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錯誤

道德經錯誤

發布時間: 2022-11-20 15:10:51

1. 道德經的一些問題,求助

3 人贊同了該回答

問題的參考答案:(適當參考,可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
1.以下說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A.仁義禮智B.恭寬敏惠C.清虛卑弱D.和靜清寂(選擇C,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恃)
2.在《道德經》中,下列選項不屬於「反」所具有的含義是
A.相反相成B.禍福相依C.道法自然D.反向思維(選擇C,其餘三個都是「反者道之動」中「反」的具體含義)
3下列不屬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觀點是
A.水不與其他事物爭地B.水柔弱而不爭強C.水善於處下而不爭上D.水可以洗凈自己的污濁(選擇D,D是「孰能濁,徐之以清」的內容)
4.「大國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義是
A.卑鄙齷齪之意B.處在水的下游C.指地位微賤的人D.比喻眾惡所歸的地方(選擇B)
5下列不屬於《道德經》中對於「道」的觀點的是
A.弱者,道之用B.道可道,非常道C.天之道,利而不害D.忠恕之道(選擇D)
6.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所體現出的道家智慧是
A.柔弱勝剛強B.上善若水C.哀兵必勝D.為而不爭 (選擇B)
7下列選項中屬於對《道德經》評價的是
A.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B.「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C.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D.「帝王之上師 臣民之極寶」 (選擇D,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評價)
8.下列有關老子所講「無為」的含義錯誤的是
A.不多為B.不作為C.不妄為D.有所不為 (選擇B)
9.關於道教與道家的區別說法錯誤的是
A.道家追求精神境界,道教追求治國方略B.道家產生於先秦時代,道教產生於漢代C.道家講哲學智慧,道教叫方術養生D.道家創立者是老子,道教創立者是張陵 (選擇A)
10關於《道德經》所講內容,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道德經》是一部講戰爭用兵的書B.《道德經》是一部講治國管理的書C.《道德經》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D.《道德經》是一部講哲學智慧的書 (選擇C)
11動善時的正確意思是
A.海水寬廣、清澈 B.水善於掌握機會C.水能容納萬物D.水給予人好處、利益的同時給人以尊嚴 (選擇B)
12.下文中可以體現老子節儉思想的是
A.物壯則老B.上善若水C.聖人無常心D.治人事天莫若嗇 (選擇D )
13下列不屬於「政善治」的觀點是
A.政善治就是政清如水B.好的政府應該清廉C.好的政府應該公平D.做人要多才多藝 (選擇D.因為D是「事善能」的觀點)
14.下列對《道德經》中的「道」和「德」解釋正確的是
A.「道」就是講事物發展的方向、道路和規則B.道者,物之所得C.德者,物之所由D.「德」就是講事物發展的方向、道路和規則 (選擇A,其他選項都有混淆含義)
15.下列與「反者道之動」無關的詞語是
A.相反相成B.大巧若拙C.大音希聲D.相得益彰 (選擇D)

2. 老子《道德經》:第18章解讀,這不曲解得太嚴重了嗎

【 原文 】

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注釋 】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廢馳,仁義才顯現。(馮友蘭說:「大道廢,有仁義」並不是說,人可以不仁不義,只是說,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義,那是真仁義。至於由學習、訓練得來的仁義,那就有模擬的成分,同自然而有的真仁義比較起來就差一點次一級了。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這個意思。)

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 今譯 】

大道廢弛,仁義才顯現;家庭不和,孝慈才彰顯;國政昏亂,忠臣才見出。

【 引述 】

魚在水中,不覺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氣中,不覺得空氣的重要;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自然不覺得有倡導仁義的必要。等到崇尚仁義的時代,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

某種德行的表彰,正由於它們特別欠缺的緣故;在動盪不安的社會情境下,仁義、孝慈、忠臣等美德,就顯得如雪中送炭。

【 他說 】

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與相關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從前面所說的天道自然,到此,他便提出反對仁義和智慧等的語句。只從文字上看,他是說,中國文化從上古以來,就是一個道,道衰微了,後來的人便提倡仁義道德,結果越強調越糟糕,適得其反。其次,老子也反對智慧。換句話說,知識越發達,教育學問越普及,人類社會陰謀詭詐,作姦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擺不平。接著,他舉出更明顯的理由,「六親不和有孝慈」,在家庭中所謂的六親,那便是父母、兄弟、夫婦,彼此之間有了矛盾、沖突,才看得出來:何者孝?何者不孝?

