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刑法學之祖

刑法學之祖

發布時間: 2022-12-26 16:34:10

⑴ 古刑法有哪些

1、凌遲

中國古代的十二大酷刑,你知道幾個,來瞧瞧吧!
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共需要用3357刀,並且要在最後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將罪犯刺死,才能凌遲成功。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漁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這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千刀萬剮」,這種方法雖然是五代時期才出現的,但是,之後的一千年裡都在使用。據說,被處以凌遲的人要挨上3357到,而且要最後一刀才能刺死犯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將領袁崇煥就是被凌遲處死的,傳說老百姓們還來爭相搶食他的肉。

2、車裂

中國古代的十二大酷刑,你知道幾個,來瞧瞧吧!
就是咱們常聽說的「五馬分屍」,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馬車上,套上馬匹,分別朝不同的方向拉,這樣,人就被分成了幾塊。在歷史上,在秦國變法的商鞅被車裂,西漢初年的彭越,也是被劉邦以謀反罪車裂的。

3、腰斬

中國古代的十二大酷刑,你知道幾個,來瞧瞧吧!
腰斬最早的時候是用大斧頭把人從腰部剁開,後來,為了更好的行刑,採用了鍘刀這種工具。比如小說中包公的虎頭鍘,狗頭鍘就是這個。腰斬非常殘忍,因為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所以,從腰部切斷之後人不會立即死去,要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會斷氣。在歷史上,有很多的名人都被腰斬了。比如秦國的丞相,也就是害死韓非子的李斯被腰斬了。西漢時期向漢景帝提出削藩政策的晁錯被腰斬了。明代著名的文人方孝孺因為反對明成祖朱棣被腰斬了。據說,方孝孺被腰斬後,用胳膊撐著地在地上爬行,用手蘸著自己的血寫了十二個「慘」字才斷氣。

4、刖[yuè]刑

中國古代的十二大酷刑,你知道幾個,來瞧瞧吧!
又叫剕[fèi]刑,臏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通常指割去犯人膝蓋骨。歷史上,發現和氏璧的卞和因為得不到國王的信任,就被處以刖刑,咱們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臏,也受了這個刑罰,成為了殘疾人。

5、黥面[qíng miàn]

中國古代的十二大酷刑,你知道幾個,來瞧瞧吧!
就是墨刑,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這種刑罰

⑵ 刑事訴訟法的泰斗級人物除了左衛民,龍宗智,還有誰。

呵呵,復龍宗智年紀不大也都列入制泰鬥了啊,那麼為何不考慮陳光中、徐靜村兩位教授呢?
徐靜村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訴訟法學家。現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他提倡了許多新制度和新觀點。可以去http://ke..com/view/395787.htm 網路看看。

陳光中教授,著名法學家,新中國訴訟法學奠基人之一,訴訟法學帶頭人。浙江永嘉縣人,1930年4月出生,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主任。被法律界稱為「刑事專家意見書鼻祖」。我們的書都是他編寫的,多版重編,論資歷和能力,堪稱泰鬥了吧?

