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法
❶ 道德經揣而梲之讀音
道德經揣而梲之讀音:[dào dé jīng chuāi ér zhuō zhī ]
❷ 求拼音版老子《道德經》
第 一 章
道dào可kě道dào, 非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 非fēi常cháng名míng。
無wú, 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 名míng萬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無wú, 欲yù以yǐ觀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 欲yù以yǐ觀guān其qí徼jiǎo。
此cǐ兩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而ér異yì名míng, 同tóng謂wèi之zhī玄xuán。
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 眾zhòng妙miào之zhī門mén。
第 二 章
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為wéi美měi, 斯sī惡è 矣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為wéi善shàn, 斯sī不bù善shàn已yǐ。
故gù有yǒu無wú相xiāng生shēng, 難nán易yì相xiāng成chéng,
長cháng短ǎn相xiāng形xíng, 高gāo下xià相xiāng傾qīng,
音yīn聲shēng相xiāng和hé, 前qián後hòu相xiāng隨suí。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處chǔ無wú為wéi之zhī事shì, 行xíng不bù言yán之zhī 教jiào。
萬wàn物wù作zuò焉yān而ér不bù辭cí: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 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功gōng成chéng而ér弗fú居jū。
夫fú唯wéi弗fú居jū, 是shì以yǐ不bù去qù。
第 三 章
不bù尚shàng賢xián, 使shǐ民mín不bù爭zhēng。
不bù貴guì難nán得dé之zhī貨huò, 使shǐ民mín不bù為wéi盜dào。
不bù見xiàn可kě欲yù, 使shǐ民mín心xīn不bù亂luàn。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之zhī治zhì,
虛xū其qí心xīn, 實shí其qí腹fù,
弱ruò其qí志zhì, 強qiáng其qí骨gǔ;
常cháng使shǐ民mín無wú知zhī、 無wú欲yù, 使shǐ夫fú智zhì者zhě不bù敢gǎn為wéi也yě。
為wéi無wú為wéi, 則zé無wú不bù治zhì。
第 四 章
道dào沖chōng, 而ér用yòng之zhī或huò不bù盈yíng。
淵yuān兮xī, 似sì萬wàn物wù之zhī宗zōng:
挫cuò其qí銳ruì, 解jiě其qí紛fēn,
和hé其qí光guāng, 同tóng其qí塵chén。
湛zhàn兮xī, 似sì或huò存cún:
吾wú不bù知zhī誰shuí之zhī子zǐ, 象xiàng帝dì之zhī先xiān。
第 五 章
天tiān地dì不bù仁rén, 以yǐ萬wàn物wù為wéi芻chú狗gǒu;
聖shèng人rén不bù仁rén, 以yǐ百bǎi姓xìng為wéi芻chú狗gǒu。
天tiān地dì之zhī間jiān, 其qí猶yóu橐tuó龠yuè乎hū?
虛xū而ér不bù屈qū, 動dòng而ér愈yù出chū。
多ō言yán數shù窮qióng, 不bù如rú守shǒu中zhōng。
谷gǔ神shén不bù死sǐ, 是shì謂wèi玄xuán牝pìn。
玄xuán牝pìn之zhī門mén, 是shì謂wèi天tiān地dì根gēn。
綿mián綿mián若ruò存cún, 用yòng之zhī不bù勤qín
第 七 章
天tiān長cháng地dì久jiǔ。
天tiān地dì所suǒ以yǐ能néng長cháng且qiě久jiǔ者zhě,
以yǐ其qí不bù自zì生shēng, 故gù能néng長cháng生shēng。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後hòu其qí身shēn而ér身shēn先xiān,
外wài其qí身shēn而ér身shēn存cún。
非fēi以yǐ其qí無wú私sī邪yé!
