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陳鼓應PDF

道德經陳鼓應PDF

發布時間: 2022-12-15 10:00:04

Ⅰ 《道德經》第十九章 心之歸屬:本真質朴

原文

十九章

絕智棄辯【1】,民利百倍;絕偽棄詐【2】,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3】,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4】,少私寡慾【5】。

【注釋】

1 .絕智棄辯:大多數版本作「絕聖棄智」,郭店簡本作「絕智棄辯」,陳鼓應教授據古本改之。全書「聖人」一詞共32處,老子以聖喻最高人格修養境界,「絕聖」與老子主張不符。「絕聖棄智」一詞,見於莊子,疑是傳鈔者據以妄改。

2.絕偽棄詐:現世通行本多作「絕仁棄義」,陳老據郭店簡本改之。

3.文:陳老注釋為文飾、巧飾。個人覺得,也可以理解為「公文」、「口號」,類似於宣傳標語之意,因為後文老子已經提到,前面提到的這三點,還不足以治理天下。

4.見素抱朴:指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沒有染色的絲,引申為單純。朴,沒有雕琢的木,引申為質朴。

5.少私寡慾:有版本此章「少私寡慾」之後,還有一句「絕學無憂」,陳老據簡本將「絕學無憂」調整至下一章句首。

今譯:拋棄巧辯,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棄絕偽詐,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自然會消失。這三者皆是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歸屬:保持質朴、減少私慾。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老子》第二版校詁出書時,郭店簡本尚未出土,因此該版本前面兩句仍然是「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當時結合上一章「大道廢,有仁義」理解,覺得老子之所以提倡「絕仁棄義」,可能是因為老子認為「仁、義」是「大道廢」的結果,所以該當摒棄,而現在看到陳老據郭店簡本修訂後的本章,也覺得不無道理。看來人的自洽系統相當強大,只要是自己相信的,總能自圓其說,呵呵。不過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陳老治學的嚴謹和胸襟的開闊,勇於否定和修正自己的著述,的確是大家風范,所以至今追捧其校詁和注譯。

《道德經》流傳至今,現世版本與老子當初留下的真跡相去幾何,已是無人知曉,後人從自身角度出發所理解的「道」,也許僅僅就是自己的理解了。就像幾年前的第一節心理學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那句現在已忘記了出處的話:我們眼中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身,它只是我們眼中的世界。所以爭論對《道德經》的理解誰對誰錯,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手中的這本《道德經》還是當年老子的真傳么?如果是真傳,爭論就失了道,因為老子反復強調「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你要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它跟你不一致的理解是錯的並予以抨擊,那明顯未得老子真義,別說「善利萬物」了,老子教你的「不自見」、「不自是」、善下」、「不爭」去哪兒了?如果不是真傳,那爭論就更沒有意義了,所以信自己願意信的,在踐行中去驗證和證偽,去悟得屬於自己的「道」,好過無休止地糾結著想得出一個孰是孰非的肯定結論,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本身也背離了老子對立統一的哲學觀。

「 絕智棄辯 」,不自以為聰明,少與人爭論,節省了自己的寶貴時間,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際沖突,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和諧指數上升,「民利百倍」是必然結果。

「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虛偽巧詐盛行,人們陷於對他人的防範,總是怕自己上當受騙,於是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面具,因為我們怕被人看穿,這是危險的暴露,我們得想辦法保護自己。長此以往,天性中良善的一面就被湮沒了。如果沒有偽詐,人人坦誠以待,彼此間放下了防禦,原有的孝慈等美德就流露出來了。

之前帶孩子參加一個公益活動,看到義工老師無私的付出,所有參與者都被感化,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真誠的微笑,大家都願意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並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充分肯定的成就與喜悅。在這種氛圍之下,流動著寧靜安全的暖流,彼此內心充分敞開、坦誠以待,那樣的真、善、美,恍惚間會讓你覺得來到了世外桃源。

「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人總是有慾望的,古人講「食、色,性也」,孔子也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慾望是人的天性,只有像顏回那樣的賢人才做得到連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不能滿足的情況下還可以自得其樂,普通人的正常慾望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應該予以肯定。只是,如果慾望過度膨脹,不能獲得滿足時,有人就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得,盜賊就產生了。所以盜賊並非天生,老子在第三章也說過「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所謂的巧與利,就是「貴難得之貨」,這樣的浮華風氣下,人心難以保持定靜,嫉妒與貪婪會誘惑人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焦慮和浮躁幾乎成為社會的普遍癥候。

