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度以
1. 什麼是道德
道德
開放分類: 中國文學、哲學、教育、道、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德 dé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道德是行道積德——實踐真理、發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創造條件、建立機制、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運用科學、實踐真理。積德,就是不斷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追求真理、發展真理。行道積德就是道德。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一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捨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行道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指導思想,這是精神條件。二、創造出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保證,在經濟上首先要消滅貧窮與壟斷這兩極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物質條件。三、建立個體與群體行為的和諧制約與激勵機制,就是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與風俗習慣,這是社會運行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普遍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使社會向高度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靠近。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 「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 「實、德、業三,各不相離。」
(六)德國的簡稱。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來稱頌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教育界、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義的老話。
今天,當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或在對傳統道德進行繼承光大時,是否也應對這句老話有一番檢視呢?
這句老話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准和雙重道德標准,更緊要的,這還是一種封建統治的手段,即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系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中國女性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大戴禮記·主言》)的狀態,無論是未婚女子還是出嫁婦人,大都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與它涵義相近似的說法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梟、鴟都是極兇猛的飛禽,喻狠毒)、「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皆出於西周的《詩經·瞻卯》。可見,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根據《詩經》之中的這些說法可斷定,「女禍論」的觀念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了。從這一意義上說,為提防、阻止女性變得聰慧,不讓她們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問題了,因其直接與江山社稷的穩固聯系在了一起。為不讓「哲婦傾城」,就必須使女性不成為「哲婦」,最關鍵的就是把她們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裡,使之成天忙碌於家庭事務,不知亦不問世事。根據記載,漢代女子到了十歲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閨房,學習執麻、治絲、織紉、制糟醬酒漿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練就從事家務勞動所需的基本技術。之後,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見,這一時代的女子也並非是什麼都沒學,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扮演,使女性「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即只讓她們學習掌握家務勞動的技術,而不讓其參與到社會教育體制之中去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特別是關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識。
根據東漢班昭所著《女誡》的記載,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緊練習家事技術外,還要進行所謂「女教」,以達到規范女性言行舉止的目的。「女教」的內容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個方面,是封建禮教對女性要求的具體化。所以,「女教」絕非等同於近代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興女學」,「女教」的目的與「興女學」正好相反,它不是為了推進婦女解放,而是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繩索拉得更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這樣的否定形式來進行闡述的:「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婦言不必辯口利辭」、「婦容不必顏色美麗」、「婦功不必工巧過人」。顯然,這些規訓要求女性本來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裝自己做不到,更無須盡量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這四個「不必」、特別是「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不僅再度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相互印證,還非常明確要求女子必盡量「裝懵扮傻」——即使聰明過人,心裡明鏡似的,也要表現出木訥、遲鈍、無知、孱弱的樣子,自我壓抑,自輕自賤,保持低於、次於男性的姿態,切不可將自己的聰明伶俐顯露出來。班昭是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彪的女兒,其哥班固也同為著名的史學家。班昭雖為女流,卻得益於家學淵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馬融之輩向她問業,被《中國婦女史》的作者陳東原譽為「好一個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為學問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學問其實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實十分聰慧。然而,無奈受制於封建禮教倫常,班昭不但遵從三綱五常,還應邀進後宮給嬪妃們講解婦德,並運用自己的文思,將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禮教系統化,編撰而成《女誡》。此書與《烈女傳》、《女訓》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時代進行「女教」的範本,也成為牢牢套在中國女性脖子上的千年枷鎖。
由女性來做束縛女性的事,嗚呼哀哉!
為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父權制還與儒學結合大力推進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難以駕馭,還會變得「淫盪」,繼而發生種種「不貞」之事。歷史上,此類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傳說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復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將對封建倫常的反叛付諸行動,等等。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為了將女性塑造為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
2.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介紹
我國傳統道德,一般說來,指的是從先秦至辛亥革命時期,以儒墨道法各家倫理道德傳統為內容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實踐活動的行為規范總和。對此,有必要了解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長期存在於我國的封建社會。我國傳統道德所賴以存在的歷史時代,主要是我國的封建社會,即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至1840年的鴉片戰爭。在此之前的春秋戰國,屬於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由於這個時期產生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說,這些學說對以後的封建社會產生了直接的、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國傳統道德當從先秦始。
在鴉片戰爭之後,我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始終沒有摧毀源遠流長的我國傳統道德的堡壘。在辛亥革命之前,我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道德文化仍然是我國傳統道德。所以,我國傳統道德當以辛亥革命為止。
2.儒墨道法各家思想有機融合。我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是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的有機融合,但儒家思想在其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從影響層面的廣度還是從思想滲透的深度上來說,儒家道德的魅力是首當其沖的。
3.道德理論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我國傳統道德是由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行為規范構成的有機體系。倫理思想作為反映和概括道德生活實踐的理論,是整個體系的靈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規范的理論基礎,也是人們道德思想和行為的指導依據。
