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認為為己利他具有正道德

認為為己利他具有正道德

發布時間: 2022-12-20 01:43:18

A.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是什麼關系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存在不是純粹或絕對的,極端的利己主義是不能生存和持久的,比如強奸罪、殺人犯、壟斷經濟、侵略戰爭等這些危害他人、損人利己的事物都是短命的。捨己救人、散財救濟危難、無償勞作等這些事物由於它代表著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代表著人們生活的美好願望和社會前進的向前進步方向,盡管英雄本體可能殉身,但其精神永存。
可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於我們的思想和生活當中的,當我們懂事那天起,我們的生存沒有誰是為自己活著的,都是為了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群體、自己的國家而努力勞作和奮斗。否則自己也就不能存在於他們之中了。為此我們每時每刻也在同自己的利己主義斗爭著,也就是親人、群體、國家在則我在,即首先是利他才利我。當然,無我也不會有利他。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取捨二者誰為先罷了。
歷史上資產階級一直追求高額利己利益,追求性和人行為的絕對自由,壓迫和剝削大多數窮人,甚至蒙騙人們發動侵略戰爭,從諸侯王朝到老闆資本家,哪一個不是被共產主義的利他斗爭而最終消滅了,只有利他主義的人民大眾永生,只有共產主義 永存。

B. 道德是自私利己還是無私利他

為什麼會有道德,人們為什麼會行善?

第一種解釋,相信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別人好,是在希望別人也能對自己好。
第二種解釋,行善是為了回報。比如,獲得滿足感,獲得榮譽,獲得支持等等。
第三種解釋,行善是為了積德,為了取悅神,為了來生的幸福等等。
第四種解釋,基因中有利他傾向,但往往本能地用於家人和族群中,較少用於其他人。這種利他本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

總的來說,道德的出發點是利己的,造成的結果是利他的。可以說,道德是一種更明智的利己。

C. 商業倫理學分析「利己就是利他」

一方面,「利己」的動機是被「利他」的過程所制約,所謂主觀為己,客觀為人;另一方面,每個經濟活動主體只有適當地抑制「利己」的目標,在各方認可的規則下進行競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各方才能各自「利己」,所謂各方共贏 今年是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出版250周年。《道德情操論》在亞當·斯密生前共出了六個版本。1790年斯密去世那年出的最後版本中的道德觀是和《國富論》的市場經濟理論結合在一起考察的,他認為,人的道德情操是在經濟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同樣,人的經濟行為的合理性也要在社會道德環境中分析。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是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的產物。斯密肯定個人私慾的合理性,反對中世紀的禁慾蒙昧主義。斯密認為社會經濟活動是一種社會各階層的理性的契約行為,反對中世紀的專制主義。他將啟蒙運動的思想具體化為經濟行為和社會道德的分析。這正是這兩本偉大著作的共同的基本出發點。斯密強調「利己」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原動力,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但是他又明確指出「利己」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斯密在《國富論》中舉了麵包師的例子說明了經濟活動的「利己」本質,但是只有麵包賣出去了,麵包師才能得利。麵包能否賣出根本取決於麵包能否為消費者接受,滿足其需求。如果麵包是劣質的,甚至是有毒的,那麼麵包肯定賣不出去,麵包師也就無法獲利,麵包師追求自己利益的經濟行為也就是無效勞動。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利己」是在「利他」的過程中實現的。斯密強調經濟活動的「利己」,就是要激發每個社會成員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奮斗、競爭,使社會經濟充滿活力,主張由競爭產生的「市場力量」來優化配置經濟資源和獲取最佳經濟結果。這種經濟的自由競爭有否界限?「利己」的經濟行為有否道德約束?斯密從提出道德上的「感同身受」的換位思考,進一步強調市場公正規則的內在化。也就是說,斯密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每個經濟活動主體的道德情操是被市場經濟的規則所強行約束的。因為,一方面,「利己」的動機是被「利他」的過程所制約,所謂主觀為己,客觀為人;另一方面,每個經濟活動主體只有適當地抑制「利己」的目標,在各方認可的規則下進行競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各方才能各自「利己」,所謂各方共贏。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道德標准和情操水平就是在市場規則制約下的「利己」經濟行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覺遵守的程度。所以斯密認為,「對於社會存在,美德沒有公正重要。」公正就是合理的市場規則和社會法制。重溫斯密市場經濟理論的「利他」原則,對如何健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秩序和構建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社會道德規范仍有重要意義。在社會經濟轉型期間,由於法制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一些企業「利己」的私慾無限膨脹,使得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有毒有害的食品、葯品屢禁不止,權錢交易,坑蒙拐騙成為一種常態,使得國家和公眾的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同樣,也使得企業的誠信度,社會的道德水平急劇下滑。總理在廣東視察時,曾語重心長地對廣東企業家說:「企業家的血管里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市場經濟的道德就是如何在法規的基礎上達到「利己」和「利他」的合一。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使經濟活動的各個主體把遵守法規成為一種內在的強制規范,仍將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規矩與誠信是社會和諧的兩個核心內涵。只有社會規則的有效運行,社會的誠信才有堅實的基礎;同樣,社會各成員的誠信度,特別是企業家和社會公權的誠信度的不斷提高,社會規則才會發揮出更大的有效性。