如果家庭是個美滿的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那麼個個看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特別標榜誰孝誰不孝。如果家中出了個孝子,相對之下,便有不被認同的不孝之子,這其間問題就大了。因此說,六親不和,才有所謂的「父慈子孝」。我們若是深入研究中國文化特別標榜的「二十四孝」,將發現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比如擁有大孝美名的舜,其父母可以說不倫不類,很不像話,充分顯示了舜的父母,是處在一個問題家庭中,是非不斷,非常悲哀,因此舜才成為第一孝子。老子並不喜歡這樣,由於一個人的壞,襯托出另一個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他希望每個家庭都和樂幸福。

「國家昏亂有忠臣」,同樣道理,老子不希望歷史上出太多的忠臣義士,忠臣義士並非好現象。我們歷史上所謂的忠臣,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皆為大家所景仰,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命,連個人寶貴的生命,都可犧牲。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於歷史混亂、生靈塗炭的悲慘時代。一個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難。假使國家風調雨順,永處太平盛世;社會上,大家自重自愛,沒有殺盜淫掠之事,那麼豈不個個是忠臣、人人是好人了嗎?因此,他主張不需特別贊美某人好、某人不得了。

「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便是老子此意,也才是天大的幸福。

老子這幾句話,從字面上粗淺一看,似乎非常反對儒家提倡仁義道德,但有幾點我們必須注意。

第一,老子在世的那個時代,正是春秋時期,社會面臨轉型時的種種變動,一個新社會形態逐漸形成,這中間產生了很多病態的現象。老子在此病態社會中,體會出他的人生哲學,才會有這樣的說法。他的話,乍看起來是唱反調,但仔細研究一下,這正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正面教育。

我們可以另外舉一個反證。例如把孔子作的《禮記》中的《禮運篇》,加以整體研究後,就會發現孔子亦有老子這樣的看法。中國文化素來重視道德的價值,《禮記》中的《禮運篇》已經表達得很清楚。所謂的「德」乃歸於「道」中,德是道的用,道是德之體。而這個道又是什麼呢?老子自己認為道就是自然,但是由遠古到黃帝的時代,人為的一切,已經漸漸不合於道了。

第二,從黃帝以前的遠古史來看,在《列子》書中,假託黃帝本身夢想的文章,便是夢游「華胥國」,這是不是真實的故事,此處暫且不加討論。文中提到,黃帝作夢,到了另外一個國家,那裡到處太平安詳,沒有任何不幸之事,是人類盼望中的天國。這篇「華胥夢」等於中國文化所嚮往的理想國。其他像柏拉圖的「理想國」、莫耳的「烏托邦」,乃至佛家的「極樂世界」、基督教的「天堂」,都是其來有自,反映了這個世間的人類,苦難重重,無時不在斗爭戰亂中,因此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追求另一個幸福圓滿的境界。而老子所謂的大道,正代表了它的內涵與精神。

其實,老子講「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說法,未免失之太刻薄,但這也是愛之心切,所以責之更嚴。孔子在《禮運篇》也講得差不多,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此即儒道二家的態度差別之處,但是道理是相互貫通的。

孔子在《禮運篇》上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人有了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詐,用得好就是大智大慧,用歪了就是老奸巨猾,全在一念之間。因此孔子強調「用人之智去其詐」。而大勇的人,往往氣魄大,脾氣也大。大勇的反面,就是多怒,佛家稱之為「嗔」。假使一個大英雄、大丈夫,沒有暴烈的壞脾氣,那就很可貴了。「用人之仁去其貪」,仁慈本是件好事,但是仁慈太過了,變得婆婆媽媽,待人接物軟塌塌的,心理上難免有一種不自覺的貪戀、執著。因此,能夠保持一片仁慈博愛之心,而無這層貪著之念,那便不會發生不良的副作用了。從這里,我們已可明確地看出,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其意和孔子所講的道理,並無矛盾沖突之處,只是文學的手法不一樣而已。