4.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我國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它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又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核心。
上述對於我國傳統道德的解說,有助於我們從內涵和外延上把握我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從而認識它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
3.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1
我認為有道德就是有愛心、有社會公德,比如說:要尊重別人、要尊老愛幼、要有正義感……
清明放假媽媽帶我去青島的時候,在公交車上,我和媽媽看到了一位老奶奶上了車找不到座位,並且老奶奶就站在我面前,媽媽給我使了個眼色,我點了點頭,站起來,扶著老奶奶,讓老奶奶坐到我的座位上,老奶奶對我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媽媽也誇我有禮貌。我聽了老奶奶和媽媽說的話,心裡比吃了蜜糖還要甜一百倍。
前幾天我上學的時候總是看見一位婆婆在垃圾箱里辛苦的撿著垃圾,因為媽媽經常讓我下樓扔垃圾,我也經常和這位婆婆說話,所以我跟這位婆婆認識的很快,並且越來越熟悉;我從和婆婆的談話中得知這位婆婆姓王,生活非常貧困,她現在就是靠撿垃圾來維持生活的。我知道這個情況後很同情這位婆婆,回到家我就和爸爸媽媽商量怎樣幫助她,媽媽第一個發表了意見:「不如我們給她點錢吧?」「不能這樣,這樣老婆婆會覺得我們看不起她,」我反駁道;爸爸說:「我們多找點廢品給她吧,」我們都同意了這個決定。
我們把垃圾了分成了兩類:紙殼、廢紙、礦泉水瓶放在一起給婆婆;那些不能回收的垃圾、果皮、塑料袋等單獨放在一起,直接扔到垃圾箱里;這樣既幫助了老婆婆又給垃圾分了類,真是一舉兩得。
記得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剛發生的時候我覺得地震並不怎麼可怕,可是我一看到電視上的慘狀我馬上驚呆了。地震災區房屋倒塌,到處都能聽見失去親人的孩子和大人的哭泣聲。第二天老師說讓同學們給地震災區的小朋友捐款,我們班的同學也看到了電視上災區的慘況,所以紛紛拿出自己的零花錢來捐款。我們班有的捐了10元,有的捐了50元,有的捐了100元,我也從自己的零花錢里拿出100元捐了;我們的同學還有捐書的、捐衣服的,雖然我們捐的錢不多,但也表示了我們的愛心,希望災區的小朋友早日重建家園,回到學校。
像這樣的事在我身邊還有很多,比如:有的同學不辜負家長和老師對他所付出的心血,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有的人用幹家務活的方式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總而言之,有道德就是有愛心、有社會公德,只要我們都做有道德的人,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2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最聖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盪。有時道德是一種感恩。從小到大,我做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如:在公交車上讓位,去福利院獻愛心,在小區里撿起一片垃圾等,它們就像一隻只小船,在我腦海里回盪。其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去福利院獻愛心。
記得那天,天空一碧如洗。我,岳之陽等六位同學和家長一同去常州市兒童福利院獻愛心。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不一會兒,就來到常州市兒童福利院。
哇!裡面的教室可真多,有小姐妹教師,康復室,作業室等。來到一樓教室,這里大約有15人,老師正在教他們兒歌,唐詩······我們把帶來的文具以及玩具分給他們,他們非常高興。我們還表演了節目,有唱歌,彈吉他等。他們也給我們唱了:《春天在哪裡》。接著,我們來到小姐妹教室,一位阿姨正在教她們剪紙,畫畫,做手工。阿姨說:「牆上的作品全部是她們做得。」我覺得她們很了不起。我們又進了康復室,裡面的康復器材可真多啊!有滑滑梯,鞦韆,大圓球等。康復室旁邊有一塊展板,這里全是福利院小朋友的作品。突然,一個問題讓我疑惑不解,我問媽媽:「為什麼這里的小朋友都姓常?」媽媽回答我:「因為他們都是被父母拋棄的,沒有名字,福利院給他們取名字的時候,就把他們的姓都取為常。」「哦,原來如此。」我想:天下竟然有這么狠心的父母,拋棄自己的親生兒女。他們的道德去哪兒了?我們來到二樓,這里的小朋友只有三,四歲,他們都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格外安靜。一位阿姨告訴我們:「他們有的聾啞,有的腦癱,有的是盲人······各種各樣。」我覺得他們非常可憐。我想:要不是有社會上的好心人,他們的生活還不知道是什麼樣呢?
不一會兒,我們就要走了。福利院的小朋友和我們依依不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同在一片藍天下,他們那麼可憐,而我們卻衣食無憂,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童年。同時,我以後也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更希望那些拋棄自己孩子的父母,做一個有責任心,有道德的人。這樣,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3
傍晚,火燒雲把西邊的天空染得通紅,空氣中夾雜著灰塵的味道,異常悶熱。一絲風兒都沒有,樹上的知了拚命地叫著,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於一個大火爐之中。
小區門口走來了一位老大爺。他挑著一個扁擔,籃子里新鮮碧綠的大西瓜把扁擔壓得彎彎的,扁擔似乎隨時都會斷掉。他一步一晃,邊走邊叫賣著。見我走上前去,他便一隻手撐著膝蓋,吃力地半蹲著把籃子放下。我細細端詳:黝黑的皮膚,額頭上布滿了皺紋,滄桑的臉上掛著豆大的汗珠,脖間的白毛巾顯得異常醒目……這時,一個蒼老並有些嘶啞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小妹妹,是不是要買西瓜呀?」他質朴的臉龐上滿是和藹的微笑。沒等我回答,我身後就開來兩輛電動車,從車上下來一男兩女,其中一位阿姨還帶著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他們非常爽快地每個人都挑了一個大西瓜,還各自拿出了一百元錢,大爺連忙接過錢,樂得滿眼都是笑容,眼角邊的魚尾紋更深了。他手忙腳亂地找著零錢,幾乎把腰間小包里的錢全掏了出來才湊齊。他們拿著零錢,帶著西瓜,騎上電動車,絕塵而去。
大爺目送著兩輛電動車消失在路的盡頭,這才回過神來喜滋滋地看向手裡的那三張百元大鈔,樂得嘴都合不攏了。可看著看著,大爺的臉色就變了,顫抖著滿是老繭的雙手將錢一張一張對著陽光翻來覆去地看著……我心裡一緊,不會是假的吧?!大爺捏著錢,欲哭無淚,沮喪地蹲了下來,一邊嘆氣一邊自言自語:「假的!假的!老伴兒的病,可怎麼辦啊!」看到大爺這個樣子,我也心酸不已。
回想起來,當他們付錢時,那小女孩揚起粉嫩的臉蛋兒,一雙天真無邪的大眼睛,望著她媽媽。想到這一幕,我不禁為孩子感到悲哀,他們這種人,根本不配為人父母!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當人們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都義憤填膺,還紛紛慷慨解囊,你五十,我一百,價格都不問地買起了西瓜。不一會兒,西瓜便被一搶而空,大爺感激地不知說什麼好了,混濁的眼睛裡滿是淚水。他扯起脖間的白毛巾,不停地在眼睛上擦拭……
這時,一陣涼風吹來,我的心情頓時舒暢了許多。我多麼希望那幾個叔叔阿姨能迷途知返,不要在錯誤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4
世界有邪惡的黑暗和正義的光明。就是因為有了道德,才使我們看到美麗的曙光,而違背道德只能看到一片黑暗。有的人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它可以讓你覺得快樂,讓你受人敬重。」可有的人說:「道德,哼!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什麼用。這是那些庸俗又愚蠢的人才做的。」聽到這句話,我就忍不住想說:「道德怎麼沒有用?它能使絕望的人看到希望;讓無助的人得到幫助。如果沒有道德,我們怎麼會有這么一個充滿快樂、和諧、溫馨的家園?如果沒有道德,我們就無法在地球上快樂的生活。如果沒有道德,正義、幫助這些詞彙會在我們的世界上永遠消失!」
什麼事道德?怎麼才能讓「正義、幫助」圍繞在我們身邊?這不由讓我想起了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我的腦海浮現出了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面,那無一不是道德的縮影,無一不是在展示著道德的力量。
在我記憶深處,那是一個災情最嚴重的區域,有一個15歲的初三學生雷楚年,他徒手救出了7名學生。看到他沾滿鮮血的雙手,分不出五官的黑臉和被撕得破爛的衣裳,我哭了。在電視畫面上,我看到記者叔叔問他:「你就沒想過自己的生命安全?」他抖動著因久未喝水而乾裂的嘴唇,拖著嘶啞的聲音說:「沒想過,只想救同學!」簡短而朴實的話語,令千千萬萬的人感動。一個小小少年,凝聚了對同學真摯的愛,更是傳承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有一位老爺爺堅持三十年清理馬路旁的小廣告,起早摸黑,風雨無阻,無怨無悔。他們的英雄事跡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品德高尚,什麼是道德修養。我們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小學生,要以道德為標桿,從小要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
記得在暑假的時候,我把我家周圍的廣告紙撕掉丟進垃圾桶,王奶奶誇我是好孩子;學校里,我將小店垃圾桶旁的垃圾撿起來丟回垃圾桶,老師誇我是好學生;在家裡,我幫奶奶掃地、洗碗,給爺爺脫鞋、倒茶,爺爺誇我懂事了。
那一句句表揚,每一次贊許,都讓我感受到了快樂,體驗到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幸福。
有人曾說:「細節決定一個人的成功」,點滴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道德,讓我感動,讓我享受,更讓我快樂而幸福。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5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對於每個人是多麼的重要呀!我們只有真正出於對他人的同情、關心,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用滿腔熱情去做一件事,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這件事,才能得到快樂和欣慰,這就是道德的重要意義。
謝延信,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名字。他孝敬父母、助人為樂的事跡早已家喻戶曉。人們不會忘記,他騎著自行車不分晝夜,長途奔波了300多里地去照顧家人,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卻還談笑風生;人們不會忘記,面對困窘的家庭、艱難的生活,他沒有怨天尤人,沒有畏難退縮,他省吃儉用,勤儉持家,把節省下的錢為岳父、岳母看病;人們不會忘記,他利用業余時間到磚窯場、建築工地打工,想方設法掙錢貼補家用;人們更不會忘記,他雖然生活清貧,卻從來沒有要過救濟款……謝延信是我們焦作人的驕傲,焦作為有這樣的人而感到自豪!
