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德
❶ 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
仁義道德,漢語成語,拼音是rén yì dào dé,意思是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
成語出處: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舊道德標准。
示例:
你說凡是一口仁義道德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戰國策·趙策二》: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
反義詞
豺狼成性 ,漢語成語,拼音是chái láng chéng xìng,意思是像豺狼一樣凶惡殘暴成了習性。形容為人殘暴。出自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
成語出處: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成語用法:用來比喻陰險狠毒的壞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示例:此人梟獍為心,~,誠然王法所不容。(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
❷ 簡論仁義道德
「仁義道德」是一古老而又與時俱進的價值體系。說其古老,是其上承孔孟的仁義思想;說其與時俱進,是任何一個事件,都會在網路放大鏡的作用下,道德屬性都會被無限放大,引發網友的強烈反應。仁義道德之於當今社會,既是最敏感、最廣泛的議題,又是最重要的價值取向和判斷標准。
但我們發現,道德意識的提升,並沒有帶來道德水準的提升,各類社會不良現象層出不窮。似乎對道德的敏感,只是對道德滑坡現象的反應,而並非是後者的出路。人們陷入史無前例的道德焦慮之中,是非善惡,還有沒有標准?是否法無禁止皆可為,除了法律以外再也沒有什麼標准能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正如波蘭詩人辛波斯卡所說:「世界既是一場大荒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謬和玩笑對待之。」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人們把仁義道德高高舉起,又重重摔在地上。對仁義道德的失望,很容易讓人們蔑視一切,放任自我,墜入虛無。
2
但這真的是仁義道德的鍋嗎?其實,未必是道德自身出了問題,因為仁義道德本來就是人定的。歸根結底,是人們對道德的認知出現了偏差。首先我們要明確,何為仁義道德?
《素書》中關於道德的闡述如下: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而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素書中所講仁義道德層層遞進,為古人提供了攀援悟道切實可見的路徑。對於現代人來說:道德可以解釋為源自於特定哲學、宗教或文化的行為准則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標准或原則,也可以源於一個人所相信的普遍價值。道德是一種「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其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准則。作為人類共同生活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對社會生活可以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道德的事可以受到社會普遍認可,可以促進社會進步。
仁義道德的理念,自從我們有意識起,就一直貫穿於我們所受的教育理念當中:仁為仁愛,懷有仁愛之心,無私付出,不求回報。心胸寬廣,能容萬物;義為道義,義氣。重信守義,為朋友兩肋插刀。遇事不退縮,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道是我們所選的人生道路,生活處處皆是是道;德為德行,美德。厚德載物、德位相配,有好的德行,才能承載美好的事物。
道德的理念,看起來似乎很清晰。然而為什麼世界並沒有變成大同,反而處處充滿紛爭?根本原因是,我們忽略了忽略了道德的本質不是文本的,而是融入社會的一種動態實踐。對個人來說,仁義道德落實有賴於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靜止不變的事物,遇到動態的社會實踐,自然就會遇到種種問題。
首先,仁義道德的標準是模糊的。從歷時性的角度來講,此時的道德,到了彼時就成了不道德。比如譬如紂王無道,姬昌起兵伐紂之時,也曾有過猶豫:自古以來,以臣伐君,是為不道。但如果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像太師聞仲一樣一意愚忠,就成助紂為虐。從共時性的角度來講,不同地區的道德標准也不一樣。在西方,洋人見面親吻,但如果在中國依葫蘆畫瓢,恐怕會被送進局子。
其次,仁義道德是相對的。做一件事情,對一方是道德的,對另一方可能就是不道德的。比如說有一個人對別人好,很無私,感受到或者看得見他為別人的付出,人們理解的是好人,但是由於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他自己的家人過得很痛苦,這算不算仁義?再者,出發點是道德的,得到的結果卻可能是不道德的。此類事例比比皆是。
最後,仁義道德,讓人有了比較的標准。有了比較,就有了紛爭。為了爭奪這個名相,甚至不擇手段。更有甚者,把仁義道德本身當成挾持別人的工具。古有曹操以勤王之名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在有漂亮國拿著道德大棒滿世界揮舞,動輒以人權之名干涉別國內政。精緻光鮮的仁義道德,被惡人利用,成了用來謀取私利的骯臟手段。
綜上可以看出,人為制定的仁義道德是靠不住的。活在當今社會上,遵紀守法,融入社會秩序。但如果死守道德,就無異於給自己裹小腳,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困擾。作為修行人,目的在於突破自我,就更不能隨波逐流、人雲亦雲。老子就曾說過:「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莊子也強調外化而內不化,外部和光同塵,內部卻要守住自己的本心。那我們應該依照何種標准來作為呢?
