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慈善事業

法治慈善事業

發布時間: 2022-12-13 01:13:37

① 根據我國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的組織形式,登記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哪個部門制定

根據我抄國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的組織形式,登記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是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制定的法律。

② 公益行業發展前景

一、公益市場化

未來五年,中國慈善事業體制將從行政模式轉為市場模式,慈善市場將起到配置慈善資金的基礎作用,公益市場化成為現有體制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要改變慈善行政化,光靠呼籲沒有用,唯有用市場化挑戰行政化,要建立市場主體,要參與公益慈善資源的競爭。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組建各種市場要素,包括公益金融,公益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包括公益營銷,不但要把事情做好,而且還要大聲喊出來……從去年以來,公益市場化已經成為一個洪流,雖然有很多局限和問題,但它已經成為一個相對客觀的發展過程了。

二、民間化、組織化和專業化

隨著公益市場化的到來,政府不斷的簡政放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來,慈善事業會進一步的民間化;另一方面,隨著政策越來越開放,有更多的公益慈善組織注冊成立,公益慈善組織的數量不斷上升。在民間化和組織化的過程中,又要求公益慈善組織不斷提高效率,才能贏得更多的公信力,這就自然而然走向專業化的道路。

三、基金會崛起

自2004年以來,政府采購服務為公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但在實現市場化、組織化、民間化、專業化的過程中,如果民間組織都依靠政府提供資源,這不利於他們的獨立發展。在這種環境下,基金會的崛起是自然的趨勢,它將逐漸和政府、國際機構一起,成為非常重要的慈善事業資金供給方。

四、支持性機構出現

未來五年將會出現一系列支持性機構,包括設計、評估、咨詢、能力建設、展會甚至社會創投服務等各個方面。這些支持性機構的出現,意味著公益行業的形成,逐步打造出比較完整的生態系統。

五、青少年兒童、社區發展、醫療康復是投資熱門

隨著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青少年兒童、社區發展和醫療康復將是公益投資的熱門領域。成熟度比較高的社會組織聚集在這三個領域,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的投入。

六、社區資助將成為重要的慈善資金使用方式

目前,社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靈活的小額社區資助成為重要的慈善資金使用方式,社區基金會將成為重要的載體,資助模式將成為基金會與社會服務機構之間的主要合作方式。

七、大量公益資金將轉向西部

地方經驗仍然會引領公益慈善事業的中國道路,北京、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尤其是浙江、江蘇、上海等地會成為更加活躍的地區;以地方帶動地方,大量的資金將會轉向西部。

八、法治原則將得到普遍推廣

法治原則很可能在公益慈善領域得到普遍推廣,慈善將逐步通過立法來建立規范,公益組織的契約精神將進一步得到強調。

九、互聯網+公益

公益慈善將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一點在最近的99公益日得到很好體現,許多公益項目可能還沒實施就已經能夠募集到很多錢,這種事只有在互聯網時代才可能發生。互聯網思維將深刻影響著慈善領域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公益慈善的信息化平台打破時、空、行業界限,促進公益資源對接實現專業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十、公益慈善事業將引發一系列社會治理制度的改革

公益慈善事業在未來五年內將引發一系列社會治理制度的改革,協商民主可能會成為公益組織之間的主要溝通方式,同時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將形成大規模的跨界,多元共治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③ 法治建設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

法治建設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如下:
1、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2、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3、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4、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5、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6、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

