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退變

道德退變

發布時間: 2022-12-07 07:59:53

『壹』 為什麼科技不斷進步思想道德不斷退化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相對於物質文明的建設,對未成年人(包括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視已經滯後了。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西方文化的洶涌而至,各種不健康的觀念極大地沖擊著未成年人的思想(包括成年人);在大社會氛圍下,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由來已久;學校教育在高考指揮棒揮舞下,不得不實質性地進行著應試教育,雖然表面上冠其名曰「素質教育」。如此等等,長期以來德育教育重視形式不講實效的活動屢見不鮮。放眼今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很令人擔憂,重視和加強迫在眉睫。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舉措。馬克思主義從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出發,一貫重視對青少年一代的培養教育。馬克思說過,工人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頁)。共產主義是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回顧過去,我們今天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大好局面是幾代人艱辛創造的結果;展望未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將由後來者承擔。現在的未成年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只有加強教育,使他們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確保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取得最後勝利。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是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不僅要有發達的生產力,而且要有繁榮、先進的文化,發展這種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就提出了培養下一代的重大任務。現在,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占總人口的28%。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不僅關繫到現階段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而且關繫到我們民族未來的素質,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放眼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歸根結底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只有從娃娃抓起,培養億萬高素質的合格建設者和人才,我們才能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而有所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堅持執政為民本質要求、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講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3.67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發展成才,牽動著億萬家長的心,關繫到億萬個家庭幸福,關繫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是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未成年人如何成才呢?固然需要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的培養更是不可缺少的。古人雲,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即是說,一個人的「德」要靠「才」去發揮;「才」要由「德」去統帥。這種德才辯證統一關系的論述是很有見地的。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保證一個人的發展有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動力,所以對人能否成才、為社會做出貢獻至關重要。教育學表明,未成年人階段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階段,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時期。歷史上有所貢獻的傑出人物,大都從小在思想道德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具有遠大的理想、崇高的志向、健全的人格和頑強的毅力,能夠克服困難,做出創造性成績。這一點已經為古今中外人才史所證明。現在,時代呼喚人才,國家需要人才,家長殷切希望子女成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使之能健康成長、發展成才,既是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希望工程,也是關系億萬家庭切身利益和幸福的民心工程。完成這一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後世。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重要的戰略任務,又是緊迫的現實任務。這是因為:

從客觀上看,近年來國內外情況的深刻變化,使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更加復雜了,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為我們學習世界各國先進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同時腐朽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對未成年人進行滲透,資本主義腐朽生活方式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能低估。尤其是資本主義文化垃圾和腐朽生活方式與一些先進的文化成果摻雜在一起,魚龍混雜,瑕瑜難辨。其傳播又以高科技手段為媒介,影響面廣,滲透力強。未成年人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涉世不深,缺乏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識別能力,很容易受到腐蝕。

——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同在,「主旋律」與「多樣化」並存,是當今的文化現狀。互聯網等新型媒體和各類文化娛樂場所快速發展,豐富了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而色情、暴力、賭博、愚昧迷信等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也乘隙傳播。未成年人的優點是和弱點相聯系的,他們正處在身心發育過程中,思想活動變化快,精神需求旺盛,求新獵奇心理強烈,自製力差,模仿性強,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這些特點使他們既容易接受高尚文化作品的熏陶,也容易成為落後、腐朽文化作品的俘虜。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是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法制不健全,社會上還存在種種不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消極因素,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加上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凸顯,就業問題嚴重,未成年人過早地感受到未來競爭的壓力,有些人對前途感到茫然和困惑。如果說人的正確思想來自社會實踐;錯誤思想觀念也往往同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消極體驗有關。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廣泛存在的不公正現象,有的未成年人感到難以理解,無所適從;有的在求學、就業、交友等問題上已經有了初步的消極體驗;不少人正在經歷「成長中的煩惱」,對自身前途難以把握。未成年人沒有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不善於區分主流和支流,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黑暗面。久而久之,心靈就會受到傷害和扭曲。