故gù能néng成chéng其qí私sī。
第 八 章
上shàng善shàn若ruò水shuǐ。
水shuǐ善shàn利lì萬wàn物wù而ér不bù爭zhēng, 處chǔ眾zhòng人rén之zhī所suǒ惡wù,
故gù幾jī於yú道dào。
居jū善shàn地dì, 心xīn善shàn淵yuān, 與yǔ善shàn仁rén,
言yán善shàn信xìn, 正zhēng善shàn治zhì, 事shì善shàn能néng, 動dòng善shàn時shí。
夫fú唯wéi不bù爭zhēng, 故gù無wú尤yóu。
第 九 章
持chí而ér盈yíng之zhī, 不bù如rú其qí已yǐ;
揣zhuī而ér銳ruì之zhī, 不bù可kě長cháng保bǎo;
金jīn玉yù滿mǎn堂táng, 莫mò之zhī能néng守shǒu;
富fù貴guì而ér驕jiāo, 自zì遺yí其qí咎jiù。
功gōng遂suì身shēn退tuì, 天tiān之zhī道dào。
第 十 章
載zài營yíng魄pò抱bào一yī, 能néng無wú離lí乎hū?
專zhuān氣qì致zhì柔róu, 能néng嬰yīng兒ér乎hū?
滌dí除chú玄xuán覽lǎn, 能néng無wú疵cī乎hū?
愛ài國guó 治zhì民mín, 能néng無wú為wéi乎hū?
天tiān門mén開kāi闔hé, 能néng無wú雌cí乎hū?
明míng白四sì達dá, 能néng無wú知zhī乎hū。
生shēng之zhī畜xù之zhī: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 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長zhǎng而ér不bù宰zǎi, 是shì謂wèi玄xuán德dé。
第 十 一 章
三sān十shí幅fú共gòng一yī轂gǔ, 當dāng其qí無wú, 有yǒu車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為wéi器qì, 當dāng其qí無wú, 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鑿záo戶hù牖yǒu以yǐ為wéi室shì, 當dāng其qí無wú, 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為wéi利lì, 無wú之zhī以yǐ為wéi用yòng。
第 十 二 章
五wǔ色sè令lìng人rén目mù盲máng;
五wǔ音yīn令lìng人rén耳ěr聾lóng;
五wǔ味wèi令lìng人rén口kǒu爽shuǎng;
馳chí騁chěng畋tián獵liè, 令lìng人rén心xīn發fā狂kuáng;
難nán得dé之zhī貨huò, 令lìng人rén行xíng妨fáng。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為wèi腹fù不bù為wèi目mù, 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第 十 三 章
寵chǒng辱rǔ若ruò驚jīng, 貴guì大dà患huàn若ruò身shēn。
何hé謂wèi寵chǒng辱rǔ若ruò驚jīng?
寵chǒng為wéi下xià, 得dé之zhī若ruò驚jīng, 失shī之zhī若ruò驚jīng,
是shì謂wèi寵chǒng辱rǔ 若ruò驚jīng。
何hé謂wèi貴guì大dà患huàn若ruò身shēn?
吾wú所suǒ以yǐ有yǒu大dà患huàn者zhě, 為wéi吾wú有yǒu身shēn。
及jí吾wú無wú身shēn, 吾wú有yǒu何hé患huàn。
故gù貴guì以yǐ身shēn為wéi天tiān下xià, 若ruò可kě寄jì天tiān下xià。
愛ài以yǐ身shēn為wéi天tiān下xià, 若ruò可kě托tuō天tiān下xià。
第 十 四 章
視shì之zhī不bù見jiàn, 名míng曰yuē夷yí。
聽tīng之zhī不bù聞wén, 名míng曰yuē希xī。
摶tuán之zhī不bù得dé, 名míng曰yuē微wēi。
此cǐ三sān者zhě不bù可kě致zhì詰jié, 故gù混hùn而ér為wéi一yī。
其qí上shàng不bù曒jiǎo, 其qí下xià不bù昧mèi。
繩shéng繩shéng不bù可kě名míng, 復fù歸guī於yú無wú物wù。
是shì謂wèi無wú狀zhuàng之zhī狀zhuàng, 無wú物wù之zhī 象xiàng, 是shì謂wèi惚hū恍huǎng。
迎yíng之zhī不bù見jiàn其qí首shǒu, 隨suí之zhī不bù見jiàn其qí後hòu。
執zhí古gǔ之zhī道dào, 以yǐ御yù今jīn之zhī有yǒu。
能néng知zhī古gǔ始shǐ, 是shì謂wèi道dào紀jì。
第 十 五 章
古gǔ之zhī善shàn為wéi道dào者zhě, 微wēi妙miào玄xuán通tōng, 深shēn不bù可kě識shí。
夫fú唯wéi不bù可kě識shí, 故gù強qiáng為wéi之zhī容róng。
豫yù兮xī若ruò冬dōng涉shè川chuān;
猶yóu兮xī若ruò畏wèi四sì鄰lín;
儼yǎn兮xī其qí若ruò容róng;
渙huàn兮xī若ruò冰bīng之zhī將jiāng釋shì;
敦dūn兮xī其qí若ruò朴pǔ;
曠kuàng兮xī其qí若ruò谷gǔ;
混hùn兮xī其qí若ruò濁zhuó;
澹dàn兮xī其qí若ruò海hǎi;
飂liù兮xī若ruò無wú止zhǐ。
孰shú能néng濁zhuó以yǐ靜jìng之zhī徐xú清qīng?
