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信仰企業

法治信仰企業

發布時間: 2022-11-20 12:17:21

❶ 公司守法誠信承諾書

公司守法誠信承諾書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承諾書在我們的視野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承諾書是承諾人對要約人的要約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以書面形式。你寫承諾書時總是沒有文字可寫?以下是我整理的公司守法誠信承諾書,歡迎大家分享。

公司守法誠信承諾書1

本公司近兩年無下列違法違規行為:

(一)超越本公司資質等級或以其他公司的名義承攬工程,或允許其他公司或個人以本公司的名義承攬工程的;

(二)與建設單位或公司之間相互串通投標,或以行hui等不正當手段謀取中標的;

(三)未取得施工許可證擅自施工的;

(四)將承包的工程轉包或違法分包的;

(五)違反國家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

(六)發生過較大生產安全事故或者發生過兩起以上一般生產安全事故;

(七)惡意拖欠分包公司工程款或者農民工工資的;

(八)隱瞞或謊報、拖延報告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或破壞事故現場、阻礙對事故調查的;

(九)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標准規定需要持證上崗的技術工種的作業人員未取得證書上崗,情節嚴重的;

(十)未依法履行工程質量保修義務或拖延履行保修義務,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一)塗改、復制、倒賣、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建築業公司資質證書;

(十二)其它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

為維護西安市建築市場秩序,保障建築工程質量安全,本公司鄭重承諾:我們嚴格遵守國家、陝西省和西安市建築市場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定,全面履行各項應盡的義務,自覺接受西安市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我們提供的一切材料都是真實、有效、合法的,如有弄虛作假及以上十二項違法違規行為,本公司願意接受陝西市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給予的處罰(處理),承諾自處罰(處理)之日起兩年內不再參與西安市建築市場招投標和承接工程業務,同意陝西市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公開有關事實和進行不良行為評價。

承諾單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簽字、印章)

公司守法誠信承諾書2

一、 公司守法誠信承諾書模板

本人以法定代表人的身份鄭重聲明並承諾:本企業所提供的一切資料及其數據內容真實有效;本企業將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規定,守法經營、誠實信用,接受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機構的監管。如有違反,本企業願承擔相應責任。

二、公司守法誠信承諾書的意義

為扎實有效地開展好以誠信守法為內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努力營造誠信守法的法治環境,我們要信仰法治、堅守法治,爭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接受監督的優秀企業家。

尊法,爭做法治信仰的崇尚者。尊重法治,敬畏法治,增強法治信仰,高懸法治利劍,自覺把自己的言行納入法治軌道,時時刻刻銘記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違法、觸法承受的懲罰,常修守法之德、常思違法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爭做有法治素養的企業家。

學法,爭做法治學習的垂範者。帶頭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帶頭認真學習《憲法》、《勞動法》、《環保法》、《稅法》、《知識產權保護法》、《民法典》(自20xx年1月1日起實施)等法律法規,自覺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堅持守法光榮、違法可恥、誠實守信、合法經營的理念,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爭做依法治市的積極擁護者和法治學習的垂範者。

守法,爭做誠信守法的守衛者。在經營活動中,把依法治企與以德治企結合起來,嚴格依法辦事,依法管理,依法經營,依法納稅,不偷稅漏稅,嚴格履行合同、契約和承諾,按照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開展公平競爭和互利合作,建立和改善互信關系。杜絕並抵制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竊取商業秘密、進行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誠信守法經營,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從業行為,嚴格行業自律,爭做法治建設的忠實守衛者。

用法,爭做依法治企的踐行者。自覺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治規范、法治原則、法治精神和法治邏輯來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對內依法治企,符合法治要求,對外依法保護合法權益,堅決做到遇到糾紛「不找市長找律師,不用關系用法律」,事事以法治為准繩,處處用法治來保障。自覺用法治來營造環境和打造文化,爭做受人尊敬的企業家。

自覺接受監督,爭做有責任的企業家。自覺接受工商、稅務、質監、環保、安全、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監督,認真整改相關部門檢查出來的問題,虛心接受新聞媒體批評,切實解決消費者合理投訴,決不採取不正當手段規避檢查監督,爭做有責任、敢擔當的企業家。

企業法定代表人(簽名)(企業公章)

x年 x月 x日

;