前面三句,從營造社會良好生態的高度提出了治世的主張,然後老子接著說了,光有主張那是不夠的,口號喊得再響,也要落到實處才有用。接下來需要從個人做起,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個體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元素,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放在了首位,講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換成大白話就是:你若有實力,那就要利益眾生為天下人造福,你若確實過得不咋地,那就顧好自個兒,別給人添亂。老子也以人為本,整部《道德經》,亦可稱為指導個人修為之寶典,道理很明顯,處於微觀的個人好了,宏觀上組織和社會才可能好。老子主張的個人修為,是要回歸本真,減少私慾,保持質朴。

如何才能做到本真質朴?

回到內在,回歸自然。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皆是圓滿完整的整體,圓滿完整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完美,而是平衡與和諧。保持與內在的連接,體驗無比的豐盛。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分子,用「心」去感受自然,進入浩瀚中,就如一滴水融入了大海,這滴水也成了大海,當心回歸寧靜時,便能知覺花的芬芳、鳥的鳴唱,便能感受雨水潤澤、微風輕涼,我們與自然發生著連接,我們就是自然。內心的自在與滿足,又豈是外物可以比擬?心田的遼闊與平靜,又豈是物慾可以擾動?自我豐富了,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就會更加的恰如其分,他人也會經由這種良性的連接而獲得滋養,這便是正面能量的傳遞,會形成一個能量的場域,惠澤彼此。

我用的最簡單的回歸方式,就是正念,也曾不止一次的分享過收獲。正念的練習可謂是《道德經》的實操功課,不論是正念靜坐觀呼吸還是身體掃描還是正念瑜伽,都是從覺察身體開始,建立與自己的連接,回到無邊無垠的內在。一旦體會到內在的寬廣豐足,那些所謂的智辯巧利,就不足以讓人動心了。

讓自己這一點星星之火,先點亮起來。不奢望頓悟得「道」,相信積累的力量,從邁出腳下這一步開始,走起!

註:原文部分參考書目為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

Ⅱ 《中信國學大典:老子》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信國學大典:老子》(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ia4pLgcWysktKbEOEwMSQ

密碼:lrc8

書名:中信國學大典:老子

作者: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注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3-8-15

頁數:240

內容簡介:

中信國學大典(50種)是中信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強強聯合推出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藏書。叢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港台知名學者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合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老子》又稱《道德經》共81章,分為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作者簡介:

陳鼓應,1935年生,福建長汀人。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家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管子四編詮釋》及《耶穌新畫像》等書。

蔣麗梅,女,漢族,1980年11月生,江蘇靖江人,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老莊思想,魏晉玄學。1997.09 —2001.07,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學士;2001.09 —2004.07,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哲學專業碩士;2004.09 —2008.07,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講授課程:(本科課程)中國哲學、現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生課程)中國哲學專題。

Ⅲ 《道德經》全文-陳鼓應校詁第三版

曾經為喜歡《道德經》的朋友推薦過陳鼓應教授的《老子注釋及評介》。個人認為這個版本有廣泛的證據學支持,以王弼本、帛書和郭店竹簡為主要依據,參照了歷代解老名家的見解,可謂是較為嚴謹的《老子》校詁本,值得老學愛好者借鑒。但由於是繁體豎排,不少同好表示讀起來頗感費勁,由此將陳教授校詁的全文錄入,供大家參考。

此為陳教授校詁的第三版封面

全文如下 ——

老子校定文:

老子書,錯簡、衍文、脫字及誤字不少,今依王弼本為藍本,參看簡本、帛書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據歷代校詁學者可取的見解,加以訂正。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 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 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 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 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 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十一 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 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 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 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 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十七 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 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 章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二十 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 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二十二 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 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吾將得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 是謂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註:【】裡面的內容,為歷來有爭議的內容,陳教授疑為錯簡或衍文,照實錄入,僅供參考。