④ 我國慈善領域不規范行為的產生有哪些原因

慈善法構建我國慈善領域基本制度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會議經表決通過了慈善法。作為中國第一部慈善法,該法將於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兩次審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6次審議、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會議的3次審議和大會主席團會議的3次審議,並經過全國人大代表的審議和莊重表決,作為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典範的慈善法,終於落地開花,實現了慈善制度的頂層設計,構建了我國慈善領域的基本制度。
有利於引導和規范慈善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較快,社會捐贈額從2006年的不足100億元發展到目前的每年1000億元左右。
隨著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慈善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慈善組織內部治理尚不健全、運作不盡規范,行業自律機制尚未形成,全社會慈善氛圍還不夠濃厚,有關方面還需要加大支持、促進的力度,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制定慈善法加以引導和規范,從而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我們需要有這么一部法律,構建一個更加規范的環境,讓捐贈者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能夠得到尊重,讓求助的人能夠有章可循,尤其是讓欺詐行為受到懲處,能夠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好弘揚。」大會新聞發言人傅瑩說。
慈善法規定了慈善活動、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捐贈、慈善信託、慈善財產、慈善服務、信息公開、促進措施、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內容,構建了我國慈善領域的基本制度,實現了加強慈善制度頂層設計的要求,為我國的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
經過各方面多年不懈努力,我國相繼制定了公益事業捐贈法、紅十字會法等一些涉及慈善活動的法律,國務院制定了相應的行政法規,一些地方出台了有關的地方性法規。但總的來講,現行慈善法律制度建設還相對滯後,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與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2008年以來,共有全國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議案27件、建議29件,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熱切期盼。制定慈善法,加快補齊社會領域立法這塊短板,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全面依法治國、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2015年10月30日慈善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後的139天的時間里,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後經過全國人大審議,依法有序地層層遞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慈善法草案,共有代表1231人次發言,提出近4000條修改意見,對草案作了110處修改,其中實質性的修改38處。
可以說,作為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典範的慈善法,在中國的立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跡。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際措施
制定慈善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措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強調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努力形成大扶貧格局。
到2020年要讓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共同奔小康,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慈善事業可謂是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制定慈善法,鼓勵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以扶貧濟困為重點的慈善活動,有利於廣泛匯聚社會幫扶資源,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效對接,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貢獻。
慈善法突出鼓勵和支持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目的是要通過立法將更多的慈善資源引導、匯聚到扶貧濟困這一重點領域,與社會救助工作緊密銜接,合力助推脫貧攻堅,同時也向社會昭示黨和國家縮小收入差距的不懈努力。
慈善法中的具體規定,為打贏扶貧攻堅戰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和資源。例如,為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慈善法規定,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可以預見,脫貧攻堅戰將會因此獲得巨大的助力。

⑤ 慈善法出台有什麼意義

《慈善法》由全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於2016年月16日通過,同日由國家主席以第43號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全文12章,107條。
《慈善法》界定了什麼是慈善、確立了慈善活動的原則(合法原則、自願原則、誠信原則、非營利原則、遵循公序良俗原則、國家鼓勵和支持原則)。規定了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規范了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捐贈、慈善信託、慈善財產、慈善服務、信息公開等內容,明確了促進措施和日常監督管理行為以及違反慈善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那麼《慈善法》的確立有哪些意義呢?大概有四個:
(一)、開啟了依法治「善」的新時代。
《慈善法》是社會領域的重要法律,是慈善制度建設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慈善法》的頒布實行,使我國的慈善事業從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康莊大道。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較快,社會捐贈額從2006年的不足100億元發展到目前的1000億元左右。隨著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慈善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慈善組織內部治理尚不健全、運作不盡規范,行業自律機制尚未形成,全社會慈善氛圍還不夠濃厚,有關方面還需要加大支持、促進的力度,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制定慈善法加以引導和規范,從而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二)、重塑社會對慈善事業的信心,對慈善組織的信任。
近年來以「郭美美事件」為典型的一些負面案例,卻為我國慈善事業蒙上了陰影,也讓「慈善」二字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類似詐捐、作秀、炫富等事件,負面效應經過網路傳播被無限放大,直接拷問慈善事業的公信力。社會上不少人對慈善事業失去信心,對慈善組織失去信任。
2011年11月,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接受專訪時稱,郭美美事件3天毀了百年紅會,把紅會「打得稀里嘩啦的」。
「郭美美事件」從根本上說,就是慈善事業無法可依,慈善組織無章可循而導致的信任危機。慈善法對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捐贈、慈善服務、信息公開等都作出了規定,特別是明確了慈善組織的定義及其設立程序,規范了慈善組織的行為准則和內部治理,強化了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義務,它的制定和實施將重塑社會對慈善事業的信心,對慈善組織的信任。