從主觀工作上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在體制機制、思想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濃厚風氣尚未形成。特別是有些地方思想道德教育缺少時代特點,內容陳舊、形式落後、方法簡單、手段生硬,未成年人不僅難以接受,有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教育工作者也感到兩代人之間差距很大,難以溝通,工作難做。這說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要真正得到加強,就必須切實加以改進。

從工作對象看,當代中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上是好的,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是他們精神世界的主流;另一方面,少數未成年人精神空虛、意志消沉、行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歧途,一些例子是觸目驚心的。面對既使人高興又讓人擔憂的現狀,我們必須增強解決問題的緊迫感。我們強調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因為人是最寶貴的,未成年人更代表我們的未來和希望。如果說生態的破壞難以在短期內恢復,那麼對未成年人思想的腐蝕和心靈的傷害則更為可怕,搞得不好有可能造成無法治愈的後果,甚至葬送民族的未來。

總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做好這項關系國家興衰和民族福祉的工作。

『貳』 道德淪喪是進步還是退步有人說自私是人的天性,難道說人人都自私才是我們最理想的結果嗎

道德淪喪,當然是退步了,自私並不是人的天性,是在後天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如果自私成了,最後的歸宿,那太可怕了

『叄』 社會道德進步還是退步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社會道德進步還是退步的評判標准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一是人們的行為、舉止文的明程度是否提高;二是公益事業是否取得進步和發展;三是社會丑惡現象的增減。但這種觀察必須設置縱向和橫向參照時期才有意義,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們的道德觀也在發生變化,因此,不能因一事一例就斷定社會道德進步還是退步。

『肆』 如何看待我國出現的道德滑坡現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四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
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的高重重視。」。這些論述,對在如何評價目前我國道德建設形勢的問題上發生的爭議作了科學的總結,實事求是地肯定了成績和指出了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國的社會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譽之為「第二次革命」,有人稱之為「社會轉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然要引起人們道德觀念和行為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中國人傳統的義利觀、效率觀中包含的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比如「君子言義不言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重人際和諧不重工作效率,謀人勝於謀事等觀念受到挑戰,逐步被淘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開始逐步確立,追求個人正當利益、重視個人價值、開拓創新、平等競爭、講求效率、珍惜時間、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同時,在開放條件下,對外交往日益增多,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和平演變」戰略和「西化」、「分化」策略,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依仗著經濟優勢和文化宣傳優勢也滾滾而來,不斷地散發著影響。

而市場經濟通行的商品交換原則也越來越多地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引發見利忘義、權錢交易、貪污腐敗等丑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蔓延,國家意識、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受到削弱。

這種情況污染社會風氣、腐蝕人們的靈魂、敗壞人們的道德品質,使人和人在交往中互不信任,疏遠和冷漠。其結果,必然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情況長期存在還將影響到我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貽誤子孫後代。市場經濟帶來的雙重影響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影響是人們道德意識的混亂迷惘。

人們久已習慣的道德觀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惡標准都受到了挑戰和沖擊,而新的觀念和標准究竟是什麼,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混淆甚至顛倒了。道德行為失范,道德評價混亂,道德精神迷失,腐敗和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中國的倫理道德狀況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如何看待這些現象引發了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曾發生過一場關於當前道德狀況究竟是在「滑坡」還是「爬坡」的爭論。持「滑坡」論觀點的同志,較多地看到了社會不正之風蔓延、貪污腐敗嚴重、黑暗勢力上升、犯罪現象增多等情況,認為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國的道德總體上在「滑坡」,甚至正在走向「崩潰」。而另外一些同志認為,當前的「道德失控」、「滑坡」只是暫時的現象,與這些表面的「滑坡」相伴隨的,還有深層的道德進步,如人們在道德心理和行為中出現的由「假」向「真"、由「虛」向「實」、由「依賴順從型」向「獨立進取型」、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化」向「多元化」回歸等變化。