孔子又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好的、喝好的,以及喜歡男女間的關系,這是人生根本的慾望。「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至於死亡和貧窮痛苦,那天底下的人都害怕,都討厭碰上。所以,「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一個人愛好追求飲食男女的享受,逃避死亡與貧窮的來臨,這是心理現象的根本。但是,「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人的思想、念頭,從外表是很難看出來,也很難測驗得知的。一個人動什麼腦筋,打什麼主意,心地善與不善,只要不表現於行為,有誰會知道?「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一切的好壞,全憑他心念的變化,根本沒有顏色、聲音可資辨別。所有的動機想法都深藏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那麼,「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要把這些人心的根本問題加以整理、統一,使之去蕪存菁,轉劣從良,惡行成善舉,除了「禮」——文化教育外,還有什麼辦法呢?

整個比較起來,孔子代表儒家的思想,與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理上是一貫的。現在再作更進一步的說明。我們中國講「仁義」思想,春秋以前也有這種觀念,但很少刻意提倡。為什麼?那時社會上背情絕義的病態較少。我常說,中國文化里頭,經常提到「孝道」,與世界其他文化相較,孝道是中國特有的優點,其高明可貴之處,無可置疑。但這同時也說明了,這幾千年來,我們不孝之舉太多了,因此孔子才不得不提倡孝道。同樣地,社會上不仁不義的故事層出不窮,所以聖賢們才用心良苦,提供這服「仁義」的葯方,希望社會有所改善。孔子是個文化醫生,他把當時文化中的疑難雜症診斷出來,投以對症的葯石,嘗試解決這些令人頭痛的問題。

老子也是個醫生,但他是研究醫理的醫生,也就是醫生的醫生。他認為儒生們開的葯方,對是對,但是葯吃多了,難免又會出毛病,副作用在所難免。光講仁義道德,說得天花亂墜,有人自然要加以利用,做出假仁假義、欺世盜名之事,結果弄巧成拙,照樣害人。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病態最為嚴重,強調仁義,便最積極。老子身處其境,討厭這種風氣,所以從反面來對症下葯。

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智慧與奸詐,乃一體兩面,一線之隔。聰明與狡猾、老實與笨蛋,根本是息息相關的孿生兄弟。誠實的智慧合於「道」,用之於世,為人類社會謀福造利,那就對了,名之為「德」。道是體,德是用。然而,誠實雖是好事,若是用不得當,那也會適得其反,壞了事情。

老子這段話,干萬不要隨隨便便看過。近幾十年來,我發現有人研究老子,讀了此章之後,不作深入一層的體會,便驟下錯誤的評語說,老子反對仁義,反對智慧,反對作忠臣,反對作孝子。這不曲解得太嚴重了嗎!其實老子並不反對這些,他只是要我們預防其中可能產生的不良作用而已。

每一件事,皆有其正反兩面,我們同時必須考慮到。或者時間久了,思想搞不通,走了樣;或者某一個觀念流行多年,時遷境移,已不合宜,並且流弊叢生,失其原意,這就要懂得《大學》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道理了,此時必須知道變通。所以,老子的思想與《易經》的思想是一樣的,都在一個「變」字。

《易經》有五種學問——「理、象、數、通、變」。「理」是哲學的,《易經》每一個卦,背後皆有其哲學道理。「象」,一件事物,一個東西,都有它本身的現象。比如虛空,也有它的現象,空空洞洞,不可捉摸。每一種現象的發生,必須有其形成的哲學道理。而這「理」和「象」二者,也可以借數字元號來表達、整理。那便是「數」了。「理」、「象」、「數」是《易經》三個根本所在,必得將之透徹研究後,才知道「通」,只知「理」,不通「象」、「數」;只知「象」、「數」,不通「理」,都不行。要樣樣深入,全部融會貫通,方能達「變」,方能洞燭機先,隨時知變、適變、應變。知道變,而能應變,那還屬下品境界。上品境界,能在變之先,而先天下的將變時先變。等到事情已經迫在眉睫才變,那也恰恰只合於變通而已。老子對仁義、智慧所提的這番道理,也屬於變通的一種。

