確定的,也仍然保持正常選舉的儀式來選舉他們國家的首腦,而且通常在這些國家首腦自動離開位置(通過辭職或引退),或被統治精英的其他成員強迫離開(通過憲法的手段)。但仍有一些例外 -- 例如,每一個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通過帝國的首腦選舉,盡管幾個世紀以來選舉特定家族的後裔到這個位置是通常的慣例。可能在現在君主制最重要的例外是在聯合王國使用寡頭的選舉形式 (稱為樞密院)。
另外,老的詞義定義使用「共和」描述那種通常稱為代議民主,它將「民主」詞義"限制僅為直接民主。更多這個詞義的使用和歷史的討論參見民主。甚至這個用法也沒有包含許多共和制,過去的和現在的,那些根本不民主的(盡管很少現代的共和允許他們缺乏民主)。
使用這個老的含義,可以說美國是聯邦共和制,而不是民主制。(盡管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美國人,稱之為民主,他們使用的是現代定義,而不是這里老的定義)。 共和這個詞義的使用在美國開國者時期非常通用。美國憲法的作者為很多原因故意選擇了他們稱為的共和制。例如,對每一個政治問題從每一個公民收集選票是不切實際的。理論上,議員可以比普通平民更博學和更少情緒化。另外,共和可以設計為用來抵抗"多數的暴政"的保護。聯邦擁護者描述了這個觀點,純民主實際上非常危險,因為它允許多數侵害少數的權利。通過他們稱為共和制的形式,代表人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選擇(總統, 議院,參議院和州官員被分別選舉),這使多數更難足夠的控制政府來侵害少數。
共和政體也是中華民國的政體。其他共和的例子包括英國革命時期,法國,和德國。 中國共產黨治理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歷史上,社會發展上與世界各個國家不大相同,因此它的的「共和」與其他國家有些差異。
⑧ 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的作用
美國```
民主`也就多數投票制`是通過公民投票`選取出國家領導者```
共和`主張的是合眾(共)`和諧(和)與平衡(權力制衡)`強調憲政和法治`要求全民平等`既重視多數`又保護少數`反對以「多數專制」的民主`作出違反體現全民意志的憲法的決定```
共和制`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任期的政治制度`採取這種制度的國家就叫「共和國」```
美國政治體制為聯邦共和制`自由民主制
在美國革命時期,"共和"這一古老政治詞彙的含義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建國者參照各種政治理論和歷史經驗,結合他們所處社會的特點,不僅成功建立了一種新型政體,而且為它做了全面的辯護和詮釋,從而完成了對"共和政體"的重新界定。這種新型的共和政體,不再是"人民"與貴族分享權力的混合政體,而是完全建立在"人民主權"基礎上的代表制政體,它的社會基礎、價值取向和適應范圍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與古典共和理念之間形成了明顯的差異。與此同時,"民主"的概念也得以擴充,"人民"通過代表制行使政治權力的政府,與"人民"親自掌握權力的政府一樣,都可以叫做"民主"。這兩個交錯並行的觀念轉化過程,不僅塑造了現代意義上的"共和"與"民主"的概念,而且使得兩個原本含義不同的政體名稱,最終變成了同義詞。
⑨ <<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經幾次修改完善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選舉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確立走向市場經濟的康莊大道,堅定不移地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國選舉制度不斷改革和完善的經濟、政治根基和前提,並且決定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民主。選舉制度改革的成果,集中體現在國家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的修改上,即: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兩法」),分別對1953年選舉法和1954年地方組織法進行了重大修改。其後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對「兩法」進行了重要修改。新的「兩法」的出台和修訂,是我國億萬人民參加的多次換屆選舉的偉大民主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標志著我國選舉制度向民主化方向邁出了重要步伐。
一、擴大提名權,是保障行使選舉權的基本前提。
擴大提名人大代表或國家公職人員候選人的權利,是保障選民或代錶行使選舉權的基本前提。1953年選舉法規定:「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不屬於上述各黨派、團體的選民或代表均得按選舉區域或選舉單位聯合或單獨提出代表候選人名單。」這里已經對選民或代表聯合或單獨提名候選人作了原則規定,但未規定具體程序,實踐中也難於實施。1954年地方組織法對代表聯合或單獨提名「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和人民法院院長的人選」同樣也只作了原則規定。修改後的「兩法」則對擴大和保障代表和選民的提名權作了具體規定。關於代表候選人的提出,選舉法規定:「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可以聯合或者單獨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聯名,也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地方組織法也規定,省級人大代表三十人以上書面聯名,設區的市和自治州人大代表二十人以上書面聯名,縣級以上人大代表十人以上書面聯名,可以提出本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人民政府領導人員、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候選人。鄉級人大代表十人以上書面聯名,可以提出本級人大主席、副主席及政府領導人員的候選人。很顯然,這些新的規定,是選舉制度的一大發展,也是幹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驟。真正按這些規定辦,可以實現三個統一,即醞釀候選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統一,民主協商和依法辦事的統一,加強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揚民主的統一。
二、不斷規范代表名額,是完善選舉制度的重要內容。
在提名權得到保障之後,就有一個推薦多少候選人、選舉多少代表的問題。規范代表名額一直是完善國家選舉制度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在1953年選舉法草案的說明中指出,確定人大代表名額有兩個原則:一是既便於召集會議,又便於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二是使各級人大與人民之間保持密切聯系,既要注意代表階層的廣泛性,又要注意地區性,以便於及時反映各民族各階層各地區的情況,又便於把人大作出的決議迅速傳達到各民族各階層各地區,變成全體人民的實際行動。選舉法的制定和多次修改,在規定代表名額時,大體上都遵循了這兩條原則,使代表名額日趨合理和規范。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逐步縮小農村與城市每個代表所代表人口數的比例。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差別的日益縮小,選舉法把原來規定的農村和城市每個代表所代表人口的比例縣級四比一、省級五比一、全國八比一,都修改為四比一,同時規定在縣級人大中人口特少的鄉鎮至少應有代表一人,鎮的人口特多或者不屬縣級以下政府領導的企業事業組織職工人數占縣總人口比例較大的,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同鎮或者企業事業組織職工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數之比可以小於四比一直至一比一。這顯然有利於逐步縮小城鄉人口選舉權的不平等性。二是體現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權利的精神。如1979年選舉法明確規定全國人大代表中,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也應有代表一名。1982年修改選舉法時適當提高了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在當地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數。1986年修改時,又規定「聚居境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占境內總人口數30%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相當於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占境內總人口數的15%以上、不足30%的」則可適當少於當地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三是適當減少代表名額。原來我國代表人數過多,而且呈逐屆增加之勢。如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達到3497名之多。1979年選舉法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名額不超過3500名,1986年修改選舉法時又規定全國人大代表不超過3000人。1995年修改選舉法時,吸收了1986年制定的意在控制地方人大代表名額膨脹的《地方各級人大代表名額方案》,使地方人大代表名額有所下降。我國地廣人眾民族多,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差異較大,代表數量太少不行,但過多則難以達到既有廣泛性又有較高工作效率,便於開會討論決定問題的目的。目前我國代表人數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代議機構相比,仍然是最多的,還可以考慮逐步減少一些。有的同志建議,全國人大代表不超過2000人,省級不超過500人,設區的市級不超過300人,縣級不超過200人,鄉級不超過50人,比較適宜。這一建議值得將來再修改選舉法時參考。