孰shú能néng安ān以yǐ動dòng之zhī徐xú生shēng?
保bǎo此cǐ道dào者zhě不bù欲yù盈yíng。
夫fú唯wéi不bù盈yíng, 故gù能néng蔽bì而ér新xīn成chéng。 第 十 六 章
致zhì虛xū極jí, 守shǒu靜jìng篤dǔ;
萬wàn物wù並bìng作zuò, 吾wú以yǐ觀guān復fù。
夫fú物wù芸yún芸yún, 各gè復fù歸guī其qí根gēn。
歸guī根gēn曰yuē靜jìng, 是shì謂wèi復fù命mìng;
復fù命mìng曰yuē常cháng, 知zhī常cháng曰yuē明míng。
不bù知zhī常cháng, 妄wàng作zuò, 凶xiōng。
知zhī常cháng容róng, 容róng乃nǎi公gōng,
公gōng乃nǎi全quán, 全quán乃nǎi天tiān,
天tiān乃nǎi道dào, 道dào乃nǎi久jiǔ,
沒mò身shēn不bù殆dài。
第 十 七 章
太tài上shàng, 不bù知zhī有yǒu之zhī;
其qí次cì, 親qīn而ér譽yù之zhī;
其qí次cì, 畏wèi之zhī;
其qí次cì, 侮wǔ之zhī。
信xìn不bù足zú焉yān, 有yǒu不bù信xìn焉yān。
悠yōu兮xī, 其qí貴guì言yán。
功gōng成chéng事shì遂suì,
百bǎi姓xìng皆jiē謂wèi∶ 我wǒ自zì然rán。
第 十 八 章
大dà道dào廢fèi, 有yǒu仁rén義yì;
慧huì智zhì出chū, 有yǒu大dà偽wěi;
六liù親qīn不bù和hé, 有yǒu孝xiào慈cí;
國guó家jiā昏hūn亂luàn, 有yǒu忠zhōng臣chén。
第 十 九 章
絕jué聖shèng棄qì智zhì, 民mín利lì百bǎi倍bèi;
絕jué仁rén棄qì義yì, 民mín復fù孝xiào慈cí;
絕jué巧qiǎo棄qì利lì, 盜dào賊zéi無wú有yǒu;
此cǐ三sān者zhě以yǐ為wéi文wén不bù足zú, 故gù令lìng有yǒu所suǒ屬shǔ。
見xiàn素sù抱bào朴pǔ, 少shǎo私sī寡guǎ欲yù;
絕jué學xué無wúo憂yōu。
第 二 十 章
唯wéi之zhī與yǔ阿ā, 相xiāng去qù幾jǐ何hé?
善shàn之zhī與yǔ惡è, 相xiāng去qù若ruò何hé?
人rén之zhī所suǒ畏wèi, 不bù可kě不bù畏wèi。
荒huāng兮xī其qí未wèi央yāng哉zāi!