從本章內容收獲了什麼?歡迎發表評論,大家一起交流!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南懷瑾《老子他說》;

3. 任何犯了罪可以逃避懲罰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闡述「道」是天地的本源,宇宙的最高層次就是「道」;以「無」為本,以「有」為用,提倡無為而治。
國學大師-李-冠-論講其還有一種說法,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告訴人們在個人的修身中如何才能達到少私寡慾,在處事方面告訴人們如何達到以柔克剛、不求而得等思想。
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悟出不同的真諦。

4. 老子道德經的問題

1,理由:
1)古文寫就的時候,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後面我們再加的標點符號,地方就不同,也就是說「斷句」不同。
2)「恆」「常」,古代的時候不能隨便提及皇帝的名號,「恆」是漢景帝的名「劉恆」,所以那個時候道德經裡面改為「常」。
3)「也」字。有很多助詞的版本,應該是參照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本。就是說,這裡面你舉的第一句,是漢朝之後的版本;而第二句是漢初的版本。

2,同上1)

3,字的問題,在道德經裡面有太多了。說都說不完的。

老子寫了一本道德經,但是流傳下來,由於古代書寫工具不成熟,加上人為的原因,原來的版本已經不可能確定了。
在76年左右出土的馬王堆漢墓裡面,有兩部道德經帛書,編為「甲本」「乙本」,兩者又有些許不同。

真正要讀道德經,這些基本的東西還是要知道的。
那些白話解讀的,沒什麼價值。最好要涉獵一些學術性質的書,比如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
你會發現註解道德經的世界是多麼的廣闊。

5.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道德經》真的是老子所寫嗎,到底有沒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曾經古老神秘的一本書,真正讀進去,你會感覺奧妙無窮。

《道德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可貴的是,這樣一本上古奇書,並沒有多少生僻晦澀的古文字,整本書行文流暢,文字簡練易懂,實屬難得。

在《道德經》通行本風靡於世的同時,一種質疑的聲音也出現了。那就是,有些人認為:現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並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經過儒家蓄意篡改過的,甚至有人直接說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偽經。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說《道德經》通行本確實存在篡改,那麼老子的原著又是什麼樣的呢?

要揭開事實真相,首先要從《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說起。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身份是一個謎,因為曾經有三個被稱為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實這三個是同一人。先說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時期發音相同,所以,老聃有個別名就是李耳。

至於老萊子,筆者認為他就是老聃。《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萊子者,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養壽也。並且孔子也曾經專門請教過老萊子,從這些資料看,很可能老萊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簡本的《道德經》,就是老子這一時期所寫。因為是老子在楚國時期寫的,當時民風淳樸,仁愛之風盛行,所以當時的老子是並不反對仁義的,這就是為什麼郭店簡本沒有通行本對於仁義的激烈反對的言辭。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關,寫五千言的那個老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斷,因為所有的史料,對老子生平記載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傳》一類神乎其神的傳說。唯一靠譜一點的《史記》,也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並沒有對老子的身份給個最終的說法。而且,當時老子出函谷關所寫的五千言,是沒有名字的,《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起的。

所以,事實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簡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萊子所寫,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關所寫。《道德經》並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礎上,後代道家學者整理而成,經馬王堆的帛書本,發展到現在的通行本。

結論:《道德經》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經》也不是偽經,無所謂篡改。《道德經》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對通行本《道德經》推崇備至,如果質疑通行本《道德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經,真當那些風雲人物是傻子?

有人會說,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麼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於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蟲子一樣形態各異,有的字體已經缺失,如果不修訂,你確定看的懂?既然修訂過,肯定就已經和原著有所不同,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才會有版本的變化,可以說,現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或多或少都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經》經過修改,那麼是否是儒家所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為動機不成立。說是儒家所為,郭店簡本並沒有針對儒家思想的言辭,而通行本是反對儒家仁義的,說儒家篡改,難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這顯然說不通。

所以,有志於修道。或者對《道德經》以及道家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再糾結於版本的不同和差異,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個版本,都是在闡述道法自然這個核心,核心沒有變,也就不要糾結於只言片語的差異。

很多事,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變成謎一樣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已經變成謎的事情上繼續分辨執著,那就難免應了「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應該放下執念,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麼都是道,又豈是些許文字的改變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那些義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責《道德經》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其實《道德經》它就是一本書,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樣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說出來就已經不是道,寫出來更不是,被很多人傳抄更改過就更加不是,《道德經》的意義就是給你一點啟示,讓你轉變思想,轉換思維,讓你醒悟,學會變通,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學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便老子原話原文寫給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怎麼學習《道德經》?怎樣修道,悟道,證道?

