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四章朗誦

道德經第四章朗誦

發布時間: 2022-12-09 08:24:18

道德經全文朗誦(道德經全書)

1.5162字。

2.《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3.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4.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

5.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6.主題思想:《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7.「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

8.「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

9.「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和表現。

10.「道」和「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

11.「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12.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

13.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14.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15.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和治理之道。

16.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❷ 【回味經典】《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今晚和孩子們分享《道德經》第四章。

【原文再現】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      文】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創新講解】

《道德經》第四章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需要回答哪幾個問題呢?

1.說明對象是什麼?

2.說明對象的特徵是什麼?

3.說明對象有什麼屬性、功能、用途?

4.作者採用什麼順序介紹?

聯系說明文的學習思路,第四章提出的問題如下:

1.道是什麼?

2.道有什麼特點?

3.道有什麼屬性?

4.道對我們做人處事有什麼啟示?

【道】道是誰?

似萬物之宗、象帝之先(萬物祖宗、天地祖先)

【道·特徵】道有什麼特徵?

1.沖——空虛無形

2.淵——無窮無盡

3.湛——深遠遼闊

4.若隱若現——似或存

【道·屬性】道有什麼屬性?

1.銼其銳

消磨自己的銳氣。一個人有稜角可以顯得與眾不同,但稜角越多必然會傷著他人,刺痛他人,同時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磨難和挫折。你看河裡的石頭,在與眾多石頭的打磨中,逐漸變得沒有稜角,之至圓滑。做人品行得方正,但處事要圓滑,這是生存之本。

2.解其紛

化解自己的糾紛。這糾紛可以是自己與他人的糾紛,也指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糾結。一個人只有解決了自己與他人的矛盾,解決了自己內心的矛盾,這人才會平和淡泊,格律和眼界才能夠打開,才能成就大事業。

3.和其光

隱藏自己的光芒。也可以說是「韜光養晦」。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古詩有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人優秀點,有長處固然與眾不同,固然處處優秀,但如果光太強了,勢必刺痛了別人的眼睛,讓人不舒服,人家不舒服了,一定會反作用回來,結果自己也不舒服,但竟不知道這不舒服產生的原因來自自己不會「和光」啊!所以,光太強了,就隱藏點吧,讓人舒服,自己舒服。

4.同其塵

和普通的塵垢融為一起。一個人磨滅了自己的銳氣,化解了自己的矛盾糾紛,隱藏了自己的光芒,如果特立獨行,還是不能完好的保護自己,要想真正在道上,做個有道之人,必須和周圍的人融為一體,毫無差別,這樣才和諧安寧。

由此,想到了李白、蘇軾,這兩位中國文壇的巨星成也「獨特」,挫也「不馴」,兀自活著,召開更多的羨慕嫉妒恨,無端增添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如果,李蘇皆在道上,言談舉止皆在狀態,可能我們今天就讀不到那曠世不羈的詩詞,感受不到那恆久不變的魅力了!

❸ 道德經的全文朗誦誰有

http://www.zxuew.cn/dejingmp3/

這個網站有,不過貌似不是粵回語版答的

❹ 和光同塵

分享《道德經》第四章

【自我解讀】

道雖空空且無形,但實際上,它發揮的作用卻廣泛到人們無窮無盡地無時不在使用著它。

道是萬物的內在本質,也是萬物發源的根源。

道能使事物的形態由尖銳變柔和,還能分解困擾紛爭。

道能融合各種觀點和光輝,將眾人的觀點沉澱整合,形成精華的最終觀點。

道,它不露鋒芒,是與世無爭的一種處事態度存在著,但卻又深奧莫測。

請問,道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在先帝之前就辯證唯物地存在了。

感悟:

和光同塵出自以上《道德經》第四章。最好的例子就是曾國藩與左宗棠的關系轉變過程。 

左宗棠和曾國藩一向是好朋友。靖港慘敗時左宗棠硬是活生生的把曾國藩給罵醒了,最終曾國藩才不至於再去自殺。

雖然左宗棠和曾國藩是好朋友,兩人意見也是常有分歧的時候。

那一年,曾國藩沒經皇上批准就回鄉奔喪,致使左宗棠耿耿於懷,大罵曾國藩自私,臨陣脫逃。

在荷葉塘守喪的曾國藩非常氣惱,發誓再也不跟左宗棠講話,再也不回長沙官場。

在荷葉塘守喪期間的曾國藩,仔仔細細的閱讀了《道德經》,其中「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讓曾國藩思想頓悟,想起從前自己做事風格力壓地方官場,認為自己是皇帝朝廷派來的官員,說的算的不應該是地方政府官場。

