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漢代的主要立法活動

漢代的主要立法活動

發布時間: 2022-11-18 13:43:39

⑴ 漢代法律制度

漢朝的主要立法
1.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俱去秦法。」公開宣布廢秦苛法,是漢朝法制的開端。
2.《九章律》,相國蕭何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吸收奉律部分內容,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構成漢律的核心和骨幹。
3.《傍章》,它是漢高祖時叔孫通奉命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高祖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4.《越宮律》《朝律》是漢武帝時制定的法律。前者是關於宮廷警衛方面專門法規,後者是關於朝賀制度方面的法規。
(三)漢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國家的常規法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而「令」是皇帝隨時頒布的詔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於「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關規定,也可彌補「律」的不足。科即科條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無正條的情況下.採用可以比照判決的典型例進行司法審判,它是較「律」更為靈活的一種法律形式。
漢代文景帝時期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中央設廷尉專理司法,審理詔獄和疑獄。丞相、御史大夫參與司法。地方州為最高司法機關,州牧審理郡縣上訴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設決曹掾吏專理司法。縣由縣令兼理司法.並設縣丞佐理司法。
訴訟制度主要的有錄囚制,即慮囚,對已經判決但尚未執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員定期查訊,對有冤枉或可寬大之處予以平反或寬大的司法制度。春秋決獄是漢代司法制度的特點。它是指漢代中期以後在司法實踐中開始的,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判案根據的司法活動,實質是「論心定罪」.始創於董仲舒。
西漢初年,中央監察權由御史大夫執掌.御史大夫有權監督丞相,西漢末年.設御史台,作為中央監察機關,其長官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糾察不法。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及其臨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會,獨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書一起被當時人稱為「三獨坐」。地方監察體系方面, 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刺史成為固定的監察官。刺史監察內容主要是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等等

⑵ 漢朝有哪些法律思想

與民休息,寬省刑法
漢朝統治初期,統治者深刻反思法家思想,嚴厲批判「專任刑罰」、「重刑輕罪」的主張,確立了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寬省刑法」的指導思想。

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漢初經過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封建統治已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決心改「無為而治」為「有為而治」,採納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將「禮法並用」、「德主刑輔」作為法制指導思想。漢代的刑罰適用原則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確定了「上請」、「恤刑」、「親親得相首匿」等刑罰適用原則。

⑶ 漢朝的訴訟與審判制度有哪些

(一)訴訟的限制

根據漢律,有兩種訴訟方式:一是由封建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二是由當事人自己直接向封建官府控告。

漢律一方面強迫人們告奸,另一方面又對訴訟權加以限制。在下列情況下不準告訴:

第一,禁止越訴或直接告訴,必須按司法管轄逐級告訴。

第二,禁止卑告尊、奴告主。根據「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除大逆謀反外,一般不準卑幼告尊親長,否則按「干名犯義」論處。

(二)審判制度

根據漢律對被告進行審訊,稱為「鞫獄」。兩漢司法機關審理案件的基本方法,即《周官》所說的「五聽」之法。在審訊過程中,把被告的口供看做是進行判決的根據,因此進一步確立了刑訊逼供的制度。

漢朝還規定了請求復審的制度,漢律稱之為「乞鞫」。官吏判決以後,如果當事人不服,可以請求重新審理。但復審須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據史籍記載,漢時乞鞫期限是三個月,如果犯人在三個月內不提出復審的要求,過三個月以後即不得再行提出。

必須指出,在漢代雖有「讀鞫」和「乞鞫」的規定,但官吏並不立即復審,經常無限制地拖延時日,以至「有罪者久而不論,無罪者久系不決。」讀鞫和乞鞫雖為必經的程序,但經常流於形式,封建訴訟制度的本質和封建官僚主觀武斷的審判作風,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實事求是地查明案情,改變錯誤的判決。

漢代地方司法機關享有很大的審判權,對於一般刑事案件都可以自行判決而不必請示上級司法機關。但對於死刑案件和疑難案件,地方司法機關判決後,則必須上報廷尉轉呈皇帝批准後才能執行。

(三)錄囚與行刑制度

1.錄囚

錄囚,是封建時代上級司法機關通過對囚犯的審理,檢查下級司法機關審判的案件是否合法,以及有無差錯,以便發現冤獄隨時平反的一種制度。這是封建統治者恤刑省刑、寬待囚犯的一種表示。自漢代開始,錄囚即成為常制,作為封建國家「恤刑」的重要措施而代代相傳。

2.行刑

漢代除錄囚制度以外,還對斷獄和行刑的時間作出限制。即凡被判處死刑的,立春不能執行,須等到秋後處決。

封建統治者制定這樣的法律規定,主要有兩點理由:第一,春天萬物生長,秋季草木凋零,所以秋季執行死刑,是順應時節,「敬順天時」,表現出宗教上的迷信色彩:第二,秋季判案行刑,不耽誤農時,有利於農業生產。

