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盈谷
① 關於諸葛亮故事還有哪些
一,佤族歸順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二,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諸葛亮 - 簡明歷史傳記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諸葛亮 - 簡明演義傳記
人稱卧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鬼神不測之機。劉皇叔三顧茅廬,遂允出山相助。曾舌戰群儒、借東風、智算華容、三氣周瑜,輔佐劉備於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更取得荊州為基本。後奉命率軍入川,於定軍山智激老黃忠,斬殺夏侯淵,敗走曹操,奪取漢中。劉備伐吳失敗,受遺詔託孤,安居平五路,七縱平蠻,六齣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手搖羽扇,運籌帷幄的瀟灑形象,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心中「智慧」的代名詞。
② 華山的人文景觀是什麼
1.地理位置: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山體形態: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其歷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億年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 36 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系。
2.華山文化: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華山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
鏈接: https://pan..com/s/1_FGsKQWRbcImbm9Wd78kWA
③ 快來看看,給我一個標準的答案,我以重謝。
經典名句----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重 義
12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2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26.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12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30.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31.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3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3.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34.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尚 勇
135.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36.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137.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0.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141.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43.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
好 學
1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4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4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4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並且聯系實際進行思考。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於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62.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163.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6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審 勢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17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64章
173.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管子•形勢解》
174.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1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後句)
17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17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17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180.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18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凡事如果能預先充分准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182.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夠在禍患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預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5.前車覆,後車誡。——《漢書•賈誼傳》
18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18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18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1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19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191.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求 新
19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系辭上》: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才是大德。
19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 ——《宋史•王安石列傳》
197.德貴日新。——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98.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200.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201.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0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20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勤 儉
204.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
205.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206.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208.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20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21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2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21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列傳》
21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217.大義滅親。——《左傳•隱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在聖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
225.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淮南子•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泛論訓》
227.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
228.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2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230.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231.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賞罰》
23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34.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235.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23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237.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務 實
23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240.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24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荀子•性惡》
243.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
244.君子強學而力行。——楊雄《法言•修身》
245.實事求是。——《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246.百聞不如一見。——《漢書•趙沖國傳》
24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248.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王充《論衡•薄葬》
249.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俗嫌》
250.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251.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④ 推薦基本好書看看
好書推薦:超好看的晉江小說
斗佛(此文看到我要笑死了···值得一看)
作者:路飛的小豬
內容簡介
悟空總是懶懶的,漫不經心的笑。而佛的笑有如蓮花。那天,佛問悟空,你以為你真的是石頭裡面蹦出來的嗎?原本以為今何在的《悟空傳》已經是改變西遊記改得最通俗又有意義的一部了,看了《斗佛》才知道什麼叫天外有天。《悟空前傳——斗佛》集搞笑與有意義於一身的功力,路飛的小豬真是天下第一人……
一場曠世的愛戀。換來如來終於成佛。當他轉身的一剎那,佛祖左眼流淚,右眼流淚。揮手告別紅塵,走向菩提,那一滴血從此封印塵緣愛戀,孫悟空就是如來塵封的過往?而那株空山上的忘憂草,是如來所愛女子的靈魂嗎?佛與魔之間,真的永遠沒有和平?
九州·華胥引(三生三世的作者寫的,很好看,強推···)
作者:唐七公子
鞋子傾軋過落葉枯枝的微響由遠及近,停在我的身邊,一雙手臂將我凌空抱起,鼻尖傳來清冷梅香,可想像星光璀璨,靜夜無聲,滿山盈谷的,那是二月嶺上梅花開。
我最近喜歡的作家有蜀客,夢魘殿下,花玖玖,小孩你過來,妖舟,樁樁,樂小米,凌洛一···
蜀客,重慶人,興趣廣泛,自小喜歡看書寫作,尤愛武俠小說,2007年開始寫穿越言情系列,正嘗試武俠懸疑言情等多元素綜合體結構的小說創作。作者其多數作品在晉江原創網連載,其中小說《穿越之武林怪傳》《落月江湖》《千金散盡還復來》《穿越之天雷一部》《落花時節又逢君》》《天命新娘》《重紫》已出版。
夢魘殿下,於2009年3月在晉江文學網寫小說。發表作品:《曾經有座公寓》、《雷虐聯姻》、《鹿鼎如此多嬌》、《三王一後》、《高攀低就》、《開門見夫》現已出版:《三王一後》、《高攀低就》(網路原名為《翻滾吧,媳婦》,出版改名為《神馬都是浮雲》)
十二律(搞笑的···)
作者:凌洛一
皇室律令第一條:國師說的都是對的。
第二條:如果國師有錯,請參照第一條。
上榮國有兩寶,美少年國師與廢柴皇帝。
在十二眼中,國師師傅才是個寶貝,至於那廢柴皇帝……
從哪裡來還回到哪裡去算了……
一品美色(好看的穿越文)
作者:凌洛一
穿越之後的狗血生活
眼神不好,被坑過一次爬出來繼續走自己的路,只是心裡記住了屁股的疼。
但是屁股畢竟不是腦袋,有時候會供血不足。
摔壞的究竟是腦袋還是屁股?
事實證明,都壞了……
輕松為主,虐為輔。
夢魘殿下的《開門見夫》,很好看,推薦給你
一隻英俊的大公雞愛上了一隻丑小鴨,頂著重重壓力,承受暗戀的折磨,有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去告白了,結果悲劇發生了……雞同鴨講,人家根本聽不懂啊哈哈笑死本大爺了,果然連雞都要學習一門外語……全劇終選自夢魘殿下的《開門見夫》
夢魘殿下的《開門見夫》很好看,
什麼叫壞男人,就是睡了一個好姑娘。一睡就一陣子。
什麼叫好男人,就是睡了一個好姑娘,一睡就一輩子。
易袖是個好姑娘。
她向手裡的觀音符許願:「觀音娘娘啊請賜我一個好男人。」
觀音娘娘邪魅一笑。
其實她是送子觀音來的……
內容標簽:都市情緣 虐戀情深 契約情人
搜索關鍵字:主角:易袖 ┃ 配角:葉清明,陸銳,萌系畫師,小刀等 ┃ 其它:萱萱神獸,小狼
天上有棵愛情樹 作者:樁樁(永夜的作者)
唐淼:「做神仙飛來飛去倒是方便......可是我有恐高症啊!」
西虞昊:「水煮魚是什麼玩意兒?回鍋肉是什麼東西?哪家的仙不吃奇草靈果?難不成仙宮里還要養幾頭凡界的腌臢豬?」
凰羽:「我終於......種出辣椒了!」
暮離:「咱下凡吃去!」
唐淼:「其實我還是想當個凡人。」
內容標簽:穿越時空 幻想空間 情有獨鍾 歡喜冤家
搜索關鍵字:主角:唐淼 ┃ 配角: ┃ 其它:樁樁
絕艷書(很好看的武俠小說,女性言情為主)
作者:白衣郎
師娘:"舒兒,你要記住,為人可以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但是絕對不能不風雅."
江舒雪:"為啥?"
師娘:"忠孝仁義乃浮雲耳."
於是,她搖了搖手中素紙扇,對眾人嫣然一笑:"在下江舒雪,見過諸位"。」
「根據江湖成名定律,想成大俠,首先要有個好出身。譬如我,就有一對頗為拉風的爹娘。」
他倚在樹上啃著燒雞,一臉得意。
「哦……沒看出來。」樹蔭下洗衣的少女沉思片刻,果斷的搖頭,「據我推斷,你其實很可能是月黑風高酒後亂X的結果。」
江湖傳說中的她,劍術飄逸,風采無雙,然而,誰又知道,武煙閣主,也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少女。
那時,江南的柳絮正飛舞,而她打馬而過,青蔥年少
內容標簽:天之驕子 歡喜冤家 江湖恩怨 競技
搜索關鍵字:主角:江舒雪 ┃ 配角:雲瀟,謝天驕,其他 ┃ 其它:萌物,武煙閣
都市妖奇談 作者:可蕊(很有趣,新穎····很多值得深思的)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一種叫做「大都市」的東西開始出現在這個地球上。
在那裡的大樓高聳,那裡有如同迷宮般的道路,那裡即使在夜晚也亮如白晝,那裡居住著各種各樣的人類,依靠這個城市生存,自身也成為這個都市運作的動力。可是人類也許不會想到,他們每建造一棟大廈,每鋪設一座高架橋,每多亮起一盞徹夜不熄的燈光,就會有多少自然環境因此而被損壞,有多少其它生物失去家園,使它們抑起頭來時,再也無法看到熟悉的星空。人們也許永遠不會關心它們將何去何從,但是生命是很頑強的,為了生存下去它們會強迫自己去適應新的環境,適應人類,適應這樣的都市。
人類也許永遠都不會發現,正在和他們分享這個城市的不僅僅是野狗、野貓、鳥雀或者昆蟲而已,還有一些聰明的利用人類外表隱藏在人類之中的「生物」,它們或者出於善意,或者出於惡意,它們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為了生存,為了捕食,為了進化……
城市大了,什麼樣的生物都可能會有……
內容標簽:靈異神怪
搜索關鍵字:主角:周影,劉地,火兒 ┃ 配角:瑰兒,南羽,林睿 ┃ 其它:妖怪,都市
《吸血伯爵的賭局》作者:木衣
說明:
我有溫潤的嘴唇,我有這種妙術,
能在床幃深處將一切道德心消除
在情慾的世界中,我長袖善舞
當我將羞怯而又放盪、脆弱而又堅實的胸脯
任人噬咬
連天使也無能為力,昏厥於床鋪
為我而被打入地獄!
