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治禍從天降

道德與法治禍從天降

發布時間: 2022-12-06 09:20:40

1. 部編版《道德法治》該怎麼學

作為一名老師,總是要善於教會學生各種學習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事半功倍,從而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告訴大家,該如何學好這難度比較大,對老師、學生要求都比較高的《道德與法治》。

所以,在課堂上「聽」,非常關鍵,這聽,不僅要聽老師講的內容,也要聽其他同學講的內容,甚至是老師播放的視頻等材料裡面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掌握課堂上的知識。

課堂上,除了聽,還要「講」,這講就是指,要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我給學生做過一個統計,如果你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麼你就可以把這個知識點過4遍:第一遍,你自己要把這問題進行思考,是不是?第二遍,你要把它說出來,是不是?第三,老師會進行補充、訂正,是不是?第四,你肯定會把老師補充,訂正過得的內容再記一遍,是不是?

所以,凡是課堂上你回答過的問題,到時候就是你試卷上的得分點,不信,你可以試試哦。

第三步:課後復習,也同樣重要。

人腦是個特別奇怪的東西,它能記住很多東西,但它也忘得很快,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復習,鞏固就可以牢牢地記住所學過的知識。

只要上過學的人,都可以熟練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背得熟啊,因為用的多啊。

是的,大腦就是這樣,背得越熟悉,用得越多的知識,就可以牢牢地「刻」在我們的腦海里,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所以,要想讓學過的知識不輕易忘記,沒有捷徑可走,就是不斷讀重復,不斷地識記,再識記,直到它們牢牢地印在你的腦海里。

其實,《道德與法治》也不難,只要你肯用心去學,只要你走好我上面提到的每一步驟,這樣你就可以學得輕松點,再輕松點。

2. 道德與法律的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內容摘要: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恆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

關鍵詞:禮;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的法律並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核,建立起德法並治的二元法體制。

一、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時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對己嚴格,與人為善,只能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刑罰,而使用時必須慎重。儒家對「德」加以繼承和發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權與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導方針,即主張「德主刑輔」。〔2〕儒家的這種德治是以「禮」做為根本內容的。「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禮的起源與宗教、祭祀、宗法有關,它體現了社會中的宗法身份等級,同時作為身份社會的古代中國也促成了禮的繁衍,兩者互為支架。但禮的范圍很難界定,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在,既可以是個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國的根本綱領;它是對他人做道德評判和法律裁斷的最後依據,又是社會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細膩地對人的行為做出准則式規定,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理論上的抽象。再論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義之義。因此要正確理解禮與法的關系,就必須將其放入中國古代這片土壤中,以中國傳統的視角來審視。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禮,引禮入法

周公制禮就是對夏殷之禮進行整理補充、厘訂,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禮的原則趨於法律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5〕「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6〕「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7〕周禮所確定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尊尊」。親親與尊尊的一致性,表現了族權與王權的統一。「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8〕禮與刑在性質上是相通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但是禮與刑的適用對象各有所側重。正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獨尊儒術,德主刑輔

漢儒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說為德主刑輔的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相輔相成之理,來論證德主刑輔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也」,「聖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減其刑」,〔9〕即「德主刑輔」。

漢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現為把符合儒家原則的通過法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表現為董仲舒的春秋絕獄,即在司法中引經絕獄。董仲舒對春秋絕獄的解釋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著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由此可見,「春秋絕獄」的要旨是:必須根據案件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無惡念者從輕處理。此絕獄固然是要解決法律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但如果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看,就是他同時在重建古代法的倫理結構。

案例一: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後長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謂乙曰:汝是吾子。甲以乙本是其子,不勝其忿,自告縣官。仲舒斷之曰:甲生乙,不能長育,以乞丙,於義已絕矣。雖杖甲,不應坐。〔10〕

案例二: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於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行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於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11〕

通過春秋絕獄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親親、尊尊等總的原則上與漢律是相同而且互補的,也就是說經義與律令絕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漢朝法律即使體現了完全意義上的法家思想,但內中也有許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條的內容。這表明了儒、法兩種思想實際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們在早期法律實踐中的融會貫通。