❷ 如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

法制宣傳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工作。今年是開展「六五」普法的第一年,做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意義重大。全市各地、各部門要圍繞深入推進「法治湖州」建設,認真實施「六五」普法規劃,以抓好第十一個「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為契機,突出「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這一主題,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實現法制宣傳教育理念和手段與全社會學法用法需求相適應,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與人民群眾對法治社會的期望相適應,為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更大作用。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著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是法治建設的核心。普法既要注重法律知識的學習宣傳,更要注重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幹部群眾的頭腦之中,體現於幹部群眾的日常行為之中。當前,在少數地方和領域中,法律實施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真正樹立法治精神,導致有的人對法律缺乏敬畏、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把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向社會傳播信仰和崇尚法律的理念,使全社會都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堅持主動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要通過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充分發揮法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規范、引導、保障作用,從而主動服務、自覺融入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實踐。特別是對土地徵用、房屋拆遷、醫療糾紛、勞動就業、安全生產、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社會熱點問題,法制宣傳教育要及早介入、有效預防,著力提高群眾理性表達利益訴求、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切實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維護權益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切實強化重點對象學法守法。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在對象和內容上既要重視普及,更要突出重點。要積極推進法制宣傳教育進鄉村、進社區、進課堂、進企業、進單位、進機關,有針對性地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學法律、講權利、盡義務、明責任。要突出加強對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職工、農民及外來務工人員等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以全社會各類人員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實際成果來檢驗我們的法制宣傳教育成效。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培育建設。培育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推動法治成為全社會普遍遵循的規則和普遍實現的一種生活方式。要強化與我市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積極挖掘、整理和利用好以沈家本為代表的法治文化資源。要強化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積極推進法治縣區、法治鄉鎮(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區)、誠信守法企業、依法治校示範校、依法行政示範單位等創建活動。要強化與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相結合,以身邊人身邊事來開展各種形式的法治文化創作活動,努力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法制宣傳教育要取得新實效,必須不斷適應新形勢、採取新舉措、創造新方法。要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通過「以案說法」、「娘舅來了」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要多用生動具體的案例來「以案說法」,多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來普及法律,多用優質的法律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使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要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路、手機、遠程教育等傳媒的優勢,構建起多形式傳播、立體式覆蓋的普法網路,不斷增強普法工作的實效性。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充分動員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拓寬社會參與途徑,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投入到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來。要加強專兼結合的法制宣傳隊伍建設,不斷充實法制宣傳教育人才資源庫,發揮好我市各類普法講師團的作用。要大力支持志願者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鼓勵支持律師、法律職業者加入志願者隊伍,推進法律志願者活動規范化發展。要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市場化運作機制,調動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等一切社會力量參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積極性。

❸ 淺談如何建設企業法治文化

(一)在樹立法治文化理念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深入開展普法工作及法治文化建設中,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育,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用它來指導法治文化建設實踐。
二是要強化服務群眾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法治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終達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質,確立法治精神意識。
(二)在法治文化培育陣地上要有新進展
一是要發揮電視專欄的普及作用。電視等大眾媒體是面向百姓進行宣傳最有效、最節約社會成本的方式,可快捷地傳播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群眾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在課堂里,而是在網路上、電視里、報紙雜志上。
二是發揮法制書刊的引導作用。法治文化具有先導作用,唯有能夠滿足領導幹部依法決策的需求、公務員依法行政的需求、青少年學生提高人文素質的需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防範法律風險的需求、農民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需求及流動人口依法維權的需求,才能有效增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
(三)在法治文化建設長效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完善組織領導責任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依託法治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要盡早研究制訂關於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相關實施意見,以構建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框架。
二是要建立經費保障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在政府加大經費投入的基礎上,還應採用財政支持與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保障法治文化建設所需費用。要積極鼓勵運用社會化、市場化辦法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

❹ 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法治抄信仰,是發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信賴法律、遵守和捍衛法律。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再剛性的法條也難免淪為擺設。一旦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人們就會長期持續、自覺自願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法律只有被信仰,成為堅定的信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深入,我們的法律條文越來越完善,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越來越豐富,但為什麼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中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法律懸空、制度空轉現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只有對法治有著發自內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主動、自覺和善於運用法治方式。對於一般公民來說,法治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力量在於人民真誠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規則的正能量。

❺ 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堅守法律信仰 實現法治中國一文,博學教育解讀咋樣

「法律要被全社會的人信仰」,意在指明法律信仰的的重要意義。然而,中國式過馬路,行政權力沒有有效的規范和制約,人治大於法治的錯誤思想;企業誠信意識缺乏;法制宣傳不到位等事件屢屢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公民沒有法律意識,未形成法律信仰。這樣不僅會導致個人權利受損之後沒有合法的維權途徑,還會影響社會的法治建設的進程,甚至會影響法治中國的建設。因此,唯有樹立法律信仰,才能實現法治中國。

