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對法治的理解

對法治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0-12-17 13:34:40

㈠ 談談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解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內容是在我們國家法制建設的過程中,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當遵循的依法治國、公平正義、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等這些具體理念。前提就是必須堅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下,不能脫離這個實際。我們各項工作要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樹立大局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樹立責任意識。對於審判工作,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最基本的客觀要求,不能單純的就審判而審判,不能把審判工作獨立與社會主義特色建設的客觀實際,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要強調調解,要強調通過調解實現和諧。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觀念。法治理念是人們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實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和觀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法律文化和價值觀念所決定,一旦形成,便相對固化於人們的思想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持久性,有什麼樣的法治理念,就會表現為什麼樣的立法、執法及守法行為。因此可以說,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動的靈魂,決定著法治行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樹立又具有長期性、不穩定性,需要全體政法幹警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與時俱進。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內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二是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人人都要自覺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三是嚴格依法辦事,堅持職權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

執法為民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權為民所用。必須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政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認識,從執法的角度加深對依法治國豐富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進一步加強有助於嚴格依法辦事的各項制度建設,將對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威,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㈡ 個人對法治觀念的認識300字

通過前一點時間的學習,本人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社會建設,
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
堅持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
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
實現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
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維護和實現人
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
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國基本
方略在我省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社會,必須不斷推進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國的理念體現
在各個方面、貫穿於各個環節、落實到各項工作。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執法為民。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法治上的
體現。要確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來自於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
最根本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
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為人民執法、靠人民執法,保證把「權為民所用、情為
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
本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實踐中,要把公平正義作為制
定法律和進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從源頭上防止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出現與擴大,並在執
法、司法活動中堅持合理合法、及時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則,建立保障公平正義的防線;
把公平正義作為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
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

㈢ 談談你對法治文化的理解

我認為你提出的「法治文化」這一命題不夠准確,法治是上層建築,文化內是意識形態。法治是容政體,它反映的是政府執政方式,文化則是反映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法治相對的人治,而文化則沒有相對面,文化是延續順成的,是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它只能短暫停頓,不能倒退(除非人類滅絕)。而統治階級對社會的統治方式是可以倒退的,哪怕是短暫的倒退。

㈣ 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和看法800字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㈤ 如何理解法治

第一是立法,第二是執法,第三是監督執法。

㈥ 談談你對法治與人治的認識

人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是治國方式的不同。人治是領導人治國,法治是法律治國。
法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中國歷史,從奴隸制的夏朝到封建制的秦朝一直到清朝無一不是人治,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依法治國。

歷史上早就有關於法治與人治的爭論.(1)儒家和法家關於法治有不同見解,爭論的核心是實行人治還是法制.儒家主張人治,或稱德治,禮治,認為國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賢明君主或聖人賢人通過道德感化和約束進行治理.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充分論證,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法使人民無廉恥之感,而禮則使人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有了規矩.相反,法家主張要由掌握國家權力的人,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如韓非要求統治者應該"不務德而務法","聖人之治國,不恃人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2)古希臘思想家關於法治與人治也有爭論,爭論的核心是是否實行"良法"之治.他們關於法治的論述,主要是與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龐大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柏拉圖是積極主張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為,如果沒有"賢人政治",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則人類永無寧日;同時,他較為藐視法治的作用,反對將法律的約束強加於"優秀的人".與柏拉圖相反,希臘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體現著理智的因素,並且免除了一切情慾的影響;而人治不能排除獸性的因素,雖然有最好的賢人,也不免會有執政的偏見.在古希臘,還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比較早又相對發達的法治實踐,這就是確立了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從梭倫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憲法",都維護雅典民主制度,它和專制相區別,是由人數較多的統治者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的體制.(3)近代以來,法治與人治之爭,在政治制度領域主要表現為實行民主還是專制之爭,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由於人治將國家治理寄託於一個賢明的君主之上,實際是擁護君主制或寡頭政治,而主張法治的思想家則對於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體下,如果繼任的後嗣是一個庸才,就必然會危害全邦,而在實行法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這一問題."他還說:"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17,18 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是把實行法治還是人治與政治制度,國家體制聯系起來.美國思想家潘恩宣稱:"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應該成為國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更高高地舉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因為惟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統治者,公共事務才是作數的".正是在這些啟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國等國的憲法,首先將法治原則體現在憲法之中,使該原則真正通過法律而貫徹到民主政治的國家生活之中.

㈦ 如何理解「法治」與「法制」

法治,又稱法來律的統治,源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 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 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l)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 ,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㈧ 對「法治」的正確理解

法治,是首先應區別抄與法制的一個概念。
法治,是按照法律治理。秦朝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法治,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法制,是用制度性質的法律來治理,要求1.即成的法律得到了普遍的遵從。2、人們普遍遵從的法律必須是良法。3、良法,就是保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並且不忽視少數人正當利益的法律。

㈨ 談談你對法治,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認識與理解,特別是對依法治國的認識與理解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熱點內容
民法典的個人財產 發布:2024-09-21 01:16:51 瀏覽:116
法治新北方 發布:2024-09-21 00:57:21 瀏覽:453
中級經濟法2019記憶錦囊 發布:2024-09-21 00:16:40 瀏覽:694
公司保本合作法律性質 發布:2024-09-20 23:13:17 瀏覽:523
司法嬌心得 發布:2024-09-20 19:59:46 瀏覽:402
價值取向道德 發布:2024-09-20 19:53:32 瀏覽:903
寺廟更換法人法規 發布:2024-09-20 18:51:31 瀏覽:841
四所法學院 發布:2024-09-20 18:37:34 瀏覽:927
民政局的離婚協議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09-20 18:32:40 瀏覽:322
家司法解釋 發布:2024-09-20 17:37:18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