3、德禮為本,刑罰為用

唐朝繼續並發展了漢魏晉以來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體現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準乎禮」成為對唐律的主要評價。具體說來,第一,禮指導著法律的制訂。如貞觀修律時根據「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罪,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12〕儒家教條,調整了謀反大罪應誅連父子、祖孫、兄弟的血親范圍。第二,禮的基本規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子孫違反教令,供養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於禮以為出入。第四,禮法由互補,發展為統一的體用關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確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以上考察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法律化的過程。下面再談另一主題——法律的道德化。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不同而有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中國古代社會的「出禮入刑」產生了雙重結果:一方面,道德訓誡具有了法律的威勢,另一方面,法律規范同時要行道德的職能。所謂法律的道德化,主要側重於守法的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三:吳重五家貧,妻死之時,偶不在家。同姓吳千乙兄弟與之摺合,並挈其幼女以往。吳重五歸來,亦幸其女有所歸,置而不問。未幾,吳千乙、吳千二將阿吳賣與翁七七為媳婦,吳重五亦自知之。其事實在嘉定十三年十一月。去年八月,取其女歸家,至十一月,復嫁給李三九為妻,……阿吳既已嫁李三九,已自懷孕,他時生子合要歸著。萬一生產時,或有不測,則吳重五、李三九必興詞訟,不惟翁七七之家不得安跡,官司亦多事矣。當廳引上翁七七,喻以此意,亦欣然退廳,不願理取,但乞監還財產,別行婚娶。阿吳責還李三九交領。吳千乙、吳千二、吳重五犯,在赦前且免於斷引,監三名備元受錢會,交還翁七七。〔13〕這篇判詞絕妙之處不僅在於它解決了一起糾紛,更在於它注重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調停,以避免日後再因此事起糾紛。執法者著意由道德上立論,使案件的判決合情、合理、合法。從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認為中國古代法律受道德原則支配,為道德精神浸染。

案例四:謝登科控戚徐有才往來其家,與女約為婚姻,並請杖殺其女。余曰:「爾女已字人乎?」曰:「未」。乃召徐至,一翩翩少年也。斷令出財禮若干勸放,謝以女歸之。判曰:城北徐公素有美譽江南,謝女久擅其才名,既兩美之相當,亦三生之湊合,況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嫁伯比以為妻,雲夫人權衡允當,記鍾建之大負我楚季革,從一而終,始亂終成,還思補救,人取我與,畢竟圓通,蠲爾嫌疑,成茲姻好。本縣亦冰人也耳,其諏吉待之。〔14〕此案為兒女自由戀愛引起,謝登科以女兒私訂終身,違反了禮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而執法官卻對傳統禮法重新釋義,「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促成一段美好姻緣。這二則判例說明一個問題:當時的執法者已將法律內化為道德,追求一種超法律的境界。

(三)中國古代禮與法關系嬗變的特點

縱觀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嬗變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1、儒家的「仁、義」思想是「禮」與「法」嬗變的基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其對當時中國的法律發揮著重要影響。「三綱五常」等儒家禮教是中國古代正統道德的一般原則。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自漢唐始便以法律的讓步來解決:法律公然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壞了自己的尊嚴而開方便之門。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選擇。2、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是「禮」與「法」嬗變的條件。經濟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向更高文明邁進的前提。中國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經濟的興衰與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關。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對社會的道德要求較高,同時自身也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這時的法律體現著更廣泛的道德。與此相反,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道德表現較之以前欠缺,社會總體道德水平也下降,這時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維護封建皇權是「禮」與「法」嬗變的核心。不管法律與道德誰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維護封建皇權為其首要考慮,這也是階級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可逃脫的命運。4、權力階層的態度是「禮」與「法」嬗變的關鍵。申言之,「出禮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須是符合權力階層意志的道德;重「禮」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須是權力階層內化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二、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法理探析

(一)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法律與道德因存在差別而有不可調合之矛盾,同時又因二者之間的聯系使矛盾之協調成為可能。

法律道德化表達了社會規范系統的最佳結構及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配合狀態。法治社會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是亞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後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類良知與正義道德的法律。稱之為良法的法,也即法律道德化後的法律,至少應包含人權性、利益性、救濟性三種內在的品格。其中人權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礎,失去人權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實際價值不合理,最終會被人類所唾棄。〔16〕法律道德化正是通過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三方將自身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動中來。「越文明發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范便越多。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於道德規則被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則的匯編」。〔17〕使法律與道德的精神一致起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撐,讓法律精神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成為人們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造就這種法律,才能使法律獲得普遍性和權威性,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違反道德的並不能當然就是違反法律的。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違反道德的行為都能上升為法律或確立為法律。能夠上升和確認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認的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領域,由道德規范來加以約束和調整。如果將全部道德問題變為法律問題,那就等於由道德取代了法律,這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標的。道德規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必須盡可能地把更多的基本和重要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18〕但法律並非萬能,其設定的「中人」標准不同於道德倡導的「聖人」標准,因此對雖「缺德」而不犯法的行為往往無能為力。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補充和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建設社會文明的良好效果。〔19〕在把道德規則、道德觀念法律化的過程中,要注意道德與法律在本質和內涵上的一致性,否則會給法治帶來災害。〔20〕不論法律中的道德原則實際上能夠被貫徹到什麼程度,只要是全面地以法律去執行道德,其結果不但是道德的外在化、而且是道德的法律化,這種外在化、法律化的道德,按我們的界說,其不但不是道德,而且是反道德的了。〔21〕