---------------------摘自「吸血鬼的化身」波特萊爾<惡之華>
一個留學的中國少女,一個半毀容的吸血鬼,一段離奇的經歷,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一看
Blood X Blood(好文,很喜歡此作者)
作者:妖舟
BL9527年,一個在宇宙里漂泊了上萬年的冷凍箱在血族統治的薩恩星球上解體。
裡面驚現面色紅潤氣血不錯的人類少女一枚!
血族長老翻遍宇宙生物典籍,終於確定:
此物為2012年毀滅的某名為地球的藍色行星上的倖存物種一隻。
糟糕的是,這是最後一隻。
更糟的是,這只聞起來,是如此的好吃……
於是——【可食用人類少女】高大胖+【垂涎三尺隨時准備啃之的】血族 = 每日一囧的多物種混居記事
魂禁◎白發小新娘(好看····)
作者:|夢涵|
從前世走到今生,想說的一句話,卻似永難開口,難以開口的,我想說:可以嗎?活在我的視線里,陪著我,永不分離……
內容標簽:前世今生 陰差陽錯 青梅竹馬 重生
搜索關鍵字:主角:靈,帝君,鳳帝,雲凰 ┃ 配角:林妃,栗王子,吳王世子,明相,細奴 ┃ 其它:永生的愛
深愛(為數不多的喜歡的現代文)
作者:夢相隨
一個華麗的愛情故事,其中還滲透著一些生活的感悟
內容標簽:豪門世家
搜索關鍵字:主角:蘇凌君,葉峻彥 ┃ 配角: ┃ 其它:
將軍在上,我在下(很搞笑)
作者:橘花散里
八年沙場凱旋歸,方知天下兵馬大將軍竟是女兒身?
皇太後頒懿旨,封安王之弟夏玉瑾為南平郡王,娶大將軍為正妃。
面對殺人如麻,鐵面無情的媳婦兒。
廢材郡王冰天雪地撓牆淚奔跳湖求助:「如何重振夫綱?
天衣多媚(強推)[穿越時空]《天衣多媚》作者:意千重【文案】 穿越?悲劇。 更悲劇的是她真被穿了——變成了一件衣服。 誰說做人難,蘇綰淚流滿面,你TMD做件衣服試試?! 被踩,被燙,被打壓,被摸來摸去…… 等等,什麼叫做女人如衣服,衣服如女人?! 你要娶我,北辰星君,你是不是腦子糊塗了? 哎,你,還有你,龍太子,明珠仙,你們手放哪裡?! 老天爺,咱們打個商量,別讓我做男人的衣服,成不成? 什麼,可以?辦法就是……小說類別:武俠仙俠作者自定義標簽:穿越、修仙、歡喜冤家
⑤ 老頑童一生收過幾個徒弟分別是誰有何成就
老頑童一生收過幾個徒弟?分別是誰?有何成就?
英姑原是大理段太子的妾。她很漂亮,她喜歡拳擊。他原本住在大理宮,與周伯通無關,但在王重陽的造訪下,英谷和周伯通的關系不好!王重陽臨死前,他希望歐陽峰來偷九陰真經,於是親自去大理宮,希望段大人教他益陽的手指,因為益陽的手指可以阻止歐陽峰的蟾蜍能力。由於王重陽用自己天生的能力換了一根陽指,段先生接受了。後來,他們關上了門,交換了武術。兩人交換了武術,英姑與周伯通有了牽連,希望周伯通也能教她功夫。周伯通疏忽大意,不太注重世俗道德,所以他教了鷹谷很多功夫,甚至尖銳地指出功夫!
當時,周伯通跟隨哥哥王重陽到大理見一燈大師,並在宮中住了一段時間。周伯通是個壞男孩。你怎麼能每天像哥哥一樣坐下來談論經文呢?他在宮殿里四處游盪,尋找新的、有趣的東西,這些東西使他認識了英古。
⑥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有嗎急需啊!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處位於今雲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公今可速去。」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獲泣謝曰:「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就令永為洞主。所奪之地,盡皆退還。孟獲宗黨及諸蠻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跳躍而去。後人有詩贊孔明曰:「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制蠻王。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
華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奪取荊州後,馬不停蹄,率領二十多萬 水陸大軍順江東下。計劃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實現統一全國的宏願,可是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輕敵,結果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
什麼叫華容道呢?據《資治通鑒》注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里所說的華容,當然是指華容縣城。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草。
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根據縣志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 「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贏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經坐船經過這一帶。他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舟人雲:「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夫多為所害」。距曹操兵敗960年之後,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道真正得到開發是從元代開始的。今日的華容道,已根本看不見昔日的荒涼,而是綠樹成蔭,道路兩側良田萬頃。稻穀飄香,荷花吐艷。傍晚,裊裊炊煙騰空而起,呈現出一派平原水鄉風光.
奉節白帝城----劉備託孤、水八陣��
三峽木石藝術館座落在歷史悠久、風光迤儷的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為這里增添了無窮魅力。著名美學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王朝聞為三峽木石藝術館題寫館名。三峽木石藝術館陳列展出了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博物館名譽館長魏靖宇先生覓自然之美,飲造化之源,傾情創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峽陰沉木雕和三峽奇石藝術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許可以感悟到自然與人生的真諦。
白帝高為三峽鎮!又是杜詩,把位於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勝一語道出。繼後有清代詩人名句:「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邊荊楚壓群山」,也另有一種磅礴氣度。作為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築城設防,死後在白帝山頭留下一座紀念性廟宇,這就是我們現在去游覽的白帝廟。距公孫述兩百年後,另一位歷史名人——三國時的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並託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託孤」。
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築,明良殿、武候祠、託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著與「託孤」有關的歷史名人。東西碑林里,會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餘幀珍貴石刻。詩史堂里陳列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當代書畫名家的墨寶。文物室以大溪文化為源流,按通史順序展現了這一帶出土文物的豐盛。山腰的西閣則是紀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節客住不到兩年,卻留下佳構四百餘首,占今存杜詩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們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偉景象,驀然間也湧上了昂揚的激情。
水八陣
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約六里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陣圖上,石壘縱橫八行,行壘間相距兩丈,共六十四壘。
諸葛亮空城計的合理性��
單純視為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賭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計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與事後的變化不多考慮,斷章取義僅憑焚香彈琴的從容悠情,以管窺天或坐井觀天,見識有如瞎人摸象,難以得見全貌。從《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前後文仔細端詳,把時間背景及細節過程娓娓道來,方可探知究竟,事實勝於雄辯,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覺應該如何。
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盡失時,正著手安排北伐軍撤兵事宜:所以一開始就安排關興及張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張翼先遣劍閣以備妥歸路,再命馬岱及姜維殿後准備埋伏,最後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而諸葛亮親率五千兵馬運糧,這些分撥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開始。
可惜總有人錯認為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對抗司馬懿,或是訛言成毫無准備之下被迫迎戰,事實上諸葛亮在事前的分撥安排,卻鮮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這與事前沒有準備,賭運氣冒險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馬懿「養敵自保」,或是諸葛亮「冒汗走險」等方面猜測,不如仔細落實事件的「前因後果」,還比較具體根據而不淪於幻想迷惑。
從火燒新野及博望用水開始,屢被嚇得慘敗的魏軍官兵,在其心目中,諸葛亮是個善用誘兵的奇兵專家。而且魏軍亦向來善用誘兵,從早年的濮陽之役誘取呂布,以及官渡之戰誘斬文丑等,魏軍早知貪餌受誘的下場——壯烈犧牲地重創負傷。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集結大軍來襲,不管是移動三郡居民或是節度蜀兵諸將的行動,都不會是小活動而不為人所知,縱使司馬懿不知蜀兵虛實,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規模的移動。但是司馬懿等魏軍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軍,卻無任何大規規重兵,這些蜀軍怎會消失不見呢?移防的蜀軍人在何方呢?會不會是埋伏准備襲擊呢?是不是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誘兵引導魏軍入城受死,以諸葛亮為蜀軍的最高領導,誰敢掉以輕心看扁?