左宗棠勸說曾國藩打仗不僅要「結硬寨,打呆仗」還要,審時度勢,出奇制勝。

曾國藩再回湘軍時,與左宗棠見面,態度極其誠懇、謙卑。

拜見長沙官場,表明自己謙虛謹慎的態度,誠懇待人之心,展現了曾國藩在做重大決定之前,廣聽八方意見,集大家智慧於一體,取其精華,制定最終決策,這些完全得益於曾國藩從道德經中感悟到的老子所稱道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真諦。

現實生活中本章感悟:

①要將事業做大,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藉助一切可以藉助的勢力,甚至反對方的力量(就是「塵「的引導)。

一個人只有具有這樣的胸懷、氣度和手腕,才能成就大業。

②要尊重自然界的自然規律,與萬物和諧相處,只有和其光,才能使負陰與正陽融為一體。

③宇宙中存在著眾多的「塵」,這些「塵」紛擾著人們的心靈,只有因勢利導引領這些「塵」向人們期待它去的方向去轉變,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④現實處事,要柔中帶剛,剛中予柔。這樣做事才不至於死板,不講情面,不懂圓滑。

在迂迴婉轉中求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最關鍵。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歡迎指正。

❺ 道德經第四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原文:第四章: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❻ 誰有月下泛舟朗讀的《道德經》全文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教,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chén,通假字「沉」) 戴穎濤篆刻「不如守中」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tuán)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lěilěi) 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zhé);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xi)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經》44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無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❼ 道德經第四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我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第四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第四章》

作者:李耳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第四章》翻譯: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道德經·第四章》注釋:

①沖:通盅(chong),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呵(a):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宗,祖先。

⑤銼其兌:銼(cuo):消磨,折去。兌(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里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道德經·第四章》解讀:

把“道”喻為一隻肚內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紮根於形象,才會使蘊含的豐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動和富於 想像力 的發揮,老子對道的這種不拘常規的描述方式,給予後來道家人物自由放盪的思想和行為以先導和啟迪意義。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對莊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發揮和藝術形象想像力的極度誇張的影響。《莊子·德充符》寫了好幾個奇醜無比的得道之士,如斷腳的叔山無趾,生著瘤子的瓮大癭,彎腰駝背又沒有嘴唇的支離無胯,等等。可這樣的人,偏偏國君看其順眼,男人們樂於相處,女人們甚至爭著相嫁。究其緣由,就因為這些人悟道天然,形顯而德美,內在的道德美勝過了外在的形體丑。《莊子》一書中,像這樣用放盪的思維和古怪的事例來闡說道理的篇章,可謂比比皆是。他說厲鬼與西施“道通為一”,說中央之帝渾地被人為鑿出“七竅“而丟了命,諸如此類,都體現出這種特徵。

這種超常規的 思維方式 ,對於後來魏晉時期玄學的自由發揮,也有其直接的承襲關系。玄學在殘酷的政治高壓下,以真對世俗禮教的束縛,主張人性的解放、服膺於自然為其宗旨。號稱付林七賢的劉伶,佯狂縱酒,放盪形骸。一次,他飲酒大醉,脫衣裸形在屋裡。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劉伶卻回答說:“我把天地當作房屋,房屋當作衣褲,你又為什麼走到我的褲子中來呢?”這種看似怪誕的言行,卻真實反映了清談人物對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對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說:“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張人與自然關系的諧合,追求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為准則與道 、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劉伶的這種驚世駭俗的言行,正是對世俗和禮教的唾棄,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體融合到自然廣大深厚懷抱里的一種實踐。

“越名教而任自然”,這是魏晉名士的 名言 。對現實禮教的鄙棄,對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盪、性格不羈的他們,在世俗的眼中總是顯得那麼奇異怪誕、格格不入。那個臨刑前還要彈奏一曲《廣陵散》的嵇康,就是一個敢於懷疑和批判的思想放盪者。他竟然對一向被視為“凶逆”的管叔、蔡叔給予新評價,認為其“未為不賢”,只是“不達聖權”而已;不僅如此,他還無法無天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諸如此類,他都表現出一種獨立不羈的人格精神,千載而後,仍讓人不能不感嘆敬佩。

❽ 《道德經》第四章解析 問道於心,為生命負起責任

————————四章—————————

道沖【1】,而用之或不盈。淵【2】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3】。湛【4】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釋】

1.沖: 古字為盅,指器物虛空,比喻「道」虛空而沒有形體

2.淵:深遠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在第56章出現,且上句『淵兮,似萬物之宗』;與下句『湛兮,似或存』,正好相對,陳彭應教授疑為56章錯簡重出,此說有理,供讀者參考。

