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pdf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pdf

發布時間: 2022-12-24 00:21:28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目錄

代序 德性就是力量——從自主到自律
前言
第一章 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
第二章 從大眾道德學過渡到道德形而上學
第三章 從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
結束語
附錄 論證分析
譯者後記

Ⅱ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康德關於倫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經典著作。雖然它的篇幅不長,但回集中論述了答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本書由苗力田教授從德文原本譯出,現被選為《袖珍經典》的一種。
全書包括譯者的一篇長序,可作為康德原著的導讀,同時還選了英國著名康德研究專家H.J.帕通的「論證分析」作為附錄,逐段解釋、分析,大大降低了閱讀康德原著的難度。
本書里所採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從普通認識過渡到這種認識的最高原則的規定;再反過來綜合地從這種原則的驗證、從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裡得到應用的普通認識。

Ⅲ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的述評

形而上學,歷來名聲不佳。緣由很簡單,哲學理論界對它的認識和定評是:形而上學是一種宇宙觀,它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原本是有聯系的、運動的和整體的世界。打開現行的哲學教科書和哲學書籍,幾乎都可看到這類評價。問題是:這樣的評價是否合乎實際?事實是:僅僅這樣對形而上學持幾近全盤否定的單重性質的評價,常使我們的哲學自身陷於一種困惑悻論之中。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從理論上把它搞清楚。什麼叫形而上學?從詞源上看,「形而上學」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土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
補充回答: 形而上學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產生,但究竟什麼是形而上學? 如何看待形而上學? 人們至今沒有一致的看法。文章根據形而上學嬗變的歷史,重新界定了形而上學,客觀地分析了形而上學,既指出了它的弊端,又論述了它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繼續追問: 我想知道形而上學原理一書的整個理論的概括,希望精度的朋友給個比較詳細的述評
補充回答: 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一含義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立)。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形而上學,就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它是一種片面的哲學視角,有點唯心主義的偏向。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相對的那種「知性思維」。如果循傳統形而上學的方法去研究存在本身,而不考慮其外在和暫時的表面現象,研究者很容易就會陷入孤立、片面。

Ⅳ 康德為何要寫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有一句名言:「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話揭示了康德對道德的意義的重視。

Ⅳ 《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康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4lg12F46xqLI1KqSPWfg

密碼:qcwn

書名:法的形而上學原理

作者:康德

譯者:沈叔平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91-9

頁數:212

內容簡介:本書是德國古典哲學大家康德(1724—1804)主要的一部法學理論著作,是《道德形而上學》的上冊,康德作為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在此書中闡述了他的法學思想。本書是康德對啟蒙運動以來所宣揚的自由、平等的道德和正直法律觀念進行的系統整理。在本書中,康德認為人具有天賦的權利,即與生俱來的自由。書中抨擊了封建主義的法律特權,提出建立資本主義的法律秩序。康德的法學理論鮮明地代表了傳統的西方法學中的一些重要觀點。本書對黑格爾及以後的哲理法學家的法哲學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作者簡介: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1724年4月22曰生於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康德出身一個家境貧寒,子女眾多的馬鞍匠家庭。他的祖輩是十七世紀從蘇格蘭遷來歐洲大陸生活的。1740年康德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1745年畢業。離開大學後康德去鄉下一個貴族家庭任職家庭教師。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任講師。1770年康德被評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長。在校期間他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和科恩科學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辭去大學的教學工作。1804年2月12曰康德逝世。

以1770年為標志,康德的一生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學,重點是數學、天文學和化學,主要成就有正負數理論和星雲學說,在其他學科方面也深有造詣;後期他則主要研究哲學,還涉及宗教、邏輯學和人類學等領域。

作為自然科學家,康德提出了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宇宙不變論相對立的宇宙發展論,為辯證法奠定了科學上的基礎。1754年康德發表《對地球從生成的最初在自轉中是否發生過某種變化的問題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轉速度因潮汐摩擦而變慢的假說,後來得到證實。1755年康德發表《宇宙發展史概論》,從自然界的歷史發展觀點出發,提出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說」,含有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向認為自然界亘古不變的觀點挑戰。後來拉普拉斯也提出了類似的假說,後人合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盡管康德在自然科學上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但他還是以哲學家的面目出現在大多數後人的心中,或者說他還是憑著哲學論著的影響銘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