三、歷史與現實之間

(一)現實中的矛盾

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存在著不和諧之處。中國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們企圖擺脫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隨心所欲地實踐道德、弘揚道德。人們並不是以崇尚道德來追求一種更趨於合理、科學。德國大哲人黑格爾曾有過如下論斷: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的道德法律簡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積極的命令——強迫規定的要求——相互間禮貌上的強迫的義務或者規則。「理性」的各種重要決定要成為道德情操,本來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們並沒有「自由」。在中國道德是一樁政治事務,而它的若干法則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機關來主持。〔22〕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請先看下面一則案例:

案例五:一對農村老年夫妻鬧離婚,按照法律判決,離婚後的一間住房應判歸男方。但如果這樣下判,女方離婚後就將無所居住,顯然與情不合。於是,法院綜合考慮後判決將一間房隔為兩半,一人一半,解決了女方離婚後的住所問題。這樣的判決並未引起男方的「鬧事」,雙方相安無事。〔23〕這是來自執法第一線很具體的案例,問題隨即而提出:在司法實踐中要不要考慮道德評價標准?如果要,那麼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價該怎樣取捨?

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

案例六: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24〕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問題是:法官以自己的信仰取代法律條文是否沖擊了法治原則?

(二)讓歷史告訴未來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歷史考察及對二者關系的法理分析,針對前面的問題可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1、情法沖突——法治的尷尬。

法治社會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首先考慮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官判案時,只能以現行法律為依據,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這樣勢必導致法律無法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道德等非強制性社會規范則可以其主觀性調解新生的行為現象。這就是前面談及的一元法體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國家制定法與道德之間缺乏過渡、緩沖機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無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與大眾心理、社會風習之間的脫離與隔閡,也造成了道德的無力感和被蔑視,甚至鼓勵了對道德的違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25〕但是,如果以情理斷案,就違背了法治的原則。因此,只有在法的體制上作出調整,才能實現情與法的協調、德與法的並治。

2、儒家倫理——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種道德價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法治與道德的深刻關系。失去了道德基礎的法為惡法,惡法之治與法治精神是根本背離的。我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法體現了道德與法律的一種結合模式,即把社會普遍承認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納入國家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道德缺位、法律的尷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靈活適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職能,從而使司法過程成了宣教活動,法庭成了教化的場所。

3、中庸之道——法追求的品質。

法的品質在於公平、正義通過法而得到實現。中國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和諧、平衡、穩定。中庸主義在法律上的意義就是審判案件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徹底解決糾紛,平息訴訟。現代法同樣面臨著效率與正義的挑戰。一方面,法律要體現其威嚴,不可侵犯,人們必須遵守;另一方面,法律還要有其緩和的一面,比如法要體現人道,法要尊重私權等。

4、禮法結合——德法並治的模式。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於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與道德淪喪就是明證;傳統的德治卻是主張德主刑輔,法是德的附庸,貶抑了法的作用,也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對二者都要加以揚棄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內核,進行結構重組,建立全新的德法並治的二元製法體制。

注釋:

〔1〕郝鐵川,法治的源頭是德治〔N〕,檢察日報,2000-06-14(3);

〔2〕楊鶴皋,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9;

〔3〕許慎,說文解字〔M〕;

〔4〕同〔3〕;

〔5〕左傳。隱公十一年〔M〕;

〔6〕禮記。曲記〔M〕;

〔7〕左傳。昭公二十五年〔M〕;

〔8〕荀子。修身〔M〕;

〔9〕漢書董仲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九朝律考。漢律考〔M〕;

〔11〕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引〔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全唐文。黜魏王泰詔〔Z〕;

〔13〕宋本名公書判清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蒯德模。吳中判牘〔Z〕;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華夏出版社,1987,361-365;

〔16〕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J〕,法學評論,1998(2);

〔17〕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J〕,哲學研究,1997(1);