朱伯儒曾經說過:「一個高尚的人,應該把能為別人解除痛苦作為自己的幸福。能為別人創造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他說的不正是像謝延信這樣的人嗎?我們應該以謝延信為榜樣,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通過做一點一滴的小事來培養自己助人為樂的好品質。
作為21世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這個社會主義的大家庭里,誰都免不了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當同班同學遇到難題時,你及時主動地去幫他解決;當你看到一個小朋友不小心跌倒時,你及時把他扶起來;當你看到一位老奶奶或老爺爺過馬路不方便時,你走上前去扶著老奶奶或老爺爺,把他們送過馬路……一人有難大家幫,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有人把我們比作「小太陽」,但我們不做別人圍繞我們轉的「小太陽」,而要做一個用自己的光和熱給周圍人帶來溫暖和光明的小太陽。讓我們為美好的明天而奮斗吧!爭做一塊閃閃發光的道德金!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6
「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道德之人,善其身且善天下。
————題記
道德——「至於道,據於德。」一個人對社會的維護,便是對道德的維護,道德之本,便是做事不違背道義,不違背品德。不作惡,不破壞人道,便是道德了。
或許,你認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那樣簡單,不對社會造成有害影響就行了。話雖然這樣說但在生活中,一旦碰上「不道德」的事,你能及時制止這種惡劣行為,為「道德」添一份彩嗎?
人人不能作惡,獨善其身雖不易,但是社會的進步還需有貢獻的推動。就如人人都遵循「道德」,將垃圾丟入垃圾桶,但卻無人前來倒送,處理垃圾,那麼,這般所謂的「道德」垃圾便會越堆越高,這樣的「道德」,真的會給社會帶來進步嗎?
答案是「不會」,在獨善其身的同時,更需要為社會,為他人做些什麼,勇於奉獻,樂於助人,帶給同學和老師幾許溫暖,才能見得道德的光鮮。
作為一名中學生,用於為班級,學校付出,樂於幫助老師和同學,便是道德了。在同學向你請教問題時悉心解答;在老師離去後遵守紀律;在發現垃圾後彎腰撿起........這些促進和諧校園的行為舉止,只要你能自覺遵守,約束自己,以一己之力,盡到所能的道義,保持優良的品德,你就是一個有道德的學子,一個了不起的德人。
在道德的基礎上,我們若是遇見不道德的事,更要及時制止並倡導對方做一個道德的人,兼善天下。多一份道德,多一片和諧,倡導道德也是道德,為這個社會添一份彩,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文明、道德。打造文明禮儀之邦,每人盡一份心,盡一份力足矣。在惡意轉換為善良的同時,道德的火會燒盡黑暗的污穢,點亮一片天空。
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顆啟明的星兒,就點綴一角夜空。做一個道德的人,勇於奉獻,樂於助人;做一個道德的人,讓文明的火花點亮,點亮我們的一生!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群孩子,席地而坐,青煙裊裊,誦聲清脆。
凌晨四點半,城市早已被人們所喚醒,車喇叭聲,人聲打成一片。
疾步走在路上,看到的每一個人,或喜或怒,或靜或笑,卻都有著一份急躁,腳下步履匆匆,駛向既定的地方。
自然,我,也有我要去的地方。
僅屬於夜的風在我耳旁輕輕的吹著,手機在口袋裡振動著提醒,五點了,上班要遲到了。
"篤篤",竹竿敲地的聲音。抬頭,是一位老人,一位瞎了雙眼的老人。只一個人,他走在路上,拖著背,步履蹣跚。"哎呦",一輛停在盲道上的自行車將老人撞倒在地。竹竿從老人的手中蹦出,他趴在地上,伸著枯木般的手在第上摸索著那竹竿。
"碰瓷的吧。""誰說不是呢。"……
周圍的人議論著,卻沒有人幫老人拾起竹竿,沒有人將老人扶起,更沒有人去關心這孤身一人的老人。
趕緊走吧,上班要遲到了,誰知道他是不是碰瓷的。況且這與我毫不相識的老頭,他怎樣,於我何干。
頭也不回的走向前方,走向我上班的大樓,那個我認為重要的地方。
明明,我看見了那個瞎了雙眼的老人;明明,我看到了那老人掙扎卻站不起來;明明,我知道老人是那麼痛;明明……
卻因為我有我以為重要的事,上班,賺錢,表現的好,升職,賺更多錢。而放棄了幫助老人,出賣了本該有的尊老的道德……
我是這個城市裡的所有人,這個城市裡的'所有人都像我。
大家總是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認為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自己能過上高質量的生活,卻從不曾想到他們早已將自己的根遺忘,將自己的道德變賣。"口袋鼓了,頭腦空了,倫理沒了。"
"老爺爺,您沒事吧,您要去哪兒,我扶您去吧。"一個孩子起身,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清脆的說道,拉著老人的手,消失在路的盡頭。
一聲車鳴在我耳旁響起,我猛然驚醒,老人仍舊躺在地上…
我望著,這夢會成真!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8
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題記
穹頂之下
不知何時,湛藍的天空已披上虛偽的外袍,我們曾經執著的那份純真也已遠去,是因為時間的飛逝,還是自己的不挽留?這似乎也未可知了。當滾滾濃煙直沖雲霄時,當陣陣尾氣肆意游盪時,當孩童被這污穢禁錮時,我們已尋不回那蒼穹真實而可愛的面容。重金屬顆粒物、粉塵、PM2。5等等「隱形殺手」,為這籠罩大地的蒼穹披上了死亡與惡意的光芒,但或許,我們便是親手為他披上外衣的始作俑者。這錯,該如何挽回?
湧泉之上
人們將水稱作生命之源。清甜、純澈的水,代表了生命的質量。我們重視它的質量,卻不知在沒有光明的黑暗裡,有多少人,將它視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肆意妄為的污染「收納所」。我們不知道在過分貪婪地享用自然最「純真」的給予時,已然背棄了它。原本純凈的精靈,成為了那所謂的「污染源頭」,我們都忘記了她最真實的面容。如有一天,開始懊悔,這情,該如何拯救?