眾zhòng人rén熙xī熙xī, 如rú享xiǎng太tài牢láo、 如rú春chūn登dēng台tái,
我wǒ獨dú泊bó兮xī其qí未wèi兆zhào。
沌dùn沌dùn兮xī如rú嬰yīng兒ér之zhī未wèi孩hái,
儽lěi儽lěi兮xī若ruò無wú所suǒ歸guī。
眾zhòng人rén皆jiē有yǒu余yú, 而ér我wǒ獨dú若ruò遺yí。
我wǒ愚yú人rén之zhī心xīn也yě哉zāi!
俗sú人rén昭zhāo昭zhāo, 我wǒ獨dú昏hūn昏hūn;
俗sú人rén察chá察chá, 我wǒ獨dú悶mèn悶mèn。
眾zhòng人rén皆jiē有yǒu以yǐ, 而ér我wǒ獨dú頑wán且qiě鄙bǐ。
我wǒ獨dú異yì於yú人rén, 而ér貴guì食sì母mǔ。
第 二 十 一 章
孔kǒng德dé之zhī容róng, 惟wéi道dào是shì從cóng。
道dào之zhī為wéi物wù, 惟wéi恍huǎng惟wéi惚hū。
惚hū兮xī恍huǎng兮xī, 其qí中zhōng有yǒu象xiàng。
恍huǎng兮xī惚hū兮xī, 其qí中zhōng有yǒu物wù。
窈yǎo兮xī冥míng兮xī, 其qí中zhōng有yǒu精jīng。
其qí精jīng甚shèn真zhēn, 其qí中zhōng有yǒu信xìn。
自zì古gǔ及jí今jīn, 其qí名míng不bù去qù, 以yǐ閱yuè眾zhòng甫fǔ。
吾wú 何hé以yǐ知zhī眾zhòng甫fǔ之zhī狀zhuàng哉zāi?
以yǐ此cǐ。
第 二 十 二 章
曲qū則zé全quán,
枉wǎng則zé直zhí,
窪wā則zé盈yíng,
敝bì則zé新xīn,
少shǎo則zé得dé,
多ō則zé惑huò。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抱bào一yī為wéi天tiān下xià式shì:
不bù自zì見xiàn, 故gù明míng;
不bù自zì是shì, 故gù彰zhāng;
不bù自zì伐fá, 故gù有yǒu功gōng;
不bù自zì矜jīn, 故gù長cháng。
夫fú唯wéi不bù爭zhēng, 故gù天tiān下xià莫mò能néng與yǔ 之zhī爭zhēng。
古gǔ之zhī所suǒ謂wèi「 曲qū則zé全quán」 者zhě, 豈qǐ虛xū言yán哉zāi?
誠chéng, 全quán而ér歸guī之zhī。
第 二 十 三 章
希xī言yán自zì然rán。
故gù飄piāo風fēng不bù終zhōng朝zhāo, 驟zhòu雨yǔ不bù終zhōng日rì。
孰shú為wéi此cǐ者zhě?
天tiān地dì。
天tiān地dì尚shàng不bù能néng久jiǔ, 而ér況kuàng於yú人rén乎hū?
故gù從cóng事shì於yú道dào者zhě, 同tóng於yú道dào;
德dé者zhě同tóng於yú德dé;
失shī者zhě同tóng於yú失shī。
同tóng於yú道dào者zhě, 道dào亦yì樂lè得dé 之zhī;
同tóng於yú德dé者zhě, 德dé亦yì樂lè得dé之zhī;
同tóng於yú失shī者zhě, 失shī亦yì樂lè得dé之zhī。
信xìn不bù足zú焉yān, 有yǒu不bù信xìn焉yān。
第 二 十 四 章
企qǐ者zhě不bù立lì;
跨kuà者zhě不bù行xíng。
自zì見xiàn者zhě不bù明míng;
自zì是shì者zhě不bù彰zhāng。
自zì伐fá者zhě無wú功gōng;
自zì矜jīn者zhě不bù長cháng。
其qí在zài道dào也yě, 曰yuē∶ 余yú食shí贅zhuì形xíng。
物wù或huò惡wù之zhī, 故gù有yǒu道dào者zhě不bù處chǔ。
第 二 十 五 章
有yǒu物wù混hùn成chéng, 先xiān天tiān地dì生shēng。
寂jì兮xī寥liáo兮xī, 獨dú立lì不bù改gǎi, 周zhōu行xíng而ér不bù殆dài,
可kě以yǐ為wéi天tiān地dì母mǔ。
吾wú不bù知zhī 其qí名míng, 強qiáng字zì之zhī曰yuē道dào,
強qiáng為wéi之zhī名míng曰yuē大dà。
大dà曰yuē逝shì, 逝shì曰yuē遠yuǎn, 遠yuǎn曰yuē反fǎn。
故gù道dào大dà、 天tiān大dà、 地dì 大dà、 人rén亦yì大dà。
域yù中zhōng有yǒu四sì大dà, 而ér人rén居jū其qí一yī焉yān。
人rén法fǎ地dì, 地dì法fǎ天tiān, 天tiān法fǎ道dào, 道dào法fǎ自zì然rán。
第 二 十 六 章
重zhòng為wéi輕qīng根gēn, 靜jìng為wéi躁zào君jūn。
是shì以yǐ君jūn子zǐ終zhōng日rì行xíng不bù離lí輜zī重zhòng,
雖suī有yǒu榮róng觀guān, 燕yàn處chǔ超chāo然rán。
奈nài何hé萬wàn乘shèng之zhī主zhǔ, 而ér以yǐ身shēn輕qīng天tiān下xià?