〔18〕郝鐵川,道德的法律化〔N〕,檢察日報,1999-11-24(3);

〔19〕吳漢東,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J〕,法商研究,1998(2);

〔20〕劉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J〕,道德與文明,1999(5);

〔2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2〕〔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56,P11;

〔23〕轉引自劉作翔,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J〕,法治與社會發展,1998(1);

〔24〕參見〔美〕德沃金:法律帝國〔M〕,李常青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14-19;

〔25〕范忠信,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希望對您有幫助。

3.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如何正確處理德治和法治的關系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今後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定信心,埋頭苦幹,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六、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一)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聯系,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加強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優化組成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發揮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二)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支持職工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四)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對於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鼓勵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五)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規范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減少領導職數,嚴格控制編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六)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路環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辦好二〇〇八年奧運會、殘奧會和二〇一〇年世博會。
(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採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實現保值增值。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工作。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4.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還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線」

法律抄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意識與襲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相互聯系;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相互包容。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但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道德則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並非靜止不變的,當某些問題已經超出道德的調控范圍,成為關乎大部分社會公眾的問題,立法者就會考慮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

5. 如何解決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

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

法治社會從來不排斥道德在其中的作用,甚至過去傳統社會那種由自然情感演化的道義必須升華為經由理性熏陶才能擁有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與法治相輔相成,去彌合那些法律與現實之間的縫隙,去潤滑法律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的冷冰冰的社會關系,從而大大降低一個社會良好運行所耗費的成本。

(5)道德與法治禍從天降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6. 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 反思 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 總結 經驗 教訓。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1

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環境保護的知識,激發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決心,表達學生對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美好願望。

活動准備:

收集有關環境污染的情況、事例。

活動過程:

一、引入主題(老師自由發揮)。

二、具體事例,初步認識。

師:其實,在我們周圍,破壞我們生存環境的遠遠不止是工廠的黑煙與汽車的尾氣,還有很多。活動前叫大家去調查過。下面請同學們 說說 。

生:工廠向江河排放廢水。

生:人們向江河投放垃圾。

生:……

三、分析事實,深化認識。

請同學們針對上面的現象,說說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1、先說水源是怎樣被污染的。

生:小時候我們能在門前的河裡 游泳 ,後來被建工廠的人堵塞了。村裡的生活污水流進河裡,有很多的小蟲子在游來游去,不能游泳了,而且還有一股臭味,非常難聞。

生:我們以前常在家門前的小河釣魚,現在魚少了,而且還會釣到一些頭小尾大的怪魚。

生:今年初在粵東一帶海面出現的赤潮,科學家也說是海水受污染所造成的。

師:這都是水源被污染的現象,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喝水中毒的事。可見水源污染不是小事。

2、隨意砍伐樹木、開墾土地,也會危害我們人類,請舉例說明砍伐樹木造成的危害。

生:我們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中所講的就是黃河決堤,使得兩岸人們叫苦不迭,這除了自然的原因,都是因為人為的砍伐樹木,開墾草地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流入黃河,使河床升高,黃河成懸河,洪水來時易決口。

生:還有今年長江、松花江的水災,主要原因也是由於上游大量砍伐樹木,使 雨水 得不到積蓄,大量流入江中,使得洪水泛濫,危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

生:還有森林裡的動物越來越少,比如大熊貓和老虎,有些動物甚至絕跡了。

師:由此看來,間接的環境破壞,也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我們的生存。

四、聯系身邊事實,加深學生對環境污染的認識。

請同學們匯報自己所了解的當地環境污染的情況。

師:同學們了解了很多環境污染的現象以及害處,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是十分關心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保護環境?怎樣保護環境?你能想出一些建議嗎?

要求學生討論後,發表意見。

五、以後我們怎樣從自己做起,保護環境呢?

要求學生討論後匯報。

六、教師總結。

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到教室是靠大家共同營造的學習環境,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地參與學習環境的創設。

2.掌握一些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技能。

3.形成初步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內容

本課分為兩大部分: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裝扮教室所需要的材料、工具有所了解,知道在裝扮教室過程中,自己可以承擔什麼任務、怎樣合作布置等有關內容,另一方面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裝扮好了的、充滿童趣的、設計新穎別致的教室。這些取材於同年齡學生的真實的教室布置,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中的學生是如何裝扮自己的教室的,激發裝扮自己教室的興趣。

難點:掌握一些參與班級環境布置的'技能。

四、教學方式、 方法 和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創設一系列的創作活動,給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的舞台,體驗合作的重要性與快樂。

五、教學准備

教師:提供具有啟發性的、裝扮好了的教室資料,准備一些可以用來布置教室的材料。

學生:參觀學校里的其他教室。分好小組。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這幾天,我們參觀了學校里其他教室,能說說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教室嗎?