美景之旁
在這大千世界中,數不勝數的風景名勝是人類智慧結晶的產物,我們為古人類的智慧而驚嘆,為能欣賞到如此美景而慶幸,但與此同時,這美景是否與從前一樣依然完好?何時,長城不再庄嚴巍峨,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飛舞的垃圾;何時,沉睡了幾千年的青石板不再孤獨,陪伴它的是「某某到此一游」的「重要」標識;又是何時,那讓我們流連忘返的美景已漸漸被垃圾填充,心靈的輕松與愉悅也漸漸離我們而去。面對無盡的空虛,這感,該如何填補?
人類的羈絆,莫過於道德的譴責。穹頂之下的過錯,將用嚴苛的法律與先進的科技來彌補;湧泉之上的深情,將用對地球這生身母親的無盡愛戀來回報;美景之旁那所剩無幾的感觸,將用全新的改變來填補。我們的過錯,道德讓我找到了答案。它告訴我們應如何保護、駕馭自然,它糾正我們的錯誤,讓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更為長久。
道德,就是那曠野中的一抹螢光,為我們照亮茫茫宇宙中的那些「黑暗」。
只有順從本心,才能駕馭道德。
瞧!螢火蟲之光越來越亮了!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9
高一結束的那個暑假,我想做點有意義的事來充實自己的假期,因為原來到二姨家參觀過他家經營的雞棚,那裡的活比較繁重,所以我就決定到那裡幫點忙。
經過爸媽的同意後,我便和媽媽一起到了二姨家,我們到那裡是已經是中午了,老遠就能聞到雞棚里散發出來的令人作嘔的氣味,在一片吵鬧聲中,我們連叫了好幾聲,才有人在裡面應了一聲,過了一會,一張被太陽曬黑的臉叢雞棚里探出來,吃了一驚,因為我們沒有告訴二姨我們要來,怕她擔心。他胡亂擦了擦手,然後一邊抹頭上的汗味,一邊笑著迎上來,說:「你們怎麼來了,這兒很臟的。」他笑著黝黑的肌膚透出歲月的磨礪。我和她說明了來歷,她先吃了一驚,接著忙說:「不用,不用,這兒太臟了,你們還是到屋裡坐吧,我給你們做點飯。」但在我的堅決請求下,她勉強答應給我找點活干。
吃過午飯,頭頂烈日,我們就開工了,我的機會是給小雞舔食,雖然這個活是最輕的,但我還是不一會就滿頭大汗了。休息了一會二姨說要清理雞糞,我吃了一驚,心想怎麼臟怎麼弄,雖然這么想但還是拿起工具准備像二姨一樣干,二姨找出一個口罩給我戴上,說:「這位難聞,你帶上吧。」雖然戴著口罩,但還是能聞到刺鼻的味兒,我難以想像二姨是如何幹下去的,雖然她說習慣了,但我還是不能理解。
我幫忙打打下手,看二姨和二姨夫忙得滿頭大汗,我實在過意不去,也幫忙推推車,但每次都被他們制止。我們一直忙到太陽落山,而這時也不能歇著,還得給小雞餵食,查看雞棚溫度,終於到了吃飯的時候,我大口大口的吃著飯菜,感覺真香,雖然沒幫上太多忙,手上還磨出了泡,但我心裡還是美滋滋的,那一天我國的真快樂,真充實。
我將永遠記住那一個勞累而又快樂的一天,我將更加努力的學習,更加珍惜幸福的來之不易!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10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因為……
有一種道德叫作愛國、愛家,當你即使挨餓,受苦的時候,無論如何也不要接受辱罵自己國家的人施捨的錢財。為什麼愛國,每個人都能說出一百個理由:因為我的血管中流著祖國的血,因為我父母親所悼念和敬重的祖先埋葬在這片土地上。因為我出生在這里,說著屬於這個國家的語言,讀著屬於這個國家的文字,,我的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包括我,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看見的、熱愛的、學習的、研究的、崇拜的一切都屬於這個國家。
有一種道德叫作愛心,當一名掃煙囪的孩子辛辛苦苦賺的錢從衣服的裂口漏掉,即將面臨回去就要挨打的時候,請你不要袖手旁觀,請你把你准備買漂亮的衣服的錢送給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因為你回去後可以向父母撒嬌,得到更多的零用錢。而這個孩子,回去後得到的只能是打罵。
有一種道德叫做尊敬,當你在某個地方碰見乞丐乞討的時候,請不要厭惡的走開,因為他們也是生活所迫,如果你真的沒有錢,請你在心裡默默地為他們祈福,祝願他們早點過上像你一樣幸福的日子。當你看到賣藝者的時候,請你認真的聽或看完他們的表演,然後掏出你的錢,輕輕的放進裝錢的器皿中。
有一種道德叫做禮貌,當你有事要離開時,家裡碰巧來了客人,請你先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盡心的去招待這位「不速之客」。如果真的有急事,請你邀請他進屋坐坐,並說自己出去一會,或者婉言辭退他,並邀請他下次再來玩。當你在公車上碰到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孕婦、小孩子時,請你把你的座位讓給她。
有時,道德就是這么簡單,只需要你做到愛國、愛家、有愛心、尊敬別人、有禮貌,那麼,你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既然這么簡單,就請你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吧!