司馬懿再冒失也要盤算諸葛亮的麾下大將,像關興、張苞、馬岱及魏延等蜀兵諸將,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還是隱匿在旁,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或是研判蜀兵諸將悉數逃亡,僅剩諸葛亮一人落單,眼中沒有蜀兵諸將存在,除非司馬懿得意豪賭,自認逮到沒有護衛兵團的集團主帥,這若不是運氣太好,就是諸葛亮設下陷阱,以誘兵請君入瓮。司馬懿原本不信哨兵報情,親自探敵求證後,於是採取謹慎的措施。先行後退,再緩徐圖:若有埋伏,則順勢引退;若無埋伏,則再興戰事。從司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盤問當地居民有關蜀軍虛實,便可得知司馬懿的確有卷土重來的軍事行動,並非像有人所說的「魏兵一路嚇回長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離,再另謀主意,而非驚嚇大逃。
後來就在武功山的小路,關興及張苞殺聲盈谷,更兼魏軍心疑,豈敢久停。曹真本想貪功追殺,不意卻半途中伏,被諸葛亮事前所分撥安排的姜維及馬岱攔截,不得不引兵鼠竄而還。司馬懿若不早退,差點就落得曹真的下場。隨著司馬懿撤兵暫退,諸葛亮趁機撤回漢中。事先有「分撥安排」,事後有「埋伏交戰」,遂使諸葛亮以風聲鶴唳的靜肅,巧設空城疑計而圈套司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沖三事,談論諸葛亮空城計。
裴松之已經就空城計的發生時間、地理位置、攻守形勢及禮節尊卑不分等加以駁斥,所以郭沖所言並非事實。光是司馬懿人仍為荊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輩當不到的職位),人在宛城,沒空北上街亭與諸葛亮對陣,時空已經不符。郭沖說司馬懿帶兵二十萬,諸葛亮僅留蜀兵萬人,其它余軍則交給魏延,司馬懿以二十比一的優勢,根本不用懼怕。而《三國演義》卻說魏軍僅有十五萬,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暫出,而關興及張苞各領三千,這里已有一萬一千名,還有張翼、姜維及馬岱各軍未計,若再把街亭戰場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儀等殘軍計入,還有趙雲及鄧芝的箕谷疑軍合並計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國演義》的說法,當初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蜀兵北伐軍當初還能驚動魏明帝親征,軍隊的規模及實力仍不容小覷。
按《漢晉春秋》諸葛亮自稱:「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於魏兵,而非魏兵多於蜀兵。若是司馬懿大軍以眾凌寡,又何需在意區區萬名蜀兵呢?事實上諸葛亮也不是僅帶萬人就敢北伐,連南征南蠻都不只動用萬人,北伐又怎只用萬人。司馬懿的對象不僅是諸葛亮的直屬本隊,更應考慮全體北伐大軍。人數再多並非不怕陷阱,戰國時長平之役,趙卒雖以四十餘萬人之眾,仍落入秦軍包圍而挨餓,最後還被迫投降坑殺。漢中一帶的山嶽地形,滿布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及天隙等險要,以石穴叢林等障礙,最怕身陷死地而無逃生餘地。山林還不利於魏軍騎兵的賓士,山谷中的關隘其中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險要,兵卒雖多,忽略地形的限制,豈不大意。
諸葛亮已有大軍,兼有地利,司馬懿如郭沖所稱,雖有二十萬,但仍未必占盡上風。而且郭沖最大的失誤,就是忽略蜀兵諸將的存在,司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諸將的所在,面對只剩諸葛亮一人的軍隊,除非司馬懿目中無人,看不見魏延、高翔、趙雲及王平等蜀將。否則司馬懿則應推敲這些蜀兵諸將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諸葛亮在後來善用誘兵斬殺張合及王雙等人,更證明魏兵冒進的下場,自食輕敵的惡果,恐將遭身死敗亡之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於明清以後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於來自於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註(郭沖三事),而且後者還比前者不合理。這很諷刺,來自正史的附註不可信,反而虛構的演義面面俱到。
此外,諸葛亮的發明,如:孔明燈、木牛牛馬等。還有與他老婆的故事,如:諸葛巾、鵝毛扇等
⑦ 對諸葛亮評價,簡短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三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稱帝後,任蜀漢丞相,後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勵精圖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圖中原,未能如願。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境內)軍中。
諸葛亮死後,後人為了緬懷他的功績,曾在他居住過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晉以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來此憑吊,留下了一副副膾炙人口的名楹佳聯。在這些楹聯中有一些對聯巧妙地將數字嵌入其中,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位於河南南陽市的卧龍崗相傳是諸葛亮當年躬耕之地,這里景色幽雅,建築別致。武侯祠內有這樣一副對聯:「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齣,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從這副楹聯中不難看出,上聯嵌入了數字一至十,下聯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對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晉末年十六國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的。祠內古柏蒼郁,殿宇雄偉,這里也有一副對聯,是贊頌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齣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此外,「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副對聯僅用了短短的十個字,贊頌了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功績。所謂「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後為蜀漢大業所作的前、後兩個《出師表》;還「一對」是指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在文中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闢分析。
陝西省勉縣定軍山有「武鄉侯」諸葛亮的陵墓,當年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後就埋葬於此,這里的武侯祠有這樣一副對聯,可謂對諸葛亮一生蓋棺論定了。該聯曰:「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託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 (摘自《大眾科技報》作者:吳學安)
我看諸葛亮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者:島津義和 轉貼自:一統三國歷史文化社區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年,南陽人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留給後人了「智慧」、「節操高尚「的光輝形象,是東亞地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名言。這里,就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談一下自己的管窺之見。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於蜀漢後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歲。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是年27歲,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鼎足三分,聯孫抗曹,進而統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造逆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 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含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里引用「隆中對」,主要為本文作證。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會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原本「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據查資料,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之襄陽後,叔父去世後,與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經隱居十年了。已是毫無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馬薦諸葛時,諸葛亮聞言,做色道「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呼」,因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隨許先帝以馳騁」。可見,諸葛亮原本不願入仕,因被劉備三顧赤誠感動而出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三回請,兩行淚,一張嘴,賺的諸葛把命賠」。
劉備一個勢單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後投靠公孫贊、陶謙、袁紹、曹操、劉表,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惶惶如喪家之犬,自得到諸葛亮後,依靠紅寶書「隆中對」的政策,方才建國。查三國史料,蜀漢在當時三國之中,面積最小,國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漢地處荒蠻,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漢平因是糧倉,可資國力。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蜀漢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見,諸葛亮的計劃是兩路兵馬,克復中原。
