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選章

道德經選章

發布時間: 2022-12-27 15:35:28

1. 還原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反者道之動

還原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全文如下:

本章前三句對應王弼本《道德經》第四十章,後兩句對應王弼本第八十一章末段,最後一句出自王弼本第二十二章。本章文本前三句以楚簡《老子》為底本,後三句以帛書乙本為底本,並對勘其他版本對底本作了校訂。

「對立統一」原理的兩大法則是「對立面始終存在」和「對立面互相轉化」。本章之前的七個章節,闡述「對立面始終存在」,特徵是彼此既「共生共滅」又「相輔相成」。本章開始的八個章節,闡述「對立面互相轉化」,老子的術語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前者的基礎是生命周期律,而後者的基礎卻是「公平公正」原理,這一點需要細心體會。

「反者道之動」是說,一切事物都必然向其對立面轉化,嬰兒要長大,太陽要落山,生命周期主導一切。而「弱者道之用」則是說,柔弱勝剛強,表面上是你強我弱,到頭來卻是我強你弱,表象與本質形成背離。「反者道之動」是描述單一事物在時間上的變化,而「弱者道之用」則往往運用於不同事物在同一時間段的互動。

「反者道之動」在千百年文化傳承中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造就了中華文明特有的氣質。在危難中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黑暗終將過去,黎明即將到來,對未來的信念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韌性。「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小事做起,由易圖難,積少成多,賦予了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務實進取的品格。面對強暴不畏懼,身處落後不氣餒,獨領風騷不霸凌。

本章分三段對「對立面互相轉化」作了全面闡述:

第一段,「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這是總綱,定義了「對立面互相轉化」這一基本法則。它是道對宇宙的頂層設計,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中,應用極為廣泛。老子的聖人之道就是以此為核心展開的。

第二段,「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對「反者道之動」的具體詮釋,本質是天道輪回。「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簡言之就是「無中生有」,它與之前討論的「有無相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本章之後有三個章節進一步探討這一主題。

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這是對「弱者道之用」的具體詮釋,本質上是「公平公正」原理在個體行為模式中的體現,其結果是不爭而爭,弱能勝強。這是老子辯證思維最深邃的智慧,但卻是被誤讀最多的一個概念。老子在下文用四個章節對此內涵作了全方位解讀。

「反者道之動」是天命,「弱者道之用」是天機

「反者道之動」與「弱者道之用」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反者道之動」相對直觀,容易理解,不少對此的解讀也都可圈可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事物終將走向其反面。四季變換,生死輪回,命運起伏,國家興衰,都是周期率的體現,都是一種「輪回」,「天道圓圓,各復其堇」。「輪回」需要時間的積累,時間在對立面轉化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這里需要強調,道的運動與物體的運動不可混淆。道本身是沒有運動的,道是絕對的,絕對不存在運動,一旦有了運動就成了相對。大就是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還怎麼運動?所以,「反者道之動」不是指道周而復始地運動,而是指道推動物體在向相反方向運動,是物動道不動。傳世本第二十五章有「周行而不殆」一句,是犯了概念錯誤,系後人誤讀而添加,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誤導,楚簡《老子》並無此句。

「弱者道之用」則不然,古往今來的解讀大都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害。老子的本義是,在強弱一對矛盾中,表面上看似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表面上看似弱者,實際上反倒是強者。換言之,表面的強弱是假象,真實的強弱恰恰與表象相反。老子稱之為「正言若反」。這里「言」是語氣助詞,類似「焉」,不作「言語」解。「正言(焉)若反」就是「正面看上去好像反面」,因此若要求得正面,勢必從反面入手。

爭就是不爭,不爭就是爭,強就是弱,弱就是強,不是詭辯,而是天機,是萬事萬物永遠無法抗拒的規律,其背後真正的奧秘是「公平公正」原理,下文會作進一步闡述。「強」在老子詞彙中表示索取,「弱」在老子詞彙中表示供奉。道生萬物養萬物而不求任何回報,是無上奉獻,所以才能駕御整個宇宙;水滋潤萬物而不求任何回報,是德比天地,所以才能主宰一切生命。有舍方有得,大舍有大得。反之,強梁不得其死,禍莫大於無敵。這是「弱者道之用」正反兩面的涵義。

「舍」與「得」不可分割,只談「不爭」,而不談「故莫能與之爭」,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兩千年來,人們對「弱者道之用」的詮釋大都陷入了片面的誤區,只見「不爭」,而不見「故莫能與之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對「上善若水」的解讀,將「水善利萬物而有爭」,改成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有爭」變成了「不爭」,老子的辯證邏輯被偷換成了儒家的線性思維,「不爭」的結果還是「不爭」。但在老子的邏輯中,「不爭」的結果反而是「有爭」,不想得到的人最後反而得到的最多,故大成者從不與人相爭。

對「弱者道之用」的片面解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子原始章節被高位截肢,老子原文中對「弱者道之用」的詮釋不翼而飛。「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在傳世本中被移至第八十一章結尾,而「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句則被插入了傳世本第二十二章,致使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完整論述變得有頭無身,為後人斷章取義開了綠燈。這兩段文字是對「公平公正」原理的闡述,也是「不爭而爭」辯證邏輯的具體體現,缺一不可。還原版將其各就各位,「弱者道之用」的完整邏輯得以再現,所指一目瞭然。