很多人學習《道德經》,迷惑於眾多的版本,不知道該從哪一個版本下手,我的建議是,以通行本為主,適當的可以參考下郭店簡本和帛書本。

至於各家註解,可以參考,但不必盲從,包括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註解的也就那麼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是一家之言。學《道德經》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體會和領悟,並結合自身,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道德經》不是道,它只是給你指明方向,那麼道究竟在哪裡?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換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為什麼這么說?很簡單,道法自然。

道是恆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說,道雖然化生萬物,長養萬物,但同時也藏於萬物,一花一草,一塵一土皆有道。道的規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並不能得道,為什麼?被後天的慾望雜念淫滅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慾望,放空雜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樣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體會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見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面怎麼修道呢?

很簡單,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給出了方法: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意思呢?

為道日損,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麼?

放下慾望重重,放下自私猶豫,放下急功近利,從此不再瞻前顧後,行事不再顛三倒四,錯誤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樣一樣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這就是損之又損。

損之又損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以至於無為。無為就是道。

有人會說,我無為了,是不是就一無所有了?當然不是,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憑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你做到了無為,你的狀態就是最正確的,你的行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質規律,符合根本法則。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後,應該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樣都不會少。

6. 道德經:別讓錯誤變得復雜,人生才能及時止損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人生的真正智慧,都是看簡單而又平常的道理,而非是復雜的故弄玄虛。

而人性之中則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總喜歡讓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將本來可以輕易處理的問題,卻因為各種因素而遲遲不願意清除,而導致事情更加惡化,使問題對自己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

比如對於一個犯錯的人,犯錯之後因怨恨而痛苦,因顧及面子而不願改正錯誤,將錯誤遮掩,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將簡單變得更加復雜。

換一種角度來看,如果能用自己的清醒和理智及時止損,避免情緒干擾了問題本身,便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也可以減輕問題帶來的痛苦。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有七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死掉了,這個孩子死掉之後,他並沒有為孩子料理後事,而是帶著自己的家眷搬到了其他地方。

別人看到就特別疑惑的說:「生與死是兩種不同的情節,應該趕快料理後事呀,你為什麼自己要帶著家人離開呢?」

這個愚笨的人就在心裡思量說:「如果不能把孩子的屍體放在家裡,就要料理後事,而料理後事的時候需要用擔子挑著,那麼就需要再殺掉一個孩子,安放在擔子兩頭,保持擔子的平衡,才能順利到達目的。」

於是那個愚笨的人又殺了自己的另外一個孩子,用擔子挑著,將他們送到墓地安葬,人們看到這種行為紛紛取笑,認為這樣的怪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人們總會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一而再,再而三的繼續犯錯。

別因為自己的情緒,讓事情變得更復雜,當你能夠拋開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自己亂找借口的卑劣行徑,用理智去審視這些問題的時候,那麼就能在短時間之內解決問題,為自己及時止損。

但這對於世俗之人來說是艱難的,他們 智慧 用自己看似聰明實則愚笨的復雜思想,去揣摩和思考這些已經即成的事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之後不要在錯上加錯,你那些所謂自作聰明的主觀意向,對事情起不到任何作用,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當你不把一件事情想得太多時,這些荒誕的行為就不會發生,曾經的錯誤就能及時止損。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安於天理和成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不要為自己的錯誤去找借口,當錯誤存在的時候,更不要讓自己的主觀情緒過多的侵入錯誤之中。

人生的一切際遇,都是不同的因素和狀態共同促成的,即便是有些錯誤,也並不一定是自身的問題,所以不要在犯錯之後有太多的負罪感,更不要在犯錯之後,將原因歸咎於某一個層面。