依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佔有益州、荊州,進而建國。然後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可惜這一計劃被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打破,由此,諸葛亮只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沒有奪取韓中,卻東出與東吳爭江南三郡,與孫權發生矛盾,後又頭腦發熱,令關羽北伐,結果關羽守土,貪而棄義,剛愎自用,小看東吳,又逞匹夫之勇,終於敗走麥城。使劉備為一時之意氣而與孫權交惡。失去荊州,失去與東吳的聯盟關系。與東吳交惡,就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之地;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一個糧倉,失去東線力克中原之途。結果,兵疲民乏,元氣大傷,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諸葛亮這時當退歸桑,梓頤養終年。然,劉備白帝城臨終託孤,可憐汪汪,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明知劉禪師昏庸渾惡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來,賺的諸葛亮盡忠。結果,諸葛亮聽後,寒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劉禪昏弱無能,以當世的情況,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諸葛亮即以答應劉備一定要統一中原,就只好不斷的北伐、北伐。
諸葛亮深知「補綴天地,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託孤之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自己往後劉禪必亡國,自己在一日就盡一日的忠,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況且,與其坐以待斃,不若拚死一搏,或有一線生機。只好蠶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敵人陣線的作用。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表現在臨終殺魏延上。有的人說,魏延又大才,諸葛亮殺之無理,莫須有。我覺得諸葛亮是寧可錯殺,也不漏殺。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諸葛亮死後必然會威脅到昏庸的劉禪的統治地位,為劉禪好,諸葛亮只好借口殺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人人都說關羽是古今中外「義」的化身,我看諸葛亮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義」的化身,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諸葛亮——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作者:楊芳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我看諸葛亮
作者:張文祥
諸葛亮北伐歷來爭議較大,至目前為止,無論學者還是廣大業余愛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贊賞態度的。但目前,網路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種種看法,主要歸納有兩點:一、將蜀漢的國力拖垮;二、諸葛亮擁兵自重。
MQ不才,講幾點個人看法
首先說說第二種看法——諸葛亮擁兵自重的問題。我認為這話對一半。諸葛亮本來就擁兵(掌握天下兵權,不是現代說的「擁軍擁屬」),他不但擁兵而且擁權,但我認為說到「自重」,則肯定不是,無論從諸葛亮為人及實際歷史看,諸葛亮並沒有割裂政權,稱霸一方。
談到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持上述觀點的朋友可能把姜維的賬記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為有朋友寫帖子時常會這么說「姜維九伐中原,把蜀漢國力徹底拖垮,其實他只是走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漢滅亡的原因從諸葛亮時就已經開始了。」 對此,我的觀點是不同意這種類似的說法。因為判斷一個國家的國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幾個硬指標,比如:1.政府或內閣(並非政權)是否垮台;2.經濟是否崩潰;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國家是否分裂。於此對應,落實到古代社會,就是1.內閣被罷黜;2.財政支不敷出;3.哀鴻遍野、餓殍滿地;4.農民起義,政權分割。用這些指標衡量諸葛亮治下,顯然都不是。理由如下:
1. 諸葛亮至死未遭彈劾下台,其內閣主要成員蔣琬、費禕、董允等皆延續掌權,延續諸葛舊制;軍隊方面,姜維、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漢軍隊主要指揮官。政治清明,沒有出現忠臣在外避禍,小人當朝的局面。在與奸佞代表黃皓的斗爭中,董相依然占據明顯上風,不是姜相後時的朝政。
2. 「四英相」時期,蜀漢財政沒有出現支不敷出的記載,依然能維持國家運行。
3. 「四英相」中如蔣相、費相治下,老百姓還沒有面有菜色。劉備章武年間的人口統計與劉禪投降時的造冊人口大體相當。
4. 農民起義還沒有記載。
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維前期)並沒有對蜀漢國力產生嚴重削弱。不能將姜維後期的混亂政治局面追究到諸葛亮頭上。另外,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為糧草後繼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圍城不過二十來天就主動撤圍,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行動是以後方實際支持力為主的,一旦後勤補給出現問題,諸葛亮便主動撤兵,他有全盤經濟考慮在內,不會不計後果,一味追加軍費開支,這與姜維的北伐有質量上的不同,姜維基本上是窮兵黷武,兵敗乃歸。
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為蜀漢在爭取國際地位(三國鼎峙及部分少數民族政權)做斗爭,是以國際舞台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為一定目標的軍事行動。
諸葛亮恢復漢朝的口號其實不具備任何影響力,漢朝末年的天下大亂使中原老百姓對這個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從文帝曹丕起開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階級擁護其政權。老百姓也期盼安寧,對他們而言,諸葛亮並非什麼正義之師,曹魏也不是什麼賊逆,雙方都是從漢朝這一合法政權消亡後分裂出來的對峙政權,所以無所謂正義與邪惡。誰最後一統天下使百姓休養生息,誰就會被百姓擁戴並接受的政權。因此諸葛亮北伐並不是正義的,當然也不是邪惡的。
眾所周知,蜀漢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政權,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沒有開發,十分貧瘠落後,因此曹魏和孫吳都想吞並它然後兩國一較高下。蜀漢若想從三流國家中躍起,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必須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於是加強與二流國家孫吳的聯盟便是其確保二弱抗一強的國際局勢,贏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國策。
在與東吳的外交中,諸葛亮必須保證盟友東吳沒有二心,協力抗曹。因此他必須拿出「振奮友邦、威懾敵庭」的姿態,所以要威武自強,以攻圖存。如果示弱,則必是弱肉強食的第一犧牲品。因此蜀漢盡管弱小,但沒有出現「弱國無外交」的局面。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就是諸葛亮北伐是與曹魏爭奪大中亞區域的影響力。
在曹魏設立西域長史府的形勢下,蜀漢作為漢的繼承國(其實歷史上蜀漢就叫漢),在爭奪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上必須先發制人,從中亞獲得利益,補充國力與中原王朝一戰。因此從這個戰略方向考慮,諸葛亮也必須北伐,這也就是諸葛亮、姜維爭奪隴上,切斷曹魏隴右與中原之聯系的原因。
五伐時,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佔據渭水東岸地形,手下將校歡欣鼓舞時,惟獨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認為諸葛亮此舉有真實的遠大意圖,漢軍是謀圖北上而非東進,在五丈原以西的陳倉、天水、祁山等地,推進其作戰基地,因此漢軍必攻北原(今陝西眉縣北、渭水北岸)。郭淮對司馬懿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家之利也。」(《三國志·卷二十六》)。請大家注意這句話中,郭淮明確指出諸葛亮切斷隴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戰略意圖,諸葛亮就是要讓西域都戶府一帶的少數民族政權和當地漢人脫離曹魏而附庸蜀漢,以此動搖曹魏在西方利益。後來雙方確實在北原發生了激戰。結果先期陳兵北原的郭淮軍擊敗了搶奪北原的蜀漢先頭部隊,而諸葛亮也箭退司馬懿一萬騎兵(詳見《水經注》載諸葛亮上武功事),雙方形成了戰略相持。不久,諸葛亮辭世,雄才大略卻不得其時的他飲恨渭水,從此蜀漢再無翻盤機會。司馬懿也由衷感嘆其「天下奇才」。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諸葛亮空城計的合理性��
單純視為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賭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計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與事後的變化不多考慮,斷章取義僅憑焚香彈琴的從容悠情,以管窺天或坐井觀天,見識有如瞎人摸象,難以得見全貌。從《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前後文仔細端詳,把時間背景及細節過程娓娓道來,方可探知究竟,事實勝於雄辯,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覺應該如何。
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盡失時,正著手安排北伐軍撤兵事宜:所以一開始就安排關興及張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張翼先遣劍閣以備妥歸路,再命馬岱及姜維殿後准備埋伏,最後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而諸葛亮親率五千兵馬運糧,這些分撥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開始。
可惜總有人錯認為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對抗司馬懿,或是訛言成毫無准備之下被迫迎戰,事實上諸葛亮在事前的分撥安排,卻鮮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這與事前沒有準備,賭運氣冒險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馬懿「養敵自保」,或是諸葛亮「冒汗走險」等方面猜測,不如仔細落實事件的「前因後果」,還比較具體根據而不淪於幻想迷惑。
從火燒新野及博望用水開始,屢被嚇得慘敗的魏軍官兵,在其心目中,諸葛亮是個善用誘兵的奇兵專家。而且魏軍亦向來善用誘兵,從早年的濮陽之役誘取呂布,以及官渡之戰誘斬文丑等,魏軍早知貪餌受誘的下場——壯烈犧牲地重創負傷。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集結大軍來襲,不管是移動三郡居民或是節度蜀兵諸將的行動,都不會是小活動而不為人所知,縱使司馬懿不知蜀兵虛實,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規模的移動。但是司馬懿等魏軍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軍,卻無任何大規規重兵,這些蜀軍怎會消失不見呢?移防的蜀軍人在何方呢?會不會是埋伏准備襲擊呢?是不是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誘兵引導魏軍入城受死,以諸葛亮為蜀軍的最高領導,誰敢掉以輕心看扁?