3
老子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不為。上仁為之而無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意思是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實際上達不到德。上德之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之人強調作為而無以能為。在老子看來,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道演化而來,而德是我們從道獲得的屬性。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而真正的上德,並不來源於外界的標准,而是來源於我們自身。正如佛家所言「本來具足」、「眾生皆有佛性。」古希臘哲學家、犬儒主義的代表人物安提西尼認為:美德是自足的。外在傳統道德規范壓制人性,而道德自由在於順從自然。近代王陽明更是倡導「致良知」。東西方的聖哲,在關於道德的解釋上,達成了一致。
《道德經》中所倡導的我們生來具足、不必外求的道德,與世俗意義上的仁義道德相比,具有很大不同。首先,它不具有歷時性和共時性。「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萬物變而它卻恆定不變。其次,它是萬物的母體,生養萬物,卻與萬物沒有利害關系。「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再者,他又是無形無相的。我們不能通過可見的標准去把握它,更不可能利用它去干涉、約束別人:「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犬儒主義的問題在於沒有一個判斷是非客觀標准,最終很容易倒洗澡水連孩子一塊倒掉,步入虛無的泥沼。而老子卻用了水、嬰兒、山谷、玄牝等種種生動的物象來比喻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同時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清晰的問道之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有其自身的軌道,可以說有自身的規律,只要按照這些規律生存,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就能在宇宙中體現自身更大的價值,這就是合道生存的重要性。
反者道之動。當我們回過頭來,站在道的高度去看世俗間的仁義道德,就會有了不一樣的認知。仁」可以拆成兩個字,就是「人二」,二代表一陰一陽,世界是先天一炁所生,由道演變而來,同時也少不了一陰一陽平衡,天地也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如果滋養萬物的同時造成災害,就不是真正的仁義和善良。「義」可以理解為真實、實踐。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基礎上實踐、證明,不假仁假義,不欺騙自己,也不要被框架,做最自然的自己。「道」為宇宙本源,道雖生萬物,但卻不是刻意有為之,道法自然,說明一切都是自然循環的。「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大道本無形,無窮無盡、運轉不停;「德」可以理解為是格局,在道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發展,回歸初心、做好自我。德也是道的外在表現,為運轉不停的道做一個清晰的定位。
總得看來,(丹台接引)如果不去遵循自然、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道德,而是一昧的墨守成規,試圖用各種「名」解釋中華文化所存在的價值,以善惡評判標准,以善心做為標准,這並非真正的仁義道德。只有發自內心的感受大愛,樂於幫助別人,才能更好地修行,如果單純的只是為了行善而行善,修行就是去了意義,當然也難於修成。正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作為修行人想要突破自己的格局,更要效法真正的道。正如《易經》所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不用擔心道不可得,萬物皆從道而來。拋卻自己的感官,用心去體悟大道。人心死,道心活,則先天一炁自然從虛無中來。既然得道,萬事萬物自然就有了答案,就可以像聖人那樣「抱一為天下式」。
❸ 有關仁義道德的名言
1、多虛不如少實。
2、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3、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4、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
5、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6、人背信則名不達。
7、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8、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9、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10、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11、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12、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13、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14、欺人只能一時,而誠實卻是長久之策。
15、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16、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17、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18、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更多關於有關仁義道德的名言,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3ae81161609305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❹ 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仁義道德[rén yì dào dé]
【解釋】: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出自】:唐·韓愈回《原道》:「後之答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示例】:你說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❺ 仁義道德
《大學》中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意思是,講仁義道德的人,善於用財物去幫助別人,自然會得到大家的擁戴;
不講仁義道德的人,只知道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去搜刮財富,最終一定會招來殺身之禍。
世事洞明,唯有仁義道德方能長久。
❻ 什麼叫仁義道德
仁義道德,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仁義:仁愛和正義。現在多用於貶義。
出處 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魯迅《狂人日記》3:「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這里指吃人的封建禮教)
示例 你說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竭力為您解答,希望給予【好評】,非常感謝~~)
❼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句子都很熟悉吧,在不同類型的文章里,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你所見過的句子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1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斷的鞭笞著人們。——蒙田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晁補之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三國志·魏志·何晏傳》
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揚雄
義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劉向
幸災不仁,乘危不武。——《明史》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後漢書》
至仁不為恩,至義不為功。——姚瑩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蘇軾
為己重者不仁,好廣積者不義。足恭者無禮,貪名者無智。——林逋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丘
譽人而人亦譽之,則是自譽矣;毀人而人亦毀之,則是自毀也。自譽,仁之賊也,自毀,義之賊也。——姚瑩
行大義然後可以弭大謗。——《宋史》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王建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韓非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篇》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孔子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吳敬梓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2