歌德說:「當你讀完一頁康德的著作,你就會有一種彷彿跨入明亮的廳堂的感覺。」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劃時代的傑作:《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還著有《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學》(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書。

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思想。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類,分別對應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他認為憑感性可以認識數學,憑知性可以認識物理學,而憑理性卻無法認識「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現象世界,而「形而上學」 研究的對象是「自在之物」。現象世界是世界的顯現,可以認識;「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體,無法把握。他還提出了四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認識能力只能認識現象世界,不能認識「自在之物」。所謂上帝、靈魂和自由都是無法確知的,或者說是無法證明的。「形而上學」不能作為一門真正的學問而存在。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個人或他人的幸福為准則的,而是絕對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種永恆不變,普遍適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絕對命令」,是「應當如此」。道德應該符合正義而不是個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覺到意志自由,生命長存。上帝永遠指導著世間萬事萬物,上帝萬能,靈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終能夠得到最大的幸福。在《判斷力批判》中,他批評並融匯了當時各派的美學觀點,開創了獨特而復雜的美學體系。他指出藝術源於天才,上帝創造一切。美應該從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尋找。可以說,康德在第一部書中否定上帝,卻在第二部書中證實上帝,又在第三部書中尋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實現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統一,構築起三位一體的神聖的哲學殿堂。

康德把他的時代稱為「批判的時代」。他一方面批判萊布尼茲--沃爾夫的「形而上學」體系,批判封建神學;一方面又批判無神論、唯物論,為神學向科學爭得一席之地,試圖調和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矛盾。康德創立了德國的古典唯心論,發起了德國的資產階級哲學革命。海涅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寫道:「德國被康德引入了哲學的道路,因此哲學變成了一件民族的事業。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現在德國的國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喚出來的一樣。」德國的唯心論的發展正是費希特批判康德,謝林批判費希特,黑格爾批判謝林的過程。而黑格爾辯證法的起點也正是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解體後,許多德國大學的哲學又發展為新康德主義,他們的口號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紀後期直至二十世紀中現代哲學中的新實在論、現象主義等思潮也可從康德哲學溯源。


Ⅵ 康德的道德哲學(2)

康德的道德哲學篇二

康德道德哲學淺析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被稱為道德金律的“絕對命令”、道德的三大命題、以及《實踐理性批判》中實踐理性的對象概念、實踐理性的判斷力模型論和實踐理性辯證論的三大懸設概念的簡要闡述與分析,對康德道德哲學進行了細化與整理,為進一步研究康德的道德哲學提供了理論平台。

關鍵詞 道德哲學 絕對命令 實踐理性 康德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識碼:A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從功利主義角度而言的道德哲學,是有利於集體和國家民主的道哲學,所謂“思想離開利益就會出醜”,他的核心思想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道德與法律是不同的,道德從內在要求自我,法律從外在規范自我。對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從利益的角度來看不會存在共同的道德標准,因而道德會成為相對論。康德的道德學從功利主義思考人的價值,從倫理視域來考慮涉及人的善,是對人生存狀態的關注,現實又具體。他通過現實案例以及道德情景模擬闡述了先驗的、形而上學的、非經驗層面上的道德分析,通過德性問題,宗教信仰問題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道德與政治有相通之處,康德的道德學對現實狀況、道德建設進行思考,解決怎樣使人成為有道德的人、純粹的人。外在的強制灌輸只能讓人成為權力的奴隸,成為只會聽話、服從的人,而道德要實現的是自由的人,至善的人。康德的道德哲學以主體性為基礎,以理性為思維方式,以自由與平等為核心的價值理念,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啟蒙現代性道德理論體系,康德是現代哲學的代表,他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的新思路。