司馬懿再冒失也要盤算諸葛亮的麾下大將,像關興、張苞、馬岱及魏延等蜀兵諸將,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還是隱匿在旁,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或是研判蜀兵諸將悉數逃亡,僅剩諸葛亮一人落單,眼中沒有蜀兵諸將存在,除非司馬懿得意豪賭,自認逮到沒有護衛兵團的集團主帥,這若不是運氣太好,就是諸葛亮設下陷阱,以誘兵請君入瓮。 司馬懿原本不信哨兵報情,親自探敵求證後,於是採取謹慎的措施。先行後退,再緩徐圖:若有埋伏,則順勢引退;若無埋伏,則再興戰事。從司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盤問當地居民有關蜀軍虛實,便可得知司馬懿的確有卷土重來的軍事行動,並非像有人所說的「魏兵一路嚇回長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離,再另謀主意,而非驚嚇大逃。
後來就在武功山的小路,關興及張苞殺聲盈谷,更兼魏軍心疑,豈敢久停。曹真本想貪功追殺,不意卻半途中伏,被諸葛亮事前所分撥安排的姜維及馬岱攔截,不得不引兵鼠竄而還。司馬懿若不早退,差點就落得曹真的下場。隨著司馬懿撤兵暫退,諸葛亮趁機撤回漢中。事先有「分撥安排」,事後有「埋伏交戰」,遂使諸葛亮以風聲鶴唳的靜肅,巧設空城疑計而圈套司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沖三事,談論諸葛亮空城計。
裴松之已經就空城計的發生時間、地理位置、攻守形勢及禮節尊卑不分等加以駁斥,所以郭沖所言並非事實。光是司馬懿人仍為荊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輩當不到的職位),人在宛城,沒空北上街亭與諸葛亮對陣,時空已經不符。 郭沖說司馬懿帶兵二十萬,諸葛亮僅留蜀兵萬人,其它余軍則交給魏延,司馬懿以二十比一的優勢,根本不用懼怕。而《三國演義》卻說魏軍僅有十五萬,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暫出,而關興及張苞各領三千,這里已有一萬一千名,還有張翼、姜維及馬岱各軍未計,若再把街亭戰場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儀等殘軍計入,還有趙雲及鄧芝的箕谷疑軍合並計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國演義》的說法,當初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蜀兵北伐軍當初還能驚動魏明帝親征,軍隊的規模及實力仍不容小覷。
按《漢晉春秋》諸葛亮自稱:「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於魏兵,而非魏兵多於蜀兵。若是司馬懿大軍以眾凌寡,又何需在意區區萬名蜀兵呢?事實上諸葛亮也不是僅帶萬人就敢北伐,連南征南蠻都不只動用萬人,北伐又怎只用萬人。司馬懿的對象不僅是諸葛亮的直屬本隊,更應考慮全體北伐大軍。 人數再多並非不怕陷阱,戰國時長平之役,趙卒雖以四十餘萬人之眾,仍落入秦軍包圍而挨餓,最後還被迫投降坑殺。漢中一帶的山嶽地形,滿布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及天隙等險要,以石穴叢林等障礙,最怕身陷死地而無逃生餘地。山林還不利於魏軍騎兵的賓士,山谷中的關隘其中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險要,兵卒雖多,忽略地形的限制,豈不大意。
諸葛亮已有大軍,兼有地利,司馬懿如郭沖所稱,雖有二十萬,但仍未必占盡上風。而且郭沖最大的失誤,就是忽略蜀兵諸將的存在,司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諸將的所在,面對面對只剩諸葛亮一人的軍隊,除非司馬懿目中無人,看不見魏延、高翔、趙雲及王平等蜀將。否則司馬懿則應推敲這些蜀兵諸將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諸葛亮在後來善用誘兵斬殺張合及王雙等人,更證明魏兵冒進的下場,自食輕敵的惡果,恐將遭身死敗亡之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於明清以後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於來自於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註(郭沖三事),而且後者還比前者不合理。這很諷刺,來自正史的附註不可信,反而虛構的演義面面俱到。
⑧ 描寫竹子無私奉獻的詩句
第一次聽說「竹子具有「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其實竹子是「寧彎不折」,「中不通,外倒還直」。
竹子的品質是「清高」「有節」,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植物。
有兩首供你參考:
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
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
清·鄭板橋
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
莫被風吹散,玲瓏碎空玉。
竹
唐·李建勛
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最憐瑟瑟斜陽下,花影相和滿客衣。
摘自《詠物詩選》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歸傍砌栽。
好風終日起,幽鳥有時來。
篩月牽詩興,籠煙伴酒杯。
南窗輕睡起,蕭颯風雨聲。
竹
唐·鄭谷
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時復間松。
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巰侵見前峰。
侵階蘚折春芽迸,繞徑莎微夏陽濃。
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韋式
竹,臨池,似玉。
悒露靜,和煙綠。
搶節寧改,貞心自束。
渭曲偏種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驚龍化,美實當隨鳳熟。
唯愁吹作別離聲,回首駕驂舞陣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訂本》
從韋續處覓綿竹
唐·杜甫
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范公叢竹歌並序 岑參
職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於陝西使院內種竹,
新制叢竹詩以至見示,美范公之清雅操,遂為歌以和之。
世人見竹不解愛,知君種竹府庭內。
此君托根幸得地,種來幾時聞已大。
盛暑叢色寒,閑宵槭槭葉聲乾。能清案牘簾下見,宜對琴書窗外看。
為君成陰將蔽日,迸筍穿階踏還出。守節偏凌御史霜,虛心願比郎官筆。
君莫愛南山松樹枝,竹色四時也不移。寒天草木黃落盡,猶自青青君始知。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 裴迪
來過竹里館,日與道相親。出入惟山鳥,幽深無世人。
慈姥竹 李白
當塗縣北有慈姥山,積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涌。
其山產竹,圓體疏節,堪為簫管,聲中音律。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不學蒲柳凋,貞心常自保。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巽公院五詠苦竹橋 柳宗元
危橋屬幽徑,繚繞穿疏林。迸籜分苦節,輕籜抱虛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差池下煙日,嘲哲鳴山禽。諒無要津用,棲息有餘陰。
竹徑 李得裕
野竹自成徑,繞溪三里余。檀欒被層阜,蕭瑟映清渠。
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籜,寒色已青蔥。冉冉飄凝粉,蕭蕭漸引風。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叢。惟有團團節,堅貞大小同。
新栽竹 白居易
佐邑意不適,閉門秋草生。何以娛野性,種竹百餘莖。
見此激上色,憶得山中情。有時公事暇,盡日繞欄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陰未成。已覺庭宇內,梢梢有餘清。
最愛返窗卧,秋風枝有聲。
酬人雨後玩竹 薛濤
南天春雨時,那鑒雪霜姿。眾類亦雲茂,虛心寧自持。
多留晉賢醉,早伴舜妃悲。晚歲君能賞,蒼蒼盡節奇。
同郭參謀崔僕射淮南節度使廳前竹 劉長卿
昔種梁王苑,今移漢將壇。蒙籠低冕過,青翠卷簾看。
得地移根遠,經霜抱節難。開花成鳳實,嫩筍長漁竿。
靄靄軍容靜,蕭蕭郡宇寬。細音和角暮,疏影上門寒。
湘浦何年變,山陽幾處殘。不知軒屏側,歲晚對袁安。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
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具懷鴻鵠志,苦有 鳥 鳥心。
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葺夷陵幽居 李涉
負郭依山一徑深,萬竿如束翠沉沉。從來愛物多成癖,辛苦移家為竹林
苦篁調嘯引 李賀
誰說軒轅在時事,伶倫采竹二十四。伶倫采之自昆丘,軒轅詔遺中分作十二。
伶倫以之正音律,軒轅以之調元氣。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咸相隨。
唯留一管人間吹,無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玩友人庭竹 施肩吾
曾去旋州看種玉,那似君家滿庭竹。客來不用呼清風,此處掛冠涼自足。