(三)、讓想做善事的人更方便,讓能做善事的組織更積極。
原來一些企業家要捐贈,有不方便之處。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慈善法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規定:企業捐贈超出12%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更有利於企業家捐贈。此外,慈善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優惠政策。慈善法第八十條關於捐贈的稅收優惠規定,就是想讓捐贈更方便。

(四)助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制定慈善法,在全社會提倡、支持和鼓勵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的友善精神,有助於社會成員在義行善舉中不斷累積道德力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持久精神力量。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形成全社會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風氣,助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慈善法》的確立也引發一些社會關注的問題,有如下十一點:
第一,關於慈善的范圍。
主要是關於「大慈善」和「小慈善」之爭。一方觀點認為,中國傳統的慈善就是扶貧濟困,雖然慈善法調整范圍不能完全囿於傳統的扶貧濟困,但也不宜擴展至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也就是說,公益和慈善不能劃等號,甚至民間公益和慈善也不能劃等號。另一方觀點則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慈善范圍也要與時俱進,傳統的扶貧濟困已無法涵蓋現代慈善的范疇,傳統的扶貧濟困領域更多的是政府社會救助的范疇,應當強化政府在這方面的職責。而現代慈善主要是民間的,其范圍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從草案一審稿和二審稿來看,法律起草者最終採納了「大慈善」的觀點。

第二,關於慈善日的問題。
法律中是否有必要設定一個慈善日,將哪一天作為慈善日,在起草和審議過程中一直存有爭議。據介紹,起草者曾主張將每年9月5日作為中華慈善日,因為這一天也是國際慈善日。但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9月份的法定節慶日、紀念日太多,效果不好,建議調整到其他月份。也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現在設定的節慶日、紀念日過多,法律中沒有必要規定慈善日。

第三,慈善組織是否都要經過合法登記。
在多次研討會和論證會中,行政主管部門都傾向於慈善法只規范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對於未經登記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可以給予促進和鼓勵,但不建議在法律中規范。原來許多慈善組織未登記是因為社會組織登記門檻相對較高,今後可以通過降低門檻等方式,讓更多的慈善組織依法登記。但是,多數慈善組織和學者都認為,行政主管部門的觀點忽視了當前絕大多數從事慈善活動的組織都未經登記這一現實,慈善法不僅要涉及未經登記的慈善組織,而且要規定比較詳細的促進和指導措施。慈善法甚至應當規定多種慈善組織形態,分別設立不同的成立條件,規定不同的權利義務。不過,這一觀點也未能體現在草案的一審和二審稿中。
另外,目前,草案對慈善組織的定位仍然不夠清晰,慈善組織到底是不是有別於基金會、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之外的第四類社會組織形式?如果是,草案中有些規定就是多餘的;如果不是,則意味著一個慈善組織要進行兩次登記:既要登記為慈善組織,又要登記為基金會、社會團體或社會服務機構,這種「雙重登記」模式是否科學,值得進一步探討。

第四,關於募捐資格的問題。
綜合各方提供的消息,在草案起草的前期,行政主管部門曾主張明確設立募捐資格制度,建議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慈善組織,通過變更組織登記的方式,賦予其募捐資格,不過這一建議遭到了各方反對,地方行政主管部門也認為不可行。後來,起草者曾考慮,所有經過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都自然獲得募捐資格。不過,由於認識不夠一致,為穩妥起見,雖然所有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都獲得了募捐資格,不過卻將募捐資格區分為公開募捐資格和非公開募捐資格,獲得公開募捐資格需要具備「依法成立滿兩年,未受到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等條件。

第五,網路募捐是否要予以限制。
直接參與起草工作的人士透露,網路募捐問題是起草過程中爭議較大的問題。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我們已進入「互聯網+」的時代,網路是開展募捐的一種最經濟快捷的方式,互聯網募捐資格要完全放開。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網路募捐魚龍混雜,嚴重影響了慈善的公信力,慈善的公信力經不住少數不守規矩的慈善組織「折騰」,因此,建議只有在省級以上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甚至只有在民政部登記的慈善組織才能通過互聯網募捐。在草案一審稿中體現了後者的觀點,在二審稿中,對互聯網募捐的管制有所放鬆。但據了解,各方似乎對此都不滿意。審議過程中代表們的主流觀點,或許會左右法律最後的內容。