Ⅳ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是原文求原文。

目前最早的就是郭店楚簡版的了,不過殘缺不全。
其次是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的,回甲乙版,答算是比較全備的。
近世通行的應該算是王弼的注本,還有種種唐朝之後的版本也算是古本了。
一般來說現在勘定老子時都是以王弼的版本為母本,然後結合楚簡版和帛書版在有爭議的地方做一下修改和整理。但其中作者個人的理解還是佔主要地位的。有些地方與帛書本相矛盾卻與楚簡版吻合,有些地方反之。很難說到底哪個才是老子本意。
高明的《帛書老子校注》算是考據的比較細致的,把王弼本、帛書本和各種古本進行了細致的考據。(網上有pdf的,可以下來感受下)陳鼓應的《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過很多次,最新的修訂版參考了簡本和帛書本,感覺是理解的比較好的一個版本。
但以上倆家在一些意義和理解上還是有差別的,這就需要自己去判斷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那個啥,老子差不多也這樣,多看看然後自己理解吧,選個自己喜歡的當自己的原版吧。

Ⅳ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貴身以濟天下

原文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1】。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2】,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3】?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釋】

1.貴大患若身:重視身體一如重視大患。本句本是「貴身若大患」,因「身」與上句「驚」協韻,故倒其文,古語多類如此者。

2.寵為下:得寵是不光榮的,下指卑下的意思。

3.吾所以有大患者..... 吾有何患:這是說大患來自身體,所以防大患,應先貴身。司馬溫公說:有身斯有患也,然則,既有此身,則當貴之,愛之,循自然之理,以應事物,不縱情慾,俾之無可患也。

今譯: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重視身體好像重視大患一樣。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呢?得寵是卑下的,得到恩惠感到心驚不安,失去恩惠也覺得驚恐慌亂,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什麼叫做重視身體像重視大患一樣?我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會有什麼大患呢?所以能夠以貴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託給他。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初讀本章,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老子會把「寵與辱」、「身與患」相提並論。兩者之間看似並無嚴格的邏輯關系啊?是什麼樣的內在聯系讓老子把兩者放到一起來討論呢?

關於「寵與辱」

老子說: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一般人的理解則是,寵為上,辱為下,認為得寵是一件人人嚮往的好事,有無數的福利,受辱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壞事,才是卑下的。殊不知,視「寵」為貴者,已經將自己擺在卑下的位置。所謂寵,應該是位高者予以位卑者的各種恩賜,本身已經存在一個地位的不平等,施寵者為上,而受寵者為下。

另則,得寵者,得到了會擔心失去,所以得之惶恐,而真正失寵了,則更是驚慌失措,不知所以;而相比於「寵」,若是「得」辱,可能會驚,但若是辱去之,則可心安了。所以說,寵連辱都不如,老子當然將其歸為「下」。

老子在第三章已經明確了觀點: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若是大家都以寵為貴,世人為了爭寵,會何等處心積慮?「受寵」若成為人心所欲,人人趨之,得了寵,戰戰兢兢不想失寵,以施寵之人的意志為轉移,失卻了自我,心就亂了,就可能做出違背人性違背天理的事,常有因爭寵而致紛爭殺戮的事件,宮斗計想必大家不會陌生。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說「寵為下」,並不表示「辱為上」。老子認為「寵與辱」都是牽動心神,耗損意志力的,只不過相對辱而言,寵更不可取。老子的意思是要讓人寵辱不驚,面對加之於身的寵辱,保持「不動心」的淡然之態,才不會患得患失,不受私慾和情緒的影響,保持獨立完整的自我。

關於身與患

人之所以有患,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肉身,患就沒有存在的依附。但我們的所有生命活動,都必須依靠這個身體,若是為了去除「患」而不要這個身體,顯然如同將「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荒謬。我們只能重視我們的身體,對待這個身體就像防範大患一樣不能掉以輕心。

關於患從何來的問題值得在此探討。雖然疾病是通過身體表現出來,但疾病因何而來呢?除了遺傳與環境,心理和情緒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致患原因。

古人非常重視情緒與身體的關系,常將情緒與身體反應聯系起來,比如思慮過重,會說「牽腸掛肚」、「愁腸百結」;如果害怕或恐懼,則有「膽戰心驚」、「肝膽俱裂」。而本章提到的「驚」,輕者「大驚失色」,重者「驚心動魄」,受驚「失色」倒也罷了,若是驚得「魄」都動了,就完全違背了自然之道,應該盡量避免了。