⑶ 德日刑法中的新舊派之爭

大陸法系刑法中的舊派與新派
萬志鵬
(湘潭大學 法學院,湘潭 湖南 411105)
引 言
在西方刑法理論中,長期存在舊派與新派兩大陣營的對峙。舊派又稱為古典學派,可分前期舊派(刑事古典學派)與後期舊派(後期古典學派)。前期舊派以貝卡里亞、邊沁、費爾巴哈、康德、黑格爾等人為代表,形成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由於舊派理論未能阻止19世紀後期西方國家的犯罪浪潮,新派於19世紀末興起,以龍勃羅梭、菲利、加羅伐洛、李斯特、牧野英一等人為代表。為反駁新派觀點,後期舊派也於19世紀末形成,以賓丁、貝林格、畢克邁耶、邁耶、麥茲格、小野清一郎等人為代表。 也有人把貝卡里亞、邊沁歸為啟蒙主義刑法學派,而不將其歸為古典學派,因為,其一:這兩人的思想主要是受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其二:他們主張的預防論思想與黑格爾等古典學派人物主張的報應主義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一、 舊派與新派的學術背景及主要分歧
舊派學者主要從法規范學的角度出發,立足於法的正義性,論證刑法的存在理由及實定法上的建構。前期舊派是在反對中世紀封建刑法的斗爭中形成的。貝卡里亞最先吹響了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罪責自負等現代法治主義刑法理念的號角,反對酷刑和刑訊,將刑法推進到了科學時代。他主張自由意志,認為刑罰應以預防犯罪為依據。邊沁繼承並發揚了貝卡里亞的思想,他以哲學上功利主義為方法論,運用抽象思辯和邏輯演算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刑罰理論,也是預防論者。費爾巴哈則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強制說」,重視刑罰對社會一般人的威嚇作用,被認為是一般預防論中的立法威嚇論者。與前三者不同的是,同為舊派學者的康德和黑格爾則在刑罰論上持報應主義,康德是等量(一說等害)報應主義和道義報應主義者,黑格爾是等價報應主義(一說等質)和法律報應主義者,但二者都是絕對報應主義者,即刑罰只是對犯罪的回應,絕不為其他什麼別的原因而存在。二者都堅持理性人和自由意志觀點。綜上,前期舊派一般都認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理性人,刑罰是對自由人違反刑法的理性反動。犯罪是違反法律,也是違背道德的無價值行為。刑罰對犯罪予以懲罰是報應的需要或是預防一般人犯罪的需要(這一點上舊派學者內部之間有報應論和功利論的尖銳分歧)。一般而言,舊派學者都堅持意志自由論、抽象的行為人論、行為主義、道義責任論。
新派學者主要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刑法的合目的性。新派創始人之一龍勃羅梭是犯罪學人類學鼻祖,他主要從事的是犯罪原因學(狹義的犯罪學)研究,他認為犯罪主要是人的生物因素起作用,並提出了著名的「天生犯罪人」論。他的弟子菲利繼承並發展了他的理論,提出了犯罪發生的三原因論(即個人因素、社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和犯罪飽和理論。菲利十分重視犯罪的社會原因,認為刑罰措施對付犯罪幾乎是無效的,治理犯罪應主要致力於消除犯罪的社會原因,因而被後世歸為刑事(犯罪)社會學派。菲利同時也是刑法學家,曾起草義大利1922年刑法,因過於反映激進的實證學派觀點而未能通過。菲利主張取消刑罰的概念,代之以「社會防衛措施」。菲利的學生加羅伐洛也是犯罪社會學派人物,其主要貢獻是第一次將犯罪學作為獨立學科從刑法學中分離出來,並提出著名的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分類。李斯特也是集犯罪學家與刑法學家於一身,提出犯罪原因論上的二元論論(即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並十分重視犯罪的社會原因和治理犯罪的社會因素。他提出了著名的「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這一口號。在刑罰觀上,主張「應受刑罰處罰的不是行為而是行為人」,刑罰有威懾、改善、隔離三種效果,刑罰應以教育、挽救、改造犯罪人為任務,並提出了「矯正可以矯正者,不可矯正者使之不為害」的個別預防方針,被認為是教育刑、目的刑的提倡者。綜上,新派學者一般都反對自由意志論,主張人犯罪是諸多自然及社會環境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即所謂「決定論」,注重從犯罪人的角度研究犯罪、刑法和刑罰,大多持行為人主義、目的主義、特別預防論、社會責任論。
二、 犯罪論上的差別
在犯罪論,舊派與新派的主要對立表現為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之爭。舊派一般持客觀主義立場,以客觀的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來認識和看待犯罪,認為刑法上處罰的對象是犯罪行為,刑事責任的基礎是行為人危害社會的行為,正是因為有此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結果,才對該人科處刑罰。即行為主義。新派一般持主觀主義立場,以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來看待犯罪,認為犯罪的本質、也就刑事責任的基礎是行為人危險的反社會性格或人格,這種危險性格是危害社會的因素,因而主張刑法的對象是行為人而不是行為,因為離開了行為人這個載體去處罰行為本身是毫無意義也是不可想像的,即行為人主義。但新派又承認,對人身危險性的判斷離不開行為人的客觀行為,至少在目前科學技術水平狀況下離開行為人的客觀表現是難以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危險性格的。不顧客觀行為來談危險性格是很容易造成罪刑擅斷、侵犯人權的。因此,無奈,只有通過客觀行為表露出來的主觀惡性,才能作為刑事責任的基礎,因此又稱為征表主義。
在違法性理論上,舊派基於客觀主義違法論立場,持結果無價值論,認為違法的實質在於對法益的侵害或危險。對於沒有侵害到任何法益的行為,例如某些「無被害人的犯罪」、「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等,不應當認為有刑事違法性。如平野龍一;新派基於主觀的違法性論,持行為無價值論,認為違法性的實質在於危害行為本身以及由該行為體現的主觀惡性。主張刑法應維護社會倫理觀念,對於反倫理道德、反文化秩序、缺乏社會相當性的行為,應認定為有刑事違法性。如小野清一郎、團藤重光、威爾哲爾。二者的爭論,實際上是法哲學上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在刑法上的反映。從大多數國家刑法規定來看,基本上現在採取的是客觀的違法性論立場,贊同結果無價值論。