2、現在,你們再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覺得怎麼樣?

3、想不想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出示課題:裝扮我們的教室

(二)出謀劃策

過渡:要想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又漂亮又整潔,你有什麼好點子?讓我們學著書中的小朋友,一起來出出主意。

1、觀看書中圖片,說說圖畫告訴你什麼?

2、學生交流。

師歸納板書:教室里扔些什麼?

教室里的角落怎麼利用?

班級的特色在哪裡?

我能做些什麼?

3、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對以上一至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4、全班交流。

教室里扔些什麼?(書法、繪畫、紙工等學生作品,小型動植物、圖書、獎章等,課程表、作息時間表等)

教室里的角落怎麼利用?(圖書角、生物角、衛生角、學習園地、爭章園地等)

班級的特色在哪裡?(很多小朋友喜歡研究植物、昆蟲等,有些小朋友寫的字特別漂亮,有些是小小畫家)

我能做什麼?(我可以收集一些材料;我願意從家裡帶來一盆花;我會畫畫,……)

(三)制定方案

1、觀看圖片,你喜歡其他班級的教室布置嗎?說說你喜歡的地方。

2、分組制定裝扮計劃,討論所需材料、工具,以及每個小組成員所承擔的工作。

(四)布置任務

這節課上,小朋友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裝扮教室的法子。請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小組內布置的任務,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

(五)欣賞成果

1、欣賞教室里的布置。

2、介紹自己在裝扮教室過程中做了什麼。

(六)交流感受

1、小朋友,通過大家的勞動,我們的教室已經煥然一新,說說坐在這樣的教室里,你有什麼感覺?

2、學生交流感受。

3、分享經驗,交流在布置教室過程中發生的小 故事 。

(七)總結

小朋友們通過動腦想,動口討論,動手操作,把我們的教室裝扮得那麼整潔又漂亮,今後,我們要愛護好自己的教室,每個人都做班級的小主人。

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各種交通信號、標志和志線的作用。

2、使學生知道有關的交通法規。

3、使學生懂得應該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重點難點:

1、各種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的作用。這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有關的交通法規。這是重點。

教學方法 :

識記法、情景模擬法、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1、運用電腦播放一組「因違章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新聞。(讓學生認識到違章的後果,使學生帶著一種無比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與思考,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同時也受到深刻的 教育 ,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麼重要,增強交通安全意識。)

2、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引導學生清楚是因為違章而造成的),那麼你們在生活當中知道哪些交通法規和認識了哪些交通標志呢?他們的作用及意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重點介紹這些內容。(引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著重講述)

二、學習各種交通標志(重點、難點)

1、請學生拿出事先做好的各種標志卡片,在課堂上展示、介紹,並說出這些標志所代表的意義、作用。

⑴互相向同桌介紹。

⑵全班學生自由交流。

⑶請學生學生到講台上介紹。

註:這樣使學生在有效的空間上自由交流,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感性上有了一些認識,使這一節課的學習顯得輕松、愉快,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認識。

2、學習 日記 。

(1)出示討論題:

a.根據劉岩日記的內容,找出並確認她在日記中,所提到的各種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 b.說一說這些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各自的作用。

(2)展示考察日記。(聲、形、動畫同時展示)

(3)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小組討論。

(4)集體交流(邊交流,電腦一邊展示日記中提到的各種交通信號、標志、標線及其作用)

3、觸類旁通學習 其它 的交通標志。

(1)電腦展示各種交通標志。

(2)有的電腦展示,有的請同學說後再展示。

(3)引入:這些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是為了保證車輛和行人的安全。我們要不要聽他們指揮呢?(回答要),但我們還要聽誰指揮?(交通警察、同時出示文中交通警察的圖片)

4、小結: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要想做到交通安全,一要聽從交通警察的指揮,一要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和識記各種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的圖案,理解它們代表的意義,按照它們的要求去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車輛行人各行其道、各守其則,我們的生命財產才能得到保證,交通才會有秩序。

5、引言:為了保證交通安全,除了上邊這些必要交通技術 措施 外,國家還用法律的形式,

制定了一些強制性的規定,這些規定的全稱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簡稱「交通法規」。

三、學習「交通法規」一段 文章 。

1、指導學生閱讀後,告訴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是國家於1988年8月1日施行的,是全國統一的交通秩序管理的基本法規。它不僅是小學生的行為規范所要求的,而且對公民都具有約束力。法規的內容十分全面和詳細,在這里我們僅就與我們有關的部分摘錄,供同學們了解和學習。

2、叫學生邊讀邊議。

(1)國家為什麼要制定這些法律條款?