4.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不同的年代講道德,其目的、含義不盡相同,但都與」治國「是分不開的。
說一說我的理解。
一、春秋時期。
這個時候,道、德是分開來講的,兩層意思、相輔相成。
老子《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知未其名,字之曰道」,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把道放在先於一切,高於一切的位置上的。 道,可以理解為天地萬物誕生的本根、源頭,以及其延伸——運行的規律、法則。
德,緊隨其後。當知了「道」,或悟了「道」以後, 自覺的遵從「道」而行,不靠法律來約束、也不靠別人來督促,這種意識以及意識帶來的行動,便是「德」 。
老子講的道和德是說給誰聽的呢?因為春秋時期戰亂不斷,給百姓講道德是沒有用的,況且也不一定聽得懂, 主要就是講給戰亂的製造者——統治階級聽的 ,你們要把爭名、奪利、好勝這些念想丟掉,不生事、不擾民,無為而治、和平共處,才能給百姓平靜的生活,百姓也會因此純朴、寡慾、謙讓。
二、戰國及之後。
道和德的連用始於戰國,荀子《勸學》篇講:「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意思是你得把《詩經》、《尚書》……一直到總綱《禮記》全學通了,才能達到道德的頂峰。
但是道和德多數時候還是分開來用,「道」主要代表道家及其思想,與儒家並存、競爭兩千多年。而「德」代表後來沿用至今的道德。
「德」講給誰聽呢, 主要講給大眾 ,比如漢朝推行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高度總結概括了之前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滿滿的正能量,非常容易被理解、認可,如果上至君王大臣、下至黎明百姓都以踐行「五常」為榮,國家就好治理了。
三、宋朝之後。
」德「明顯跑偏,尤其是把「智」給藏起來了。比如被扭曲的「四字」:忠、孝、節、義,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婦人必須三從四德,被統治者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
魯迅說:我翻開 歷史 一查,這 歷史 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可以說,宋元明清的道德,基本被綁架了,成了純粹的統治工具。
四、近代和現代
因為近代自然學科的發展,原來屬於「道」研究的那些天地至理,一部分有了自己的分類歸屬,劃分出去了。而剩下難以解釋的「道」,往玄學、宗教的路上越走越遠。
而「德」,也就是現在說的道德,自新中國起,摒棄了封建糟粕,回歸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成為 社會 大眾所認同的價值觀。
為什麼現在要對「道德」大提特提呢?還是因為缺失。 社會 上的很多現象、問題已經給我們敲響的警鍾,太多人在名、利面前迷失,把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東西都丟掉了。翻開 歷史 看看吧,個人一旦道德淪喪,就離家破人亡就很近了, 社會 一旦禮崩樂壞,離被 歷史 翻篇也不會太遠了。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這本書並不是告訴我們「道」是什麼,而是詮釋「道」在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正因為萬事萬物都因遵循「道」,所以統治者以此治國安邦,兵家以此行軍布陣。「道」以各種形式存在在宇宙之間,包括宇宙本身也是按照「道」來運行的。(《淮南子》所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
老子創造的「道」是先與一切,高於一切的。《道德經》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認為「道」存在與宇宙混沌未開之前,天地都要按照道來運行。也許談到宇宙太大,我們很難確切地去感受,不如從生活中尋找例子。好比說 汽車 和飛機,在 汽車 沒有發明之前,發明 汽車 的「道」已經存在了,在飛機沒有發明之前,生產飛機的「道」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不能看到道,但是我們隨處可見道在萬事萬物上的體現。
《道德經》第21章里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這種體現如道本身一樣,都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的。
講一個故事,根據豐子愷老先生的記載。
弘一法師李叔同,經常和弟子們一起靜坐,學生們圍著老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也不說,就這么安靜地坐一天,這就是德行的體現。
我們有時候接觸一個人,總覺得這個人很舒服,但是你卻說不上來,這大概也是德的表現了。
《道德經》第38章里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可作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表現德行,沒有德行的人總是刻意表現。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越缺少,越炫耀。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德」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於「道」,這個「道」就是規律、真理。「德畜之」是說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道尊德貴」,「道」本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於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於世,「德」存在於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系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系辭傳》里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上個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對《道德經》做出了這樣一句評價:人具有兩種意志,創造的意志和佔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收斂佔有的沖動。
道家所說得《道德經》,便是教學認識天道的玄妙與莫測,進而讓我們學著遵從天道,尊重自然。眼界放得越大,心底就變得越平靜。孫思邈所謂:志愈大而心愈小。
當今世人所說的「道德」,僅僅局限於「人倫」而並非「天理」,與真正的、原始意義上道德相去甚遠。可以這么說:口口聲聲呼籲「道德」的人,其實並不知何謂「道」,何謂「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觀點的推演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
天有天道,地走地道,鼠有鼠道,人有人道。
黑夜在沒有月亮,青空萬里的時候,能看到天上有無數顆星星,密密麻麻,距離很近,為什麼不碰障往下掉呢?因為有它的運行軌道。
地上生長的萬物,都有著自己的根或籽,延續著植物的存在。不論長的有多高大或多矮小,沒有被吞並的,留下一種植物。
鼠道說的是鳥、獸、蟲。它們都以各自的自然規律,生存在天地之間。
人類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不斷地改朝換代,逐步地走向文明和人性化。邪不壓正,公者一世,私者一時,這是人類進步的必然規律。隨著這個規律向前發展,這就是人道。遵循這個道的規律,而形成的理念就是德。
道德是老子留下的哲學,包羅萬象。總之一句話,有生必死。
何為「道」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對道的理解不一樣,古語有大道三千,這里的三千隻是虛數,可見古時候的人認為道有很多種。而我所理解的道無外乎以下幾種。
一、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雲:「道可道,非常道」,主張道乃一切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到,但有真實存在我們周圍。老子主張親近自然,去感受萬物的氣息,去尋找自然最原始的源頭,因為他人為自然的盡頭就是「道」。
二、技近乎道
當人從事某種研究或者某種職業,技藝達到極致,從中領悟出了新的大智慧。比如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可以理解為一種道,再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賣油翁的故事,賣油翁把銅錢放在瓶口上,油從銅錢孔流入瓶中不灑一滴,技藝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可以理解為賣油翁掌握了一種道。
三、知道了
《將夜》中,神符師顏瑟教導徒弟寧缺的時候提到了「符道」,他將其中的道解釋為「知道了」,「符道」即是讓天地元氣理解知道畫符人的思想意識,按照畫符人的想法,依照某種軌跡完成某件事。這種說話個人覺得很新穎!
所以個人認為「道」為一切之始,又為一切之極,動靜之間又無處不在,飄渺不可捉摸。
何為「德」
通俗的來說就是品德,品性德行,老子認為德分上德和下德,上德主張遵循自然的規范,順應自然,注重生命,輕視名利,無欲無求,是「無為」。下德是「有為」,有意識的是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
新時代的「德」在傳承上德、下德基礎上,還應遵守職業德行,不管從事什麼工作,敬崗愛業,保持良好的工作品德,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何為「道德」
前面說過,「道」為一切之始,那麼「德」也是「道」的衍生,那麼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人類在 社會 環境中生存,遵循自然之法則,秉持「無為」或「有為」的德行,善待身邊的人或事,在自己工作的領域努力攀登,追求極致,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