4.湛: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 。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今譯:

    道是虛無而沒有形體的,但是它卻用之不竭。它是那樣的淵深,就像是萬物的宗主。【它收斂鋒芒,解除紛亂,隱蔽光芒,混同塵埃。】它是那麼幽隱,像是沒有又好像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似乎在天帝出現之前就存在了。

     虛空的道並非是一無所有,它蘊含著無盡的創造因子,有不窮竭的力量。它似有若無的存在著,是萬物的起始和根源。

      本章重要的一個思想是老子的無神論。在眾生都景仰天帝,認為萬物皆神造時,老子卻認為道是先天帝而存在的,宇宙萬物都由道而生成,天帝也不例外。

      這一章描述道的無形無象,遼闊深遠又難以捉摸,很難形容它到底是什麼樣子,無法用肉眼去看到它的具體形狀,但它仍然真實的存在著,不僅存在,它是萬物生發的源頭,並掌握著萬物運行的規律。

      道是這么玄乎的東西,我們一聽就暈菜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我們喜歡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東西,我們喜歡做選擇題不喜歡做問答思考題,從現有的答案中給出自己的判斷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然而這種思考方式的弊病是我們極容易關注細枝末節,而系統思考的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常常陷於問題之中去尋找答案,往往是不得其門而入。

      老子帶我們領略道之浩瀚無邊,實則也是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具備宇宙觀,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為眼前的問題所困。

      並不需要完全弄明白《道德經》究竟在講些什麼,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就像宇宙對於人類而言,有很多的未知,人類探索到的宇宙知識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大到宇宙,小到我們的人體,都有一套精密的運行系統,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精妙無比又恰如其分。不管我們是在思考還是在放鬆,在勞作還是在休閑,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都自如地運行著,就象太陽每天會升起落下一樣,這其中的玄妙,就是道。盡管我們對此所知甚少,但卻福澤於道的無所不在。

      常讀《道德經》,不管你了悟多少,你的眼界和格局一定會大不一樣。青蛙坐在井裡,覺得天只有井口大,站在青蛙的角度,它沒有說謊,所以它堅信自己是對的。老子則帶我們進入了一個聞所未聞的遼闊空間,我們既看到自己作為個體之於宇宙的渺小,又體悟到我們的內在空間跟宇宙連接成為一體的廣大無邊。

      懂得了自己一直在」道「里,你的心就定下來了,你的生活也許仍然平凡,但不再為雞毛蒜皮耗費心力,因為你已經知道自己是更重要的存在。

      做父母,有了道,對孩子你會有更多的允許,你明白孩子是跟你一樣獨一無二的存在,他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性,你無權操控他的人生。

      人際交往中,有了道,你對他人會有更多的包容,你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皆因囿於眼界、不在大道,如果你捲入紛爭,就是背「道」而馳。

      做自己,有了道,對自己你會有全新的認識。失意時,與更廣闊的內在連接,重新尋回力量;得意時,了知自己在宇宙間的微不足道,就不會自以為是忘乎所以。

      老子告訴我們,「道」看似虛空,卻取用不盡,我們只需要保持敬畏,就可以安住於當下的豐盛富足。這種敬畏,具體的表現就是臣服。知名作家,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博文《臣服於「道」是靈魂和解之路》,談到了德國心理學家、家排系統創始人海寧格,海爺爺非常推崇老子,他提到的「推動一切的一股力量」就是「道」。德芬老師對臣服的描述是:尊重那股不知名但卻在推動一切的力量,尊重團體的能量律動和整體性,尊重我們的源頭,並且為自己的生命負起一切的責任。

      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而不是寄託於天帝或神靈。老子說「道」是「象帝之先」的存在,所以命運的鑰匙在我們手中,我們在那股神奇的力量之中,只需要時時回到源頭,就會創造奇跡。「道」,就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

      如何得「道」?

      很簡單,每天5分鍾,誦讀《道德經》。我曾經在《何當共讀道德經》那篇文章里提及,也許你的頭腦不懂,但你的基因里已經有智慧的傳承和烙印,讀經,不過是與失聯已久的智慧再次連接。

      我們已經走進了老子為我們打開的玄妙之門中,這是我們共同學習《道德經》的第四章,相信進入這扇門中的每一個人,都收獲了屬於自己的智慧珍寶,期待我們接下來的奇妙學習之旅。

註: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❾ 老子四章翻譯及原文朗讀

老子四章翻譯及原文朗讀如下: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

❿ 道德經第四章原文及譯文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翻譯】: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