在責任理論上,(1)關於刑事責任的本質問題,舊派基於意志自由說,持道義責任論立場。即:行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理性人,行為人有選擇適法行為的可能性而竟決意實施違法行為,就應當受到道義上的譴責和非難,刑事的責任的本質也就是對道義上的非難。早期的道義責任論是建立絕對的非決定論基礎上的,主張完全的意志自由,僅以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作為刑事責任的基礎,這種觀點受到不少批判。舊派學者也認識到這一論述的狹隘性,於是在後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形成了「緩和的道義責任論」,即改變絕對的自由意志論為相對的自由意志論,認為人是否自由,不是是否被決定的問題,而是被什麼決定的問題。當人不處於生理上的而是處於規范心理上的約束時,人是自由的,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基於反規范的動機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就可以進行道義上、規范上的非難。社會責任論是19世紀末以來隨著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為新派學者所推崇。社會責任論以犯罪必然論和意志決定論為基礎,認為犯罪是人的素質和環境的綜合產物,個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天然具有不侵害社會的義務,因而應該對自己的不法行為承擔責任。由此,所謂責任,就是對社會有危險的人應受到社會防衛措施處分的地位。從而,不論犯罪的原因是什麼,也不論犯罪人主觀上是否應受道義的譴責,犯罪人都有承受刑事責任的義務。與道義責任論和社會責任論相對立密切相連的問題是「責任的基礎是什麼」這個問題上形成的行為責任論和性格責任論、人格責任論的對立。舊派一般持行為責任論,即認為責任的基礎就是犯罪行為及其表現出來的犯罪意思,也稱意思責任論。責任的確立及大小評價都依據行為及結果狀況。這一立場與結果無價值論立場是相一致的。新派則持性格責任論,認為責任的基礎並不是行為或是行為人的意思,而是行為人的危險性格。這一立場與行為無價值論的主張是相映成趣的。而體現二者折中的立場是人格責任論。麥茲格等人認為,犯罪是行為人人格的主體實現,人格與性格不同,人格是性格中由主體形成的那部分,而性格還包括由環境和素質所形成的那部分,人格是可以歸責於行為人自身形成的,性格則是宿命的。人格是各具體行為的抽象。犯罪是主體潛在的人格體系的現實化,刑事責任的第一次基礎是犯罪行為,在行為背後的人格是第二次基礎,總的來說,由犯罪行為所表露出來的犯罪人的反社會人格,是刑事責任的基礎。這樣,人格責任論就綜合了客觀的犯罪行為和主觀的危險性格兩方面內容而具有調和的味道。(2)關於責任能力的本質,舊派認為是意思能力或犯罪能力,新派認為是刑罰適應能力或受罰資格。從而,舊派認為責任能力是故意過失的前提,不具備責任能力的人不具備故意過失,新派認為責任能力與故意過失無關,沒有達到責任年齡的人也可能有故意過失。(3)關於舊過失論中結果預見義務的基準,舊派採用主觀說,認為應以具體的行為人的注意力為標准,因為要追究道義上的責任,只能以行為人本人的注意能力為准;新派採用客觀說,認為應以社會上一般人的注意力為標准,因為責任只意味著受罰能力;後期舊派又提出折中說,即如果行為人的注意力低於一般人,則應採用主觀說,以行為人本人為准;如果行為人的注意力高於一般人,則應採用客觀說,以通常人為准。
在共犯理論上,兩派在共犯的本質及一系列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分歧。(1)共犯的本質。舊派持犯罪共同說,即認為,因為犯罪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則是二人以上的行為都符合某一構成要件的類型要求,從而共犯的本質是數人共同實施的特定的犯罪。又分完全犯罪共同說與部分犯罪共同說。新派持行為共同說,即認為,只要數人以各自的犯意共同實施行為就可以認定為共犯,也就是說,不要求各行為人構成共同的罪名,只要自然意義上的行為是共同進行的就成立共犯。由於行為共同說與犯罪構成理論相矛盾,因而只有少數學者支持。(2)共犯從屬性論與共犯獨立性論。舊派一般贊同共犯從屬性論,認為正犯著手實施犯罪是狹義共犯成立的要件;新派一般贊同共犯獨立性論,認為正犯有無實行行為與認定狹義共犯無關。教唆、幫助行為本身是行為人反社會人格的表現,具有獨立處罰的必要性,正犯即使沒有著手實施犯罪,狹義共犯也成立。通說是共犯從屬性論中的限制從屬說。
三、刑罰論上的迥異
舊派與新派在刑罰論的爭論主要是刑罰的正當根據是報應還是預防。但是這一爭論具有復雜性。舊派中的絕對報應者如康德、黑格爾認為,刑罰的惟一正當根據是報應,決定不允許有其他任何功利的目的,罪犯只是因為犯罪才受到懲罰,罪犯受到的懲罰也只能與他所犯下的罪行的嚴重性相對應,這樣的懲罰,正是尊重罪犯自己理性的表現,也是社會正義感的要求;舊派中的預防論者如貝卡里亞、邊沁則完全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刑罰,他們認為,刑罰的根據不在於報復,不在於給犯罪人造成多少痛苦,而只為了預防犯罪,特別是預防其他人不再犯罪。罪刑當然也要相適應,重罪重罰,輕罪輕罰,但這是由預防犯罪帶來的結果,如果預防犯罪不必要,重罪也可以輕罰,輕罪也可以不罰。至於新派,其內部的刑罰觀也不完全統一。新派學者一般認為刑罰的根據在於預防犯罪,但重在特別預防。其中,目的主義者認為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教育刑者認為,刑罰的主要目的是教育、挽救、改造失足者,使之重新社會化。現在流行的通說是折中說,即相對的報應論,也稱並合論。該說以麥茲格、威爾哲爾、小野清一郎、團藤圖光等人為代表,認為刑罰的根據不是單一的,刑罰既是因為報應犯罪人而存在,又是因為可以預防在犯。刑罰的目的應該是正義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當然,要用報應的限度來制約預防犯罪這種功利的需要,不能借口防止再犯的需要而對從報應觀點看不應該受罰的人發動刑罰。具體怎樣限制,折中論者觀點也不一致。現代各國刑法一般都反映了折中論的思想,幾乎沒有哪一國刑法是以純粹的報應論或純粹的預防論為思想基礎制定的。