現代心理學早就有「身心一體」的科學論據。心身醫學科,已經成為大型三級綜合醫院重要的臨床科室。心身疾病,就是源於心理問題在身體上的症狀體現,所以很多心理治療技術也以身作為切入點,引導患者覺察身體反應,通過找回身體反應的記憶,找到心理問題的症結,從而修復心理創傷。這種將潛意識意識化的心理治療技術,身體是極為重要的載體,而身體反應則是打開問題之門的鑰匙。

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老子為什麼把「寵與辱」這個話題,與「身與患」相提並論了,兩者實際上是有深刻關聯的。老子認為「寵辱若驚」,而「驚」會直接對身帶來影響,通過「身」體現出來。如果能時刻覺察這個「身」,像重視大患一樣的細心去體察呵護,我們就能保持警醒,超然於物外,不為外物所動。

修道者,愛惜和呵護這個身體,對身體有深刻的覺察,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洞若觀火,既對身體的細節瞭然於心,又能使整個身體協調一致,只有貴身和愛身之士才能做到這一點啊!所以,以愛身和貴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既又全局觀,又能體察如微,天下交給這樣的人,當然可以放心了。

愛自己,才能愛他人、愛天下。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步步拓展自己的格局,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

寵辱不驚是智者的生活態度,體察身心是智者的行為模式,我還相去甚遠,邊行邊悟吧。

註:《道德經》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Ⅵ 求分享《老子今注今譯 》全集電子版免費百度雲資源

《老子今注今譯 》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eOrAMunqDy8GycucUg2AOQ

提取碼: jpj1

老子今注今譯(道典詮釋書系)-陳鼓應-.mobi

Ⅶ 《道德經》第十二章 於塵世喧囂中,修清靜心

原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聾【4】,五味【5】令人口爽【6】,馳騁【7】畋獵【8】,令人心發狂【9】,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0】。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11】,故去彼取此。

【注釋】

1.五色:青、赤、黃、白、黑為五色,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喻眼花繚亂。

3.五音:角、徵、宮、商、羽為五音,這里指多種多 樣的音樂聲。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

5.五味:酸、苦、甘、辛、咸,這里指口感豐富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維權奔走,喻縱情放盪。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

9.心發狂:心放盪而不可制止。

10.行妨:傷害操行。

11.為腹不為目:只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

今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飲食豐飫會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盪;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對此章的解讀引人深思,引用如下:

陳老並非杞人憂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設沒有同步跟上,物慾的滿足成了很多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准,人們越來越富有,靈性之泉卻越來越乾涸!

調查發現,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越低。人們被生活的洪流裹挾著,被朋友圈曬幸福的圖文刺激著,眼中五光十色,心中蠢蠢欲動,很難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幸福的生活。

我愛好心理學,又願意傾聽,信任我的朋友也就願意向我倒倒心底的苦水,比如:我們隔壁那個炒房發財的周大姐,前兩天剛從歐州旅遊回來,跟人講話動不動人家國外如何如何,言談中間或還夾雜幾個英文單詞。唉,有錢真是好啊,就她那水平也可以在我面前秀英文,情何以堪啊。或者:我們初中班上成績倒數的女生因為嫁了土豪,天天朋友圈曬奢侈品,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啊!又比如:之前的同事一年不到又換了部新車,我還開著現在這部三年前的小破車,好丟份.......

我們的這顆心,很容易受外界所擾,我們並不關心自己到底要什麼,我們更關心身邊的人有什麼,心中想的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比他們的多就更好了,至少吧,不能比別人差太多。

但是,你眼中別人的生活,真是你想要的幸福么?你願意同他們交換么?

我很快又從這些朋友口中聽到了他們所羨慕的上述「幸福」人士的另一面:周大姐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群,前段時間飲食沒控制好,突發胰腺炎,差點要了命。這位朋友一改往常提到周大姐時一臉的羨慕嫉妒恨,悻悻地說:還是健康最重要,身體沒了啥都沒了。/曬奢侈品的女生,老公常年夜不歸宿,能給他的只有錢,她常常半夜哭醒,有一次實在痛苦得受不了,吞了半瓶安眠葯,幸好她兒子報了警,才及時洗胃沒有釀成悲劇。末了,講故事的那位朋友感嘆一句:唉,要是我,寧可要一份實在的溫暖。/那個換新車的同事,工作強度老大了,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上周焦慮發作去醫院住院了。朋友若有所思地說: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看看吧,我們痛苦著別人的幸福,而那些讓我們覺得痛苦的、得不到的所謂幸福,無非是各種能令感官愉悅的物質享受。僅僅從別人真實發生的痛苦中,我們才會猛然驚覺,也許我們曾經羨慕又求之不得的那些東西,並沒有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寧靜重要!如果我們能回到內在,修一顆清靜心,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麼,守住一份淡泊從容,也許就不那麼患得患失了。