新竹 韓愈
筍添南階竹,日日成清 。縹節已儲霜,黃苞猶掩翠。
出欄出五六,當戶羅三四。高標凌秋嚴,貞色奪春媚。
稀生巧補林,迸出疑爭地。縱橫乍依行,爛漫忽無次。
風枝未飄吹,露粉先含淚。何人可攜玩,清景空瞪視。
題劉秀才新竹 杜牧
數莖幽玉色,曉夕翠煙分。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
漸籠當檻日,欲礙入簾雲。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
初食筍呈座中 李商隱
嫩籜香苞初出林,五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題鄭長侍廳前竹 賈島
綠竹臨詩酒,嬋娟思不窮。亂枝低積雪,繁葉亞寒風。
蕭颯疑泉過,縈回有徑同。侵庭根出土,隔壁筍成叢。
竦影紗窗外,清音室瑟中。卷簾終日看,欹枕幾秋同。
萬頃歌王子,千竿伴阮公。露光憐片片,雨澗愛蒙蒙。
解谷蠻湖北,湘川霸水東。何如軒檻側,蒼翠裊長空。
官舍竹 王禹稱
誰種瀟瀟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不隨夭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裡看。
庭竹 釋智圓
移去群花種此君,滿庭寒翠更無塵。暑天閑繞煩襟盡,猶有清風借四鄰。
詠金竹 蔣堂
百鎰先寒一徑深,潛疑造化鑄成林。貪夫或有憑欄者,不見修篁但見金。
竹 宋祁
修修梢出類,辭卑不肯叢。有節天容直,無心道與空。
紫竹 梅堯臣
西南產修竹,色異東筠綠。裁簫映檀唇,引枝宜鳳宿。
移從幾千里,不改生幽谷。
種竹齋 司馬光
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一日不可無,瀟灑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葉不改綠。殊勝石季倫,珊瑚滿金谷。
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王安石
一徑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金竹 呂陶
渠江有竹,其色深黃,里人目為金竹。
修竹已可愛,況復如黃金。天地與正色,霜雪堅比心。
雲芝生有節,栗玉種成林。回首渭川遠,山間繞翠陰。
竹軒 沈遼
古人愛修竹,瀟灑臨幽軒。勁節有高致,清聲無俗喧。
春日斗瑣碎,秋風撼琅干。誰知渭川富,千畝可懸冠。
詠竹 韋驤
此君堅直本天然,豈學妖花艷主軒,筠帶輕霜凝不落,干搓圓玉碧無痕。
非春長自繁枝葉,有地終須大本根,誰為裁音薦清廟,定勝嘉木就犧樽。
詠竹 文同
竹。
森寒,潔綠。
湘江邊,渭水曲。
帷幔翠錦,戈矛蒼玉。
虛心異草木,勁節逾凡木。
化龍杖入仙陂,呼鳳律鳴神谷。
月娥巾披凈冉冉,風女聲笙竽清肅肅。
林間飲酒碎影搖金,石上圍棋清陰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但尋松菊。
若檀欒之操則無敵於君,圖瀟灑之姿亦莫賢於仆。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惜竹詩並引 孔武仲
東齋有竹數竿,翠蔚可喜,其傍眾筍附生,漫益深茂,
最後出者,尤若奇特,無不應意,解籜未盡,
而為老兵手摺之,悲夫,以干雲蔽日之勢,而摧於窗戶之下 ,以凌霜冒雪之姿,而失於俄頃之間,環步往來 ,凄愴良久,不能忘情,因寓之以詩。 老蘚牆陰夕照間,何人折我翠琅干。即之綠葉隨塵化,猶有低枝帶露殘。
不放雲梢侵霰雪,因嗟世故足波瀾。故園未乏員當品,十頃繁陰六月寒。
書舍竹 蔡確
窗前翠竹三竿,蕭灑風吹滿院寒。常在眼前君莫厭,化成龍去見應難。
員當谷 蘇轍
誰言使君貧,已用谷量竹。盈谷萬萬竿,何曾一竿曲。
和師厚栽竹 黃庭堅
大隱在城市,此君真友生。根行辰日斫,筍要上番成。
龍化葛陂去,風吹阿閣鳴。草荒三徑斷,歲晚見交情。
新竹 惠洪
琅干數本倚牆陰,新筍均條忽作林。昨日小軒添得境,卻煩佳月碎篩金。
種竹子題愛心亭 范成大
灑掃宣華舍此君,煙中月下綠生塵。他年上葉清風滿,莫忘今年借宅人
新竹 朱熹
春雷殷岩際,幽草齊發生。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雲溪觀竹戲書二絕句 陸游
氣蓋冰霜勁有餘,江邊見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點塵埃住得無。
溪光竹色兩相宜,行到溪橋竹更奇。對此莫論無肉瘦,閉門可忍十年飢。
新竹 楊萬里
青士何年入大荒,羽儀禁者立如牆。錦綳半脫娟娟玉,粉節新塗拂拂霜。
帶雨小酣三日後,出牆忽喜一梢長。今年秋閏防多署,剩借先生格外涼。
移竹 辛棄疾
每因種樹悲年事,待看成陰是幾時。眼見子孫孫又子,不如栽竹繞園池。
種竹 劉克庄
借居未定先栽竹,為愛疏聲與薄陰。一日暫無能鄙吝,數竿雖少亦蕭森。
窗間對了添詩料,郭外移來費俸金。自笑明年何處在,虛檐風至且披襟。
龔平甫森玉軒 孟宗獻
古人借宅亦種竹,大似饕奇心未足。高齋聞有萬琅干,坐對懷山飲秋綠。
官閑勝日無一事,樽酒不空仍有肉。他時剝啄叩君門,高枕矮床容我宿。
一字題示商君祥 李俊民
瀟灑能醫俗,檀欒看上番。我寧負此腹,忍使籜龍冤。
義師院叢竹 郭長倩
南軒移自處西壇,瘦玉亭亭十數竿。得法未應輸老柏,植根兼得近幽蘭。
雖無農艷包春色,自許貞心老歲寒。百草千花零落盡,請君來向此中看。
題崞縣郝子玉此君軒 毛瑞卿
桂林名姓一枝新,萬竹青青德有鄰。渭上風煙分別派,山陽詩酒屬閑人。
心期已到冰霜窟,眼界不知花柳塵。萱背從今看輝映,嫩香新粉四時春。
高竹臨水上 虞集
高竹臨水上,幽花在崖陰。以彼貞女姿,當此君子心。
春陽不自媚,久露忽已深。湘妃昔鼓瑟,悵望蒼悟岑。
寒竹篇 傅若金
寒竹依澗阿,石生何磊磊。滋息因厚地,生成籍元宰,
春陽散華景,枝葉被光彩。及茲芳歲闌,使我憂心每。
遽悲凜節變,但恐驚塵免。寒奧既宜異,遲暮復焉悔。
淇園蔭未息,解谷音憂在。君子夙相好,深懷邈雲海。
竹性諒糜遷,人心懼中改。願言卒封植,勿使傷樵採。
徐竹隱 王冕
過江修竹靜郊居,門外陰陰千畝余。直節不移高士操,
息交那與俗人書?卧聽翠雨飛 瓴,笑 清風過綺疏。
卻掃紅塵喧境寂,歲寒分席待樵漁。
江上竹 王世熙
蕭蕭江上竹,依依遍山麓。晨霞屑明金,夕月擁寒玉。
梢梢綠鳳翼,葉葉青鸞足。深叢疑立壁,高節折垂 。
荒涼含雨露,歷亂同草木。不求筍煮羹,不求椽架屋。
條作長笛,吹我平調曲。
題筠軒友人詩卷 曹文晦
有竹無人負孤竹,有人無竹令人俗。二者如何可得兼,惟有君家青意足。
君家竹圍青玉城,君家有人冰雪清。幅巾相對弄明月,是人是竹俱忘形。
東鄰種桑富紈綺,西鄰種花蜂蝶聚。豈無紅袖引壺觴,那得詩人叩門戶。
詩人愛竹如愛賓,娟娟秀色詩爭新。君當開徑掃白雲,相逢不是塵埃人。
野竹 吳鎮
野竹野竹絕可愛,汁液扶疏有真態。生平素守遠荊榛,走壁懸崖穿石埭。
虛心抱節山之阿,清風白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將如何,渭川淇澳風煙多。
題顧處士竹逸亭 於立
徵君結屋玉山裡,個個修篁一尺圍。秋聲六月起蕭瑟,翠雨盡日生霏微。
仙人或送青精飯,道士時來白羽衣。青觴雅瑟在盤石,坐看白雲天際飛。
呵呵,莪也是從別處找的,可能有些多。請見諒、、
⑨ 諸葛亮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就成功的塑造了他的形象。有關他的故事,你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處位於今雲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 負。公今可速去。」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 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獲泣謝曰:「某子子孫孫皆感 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就令永為洞主。所奪之地, 盡皆退還。孟獲宗黨及諸蠻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跳躍而去。後人有詩贊孔明曰:「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制蠻王。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
華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奪取荊州後,馬不停蹄,率領二十多萬 水陸大軍順江東下。計劃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實現統一全國的宏願,可是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輕敵,結果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
什麼叫華容道呢?據《資治通鑒》注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里所說的華容,當然是指華容縣城。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 。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草。
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根據縣志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贏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經坐船經過這一帶。他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舟人雲:「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夫多為所害」。距曹操兵敗960年之後,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道真正得到開發是從元代開始的。今日的華容道,已根本看不見昔日的荒涼,而是綠樹成蔭,道路兩側良田萬頃。稻穀飄香,荷花吐艷。傍晚,裊裊炊煙騰空而起,呈現出一派平原水鄉風光.