(2)制定這些條款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會產生什麼後果?

讓學生要據親身體驗,或者聽到、看到的事例,踴躍發言,暢談制定這些條例的道理。

3、利用電腦展示插圖,啟發學生說出每幅圖的內容,使他們懂得哪些行為是應該學習和遵守的。

四、模似從學校到書店的活動,其中設置了許多「關卡」,讓學生實踐。

五、總結:

通過 「注意交通安全」一課的學習,使我們又學到了許多有用的知識。我們不僅認識了交通標志,而且還能從法律的高度去理解交通法規的意義。交通安全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情。為了他人和自已的安全,我們一刻也不能忽視。我們不僅自己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還要向家長和你熟悉的人進行宣傳,使大家共同來維護良好的交通秩序。(邊播放音樂)

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火災報警常識

2、火災中各種逃生自救的辦法

3、提高學生的防火自救意識。

過程設計:設置情景—講解常識—課件演示—現場模擬。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

教學重點:火災報警常識、火災中各種逃生自救的辦法。

教學難點:掌握火災中各種逃生自救的辦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安全意識,提高防火自救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問題導入:當火災襲來,你如何逃生?

教師活動:給出幾種火災現場情形:

1、家住一樓,家外著火,火小煙大,情況緊急。

2、家住二樓,家外著火,火大封門。

3、家住高樓,樓有電梯,家外著火,火大封門。

4、電線老化,室內著火,明火燒身,危在旦夕。

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教師給出的火災現場情形,制定相應逃生方案。

(二)常識介紹

1、火災報警須知:(flash演示——幻燈片小結)

1)、牢記火警電話「119」,事發時可用任何一部電話播打(註:無論欠費與否)。

2)、火災情況要報詳細:___單位、__區__街__號發生火災,___物質在燃燒,火勢很大,請速來撲救,我的電話是_______。

3)、要派人來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車。

2、學習自救知識:(flash演示——幻燈片小結)

I)、火災發生後,如何逃生。

一旦火災降臨家庭,應抓緊時機進行撲救。家庭常用的滅火工具是水、濕棉被、砂土、乾粉等。值得注意的是,電器起火應首先切斷電源再進行撲救。若發現火勢較大時,應立即撥打火警「119」,說清楚家庭詳細地址、起火物品,然後離開火場到主要路口引導消防車前來撲救。切忌貪戀財物貽誤逃生時機。

如果火不但封了門,窗外也是一片火海時,應將門窗全部關閉,用濕棉被、毛巾、衣物等封堵門窗,同時採取打電話、敲打臉盆、向窗外拋東西等手段吸引外部人員注意,以便獲救。

逃離途中切記不可使用電梯。因為火災中線路常被燒壞,會使你被困電梯中無法逃生。

幾種逃生方法的總結:

1)、關門求生 2)、測試門的溫度

3)、從窗戶逃生 4)、高層建築火災逃生

5)、公共場所火災逃生 6)、安全出口逃生

II)、身上著火怎麼辦?

發生火災時,如果身上著了火,千萬不能奔跑,因為奔跑時,會形成一股風,就像是給爐子扇風一樣,火會越燒越旺。著火的人亂跑,還會把火種帶到其他場所,引起新的燃燒點。

身上著火,一般總是先燒著衣服、帽子、褲子。這時,最重要的是先設法把衣、帽、褲脫掉,如果來不及脫,也可卧倒在地上打滾,把身上的火苗壓熄滅,或者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水中去,把身上的火熄滅。

(三)組織學生研究探討火災時人心理與行為的誤區

錯誤的逃生模式。

1、原路脫險

這是人們最常見的火災逃生行為模式。因為大多數建築物內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為人們所熟悉,一旦發生火災時,人們總是習慣沿著進來的出入口和樓道進行逃生,當發現此路被封死時,才被迫去尋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時已失去最佳逃生時間。因此,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大樓或賓館時,一定要對周圍的環境和出入口進行必要的了解與熟悉。多想萬一,以備不測。

2、向光朝亮

這是在緊急危險情況下,由於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所決定,人們總是向著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光和亮就意味著生存的希望,它能為逃生者指明方向道路、避免瞎摸亂撞而更易逃生。而這時的火場中,90%的可能是電源已被切斷或已造成短路、跳閘等,光和亮之地正是火魔肆無忌憚地逞威之處。