從長遠看,這是新的、現代道德文明振興的開始。這兩種不同的觀點,不但分別地看到了我國道德現狀的某個方面,而且觸及到了不同的評價標准、思考方式以及道德發展導向的抉擇。這場爭論的意義不在於是否得出了什麼結論,而在於促使人們開闊了思考我國道德和道德建設問題的眼界,更加註意從社會歷史的運動過程和前進方向,從道德的動態發展來考察道德問題。歸根結底,我們越是重視道德,就越是要自覺地推動它同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這里,我們絕不能把道德看成是某種一成不變的、僵死、凝固的東西。正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的,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包括公民道德建設在內,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是存在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思想道德領域中發生的混亂已經給我國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又是契約經濟,講信譽、守信用是保證市場經濟活動正常開展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可是在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上半期,我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經濟信用失常現象。其中突出表現為兩種行為:一是不遵守經濟合同,二是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不遵守經濟合同,企業之間互相拖欠,形成所謂「三角債」。

到1991年6月1日,清理「三角債」終於被提到總理辦公會上討論解決辦法時,全國的「三角債」已經累計達到3000元。「三角債」拖垮了不知多少企業。某煤礦賣出去的煤收不回貨款,交不起電費,被電廠停了電;欠了鐵路的運費,鐵路又把火車停了。無奈之下煤礦停了工,幾千職工、數萬家屬窩在山溝里,電燈不亮,自來水不流,沒吃沒喝,廠房裡荒草長得半人高,一片凄涼。經過國務院幾次大規模的清欠「三角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形成「三角債」的因素仍在發展,互相拖欠的「網」越織越密,越拉越緊,已造成了經濟運行的梗阻。

大量事實表明,在經濟交往中發生的違約拖欠行為,並不完全是經濟因素如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或自身資金緊缺造成的。許多經濟實體從成立之日起,就立意行騙,有意設置陷阱,利用欺詐手段跟另一方進行經濟交往。一旦騙行敗露,就捲款潛逃。

這些惡意欺詐的行為,給社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據公安部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天津、大連、沈陽、深圳等計劃單列市每年因詐騙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在2億元以上,全國每年損失幾十億元)。同時,詐騙得來的錢財,不是被犯罪分子揮霍掉,就是流往境外,或是被他們用來腐蝕拉攏幹部,編織「關系網」和尋找「保護傘」。由於合同欺詐行為屢屢發生,為了避免上當,一些地方和企業被逼得採用了以貨易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方式。

1996年合同交易額只佔整體經濟活動中交易量的30%左右,合同履約率亦不足50%。這種由現代信用交易向原始交易方式的倒退,原因很簡單:游戲規則得不到維護的市場經濟沒法獲得發展。
經濟信用失常的另一種表現是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現在幾乎任何-種商品都可能是假冒偽劣的,幾乎沒有一個消費者沒有受過坑害。更為惡劣的是一些有毒的食品,如有毒大米,有毒豬油,假酒,還有假葯,嚴重地威脅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因使用了不合格的熱水器造成死亡的,喝假酒喪命的,戴了偽劣「視力矯治鏡、」而致盲的,屢屢發生。

有些制假者的制假手段可以說是喪盡天良,比如說做豆製品摻黃泥、石灰;制酒用工業甲醛兌水,明知這樣做是害人的,但為了賺錢,什麼也不顧了,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製造假冒偽劣商品如此猖狂,有利益驅動,有監管不嚴、執法不力、制假者道德水平低下等原因。

但是它越演越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有些地方幹部認為,「假冒得利」、「假冒出效益」、「假冒出政績」,把制假售假視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一條出路,把「打假」與搞活經濟對立起來。在這些地方官員的庇護下,當地的制假活動已形成了規模,打出了名氣,形成遠近聞名的制售某某假冒偽劣商品的××村、××鎮、××縣。