奉節白帝城----劉備託孤、水八陣��
三峽木石藝術館座落在歷史悠久、風光迤儷的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為這里增添了無窮魅力。著名美學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王朝聞為三峽木石藝術館題寫館名。 三峽木石藝術館陳列展出了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博物館名譽館長魏靖宇先生覓自然之美,飲造化之源,傾情創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峽陰沉木雕和三峽奇石藝術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許可以感悟到自然與人生的真諦。
白帝高為三峽鎮!又是杜詩,把位於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勝一語道出。繼後有清代詩人名句:「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邊荊楚壓群山」,也另有一種磅礴氣度。 作為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築城設防,死後在白帝山頭留下一座紀念性廟宇,這就是我們現在去游覽的白帝廟。 距公孫述兩百年後,另一位歷史名人——三國時的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並託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託孤」。
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築,明良殿、武候祠、託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著與「託孤」有關的歷史名人。東西碑林里,會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餘幀珍貴石刻。詩史堂里陳列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當代書畫名家的墨寶。文物室以大溪文化為源流,按通史順序展現了這一帶出土文物的豐盛。山腰的西閣則是紀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節客住不到兩年,卻留下佳構四百餘首,占今存杜詩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們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偉景象,驀然間也湧上了昂揚的激情。
水八陣
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約六里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陣圖上,石壘縱橫八行,行壘間相距兩丈,共六十四壘。
諸葛亮空城計的合理性��
單純視為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賭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計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與事後的變化不多考慮,斷章取義僅憑焚香彈琴的從容悠情,以管窺天或坐井觀天,見識有如瞎人摸象,難以得見全貌。從《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前後文仔細端詳,把時間背景及細節過程娓娓道來,方可探知究竟,事實勝於雄辯,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覺應該如何。
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盡失時,正著手安排北伐軍撤兵事宜:所以一開始就安排關興及張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張翼先遣劍閣以備妥歸路,再命馬岱及姜維殿後准備埋伏,最後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而諸葛亮親率五千兵馬運糧,這些分撥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開始。
可惜總有人錯認為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對抗司馬懿,或是訛言成毫無准備之下被迫迎戰,事實上諸葛亮在事前的分撥安排,卻鮮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這與事前沒有準備,賭運氣冒險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馬懿「養敵自保」,或是諸葛亮「冒汗走險」等方面猜測,不如仔細落實事件的「前因後果」,還比較具體根據而不淪於幻想迷惑。
從火燒新野及博望用水開始,屢被嚇得慘敗的魏軍官兵,在其心目中,諸葛亮是個善用誘兵的奇兵專家。而且魏軍亦向來善用誘兵,從早年的濮陽之役誘取呂布,以及官渡之戰誘斬文丑等,魏軍早知貪餌受誘的下場——壯烈犧牲地重創負傷。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集結大軍來襲,不管是移動三郡居民或是節度蜀兵諸將的行動,都不會是小活動而不為人所知,縱使司馬懿不知蜀兵虛實,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規模的移動。但是司馬懿等魏軍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軍,卻無任何大規規重兵,這些蜀軍怎會消失不見呢?移防的蜀軍人在何方呢?會不會是埋伏准備襲擊呢?是不是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誘兵引導魏軍入城受死,以諸葛亮為蜀軍的最高領導,誰敢掉以輕心看扁?
司馬懿再冒失也要盤算諸葛亮的麾下大將,像關興、張苞、馬岱及魏延等蜀兵諸將,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還是隱匿在旁,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或是研判蜀兵諸將悉數逃亡,僅剩諸葛亮一人落單,眼中沒有蜀兵諸將存在,除非司馬懿得意豪賭,自認逮到沒有護衛兵團的集團主帥,這若不是運氣太好,就是諸葛亮設下陷阱,以誘兵請君入瓮。 司馬懿原本不信哨兵報情,親自探敵求證後,於是採取謹慎的措施。先行後退,再緩徐圖:若有埋伏,則順勢引退;若無埋伏,則再興戰事。從司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盤問當地居民有關蜀軍虛實,便可得知司馬懿的確有卷土重來的軍事行動,並非像有人所說的「魏兵一路嚇回長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離,再另謀主意,而非驚嚇大逃。
後來就在武功山的小路,關興及張苞殺聲盈谷,更兼魏軍心疑,豈敢久停。曹真本想貪功追殺,不意卻半途中伏,被諸葛亮事前所分撥安排的姜維及馬岱攔截,不得不引兵鼠竄而還。司馬懿若不早退,差點就落得曹真的下場。隨著司馬懿撤兵暫退,諸葛亮趁機撤回漢中。事先有「分撥安排」,事後有「埋伏交戰」,遂使諸葛亮以風聲鶴唳的靜肅,巧設空城疑計而圈套司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沖三事,談論諸葛亮空城計。
裴松之已經就空城計的發生時間、地理位置、攻守形勢及禮節尊卑不分等加以駁斥,所以郭沖所言並非事實。光是司馬懿人仍為荊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輩當不到的職位),人在宛城,沒空北上街亭與諸葛亮對陣,時空已經不符。 郭沖說司馬懿帶兵二十萬,諸葛亮僅留蜀兵萬人,其它余軍則交給魏延,司馬懿以二十比一的優勢,根本不用懼怕。而《三國演義》卻說魏軍僅有十五萬,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暫出,而關興及張苞各領三千,這里已有一萬一千名,還有張翼、姜維及馬岱各軍未計,若再把街亭戰場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儀等殘軍計入,還有趙雲及鄧芝的箕谷疑軍合並計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國演義》的說法,當初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蜀兵北伐軍當初還能驚動魏明帝親征,軍隊的規模及實力仍不容小覷。
按《漢晉春秋》諸葛亮自稱:「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於魏兵,而非魏兵多於蜀兵。若是司馬懿大軍以眾凌寡,又何需在意區區萬名蜀兵呢?事實上諸葛亮也不是僅帶萬人就敢北伐,連南征南蠻都不只動用萬人,北伐又怎只用萬人。司馬懿的對象不僅是諸葛亮的直屬本隊,更應考慮全體北伐大軍。 人數再多並非不怕陷阱,戰國時長平之役,趙卒雖以四十餘萬人之眾,仍落入秦軍包圍而挨餓,最後還被迫投降坑殺。漢中一帶的山嶽地形,滿布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及天隙等險要,以石穴叢林等障礙,最怕身陷死地而無逃生餘地。山林還不利於魏軍騎兵的賓士,山谷中的關隘其中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險要,兵卒雖多,忽略地形的限制,豈不大意。
諸葛亮已有大軍,兼有地利,司馬懿如郭沖所稱,雖有二十萬,但仍未必占盡上風。而且郭沖最大的失誤,就是忽略蜀兵諸將的存在,司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諸將的所在,面對只剩諸葛亮一人的軍隊,除非司馬懿目中無人,看不見魏延、高翔、趙雲及王平等蜀將。否則司馬懿則應推敲這些蜀兵諸將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諸葛亮在後來善用誘兵斬殺張合及王雙等人,更證明魏兵冒進的下場,自食輕敵的惡果,恐將遭身死敗亡之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於明清以後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於來自於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註(郭沖三事),而且後者還比前者不合理。這很諷刺,來自正史的附註不可信,反而虛構的演義面面俱到。
此外,諸葛亮的發明,如:孔明燈、木牛牛馬等。還有與他老婆的故事,如:諸葛巾、鵝毛扇等
還有三顧茅廬 三氣周瑜 死後斬魏延 木像退仲達等等... ...不勝枚舉
⑩ 關於贊美青松的詩句
(1)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2)松風吹茵露,翠濕香裊裊
(3)微吟海月生岩桂,長笑無風起澗松。
(4)蒼蒼松檜陰,曉日露西嶺。