1. 者安仁,知者利仁。 ——《論語·里仁篇》
2. 人世間的煊赫光榮,往往產生在罪惡之中,為了身外的浮名,犧牲自己的良心。 ——莎士比亞
3. 良心是守護個人為自我保存所啟發的社會秩序的保護神。 ——毛 姆
4.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孔 子
5. 良心才是我們惟一不可收買的至寶。 ——菲爾丁
6. 良心是最佳的決疑者。 ——羅曼·羅蘭
7. 善的光榮是在他們的良心中,而不在人們的話語里。 ——托爾斯泰 幸災不仁乘危不武。 ——張廷玉
8. 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脫睛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變別人的心意。 ——卡耐基
9. 惟一真正的責任,就是走向你自己的潛力,走向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覺知,然後按照這樣來行動。 ——佚 名
10.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王守仁
11. 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韓 嬰
12.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論語》 萬事莫貴於義。 ——《墨子》
13. 良心是神作為惟一的審判官能進去的神對的宮殿。 ——拉姆奈
14. 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 ——《後漢書》
15. 良心是信念的感情哨兵。 ——蘇霍姆林斯基
16. 良知是什麼?是未知世界的指針。 ——雨 果 大仁不仁。 ——《莊子》
17.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18. 良心不是兒戲,誰能使一個人開脫掉自己良心的責備呢?良心是每個凡人的上帝。 ——米南德
19. 良心!你是善與惡的萬無一失的評判者。 ——盧梭
20. 良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他人意見的預告。 ——亨利·泰勒
21. 每個人都必須按自己心靈的良心來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使良心屈從於信條,或理念,或傳統,甚至是內在沖動,那是我們的墮落。 ——勞倫斯 白日精心幹事務,但勿作有愧於良心之事,俾夜間能坦然就寢。——托馬斯·曼
22. 對人民來說,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來說,惟一的權力是良心。——雨 果
23. 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 ——麥克萊
24. 兩個良心絕對不會一模一樣。 ——蕭伯納
25. 約束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的良心。 ——佚 名
26. 在人世間,要幸福只有一條路。不是懷著大公無私的良心,便是完全不懷良心。 ——奧格倫·納休 在這個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為公平。 ——笛卡兒
27. 良心是人生的根本。——雷 利
28. 良心自問正當的,對流言一笑置之。 ——奧維德
29. 良心是公正廉潔的法官。 ——拉蒙納斯
30. 如果你沒有良心,先得把心革新。 ——諺語
31. 使人做自己舉止行為的最嚴厲的評判者的力量是什麼?是良心,它成為行為和理智的捍衛者。 ——蘇霍姆林斯基 啊!良心!良心!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高爾基
32.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馬克思
33. 任何大人物的章飾,無論是國王的冠冕、攝政的寶劍、大將的權標,或是法官的禮服,都比不上仁慈那樣更能襯托出他們的庄嚴高貴。 ——莎士比亞
34. 良心的法則,我們自詡為出自天性,其實卻源於風俗。 ——蒙田
35. 沒有良心的人,等於一無所有。 ——拉伯雷
36. 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 ——吳敬梓
37. 喪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沒有才智更糟。 ——愛·揚格 在這個世界上,良心應該更大於天才。巴爾扎克說:良心比天才更難得。良心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反應。 ——弗洛姆
38. 凡是對真理沒有虔誠的熱烈的敬意的人,絕對談不到良心,談不到崇高的生命,談不到高尚。 ——羅曼·羅蘭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3
1、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 愛因斯坦
2、人類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 —— 拿破崙
3、道德是真理之花 —— 雨果
4、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 —— 布萊希特
5、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6、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 —— 論語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孔丘
9、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春秋)管仲
10、君子患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11、我所謂共和國里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鳩
12、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尚書周官》
13、有真道德,必生真膽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 宣永光
14、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惟德揚名,可以不朽。 —— 曹丕
15、唯寬可以寬人,唯厚可以載物。君子以厚德載物。 —— 易傳
16、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17、德性不是自製不為惡,而在不願為惡。 —— 蕭伯納
1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道德經》
20、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21、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 羅素
22、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 —— 禮記
23、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四》
24、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 孟子
25、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荀子〃榮辱》
26、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坤》
27、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28、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聲,就是因為它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犧牲。 —— 康德
29、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 —— 狄德羅
3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之。 —— 陳壽
3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
32、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4
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2、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3、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1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6、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8、過,則匆憚改。
19、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0、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2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22、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2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2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25、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26、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5