⑷ 羅翔是誰

羅翔(1977年-),中國法學家,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現任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帥和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厚大法考刑法主講教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刑法哲學、經濟刑法、性犯罪。在學校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刑法總則、刑法分則、經濟刑法、刑法研討等多門課程。

1995年,羅翔進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習,並於1999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隨後前往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於2002年獲得刑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獲得刑法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羅翔回到中國政法大學執教,期間於2009年至2010年前往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交流訪問,2013年至2014年前往杜克大學訪問。在校任職期間多次獲得中國政法大學學生歡迎的十大教師稱號,2018年入選法大首屆研究生心目中的優秀導師。

2020年初,因其《羅翔講刑法》系列視頻中講解法考知識點時的幽默風趣,形成網路爆紅。同年3月9日,受邀請正式入駐B站,一天內站內粉絲數突破百萬。2020年10月25日B站粉絲突破1千萬,成為繼老番茄後第二位粉絲破千萬的up主。

作品

一、獨著

《圓圈正義》、《刑法學總論》、《刑法中的同意制度》、《沖出困境的罪刑法定原則》、《中華刑罰發達史》、《刑法學講義》。

二、發表文章

1、狂熱的魔咒理性的自負——《自由·平等·博愛》讀後及對刑法學研究方法的反思,《政法論壇》2018年第5期

2、法益理論的檢討性反思——以敲詐勒索罪中的權利行使為切入,《中國刑事法雜志》2018年第2期

3、論行政權對司法權的侵蝕——以刑事司法中行政鑒定的亂象為切入,《行政法學研究》2018年第1期

4、犯罪構成與證明責任,《證據科學》2016年第4期

5、論打擊錯誤的處理原則——法定符合說之檢討,《暨南學報》2014年第8期

6、結果無價值論之檢討,《法學雜志》2014年第2期

7、論人道主義刑罰理論,《暨南學報》2013年第7期

8、刑法第306條辨正,《政法論壇》2013年第3期

9、從法益到風俗——性刑法的懲罰邊界,《暨南學報》2012年第1期

10、論對同意的認識錯誤——以性侵犯罪中的假想同意切入,《清華法學》2010年第1期

11、論財產犯罪中對數額的認識錯誤,《法律適用》2009年第2期

12、論欺詐型強奸,《中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13、大陸與澳門罪刑法定原則之比較,《中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4、論法條競合的兜底作用,《法律適用》2006年第7期

15、刑事一體化視野下的死刑復核制度,《中國司法》2006年第7期

16、與精神病人發生性行為構成犯罪的懲罰原則,《人民司法》2006年第3期

17、英國性犯罪視角中嚴格責任之考察,《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3期

18、吸收犯之再認識,《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5期

19、犯罪構成理論的創造性轉換,《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20、法條競合的另一種詮釋,《刑法評論》第4卷

21、「疏忽強奸的一種論證:對男權主義強奸法的檢討性反思」,《刑事法評論》第15卷

22、「回溯與前瞻——女性性自治權的刑法保護」,《河北法學》2008年12期

⑸ 中國歷代刑法

到底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酷刑,又是怎麼執法呢?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真的光看就腿軟!