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做後盾,當地的制假售假分子氣焰囂張,暴力抗拒執法。在廣西、雲南、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都發生過暴力抗拒執法的惡性案件。這些現象的背後,不僅是認識問題,還隱藏著大量的幹部腐敗案件。這就說明道德建設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人口素質主要包括道德素質。道德在我國滑坡是一個事實,誰都承認。山體滑坡是一個可怕的自
然現象,速度快,涉及面廣,破壞性大。把公眾道德的退化叫做"道德滑坡",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提法。這
就產生了道德缺失型低素質。

中國國民在道德領域里最大的、最核心的、最可怕的問題是什麼?其實只有兩點,第一是缺乏法律觀念,

第二是缺乏誠信。所謂滑坡,也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

在中國,人們把法律看得很輕,把勢力、權力和關系看得很重。關系叫路子,也叫門路。關系多的人,叫做"路子野"、"門路廣"。關系多,如魚得水,事事順遂;關系少或者沒有關系,則寸步難行。在關系面前,什麼法律法規,都成了擺設。所以,許多人都十分注意建立"人脈"。在我國社會,違法行為常常不被看作危險和恥辱,反被看作有能力有辦法。至於那些有權有勢的不法之徒,桌子底下就搞定了,不必遵循規章制度。法律的權威不立,秩序就大亂,自有人亂中取利,更多的人是在亂中失利,嚴重的失去生存條件。這是關系文化,不是法治文化。

再說誠信度。從報紙雜志上看,我們已經有許多人見證了,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相互之間有信任感,他們甚至表現得很傻很天真。他們面對素不相識的人,先是把他看作是一個誠實的人,自己也以誠相待.但一旦被他發現,這人不誠實,那他再也不會信任他了。他們還有一套機制,一個人幹了無信的事情,這人在這個社會里就難以生存了。我們這里的程序剛好相反。素不相識的人,我不能信任,一定要熟悉以後,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甚至考驗之後才能相信。所以,我們習慣於相信親戚、朋友、戰友、同學和同事等等自己熟悉的人。但是,自從道德滑坡以後,我們連親友都不敢相信了。因為,有那麼一些見利忘義之徒,專門騙熟人,謂之"殺熟"。更可怕的是,沒有誠信的人,玩權術、施詭計的人,在我們國家往往不會受到懲罰,有許多不但沒有受到懲罰,還發達起來了,"人五人六"地招搖過市。殘酷的現實迫使做父母的不讓孩子讀安徒生童話,說孩子太善良太單純了今後無法適應社會。還有些人大力提倡狼文化,叫人如何兇狠,如何使計謀算計別人。如此這般,人家的社會是越來越誠信,我們的社會是越來越不誠信,社會誠信度像山體滑坡一樣,一瀉千里。

道德缺失型低素質狀況給國民所帶來的損失有多大,不知道誰能說清楚。小者盜賣下水道井蓋,大者淘空一家企業,幾十上百億的腐敗浪費,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直至崩潰,都在損失之列.

『伍』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5)道德退變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陸』 論述道德發展的規律性。