D. 道德最基本的任務是為己利他還是無私奉獻(1500字左右論文)

愛己,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他又如何愛人呢。古人也說過對自己的傷害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要學會保護自己在保護其他人。好好的愛自己,在愛你所愛的人吧。

E. 出於同情的非利己的利他行為就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叔本華語),那麼都可以說是為了消除自己同情心和內疚感啊

有點意思~
一句話戳疼你:你只關注他那一瞬控制住了自己是美德,卻忽視了他以往惡行造成的傷害。

想想看吧,一個惡棍抓了個幼女折磨了她十年,某一刻他控制住了自己不要剪斷她的手指,難道你還要作出「這是善人」的評價?

一個以傷害他人為畢生志願的人控制住了自己一次,將來必然會控制住自己更多次,但是在他未來控制住自己的過程里,他又要傷害他人多少次?

F. 論述:為什麼說為己利他是最重要的善、基本善

倫理學有「功利主義」「快樂主義」「道義論」等,道德是有利總體就是合道德的,你也是總體的一部分。誰說道德一定要只利他不利己。哪怕利己但不損害他人,也是合乎道德的。我們日常狀態都是合乎道德的狀態,只有做出損害他人時才進入不道德狀態。

G. 如何理解利他就是利己

利他主義就是徹底的利己主義,這種理論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有一種理論叫捨得,意思是要想得就得舍,舍就是為了得,這種理論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利他。

真正的倫理是從動機開始的,利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就決定著是否真利他。真心實意地為他人謀利益,不考慮自己的得失榮辱,把利他當作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利他就與哪種自私性的利己毫無關系了。

利己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純自私性的利己,這種利己是壞的是惡的。另一種就是不為自己但卻能在利他中正用自己從而為自己積成美好根基的利己,這種利己是正用自己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不為己但卻能最好對待自己的利己,這是好的是善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利他的話,那純正的利他就是徹底的利己了。我在對你好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我自己的最佳狀態,這正是人存在的一大意義所在。

壞的利他和壞的利己是統一的,好的利他和好的利己也是統一的。壞的利他是為己,好的利他是為他;壞的利他最終敗壞了你我他,好的利他最終成全你我他。

H. 《道德經》第七章 利他即是利己

原文

————————— 七章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長生【2】。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3】。

【注釋】

1.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

2.長生:長久存在。

3.成其私:成就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目標。

今譯:天長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擺在眾人之後的位置,反而贏得擁戴;將自己的身體與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因為它不自私嗎?反而能成就自己。

引述

本章由天道推論人道,老子用天地運作的自然規律來闡釋聖人退身忘私,最終成就其理想的處世智慧。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曾有人說老子是最大的陰謀家和功利主義者,教世人處心積慮為達成目的採取虛偽的手段,比如本章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被解讀成為了獲得擁戴、保全自己(「身先、身存」),就要做出「後其身、外其身」的姿態,甚至有人譏諷說這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謀略,認為老子說的意思是想要達到目的,就要敢於付出代價。這種只看現象不問因果邏輯的誤讀讓老子背了很大的黑鍋。老子所倡導的利他行為,是取法天地、順任自然的表現,而「身先、身存」,不過是這些行為所致的自然而然的結果,並非刻意為了某個結果而做出利他行為,這樣的解讀顯然與老子的「無為」思想是相悖離的。