第六,募捐能否進行地域限制。
慈善法(草案)曾規定,慈善組織通過設置募捐箱等方式開展公開募捐,只能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行政管理區域內進行,甚至也只能通過當地廣播、電視、報刊發布募捐消息。在募捐市場尚待完善的情況下,對募捐作適當限制是必要的,但要求慈善組織只能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行政管理區域內進行現場募捐,是否科學,卻值得討論。

第七,「詐捐」是否要規范。
最近幾年,每逢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總有一些企業和個人聲稱要捐款捐物,但是新聞公開報道後,卻遲遲不予以落實。為此,草案起草中,一種主流的觀點是要對「詐捐」行為給予嚴懲,並且要明確規定聲稱捐贈者的履責義務。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實中所謂的「詐捐」原因非常復雜,比如,在當地電視台主辦的一場慈善晚會中,一個企業家受到感染,當場宣布捐贈50萬元,但事實上,是捐現金還是物品,捐贈什麼樣的物品,何時履行完捐贈義務,捐給誰等問題都有待企業決策層進一步決定,如果達不成一致,都可能影響捐贈。因此,建議法律中不作太嚴苛的規定。對於在新聞媒體公開宣稱捐贈而拒不履約者,在新聞媒體予以曝光就可以。

第八,是否要明確規定慈善組織的行政管理成本和年度支出標准。
據參加過多次論證的慈善組織代表反映,行政主管部門一直希望在法律中明確慈善組織的行政管理成本和用於慈善目的的年度最低支出標准,並且曾提出了行政管理成本不超過10%、用於慈善目的的年度支出標准不低於5%的設想。但慈善組織對此反對聲音較大,認為「一刀切」的標准根本不可行。草案一審稿和二審稿中都採納了慈善組織的意見。

第九,志願服務是否在法律中規定。
有的單位提出,慈善的本質就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志願服務本質上也屬於慈善的范疇,因此,在用較大篇幅規定了「出錢」的內容後,也有必要專章規定志願服務。但也有人提出,既然國家有意向對志願服務專門立法,而且,志願服務和慈善中的「出力」內涵還有較大區別,因此建議對志願服務只作原則規定。從法律草案一審稿和二審稿的內容看,似乎立法者仍在左右權衡,最後的表決稿如何規定,仍有待觀察。

第十,稅收優惠如何規定。
許多人提出,當前制約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稅收制度不合理。比如,只能向獲得稅前扣除資格的組織捐贈才能享受稅收優惠,但獲得稅前捐贈扣除資格的慈善組織數量有限;再比如,捐贈貨幣可以享受稅收優惠,但捐贈實物和股票等不僅不能享受,而且還可能要先交稅;稅前扣除比例過低而且無法結轉等等,這都制約了捐贈的積極性。但是,立法者考慮到多種因素,沒有在法律草案中明確規定具體的稅收優惠措施,只是作了「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之類的原則規定。考慮到稅法的完善尚需時日,許多人建議盡量細化稅收優惠措施。

第十一,是否需要規定年檢制度。
目前,依據相關的行政法規,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都需要接受年度檢查,因此行政主管部門建議在慈善法中明確將年檢制度寫入。但在多場座談會上,許多慈善組織都提出,目前的年檢制度流於形式,沒有實質意義。而且地方民政部門也認為,現行的年檢制度需要完善,建議改為年報加抽查制度。不過,對於每年報送什麼材料,各方依然有不同認識。其實,法律中規定年檢制度還是年報制度本身並不重要,關鍵的是要簡化程序,減輕慈善組織的各種負擔。

