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方式的特徵
❶ 法治與思維的基本特徵
法治思維的基本特徵
所謂「法治思維」,是指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 方式,它是將法律規定、法律知識、法治理念付諸實施的認識過程。法治思維首 先表現為根據法律來進行思維。 如果說, 政治思維方式的重心在於利與弊的權衡, 經濟思維方式的重心在於成本和收益的比較, 道德思維方式的重心在於善與惡的 評價,那麼,法治思維方式的重心則在於依據法律來進行合法與非法的預判,即 把合法性當作思考問題的前提。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要求國家工作人員,特 別是領導幹部,在行使國家公權力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行,都應始終關注五 個方面的內容,即目的是否合法、許可權是否合法、內容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合法 以及程序是否合法。其次,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法治思維方式應當具有 優先的位次, 意味著包括治國者在內的一切人都應首先按照法律的指引來行動和 思考。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而言,即使它被認為在政治上是有利的、在經 濟上是有收益的、在道德上是善的,只要它不具備合法性基礎,就必須將其排除 在選擇范圍之外。可以說,法治思維優先和合法性優先,是依法治國和法治原則 所必然要求的一種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的培育,不僅是觀念養成,而且需要實踐制度的保障。法治理念是 培育法治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法治理念根植於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 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靈魂,體現了法治的精神實質和價值追求。在 法治國家裡,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徵就是要用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和以 人為本的理念去思考和評判一切涉法性社會爭議問題。 法律至上體現了對法律的 信仰。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 在公民們的內心裡。」伯爾曼也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沒有對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礎, 任何社會都不能邁進法治社會的門檻。建設法治社 會必須建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使法律成為人們的信仰。對於領導幹部而言, 依法辦事,公正執法不僅需要知識、觀念,更需要信仰。信仰不僅是領導幹部法 律素質中內在素質的重要內容,也是領導幹部法律知識、意識、觀念表現為外顯 素質的橋梁。 法治思維的培育和確立, 離不開良好法治環境的保障。法治環境包括民主政 治、市場經濟、理性文化等各種要素以及法律運行環境。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是 辯證的和互動的關系。法治思維增強了,自然會改善法治環境,而法治環境改善 了,又會反過來影響和促進公權力執
掌者的法治思維。這正是法治的良性循環。 但現實社會中, 由於缺乏法治的歷史傳統, 民主政治建設相對滯後, 一言堂做法、 家長制派頭、官本位思想等人治的陰影和殘余依然揮之不去,權大於法、以權壓
法和權錢交易等不良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違法行為得不到追究,這不僅褻 瀆了法律的尊嚴, 而且也對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維的形成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調 查顯示,不少領導幹部對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心不足,因而對於法律往往是「講起 來重要,做起來次要,遇到問題乾脆不要」,依然固守「領導的看法是最大的法」 這樣一種人治論的觀念。改善法治環境,就要從胡錦濤同志 2011 年 3 月 28 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的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四個「更加註重」著手,即 更加註重製度建設, 更加註重行政執法和推進政府管理方式創新,更加註重行政 監督和問責,更加註重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只有建立 起良好法治環境,才有助於領導幹部在實踐工作中形成和運用法治思維。 培育法治思維, 必須建立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機制,將法治指標 納入政績考核體系。 現行政績考核體系多重視經濟、 社會、 人文、 環境等諸方面, 唯獨缺少法治考核標準的指引。 各級政府和官員為了謀求政績,考慮較多的是經 濟指標的增長,缺少對法治建設的關注。更嚴重的是,法治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 的力量,不少領導幹部認為在現行體制、機制和制度下強調法治思維,本地區、 本部門就會吃虧。一部分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企業屢封不閉、屢 關不停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違法行政。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謀求財政收入, 對野蠻暴力拆遷視而不見,土地違法屢禁不止,引發了社會矛盾和沖突。究其內 在根源, 很大程度上與當前對領導幹部的評價激勵機制密切相關。衡量各項工作 的優劣、成敗都是圍繞著各種硬性的、具體的發展指標、任務,很少審視幹部的 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及其所領導的地區、部門的法治生態和法治環境。今後,應 探討建立適應科學發展觀和法治內在要求的幹部績效考核評價機制, 只有綜合法 治、經濟、人文、社會、環境等多個指標的評價體系,才能成為一個科學、完善 的政績評價體系, 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只有重視提拔使用依法行政 意識強,善於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才能促使法治思維成 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❷ 法治思維的特點是什麼
法治思維的特點是:它以合法性為底線,以公平正義為核心,重證據和依據,強調職權法定和權利義務的統一性,尊重和保護人權,堅持正當程序,等等。
1、守住合法性底線——凡事要問是否合法。「合法性」是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行為合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從「是否合法」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無疑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
2、凡事要有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一種規則;法治就是規則之治。法治思維也是一種規則思維,即要善於運用規則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3、以公平正義為標准——良法之治。法治是規則之治,更應當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標准就是「公平正義」。法治只有通過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實現。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❸ 法律思維有哪些特徵
法律思維的基本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
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主體和客體相分而結成認識關系,認識的方法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思維。法律是人類思維創造的產物,同時又具有獨立於人類而存在的客觀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論為法律介入社會生活提供了依據,法律思維則為法律與人類社會生活的互動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
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
但是,由於法律思維的對象一般都是發生過的事實,法律職業者只能根據符合程序要件的當事人的主張和舉證,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證據進行分析判斷。只能達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實,而不可能完全再現客觀真實。因此,法律思維雖然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但這種思考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標准,即所謂的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
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所謂「先見」是指個人在評價事物時所必備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閱歷、知識等構成理解傾向的基礎因素,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
法律職業者運用法律思維,必須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否則思考法律問題就會沒有依據和方向;同時,法律職業者還必須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否則就無法認識事實構成。因此,只有具備了法律知識與「先見」這兩個前提,法律思維才可能發生。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
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將法律研究和事實研究結合起來的過程,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則是這個思考過程的質料。
用簡圖可以表示為:自然事實→初步法律研究→法律事實及其性質→法律事實和證據研究→深入法律研究→裁判事實。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維是一種法律方法,其既是實現法治的條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關於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的問題,將在下文論述。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