由天道推論人道,老子倡導的是一種大格局。格局決定了發展機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懷天下,公而忘私,方能容納萬物,海闊天空。若是心胸狹窄,只為一已之私,則必然眼界受限,順境尚好,一旦陷入困局,則難以自拔。

無論貧富貴賤,胸懷天下之士,皆載入史冊為世人稱道。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玉壺冰心,天下景仰。杜甫,身居草堂,茅屋為秋風所破,孤苦凄寒中,卻心念天下寒士,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聖對天禱告,若能達此目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能被尊為詩聖,不僅因為詩作,更因為胸襟與氣度!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公瑾,被贊人中龍鳳,卻因氣量太小,被諸葛孔明「三氣」而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害死周瑜的,不是孔明,其實是他自己。試想當年周公瑾若能更大氣豁達,以其過人的智謀才能外加孫權為其提供的良好平台,且有白富美小喬廝守相伴,必然是人生贏家,羨煞旁人啊。

格局並不一定是天生的,外在的修煉可以拓展格局。越利他,格局越大。保持對自身的覺察和對世間萬物的敏感,懂得自己既是一個個體,又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心底無私,行為接地氣,從點滴利他的小事做起,存一顆悲憫之心,處處點亮他人,人生的價值,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平凡而又偉大的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為最底層的平民服務奔波,完全的利他,讓特蕾莎修女為千萬人而活,她忘記了自己,世界卻記住了她。她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獲得了整個世界的尊敬。一個偉大無私的靈魂,讓世人看到人性的光芒,給處於絕境的人以勇氣和希望。

若要利他,先讓自己有愛的能力,懂得愛自己,讓自身獲得滿滿的愛,才能更愛他人。這與某些邪教所蠱惑的完全無私奉獻有本質的區別。邪教通常利用人們的利他之心和對死亡的恐懼,樹立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格神,打著無私奉獻的旗號,搜刮信眾財物,擾亂信眾心智,對信眾從肉體到精神進行控制,對社會有極大的破壞作用。識別是否邪教的邊界線,是了解其所倡導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有無傷害。

真正的利他,一定是內心安全感俱足才能實現的。特蕾莎修女感受到了來自上帝的愛,她心甘情願成為上帝的使者和僕人,信仰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力量,所以她的給予,從未匱乏。學習《道德經》,我們感受到天地之愛,我們呼吸著天地間無限供應的氧氣,享受著陽光普照和雨露滋養,我們頂天立地與廣袤相連接,在大地的懷抱中讓內心的力量逐漸充盈。作為人類,地球上萬物之靈長,在獲取天地豐沛賜予的同時,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周圍的人、事、物更好一些,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這個萬物共同的大家園。這樣的相互給予,便是相互成就,越付出,越充足。

利他便是利已。心中有愛, 我已忘我。

註: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I. 為什麼說為己利他是最重要的善

單純為別人好的人,都是偽君子,一個不懂愛自己的人,愛別人是沒有力量的,所以都是虛偽的好人。

J. 【26】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真正的道德從來是在『利他』中實現精神的『利己』、在『立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與『利他』的和諧統一。」

        道德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我們有時「親近」它,有時「疏遠」它,也有時對它「忽冷忽熱」,但無論如何,都能看到他,感受得到它,就看你搭不搭理它。

        有些人很苦惱,對道德也有誤解,認為道德旨在「利他」、排斥「利己」,就出現在上述的「疏遠」現象,怕自己因此而失去什麼。其實大可不必,「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只要你不「損人」,那麼「利己」便是合乎道德的。

        陳果老師說,「真正的『道德』,並不意味著完全的『利他』。」孔子對底子說過,「汝安,則為之。」其實我們在踐行美德時的「利他」便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因為它會讓你問心無愧,讓你心安理得。

        陳果老師說「不要把道德誤以為是人性的束縛,它不壓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內在於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種子)。」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用道德「綁架」自己,也不要去「綁架」別人,每個人心中都有善惡的天平,自會衡量。而你需要做的便是,事事無愧,光明磊落,心安理得。

熱點內容
餐飲部服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0:38:31 瀏覽:46
王優銀律師 發布:2024-11-20 00:07:08 瀏覽:7
勞動合同法上班期限 發布:2024-11-20 00:00:45 瀏覽:470
下列屬於旅遊法律責任特點的有 發布:2024-11-19 23:29:54 瀏覽:28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