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快樂與道德

快樂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2-11-20 19:23:03

A. 道德不是我們如何使自己快樂的教條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康德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 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 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 社會現象來把握 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B. 人應該怎麼生活,是按照快樂還是按照道德

人不同於動物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有道德感。
因此,要按照道德律去生活,哪怕你會失去很多!

有兩種事物,我們愈是沉思,愈感到它們的崇高與神聖,愈是增加虔敬與信仰,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C. 道德感低一點,快樂就會多一點

陽光耀眼而熱烈,街道陌生而熟悉。下意識舉手遮住眼睛,擋了擋光線,突然有種「原來我還在地球」的奇怪感觸。

從昨天開始,不知為何,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在說:道德感低一點,你就會快樂一點了。

這個聲音,不斷循環,洗腦般的提醒。洗得多了,倒也算聽進心裡去了。於是,便愈發覺得有道理。

把自己的道德標准降低一點,心裡舒坦一些,人就爽快些。

行走在這個現實世界裡,樹立太高的道德標准要求自己,而這個世界的人大多沒有如你一般,保持在同一標准上。你可以舍我,別人不可以。你便會被這些赤裸人性打傷,失落了。

媒體宣傳著要愛護環境,你不小心掉了一張紙,都慌亂得如熱鍋上的螞蟻。而他們,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隨地丟垃圾。

為了避免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你連各種小請求都不敢提。搭地鐵,安安分分地站在線內排著,他們稍後來的直接推擠著到你跟前,就為了爭先上車。

車上貼著標語:請給有需要的人讓座。於是你便選擇直接站著,有人挺著大肚子上來,他們視而不見,有人下車,有人馬上一屁股擠坐下去,稍微有些擁擠,還可能大打出手。

每每看著這些,你無奈搖頭,同時疑惑:這個世界怎麼是這個樣子的?難道大家都沒讀過書?都不懂素質為何物?

知道的,其實他們都知道的,只是他們很多時候選擇假裝不知道罷了。不知道了,就可以胡來,因為我就是「不知道」啊。

你所想不通的行為,不過是他們在利人與利己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罷了。

這是個勢利的 社會 ,人們做盡利於自己的事情。

紅綠燈太難等,便翻欄桿;垃圾桶就在旁邊,偏咳呲一聲把痰吐在地上;路過小門店,順手牽羊抓點什麼,就賺到了;車上擁擠,但就是不往人少的地方挪一下,管你這一站是上還是下……

你怎麼都可以,只要不觸及我利益。我怎樣都可以,只要我能得到想要的利益。

所以,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適當地進行調整?在面對不同的人時,調整到更為適配的模式:不跟流氓講文化,不跟無理講道理,不跟傻子談天地,不跟瘋子聊大愛。

而當遇到同樣等車規矩排隊、珍惜腳下一草一木、時常憐憫眾人的有素質者,我們再恢復以同等的標准去對待,是為更正確吧。

本自基層,同於基層,便不痛苦了。

自私的人,雖在外人眼裡會被說三道四,但不可否認,他以自己為中心,他有更多的快樂吧。

快樂快樂就好。

這里是微夢小院,收集人間各種情緒包,有淚水有歡笑,有吐槽有思考,給平淡生活加料!歡迎與我一起遇見溫暖,學會溫柔~

D. 如何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欲回望正好相反,它能答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4)快樂與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E. 《道德經》中的快樂是如何體現的

道德經,講清心寡慾,順其自然,自然也就沒那麼多愁苦事可言了。

這和佛家的不必執著,也是一個道理。

還有西方哲學家,叔本華講:
幸福是慾望的暫時停止,也是個這理兒。

下面是我精選的《道德經》中的十五句:
希望您能體會一些真諦:
特別是2、3、4、5條,應該能教給我們如何處生,如何快樂。

其實消除不好的想法,和過分的慾望,本身就是一種恬淡的快樂!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7、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3、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14、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F. 試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社會學概念)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文名:道德;外文名morality作用:增進幸福;出自《道德經》。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道德的事的定義】

道德的事指的是社會普遍認可的、可以增進人民幸福感、促進社會進步的事。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其他定義】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各種文化中的道德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G. 道德與快樂哪個更重要

當然是道德更重要了。
如果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用不道德的方法讓自己擁有快樂,
那不是真正意義的快樂,也不會長久。只有在道德得基礎上的人生,
才是不脫離正軌的人生,不脫離正軌得人生的所得才是真正的所得。

H. 學習,愛,道德,興趣,快樂哪個最重要

知道哪個重要首先看看什麼是快樂?1;快樂的定義是很寬的,並沒有什麼可以定義它。只有你自己去體會才會知道什麼是快樂。當你做善事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當你被人愛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當你考試拿到好的成績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當你做到別人沒做到的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這樣的事情很多的,都是你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你要你自己留意的話,快樂隨處都在的。快樂只是一種感覺,稍縱即逝,而幸福則是一種狀態,相對持久。希望你能快點找到它,抓住它,享受它。2:愛是包容而不是放縱 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 愛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單相思 愛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 3: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4:興趣指興致,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 5: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努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現在你覺得呢

I. 要快樂還是要道德

快樂當然要…如果是那種卑微的,肉體上的快樂,你去追求而跨越了道德禁區,這時候的你肯定是罪惡的,只能說那種事情適可而止,這樣也就沒人容易知道,要做多了就不好說了,到時候多行不義必自弊

J. 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快樂的事情往往都要受到道德的譴責

道德是統治階級定製的,你不道德,說明你沒有足夠的權利

熱點內容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