1《道德形而上學》基本理念

康德道德哲學是義務論的倫理學,注重的是道德法的普遍存在性,從德性的角度,努力促使道德法更加完善。人類肩負有怎樣獲取更多知識、掌握真理的道德使命,善惡價值觀具有人的主觀性,它根據人設定標准,達到的就稱之為善,違背的則稱之為惡。康德在看過盧梭的論著《愛彌兒》之後對道德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認為追求自由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一書中提到,知識非但沒有促進人類的發展,反倒破壞人類,科技進步影響著人們,它促進了邪惡,違反了人的本性。知識不是德性的培養,只有自由才是按照道德法則來實踐選擇,才是追求幸福的動力。“自由是道德存在的理由”,“道德是自由的認識依據”。他指出:“道德律使人認識到人在實踐中事實上是自由的,並反過來確定人的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這樣一來,自由就由於存在著道德律這一事實而不再僅僅是《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設想的那種可能的‘先驗自由’,而成為了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實踐的自由’即‘自由意志’了。”

康德通過《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簡要地把道德哲學這一概念從一般大眾通俗道德過渡到道德形而上學,最後進入純粹實踐理性,他由先天的理性出發,一直到道德最後必然走向自律作為最終目的。康德所說的“道德律”稱為“絕對命令”,指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一切支配個體行為的意志所遵守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規律,但它不是指具體的道德規范。康德認為,在自然界中,每一事物都按規律起作用,唯獨有理性的東西是按照客觀規律的概念,按原則行動,是無條件的,不受任何經驗、感性慾望、利害關系條件制約的。絕對命令,即道德考慮的普遍性,是每個人的人性,每個人獨立的、自我決定的人格,是本體人、非經驗的人、理性的人。作為“絕對命令”的道德律,只有一條,即: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這一原則被稱為倫理學上的“金規則”或“金律”。它成為一切特殊的、具體的道德規范以及一切日常道德判斷的最終根據。其它的道德規范、道德主張乃至道德行為都由此派生,並能夠由其進行檢驗,這即是我們對道德所能言說的最低限度。

在《原理》中康德談到了道德的三個命題:“第一個命題是:只有出於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第二個命題是:一個出於責任的行為,其道德價值不取決於它所要實現的意圖,而取決於它所被規定的准則。第三個命題,責任就是由於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第一個命題限定了道德是人的主觀准則,第二個強調了准則是人主觀准則中的客觀法則,第三個用了“尊重”一詞使主客觀相統一。“尊重”是通過理性概念產生出來的情感,是規律對意志的直接規定以及對這種規定的意識,尊重的對象只能是規律,尊重對實踐規律的“純粹尊重”――准則,才能使自在之物與現象相連。准則對特殊人具有效用,法則則是任何人對任何情況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守的;准則的應用是有條件的,法則任何時候都必須如一。康德為道德以義務論的視角出現,從形而上學開始為動機,在德國思想上具有法國大革命式的偉大變革。康德談論的人,是進入社會狀態中的社會人,強調了道德法則的普遍性,每個人都參與立法。意志是道德問題的起點,從義務論出發具有一定的道德價值。

2《實踐理性批判》基本理念

人的活動無處不存在哲學,不涉及善惡,只要是按本能來做的都隱含著道德評判,只是我們未意識到。實踐理性指出,道德不立足經驗,而立足超驗。從自由產生的絕對命令才是道德法則,而不是由個人產生,一切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都是先有目的,再創造出合乎理想的理論認識。這是先有道德法則,再有善惡動機,最後產生道德情感的過程,是由一般到具體的過程。道德法則是理論,如果沒有行動將只是空談,道德情感是文明的產物,道德是後天培養的,道德王國來自人的創造。