總之,不要想的太復雜,不要讓錯誤變得更加復雜。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能順你的心意,都能非常完美的出現在你的面前,當自己的人生出現錯誤時,一切順其自然,安於天分和常理,順從自然和變化,那麼哀傷歡樂便不能進入本心之中。

避免了主觀情緒的參與,不僅能避開痛苦,還能在短時間之內及時止損,解決掉這個不想看到的際遇。

7.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這些版本的經文你見識過嗎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生前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年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了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為《道德經》,在2500年的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遺失和人為的改動,漸漸地失去了原貌。

8. 道德經歪說:成功弗居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道德經》第二章 成功弗居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成書於公元100—121年。作者許慎認為,有文字而後有五經,今文經學隨意解說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

吾深以為然。現世的諸多《道德經》版本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無論是內容還是文字有較大出入,正應了許慎的觀點。

專家研究認為,帛書《老子》(甲、乙兩本,甲本早於乙本,下葬年代為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是現世《老子》寫本中被後人改篡最少的版本。由於出土時甲乙本均有部分殘缺,肖鋼先生採用了長沙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校勘成帛書《老子》合訂校訂本(校勘原則可參見https://ke..com/item/帛書老子/6370244?fr=aladdin,不再重復)。校訂本【】里的內容為出土帛書無法辨認字,參照長沙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及各本《道德經》取用。

用《說文解字》破解帛書《老子》,我認為這是盡可能避免曲解《老子》真經的最好辦法。但願《說文解字》沒有被後人曲解,也但願校訂本文字保持了帛書文字的正源。兩者缺一,斷不能解讀老子的原旨。

天下人都知道美了,再去粉飾美,是錯誤的(惡,過也)行為;都知道什麼是善,就開始討厭不善(訾,不思稱意也)的了。為什麼呢?美醜、善惡的演化,正如下句說的,恆也,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人不能矯枉過正。

有,是從無中生發出來的。這符合老子一貫主張的」無中生有「的觀點,即無生有,有生萬物。難,是易造成的。一開始做事,我們根本不知道難易,碰到做不下去了,才發覺」難「了。長,是砍短(《說文》:刑,剄也)所呈現的。在砍柴作業中,砍斷一根樹枝,發現周圍其它的樹枝變長了。高,是下的充盈(《說文》:盈,滿器也)。向酒杯倒酒,一開始,酒在杯子的底部,慢慢地酒水漲高了。意(《說文》:從心察言而知意也),是從聲音中領會的。先,是落後產生的。在切肉(《說文》:隋,裂肉也)過程中,一刀下去,抓到肉就有了先後手。這是常態(恆也),是老子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所以,聖人們做事不會像母猴一樣東抓西取(《說文》: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毫無目的性,而是順應天道,順其自然。這里」無為「應作」取之有道,用之有節「解,而不是母猴的胡攪蠻纏,亂作為。

《說文》:直言曰言。整句話的意思是,做事要有章法,說教要留口德。這句話是上句」恆也「現象在說話做事上的啟示。

作物到了自然枯萎(《說文》:昔,乾肉也)後,就要開始考慮(弗,矯也)下季的育秧(始,女之初也);開始瘋長後,就得控制長勢(之,出也),或打頂,或疏枝;結果收成(功,以勞定國也)後,就得安排屯積(居,處也。從屍,得幾而止也)。這反映了老子所處農耕時代的勞動經驗。

成功而弗居,不是功成身退,也不是不居功自擁,而是要鞏固成果,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礎。

只有有了積蓄,才可以考慮去做別的事情(去,人相違也)。民以食為天,只有解決了溫飽,人們才可以分散開來去做其他工作。

小結:通過對這一章節的說文解字,顛覆了對「成功而弗居」的通俗理解,是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但從老子所處的時代來說,這樣的解釋也許更符合《老子》的原意。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人類的科學文化素養絕對無法與今天相比較。老子自己也是一個悟道求道的人,他只能通過耳聞目染來樸素地記錄一些周圍發生的現象,並通過對現象的比較分析,進而梳理出一點點門道來。今天的《道德經》摻入了許多後人的思想,演化出許多大道,是順應不同時代需要而對老子思想的的繼承和發揚。