知名學者嚴靈峰說:「腹易厭足,目好無窮」。意思是我們的肚子吃飽了,就不會想再吃東西,而我們的眼睛,卻是永不滿足的想看到更多更好的東西。如果我們任由我們的眼睛去不停地搜索各種聲色物慾和難得之貨,我們的心,就永遠靜不下來。所以修行人在打坐時,總是將眼睛輕輕的閉上,暫時關閉了外界五光十色的紛擾,才能更好的跟心靈對話。佛祖為悟道,也是拋棄了皇宮的一切享樂,從苦行開始。老子深諳人性,為防世人偏離太遠,勸誡人們取法聖人,不受外物所擾,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林語堂解析本章時說:「腹」指內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覺世界。大多數心理的痛苦緣於與內在自我失去連接,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屏蔽外在的干擾回到內在,否則人就如無根的浮萍,迷茫而無助,哪裡會有實實在在的幸福?老子提出的「為腹不為目」,即是強調內修,而不要耽溺於外在的物慾追求。

古今中外先賢哲人,對我們這個內在的精神世界,也是越來越重視了。哲學家西塞羅說:嚴肅的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娛樂與歡笑這種種輕佻的伴侶,而在於堅忍與剛毅。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說:如果幸福在於肉體的快感,那麼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他認為,人和牛以及其他動物不同,人是不會以肉體的快感、物質的享受為滿足的。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人們尊為「復聖」,可謂修得清靜心的典範。連孔子也連連稱贊:「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概也只有心靈富足帶來的強大力量,才可以讓顏回安於如此簡陋的生活卻自得其樂吧?

觀察佛像時,心常被那種沉靜安寧慈悲殊勝的面相所觸動,有一次仰視佛祖像,禁不住落下淚來,我並非佛教徒,那一刻卻感受到了佛的大愛,也許只有證悟了生死、獲得大解脫的佛祖,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力吧?

我們普通人,面對塵世喧囂,也許做不到心無掛礙,但仍然可以時時坐下來,輕閉雙眼,回到內在,修一顆清靜心。

註:《道德經》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Ⅷ 求《老子今注今譯》電子書免費百度雲網盤下載地址

《老子今注今譯》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ddAAurpMESKeIG2Vs5BRgw

提取碼:xydz

《老子今注今譯》是2003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圖書,作者是陳鼓應。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Ⅸ 《道德經》第十八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

原文

十八章

大道【1】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2】六親【3】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4】。

【注釋】

1.大道:指社會政治制度和秩序。道,在此指一種准則。

2.智慧出,有大偽:聰明智巧出現了,偽詐才盛行。據陳鼓應教授考證,郭店簡本無此句,陳老疑為戰國中後期受莊子後學激進派思想影響所妄增,建議刪之。此說供參考。

3.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婦。這里指家人之間的關系。

4.忠臣:郭店簡本作「正臣」,帛書及傅奕本作「貞臣」,均不影響文義。

今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 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孝慈才彰顯出來;國政昏亂,忠臣才見出。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評述本章:

就像陳老所說,環境污染危及到人類生存,人們才開始重視環保;食物不安全成了常態,大家熱烈追捧生態有機食品;野生動物種類日益減少,生態鏈遭到破壞,有識之士站出來呼籲保護野生動物。當擁有時,我們覺得是那麼理所當然,失去時,才明白它的可貴。

老子是一位悲觀的智者,透過我們看起來喜人的外在表象,如「仁義」、「孝慈」、「忠臣」,他看到了背後的深層原因。正如反腐倡廉成績喜人,全民歡欣鼓舞,有沒有想過正是因為腐敗猖獗才會有那麼多貪吃的「老虎」?某地發現天然氧吧,空氣潔凈清新,城市的人們趨之若鶩,恰是因為城市的上空,已難見藍天白雲?老子對萬事萬物,始終持一種審慎的態度,他並不為一已私利而憂,他悲天下而憫世人,大慈才大悲,聖人莫不如是。