道德發展的規律性 道德發展變化與社會生活的發展
變化的內在聯系,以及由此決定的道德自身的矛盾
運動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倫理學所研究的一個重
要問題。歷史唯心主義者或是認為道德是永恆的,根本不
存在什麼發展變化的問題,或是認為道德是純主觀的東
西,是人的情感的產物,而人的思想情感變化多端,因而
道德變化無規律可言。黑格爾雖然探討了道德進步的必
然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但是他講的道德進步實質
上是絕對觀念的發展變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起源
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起源於人類最初的生產活
動。道德在本質上是由人們的經濟關系、生產方式所決定
的,是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和服務於社會存在的。
而人類社會是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變化的,經濟關系、生
產方式都是按照客觀規律發展變化的。因而,道德也必然
是有規律地發展變化的。它從多角度、多側面揭示了道德
發展的規律。
道德最初是從人類的勞動生產過程和人自身的生產
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人類兩種生產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
的矛盾、各種社會聯系越來越復雜,就使得最初存在於原
始人中的調節矛盾、維持正常生活的天然秩序,不適應發
展人類兩種生產的需要。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新
的藉以協調自己戰勝自然的規范,這就是最初的道德,即
原始人的道德。由於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必須結成
某種集體,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相互協作,團結友愛,盡
心竭力維護集體,而沒有自私自利的觀念與行為,以維持
大家的生存。這就構成了原始人道德的基本特徵。原始人
的道德觀念和規范包含在風俗習慣中。隨著分工的出現,
私有制產生了。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
道德觀念和規范亦隨之產生。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以後,
原來統一的社會分裂為相對立的階級,統一的道德也分
裂為階級道德。階級社會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
本主義社會三種社會形態。這三種社會形態有某些相同
之處,反映在道德上,構成整個階級社會的道德與無階級
社會道德的根本區別。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是社會主義
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它要求改
變與幾千年的私有制相適應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范,建
立起與公有制經濟相適應的新的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
這種道德觀念和道德體系的核心就是集體主義原則。以
往的階級道德將逐漸地被統一的社會主義道德所取代。
將來隨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過
渡,道德也要發展到更高的階段。縱觀人類道德發展的歷
史,就是由統一的道德發展到階級社會的階級道德,隨著
階級的消滅,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道德又將取代階級道
德的過程。這是人類社會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道德的進
步與每一社會道德生活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對社會經
濟關系的進步與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一種反映。
在階級社會,道德的發展變化是直接受階級斗爭、政
治斗爭影響的。從根本上說,階級斗爭都是為了維護本階
級的利益。道德在原始社會是為了維護氏族集體的利益。
到了階級社會,各階級的道德不僅是它們實際經濟地位
的反映,同時也是適應維護本階級利益的需要產生的。它
的使命之一就是維護階級的利益。在這方面,首先是統治
階級為了統治被統治階級,拚命完善自己的道德體系,拼
命在全社會灌輸、宣傳和普及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和道
德規范。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向全社會進行道德的教
育,對被統治階級實行思想統治。中國的封建道德在兩千
多年的時間里,發展得十分完備。被統治階級在道德上一
方面受到統治階級道德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本階
級所獨有的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他們反對剝削階級的
斗爭,也會促使本階級的道德隨之迅速發展。正如列寧所
說:「革命能迅速地把人們團結起來,能迅速地使人們受
到啟發」。(《列寧全集》第9卷第41頁)道德發展的這一規
律,對於新興的剝削階級也是適用的。資產階級反對封建
貴族斗爭的年代,正是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觀念
和它的個人奮斗、個人主義的道德原則迅速普及、蓬勃發
展的年代,也是它取代壓抑個性、禁錮人慾、否定人的價
值的封建道德的年代。階級斗爭、政治生活對道德發展的
影響,更為直接和迅速。恩格斯說過,在歷史上「每一次革
命的勝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漲」。(《馬克
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23頁)相反,政治上的黑暗、腐
敗也直接會使社會的道德風尚衰退。
道德發展的過程十分復雜,善與惡交織在一起,相互
作用,曲折前進,其中充滿了矛盾。首先,道德的進步往往
既包含著進步的因素和方面,又包含著退步的因素和方
面。由原始社會發展為奴隸社會,人類在道德生活方面有
著不小的進步。許多野蠻現象,如民族之間的血族復仇、
食人風氣、血緣群婚等,到了奴隸社會之後都不存在了。
但是與此同時,人的私有觀念產生了,殘酷的剝削、壓迫
產生了,「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貪欲、粗暴的情慾、卑
下的物慾、對公共財產的自私自利的掠奪」出現了「最卑
鄙的手段——偷竊、暴力、欺詐、背信」也產生了。與起原
始社會的純朴的道德相比,這是極大的退步。而且這種現
象一直存在了幾千年,直到現在還束縛著人的頭腦。其
次,階級社會的幾個剝削階級的道德都經歷了一個由進
步到落後的過程。當剝削階級處於革命時期時,它作為先
進的生產方式的代表,其道德觀念、道德理想具有進步的
意義。同時,統治階級與其他非統治階級在這一時期也有
著較多的共同利益。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某一統治階級所
代表的生產關系走向落後的時候,其道德也將隨著它所
依賴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落後而變得落後,成為整個
社會進步的障礙。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新的道德逐
漸取代舊的道德,舊的道德終將被人民普遍拋棄。再次,
歷史上勞動人民道德的進步也充滿著矛盾。由於受剝削
階級的剝削與壓迫,他們有自己本階級的特有的道德觀
念與道德理想。但是他們又受統治階級的奴役,又會接受
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有些人還會因為生活條件與勞動
條件的惡劣沾染一些惡習。只有當他們在與敵對階級斗
爭的過程中,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的時候,勞動
人民的道德才能得到發展。恩格斯曾指出:「在偽善地掩
飾著工人的奴隸地位的宗法關系下,工人不能不仍然是
一個精神上已經死亡的、完全不了解自己利益的十足的
庸人。只有當他和自己的僱主疏遠了的時候,當他明顯地
看出了僱主僅僅是由於私人利益、僅僅由於追求利潤才
和他發生聯系的時候,當那種連最小的考驗也經不起的
虛偽的善意完全消失了的時候,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工人
才開始認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開始獨立地發展起來,只
是在這個時候,他才不再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要求上象奴
隸一樣地跟著資產階級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第408一409頁)
道德的發展除受到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受到階級
斗爭、政治生活的影響外,還直接受到文化、教育及上層
建築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文化和教育,文化教育越發
展,人的文明程度越高,道德觀念、道德情操等就越發展。
上層建築中的法律、宗教等與道德處於相互作用之中,對
社會的道德生活也會起作用。