⑥ 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的平台作用

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針對目前我市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現狀,通過十個平台的搭建,發揮自身的作用,有序推動事業發展和逐步解決首都慈善公益事業所面臨的問題。
1、宣傳表彰平台
為加強慈善公益宣傳的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關注度。政府每年都有專項資金用於對慈善公益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單位和項目進行評比表彰;重大的慈善公益活動都得到了我市主要媒體的支持,免費予以宣傳;慈善公益日的確立和公益日活動的開展,為弘揚慈善公益理念,營造慈善公益氛圍,為推動首都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宣傳表彰的平台。
2、聯合募捐平台
聯合會積極開拓網路募捐等募捐渠道,逐步搭建並完善聯合募捐平台,加強了慈善公益組織之間、慈善公益組織與政府之間、慈善公益組織和救助對象之間的聯系,有效實現了橋梁紐帶的作用。
3、信息統計平台
聯合會積極進行捐助和救助的數據信息統計,建立聯合會網站,提升首都慈善公益事業的信息服務水平。信息平台還在全市慈善信息統計、信息共享、信息發布以及捐贈和救助資源整合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這也為今後組織大規模的捐贈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4、咨詢培訓平台
為了滿足社會對加快發展首都慈善公益事業的強烈要求,聯合會從信息咨詢和人員培訓兩方面著手,搭建咨詢培訓平台。 「聯合會」建立了全市統一的慈善公益組織信息服務平台—96156首都慈善公益熱線,為首都市民咨詢慈善公益信息開通了渠道,提供了平台。另外,聯合會每年定期舉辦能力建設培訓,提升了會員單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5、內外交流平台
聯合會通過不定期舉辦會員單位的座談會和研討會,加強會員單位之間的內部交流;同時聯合會還組織會員單位外出考察、參觀學習,開闊會員單位的視野,增進會員單位之間的感情,加強會員單位與外部的交流和合作,提升聯合會的凝聚力。
6、制度建設平台
為更好地規范募捐秩序,聯合會將不斷加大調研的力度,針對首都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現狀出台一些規范性措施,並積極推動政府為慈善公益事業立法,為會員單位搭建好制度建設的平台,不斷完善慈善公益事業的制度化建設,逐步實現慈善公益事業的法治化運行。
7、管理自律平台
聯合會出台了行業自律宣言,加強對各個會員單位的管理;同時聯合會還通過督促各會員單位實行年終審計和定期公示,加強會員單位自律的意識。我們將通過聯合會的他律和會員單位的自律,努力打造首都慈善公益事業的陽光工程。
8、組織協調平台
聯合會通過慈善公益項目公開、捐贈救助標准公開的措施,促進各組織之間的相互了解,避免各組織重復設立項目,減少重復救助。聯合會也將社會捐贈資金與政府援助資金進行有效整合,通過統籌運作,集中發揮行業協會的統領作用,節約了慈善成本,集中了慈善資源,加大了救助力度。聯合會通過組織協調的平台,加強了會員單位之間的合作,提升了慈善公益行業的整體服務水平。
9、志願服務平台
聯合會依託媒體力量,向廣大市民進行志願服務的宣傳和動員,通過發布救助信息,為廣大市民提供參與志願服務的機會,讓廣大市民在親身參與中加深對慈善公益的理解,逐漸完成由普通市民向志願者的身份和意識的雙重轉變;同時積極建立首都志願者隊伍,完善志願者制度建設,壯大慈善公益組織。
10、社會監督平台
聯合會通過開設熱線、建立網站等多種渠道,為社會各界監督首都慈善公益活動提供便利。隨時解答社會各界對首都慈善公益活動中所存在問題的疑惑,隨時記錄社會各界對首都慈善公益活動中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的舉報,隨時聽取社會各界對首都慈善公益事業未來發展的一些建議,這些舉措,增加了慈善公益捐贈和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完善了慈善公益事業的社會監督機制,有助於今後首都慈善公益事業穩步、健康、有序的發展。

⑦ 中華慈善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1、要積極推進「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設。

要樹立「依法行善」的觀念,積極向政府建議獻策,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業的法制環境,研究解決捐贈、救助、投資、監督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尤其要統一捐贈優惠政策和解決發展成本。

要通過建立法制環境,使慈善事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更趨規范,使「玻璃瓶」事業真正成為大眾的事業,社會的事業。

2、主動與企業建立合作的「夥伴關系」。

要倡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宣傳慈善意識,提升企業品牌的「公益價值」,在開發企業的市場價值中塑造企業的公益形象,引導和協助企業成為慈善事業的生力軍。要貫徹《基金會管理條例》,推動非公募基金的發展,互助合作,共同成長。

