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人道德缺失

國人道德缺失

發布時間: 2022-12-07 00:25:11

A. 如何看待目前中國社會道德缺失的現象

中央黨校教授宋惠昌說,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曾經發生過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現象,諸如「小悅悅事件」、食品衛生問題、商業欺詐問題等。有人據此認為我們的社會出現了「道德滑坡」。應該說,這些判斷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些說法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顯露出了某種悲觀情緒。應該看到,我們的社會中也有像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一個又一個「最美的中國人」接連地涌現,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是我國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實寫照。所以,也有一些積極性的觀點認為,道德問題並不是如有些人說的這樣嚴重,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主流是好的,是在向積極方向發展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的評判呢?我認為這是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在我看來,有些人思想方法的偏頗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其中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看問題的方法簡單化,孤立地分析某些道德現象。具體來說,就是把某些道德現象作為一個孤立的問題來研究。這樣,人們的思想就會陷入片面性而走向極端,於是,一旦看到了某個惡性不良事件,就會惶恐不已;當然,由於孤立地看問題,有些人對那些惡性不良事件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無非是些偶然的個案而已,無須大驚小怪。很顯然,這是另一個思想極端,也是不可取的。 我認為,要擺脫思想上的困境,一個關鍵是改造我們的思想方法。其中一個基本的認識方法,就是不要把目前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看成是一種孤立的社會問題,而應該在現實社會的總體上和歷史的發展中去認真研究它的本質及演變規律。 建立新的道德價值觀念 中國計量學院教授鄧澤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道德價值觀。這種新的道德價值觀念,至少應當確立以下三個基本點: 其一,視富強之國與禮儀之邦為同一追求目標。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名。傳統道德中,尤其是勞動人民的道德傳統中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如勤勞、善良、節儉、刻苦耐勞精神等等。利與善,富裕與文明,並不是截然對立、非此即彼的東西。 其二,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為同等價值砝碼。在道德價值的天平上,以個人利益損害社會利益,或以社會利益否定個人利益,都必然導致這種天平的失衡。這並不是說,當社會利益需要犧牲個人利益的時候,個人就有理由拒絕這種犧牲,因為在凝結著自己個人利益的社會利益的升值過程中,個人利益也意味著同樣的升值;個人道德價值的實現,也不同程度地意味著個人利益的實現。如此來理解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道德價值與社會道德價值的關系,就可能形成一種「我為社會,社會為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 其三,視現實基礎與理想目標為同歸復興之途。如果說理想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麼,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並用一個相互聯結的新的現實架起一座通往理想的橋梁。因此,為了實現理想利益的目標,必須重視現實利益的基礎。同樣,沒有理想,就意味著滿足,滿足就會失去動力,其直接的危害,便是對現實基礎的瓦解。

B. 為什麼有著優良傳統的中國人會出現道德缺失呢

古人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優良傳統是倉廩實衣食足的時候培養的,中國經歷最近一百年之後沒幾個豐衣足食的,所以就出現了所謂的「道德缺失」,歐人說的三代培養一個貴族也是這個意思。
另一方面理由和上面類似,傳統是需要傳承的,因為歷史原因很多傳統都斷代了

C. 你認為當前中國人在社會公德方面有哪些缺失

雙腳站在在現代,頭腦停留古代。
沒有公德,卻有私德。而且私德也不怎麼樣。比如 借了熟人錢多數不願還。
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為核心,公德不是我們文化自身產生的,雖然是對的,但是是外來,所以沒有根基站不住腳。
比如,出現糾紛,你需要幫親不幫理,如果真講公德,反而被其他人認為吃裡爬外,說你到底幫誰?
中國人講道德,卻是最不道德。批評別人的同時卻又不待見或者欺負 老實人。『
做人老實說人傻,做人太壞說人奸,那怎麼做人?思想矛盾的民族,研究了幾千年了還是沒有研究出來。

D. 中國人為什麼缺乏社會公德 結合《鄉土中國》分析

傳統社會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國民的素質似乎一直停滯不前。社會公德的缺失,成為中國人為世界詬病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造成中西方在「公德」方面的差距?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給了人們解釋。

一、團體格局與差序格局費先生對中國社會有深入探究,在《鄉土中國》中他把中國社會結構歸納為「差序格局」, 並以西方的社會作為參考,得出了解釋中西方人行為不同的理論,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公德」缺失的原因。

  1. 團體格局。團體格局是西方的社會結構。費先生認為在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被捆綁的火柴,一捆一捆紮的很清楚。每個人在這個捆紮的火柴中都有平等且固定的位置。當然,在大團體中也會存在層級或者「次團體」,但那也是事先規定好的,組員們在各自的層級中依然平等有序。他們有明確的團體界限,有明確的分工,形成良好的社會格局。