要弄清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離不開《道德經》。《道德經》的道、德,是指天道、地德。天地對萬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天為道,地為德,謂之道德。其原文是:天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父母為兒女幸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稱作慈愛。慈愛與道德是同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通天地得人和。所以,《周易》的乾坤卦象,既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父母有情,故而稱作慈愛。天地無情,故而稱作道德。所以,老子以慈愛為第一寶貴,而著作《道德經》。故而道德的本義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老子著作《道德經》,既是哲學著作,又是宣揚高尚道德文明著作。所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古國。道德是哲學名詞,古代稱作中道。中道即通天地得人和之道。王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正中間一豎表示通天地得人和的中道,故而中道又稱作王道。所以,中國古代提倡以中道治國治天下。《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其中"。以中道治國治天下,就是以道德治國治天下,就是以通天地得人和之道治國治天下。
道德二字源於《道德經》。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
什麼意思?道如果可以定義,那就不是長久之道。
道是變化著的,是一種客觀存在著的規律或規則,而這個客觀規律,是隨著時間地點人物等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發展著的,所以,道根本不可能用語言或文字來給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
德也是一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層建築不要總是標榜道德,樹立道德模範,塑造或宣揚聖人,對道德沒有定義或規范這才是有德的政體;這段話,後來在莊子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直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其實與儒家聖人孔子指責其弟子子貢做好事拒絕回報的理論是相通著的,把道德拔得越高,道德就會離群眾越來越遠,因為普通群眾根本到不了那個「高度」,道德也就成了教條和口號。要注意的是老子指出的「不德」,不是針對假的道德或編造的聖人,而是指哪怕你塑造的這一切都是真的,也是對「道德」的破壞。更何況大行其道的往往是「假道德」「偽君子」。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是對上一句的繼承,老子強調的是無為而治,民眾根本不需要你來宣揚道德,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都會對道德作出自我評判,本來就無,何來的有?道德你越是誇大,就越小,越是無爭,就越大。這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道德之本來面目。
所以,題主問道德的含義是什麼?本身就是「無德」之問,道德本來就是「無」,理解了無,才能真正懂得有,理解了,無道,才能有常道。遵重了無德,才是大德之所在。
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共有共循的生存法則。有道而生,無道則亡。
德,是唯道以輔的事物品質,尊道而德重,厚德而得以生,固德而得以發。
天生萬物,萬物有靈。靈之長者唯人,人類同群,群眾興族,族興八方。八方廣民,民聚成國,國以民立,民為國地,
食為民天。故而道之大者民為本,德之盛者民食享,此謂道德天然。
一一道是自然法則,德則是掌控自然法則的行為和能力。古代沒有道德一詞,因道和德在字意上的關聯性,後人便發明了道德一詞。
我對「道」的理解是法規、規則,我們無論在什麼場所,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學校、醫院、車站、公園等各有其特定的規章,需要人們遵守執行。因此, 社會 才有良好的秩序,人們的日常生活才會有條不紊。我對「德」的理解是品質、德行,是一個人思想素質的體現。它包括多個方面,良心、善心、愛心等都是「德」的表現。我們說的「德高望重」、「德高為范」中「德」就是指一個人的高尚品質。
所謂「道德」就是以上兩者意思的綜合,即一個人在某種場合應遵循的言行規則和應具備的思想素質。一個人要遵守公共的 社會 道德,不同職業還有不同的職業道德標准,更要恪盡職守。
「道德」是人性的最美體現,是區別於其它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成人,是指道德修養達到了做一個正常人的標准。一旦失德,泯然乎獸者也。因此,我們要修身養性,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學無止境,修身也無止境,我們要用一生去潛心修行。
這個問題比較難,屬於哲學范疇。
道德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似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的「道」,是指自然遠行的規律和真理;而「德」特指人的修養和品行。在當時「道」和「德」是兩個概念。直到後來在荀子的《勸學》篇中,才把道德二字連在了一起:「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孔子在他的《論語》《學而》篇中也有描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後來的錢穆對此作了銓鐸:「本者,仁也。道即人道也,其本在心」。由此可見,「道德」是人對於世界觀的看法,是屬於世界觀的范疇。其實「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於道,這個「道」就是規律和真理;「德畜之」是萬物因德而獲得存在和延續,所以合於「道」者謂之「德」。「道尊而德貴」,「道」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德」則存在於人的內心。懂得了自然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不順應自然運行的規律,就不能稱之為「得道」,不得「道」者,必為無「德」。所以「道」是天理,而「德」則是人對於天理的認識。
5. 道德標準是什麼
判斷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道德標准不是超歷史、超現實、超人類的東西,在其直接意義內上,它是一容定社會、階級或集團所倡導或實際通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凡是符合這種原則、規范的行為,就被判斷為善的行為,否則,就被判斷為惡的行為。判斷行為善惡價值的標准,歸根結柢是從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不同社會、階級或集團往往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道德標准,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善惡觀念。道德標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6. 道德修養的成語
關於道德的成語大全
清正廉潔,高風亮節、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一身正氣
執法如山、正大光明、大義滅親、兢兢業業、克己奉公
遵紀守法、不恥下問、大義凜然、威風凜凜、彪炳史冊
聞雞起舞、謙虛謹慎、助人為樂、只爭朝夕、自知之明
孜孜不倦、蒸蒸日上、凌雲壯志、足智多謀、忠貞不渝
中庸之道、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 、專心一志、專心致志
學以致用、修身養性、自始至終、知書達理、正人君子、朝氣蓬勃、
關於道德修養的成語
狐鼠之徒:〖解釋〗比喻品質低下的人。
材德兼備:〖解釋〗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質。
真金烈火:比喻經過嚴重考驗而品質不變。
以容取人:只憑容貌來衡量人的品質和才能。
新人新事:具有新的道德品質的人和體現新的高尚社會風尚的事。
描寫道德標準的成語
愛人以德:愛人:愛護別人;德:德行。按照道德標准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出處:《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度己以繩: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法度。
出處:《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禮義廉恥: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出處:《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三從四德: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准之一。
出處:《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孝悌忠信: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正己守道:道:道德。端正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標准。
蹈節死義: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出處:《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道存目擊: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出處:《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道高德重: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出處: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為水元伯伯是這村裡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道義之交: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道義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為介介。”
德薄才鮮: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德厚流光: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響;光:通“廣”。指道德高,影響便深遠。
出處:《穀梁傳·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德配天地:指道德可與天地匹配。極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