1.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2.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3.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4.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5.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7.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9.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1.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2.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3.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14.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15.大義滅親。——《左傳·隱公四年》
16.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7.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18.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0.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在聖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
23.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淮南子·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才可以算作正直。
24.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泛論訓》
25.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
26.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7.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28.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29.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30.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31.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32.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賞罰》
3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34.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35.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6
1、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3、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4、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5、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6、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8、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9、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10、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11、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12、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13、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14、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15、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16、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1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18、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9、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20、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1、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2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3、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4、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25、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26、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2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28、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7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2、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
3、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5、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9、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13、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4、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1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16、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1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8、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19、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20、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21、聞人之謗當自修,聞人之譽當自懼。胡居仁
2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23、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24、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5、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2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27、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28、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❽ 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仁義道德的意思是什麼
1、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仁義:仁愛和正義。
2、仁義道德,讀音 :[rén yì dào dé]
3、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舊道德標准
4、造句:他滿口的仁義道德,卻專干壞事。有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其實是偽君子
5、仁義道德「出自韓愈的《原道》,該書是韓愈的一篇著名哲學論文,主題是反對道家與佛教,提倡儒學。從古至今大凡論述儒學者好將儒學之道解釋得深奧莫測,藉以表示學問的高深。韓愈則深入而淺出,只從衣、食、住說起,去透析仁義道德,令人不甚費勁卻已理解。
❾ 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
仁義道德 發音 rén yì dào dé 釋義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仁義:仁愛和正義.