『柒』 淺析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對策探討論文

我國當前面臨著嚴重的青少年道德缺失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來自學校、家庭、社會、朋輩及個體自身。要解決青少年道德缺失問題,我們的對策是:發揮榜樣的作用,發揚中國傳統美德,發動社會與家庭參與,鼓勵青少年身體力行。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准備的:淺析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對策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析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對策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形象地反映了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問題。本文認為,造成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法律制度和醫保制度等四個方面,因此,我們應當從重視學校教育的引導作用、深化家庭教育的啟蒙作用、發揮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和改革醫保制度的賠付范圍等入手改善當前社會道德的缺失狀況。

關鍵詞 :社會道德 家庭教育 醫保制度

作者簡介:胡永興,助教,嘉應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韓伽伽,助教,嘉應學院計算機學院。

一、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引發的思考

2014年馬年春晚語言類節目中,被網友熱議最多的無疑是春晚小品《扶不扶》。同時,在各大門戶網站推出的最滿意、最受歡迎的節目票選中,《扶不扶》也穩居語言類節目第一,甚至在部分榜單中超越了備受女性喜愛的李敏鎬的《情非得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春晚節目。

小品中,“你這走是能走啊,可你這是按表走啊 ”、“你這么頑皮你家裡人知道嗎”等台詞俏皮幽默,給觀眾們帶來了諸多笑聲。這個小品之所以備受熱議,不僅僅是因為它幽默風趣的格調,更重要的是它針砭時弊、直指國民心聲的意義,其中,“這么和你說吧,哥以前開的是大奔”和結尾處的“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更是直指社會熱點,爆笑吐槽中傳達正能量。