德重恩弘: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出處: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砥節奉公:磨礪名節,奉行公事。
出處:《明史·周延傳》:“延顏面寒峭,砥節奉公。權臣用事,政以賄成,延未嘗有染。”《明史·梁材傳》:“砥節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
砥節厲行:指磨礪操守和品行。同“砥節勵行”。
出處:漢·蔡邕《郭有道碑文》:“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
砥節礪行:指磨礪操守和品行。同“砥節勵行”。
出處:王闓運《曾孝子碑文》:“惟先生姿度朴堅,砥節礪行,穎敏足以成學,迂誠足以矯世。 ”
7. 社會生活離不開道德道德以什麼為判斷標准
社會生活離不開道德道德以內心信念為判斷標准。
從道德的定義可以看出,道德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而創立文明的基礎之一。道德是人們追求善念的良師;是社會矛盾公正的調節工具;也是人們樹立良好觀念和行為的培養者。
我們國家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些優良的道德規范一代代傳承至今。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
(7)道德度以擴展閱讀
當今社會是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時刻都在變化的社會。改革開放政策在打破人們思想桎梏,推動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讓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黑貓白貓的說法也給了人們逐利情節以理論的支撐。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有些人就認為:道德理想都是空的,金錢才是實實在在帶來實惠的東西。
隨著法制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就認為:只要不觸犯法律,所有的行為都是合理的。也沒人可以干涉。在這種心理的指引下,道德規范往往已經不再是他考慮之中了。
8. 道德評價有哪些理論方法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道德在被拋棄良久之後,終於漸漸重回視野,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然而似乎在當今中國,道德已成為大問題。缺乏社會道德素養的抱怨之聲次此起彼伏,地溝油、毒大米等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不斷刺激著人們脆弱的神經。這時,尋找一些道德原則以指導人們行事,似乎越發重要。
那麼道德是什麼呢?在我們一般人的常識體系中,道德就應當是一種教條,凡孔聖人所言即為修身之道就是一例。西方也大致相同,聖經中耶穌怎麼說的,就怎樣做,這才是道德。在這本書中,康德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道德不是命題,道德應當是原理,並且符合邏輯。整本書,康德正是在闡述為何道德是原理,以及這些原理具體應當如何。
據說,早年康德的理想是做一個研究自然哲學的大學教授,他想做一個有學問的人。但當他讀了盧梭的書之後,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強烈影響:
——「我生性是一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不斷地要前進,有所發明才有快樂。曾有過一個時期,我相信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嚴的,我就輕視無知的群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意想的優點消失了。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的勞動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他覺得,如果他的工作不能找到尋常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就顯得毫無意義。所以他將學問的目的設定於社會生活,十分重視在尋常人之中發現道德原理。他不願成為高高在上的道德學家,像孔子一那樣提出教條,認為不遵守教導的都是禽獸。相反,他立足於普通人,甚至那些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深入他們的內心,去探索道德在他們心中的根基。不難發現,書中正按著這思路,從最低層次,一步一步在人內心中挖掘道德。
人都應當有道德,因為人都有理性。理性本身是道德的根基。所以如果道德只是教條,那麼所謂遵從道德其實 是一種盲目的服從,與理性無關。且一旦教條出錯,人就只能學壞了。真正的道德,需要激發起人內心固有的理性法則,並進行引導。所以康德主張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這種教育非常隨和,從不將思想強加在他人身上。蘇格拉底總是不斷提問,把人們從問題的表層一步步引入深處,讓人開動思維,將自己內在的理性催生出來。所以這也被稱為智慧的助產術。
因此,康德提出我們必須從日常道德出發,將日常理性中已經包含的道德法則單純的提取出來,加以論證,以便在哲學的層次上對任何行動的純粹道德內涵的判斷進行指導。
所以,他將本書分為三章,也即分為三個層次,三個過渡。
第一個層次,從普通的,最樸素的底層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每個人都有道德理性,包括那些所謂的壞人,很多情況下他也會講道理,只是不願意去遵守罷了。要把這種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當然,無論是樸素的還是哲學的,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大眾化的,例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以都應當算作通俗的道德哲學。
第二個層次,即從通俗的道德哲學過度到道德形而上學。雖然我們的通俗道德哲學中已經集中了許多的道德智慧,但並沒有能夠形成一個體系,組成部分依舊零散。需要將其體系化,並找到一些基本的原理。
找到原理並不意味著結束,還需要找到這些原理的依據,所以還要上溯到第三個層次,從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都是我們的理性原理,這些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叫做實踐理性,而實踐存在兩個層次,一個是日常生活,另一個是道德。一般的實踐理性,因為不純粹,所以不能稱之為道德,與之對應,這些實踐理性純粹的應用,就是道德。
下面結合書本具體談談這三個階段。
我們每天都在從事著各類工作,時時刻刻面臨著道德的評價。有些評價較為正面,而有些人則像魯迅所言「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中國人」——對於別人任何行為,總存在著懷疑——自然他們的評價多數負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陳游標。
康德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判斷道德與否的基本標准。即使所謂的否定一切道德標准、昧著良心做事的壞人,內心還是存在一種標准,只是因為他們不相信,所以把世界上的道德全部否定掉了。因此,康德總結出,普遍人類理性都會承認的一個用來判斷的標准,他把這個標準定義為「善良意志」。而「善良意志」的評判標准,既然不能求索於上帝,就只能藉由人類理性進行判斷,判斷行事究竟出於什麼目的。也即,如果行事的出發點是善良的,就應當被認為道德。他認為每個普通人僅拼憑自己的健全的知性就可以領會這一道理,所以「無需教導,只要解釋就行」。
但為什麼需要解釋呢? 在現實生活中,出於愛好還是出於某種別的想法,著實很難分清。,人心怎麼能夠摸得透。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一定弄得明白,做一件事,究竟因為我是道德的,還是僅僅因為我做了利弊衡量,得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二者表現形式相同,實在難以區分。這種混淆同時存在於經驗和事實上。理論上,我們也經常將做好事等同於這個人是一個好人,而不進行區分。這才出現了那麼多偽善者。當然,我相信很多同學獻血,他絕對不是為了入黨。
康德說,往往人們的目的並非純粹或單一,「義務」和「愛好」時常無法做出良好的區分。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將普通的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層面上。就是要將出於義務的行為與合乎義務的行為區分開來。只有哲學的道德理性,才能做到這一點。
於是康德列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第一個例子,買賣童叟無欺。這是對他人的消極義務。思考童叟無欺的原因,必然非其所願,人們更願意相信商人的本質是利潤最大化。童叟無欺實乃一種為了長遠利益的策略,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把自己的義務當做手段,當然換不到敬重。但是,如果當其他商人都在賣假貨賺錢時,他堅持不賣,這就值得敬重,因為這時遵守不賣假貨的底線,即將其視作目的。
第二個例子,能不能自殺的問題。這是對自己的消極義務。康德認為,人出於本能都不會自殺,但是如果在某些惡劣環境下,人的處境十分困頓,一死了之是最好解脫時依舊活下去,那麼可以認為這種堅持是道德的。基督教說自殺是違背上帝的意願所以不能死,而康德說,如果活著僅僅出於人的義務,對於自己義務的遵守,例如考慮到自己的妻子,這才是道德的。
第三個例子,幫助他人。這是對他人的積極義務。例如陳游標把自己的錢捐出去,他感到很愉悅,得到了幸福感。但這是否道德卻不一定,因為不確定捐助本身究竟是否是陳游標的目的。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愉悅感。
第四個例子,增加自己的幸福。這是對自己的積極義務。增加自己的幸福是實現一切的前提。如果不增加自己的幸福,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我甚至沒法遵守道德准則。為了更好的履行道德義務,需要追求幸福。
從這四個例子康德得出了三個通俗的道德哲學的命題:
第一個,只有出於義務才是道德的。可以有別的考慮,但是出發點需要出於義務。見義勇為設立的基金等等問題康德不反對,但動機不應是為了錢才見義勇為。
第二個,價值不在於行為,而在於動機。這才有道德的價值。而行為帶來的效果是好是壞,則相對次要了。並且,一個推論是,好心辦壞事也不足以說這樣的事情是不道德的。所以對康德來說,後果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評判標准,人們常說不要以成敗論英雄即一例。
第三個,義務是一個出自對法則尊重的行動的必然性,這敬重所針對的法則是一條普遍的立法原則。