從老子本章的簡潔論述中,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推演,不會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大道廢、六親不和、國家昏亂,並不會人類滅亡世界末日,正如腐敗中孕育新生,仁義、孝慈、忠臣會出現,會為社會生態系統帶來新的平衡,這便是系統的制衡力量,也就是道的力量。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應該絕望,極端引發變革,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邀請自己在最黑暗的時候等待光明,不是雞湯不是阿Q,那是在道中了。而人生得意時,也需警惕不要離心太遠,避免樂極生悲。

事物總在動態的調整中,最終走向平衡,而這個平衡,就是一種自然和諧狀態。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教導:叩其兩端而執中。「中」不是中間,不是平均,不是折中,它是平衡點。叩其兩端,是指要全面的了解事物,因為事物陰陽合和、對立統一,不可執一端而行事,而要執中,要把握這個平衡點。

作為個體,要學習穿過現象,多維度思考問題,看清問題的全貌,看懂背後的因緣。掌握了平衡的智慧,我們既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妄自菲薄,以一顆定靜之心,處事行雲流水,待人慈悲寬容。

把外在表象,作為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在事中去洞察,在事中去修煉。

老子的哲學中,深藏「無」之智慧,沒有成見,沒有預設標准,沒有分別心,所以更能看清本質,洞悉真相。它不僅可以解釋如大道廢、六親不合等宏觀的社會現象,對於微觀的個體行為,以「無」去因應,往往也會帶來更加成熟穩定的人際關系。

比如你身邊最親密的人跟你吵架,有了一些不可愛的言行刺激到了你,這時候我們往往很容易被對方的情緒帶跑,我們會指責或爭辯,甚至會憤而發動攻擊,陷入紛爭之中。如果我們能懂得,那些不可愛的現象後面,是因為愛的匱乏,是以這樣讓人不舒服的姿態在呼喚愛,也許我們就能找正確面對的方法。可能就只是上去緊緊擁抱他/ 她,在對方狂風驟雨的爆發中,堅定又輕柔的在他/她耳邊說:我明白你現在覺得很不好受,我和你一起面對!當然這只是舉例,也許你有更好的方式,我是想說,除了針鋒相對,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理解和愛,讓你們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

當「看不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去抨擊這個人身上我們不喜歡的言行或特點,如果此時有人附合,我們會更加堅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這時可以回觀下,抨擊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是因為我們不接受這樣的自己嗎?是因為我們害怕這些不喜歡的特點會從自己身上跑將出來,才想去攻擊和抑制它嗎?作家張德芬老師說過,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王陽明先生也說,心外無它。下一次,當下意識想要評判時,試試去覺察和思考,我們評判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小孩子看電視劇時,才喜歡進行這樣簡單的區分,拋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就會有更多維度的視角,也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實。

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事物的整體性,處事不偏頗,待人能客觀,得意時保持一份警覺,失意時存一分真誠盼望。自然之道,動能守恆,因勢利導,保持平衡。

註:《道德經》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Ⅹ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依道而為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1】。雖小【2】,天下莫能臣【3】。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

始制有名【6】,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7】,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8】。

【注釋】

1.朴:木之未成器者,謂之朴,這里用來比喻道。

2.小:道是隱而不可見的,所以用「小」來形容。

3.臣:名詞作動詞,使......臣服。

4.賓:賓服、服從。

5.民莫之令而自均:賓語前置,即「民莫令之」,人民沒有令它均勻,它卻自然均勻。

6.始制有名:萬物興作,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始,萬物的開始。制,作的意思。本句與二十八章「朴散則為器」意思相近。

7.知止:知道行事的限度。

8.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此句倒文,正文當作「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於川穀」。以江海譬道,以川穀譬天下萬物。

今譯:道永遠都是處於無名而質朴的狀態。它幽微不可見,即使如此,天下卻沒有人能夠支配它。候王如果能守住它,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降下了甘露,人們不須指使它而自然潤澤均勻。

萬物興作就產生了各種名稱,有了各種名稱,就會清楚它們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就會適可而止,這樣可以避免危險。

道存在於天下,猶如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大道至簡。看似復雜的現象背後,是極為簡潔的規律。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