3、盲目追隨

當人的生命突然面臨危險狀態時,極易因驚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斷思維能力,當聽到或看到有什麼人在前面跑動時,第一反應就是盲目緊緊地追隨其後。常見的盲目追隨行為模式有跳窗、跳樓,逃(躲)進廁所、浴室、門角等。只要前面有人帶頭,追隨者也會毫不猶豫地跟隨其後。克服盲目追隨的方法是平時要多了解與掌握一定的消防自救與逃生知識,避免事到臨頭沒有主見而隨波逐流。

4、自高向下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火焰向上飄。當高樓大廈發生火災,特別是高層建築一旦失火,人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火是從下面往上著的,越高越危險,越下越安全,只有盡快逃到一層,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殊不知,這時的下層可能是一片火海,盲目地朝樓下逃生,豈不是自投火海嗎?隨著消防裝備現代化的不斷提高,在發生火災時,有條件的可登上房頂或在房間內採取有效的防煙、防火措施後等待救援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5、冒險跳樓

人們在開始發現火災時,會立即作出第一反應。這時的反應大多還是比較理智的分析與判斷。但是,當選擇的路線逃生失敗發現判斷失誤而逃生之路又被大火封死,火勢愈來愈大,煙霧愈來愈濃時,人們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此時的人們也不要跳樓、跳窗等,而應另謀生路,萬萬不可盲目採取冒險行為,以避免未入火海而摔下地獄。

(四)教師引領學生重新設計逃生方案

(五)小結:(教師放flash短片,同時總結)

水火無情,當有災害發生時,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因地制宜,恰當地運用逃生自救的方法,保證自身的安全。中學生遇到災害不應該袖手旁觀,但一定要以保證自身生命安全為前提。

(六)作業:製作一期防火自救的牆報。

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5

教育目標:

1. 對全體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2. 預防青少年犯罪,

3. 讓學生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

方式和方法:學生主持,加以學生表演等形式

一、身邊的法律(班長主持開場)

1. 案例一:

20__年3月27日晚,在襄樊市的漢江沙灘上,一個由幾名未成年人臨時湊成的綁架團伙綁架了某中專生小剛,正當他們打電話向被綁架人母親索要6萬元贖金時,被樊城公安分局米公派出所刑警一舉抓獲。據查,他們曾多次敲詐小剛,金額達1000多元。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最小的方某(17歲)竟天真地問刑警:「把錢還給他(受害人),我可以走了嗎?」

2. 學生談感想、講身邊的事情

3. 請學生指出所知的違法行為

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許多的時候是由於我們的不知法,不懂法而造成的犯法犯罪的,學習有關的 法律知識 就非常的必要。

4. 國家的有關的規定

我國刑法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年齡段稱為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偷渡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年齡段成為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一年齡段稱為減輕刑事責任時期。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一律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年齡段稱為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同時刑法還明文規定,因不滿十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二、預防青少年犯罪

1. 案例二、三、四

案例二:

小偉是一位初中生,平時就喜歡開玩笑,搞惡作劇。今年年初的一天,他看到路邊的 廣告 語「當你有困難或麻煩時,請你撥打110」,靈機一動,謊稱自己因鑰匙丟失,無法進家門。趕來的警察識破了他的謊言,嚴厲地批評了他,並責令其父母嚴加管教小偉。一向嬌慣孩子的父母並沒有很好地批評和教育小偉。而小偉卻在感到有趣、刺激之餘產生了畸形的報復心理。從此,他經常撥打「110」,進行干擾或謊報假警,一個月竟多達三十多次。終於在一次利用磁卡電話進行假報警製造惡作劇時被警察當場抓獲。小偉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被公安機關依法拘留。

案例三:

閔某,15歲,是河南省歲三縣某中學負責紀律的副班長,1999年10月15日,因午睡時潘某說話,閔上去用小棍敲打潘某不小心打在同桌沈某的頭上。沈某挨打後就罵閔某,兩人並發生撕打,被同學拉開。10月18日中午12點多鍾,閔某約沈某在後山談發生爭執的事,沈對閔的「權威」仍不服氣,閔某認為沈沒有把他這個副班長放在眼裡,一拳將沈打倒在水溝里,並用削筆的小刀在沈某頸部劃了兩刀,當沈某求饒時,閔某又抓起一把土塞進沈某嘴裡,然後解下皮帶將沈某勒死。閔某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最近,閔某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2年。