3、要運用「營銷文化」推動准市場化籌款。

要推廣服務就要學會「公益營銷」,實現商業利益與社會公益的有機結合。當然「公益營銷」有別於企業的「產品營銷」,我們銷售的是自己,是慈善的「品牌」,是慈善機構的服務態度。如果我們的營銷成功了,社會主體接受了我們的理念,慈善機構與企業才能達成一種「默契」和「雙贏」的局面。

4、培育「人脈」構建慈善工作公共關系網。

要積極拓展慈善工作的社會網路,利用各種信息渠道宣傳自身的理念,培育捐贈人隊伍。要強化慈善事業的社會化觀念,建立廣泛的社會協作關系,充分利用專業化的社會力量和義工隊伍,開發和整合社會資源,不斷拓展慈善機構的社會活動領域,擴大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力。

5、要精心策劃組織慈善文化活動。

做慈善工作,不僅是物質的救濟,更多的是弘揚慈善的觀念,塑造人人樂善好施的社會環境。要通過策劃舉辦義演、義拍、義賣、義診等各種形式的慈善活動,擴大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

要通過評選「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舉辦「慈善活動周」、「慈善音樂會」、「慈善書畫展拍」、「慈善一日」徵文,表彰優秀義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倡導慈心義舉,營造慈善氛圍,促進道德文明建設。

6、要切實做好慈善事業的宣傳工作。

要與新聞媒體密切配合,進一步加強對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並通過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使慈善宣傳成為媒體的「熱門版塊」和「焦點話題」,形成慈善公益的輿論氛圍。

要積極開展慈善事業的理論研究,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辦好慈善機構的宣傳刊物,組織國內外的考察交流,積極探索我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規律,把慈善文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7)法治慈善事業擴展閱讀:

中國式慈善的監督機制

在中國,很多本來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往往被消解為道德問題,因而長年累月得不到解決,因為道德問題是不可控的。慈善所面臨的困境也是如此:某些個人和團體的道德敗壞是很難完全避免的,所以在義憤填膺地譴責之後,貪污和挪用卻屢禁不絕。

如果身處一個不要監督、沒有競爭,只講「良心」、只講「思想教育」,只講「自我批評」和「自我監督」的環境,將沒有任何機制可以防範如此勾當的發生;換句話說,這種行為的出現將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中國大陸的慈善事業有著悠久的傳統。漢唐寺院濟貧、賑災、醫療、戒殘殺的長盛不衰;宋代養老扶幼事業的勃興;元醫療救助的興起;明清民間慈善群體在中國慈善史上也首屈一指。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孕育了大量弘揚慈善精神的經典篇章。

1949年之後,原來的救災、扶貧等一些社會福利性工作,基本上是由民政系統的各部門在做,社會慈善事業在一段時間內基本上屬於空白。到了19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為了和國際接軌,國內相繼成立了一些非營利性的慈善機構。

這些機構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在這一方面的空缺。其中一個最大的瓶頸,就是目前國家慈善事業的壟斷機制。慈善機構門檻太高,審批手續(政府部門主管)和注冊原始基金(公募與私募基金會分別為800萬與200萬)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目前,中國內地正式注冊的慈善基金會只有幾百家,而只有中華慈善總會與中國紅十字會等7家慈善機構是捐贈全額免稅的慈善組織。

也就是說,只有極少數慈善機構獲得了政府的特別許可,有權開出能得到政府財政部門認可的捐贈證明,因此捐贈者的選擇范圍非常狹小。這顯然很難適應活躍的公民社會。

慈善在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它既指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愛護和幫助的行為,又指人對人的一種心態,包括同情心、憐憫心等。

慈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指整個社會、民族的一種事業,即:當人對人的關心、愛護與同情,已經由個別人發展到全社會的共同行為和共同心理時,慈善就具有了社會心理、社會倫理道德和社會行為的意義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著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尊老愛幼、扶弱助殘的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慈善文化,在中華大地上世代傳揚,歷久不衰。