❿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關於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格言都不陌生吧,格言可以用來鞭策自己,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信心。究竟什麼樣的格言才是優秀經典的格言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1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斷的鞭笞著人們。 ——蒙 田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晁補之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國志·魏志·何晏傳》
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 ——揚 雄
義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劉 向
幸災不仁,乘危不武。 ——《明史》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後漢書》
至仁不為恩,至義不為功。 ——姚 瑩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蘇 軾
為己重者不仁,好廣積者不義。足恭者無禮,貪名者無智。 ——林逋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 丘
譽人而人亦譽之,則是自譽矣;毀人而人亦毀之,則是自毀也。自譽,仁之賊也,自毀,義之賊也。 ——姚瑩
行大義然後可以弭大謗。 ——《宋史》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 ——王建
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 ——《韓非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論語·里仁篇》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孔 子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 ——吳敬梓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2
窮鳥入懷,仁人所憫。 顏子推
求在我者,仁義禮智;求在外者,富貴利達。 胡達源
精於義者,眼界大心地平;徇於利者,眼界小心地險。 胡達源
無論哪個法官都不會比一個人的良心更了解自己。 雨 果
每個人的良心就是為他引航的最好向導。 司各特
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裡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毛 姆
誰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康 德
良心平靜,在雷聲中也睡得著。 托馬斯富勒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 德
一個人所處的荒謬的也是悲劇性的處境就是:當他最需要良知時,良知卻最軟弱。 弗羅姆
要努力讓你心中的那朵被稱為良心的火花永不熄滅。 喬華盛頓
忠孝仁義,德之順也;悖傲無禮,德之逆也。順者福之門,逆者禍之府。劉 晝
博愛之謂仁。 韓 愈
有人使缺點變得要愛,有人使美德難堪貶值;而良知絕對會告訴你本能是對錯的。
智可以微謀,仁可以托財。 《呂氏春秋》
昧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馬丁路德
僅僅一個人的良心比所有的堅固要塞更安全。 艾匹克蒂塔
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先從別人開始。 狄更斯
智慧不屬於惡毒的心靈,沒有良心的科學只是靈魂的毀滅。 拉伯雷
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 子》
仁人無敵於天下。 《孟子盡心下》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禮記儒行》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論語公靈公》
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戰國策燕策三》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而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匈匈也輟行。《莊子天地》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劉 安
君子見人之困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困則幸之。 韓 嬰
一個人受到良心的譴責,即使有公眾的支持,心靈也不可能得到安寧。高尚者無論走到何處,身邊總有一個堅強的捍衛者,那就是良心!寧以義死,不敬幸生,而視死如歸。 歐陽修
惟仁德才能永遠屹立不搖。 荷 馬
良心盡管它不依存於理性,但沒有理性就不能得到發展。 盧 梭
我活在人間只有一次,所以只要能為任何人做好事或能表示仁愛之心,我會即刻去做。我既不會拖延,更不會忽略,因為我知道生命對我只有一次。格雷利希
對所有人來說,良心就是上帝。 米南德
智人不詐,仁人不黨。 《國語晉語六》
比海更宏偉的是天,比天更宏偉的是良心。 雨 果
良心是靦腆的,它喜歡幽靜,世人一吵鬧就會使它害怕。 盧 梭
仁者榮,不仁者辱。 《孟 子》
仁不異遠,義不辭難。 《漢書》
去不仁則仁存。 程顥、程頤
君子篤於義而薄於利,敏於事而慎於言。 陸 賈
名譽是表現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隱藏在內的名譽。 叔本華
在愛心稀少的地方所犯的過錯就越多。 羅威爾
良知:一種細微的,平靜的聲音,它讓少數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誅暴必用武。章太炎
人們將永遠賴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嚴。 蘇霍姆林斯基
青年人陷於不義的時候,不敢對良心的鏡子照一照,成年人卻不怕正視,人生兩個階段的不同完全在於這一點。 巴爾扎克
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
千秋龜鑒示興亡,仁義從來為國寶。 張映斗
仁者無敵於天下。 《孟子》
求仁而得仁,寧怨填溝壑。 文於祥
君子能仁於人,不能使人仁於我;能義於人,不能使人義於我。 《魯連子》
多欲虧義,多憂害智。 劉 安
人如果沒有良心,哪怕有天大的聰明也活不下去。 高爾基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3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斷的鞭笞著人們。 ——蒙 田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國志·魏志·何晏傳》
義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劉 向
一顆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恆的筵席。 ——誇美紐斯
當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時候,良心的聲音就會在心靈中占據統治地位。——蘇霍姆林斯基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晁補之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 ——《韓非子》