在《實踐理性批判》要素論中康德指出:“我所說的實踐理性的對象概念,是指作為自由所導致的可能結果的一個客體的表象。”實踐理性的對象是以自由的原因性,也就是善惡概念為前提,“所以,實踐理性的唯一客體就是那些善和惡的客體。”康德認為一般實踐理性是不純粹的理性,它的對象能夠稱得上真正的善的標准,卻依賴於純粹實踐理性。康德把這一現象稱為“方法的悖論”,即“善和惡的概念必須不先於道德的法則(哪怕這法則表面看來似乎必須由善惡概念提供基礎),而只(正如這里也發生的那樣)在這法則之後並通過它來得到規定。”如果沒有相應的德性,任何能夠達到幸福的功利考慮都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善。因此,實踐理性的對象是通過自由而可能的結果。“對象”是藉助行動而生成的諸事態,是行動自身,“自由”是指選擇的自由,而不必然是指先驗的自由,因為對象不必是純粹的和自律的意志的對象,後者是先驗地自由的。對於善、惡有著三種不同的含義:某些東西出於任意的目的而是善的,也可能出於實際的意圖而是善的,或是出於義務性的和必要的意圖而為理性存在者自身所主張。因此康德就區分了三種善的類型:即或然的善、實用的善和道德的善。由此可見,對象是一種具有特定稟賦的意志,是能夠根據法則和出於對法則的敬重而行為的稟賦。道德行動的唯一目的就是守護法則的統治,任何道德行為都部分地實現這一目的。
判斷力是一種將概念或規則運用於具體情形中的技藝或能力,康德認為這種才能是屬於天賦智慧的,無法通過對其他規則的學習而改善,就像一個在醫學上博學的人可能掌握了相當可觀的理論知識,並通曉諸多規則,但唯有那些使原生的天賦獲得完善的實踐才能使他成為技藝精湛的醫師。康德認為,考察一個人如何能說出“這張盤子是圓的”是很容易的,因為盤子的經驗性概念就包含了圓這個幾何概念,並且我們既能思維一個圓形又能直觀一個圓形,但如果要考察一個人如何能說出“太陽曬熱了石頭”卻很困難,因為沒有任何可以從中抽象出的,並且能夠外在地運用於其上的直觀或材料,康德用圖型法解決了此問題。對於純粹實踐判斷力來講,此法則是理性的法則,而非知性的法則,並且僅僅直觀對它來說卻並不充分。根據法則而發生的事件的圖型對於該事件的知識來說是必要的,然而,在實踐中,法則自身的圖型,對於感官經驗中的可能事件與並非是自然關聯的法則之下的某一原因的聯接仍然是必要的。模型也必須能在一切自然概念和應然概念之間充當作為中介的“第三者”。康德充分擴展了作為自然模型的含義,它被視為是通過我們在其中的行動而實現的目的王國。自然自身,而不只是其法則,被認為是一種模型或符號,然而並非是作為道德的目的王國。

在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中康德主要論述了三大懸設,即自由、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這是達到實踐理性的最高對象――至善的必要條件。作為實踐理性,是從實踐有條件的存在尋求實踐無條件的存在,再尋求實踐理性無條件的對象全體,這是一個有自然追尋自由,有自由追尋人類最終希望至善的過程。達到“至善”的途徑是把道德和幸福相結合,但在現實生活中,德性和幸福往往是分離的,二者是二律背反的關系,正如“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不乏惡徒”。“那至上的善(作為至善的第一個條件)構成德性,反之幸福則雖然構成至善的第二個要素,但卻是這樣構成的,即它只是前者的那個以道德為條件的,但畢竟是必然的後果。”由此可見,只有德性才是至上的善,是至善的第一條件,而幸福只構成至善的第二要素,並且只有當它被道德制約並作為道德的必要結果時才是這一要素。德性是最終實現意向與道德律的完全適合,實現的圓滿條件是靈魂不朽,即有理性者的存在及其人格的無限延續。“所以至善在實踐上只有以靈魂不朽為前提才有可能,因而靈魂不朽當其與道德律不可分割地結合著時,就是純粹實踐理性的一個懸設。”幸福是實現自然與意志的全部目標之間的和諧一致,它的圓滿完成要依靠上帝存在來作為至善實現的必要條件,唯有上帝才能夠賞罰分明,能夠掌握德性和幸福之間最恰當的比例。康德把神的存在當作人的道德自由所需要的手段,而不是要把人當作上帝的奴僕,唯有人才是自然萬物的主人。人只是因為自身生活的需要才在主觀上假定有一位上帝。至善存在必有三大懸設,但意志自由式至善的充分條件,靈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是至善的必要條件,只有在意志自由條件下至善才是可能的實踐對象,只有依附於自由之上的靈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才具有客觀的實在性。