輕qīng則zé失shī根gēn, 躁zào則zé失shī君jūn。
第 二 十 七 章
善shàn行xíng, 無wú轍zhé跡jì;
善shàn言yán, 無wú瑕xiá謫zhé;
善shàn數shǔ, 不bu用yòng籌chóu策cè;
善shàn閉bì, 無wú關guān楗jiàn而ér不bù可kě開kāi;
善shàn結jié, 無wú繩shéng約yuē 而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人rén, 故gù無wú棄qì人rén;
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 故gù無wú棄qì物wù。
是shì謂wèi襲xí明míng。
故gù善shàn人rén者zhě, 不bù善shàn人rén之zhī師shī;
不bù善shàn人rén者zhě, 善shàn人rén之zhī資zī。
不bù貴guì其qí師shī, 不bù愛ài其qí資zī,
雖suī智zhì大dà迷mí, 是shì謂wèi要yào妙miào。
第 二 十 八 章
知zhī其qí雄xióng, 守shǒu其qí雌cí, 為wéi天tiān下xià溪xī。
為wéi天tiān下xià溪xī, 常cháng德dé不bù離lí, 復fù歸guī於yú嬰yīng兒ér。
知zhī其qí白bái, 守shǒu其qí黑hēi, 為wéi天tiān下xià式shì。
為wéi天tiān下xià式shì, 常cháng德dé不bù忒tè, 復fù歸guī於yú無wú極jí。
知zhī其qí榮róng, 守shǒu其qí辱rǔ, 為wéi天tiān下xià 谷gǔ。
為wéi天tiān下xià谷gǔ, 常cháng德dé乃nǎi足zú, 復fù歸guī於yú朴pǔ。
朴pǔ散sàn則zé為wéi器qì, 聖shèng人rén用yòng之zhī則zé為wéi官guān長zhǎng。
故gù大dà制zhì不bù 割gē。
第 二 十 九 章
將jiāng欲yù取qǔ天tiān下xià而ér為wéi之zhī, 吾wú見jiàn其qí不bù得dé已yǐ。
天tiān下xià神shén器qì, 不bù可kě為wéi也yě。
為wéi者zhě敗bài之zhī, 執zhí者zhě失shī 之zhī。
夫fú物wù或hu
還有一些
這里打不出來
給我分我再發消息給你
❸ 道德經全文和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tuán)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zhé);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xi)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無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剩下發不完了。。。。。。
❹ 道德經唯之與阿讀音
杜基佬7uD:你好。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wéi)之(zhī)與(yǔ)阿(ā),相(xiāng)去(qù)幾(jǐ)何(hé)?