就在小品播出後的第五天,山東省煙台市就發生了一起現實版的“扶不扶”:當地民警用實際行動回答“人倒了,必須得扶”,但被扶老人蘇醒後的第一句話卻是“小夥子,你怎麼撞我”。無獨有偶,2014年1月中旬,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漳溪鄉村民吳偉青自殺了,之前幾天,他陷入痛苦:他堅持自己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人,老人和家屬堅持他是肇事者。有關報道稱,他用自殺以證清白。

2006年發生於南京的“彭宇案”,曾一度引起了全國范圍內的大討論。從那時起,“老人摔倒後扶還是不扶”這個原本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已成為令很多人糾結不止的二難命題。甚至有人說,“自‘彭宇案’發生後,中國社會道德滑坡三十年,中國社會道德生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各地也發生了多起摔倒路人無人敢扶的事件。2011年9月,武漢市一位八旬老人迎面摔倒,路人無人敢扶,最後,老人不治身亡;2009年12月,杭州市62歲老人丁某因冠心病突發倒在了路上,圍觀群眾無人敢碰,老人最終因延誤了搶救時間而不幸去世。

老人摔倒,扶不扶?這是一道令人羞愧的道德選擇題。已被公認的一條國際經驗和當下最理智的做法是:打電話讓具有特殊身份的警察來扶。我們的腦海中不禁會出現一種畫面:人們看到老人癱伏街頭後,紛紛掏出電話,而不是俯身伸手。這是怎樣令人辛酸的場景?

筆者在從事高校工作之前曾任教於一所省重點高中,在一次針對“老人摔倒後你該怎麼辦”的調查中,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先拍照或找證人”。在他們正當形成道德價值觀念的年紀,這種回答不禁發人深省。

連續發生的不幸事件,給人們的道德底線重重一擊。不禁有人問:現在的國人怎麼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人們的道德素質為何退化到如此地步?還有人調侃:到底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

那麼,我們不禁思考:導致道德缺失狀況的原因有哪些?應當通過哪些渠道試著解決這些問題?

二、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

社會道德就是主體為非個體的社會群體所具有的道德,是以一定目的和方式有機結合的群體為了維護共同體的利益所具有的一切道德屬性的總和。本文所說的社會道德缺失則是指社會主體所表現出來的不符合最基本的社會道德基準的行為現象。筆者認為,導致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法律制度等三個方面。

(一)學校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享受的同時漸漸忽視了道德修養,取而代之的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人們唯利益是從,處處充滿著功利性。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的那樣,“在過去,滿足違禁的慾望令人產生負罪感,在今天,如果未能得到歡樂,這會降低人的自尊心。”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渲染之下,學校教育也帶著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學生唯分數是從,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將道德教育置之不顧,即便有些學校開設的有思想品德課,也因為不計入考試而成為擺設,或者課程內容仍是諸如“孔融讓梨”、“懸梁刺股”等老故事,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反之,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又常常被告誡“馬善則被人騎、老實必被人欺,做老實人辦老實事永遠無法出人頭地,最好的辦法要麼就是生吞活剝地做惡人,要麼還是袖手旁觀冷眼觀世”等等,從而導致了學校道德教育的缺位和空泛,帶來了人們道德修養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素質關繫到一個國家的整體道德水平。面對當前我國公民道德缺失的現狀,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對青少年道德素質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如今的青少年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都生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下,而父母的過度保護使得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也形成了一種自我的思想模式,認為所有人都必須以“我”為中心,而不去學習如何關心他人。面對“摔倒的老人該不該扶”的問題,有的父母會教孩子一定不要去“多管閑事”,免得“自找麻煩”,甚至會訓斥自己孩子的“熱心”。漸漸地,青少年必然形成了一種對他人漠不關心的“風格”,不懂得什麼叫做尊老愛幼和扶危濟弱。

