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卷二選取了
①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讀,徹底顛覆認知
【 原文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注釋 】
斯惡已,「惡」指丑,與美相對。在於說明觀念的對立形成,並且在對待關系中彰顯出來。
有無相生:「有」「無」指現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這與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有」「無」同義,而不同於第一章的喻本體界之道體的「無」「有」。
聖人: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態不同於儒家。儒家的聖人是典範化的道德人。道家的「聖人」則體任自然,拓展內在的生命世界,揚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兩者無論對政治、人生、宇宙的觀點均不相同,不可混同看待。
無為:不忘為,不幹擾。
不言:不發號施令,不用政令。「不言之教」意指非形式條規的督教,而為潛移默化的引導。
【 今譯 】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促就,長和短互為顯示,高和下互為呈現,音和聲彼此應和,前和後連接相隨。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萬物興起而不造作事端;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
【 引述 】
老子認為形而上的道是「獨立不改」、永恆存在的,而現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本章以美與丑、善與惡說明一切事物及其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對待的關系中產生的。而對待的關系是經常變動著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亦以不斷地在變動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則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反關系中,顯現相成的作用:它們互相對立而又相互依賴、相互補充。
人間世上,一切概念與價值都是人為所設定的,其間充滿了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因此引起無休止的言辯紛爭。有道的人卻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
這里所謂的「聖人」是理想人物的投射,聖人和眾人並不是一種階級性的劃分,只是在自覺活動的過程中比眾人先走一步而已。聖人的行事,依循著自然的規律而不強作妄為。天地間,萬物欣然興作,各呈己能,聖人僅僅從旁輔助,任憑各自的生命開展其豐富的內涵。
在一個社會生活上,老子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不可伸展佔有的沖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正是這個意思。「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的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生」和「為」即使順著自然的狀況去發揮人類的努力。然而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據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要消解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佔有欲,因而老子極力闡揚「有而不居」的精神。
【 他說 】
美與善,本來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極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淵源的希臘哲學中,便以真善美為哲學的鵠的。中國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樣的標榜,尤其對人生哲學的要求,必須達於至善;生活與行為,必須要求到至美的境界。
但凡是人為所謂的美與善的道,一落痕跡,早已成為不美不善的先驅了。修道的人,大多數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觀觀念,建立起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構想。也可以說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個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實,一存此念,早已離道太遠了。因此老子便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個真善美的天堂,便有醜陋、罪惡、虛偽的地獄與它對立。天堂固然好,但卻有人偏要下地獄。極樂世界固然使人羨慕,心嚮往之,但卻有人願意永遠沐浴在無邊苦海中,以苦為樂。與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馳。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於真假、善惡、美醜,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遙自在了。
如果從學術思想上的觀點來講,既然美與丑、善與惡,都是形而下人為的相對假立,根本即無絕對標准。那麼,建立一個善的典型,那個善便會為人利用,成為作惡多端的擋箭牌了。建立一個美的標准,那個美便會鬧出「東施效顰」的陋習。有兩則歷史故事,濃縮成四句名言,就可說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道理,那就是「紂為長夜之飲,通國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現在引用它來作為經驗哲學的明確寫照,說明為人上者,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與偏愛的趨向。即使是偏重於仁義道德、自由民主,也會被人利用而假冒為善,變為造孽作惡的借口了。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不是打著「行善」的口號,做著盈利的目的,甚至干著不法的勾當。同樣的,愛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
老子指出無論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後等現象界的種種,都在自然迴旋的規律中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沒有一個絕對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認識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不執著,不落偏,不自私,不佔有,為而無為。
文章說明: 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南懷瑾《老子他說》;
②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出自道德經幾卷
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③ 道德經卷2選取了道德經多少章的內容
鏟
卷二其一選取了十七、十八章
卷二其七選取了二十九、三十章
總共選取了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