❺ 徼字在道德經中讀法
這個「徼」字是多音字,在《道德經》中,根據字典的解釋,有兩種讀音,jiào和jiǎo,讀jiào時,解釋為端倪;讀jiǎo時,解釋為實有。
徼:邊界,邊際。引申為端倪,頭緒,跡象。
jiàojiǎojiāoyāo
《老子·道德經》: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漢語字典》解釋:徼妙 jiǎo miào :亦為精微,微妙。唐人獨孤及《對詔策》:「至如希微大體,徼妙元鍵,陛下得黃帝之遺珠久矣。」 明人焦竑《焦氏筆乘·讀論語》:「釋氏之棒喝,獨屬不親,老耼之徼妙,皆為餘食矣。」
依南宋《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中解釋,「徼」之含義,為「實有」。參見老子如下一句便可有所理解:
「妙生元,元生神,神生真,真生道,道生德,德生徼,徼生妙,妙生無,無生有,有則有,無則無,有無相生,陰陽相推,太化變易。」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南宋李嘉謀註解,元人張善淵刊行。五卷。《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與老子《道德經》實為二書。本書分為《妙》《元》《神》《真》《道》五篇。李氏註解,逐章逐節,順文衍義。每篇九章,一千字;共四十五章、五千字。其內容晦澀,大致為解釋《妙》《元》《神》《真》《道》五詞含義及其相生關系,並據此闡述「妙徼」「有無」「動靜」「陰陽」「五行」「八卦」「九宮」「道德」「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之道理,以及修真養生原理。李氏註解引述儒釋道三教經書,逐章逐段解釋原文,較為明白曉暢。認為天地萬物生成順序為由「妙」(虛無)而至「徼」(實有),修道者應從「徼」而返歸「妙」本。此為全書宗旨。
其中有一段如下注釋,供參考:
「妙生元,元生神,神生真,真生道,道生德,德生徼,徼生妙,妙生無,無生有,有則有,無則無,有無相生,陰陽相推,太化變易。」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註:妙之降曰元,元之降曰神,神之降曰真,真之降曰道,道之降曰德,德之降曰徼。徼者小道也。眾人自道降為德,德降為徼,徼入於有,一入於有,與道益離。真人自徼返入於妙,自妙入無,自無出有,欲建立則以無為有,欲寂靜則以有為無。欲有則生,天地不為多,欲無則返,太虛不為少。以有以無,出陽入陰,相生相推,如太化之變易。
《廣韻》古吊切《集韻》吉吊切,音叫。《說文》循也。《前漢·百官表》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注》師古曰:徼,遮繞也。又《韻會》邏卒曰游徼。《後漢·臧宮傳》少為縣亭長游徼。《注》每鄕有游徼,掌循禁奸盜也。又《玉篇》邊徼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南至䍧牱為徼。《注》徼,塞也。以木柵水,為蠻夷界。又《廣韻》小道也。《班固·西都賦》徼道綺錯。又《韻會》一曰徼妙。《老子·道德經》常有欲以觀其徼。又《唐韻》古堯切《集韻》堅堯切,叫平聲。《玉篇》要也,求也。《左傳·昭三年》徼福於太公。《注》徼,要也。《禮·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疏》徼求榮幸也。又《廣韻》抄也。《論語》惡徼以為知者。《注》徼,抄也。抄人之意,以為已有。又《集韻》伊消切,音邀。遮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徼受詘。《注》司馬彪雲:徼,遮也。倦也,謂遮其倦者。
❻ 道德經的註解與讀音
[dào dé jīng]
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內》、《老容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❼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徼」讀哪個音
jiào(第四聲)
所以有時候沒有代入感的觀看,體察世界事件時間一切的變化。有時候有代入感的觀看,體察一切變化的階段發展等等。
這句話其實是道家的修煉核心。把握內心,放了去體察就是觀其繳,收了心旁觀就是觀其妙。
當我們傷心時,世界不傷心。當我們快樂時,世界不快樂。所以內心和世界是無關的。那麼如何在生活中處置自己內心和外界的關系呢?這句話回答了。不知道和佛家的明心見性區別是什麼,學問用起來總是不夠。
(7)道德經讀法擴展閱讀
(1) 巡查 [go on a tour of inspection]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釋義:幾乎被往來巡查的官兵抓到而死。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邏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發,激勵 [arouse]
