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道德與個人品德

社會道德與個人品德

發布時間: 2022-11-14 17:22:30

⑴ 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和各行各業共同遵守的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社會公德主要是指人們在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中或與陌生的他者相處過程中所應當遵循的道德行為准則。社會公德作為公共生活准則,是社會道德在人類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特殊表現,是全民性的道德,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在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交往日益頻繁的現代社會,社會公德具有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個人品德主要是指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在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心理特徵及價值趨向,是個人道德自覺的結晶,也是社會道德規范、道德原則在個人身上的綜合體現,它涵蓋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志等各個方面。良好的個人品德形成是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的基礎,有利於奠定全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石。
從人類的生存發展來看,社會公德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傳統的以家族、氏族為特徵的共同體時代,缺少一個獨立的、廣泛的社會生活公共空間,社會秩序的實現更多地由個人品德修養來決定。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特別是經濟活動市場化、職業多樣化、利益多元化、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的普遍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出現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人們既在私人領域里享有其獨特的私人生活,又在公共領域里享有與人共有的公共生活,相應地社會公德也就逐漸形成了。
個人品德形成一般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學習。學習是個人品德形成的起點和基礎,它包括道德知識、道德典範、道德經驗的學習。人通過學習不斷增強道德認識,提升道德境界。二是自省。反省是外在道德規范內化的必經之路。一個具備了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會努力去促使自己按照社會公共的道德規范和要求去行動,並能隨時警醒自己的行為,及時調整以保證正確的方向,學會自省是道德主體成熟的表現。三是踐履。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脫離具體實現的「閉門造車」的結果,只有在豐富社會實踐中,才能鍛造出高尚的人格。當一個人具有了道德認知,就會在實踐中躬行。
都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又不可或缺、相輔相成。

⑵ 如何理解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基本要求如下:

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環境,保護公物,遵紀守法。

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個人品德:愛國奉獻,明禮守法,厚德仁愛,正直善良,勤勞勇敢。

社會公德與公共生活密切相關,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規范來約束和協調。社會公德作為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行為准則,在維護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不僅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具有引導和約束作用,而且也是促進社會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

事業成功往往與美好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家庭密切相關。千千萬萬個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是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個人品德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現實社會中,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狀況,最終都是以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品質為基礎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最終都要落實到個人品德的養成上。

⑶ 社會道德與人的道德區別是什麼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 SUPERSTRUCTURE 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二)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⑷ 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怎麼解釋。

我們一般的道德,其實是指社會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而個人道德其實是和社會道德不同的。

個人道德所指的,是不以社會為主要標準的,以個人主觀、個人體驗、個人理性所主導的一切思想規則的先天的自我約束。

⑸ 如何看待當前社會道德狀況與個人道德培養

一、當前中國社會道德處於一個新的正常發展階段

1、筆者淺見

目前中國的道德現狀既非在「滑坡」(十年動亂之後),亦非在「爬坡」(大張旗鼓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包括道德建設時期),而是處於一個新的正常發展階段。

套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目前中國處於「道德發展的新常態」。

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不道德現象(事件)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發展;可以進行必要的譴責,不必連篇累牘地報道。

各類媒體要多宣傳道德楷模和身邊好人,推動道德進步。

2、道德之「坡」

談論我國道德建設的形勢,究竟是「滑坡」還是「爬坡」,都會涉及到一個「道德之坡」概念。這個「坡」又是什麼呢?其實它就是由時代決定的,需要建立和堅持的先進的道德規范體系,這是我們觀察和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今天,我們中國人民需要的道德之「坡」,既不是西方的資本主義道德,更不是我國古代的封建主義道德,而是與人類文明和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相承接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它集中地體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裡,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上。

陳瑛:《是「滑坡」還是「爬坡」?——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思考》,《光明日報》2011年12月06日01版

筆者認為:

①此文中「『道德之坡』……是由時代決定的,需要建立和堅持的先進的道德規范體系,這是我們觀察和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的觀點是不科學的。

第一,「道德之坡」不是「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

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理應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簡稱個人品德,在我國就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第二、相同的「出發點和目標」不符合生活邏輯。

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不同的東西。

「道德之坡」理應是指社會道德現狀兩個特殊變遷階段——下滑階段和攀升階段。

社會道德也是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用簡單的示意圖表示為:

②人類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人類的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進步、升華和完善;盡管在特定歷史時期可能出現滑坡、惡化和敗壞。

第一,從簡單到縝密;

第二,從愚昧到科學;

第三,從盲從到自覺。

從整體上看,現代人的道德好於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說現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二、個人道德修養(培養)的重要性和系統性

1、重要性

衡量個人道德水平的「德商(MQ)」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在我國台灣省,MQ的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恕、誠實、合作、負責、勇敢、平和、忠心、禮貌、獨立、幽默等各種美德。

一個有高標准MQ的人,往往會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台灣省白曉燕文教基金會在1998年3月所做的「台灣1000個大企業用人調查」顯示:企業主用人最先考慮的是屬於MQ的「德性」[佔54.9%],然後是屬於EQ的「相處」(佔13.2%),最後才是屬於IQ的「能力」(僅佔2%)。

2、系統性

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⑹ 簡述品德與道德的關系

1.品德的實質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2.品德與道德的聯系

(1)個體品德的內容來源於社會道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

(2)個體品德的形成依賴於社會道德,社會道德與論和風氣影響著個人品德的形成。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們的最終根源是相同的,它們都要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其中品德的直接根源是社會道德,道德的直接根源是社會規律。

3.品德與道德的區別

(1)道徳是一種社會現象,而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

(2)道德是調節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完整體系,而品德是社會道徳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是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而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變化,一方

面要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它又服從於個體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制約。

(4)道德是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學、倫理學研究的對象,而品德則是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的對象。

⑺ 社會道德和品德的區別

社會道德——指公眾性的
品德——指個人的
個人品德都好了,社會道德就會進步!
反過來,社會道德又能促進個人品德的健康發展!
二者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統一體!

⑻ 個人品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什麼樣的關系

第一,社會公德。社會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公德是指與國家、民族、社會、組織、集體等有關的道德。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社會層面,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進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會公德是對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二,職業道德。職業道德主要包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熱心服務、奉獻社會等。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的總稱,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范。職業道德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亞活動中的行為規范、也是行業對社會所擔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第三,家庭美德。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家庭美德屬於家庭道德范疇,是指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家庭美德的規范既是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家庭與國家、社會、集體之間的行為准則,也是評價人們在戀愛、婚姻、家庭、鄰里之間交往中的行為是非、善惡的標准。
第四,個人品德。個人品德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其道德行為整體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道德特點和傾向。個人品德中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寬容明禮守信、熱情誠懇、自強自立等。

⑼ 個人品德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具有什麼作用

個人品德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1、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其中,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重視個人品德建設,有助於提升社會道德水平。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黨員領導幹部必須「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這實際上也是要求領導幹部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個人品德是「內在的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實現最終都要訴諸個人品德。

(9)社會道德與個人品德擴展閱讀:

1、從人類的生存發展來看,社會公德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傳統的以家族、氏族為特徵的共同體時代,缺少一個獨立的、廣泛的社會生活公共空間,社會秩序的實現更多地由個人品德修養來決定。

2、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特別是經濟活動市場化、職業多樣化、利益多元化、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的普遍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出現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人們既在私人領域里享有其獨特的私人生活,又在公共領域里享有與人共有的公共生活,相應地社會公德也就逐漸形成了。

⑽ 個人品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什麼樣的關系

第一,社會公德。社會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公德是指與國家、民族、社會、組織、集體等有關的道德。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社會層面,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進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會公德是對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二,職業道德。職業道德主要包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熱心服務、奉獻社會等。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的總稱,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范。職業道德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亞活動中的行為規范、也是行業對社會所擔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第三,家庭美德。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家庭美德屬於家庭道德范疇,是指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家庭美德的規范既是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家庭與國家、社會、集體之間的行為准則,也是評價人們在戀愛、婚姻、家庭、鄰里之間交往中的行為是非、善惡的標准。
第四,個人品德。個人品德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其道德行為整體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道德特點和傾向。個人品德中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寬容明禮守信、熱情誠懇、自強自立等。

熱點內容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
刑事訴訟法219 發布:2024-11-20 07:28:08 瀏覽:80
廣東省16個地級市立法權 發布:2024-11-20 07:25:19 瀏覽: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