案例四:

武漢市某中學林某在校園里,不慎將姑母從國外帶回來送給他的派克鋼筆弄丟了。該校鍾某剛好路過,他拾起鋼筆回班上課。林某的同學張某、宋某正好目睹鍾某所為。林某得知鋼筆被鍾某拾到便找他索要,鍾某先是佯裝不知,後見有人作證,便搪塞說放在筆盒裡不知被誰拿走了。學校多次做工作,鍾某依然不肯歸還。林某便向法院起訴,經法院調查,依據《民法通則》判決鍾某限期歸還,否則賠償林某經濟損失200元。

2. 青少年犯罪的十大徵兆

1) 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成績無緣無故的下滑, 不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考試時進行抄襲,對考試結果不以為然,留級也無所謂;

2) 對事物的興趣開始變化,勞動懶散,上課思想不集中,而對武打、言情和低級庸俗甚至黃色的錄像、書刊和光碟甚感興趣;

3) 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厭惡學校生活,這種孩子如果與校外的不法分子或無業人員有了聯系,就會越來越不願意回家;

4) 心理方面有變化,如精神恍惚,情緒波動,舉止反常,心神不定,東張西望;

5) 對教師和家長的關心幫助表示反感,甚至懷有敵意,惡語頂撞, 有時給教育者出難題,看笑話;

6) 對遵守紀律、要求進步的學生進行諷刺、挖苦和打擊,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跡或不法行為的人,把反社會的人格或行為當作是「勇敢」的表現;

7) 原本養成的生活規律出現變化,如從早起變成睡懶覺,從注意衛生變為邋裡邋遢、不修邊幅甚至骯臟,或一反常態地特別喜歡梳妝打扮;

8) 道德品質起了變化, 如從誠實變成愛撒謊,愛說空話、大話、假話,從謙虛變成傲慢,從斯文變成野蠻,喜歡逞能,從文明禮貌變成口吐穢言、動作粗野,或在家長、老師面前循規蹈矩,而背後卻胡作非為;

9) 結交不三不四的人,或與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結交,或拉幫結伙聚在一起甩撲克打 麻將 ,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場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亂;

10) 過分追求物質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抽煙喝酒等。

3、 做個知法、懂法、守法的青少年。

1. 預防犯罪的一些措施。

2. 學一點法律知識。

你從今天的班會中得到了什麼啟示,以此為題寫一篇周記。

2022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 學校德育2022年度工作總結5篇

★ 2022德育工作總結10篇

★ 小學教育德育教學工作總結

★ 2022幼兒園教師德育心得

★ 2022教師師德師風工作總結10篇

★ 2022年小學學校工作計劃五篇

★ 2022學校工作計劃【5篇】

★ 2022小學教師師德個人工作總結最新10篇

★ 學校教學工作計劃2022春季5篇

★ 2022年幼兒園師德師風培訓計劃10篇

7. 道德與法律相沖突的歷史典故

縱觀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嬗變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1、儒家的「仁、義」思想是「禮」與「法」嬗變的基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其對當時中國的法律發揮著重要影響。「三綱五常」等儒家禮教是中國古代正統道德的一般原則。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自漢唐始便以法律的讓步來解決:法律公然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壞了自己的尊嚴而開方便之門。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選擇。2、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是「禮」與「法」嬗變的條件。經濟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向更高文明邁進的前提。中國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經濟的興衰與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關。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對社會的道德要求較高,同時自身也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這時的法律體現著更廣泛的道德。與此相反,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道德表現較之以前欠缺,社會總體道德水平也下降,這時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維護封建皇權是「禮」與「法」嬗變的核心。不管法律與道德誰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維護封建皇權為其首要考慮,這也是階級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可逃脫的命運。4、權力階層的態度是「禮」與「法」嬗變的關鍵。申言之,「出禮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須是符合權力階層意志的道德;重「禮」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須是權力階層內化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法律與道德因存在差別而有不可調合之矛盾,同時又因二者之間的聯系使矛盾之協調成為可能。
道德法律化使社會規范系統中道德與法律的結構趨於合理,以實現系統本身的功能優化。通過立法確認某些道德標准為法律標准。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於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與道德淪喪就是明證;傳統的德治卻是主張德主刑輔,法是德的附庸,貶抑了法的作用,也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對二者都要加以揚棄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內核,進行結構重組,建立全新的德法並治的二元製法體制。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條 發布:2025-01-16 09:00:50 瀏覽:791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