◎剝皮

歷史上最愛搞剝皮的人是明太祖。由於他是貧民出身,最恨貪官污吏,一旦被他抓到貪污,下場通常就是剝皮,他即位之初,曾抓到一對父子貪污,震怒之下,下令剝皮。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

「剝皮實草」則是後來的事,並且有規定,貪污多少兩銀子以上就處以此刑。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從這里撕開,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

◎腰斬

電視上的包青天,開鍘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把人頭塞進去,刀起頭落,彷佛中國式的斷頭台。但是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包青天那三把鍘刀其實是腰斬用的,也就是一刀下去,就要把人分成兩段。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能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時間,而這段時間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

◎五馬分屍

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不要以為這沒什麼,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另外常聽到的「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不過歷史上有一段記載,恐怕比大卸八塊還慘。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餵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遲

說到凌遲處死,那可就不簡單了。以前聽人家罵「殺千刀的!」意思就是詛咒這個人給凌遲處死。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劊子手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劊子手也要受刑。

◎縊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在國外來說,多半是使用絞刑台,絞刑台的構造是在受刑人腳站的地方有個活門,等繩子套好,活門一開,受刑人就兩腳懸空。

不過這樣子處死的受刑人通常不是窒息而死,而是因為頸椎被拉斷了,因此不會死得太痛苦。三毛就是這樣自殺的,據說這樣子自殺,只需要13公分的空間就足夠把頸椎拉斷。不過,中國人就沒那麼人道了,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請君入瓮

「請君入瓮」這句成語也是從酷刑來的..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

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

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

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閹割

談酷刑,大概絕對不能不談閹割。而中國的歷史上,有關閹割的東西可以寫成一本書。閹割的歷史非常久遠,有簡單的有復雜的。

簡單的就像阿拉伯人,只要犯了強奸罪,人家就會幫你准備一塊木坫,叫你把小弟弟擱在上頭,然後一斧頭剁掉。

復雜的就像中國人,由於代代都要靠宦官來服伺後妃(以免皇帝戴綠帽子),所以閹割的歷史久遠。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

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然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

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這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不起來,要出入行走都得靠拐杖。

◎插針

用插針當酷刑?沒錯,人身上有幾個地方,針插下去可是會哭爹喊娘的。插哪裡呢?插手指甲縫。俗語說:「十指連心」,被針插進指甲縫可會痛得椎心刺骨,不信你試試看。

以前這招也是用來逼供的,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喜歡用在女生身上,有可能是因為女生的忍耐力比較差吧。不過也聽說女生耐痛的能力比男生強,生孩子那種痛都撐得過來,男生絕對沒辦法。

這種酷刑很早以前就有人用了,很多筆記、小說裡面都有提過。而且現在還有人在用。

◎活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對日抗戰時,日軍就常用這招,另外一些第三國家的游擊隊也常用,所以常常有新聞報導在什麼地方又發現千人冢....

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頭,然後開始凌虐..

◎服毒

服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鴆」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鴆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據說這是一種鳥,鳥的羽毛含有劇毒,只要把羽毛泡在酒里,立成毒酒,飲之立斃。其次應該就是砒霜。這種毒葯中外皆有使用,以前拿來毒老鼠,當然,要人死也是很好用的。而且據說砒霜沒有什麼特別的氣味,長期少量加在飲食中人注意不到,自然一步步被毒死....

◎棍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
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裡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歷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另外紅樓夢里,尤二娘「吞金」自殺,就是類似的原理,利用金子的重量,吞進去之後,也是穿破胃腸而死。

這種酷刑還有變形,就是對待淫婦用的「木馬」。(滿清十大酷刑那部電影里有)也是拿根木樁,從下體插進去,由於木樁在木馬上,人又坐在木馬上,身體的重量會往下落,木樁便會慢慢穿入,也讓人死得很慘...

◎鋸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淩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鋸割刑罰的慘像,千百年來在人們心中形成一種十分恐怖的陰影,使人畏懼震驚。

◎灌鉛

這種酷刑,就是用鉛或錫灌入受刑人的腸子里,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梳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

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

⑹ 羅翔是誰

羅翔,1997年出生,湖南耒陽人,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

羅翔於1995年—1999年本科就讀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畢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1999年—2002年碩士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畢業獲得刑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2005年博士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獲得刑法學博士學位;2005年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執教;2009年—201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2013年—2014年在美國杜克大學做訪問學者。

羅翔的研究領域為刑法學、刑法哲學、經濟刑法、性犯罪。在中國政法大學2010—2011學年度「中倫·榜樣法大」獎學金評優頒獎典禮上,羅翔作為教師代表發言:「榜樣是可以復制的;榜樣不是永恆的,需要不斷地努力進取,需要懷著感恩和謙卑的心靈;真正的榜樣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那是與生俱來的道德良心和感恩之心。」

⑺ 我國最早刑法是什麼

我國最早刑法是由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五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之後截止目前為止修訂了一次,修正了9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由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1997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八十三號公布,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由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1999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七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由2001年8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2001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五十六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由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四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由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由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由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由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由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由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⑻ 中國古代的刑法

你好,最殘酷的是一種叫檀香刑的,把人用一個檀香木經過特殊處理後從後門插入從後頸穿出,但卻用人參等高級補品維持著生命,要好幾天才折磨死,那種痛苦據說比地獄還慘.