個人需要樹立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對於個人發展至關重要,現今出現的「中國式過馬路」即湊夠一撮人就走,管他紅燈綠燈,體現的是國人規則意識的缺乏。中國式過馬路既交通治安和交通環境,還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其根源在於人們心中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信仰。在法治社會,加強個人法律信仰意義重大,可以通過法治宣傳,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用喜聞樂見或創新的方式宣傳法律,同時建立誠信檔案或失信人名單,以此更好的規范個人行為,幫助其樹立法律信仰。

企業需要樹立法律信仰。企業是法律執行的重要一環,而企業為了實現短期利益將全局和長遠利益拋之腦後,進行違法違紀的生產和經營。其根源在於,一方面是企業的法律觀念薄弱,存在短視行為;另一方面是,企業主沒有形成對法律的信仰,敬畏法律的威嚴性,這樣會導致破壞市場經濟的良性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讓企業樹立法律信仰,需要加強企業誠信意識,建立企業信用體系,讓企業更加自律;還需要增加違法成本,加大懲戒,從外部迫使企業形成法律意識。

政府需要樹立法律信仰。黨的是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在2020年基本健身法治政府,但是法治政府的建設情況還存在問題。行政權力沒有有效的制約和規范,究其原因,是部分官員不尊重法律,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難以形成不僅會損害政府公信力,不利於政府形象的樹立;還會導致人治大於法治,影響法律的權威性,甚至會阻礙法治政府的建設。因此,政府官員嚴格守法,形成法治思維,同時也可以建立監督機制和完善相關的基本法,做到政府行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美國法學家哈羅德·伯爾曼曾經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樹立法律信仰需個人,企業,政府三者共同完成,讓法治成為國人的共識,建立全民的法治信仰,最終實現法治中國。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訪問:公務員考試