本章雖然沒有提到「無為」,但字里行間,莫不滲透著「為無為「的思想。

老子講「候王守道,萬物自賓」、「民莫之令而自均」。

守 就是保持、遵循的意思,因為守道,萬物 自賓 ,自賓說的是萬物單純自然、各得其所的一種狀態;守的反面是背離、破壞、失常。

莫之令 就是不橫加干預,結果就是 自均 ,萬物自然和諧。

「守」與「莫之令」帶來「自賓」和「自均」, 「守」與「莫之令」就是 為無為 ,尊重萬物的屬性和規律,萬物以最自然生動的方式生長呈現,達到老子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的境界。

一般理解無為,很容易想到的是無所事事的葛優躺,或是消極被動的坐以待斃。比如遇到一件事難度太大,我們可能會想:唉,好難,不搞了,愛咋咋,「無為而治」吧。「無為」被等同於「不為」,老子被斥責為消極思想的代表,這個鍋,一背就是2000多年,那叫一個冤。

老子的「 無為 」,是順應規律,不自作聰明,不胡作妄為。因為老子倡導的行事方法論是 「為無為」 ,前面的「為」是動詞,表示老子並不反對大家擼起袖子加油 干 ,後面的「無為」是副詞,為前面的動詞設定了界限和邊框,教人以「無為」的智慧去「為」,通俗說就是教你聰明的干,而不是傻干、蠻干。

所以說,學老子,要學的是 怎麼為 的智慧,如果學老子學到不食人間煙火,越學越消極無力,最後徹底「 不為 」了,那《道德經》還是趕緊扔掉的好。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小時候就聽過。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成功治理水患,為百姓謀福。 治水 就是「為」, 疏導的方式 就是一種掌握了水性後的「無為」智慧。

再舉個例子。優秀的管理者總是善於發現下屬的優勢特長,敢於授權,激勵下屬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良好的績效,以成就他人來更好的成就自己。「將能而君不御」,越是能力突出干勁十足的下屬,越要少些束縛,這也是一種 「為無為 」,在把控大局的前提下,盡量給下屬足夠的施展空間,以授權的方式(無為)去管理(為)。

有人會擔心,無為這個度,不好把握啊,說無為是順應規律,那什麼樣的規律是對的呢?要是都順其自然了,授權了,就像孫猴子一樣,無法無天,大鬧天宮了怎麼辦?會不會一切不可收拾?

沒錯,不懂得「無為」的精髓,無為就會被錯誤地理解成放任,輕者被批不作為,嚴重者就是瀆職了。

老子笑曰:別害怕,我有招。我老人家給你一個錦囊。

眾人打開一看,上書兩字:知止。

眾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無為不是不管不顧,凡事都有度,一切事物都是要有邊界的。

原文中「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名就是指代事物的名稱,比如我們把屹立在那的高高土堆叫做山,把從高到低流動的液體叫做水,山和水也就有了不同的屬性。既然叫山,它肯定有它的局限,它不能像水一樣的跑來跑去;而水也不能像山一樣穩坐不動。每一樣事物,都有它不可為的邊界,懂得了這個邊界,就不會亂來,這就叫做「知止不殆」。

知止,就是孫悟空的緊箍咒,平日里可以給你足夠的自由度,一旦觸碰底線,立刻喊停。

一個公司,有自己的組織架構,有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和基層員工,每一個人在組織中,都有各自的職責范圍,這些職責由管理者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來保障實施。管理者是邊界的捍衛者,既要身先士卒遵守規則,也要明確告訴下屬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不同崗位各司其職,不跨越邊界,企業就會呈現良好的生態,蓬勃健康發展。

企業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就大有學問了。太緊,員工感到窒息,離職率會增加,企業難以發展;太松,管理會有無數漏洞,就有人鑽空子,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說到底,考驗的還是管理者的修為和能力。

道在天下,垂手可得,依道而行,百事可為。

註:1、原文部分參考書目: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 2、文中

熱點內容
連雲港司法拍賣公告 發布:2024-11-20 01:34:54 瀏覽:417
餐飲部服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0:38:31 瀏覽:46
王優銀律師 發布:2024-11-20 00:07:08 瀏覽:7
勞動合同法上班期限 發布:2024-11-20 00:00:45 瀏覽:470
下列屬於旅遊法律責任特點的有 發布:2024-11-19 23:29:54 瀏覽:28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