⑼ 無罪推定的假想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核心內容:「無罪推定」作為一項各國普遍承認的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在其法治現代化的進程中已經越來越多的受到重視和運用。我國是一個發展經歷不同於別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對待西方通行的無罪推定原則,既不全盤否定,也不盲目接收,而是批判地吸收了它的一些基本精神。

關鍵詞:無罪推定 疑罪從無 刑事訴訟法立法

一、無罪推定製度概述

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經證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因此,無罪推定所強調的是對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須有充分、確鑿、有效的證據。如果審判中不能證明其有罪,就應推定其無罪。應該說這一原則對於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訴訟地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歷史上看,無罪推定作為封建社會有罪推定和刑訊逼供的對立產物,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在否定中世紀糾問式訴訟制度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項法律原則,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原則。

在大陸法系,無罪推定原則是由義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在其《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最早提出來的,並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首次成為法律原則被載入《人權宣言》。[1]

在英美法系,英國普通法的訴訟理論中該原則也有較早的體現,後來為美國憲法及其訴訟實務所採用,英美法系刑事程序的各個環節都體現了這一原則。

《世界人權公約》和《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均採用了該原則,因此,無罪推定可以說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國際司法准則。[2]

我國96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由此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但我國在刑事訴訟中尚未確立完全的無罪推定原則。因為無罪推定原則還包括一系列必不可少的具體制度,如沉默權等制度,而這些制度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同時,鑒於我國的國情和現代法制建立的時間較短,人民群眾和司法人員的現代法治觀念還很不成熟,對無罪推定的認識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因此,還不能說我國已經全面地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3]

但目前,無罪推定原則作為一項基本的人權保障理念和司法觀念,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二、無罪推定在我國刑事訴訟用中的體現

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精神是:任何人未被法庭最終確定有罪之前,應被假定為無罪。無罪推定的價值選擇不是為了發現犯罪事實,而是為了保護被告人免受無端的刑事追究。它要求在刑事訴訟中把被告人視為訴訟主體,並在訴訟中享有相應的訴訟權利。它在刑事訴訟中最重要的適用體現在刑事證據制度中。目前,由該原則衍生出與刑事證據有關的兩大規則,對於從根本上確立無罪推定的原則和觀念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疑罪從無」規則的確立。

所謂「疑罪」,是指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不足,即:既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兩難情況。我國在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司法實踐中常常出現「疑罪從掛」的現象,即對於事出有因,又查無實據的疑難案件,先掛起來拖著,對已經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則實行長期關押不予釋放,造成了很壞的影響。[4]

刑事訴訟法修改後,正式確立了疑罪從無規則。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訴的決定」,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三款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做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5]
這些規定,是我國確立疑罪從無規則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派生規則,而且也是證據採信規則的重要法則,該規則強調證明有罪的責任應由控訴機關來承擔,控訴機關必須收集到確實充分的證據以證明犯罪,如果不能證實犯罪或者依據收集到的證據定罪存在異議,則應作有利於犯罪嫌疑人的解釋和處理,罪輕罪重不能確定時,應定輕罪,有罪無罪不能確定時,應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6]

(二)「誰主張,誰舉證」原則。

該原則是刑事訴訟中對舉證責任分配的通俗說法。在刑事訴訟中,證明被告人有罪的只能是控訴機關,控訴機關必須用確實充分的證據來支持其對被告人的指控,而被告人不負有舉證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該原則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控訴機關證實被告人有罪而提供的證據必須超出合理懷疑的程度,控訴機關不能通過法定的犯罪推定降低證據的標准。

在我國,盡管新的刑事訴訟法還沒有確立完全意義上的無罪推定原則,但由無罪推定原則衍生出的以上談到的兩大規則已經確立。然而在實踐中由於實行時間較短,加之我國的司法、執法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違背以上兩大規則的觀念和行為依然非常盛行,其中刑訊逼供在我國的泛濫和屢禁不止就是一個典型。因此,僅僅確立了法律原則,而沒有相關配套的制度措施予以保障,原則的落實可能只是一句空話,人們所期盼的由該原則來徹底解決刑事訴訟中的嚴重侵反人權和有效打擊犯罪將只會成為一種美好的願望。

三、「無罪推定」給司法機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無罪推定原則是指任何人在沒有經過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終確認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把他看作是無罪的人。其基本含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如何確定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有罪。

提供證據並且證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有罪的責任應由控訴機關或者人員承擔,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協助控訴一方證明自己有罪或無罪的責任,對於控方的指控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對於偵查、起訴、審判官員的提問有拒絕回答的權利;控方履行證明責任必須達到確實、充分或者超出合理懷疑的程度,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若不能證明其有罪或者證明達不到法定的要求,則應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即「疑罪從無」。[7]

最終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專屬於獨立公正的司法機關,即法院。法院必須經過合法、公正的審判程序才能做出有罪判決,在這種程序中,受到刑事追究的人應當擁有對抗國家追訴權所必備的程序保障。如被告知罪狀的權利、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與控方證人對質的權利、傳喚有利於自己的證人的權利等等。