今王誠發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史記》
釋義:如今大王若果真出兵輔助吳王來迎合他的心意, 用貴重的寶物來博得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語言以表示對他的尊重, 那麼他就一定會攻打齊國了。
《漢語大字典》2卷909頁:繳:終極;歸終。《老子》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釋義: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常有,意欲觀察其所歸趨。徼,通「僥」,邊際的意思。
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和本體,如要想更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❽ 徼道德經的讀音是怎麼樣的
徼【jiào】
徼:聲母是【j】,韻母是【iao】,聲調是第四聲。
部首:彳
筆畫:16
繁體:徼
基本釋義:
一、[jiǎo ]
1、求。
2、「僥(jiǎo)」的異體字。
二、[jiào ]
1、邊界。
2、巡視。
相關組詞:
徼利、遐徼、徼亭、徼繞、游徼、偏徼、騷徼、徼能、徼進、警徼、徼求、守徼、徼福、候徼
(8)道德經讀法擴展閱讀:
組詞解釋:
1、徼利:謀利,求利。
2、遐徼:邊遠之地。
3、徼亭:邊境的哨所。
4、徼繞:纏繞;錯綜。徼,通「繳」。
5、偏徼:邊境。
6、騷徼:騷擾邊境。
7、徼能:謂博得有才能的名聲。
❾ 《道德經》該怎麼讀
道德經要是「讀」的話很簡單,反復誦讀、根據名家的解釋來看,讀一句專看一下解釋;但是道德經的屬內容不是僅僅靠讀和看別人的解釋就能理解的,經書中好多篇幅都是天、地、人、萬物的認識及其相關規律等等,很多東西都是虛無看不到的,也可以說是用普通方法了解不到的,同時還要通過修道、練功等等來實際印證,由讀經轉化到實踐經文內容,這才是最好的「讀」
❿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哪,咱們真懂了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後面還有一句「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里最有名的段落之一,出自第二十五章。
一旦參悟了這段話,對《道德經》的認識自然會上一層台階,這是我個人的體會。而參悟這段話的關竅,在一個「天」字。
這個「天」哪,咱們真的理解嗎?
我個人認為,現在流行的解讀是有問題的。而在重新解讀的過程中,實際上我也在跟朋友們交流讀《道德經》的方法。
好,先說「人法地」,這相對好理解,至少我們這么覺得。
因為人嘛,都是在大地上生活,必須掌握大地的規律。比如農民種莊稼,必須掌握氣候、雨水、土壤性質、農作物習性,還有播種和收獲的時間,不掌握這些,就種不出莊稼來。
再比如科學家搞航天事業,得了解航天材料、燃料、地球引力、空氣阻力等等化學的、物理的復雜規律,如果要把宇航員送上太空,還得了解人在太空中的生存規律。
所以,「人法地」是必須的。
有朋友說了,按你說的,人好像法的不光是地,還有天哦。對,這就說到點上了。別急,咱們接著往下聊「地法天」。
地為什麼法天?地法天的什麼呢?您真的理解嗎?
至少很長一段時間,我是完全不理解的。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我曾孜孜不倦地從經文里、名家註解里尋找著答案。
我先找到《道德經》里所有談天說地的文字,發現老子往往是天地並稱,比如:
但二十五章突然來了一個「地法天」,感覺就很突兀,有沒有?
經文找不到依據,再看名家的註解。
先看王弼,他在《老子注》里解釋「地法天」說:
好像有道理,畢竟天要塌下來了,地肯定受不了啊。但,還是沒明白。
再看唐朝呂洞賓的《呂祖<道德經>釋義》,他說:
問題是,《道德經》三十二章,明明說的是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而且我們從科學上解釋,是地氣上升到空中,跟天氣相互作用之下,然後降下雨雪,釋義說「地得天之雨露下降」,似與經文不符,也與科學常識不符。
再看清朝黃元吉的《道德經真義》,他說:
這跟王弼的說法差不多。
上述幾位都是註解《道德經》的名家,尤其呂洞賓和黃元吉這兩位高道的注釋本,我是非常看重的,但就對「地法天」的解釋而言,還是差強人意。
再看現代學者的解讀,韓鵬傑的《道德經說什麼》,是對《道德經》去玄學化的解讀里,我認為較好的一本。對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韓教授有一個全新的解讀,他說:
即「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
這樣巧妙迴避了「地法天」的問題,沒有去強行解釋。而且,以人為出發點的說法,一般讀者也比較能接受。
但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雖有道理,但似乎失去了經文的深度。而且,如果意思真是這樣,那原文不應該是「人法地,法天,法道」嗎,老子何苦多此一舉呢?