  2. 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與團體格局相對應的關系格局。費先生在書中這樣描述,「社會關系是從一個又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我們的格局好像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產生的波紋,每個人都是圈子的中心,被波紋所推及人的就發生聯系」。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們一直遵循著三綱五常。以致今天,現代的中國人仍然生活在由「己」推出來的社會圈子裡。這個圈子不是固定的,但它是有一個范圍的,圈子的大小和范圍要依據中心的勢力而定,這也就說明在中國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具有伸縮能力。二、社會公德缺失的表現首先,什麼是公德。公德顧名思義,就是公共道德,是人們在團體生活中所必須的品質,是兼顧多數人的利益,為他人著想的品質。現代社會生活中公德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職業方面,家庭方面,生活環境方面等等。但無論公德被運用於哪個領域,它一定擁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公德必須出現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里;第二,公德是人們在這個開放領域里所表現出來的個人品質。


E. 為什麼現在社會人們的道德素質普遍下降

對於當下嚴重的道德問題,應當實事求是的分析、把握其復雜原因,包括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個體原因與群體原因,歷史原因與現實原因,國內原因與國外原因,淺表原因與深層原因等等。

原因之一在於: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包括道德轉型,傳統道德發生裂變,新舊道德激盪碰撞,道德失范現象不可避免。在轉型期內,既有傳統道德的裂變、消亡和新生,也有新興道德的生長、發育和檢驗,二者融為一體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我們說的社會風氣的破壞和道德氛圍的未建性。

我們對傳統文化缺少一種正確的解讀。由於對傳統文化中所涉及的道德問題,我們必須以一種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在批判古代「三綱五常」的同時,卻忽略了其中積極的影響。對傳統道德尊重不夠、認識不足、取捨不當。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對傳統道德規范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拋棄的多,繼承的少,導致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的許多優良美好的傳統道德被忽視、拋棄甚至踐踏了。對傳統道德的良莠不分、取捨不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說明現代人的責任意識在不斷的弱化,一個喪失責任心的民族,是走向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是出現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於:國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脫節,道德失范代價過低。主要是對道德和法律的關系認識不到位,導致在行動上厚此薄彼,一手硬一手軟。特別是很多嚴重違反道德的行為發生後,由於沒有相關法律,司法機關無法將其繩之以法,公眾和輿論譴責的威懾作用有限,久而久之,道德失范行為不僅增多,而且更加嚴重,並形成不良效應。

我們的法律不能總是當「馬後炮」,不能總是在問題出現後,再去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再去進行約束。俗話說,沒有多少機會可供人去鍛煉,一開始我們就必須學會如何走好。同樣的道理,也沒有多少次能給予法律這樣的機會,讓你在發生了事件之後,再給你提供「素材」讓你去完善法律。

原因之三在於:公德的淡漠。
魯迅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看客,在魯迅的筆下,那些看客多是冷漠、麻木、自私的人,這些都是國民的劣根性,都是導致公德喪失的重要因素。

冷漠是當前中國最可怕的社會心態。當社會需要正義行動,人們卻無動於衷的時候,冷漠就變成了麻木。這種麻木與魯迅筆下阿Q的麻木毫無二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半個世紀前,為喚醒民族良知,魯迅棄醫從文,用犀利的筆墨無情的鞭笞國人的冷漠麻木。在今天, 魯迅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公民的劣根性:自私,愚昧;多疑,冷漠。導致了我們社會道德的進一步缺失。半個世紀後,一路崛起的新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但是,冷漠依舊,麻木依然!如今的人們只是對自己的家庭、親人、朋友講求道德,一旦進入陌生的環境、進入公共的領域,人們就變得冷漠、不知道關心幫助他人, 對他人的熱情幫助始終持有懷疑的態度。在這里,人們擁有的極端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原因之四在於:世俗化和多元化的沖擊。新興道德建設重視不夠,研究不夠,宣傳不夠,應用不夠。
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提出的新興道德如何梳理、清理、揚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如何規劃建設,總體上重視不夠,研究不透,把握不準,缺乏共識。作為「社會人」,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都能感受到,每一個人的變化。我們開始追求品牌,追求享樂,追求更多外在的東西。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大肆盛行。人們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顧違背道德。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心平氣和。所謂的社會公平在這里得不到兌現。如今,西方思❤潮在向我們不斷襲來,我們在追求個性❤解放,自由至上的同時,忽略了傳統道德的要求。道德淪喪者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掙脫了某些看似是束縛自由的韁繩。但是,在短暫的隨波逐流之後,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接受西方思❤潮的時候,並不能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

