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滿
A.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日中則昃,月滿則虧.誰幫心解釋下這兩句話,謝了,有加分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當台風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華的富人家裡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裡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裡,也要刮到阿貓阿狗的家。還要刮到那小小螞蟻的穴里。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處。很多人聽到這里就又不明白了。怎麼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為不仁,看待萬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齊物論里的如下的這么一段話了。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潔的人不謙讓,最勇敢的人不輕易挑逗冒犯別人。
這就是莊子的言說,他的話看上去很不對,仔細想想又很對。他的文章也是這樣,看上去很沒道理,也無結構邏輯可講。其實是最有道理,最講邏輯與結構。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B. 道德經中的名言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匯總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