(二)在法律上無罪的人被定罪之前如何對待他。
任何人在法院最後定罪之前在法律上是無罪的人。因此,政府如果懷疑某個人犯罪或者決定採取拘留、逮捕等措施時,必須有合理的根據,不得隨意決定追究個人的刑事責任;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既使是因為現行犯罪而被拘捕的,在依法審判確認有罪之前,也不能把他當作罪犯對待,特別是不能採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搜集證據,侵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格尊嚴。一切限制或剝奪人身自由、損害財產權益的強制措施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把可能造成的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關鍵是要更新司法觀念。但由於我國對該原則曾經長期持批判態度,受其影響,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多數司法人員習慣於有罪推定的思維模式,習慣於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被告人,即所謂「進門三分罪」。司法人員出於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職業責任感,在嚴厲打擊犯罪的思想指導下,對一些證據不足,本應當做出不起訴或無罪判決的案件遲遲下不了決心,惟恐放縱了犯罪,使得為法律所正式確認的疑罪從無規則的貫徹遠遠不能到位。

這就要求我們的司法人員亟需轉變陳腐落後的思想,加強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學習和認識,將疑罪從無規則從法律規定層面提高到法律意識層面上來,不斷更新司法觀念,增強現代法治意識,樹立人權保障理念,真正體現法律的人道主義精神。