F. 我國當前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什麼

產生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個體德性的缺失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性是指靈魂方面的優秀,而不是指肉體方面的優秀。康德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強調了德性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他認為「德性是實踐理性的自主性,是有限的實踐理性即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的東西」,換句話說是個人的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約,保持自身創制的道德規律的純潔。因此他認為德性就是一種道德力量。此外康德的理論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責任,就是由於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德性論的代表人物麥金太爾則更多地將德性看做是人性內在的道德秩序。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德性是一種高尚的品質,這種品質對人的道德行為具有理性的約束和情感的需求,並通過對責任的承擔表現出來。我們回到當代社會可以發現,人們對於自身德性的保持已經漸漸淪陷,理性的約束和情感的動機受到來自伸張自我的感性慾望和消極的道德體驗不斷的沖擊,使得人們對於責任的承擔成了一種負擔[1]。在《中國道德調查》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改革開放後道德水平越來越下降這一命題,有43%的人同意這一觀點,可以看到這種個體德性的缺失的影響已經不是浮出水面,露出了冰山一角,小悅悅事件中那18名路人的表現就可以窺探一斑[2]。
(二)社會公共道德的缺陷
所謂公共道德就是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准則。是人們應該遵循的最起碼的社會准則。公共道德不是單純的馬路文化,在羅爾斯等普遍理性主義者看來是公共理性基礎上的普遍性秩序規范准則。在中國,公共道德體系可以分為四個層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黨性、黨風;黨員幹部的官德官風,這四個層級由下而上組成了我國的公共道德金字塔。小悅悅的悲劇在於社會公德「見死不救」的潰敗,然而當我們痛斥社會公德淪陷同時,必須看到道德體系金字塔的全部和頂端,頂端的幹部作風的問題以及公共道德體系整體性作用都必須為小悅悅事件承擔責任。小悅悅事件的公德缺口在那18個人的身上,但在我們更多人,特別是習慣於坐在舒適的辦公室和小轎車里,習慣高談闊論者身上,又能高尚多少呢?之所以他們可以對此放手大加撻伐,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圈生活圈根本沒機會直面這樣嚴峻的考驗。在《中國道德調查》一書中,關於如何看待人我關系這一命題,被調查對象只有不足20%選擇「先人後己」。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利己不損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看客的心態。
(三)傳統文化理念對道德及其傳承的負面影響
首先,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中,聽話、不管閑事成為人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世之道,直到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還是會強調不要多管閑事,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因此,在這種倫理熏染下,國民被培養成一個個老老實實、十分聽話的、缺乏公民責任感的「順民」,冷漠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傳統家庭觀念帶來的重私德輕公德,中國是一個道德之邦、禮儀之邦,然後這種道德僅僅停留在家庭和朋友圈子裡。而一旦脫離開這個血緣的、地緣的環境圈子,到了陌生的公共的環境中,就往往對那些應該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視若無睹,甚至故意破壞那些明文規定的公德准則。
最後,習慣性的否定,中國人善於否定自己,然而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科學、民主現代性,導致中國人的這種否定是盲目性、習慣性的缺乏科學的否定,當有新的思想和文化影響時,人們往往能全盤否定自己應該去傳承的傳統文化中積極的部分,在近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兩次對外開放中,這種否定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中國人善於走極端的一種表現

G. 中國人的道德缺失是傳統文化造成嗎

中國人的道德缺失並不是傳統文化造成的,相反在外來文化理念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被國人淡忘了、遺棄了,這也是道德缺失一種因素。再有就是信仰的喪失、崇拜的坍塌、教育的缺失、宣傳的誤導、現實的扭曲、金錢至上、利益當先、、、、致使道德的地位失去了社會的認可正義的支撐。

H. 看看國人的道德已經淪喪到什麼地步了,這樣

目前中國的道德來現狀既非在「滑坡」(源1976年10月之後),亦非在「爬坡」(大張旗鼓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包括道德建設時期),而是處於一個新的正常發展階段。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與「經濟發展新常態」相對應,目前中國處於「道德發展的新常態」。

1、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不道德現象(事件)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發展;可以進行必要的譴責,不必連篇累牘地報道。

各類媒體要多宣傳道德楷模和身邊好人,推動道德進步。

2、青少年要少看網上道德敗壞的奇葩新聞,多看權威媒體及其網站宣傳的道德楷模。例如,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事跡。《光明日報》(2017年12月26日01版)從而有利於自己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在報效國家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I. 你認為當前中國人在社會公德方面有哪些缺失

第一,中國長時間單方面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社會普遍急功近利,盡管一直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但是跟近些年經濟增長速度相比,成效甚微。

第二,成年人對青少年的教育方面存在誤區。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每個家庭僅有的一個孩子成了家長們爭相疼愛的對象,許多家長盲目溺愛,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只教孩子享樂;身為獨生子女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更不知道謙讓和付出為何物,反而個個霸道、唯我獨尊。

第三,教育制度亟待改進,學校,只抓升學率,忽視道德教育,學習成績變成評判學生好壞的標准。培養出來的人才普遍高分低能,甚至不乏有才無德者。

第四,社會體制的真空。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體制的重要性。好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體制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破壞,但新的合理體制一時有未能建立起來,於是體制上的真空便為道德上的真空大開了方便之門。

第五,信仰的缺席。從理論上論證信仰的重要性並不難,難的是讓信仰從嘴邊落到心中,在現實的生活中揚起信仰的帆。西方人的信仰經歷自然神—上帝—理性—無的過程,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我們中國人則是伴隨著對傳統儒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軸心的入世信仰的顛覆而陷入了虛無。

J. 現在國人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上樑不正下樑歪。

熱點內容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