感悟:世間萬物變化發展都有前因後果,都遵循一定的天道規則。我們不能離了規則,脫了章法,而應該順其自然,做一樣成一樣(成功而弗居),再去考慮另一樣,切忌朝三暮四、隨心所欲。

9. 《道德經》提出"以無為本"哲學理念對嗎

在中國《道德經》雖然有2000多年,可惜,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絕大部份是錯誤的。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是從儒家的角度去解釋《道德經》,這是相當糟糕的事情。把一個明明有哲學、有邏輯的東西變成一個沒有邏輯的東西。

所以為什麼我們中醫到後來理論上沒有什麼發展,發展不了?一直到今天我們的中醫,很多人感覺到我們的理論非常難辦,在技術上我們有進步,但在理論上我們的進步幾乎是停止了。為什麼?我認為這裡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嚴格地遵循《道德經》的理論前進。

我就講一點,現在醫學的中醫醫生,都講的是陰陽五行,《道德經》講的是陰陽三行,我們一走入陰陽五行你的理論就中止了,你沒法再前進了。只有三,才能夠構成活力!三,就是全,三,就是動力。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就舉例,現在基因理論是非常盛行的,但是基因里的理論核心在我們的64卦里頭也已經說明,已經從理論上做出了很好的總結。你看基因構成,它就是陰陽三行,它就是雙螺旋。陰陽三行,就是老子《道德經》理論的核心,就是三生萬物。

大家都知道我寫的一本書,叫《西方哲學死了》。這本書在市面上還有賣,我是研究哲學的,我的大部分時間研究西方哲學,我研究西方哲學的結果就認為西方哲學已經完蛋了。因為什麼呢?因為我發現,我們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比它高明得多。

西方的數理邏輯已經死了,它到了我們的電腦之後,它已經到了底了。因為它達不到「三生萬物」的水平,電腦到目前為止再怎麼了不起,也是我們手上的一個工具。

西方人用二進制構成一種一元論的一個世界,我現在構成一個三元論的一個世界,一元論的世界只能做成我們現在的這樣一種電腦,三元論將來所構成的電腦,是完全可以像人那樣活動的電腦。

所以,21世紀我認為是一個思維革命的時代,而且這個革命的發源地就應該在中國。它所根據的理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理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陰陽三行六度的全新的邏輯,而不是現在西方所說的那種數理邏輯。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真正偉大的思想、偉大的理論在《道德經》之中,如果把陰陽五行轉向陰陽三行,它的前途就是巨大的。我深信我們中醫中葯學,的的確確在世界上是最偉大的醫學。但是這個醫學現在面臨理論上的困境,大家認識到這個困境就好辦了,我們就一定能夠克服這個理論上的困境,打開新的局面,使我們的中醫中葯學走向全世界!它不僅僅只是醫療整個人類心靈、生理,更重要的是給整個人類帶來一種偉大的、思維的、邏輯的方法。

10.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評析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思維絕對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義,甚至陷於排斥感性知識的錯誤。」(《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3頁)張松如先生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並不是老子的一種什麼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張,而是一定發展中的歷史現象在觀念形態上的客觀反映。」「本章正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概括了對『禮』所作的探源與批判,而且是具有相當深刻性的。」「在這剖析過程中,由於受著不得突破的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在所推導的結論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主義色彩,顯示了骸骨迷戀的情緒,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它有關『學』與『道』,有關『日益』和『日損』的辯證思維的光輝。「(《老子校讀》第281頁)「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為」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麼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麼呢?他只是莊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罷了。老子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極高的程度,從哲學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無為」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後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則在於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而占據主動,以達到「無不為」的最終目的。

熱點內容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
刑事訴訟法219 發布:2024-11-20 07:28:08 瀏覽:80
廣東省16個地級市立法權 發布:2024-11-20 07:25:19 瀏覽:98
道德不良行為 發布:2024-11-20 07:10:00 瀏覽: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規 發布:2024-11-20 07:02:52 瀏覽:683
刑法懲罰說 發布:2024-11-20 05:48:45 瀏覽:984
對民法典的實施 發布:2024-11-20 05:47:20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