3總結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的結論中指出:“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宇宙,廣闊無垠,浩瀚無邊,在滄海茫茫之中,人只不過是一葉扁舟,無足輕重。把絕對命令作為道德法則,把至善作為必然要求善,把德性作為先驗的自由,必然要求與人世間的幸福相匹配。在追求至善的過程中,人達到了絕對的自由,但那隻是一種希望,它卻依賴於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兩個設定。自由只是一種希望,這區別於唯理論所認為的自由必然實現,也不同於經驗論所說的完全否定絕對自由,而是讓自由承載了新的意義,使其具有了形而上學的特點。康德擁有認識能力,能夠領悟宇宙的自然法則,甚至能為自然立法,但他永遠也改變不了自然存在的有限性。人不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理性的存在,是理性目的王國中的一員。理性為自己立法,道德法則是意志自律。人能夠頑強地抵擋自然法則的束縛與限制,遵從理性自身頒布的命令而行動。當人遵守道德法則而行動時,就擺脫了感性的束縛,具有了超越感性、超越一切自然存在之上的獨特尊嚴。可以說,在現當代,康德道德哲學不僅沒有凋謝,反而繼續影響著道德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Ⅶ 康德的著作有哪些

《論活力的正確評價》、《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地球是否由於繞軸旋轉時發生過變化》、《將負值概念引入哲學的嘗試》

Ⅷ 伊曼努爾·康德的個人著作

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為界,分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批判時期的著作又分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著作。理論哲學的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簡寫本《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實踐哲學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學》(1797)等。他的《判斷力批判》是一部內容特殊的著作,其中關於審美判斷和目的性判斷的論述可以解釋為聯系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釋為前兩部批判的補充。
《論活力的正確評價》
《自然通史和天體論》(1755)
《純粹理性批判》(1781)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1783)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1785)
《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修訂版)》(1787)
《實踐理性批判》(1788)
《判斷力批判》(1790)
《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1793)
《永久和平論》(1795)
《論教育學》(1803)

Ⅸ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譯者簡介

苗力田(1917—2000),著名西方哲學史家,古希臘哲學研究專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央大學北京校友會名譽理事。
苗力田先生從50年代起即開始指導西方哲學專業研究生。1978年以後,他把自己的科研重點和研究生培養方向集中於希臘哲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碩士生和博士生。他通曉古希臘語、英語、德語和俄語,還粗通拉丁語,這就為他廣泛深入的哲學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苗先生關於希臘哲學、德國哲學、俄國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專著和論文都是在深入研讀原文原著的基礎上寫成的。
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苗力田先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觀和治學原則。在治思想史的問題上,苗力田主張:做學問切忌為稻糧謀;研究思想史要人我分清,不能借被研究者的觀點講自己的觀點;做學問必須嚴謹;治西方哲學必須置外文於首位。
作為一名翻譯家,苗力田形成了自己的翻譯原則:確切、簡潔、清通可讀、歷史感。晚年,苗力田開始以札記形式思考西方哲人的思想,完成了《〈尼各馬可倫理學〉札記》和《〈形而上學〉箋注》。苗力田主持編譯了國家「七五」項目——10卷本的《亞里士多德全集》。1997年,歷時十載、400多萬字的《亞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全部出齊,開創了編譯外國哲學家全集的先河,在外國哲學界也引起了轟動。

Ⅹ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哪頁是絕對命令的提出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16--17頁是絕對命令的提出.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是2005年4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伊曼努爾·康德。本書集中論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是著名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名著,發表於1785年,是康德第一本在道德哲學領域上成熟的作品,至今仍在道德哲學領域中舉足輕重。中文版由著名西方哲學史專家苗力田先生翻譯。本書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本書是康德關於倫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經典著作。雖然它的篇幅不長,但集中論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本書由苗力田教授從德文原本譯出,現被選為《袖珍經典》的一種。

全書包括譯者的一篇長序,可作為康德原著的導讀,同時還選了英國著名康德研究專家H.J.帕通的「論證分析」作為附錄,逐段解釋、分析,大大降低了閱讀康德原著的難度。

本書里所採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從普通認識過渡到這種認識的最高原則的規定;再反過來綜合地從這種原則的驗證、從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裡得到應用的普通認識。

熱點內容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