⑧ 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障慈善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慈善活動適用本條例。
紅十字會、基金會的慈善活動,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慈善志願服務活動,依照《江蘇省志願服務條例》的規定進行。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慈善活動,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願、無償開展的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慈善組織,是指依法登記成立,以慈善為唯一宗旨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第四條發展慈善事業,應當遵循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方針。
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將其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慈善事業的發展和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對慈善組織的慈善活動、內部管理等進行監督。第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依法開展慈善活動,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第八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對慈善活動進行監督,可以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慈善組織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第二章慈善組織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申請成立慈善組織。第十條慈善組織根據本組織的條件和能力,在下列范圍內開展慈善活動:
(一)減輕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二)幫助困難群體改善生活和健康狀況;
(三)幫助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實現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權利;
(四)支持經濟薄弱地區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五)符合慈善宗旨的其他活動。第十一條慈善組織應當依法設立理事會、監事會,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慈善組織依法自主管理、自我發展,其內部事務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第十二條慈善組織受贈的財產及其增值為社會公共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不得私分、侵佔、挪用和損毀。
慈善組織應當建立受贈財產的管理制度,保障慈善財產的安全。第十三條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列支必要的工作經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
慈善組織應當厲行節約,降低工作成本,除必要的工作經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外,慈善組織受贈的財產及其增值應當全部用於慈善事業。第十四條慈善組織應當依法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按照國家規定設置會計賬簿,設立獨立賬戶,實行專戶管理,獨立核算,並接受審計監督。第十五條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社會公布下列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一)法定代表人、理事會、監事會和辦事機構的基本情況;
(二)慈善財產狀況,慈善募捐和受贈財產的使用和管理情況;
(三)實施慈善項目以及開展其他重大活動的情況和效果;
(四)年度工作報告、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
(五)工作經費和工作人員工資的列支情況;
(六)法律、法規和章程規定的其他內容。
捐贈人要求查詢前款規定信息的,慈善組織應當提供。第十六條慈善組織終止,應當按照章程規定的程序表決通過,經業務主管單位同意後,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慈善組織終止前,應當成立清算組織,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清理債權債務。終止後的剩餘財產,按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相關慈善事業或者轉入其他慈善組織,並向社會公告。第十七條建立慈善組織評估制度,促進慈善組織規范管理,提高社會公信力。具體評估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制定。
鼓勵慈善組織自願申請評估。第三章慈善捐贈和募捐第十八條捐贈人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
捐贈人有權約定其捐贈財產的使用方向、實施項目和受益人。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的用途使用捐贈財產,不得擅自改變捐贈財產的用途。
捐贈人有權查詢其捐贈財產的使用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