❻ 為什麼信仰法律

要實現法治,必須讓公民和政府都信仰法律,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公民的民主政治參與。只有讓公民充分參與立法,法律才能切實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才能迫使政府帶頭守法並成為公民的表率,才能促進反對者對法律的尊重和認同 □張千帆 理性人面臨的「囚犯困境」 眾所周知,法治要求我們不僅制定和執行法律,而且也得信仰法律;否則,法律規定得再好,也只是停留在紙上的「畫餅充飢」,法治還是實現不了,我們也得不到良法所許諾的種種實惠。沒有信仰,制度實踐就無法展開;縱然是良法,人們也有N種理由規避其執行,因為良法雖然對社會最有利,但是在具體適用過程中規避很可能會給特定當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環境保護法不是對社會很好嗎?事實上,良好的環境即便對於污染企業的老闆來說也是好的,誰不願意呼吸更新鮮的空氣、飲用更純凈的水呢?問題是如果老闆要為環保埋單,那麼他在權衡個人得失之後很可能就不幹了。更何況環保不只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許許多多的污染企業都同樣處在一種「囚犯困境」之中:如果只是他一個人不污染,那麼他的工廠要花大成本更新生產設備,但是大家還是照樣排污,環境質量並沒有改善;反之,如果大家都不污染,那麼他一家企業污染也不足以破壞環境,那樣的話他又何不「搭便車」——免費享受別人自覺守法的成果,自己繼續維持低成本生產和排污?因此,無論別人怎麼做,規避法律對於自己都是最有利的;所有老闆都這么想,自然就沒有人願意做自覺守法的「傻瓜」,個個都想方設法規避法律實施所帶來的成本。 不錯,我們是有執法的,納稅人供養政府執法部門的目的也正在於強制執行那些個人不願意自覺遵守的法律。然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環保部門前來執法,污染企業自有全身而退之道。老闆請客美餐一頓,再送上一定數量的「紅包」,很可能就能「擺平」執法者。要知道,執法者也不是鐵面無私的機器,而是有七情六慾的人,他為什麼要一絲不苟地秉公執法?只要單位不知道、領導不追究,他經辦的事情不出引起社會關注的大事,他又何不多得一點好處,對執法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便上升到職業道德層次,執法者多少也處於和老闆同樣的「囚犯困境」:大家都這么做,難道靠你一個人就能把社會管好嗎?既然一次秉公執法救不了環境,一次不執法也毀不了環境,那麼又何必跟別人和自己較真呢? 由此可見,純粹的理性人是不會自覺守法或執法的,法律信仰正是讓我們變成不那麼「理性」的守法者或執法者。如果我們的企業老闆信仰法律,那麼環境保護和勞工保護問題自然都迎刃而解了;如果我們的執法者信仰法律,那麼即便理性自私的老闆們不自覺守法,也可以通過嚴厲懲罰使違法變得不「理性」,從而迫使他們就範。非理性的信仰幫助我們打破理性人面臨的「囚犯困境」,最後實現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勞工保障、禁用童工等理性的社會價值。 如何培育法律信仰 問題在於,如何才能讓我們這些理性人信仰法律呢?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就和宗教一樣,信仰幾乎是「天生」的,我們從小受過的教育、目睹的環境乃至家庭傳統都對我們的信仰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逐漸形成了可能伴隨自己終身的價值觀念。一旦形成,價值觀是很難改變的。因此,一個法治環境顯然更有利於培養守法習慣,人治傳統則正好相反。但是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雞和蛋誰先誰後的兩難問題:在一個人治傳統深厚的社會向法治轉型的時候,法治環境還不存在,公民還沒有養成自覺守法的習慣,自私逃避的行為普遍存在,每個人都套牢在不守法的「囚犯困境」中;法治環境需要守法的公民去締造,而守法的公民則需要在法治土壤里培育出來。這是否意味著人治社會將永遠停留在人治,不可能過渡到法治時代?我們當然也沒有必要那麼悲觀。 如果存在先天的法治環境,法治信仰固然獲得了得天獨厚的土壤,但是即便這種信仰先天不存在,也不是說後天不可能培養出來;否則,世界上第一個法治社會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我們不接受「血統論」、「宿命論」或「上帝選民論」的話,那麼我們就得探討如何培育法律信仰。為此,我們首先要問法律信仰是如何形成的。既然已經脫離了信仰形成階段,成年人是不會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而改變基本成型的價值觀的;無論在道德上如何強調守法的重要性,每個理性人在輪到自己的時候還是照樣感受到規避法律的自然沖動。要克服這種沖動,只有依靠每個人內在的道德力量,讓守法成為個人道德戒條的一部分,讓個人在面臨違法沖動的時候產生愧疚、恥辱和不安。久之,個人在面臨法律成本的時候就不會在守法和違法之間搖擺不定;只要法律並不違背自己認同的基本價值與原則,那麼即便法律對自己不利,每個人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遵守法律。 然而,我們呢?或者說,在什麼條件下,我們才可能信仰法律?我們會信仰納粹時期通過的迫害猶太人的法律嗎?當然不會,因為這些法律在我們看來是非正義的;既然我們的道德觀念從根本上排斥這類不合法的「法律」,信仰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法律信仰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法律本身的實質正義,也只有公正的法律才值得信仰。如果不公正的法律規定並不是偶然個案,而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常見現象,那麼公民壓根不會對整個法律體系產生信任和信仰,我們也沒有理由信仰或要求別人信仰這樣的法律。 更重要的是,實體正義是以程序正義為前提的,不公正的立法程序往往產生不公正的法律。如果立法機構不是經過選舉產生的,或選舉過程存在致命缺陷,或候選人和選民之間不能進行自由和充分的交流,以至立法者不能代表選民的基本利益、不知道選民需要他做什麼或因為欠缺合理機制而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那麼這樣的「立法機構」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不符合社會需要,而社會需要它制定的法律則往往不能及時出台。這樣的法律體系也很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尊重、服從和信仰,法律條文將形同虛設,違法和規避行為比比皆是、防不勝防。 公正的程序本身就帶有巨大的道德威力,而這種力量遠超過政府的強制執行力;一旦法律有廣泛的民意和輿論作為後盾,其道德正當性是任何自上而下的政府命令所不能比擬的。 最後需要有公正的民主立法程序,也就意味著政府的其他權力也受到人民的有效約束。代表民意的立法機構不僅會更有效地制定符合社會需要的法律,而且也會更賣力地監督行政執法。在民意監督下,政府的任何部門都不敢貪贓枉法、為所欲為,而爭先恐後地搶著做依法守法的表率,為人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中國老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其實在任何國家,政府都發揮著一種表率作用。如果負責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政府本身都不守法,普通公民對政府行為乃至重要法律缺乏基本信任,那麼我們又如何讓公民信仰法律呢? 總之,要實現法治,必須讓公民和政府都信仰法律,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公民的民主政治參與。只有讓公民充分參與立法,法律才能切實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才能迫使政府帶頭守法並成為公民的表率,才能促進反對者對法律的尊重和認同——一言以蔽之,才能使法律成為我們尊重和信仰的對象。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國立法進步不小,但是法治進步卻因為執法不力、司法不公而遇到了瓶頸。原因在於我們並不真正信仰法律,而根源則在於民主政治參與仍然受制於種種制度局限。只有消除制度障礙,中國法治才能進步,我們才會真正信仰法律。 (本文摘自《憲在:生活中的憲法蹤跡》,張千帆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❼ 如何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認識和全面推進依法治企