四、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應切實貫徹並不斷完善無罪推定原則

嚴格訴訟程序,在刑事訴訟中切實貫徹無罪推定原則,以確保我國刑事訴訟法業已確立的兩大衍生規則真正落到實處。

⑽ 浙江溫州有什麼名人

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
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
劉英:革命烈士,生前為浙閩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項喬:項喬號東甌(甌東),明朝嘉靖年間(即1529年2月)在由張璁、霍韜主持嘉靖已丑會試中名列第二。後任廣東參政,著《甌東錄》集溫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
戲曲家、教育家 (1906—1996),名起,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浙江、廣東任教職達70年。生前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文系和戲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等職。出版有《西廂記校注》等專著30餘種。
戴家祥
文字學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我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生前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姜立夫
數學家、教育家(1890—1978)蒼南人。早年留學美國,獲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創辦數學系,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前夕,棄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職。後回大陸,任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是我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有《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初步》等譯著。
洪氏閭
寄生蟲病學家(1894—1955),樂清人。早年留學德國,專攻寄生蟲病學,獲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回國後,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帶醫學院校任教職和從事研究工作,對寄生蟲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貢獻,其所創的「洪氏鉤蟲測量法」至今世界通用。生前為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兼浙江醫學院院長,有《病理學總論》等專著。
張肇騫
中科院學部委員、植物學家(1900—1972),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留學英國,回國後,長期在北京、浙江、江西、廣西、廣東等地高校任教,或從事科研工作。生前為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代所長。悉心於植物分類和區系研究,為發展我國植物科學和開發亞熱帶植物資源作出貢獻。出版有《中國植物志》等專著多種,翻譯論文20多篇。
張淑儀
中科院院士 聲學家1935年出生於溫州城區,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該校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其「光聲熱波成泵」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有《叉指換能器激發表面聲波的生長特性》等論著。
潘懷素
(1894-1978),樂律研究專家,永嘉人。早年留學日本、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當過記者、大學教授。酷愛音樂,從文學翻譯工作轉向研究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開樂律研究新路。
夏承燾
詞學家,(1900-1986),字瞿禪,號瞿髯,溫州城區人。早年在溫州省立十師畢業,先後在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校任教職60多年。畢生以考信求實的態度研究詞學,並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代詞宗",蜚聲海內外。有《唐宋詞人年譜》等專著。
方介堪
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順人。曾在上海美專任教職。以刻玉印馳名滬上,先後治印二萬余方,郭沫若評其印章"爐火純青'。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鄭曼青
書畫家(1902-1975)名岳,自號曼髯,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市區人。擅詩、書、畫、醫、拳,人稱"五絕老人",長期在大陸和台灣高等文化藝術院校任教職。書畫作品多次在台灣、東南亞及美、法等國展出,有"畫聖"、"東方水墨畫大師"之稱。
蘇步青
(1902-2003)平陽人。數學家、教育家。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創辦《數學年刊》。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理"蘇錐面"和"蘇鏈"。著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射影共軛網概論》、《仿射微分幾何》、《蘇步青數學論文選集》(英文版)等。獲國家級嘉獎多種。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民盟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夏鼐
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1910-1985),字作銘,溫州城區人。早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德、美、意等國最高學術機構分別授予院士稱號。畢生論著豐富,已發表的論文有 224 種,出版有《考古學論文集》等專著多種。
趙超構
現代新聞界泰斗(1910-1992),筆名林放,文成人。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歷任《新民晚報》主編、社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建國前後曾受到毛澤東主席七次接見。生前出版有《延安一月》等著作多種。
葉芳
永嘉沙頭(1911-1986)革命家,1930年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軍校大隊長,1949年率部起義,溫州和平解放。
南杯瑾
學者1918年出生於樂清。長期從事儒、釋、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學院院長兼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出版有《禪與道概論》等幾十種專著。
谷超豪
(1926-)溫州人。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三、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專長數學,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三個領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學術論文110餘篇,專著《經典規范場理論》,《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和《孤立子理論和應用》(合著)等。
趙萬龍
(1984-)溫州柳市人,著名作家,鄭州師范大學文哲學系畢業,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著有《宋元劍仙傳》《東方戰爭日記》等名著
高銘暄
刑法學家1928年出生於平陽,祖籍玉環。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總幹事、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國務院學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等著作。
陳光中
法學家1930年出生於溫州。北京大學畢業。歷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法律教程》等10餘本專著。
戴金星
中科院院士 石油氣專家1935年出生於瑞安。畢業。長期從事煤生氣領域研究,獲國家"十五"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現為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天然氣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出版有《天然氣地質學》等專著8種,論文100餘篇。
施立明
中科院院士 細胞遺傳學家(1939-1996),樂清人。復旦大學畢業。長期從事動物細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野生動物細胞庫,對麂屬動物核型進化和麂屬一新種的發現,在國際上引起重視。所著《以細胞遺傳學方法評定輻射防護葯的新程序》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生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趙爾春
(1941-1964)愛民模範,溫州水警區五好戰士,國防部授予"愛民模範"稱號,命其生前所在班為"趙爾春班"。
吳啟迪
同濟大學校長1947年出生於永嘉,留學瑞士,獲博士學位。1980年,其制訂的計算機字形國家標准,獲電子工業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1998年榮譽感獲"全國十大女傑稱號",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陳虯
晚清思想家、醫學家(1851-1903),字志三,號蟄廬,祖籍樂清,出生於瑞安,晚年居永嘉城區。光緒十五年舉人。在國內首倡創辦利濟醫院和學堂,出版《利濟學堂報》,為中醫革新開創道路。同時鼓吹變法維新。著述宏富,惜多散佚,後人輯有《陳虯集》傳世。
陳黻宸
近代 教育家、學者(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曾主編《新世界學報》。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永嘉羅山書院、杭州養正書塾、京師大學堂、兩廣方言學堂、北京大學等處執教,著名學者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等均出自其門下。有《陳黻宸集》傳世。
宋恕
近代思想家(1862-1910),字平子,平陽人。曾任山東編譯局代理總辦。早年與章太炎共編《經世報》,立志"為世界苦人立言。其《六齋卑議》,對戊戌變法起推波助瀾作用。時與章太炎並稱"浙江兩奇才"。有《宋恕集》傳世。
朱子常
溫州黃楊木雕宗師(1874-1943)名阿倫,溫州城區人。其作品《濟顛和尚》和《捉迷藏》先後參加近代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分別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和巴拿馬賽會二等獎,首次為溫州黃楊木雕在世界上贏得聲譽。
玄覺
唐代高僧(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四歲出家,初於永嘉龍興寺為僧,後於南國曹溪寶林寺謁見禪宗六祖慧能,留一宿,即悟"無生"之理,史稱"一宿覺"。所倡天台、禪宗融洽之說,為禪宗五大宗派之一。有《永嘉集》、《證道歌》傳世。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樂清縣人。7歲就塾,天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得中狀元.
葉適
南宋哲學家、文學家(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淳熙五年進士第二名,官至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後被參劾奪職,歸居永嘉城郊水心村,專事著述授徒。在哲學、史學、文學及政論方面,均有貢獻,為永嘉事功學派之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等傳世。
王振鵬
元,畫家(約1278-1348),字朋韻,號孤雲居一,溫州人。因囤藝出眾,受元仁宗獎,官至漕運子戶,長期在宮延作畫,有機會接觸御藏歷代名畫,以界畫見入,兼工人物,曾奉詔作十妃岫,又畫《大明宮圖》以獻,稱神品。傳世作品還有《金明池龍秀圖》等。
劉基
(1311-1375),字伯溫,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等書。
謝庭循
明 畫家(1377-1452)名德環,號樂靜,永嘉人。擅長山水畫,入宮廷畫院後,深得贊賞,獲御賜"筆精入神"圖章一方,開為錦衣衛指揮儉事,有《水光山色圖》等名作傳世,現藏日本:詩作《夢吟堂集》已佚。
任道遜
明 書畫家(1422-1503)字克誠,晚號八一道人,瑞安人。12歲即以神童薦,入宮庭作書畫供奉,官至太常寺卿。擅畫梅花和山水,時人評其畫世在宋代大畫家郭熙之上。書法雋秀酒逸,別樹一幟。
趙士楨
明朝,火器研製家(1552-1611),樂清人。官至中書舍人。以畢生精力研製火器,發明掣電銃、迅雷銃、火箭溜。其火箭溜在我國火箭發展史上,有創之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