漢代統治者關於立秋斷獄與行刑的立法,雖然夾雜有許多迷信的成分,但基本上還是有關司法審判與農業生產關系的正確總結,因而一直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承用。

(四)司法官吏的法律責任

兩漢王朝的統治者為了保證法律的正確執行,防止治獄官吏貪贓枉法,對官吏在審判方面的法律責任也有明確的規定。漢律「出罪為故縱,人罪為故不直」。出罪與人罪都分為全部或一部分,並且根據罪行的性質,規定了不同的刑罰。

西漢初年,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實行輕罰省刑的政策。及至漢武帝以後,由於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加強了司法鎮壓,於是「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凡被認定為故縱人罪的,尤其是故縱謀反罪的,必定要加重處理。縱放死罪的,均要以死罪相抵。

漢律雖然對故縱的處罰很重,但對故不直的處理則不同。西漢時期,對於故意人人死罪的,也不一定都處以死刑。例如漢宣帝時郡太守故人罪達十人,錯判他人以死刑,僅給以免官的處分,這不就是以事實告訴治獄的官吏:寧肯錯殺,也不能錯放嗎?

東漢接受了西漢時期「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而造成大量冤獄的教訓,對故人人罪殺無辜者,也予以嚴厲處理。但是由於漢後期政治腐敗,其司法冤獄比西漢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封建專制時代,若想達到治獄的公平,即使是在法律限度的公平,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⑷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摘要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主要有兩個階段。

⑸ 漢朝的幾部主要法典的總稱,包括哪些

總稱是《漢律六十篇》,包括 《九章律》九篇,《傍章律》十八篇,《越宮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

1、《九章律》的基本內容源於《秦律》,但在秦律六篇《盜律》、《賊律》、《網律》(又稱《囚律》)、《捕律》、《雜律》、《具律》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興律》、《廄(jiu)》三篇,合為九篇。因此稱為《九章律》。

2、《越宮律》西漢中期立法活動成果之一。武帝即位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君主專制地位,又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其中漢武帝時,張湯制定的《越宮律》27篇,以規范警衛、宮禁事項。

3、《朝律》西漢中期立法活動成果之一。漢武帝時期趙禹制定的《朝律》6篇,又名《朝賀律》,主要是朝賀制度方面的專門法律,它進一步規范了臣子朝見君主的禮儀。

4、《傍章律》西漢初期的立法活動的成果之一。 實際是叔孫通為補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儀品之制,兼采先秦古禮及秦儀所撰《漢儀》,屬於朝覲、宗廟、婚喪等方面的禮儀制度。

(5)漢代的主要立法活動擴展閱讀:

西漢初年貫徹「無為而治」方針,法律較為省簡,較為穩定,至漢武帝前無大變化。漢武帝即位後,連年對外戰爭,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激化,為了鞏固政權,開始大規模增修法律。漢武帝命張湯制定了《越宮律》27篇,宮廷警衛方面的專門法律。命趙禹制定了《朝律》6篇,朝賀制度的專門法律。這兩部法規連同《九章律》《傍章律》,總計60篇,史稱漢律,亦稱漢律六十篇。

自漢武帝到東漢滅,雖有一些增刪,但漢律六十篇基本上無大變化,對維護漢朝的統治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⑹ 漢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立法活動

公元前2o6年,劉邦攻入咸陽,宣布廢秦苛法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這是西漢立法的開端「約法三章」。
建立西漢王朝以後,面對新的形勢,劉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丞相蕭何參照秦律制定漢律.蕭何在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個漢律的核心和主幹部分.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補充《九章律》的不足,劉邦還命令叔孫通制定了有關朝儀方面的專律《傍章律》十八篇。此外韓信制定「軍法」,張蒼定「章程」。漢初的立法,直到漢武帝即位時,沒有大的變化,法律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西漢初年,由於統治者貫徹了「無為而治」的方針,法律相對較為省簡。也比較穩定,自劉邦至漢武帝期間法律無大變化。漢武帝即位以後,連年對外戰爭,從而使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為了加強司法鎮壓,開始大規模增修法律。漢武帝命張湯制定了《越宮律》27篇,這是有關宮廷警衛方面的專門法律。又命趙禹制定了《朝律》6篇,這是有關朝賀制度的專門法律。這兩部法規連同《九章律》,《旁章律》總計60篇,後人統稱為漢律。
為了加強對農民起義的鎮壓,漢武帝時期還制定了《沈命法》和《通行飲食法》。為削弱和打擊諸侯王的勢,,又制定了《左官律》和《附益之法》,還制定了《腹非之法》,以加強對思想言論的控制。至此,漢律的內容大量增加,體系龐雜,刑罰也相當嚴苛。
自漢武帝以後直到西漢滅亡,西漢的法律基本上無大變化。後因「律令煩多」典者不能遍睹,元帝、成帝等朝曾有約簡法律之舉,但也只是稍加刪節,沒有大的變化。 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全面廢除了西漢的法律,但並沒有改變法律的煩苛狀況。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以後,廢止王莽政權的法律,恢復了西漢的舊律,所謂「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同時發布了許多釋奴法令和弛刑詔書,想以此緩和社會矛盾。但由於西漢舊律的龐雜,煩苛,再加以東漢歷代君主不斷增加新的律令。因此,東漢的法律仍是科條無限,龐雜煩苛。章帝在廷尉陳寵的建議下,准備對律令進行一次大的刪改,但旋即陳寵被免職,此事也未施行。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使舊律湮滅。應劭於建安六年對漢律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整理與修訂。但具體內容,無從考察。
從兩漢的立法活動中可以看出,西漢初年,劉邦廢秦苛法,法律呈現由繁入簡,由苛轉輕的趨勢,漢武帝時改變了這種發展趨勢,後來雖有要求約簡法律的呼聲,但基本沒有實現,東漢以後的法律又出現出煩苛入輕簡的發展趨勢。這種發展是法律自身的要,,但也直接受制於階級斗爭形勢的變化和立法思想的影響。