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國家法律法規來治理企業,使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不違版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權
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礎. 依法治企是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管理,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重要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用法律手段維護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依法治企是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促進企業依法經營,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舉措,是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加強科學管理、推進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爭創一流企業、實現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重要前提.依法治企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方向,是現代企業進入市場的保護傘。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從企業的決策者、管理者到職工都應當重視運用法律手段處理企業在改革、改制等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涉法事務。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走依法治企之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就必須堅持走依法治企之路。

❽ 法治信仰的本質是什麼

法治信仰是社會主體對法律治理現象的一種主觀把握方式,是社會主體版依法管理國家和治理社會的經權驗凝結,是社會主體在對法治現象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一種認同感、皈依感和神聖體驗,是調整社會關系進行社會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識形態。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種思想情感和精神寄託。信仰法治意味著法律不是與自己無關的外在強制力量,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不僅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而且是人們進行價值評價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載體。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形式。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信仰處於社會意識的最高層次,統攝其他意識形態。法律不僅是一套行為規則,而且還是自由、民主、正義、安全的制度化價值體系。法治信仰的本質是對法律價值和法治功能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任,是對法律所確立的價值目標和法治所蘊涵的功用效能的始終不渝的追求。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會治理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法治信仰建立在社會交往和社會組織方面的經驗基礎上,在人類法律制定和實施的歷史活動中逐漸地轉化成一種法治文化傳統。人們對法治的信服和尊重,是人類在社會交往和社會組織方面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

❾ 如何樹立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一、加強法治建設,提升整體法制觀念。推進法治建設,首先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引導公民自覺學法用法,使公民在參與法制實踐中堅定法治信仰,學會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國家和個人的合法權利。經過多年的普法、宣傳等法治文化建設,廣大公民的法制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但是法治理念的具體精神還沒有深入骨髓、深入民心。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處於文化層次低、公民法治理念舊的傳統模式,固有觀念限制了公民只注重「守法」,而忽略了「維權」,加上一些法律法規和執法部門工作的嚴重滯後,導致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阻礙了工作的正常開展,使人們對法律的公正性和可行性產生了片面消極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在做好普法宣傳的前提下,兼顧抓好法治文化建設,既要抓公務員隊伍,又要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建設的范圍,通過法律講堂、模擬鄉村法庭等宣傳教育載體,搭建法律直通車、法律宣傳周等渠道,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實踐活動。讓廣大公務員和人民群眾在參與法制實踐中學會法律,提高依法辦事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根據不同對象、人群的需求,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進單位」的法律「六進」活動,建立「城市法治顧問團」、「農村法律援助站」等機制,進一步拓展法律知識普及的覆蓋面,提高整體法制觀念。
二、改進形式方法,完善執法法治意識。公務員隊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進,是解決當前「民事糾紛、社會治安」的關鍵所在。然而當前公務員隊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舊、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數,一些執法者在行政執法中主觀臆斷、方式簡單粗暴,面對這樣的窘境,法治建設這張大網如何發揮實效,值得我們廣大公務員共勉。一是要加強執法隊伍,培養法治思維和法制方式能力。建立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完善廣大公務員執法隊伍學法制度。通過集中學習、法制講座、區別指導等形式組織學習行政法規和與履行職責相關知識,定期開設執法培訓班、執法知識競賽、執法專題討論會,並將學習成績作為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切實提高執法隊伍的整體法治素養。二是要做到以法治法,完善領導幹部執法法治意識。通過強化法治權威和司法公信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制軌道,切實使群眾「信法不信權」、「信法不信訪」、「信法不信關系」,杜絕社會上輕視、無視法治和 「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等無理情況的滋長,真正做到政府懂法、公平執法,百姓知法、自覺守法,形成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圍。
三、推動管理創新,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法規和機制是政府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生的重要前提,我們必須推動管理創新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機制。一是強化行政監督與問責,促進行政公開透明。推行政務公開,把政府的決策、立法、行政和執法過程向公眾開放,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充分運用新聞媒體、網路、廣大人民群眾和紀委進行監督和制約,建立與民聯系溝通的公共事務平台,尤其是社會轉型期人民群眾所關心環保、醫療、養老、拆遷等熱點問題,積極推動公民參與,使他們的合理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法訴求得到充分體現。二是規范工作機制與流程,深化執法行政問責。通過實踐,完善政府決策運行的法規體系,及時修正與實際不符的政策法規,維護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避免「越權行政引起的不合理現象」和「粗暴執法引起的群體性事件」,牢固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觀念,對違法行政導致群眾利益受損的,從嚴追究有關領導責任。

❿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10)法治信仰企業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熱點內容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