三、建立和實行差額選舉制度,是改革選舉制度的重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選舉制度的改革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變等額選舉為差額選舉。1979年選舉法首次規定了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的名額。以後三次修改都堅持並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制度。同樣,1979年制定的地方組織法和其後的修改均對選舉各級國家機關領導成員規定了差額選舉制度。從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起,選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也實行差額選舉。建立和實行差額選舉制度,其重要意義在於:第一,從選舉方式和程序上完善了選舉制度,能更好地保障代表或選民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使選舉權,調動了人民群眾參選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當家作主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第二,把競爭機制引進選舉,有利於發現和遴選人才,使人民擁護的德才兼備的人走上領導崗位為人民謀利益。第三,能夠加強人民對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的監督,有利於破除一些幹部只知道對上級負責、不知道對人民負責,只注意按領導意圖辦事、不懂得為人民服務的舊觀念,也有利於剎住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找後台、抱粗腿的歪風,形成公開、公正、清明、廉潔的政治環境。
四、適當擴大直選范圍,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
普遍、平等、直接的民主選舉,是我國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由於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我國1953年選舉法只規定鄉、鎮一級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而在縣級以上則實行間接選舉。鄧小平同志在作該法草案的說明時指出,這樣規定說明「我們的選舉還不是完全直接的」,「這是由於我們國家目前的社會情況、人民還有很多缺乏選舉經驗以及文盲尚多等等實際條件所決定的」。適應我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變化,1979年新出台的選舉法則規定把選民直接選舉人大代表擴大到縣一級。彭真同志在同年召開的全國選舉試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這次直接選舉擴大到縣,意義很重大。縣級(包括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等)直接選舉,使縣級人民代表大會直接掌握在人民手裡,再由縣級人代會選舉縣級人民政府和省級人代會,省級人代會選舉省級人民政府和全國人代會。這樣,九億人民就可以通過代表管理國家大事,掌握自己的、民族的、國家的命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代表機關之所以比資本主義社會更民主,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是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的。逐步擴大直接選舉范圍,是我國選舉制度不斷改革、日趨完善的重要方面。當然,擴大到什麼范圍,要受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包括人民的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選舉經驗等條件的制約,不可能一蹴而就。鄧小平同志1989年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的談話中指出:「我們最終目標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國有一二百年搞選舉的經驗,我們現在搞十億人的選舉,一定會出現與『』文化大革命『』一樣的混亂局面。」目前選舉法規定直選擴大到縣一級是適宜的。有的同志認為,根據我國現在的條件,還可以把直選擴大到市一級,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進行直選。這個意見可以在總結直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從1979年至今,我國已歷經四次縣鄉直選,由於地方各級黨委和人大常委會加強了對選舉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直選進行得一次比一次更圓滿。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大量出現,一些地方人戶分離現象十分突出,許多流動人口中的選民沒有參加選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的辦法是:選舉期間在外地的選民不能回來參選的,可以書面委託原選區選民代為投票;選民實際已遷居外地,並取得當地居住證的,盡管還未轉戶口,在取得原選區選民資格證明後,也可以在現居住地參選。鑒於委託投票易出問題,特別是難以杜絕利用「委託」進行作弊的現象,加上選舉委員會為流動人口辦理證明工作量很大,難以做細,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談何容易!有的同志建議,可規定全國統一選舉日,流動人員就地憑身份證登記參選,從而簡化轉移證明手續,也可以使理論界關於取消委託投票制的呼籲變為現實。這一建議似可在進一步完善我國選舉制度時予以考慮
⑩ 法國政體
法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國家政權帶有鮮明的階級性。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根據全民公決結果,2000年6月改為5年,之前是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l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並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lançois BAYLOU)。 其餘政黨主要有: 法國共產黨(Parti Kommuniste Fl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 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 右翼:新法蘭西民主聯盟(Nouvelle 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ce)、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lance)、社會共和論壇(Forum des Républikains Sociaux)、保 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lance)。 左翼:綠黨(Les Verts)、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進黨(Parti Radikal de Gauche)。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k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kain)。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K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司法機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 1人,檢察官若幹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幹人。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