⑺ 漢代法律制度發展進程的表現是什麼

漢朝法律制度
漢朝法律制度是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秦滅以後,劉邦和項羽進行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斗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全國,定都長安,建立了西漢王朝,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政權僅存17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以劉秀為代表的豪強地主集團奪取了農民起義的果實,於公元25年重新恢復了漢朝的統治,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兩漢歷經四百餘年的統治,封建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與此相適應,封建法制也進一步完備,在秦律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發展。

中文名
漢朝法律制度
指導思想1
與民休息,寬省刑法
指導思想2
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原因
秦末農民大起義
法律內容
刑事法律 民事法律
快速
導航
法律形式

立法活動

刑制改革

法律內容

司法制度
指導思想
與民休息,寬省刑法
漢朝統治初期,統治者深刻反思法家思想,嚴厲批判「專任刑罰」、「重刑輕罪」的主張,確立了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寬省刑法」的指導思想。
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漢初經過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封建統治已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決心改「無為而治」為「有為而治」,採納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將「禮法並用」、「德主刑輔」作為法制指導思想。漢代的刑罰適用原則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確定了「上請」、「恤刑」、「親親得相首匿」等刑罰適用原則。
法律形式
⒈律(基本法律):即法典,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法律形式,主要調整重要和基本的法律關系。漢律六十篇指的是蕭何所定的《九章律》(九篇),叔孫通所定《傍章律》(十八篇),張湯所定的《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所定的《朝律》(六篇),加在一起共六十篇。漢律還有一個名稱,「三尺法」,因為漢律是用三尺竹簡書寫的。
⒉令(臨時發面的詔令):又叫做「詔」,是皇帝根據形式變化及時發布的。「令」可以用於補充法律,解釋法律,甚至可以代替法律,「令」往往又可以成為以後修訂法律的根據。
⒊科(單行刑事條例):又叫做「科條」或「事條」,是從秦朝的「課」發展而來的,據劉熙的《釋名》記載:「科,課也,課其不如法者罪責之也。」科是關於考核,以及處刑標準的具體的法律形式。據《後漢書》記載:「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可見,漢朝的「科」作為法律形式已經被廣泛使用。
⒋比(決事比,又叫決事比,即可以用來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作為一種靈活的法律形式,「比」可以補充法、令的不足,在漢朝的時候被廣泛使用。可以比照的斷案成例。律無正條規定時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條文或同類型案件)。
.⒌《春秋》經是漢代的「憲法」,具有凌駕於各種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
立法活動
西漢初期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宣布廢秦苛法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這是西漢立法的開端「約法三章」。
建立西漢王朝以後,面對新的形勢,劉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丞相蕭何參照秦律制定漢律.蕭何在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個漢律的核心和主幹部分.

⑻ 兩漢的法律主要有哪四種形式

律,令,科,比。
1、律,是漢朝經常適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 常所說的「法典」。
2、令,是皇帝所發布的詔令,這是漢朝主要的 法律形式之一。令是漢代僅次於律的重要的法律 載體,皇權的至高無上賦予它獨立的法律品格, 使之直接成為法律的淵源。
3、科,也是漢朝的一種法律形式,是關於規定 犯罪與刑罰的一種條文,叫作「事條」, 也叫「科 條」。關於科的立法形態,尚有待進一步詳考。
4、比,是以典型案例作為判決的依據。又叫「決 事比」, 是秦朝「廷行事」 的演變與發展。比是漢代 常見的法律術語,也是漢代的法律載體之一。比 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則例、故事。《禮記•王 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玄 註:「小大猶輕重,已行故事曰比。」法律意義上 的比,即指既定律令、判例成案,是法律載體之 一。

⑼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⑽ 簡述漢朝的立法成就

漢初由於戰亂,人口銳減,政府提倡黃老的「無為而治」不過多的去騷擾人民,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法制也教為寬松,對積蓄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書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採納,至此儒家在中國思想上的統治地位正式確立,但對內還是採用法家的思想的來治國,故有「外儒內法」的之說.

熱點內容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