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與法律思維的結果形成了契合。
(3)法治思維方式的特徵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基本規則
法律思維在從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檢察官、律師這三種人中表現得最典型,因而在分析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則時,主要就是以法官的法律思維為參照對象。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則可歸納為6條:
1、法律思維必須以權利義務的分析作為思考問題的基本邏輯線索
2、形式合理性優先於實質合理性
3、程序公正優先於實體公正
4、普遍正義優先於個案正義
5、理由優先於結論
6、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❹ 法律思維有什麼特徵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工作者自身特有的思維方式。它具有思維結構的框架性、思維內容的精確性、思維過程的邏輯性、思維取位的客觀性、思維立場的中立性、思維適用的中介性、思維運作的技術性和思維基礎的經驗性等八大特徵。探索法律思維特徵原理的意義在於對培養合格法律工作者、法學研究、法律實踐、法治化目標諸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
其特徵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❺ 法治思維的特點
法治思維的特點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規則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
法治思維的特點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的特點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牟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法治思維的特點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紛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法治思維的特點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❻ 法治思維的四個特點
基本含義: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2:具體特徵: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有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法律職業者的思維方式。其特徵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
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
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❼ 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有哪些
法律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
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
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法律思維雖然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但這種思考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標准,即所謂的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
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法律職業者運用法律思維,必須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否則思考法律問題就會沒有依據和方向。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
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維是一種法律方法,其既是實現法治的條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關於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的問題,將在下文論述。
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與法律思維的結果形成了契合。
(7)法治思維方式的特徵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方式的步驟:
1、程序先序,即認為程序優於實體;
2、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3、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
4、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5、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作事實判斷,盡量少作價值判斷;
6、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
7、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並要求作出判斷。
法治首先要求法律人具有專業的法律思維。然而這種法律思維常常不能被普通人理解,有時法官的話還容易惹起眾怒。這里存在多種原因,比如有的法官會違法裁判,又是糾紛的最後裁判者,並且是終極裁判者,所有現在許多社會矛盾都集中到法官身上,這是大家可以觀察得到的原因。
法官的話易惹眾怒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容易被察覺的,這是一個職業技術的因素,即法律人獨特的職業思維因素。近年來發生的很多法律熱點案件或事件引起爭議,除了個別法官違法裁判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法律人士和非法律人士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和沖突。
所以大眾在監督司法的同時,還需要了解法官正常的職業思維,最好能給予理解和尊重
❽ 簡述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特徵:
一、法律至上。
指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規則治理與民主治理相輔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反映民眾期望,符合民眾利益,體現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應當受到尊重遵從。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應在法治框架下進行,法不阿貴,法不阿權,法律是平衡器。
無論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還是社團組織、中介機構和公民個人在做決策、解決問題時,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學立法。
指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換言之,立法機關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對必須由法律進行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並形成法律規范的活動。
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立法,體現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嚴格執法。
它包含權由法定,權責相等,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說細一點,無權不執法,標准要一樣,不能放鬆,不能走樣,要嚴厲,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不憑好惡執法,不憑關系執法,不憑人情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如隨意執法,則會秩序混亂,就等於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稱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諸於實踐,即使寫在紙上,也形同虛設。公正司法指弘揚法治,懲惡揚善,匡正壓邪,要公開,要公平,要公正,無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當,公正裁判,禁止刑訊逼供這些現代法治原則,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標志。
當然公正司法,還靠獨立司法做支撐。司法不公永遠是司法腐敗之源。
五、保障人權。
以人為本,保護人權,實則是保障公民個人人權,規范公權,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權的本質特徵是自由與平等相統一。
這人權有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通信、宗教等諸方面的自由與平等權;後者指種族平等權,民族平等權、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法治必然要以保護人權作為重要內容,才能成為法治國家與非法國家的重要標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責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守法是應盡的義務,是維權的有力保證。維權是權利的使用,但維權必須依法進行。非法維權不受法律保護。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權、平等的經濟權、平等的受教育權、平等的勞動休息權、男女平等權、違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
(8)法治思維方式的特徵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❾ 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有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第一、程序先序,即認為程序優於實體;
第二、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三、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
第四、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作事實判斷,盡量少作價值判斷;
第六、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
第七、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並要求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