(三)法律制度

“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如同社會規范的一對孿生子女,是一個問題的二個方面,它們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總習慣用正義這架天平來作為衡量道德的籌碼,卻很少有人想到如何通過法律來實現捍衛正義的終極目的。於是,法律失范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道德風氣更加不如人意。那麼在當前“道德風氣亟需補強的當下,為何不能讓法律成為道德的救命稻草。在網路喧囂的民意下,很多人都會將目光定格在善與惡的道德分界線上,鮮有人想到法律這一救濟途徑,以致事件的最終結果無法與正義契合,這無疑是最悲哀和可嘆的。”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缺少一套完善可行的法律制度對道德缺失現象產生了負面推動。 (四)醫保制度

從南京的“彭宇案”到廣東省河源市的“吳偉青案”,主角無一例外都是老年人。我們在討論“究竟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的同時,是否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些被救的老人要反過來誣陷自己的恩人呢?其實,在很多起扶老人被訛的事件中,醫療費都是糾紛的根源。反思廣東河源吳偉青輕生的壓力源頭,巨額醫療費才是“元兇”。在吳偉青自殺之後,網上充滿了對老人及其家屬的指責,相當多的人甚至認為去扶摔倒老人就是自跳火坑。還有報道指出,老人在一些場合承認是自己摔倒的,誣陷吳偉青是“實在沒錢看病”。

根據我國《社會保險法》第30條,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的醫療費用是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這樣,部分老人在一時找不到肇事責任人的情況下,面對昂貴的醫療費,為了不自掏腰包,便選擇了放棄了良心和道德的標准,攀誣見義勇為的好心人。 另外,目前我國大多數老人的養老成本還是由自己的子女承擔。“一對夫婦在撫養一個孩子的同時需要照顧四位以上老人的421生活模式,讓許多家庭不堪重負。考慮到巨大的治療、康復成本所帶給家庭的難以承受的壓力,正是許多老人放棄道德選擇的主因”。因此,要想避免“扶老人被訛”現象的發生,筆者認為改革醫保制度是關鍵。

三、重建社會道德的途徑

(一)重視學校教育的引導作用

道德教育是“一種理想教育,以提升和培養塑造人為目的,使人具有德性和良心”。我們要注重發揮學校教育在培養公民道德修養中的引導作用。具體來講,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將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去,運用正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真正起到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作用。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的德育課程,往往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外部灌輸,卻不顧學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這樣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必須使學生放開手腳,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動起來,形成知識遷移。同時讓學生在講故事、朗誦、問答和角色扮演中,自己教育自己,逐步達到道德教育目標。”第二,加快應試教育想素質教育轉變的步伐,嘗試增加道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比重,提高道德教育的實際地位,以增強學生對道德模塊的重視,同時,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中多引入一些正面的、學生耳熟能詳的例子,加強對學生的積極引導,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深化家庭教育的啟蒙作用

家庭是孩子接受社會道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優秀品質的培養。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因此,父母要首先從自我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培養優秀品質的和諧氛圍,以自己的一言一去感染孩子,真正成為孩子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榜樣。其次,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父母要多用一些積極的案例來引導自己的孩子,對於孩子的一些不道德行為要及時制止並告訴他們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和禮儀。

(三)發揮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而法律作為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特殊行為規范,對社會道德的重建是有一定的推動和保障作用的。目前,世界上就有一些國家針對“見死不救”或“誣陷好人”的行為建立了法律規范,以保證弱者和好人的利益,例如,“新加坡就立法規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後反咬一口,則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並處罰款;法國的《刑法典》就有‘怠於給予救助罪’,其中規定對當事人將處以5年的監禁並處以50萬法郎罰金;德國的《刑法典》也規定,對行為人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急救的,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因此,我們應當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法律制度,使法律為重建社會道德的保駕護航。另外,還要有一些公正客觀的執法者,因為“一個好的判決,能夠將人心引向天堂;一個壞的判決,當然也可以將我們帶入地獄”。

(四)改革醫保制度的賠付范圍

熱點內容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