⑨ 慈善法對中國社會救助發展有什麼意義

1、這是我國的第一部規范慈善活動的國家大法
我國經常參加慈善活動的志願者,有6500多萬人;社會捐贈總額已從10年前的100億元左右,變成了目前的1000億元左右。隨著慈善事業體量的增大,慈善領域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通過制定慈善法加以引導和規范。
制定慈善法,體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努力。尤其是,慈善活動中的一個大類「扶貧濟困」,直接關乎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說,這是我國扶貧、脫貧工作在法治層面上邁出的又一大步。
2、拓展慈善格局
慈善法對「慈善活動」進行了更為廣義的界定,將促進教科文衛體事業發展及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都囊括在內。可以說,這一放眼「大慈善」格局的界定為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3、松綁公募網募
針對社會普遍關心的公開募捐與互聯網募捐,慈善法草案予以了一定程度的松綁。
慈善法草案第二十三條規定:「依法登記或者認定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原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的,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這一適當擴大公開募捐主體范圍的舉措,意味著少數慈善組織掌握公募權的局面將被打破。更多慈善組織將可以通過努力爭取公募資質,平等地參與競爭。捐贈者也將有更多元的選擇,從而促使「良幣驅逐劣幣」效應顯現。
4、追責騙捐詐捐
近年來,不時被曝出的騙捐、詐捐事件,屢屢消費著社會大眾的善意和信任。因為沒有相關法規追責,許多騙捐者、詐捐者都能全身而退,這類事件也常不了了之。
慈善法草案第三十一條規定:「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第五十九條規定:「受益人未按照協議使用慈善財產或者有其他嚴重違反協議情形的,慈善組織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慈善組織有權解除協議並要求受益人返還財產。」
第四十一條規定:「捐贈人應當按照捐贈協議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具體情形包括「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方式公開承諾捐贈的」。
5、框定原則義務
除了追究受益人與捐贈人騙捐、詐捐等不正當的行為,慈善法草案更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框定了財產管理、信息公開等方面的原則、義務。
慈善法草案第五十二條規定:「慈善組織的財產應當根據章程和捐贈協議的規定全部用於慈善目的,不得在發起人、捐贈人以及慈善組織成員中分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佔慈善財產。」第五十四條規定:「慈善組織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不得在其投資的企業兼職或者領取報酬。」
第六十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充分、高效運用慈善財產,並遵循管理成本最必要原則,厲行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於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成本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百分之十五。」
信息公開也是慈善組織必須做好的一大工作。慈善法草案第七十二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社會公開其年度工作報告,包括財務會計報告、年度開展募捐和接受捐贈情況、慈善財產的管理使用情況、開展慈善項目情況,以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情況」。
民政部門也要配合信息公開。慈善法草案第九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慈善組織及其負責人信用記錄制度,並向社會公布。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慈善組織評估制度。鼓勵和支持第三方機構對慈善組織進行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
6、保障合法權益
對於投身慈善的志願者,慈善法草案充分地關注了他們的合法權益。
慈善法草案第六十五條規定:「根據志願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願服務記錄證明。」第六十六條規定:「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應當與志願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
第六十八條還規定:「慈善組織應當為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志願者的合法權益。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慈善服務前,應當為志願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7、實施稅收優惠
作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激勵手段,稅收優惠在慈善法草案中尤其受到矚目。
慈善法草案第七十九條規定:「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第八十條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於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企業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定的准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年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八十一條規定:「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贈,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第八十四條還規定:「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
而對於外界關注的「稅收優惠細化」問題,就有全國人大相關負責人及業內專家表示:稅收優惠的條件、稅種、稅率等具體規定,宜由專門稅收法律跟進。
8、激活慈善信託
最後的但又不容忽視的亮點,是慈善法草案專設了第五章「慈善信託」。
慈善法草案第四十四條規定:「本法所稱慈善信託即公益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慈善目的,依法將其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意願以受託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第四十六條規定:「慈善信託的受託人,可以由委託人確定其信賴的慈善組織或者信託公司擔任。」
簡單來講,慈善信託可理解為一種「將慈善財產委託給專業機構管理支配、保值增值,從而使更多資金注入慈善事業」的公益模式。
根據信託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公益信託的信託財產及其收益,不得用於非公益目的。」也就是說,無論本金還是收益,都不應再迴流到委託人或其親屬的口袋。公益信託的保值增值是為整個慈善事業服務,而非他用。
因此,慈善信託或者說公益信託,只是面向那些一心為了慈善事業的人士。通過信託,可以讓慈善人士更為省心、有效地運用資產、投身慈善。這對於激活愛心人士的熱情、促進慈善事業發展來說,無疑是有益的嘗試。

⑩ 慈善法哪一年頒布

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並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從2005年民政部提出立法建議至今,這部歷時11年《慈善法》終於面世,它的頒布實施填補了我國慈善事業立法的空白,標志著我國慈善事業邁入法治化軌道。《慈善法》將是今後我國慈善事業的「定盤星」,必將對慈善公益事業帶來深刻影響。

近年來,我省在慈善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公眾慈善意識不斷增強,社會捐贈數額穩步增長,救助項目不斷創新,機構運行更加規范……然而長久的法律缺位,也讓龍江慈善事業在探索和實踐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惑,如今《慈善法》正式實施,對我省慈善事業發展有哪些具體影響?我省將如何落實《慈善法》,更好地守護公眾的愛心?就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采訪了我省相關專家及政府相關負責人。

   慈善事業跨越式發展全省注冊志願者282萬人

熱點內容
連雲港司法拍賣公告 發布:2024-11-20 01:34:54 瀏覽:417
餐飲部服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0:38:31 瀏覽:46
王優銀律師 發布:2024-11-20 00:07:08 瀏覽:7
勞動合同法上班期限 發布:2024-11-20 00:00:45 瀏覽:470
下列屬於旅遊法律責任特點的有 發布:2024-11-19 23:29:54 瀏覽:28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