反正啊,看來看去,最後發現:「地法天」還是一本糊塗賬。
那先拋開這些,說說我本人參悟後的一點心得吧。
開門見山地說,我覺得大家讀這一段,都有點「著相」了。
一說到「天」,就都當成抬頭看天的那個「天」,即日月星辰運轉,時常下雨飄雪、電閃雷鳴的那個天。
是的,《道德經》里講「天地」的時候,大多是指的這個有形有相的天。
我們知道,老子那個時代,文字不多,所以「一字多義」的現象大量存在,比如一個「道」字,就有「道路」、「說話」,以及最高的那個「道」等多種意思,對吧?
同樣,「地法天」中的「天」,是不是另有所指呢?
再細讀《道德經》後,我發現,凡出現「天道」、「天之道」的地方,並沒有把「地」作為對應的概念。
這樣看來,「地法天」中的「天」,和「天道」、「天之道」中的天一樣,應該是人類的六根感知不到的、無形無相的天。
這種無形無相的天,其實也有一個特定的叫法—— 「天外天」 。
佛家、道家都有「天外天」的說法,如九重天、二十八重天、三十三重天、三十六重天等等,我們一般當神話看,其實這是修行的境界等級,至於「天外天」跟科學界講的最多11維空間的宇宙多維空間是什麼關系,這個話題我現在還不敢妄說。
總之,「地法天」的「天」,可以認為是「天外天」,而「天外天」就是超出我們這個空間維度的更高維度的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那麼這里的「地」,就不是大地了,而是同時涵蓋了人類認知系統中的「天」和「地」兩個概念,亦即 我們所在的這個三維世界 。
所以「人法地」,說的是人要遵循我們這個三維世界的法則,否則無論是種莊稼,還是搞航空,都不會成功。
好,下一個問題:不同維度的世界之間是什麼關系呢?
有一種說法我比較認可,即: 低維世界是高維世界的投影 。那麼三維世界作為四維乃至更高維世界的投影,當然要遵循高維世界的法則,這就是「地法天」。
往下說,再高維的世界,也要在「道」的基礎上運行吧,所以「天法道」。
「道法自然」呢,意思是道保有自己本來的樣子,因為「道」本身是至高無上的。
總結一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人遵循三維世界的法則,三維世界遵循高維世界的法則,高維世界遵循道,道則保有自己本來的樣子。
有朋友問了,《道德經》不是教導人要突破三維世界的局限嗎,那「人法地」怎麼夠呢?
咱們往「人法地」的前面看,看什麼呢?看一個「王」字。
二十五章開篇,先講了道的五種本性特徵和四種運行規律,然後指出道、天、地、王這「四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有人把這個「王」改成「人」字,以貼合後邊的「人法地」,其實是種想當然的誤讀。
這個「王」,可別理解成人間的「侯王」,而是 「公乃王,王乃天」 (十六章)的「王」,是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 (六十六章)的「王」,是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七十八章)的「王」,都是指的意識通天徹地、體悟宇宙大道的「人」,如老子本人。
這樣,當我們領悟了二十五章的精髓,再看《道德經》其他章節,應該會有更深的體悟。
所以讀《道德經》,我的一點小小體會,就是要避免「著相」,要以超脫一些的視角來讀,才可能稍稍接近老子的真意,而不至於讀了半天,只讀出了一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
其他像《易經》《莊子》《金剛經》《心經》《壇經》等這些經典,記載的也都是高維世界的信息,都是教人體悟宇宙人生的大道而為「天下王」的,其價值非一般書籍可比,而讀法也和《道德經》一樣,需要更高維的視角,不要陷入了三維世界的是是非非。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一點淺見,不一定對,分享出來供大家作個參考吧,也歡迎高人指正。
關注蟬大俠,帶您領略古典文化之美,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