(5)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 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 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 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川岳 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 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雲里
《詠松》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詠松》(宋)吳芾
古人長抱濟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
今日若能增種植,會看百世長青陰。
《詠松》(清)陸惠心
瘦石寒梅共結鄰,亭亭不改四時春。須知傲雪凌霜質,不是繁華隊里身。
《澗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金張世祿原憲賢,
牛衣寒賤貂蟬貴。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題遺愛寺前溪松》(唐)白居易
偃亞長松樹,侵臨小石溪。靜將流水對,高共遠峰齊。翠蓋煙籠密,花幢雪壓低。與僧清影坐,借鶴穩枝棲。筆寫形難似,琴偷韻易迷。暑天風槭槭,晴夜露凄凄。獨契依為舍,閑行繞作蹊。棟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棲。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陳毅
回答者:冰河的果子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1 14:59
歲冬至唐村墳山掃松 宋 衛宗武
谷鳥正嚘嚶,芬芳尤嫵媚。
青青交道杉,森郁互參倚。
誰乎一叱吒,斬艾如草剃。
遂令墟墓間,常抱斧斤恥。
僅存檔澗松,綽有虯龍勢。
矯矯千歲姿,昂霄猶舞翠。
我來省松檟,適當谷之昧。
石齒咽殘流鳴族,息群喙。
木石縮羽鱗,風霜剪菑翳。
害然眼界清,如至人境外。
意行步崎嶇,白雲生屐履。
林光漬欲流,冉冉濕衣袂。
曾來入畫圖,人行絕氈毳。
風塵不可到,心跡兩無穢。
追尋得良儔,清吟可相配。
不效互唱酬,日與青山對。
茲游擬暢情,俄值風雨晦。
漸喜迫新陽,天地寧久閉,
屋角數點明,冰花送春意。
栽松二首
【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
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
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
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
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
愛君抱晚節,憐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見,階前故種君。
知君死則已,不死會凌雲。
澗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
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
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
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
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
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
歷歷天上種白榆。
松樹
【唐】白居易
白金換得青松樹,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聲來。
庭松
【唐】白居易
堂下何所有?十松當我階。
亂立無行次,高下亦不齊。
高者三丈長,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風月,燥濕無塵泥。
疏韻秋槭槭,涼陰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滿葉珠蓑蓑。
歲暮大雪天,壓枝玉皚皚。
四時各有趣,萬木非其儕。
去年買此宅,多為人所咳。
一家二十口,移轉就松來。
移來有何得,但得煩襟開。
即此是益友,豈必交賢才?
顧我猶俗士,冠帶走塵埃。
未稱為松主,時時一愧懷。
松
【唐】成彥雄
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
將謂嶺頭閑得了,夕陽猶掛數枝雲。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四松
【唐】杜甫
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
會看根不拔,莫計枝凋傷。幽色幸秀發,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籬,本亦有堤防。終然掁撥損,得吝千葉黃。
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避賊今始歸,春草滿空堂。
覽物嘆衰謝,及茲慰凄涼。清風為我起,灑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蓋張。我生無根帶,配爾亦茫茫。
有情且賦詩,事跡可兩忘。勿矜千載後,慘澹蟠穹蒼。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松
【唐】韓溉
倚空高檻冷無塵,往事閑徵夢欲分。翠色本宜霜後見,
寒聲偏向月中聞。啼猿想帶蒼山雨,歸鶴應和紫府雲。
莫向東園競桃李,春光還是不容君。
古松感興
【唐】皇甫松
皇天後土力,使我向此生。貴賤不我均,若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獨立天地經。
寄言青松姿,豈羨朱槿榮。昭昭大化光,共此遺芳馨。
南軒松
【唐】李白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
扶風歌》(漢樂府)劉琨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離離。上枝拂青雲。中心十數圍。洛陽發中梁。松樹竊自悲。斧鋸截是松。松樹東西摧。特作四輪車。載至洛陽宮。觀者莫不嘆。問是何山材。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被之用丹漆。熏用蘇合香。本自南山松。今為宮殿梁。
《贈從弟》(三國)劉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詠史·其二》(東晉)左思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五十》阮籍
步游三衢旁。惆悵念所思。豈為今朝見。恍惚誠有之。澤中生喬松。萬世未可期。高鳥摩天飛。凌雲共游嬉。豈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時。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十三》阮籍
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岡岑。飛鳥鳴相過。感慨懷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六十五》阮籍
朝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基。松柏郁森沈。鸝黃相與嬉。逍遙九曲間。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時。郁然思妖姬。
《擬嵇中散詠松詩》(晉)謝道蘊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願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晨。遠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詠寒松詩》(南朝)范雲
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松柏篇並序》(南北朝)鮑照
余患腳上氣四十餘日,知舊先借傅玄集,以余病劇,遂見還。開袠,適見樂府詩龜鶴篇,於危病中見長逝詞。惻然酸懷抱。如此重病,彌時不差,呼吸乏喘,舉目悲矣,火葯間闕而擬之。
松柏受命獨,歷代長不衰。人生浮且脆,鴥若晨風悲。東海迸逝川,西山導落暉。南郊悅籍短,蒿里收永歸。諒無疇昔時,百病起盡期。志士惜牛刀,忍勉自療治。傾家行葯事,顛沛去迎醫。徒備火石苦,奄至不得辭。龜齡安可獲,岱宗限已迫。睿聖不得留,為善何所益。舍此赤縣居,就彼黃壚宅。永離九原親,長與三辰隔。屬纊生望盡,闔棺世業埋。事痛存人心,恨結亡者懷。祖葬既雲及,壙(土+遂)亦已開。室族內外哭,親疏同共哀。外姻遠近至,名列通夜台。扶輿出殯宮,低回戀庭室。天地有盡期,我去無還日。居者今已盡,人事從此畢。火歇煙既沒,形銷聲亦滅。鬼神來依我,生人永辭訣。大暮杳悠悠,長夜無時節。郁湮重冥下,煩冤難具說。安寢委沉寞,戀戀念平生。事業有餘結,刊述未及成。資儲無擔石,兒女皆孩嬰。一朝放捨去,萬恨纏我情。追憶世上事,束教以自拘。明發靡怡悆,夕歸多憂虞。撤閑晨徑流,輟宴式酒濡。知今瞑目苦,恨失爾時娛。遙遙遠民居,獨埋深壤中。墓前人跡滅,冢上草日豐。空床響鳴蜩,高松結悲風。長寐無覺期,誰知逝者窮。生存處交廣,連榻舒華茵。已沒一何苦,楛哉不容身。昔日平居時,晨夕對六親。今日掩奈何,一見無諧因。禮席有降殺,三齡速過隙。幾筵就收撤,室宇改疇昔。行女游歸途,仕子復王役。家世本平常,獨有亡者劇。時祀望歸來,四節靜塋丘。孝子撫墳號,父子知來不。欲還心依戀,欲見絕無由。煩冤荒隴側,肝心盡崩抽。
《斅顏魯公送挺贇歸翠微寺》(唐)盧綸
挺贇惠學該儒釋,袖有顏徐真草跡。一齋三請紀行詩,誚我垂鞭弄鳴鏑。寺懸金榜半山隅,石路荒涼松樹枯。
虎跡印雪大如斗,閏月暮天過得無。
《澗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金張世祿原憲賢,
牛衣寒賤貂蟬貴。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題遺愛寺前溪松》(唐)白居易
偃亞長松樹,侵臨小石溪。靜將流水對,高共遠峰齊。翠蓋煙籠密,花幢雪壓低。與僧清影坐,借鶴穩枝棲。筆寫形難似,琴偷韻易迷。暑天風槭槭,晴夜露凄凄。獨契依為舍,閑行繞作蹊。棟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棲。
《孤松》(唐)柳宗元
孤松停翠蓋,托根臨廣路。不以險自防,遂為明所誤。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詠松》(宋)吳芾
古人長抱濟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
今日若能增種植,會看百世長青陰。
《詠松》(清)陸惠心
瘦石寒梅共結鄰,亭亭不改四時春。須知傲雪凌霜質,不是繁華隊里身。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毛澤東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詠松》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