這三個命題最後歸結為: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於所期待的結果,也不在於由期待結果而產生的任何原則,純粹的責任觀念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尊嚴,逐漸成為那些來自經驗觀念的主宰。
但是否到達通俗的道德哲學就夠了呢?康德認為顯然不夠,因為通俗的道德哲學受制於人們的既有觀念,很容易被人帶壞:表面上是義務,實際上有別的動機。那麼必須要從通俗的道德哲學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學,把基本的原理梳理清楚。
道德形而上學,一般不太為中國人所理解。一般來講,中國人往往喜歡討論實際之物,對超越現實生活的不太關心。但康德認為,我們要搞清楚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就必須要超越現實生活,甚至超越人類,超越到一切有理性者之上。故書中提及人類,總喜歡用「有理性的人」這樣的詞。因為有理性的人不僅僅是人,包括人類想像中的上帝,只要是有理性的存在者,都適格於道德形而上學的規則。這樣,才能從純粹理性出發,討論到義務概念的源頭,就可以從中提取出純粹的理性。
有理性的行動依據人的意志。意志為何物?以人為例,意志即「能夠按照對法則的表象來行動」的能力。 表象在這里就是一種目的,把規律形成一種目的,意志就是一種合目的的行為。凡是有理性的人都具有這樣的能力。這種能力當然超越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尚未產生之前,我就能按照我對規律的表象來行動。目的是在目的實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於我的表象之中了,它超越後果。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後果並不一定如預期般實現。為何?因為存在感性的干擾。所以達到目的,需要排除感性的干擾。如人所言,一個有意志力的人,就是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事情的人。意志在於不受到感性的干擾而能夠堅持實現自己的目的。從這點看,意志成為了一種自我約束的命令。既然如此,在道德領域,命令這個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康德將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有條件的叫做假言律令,一種叫做真言律令。所謂假言律令是指那些有條件的命令,他們以感性的條件作為前提,存在於感性的目標之間。以假言律令,克服現在的感性慾望,是為了之後的感性慾望。做所有事情都是有條件的。這樣推倒下去最終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活下去。第二種真言律令是一種無條件的命令。即無條件的遵守某些准則。假言律令的形式是,如果有A那麼B就是C。而真言律令沒有如果,A就是B。康德說,在邏輯上真言律令是沒有前提的,也正因為它沒有前提,是絕對的,所以凌駕於一切假言律令之上。不管為了什麼目的,你也應當做,這就是真言律令,是道德律令。康德為道德律令列出了一個公式,「你應當按照你同時願意他成為一條普遍法則的准則去行動」。要成為普遍法則,這樣才是道德的。准則是直觀的。法則是普遍客觀的,要將准則升華為法則,就是要保持主觀准則的邏輯一貫性。 依其所言,這種成為普遍法則的過程就具有邏輯一貫性。個人的准則能否成為普遍法則,是道德律的經典。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甚至還可以拓展一下,不僅僅是自己,對所有人都可以這樣。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於絕對律令的公式,康德說需要解釋,將這個公式羅列為三條直觀理解的公式:
1,自然律公式。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的行動的准則可以像一條自然法則一樣。其實跟前文看起來相似,只是牽扯進了自然,類似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不妨判斷一下,如果人們生不如死就自殺,那麼自殺使之不再能夠擁有自殺這種狀態,就會出現自相矛盾,該條准則就自我取消了,因此無法認為它是道德的。騙人顯然也不能成為普遍法則。每個人都說謊,就沒有人相信任何人了。當沒有人相信的時候,說謊就失去了他的效力。反之大家都不說謊,促進社會發展,他也不會導致自我取消。這就符合絕對律令。
2.目的公式。永遠把你人格中的人性當做是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簡化一下就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實生下來肯定要把別人當做手段的,衣食父母明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康德認為,雖然每個人都在把別人當做手段,但是不能僅僅當做是手段。所以人的目的需要把人性作為落腳點,作為最終歸宿,作為一個最高的目的。其實自殺也是此理,它要求的是不把他人的人性當做手段。康德認為真正的幸福是尊重,要讓人活的有尊嚴,不把他人當做手段正是對他人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致可以用來理解康德。但區別在於,要看他是否以人格人性作為目的。
3.自律公式。自己立法和別人立法完全不同。只有自律才是道德的,無論是什麼公式,都是有理性者自己建立的。康德要把道德建立在自律之上。真正的自由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但在康德看來,這是一瞬間的自由,下一刻就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應當一貫自由。你自己為自己訂立法則,按照自己的理性,按照自由意志把他確定下來,這樣你就達到了不受感性目標限制的自由。自律公式最高的表達了他的道德理念,甚至可以把前面兩條概括進去。
每個人都是目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立法者。你不會把立法真當做手段。只有當你真正自律的時候,你才有責任。如果他律情況下完全可以講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但是自律情況下只能承擔責任。一個不自律的人就像動物一樣,而擺脫人類動物性的做法,就是為自己立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有尊嚴的體現,是對尊嚴的追求。
在邏輯上,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行為准則作為一條普遍法則。理性上認可,但是根據何在呢?一般來說主觀的就是主觀的,為何可以把主觀的選擇客觀化?這就是借用了康德的第三個層次,純粹實踐理性批判。他的根據,就在於人的自由性。人可以不受其他的限制,比如說感性的慾望,各種沖動。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他就是超越一切的。
康德說:「於是真言律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於自由的理念使我成為了一個理知世界的成員」,但由於我同時又是一個感官世界的成員,我的一切行為就不是合乎、而且是「應當」合乎意志自律, 「所以這種真言的應當就表現為一個先天綜合判斷,這樣,在我的由感官欲求刺激起來的意志之上,又加上了同一個意志的理念,但這個意志卻隸屬於知性世界而是純粹的、獨立實踐的」。就是說,自由使我具有了一個「理知世界」成員的資格,並以這種資格面對感官世界的種種誘惑而凌駕於其上,構成了「我應當……」這一真言的先天綜合命令。至於自由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認為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為我們是出於意志(而非出於認識)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自由卻不是一個經驗概念,不能形成知識。
但是,如果自由的知性世界與自然的感性世界完全不相謀,那麼道德律的真言律令就會永遠只是一個空洞的教條而不會發生任何實際的作用了。然而康德又認為道德律的作用還是看得出來的,這就是人們對道德律所感到的「關切」。這種關切在人們心中的基礎是道德情感,即「敬重」,它不是道德評判的准繩,而只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但他又認為,「關切就是那理性藉以成為實踐的、即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理性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有對行為的純粹關切或直接的關切,而在其他功利行為和認識活動中只有對行為的間接關切。
那麼,敬重究竟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還是使理性「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呢?康德的意思是,從理知世界的角度看,敬重只是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造成的效果;但從感官世界的角度看,敬重恰好成為規定意志的動機,它代表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作用於意志,使意志排除一切其他感性關切和愛好而為道德律掃清障礙,它是取消一切其他情感的情感,即「謙卑」。這就徹底解釋了在日常生活中由普通的道德理性所直觀地了解到但並未深究的道德律和義務概念的根源及運作機制。
康德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們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實踐的無條件的必然性,但我們卻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而這就是對一個努力追求人類理性諸原則的界限的哲學所能合理要求的東西。」
由上,康德語境下的道德似乎已經清晰了起來。
參考書目: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孫少偉譯 九州出版社 2007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苗力田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弗蘭克·梯利 《西方哲學史》葛力譯 商務出版社 1995
波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譯 商務出版社 2007
張寬前《康德道德哲學讀書報告》廈門大學哲學系學報
9. 道德的重要意義
道德的重要意義就是不欺負人不騙人,努力做一個有正能量的人。
10. 如何從道德角度去評價某些事物
任何事物它那評價的角度不同,所以說也會出現不同的效果,而道德角度那當然是從道德的至高點上再去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