仁生於歉,義生於豐,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論語》
沒有良心的知識,會毀滅人的靈魂。 ——布拉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軻
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艾迪生
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蘇霍姆林斯基
良心始終是不顧一切人為的.法則而順從自然的秩序。 ——盧 梭
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 ——揚 雄
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
仁者莫大於愛人。 ——《禮記》
極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屬於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覺醒就是靈魂的偉大。——雨 果
幸災不仁,乘危不武。 ——《明史》
寡廉鮮恥的人是不會有良心的。 ——托·富勒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蘇 軾
當你感到自己是一個人時,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馬丹·杜·加爾
人須有自信之能力,當從自己良心上認定是非,不可以眾人之是非為從違。——章太炎
人可以由虛榮心知道什麼是榮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麼是正義。 ——蘭 多
好良心是柔和的枕頭。 ——雷伊
至仁不為恩,至義不為功。 ——姚 瑩
仁以為己任。 ——《論語》
大仁之極,而大勇生焉。 ——譚嗣同
不求有天使和牛馬的懿德,只求有人的良心。 ——蒙 田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後漢書》
再沒有比自身良心的審判更痛苦的審判了。 ——田德里亞科夫
有兩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良心和美名。 ——喬 叟
道德的損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4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論語·里仁篇》
人世間的煊赫光榮,往往產生在罪惡之中,為了身外的浮名,犧牲自己的良心。 ——莎士比亞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孔 子
對人民來說,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來說,惟一的權力是良心。——雨 果
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 ——麥克萊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馬克思
任何大人物的章飾,無論是國王的冠冕、攝政的寶劍、大將的權標,或是法官的禮服,都比不上仁慈那樣更能襯托出他們的庄嚴高貴。 ——莎士比亞
良心的法則,我們自詡為出自天性,其實卻源於風俗。 ——蒙田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良心自問正當的,對流言一笑置之。 ——奧維德
良心是神作為惟一的審判官能進去的神對的宮殿。 ——拉姆奈
兩個良心絕對不會一模一樣。 ——蕭伯納
約束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的良心。 ——佚 名
良心不是兒戲,誰能使一個人開脫掉自己良心的責備呢?良心是每個凡人的上帝。 ——米南德
良心!你是善與惡的萬無一失的評判者。 ——盧梭
良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他人意見的預告。 ——亨利·泰勒
每個人都必須按自己心靈的良心來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使良心屈從於信條,或理念,或傳統,甚至是內在沖動,那是我們的墮落。 ——勞倫斯
良心是公正廉潔的法官。 ——拉蒙納斯
如果你沒有良心,先得把心革新。 ——諺語
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 ——《後漢書》
良心是信念的感情哨兵。 ——蘇霍姆林斯基
良知是什麼?是未知世界的指針。 ——雨 果
大仁不仁。 ——《莊子》
啊!良心!良心!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高爾基
沒有良心的人,等於一無所有。 ——拉伯雷
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 ——吳敬梓6
喪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沒有才智更糟。 ——愛·揚格
白日精心幹事務,但勿作有愧於良心之事,俾夜間能坦然就寢。——托馬斯·曼
在人世間,要幸福只有一條路。不是懷著大公無私的良心,便是完全不懷良心。 ——奧格倫·納休
在這個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為公平。 ——笛卡兒
良心是人生的根本。——雷 利
在這個世界上,良心應該更大於天才。巴爾扎克說:良心比天才更難得。良心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反應。 ——弗洛姆
凡是對真理沒有虔誠的熱烈的敬意的人,絕對談不到良心,談不到崇高的生命,談不到高尚。 ——羅曼·羅蘭
良心的覺醒就是靈魂的偉大。 ——雨果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於正義的淪亡。 ——郭沫若
良心才是我們惟一不可收買的至寶。 ——菲爾丁
良心是最佳的決疑者。 ——羅曼·羅蘭
善的光榮是在他們的良心中,而不在人們的話語里。 ——托爾斯泰
幸災不仁乘危不武。 ——張廷玉
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脫睛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變別人的心意。 ——卡耐基
惟一真正的責任,就是走向你自己的潛力,走向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覺知,然後按照這樣來行動。 ——佚 名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王守仁
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韓 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論語》
萬事莫貴於義。 ——《墨子》
仁義道德的人生格言 5
1.仁義值千金
2.仁義長,財義段
3.仁義廉士,窮不改節
4.仁義之師,秋毫無犯
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6.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7.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8.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9.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看有錢家
1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5.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