「對立統一」原理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結合「反者道之動」,這里談一談「對立統一」原理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老子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對立統一」和「公平公正」兩大基本原理,這是兩條公理,是老子哲學的邏輯出發點,是先於一切存在而存在的法則。是「對立統一」原理決定了道的存在,而不是道創造了「對立統一」原理。

今天,人們仍然在不斷討論數學究竟是發現還是發明,從老子思想出發,數學只能是發現而不可能是發明。道生萬物,是道制定了萬物的規則,所以數學是道的發明,而是人類的發現,邏輯學亦如此。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寧等諸多物理學家,在認識了宇宙最深層次的規律後,都認為宇宙是「被精心設計」的,而不大可能是自發產生的,因為其設計精妙實在是不可思議,可以排除一切偶然性。然而,「對立統一」原理又是先於道而存在的,形象地說是「對立統一」原理發明了道,而道則是發現了「對立統一」原理。這是「對立統一」原理在老子理論體系中無與倫比的地位。

因此,「對立統一」原理是不可挑戰的,而這一原理的具體表述又有「對立面始終存在」(決定了道的存在)和「對立面互相轉化」(決定了道生萬物)兩大法則。既然「對立面互相轉化」不可抗拒,有「無中生有」,就必然有「有中生無」,有「宇宙大爆炸」,就有「宇宙大收縮」,「道生萬物」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有其逆過程,這才是完整的天道輪回。同樣,有「出生入死」,就必然有「死而復生」,這是老子本體論不可迴避的結論。生死輪回與四季變換和宇宙生滅沒有本質區別。生死輪回也是道家的「生死說」,莊子《齊物論》對此作了更為具體生動的闡述。莊子視死如歸的奧妙,也正源自於此。

就生命而言,人們只看見了從生到死的半個輪回,而不見死而復生的另外半個輪回,於是對死亡充滿了恐懼。但從老子思想體系出發,未見不等於沒有,道就是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不出戶牖,能知天下,未經古始,已歷滄桑,未卜先知,盡數未然,這一切的背後只有一個簡潔獨立的「對立統一」原理。「對立統一」原理使老子思想跨越了現代科學的極限,將人類認識從可感知世界拓展到了不可感知世界,縱有平行宇宙、超維時空、不確定原理,也無法挑戰老子哲學,這是老子哲學至今未能被充分認識的巨大價值。

天道輪回,以反取正,是老子辯證思想的智慧結晶

道推動萬物的運動是輪回往復,道駕御萬物的准則是尚弱抑強。

道在創生宇宙時為萬物設定了生命周期,有的天長地久,有的朝生暮死,生命周期雖有不同,但規則一樣。「天道圓圓,各復其堇。」天道輪回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不僅是生命,事業、國運、暴風驟雨、天地星辰,也都不例外。

道對萬物的駕御就是讓所有生命周期都依賴於道的滋養,「夫我有三寶,一曰滋,二曰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滋養是道駕御萬物的秘密武器,道的無私奉獻是維護宇宙生態和諧穩定的根本保障。用弱就是奉獻,奉獻就是無私,無私才能有所得,大公無私,萬物歸往。

反,楚簡《老子》作返,系戰國後人所改;「返」最早出現在戰國中期,老子時代應尚無「返」字。「反」表示相反的方向。「動」,使動用法。「道之動」是「道動之」的倒裝,「之」代指「物」。同樣,「道之用」是「道用之」的倒裝,「之」指「弱」。倒裝是為了突出「反」和「弱」。

傳世本此句作「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語義與「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相同,故兩者可以互換而不改文義。

任何生命周期都包含孕育期和誕生時。人十月懷胎是孕育期,嬰兒呱呱落地是誕生時,其他生命也不例外。老子對有無的界定正是以生命誕生的一剎那為標志的。「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謂「萬物之始」,就是指生命孕育期,而「萬物之母」則是指孕育生命的母親。換言之,母親是「有」,母親懷里的孩子是「無」,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無」變成了「有」,整個過程都聚焦在生命的孕育與誕生。將「萬物」改為「天地」,是未能理解老子的實際所指,也誤導了後人。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一個「有」指母親;第二個「有」指嬰兒從「無」到「有」。老子是在以生命周期解讀「反者道之動」。

後人對此句的解讀多有失誤。老子是在聚焦某個生命周期,而後人則受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誤導,將視線轉移到了宇宙的誕生,更有甚者,將「無」解讀為道。道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道生「有」「無」。道屬於「超物」的范疇,「有」「無」屬於「物」的范疇,級別完全不同,不可混為一談。即使要談宇宙的誕生,則「無」當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中的「一、二、三」,而「有」則是指宇宙中形成了天地萬物,但這是一個極不直觀的過程,「有」「無」之間的這條界線根本無法確定,而且沒人知道是什麼樣,會越解釋越糊塗。為了說明「有」「無」的概念,老子自然不會舍近求遠。

道不僅生養萬物,還要為萬物的生生不息保駕護航,維護一個健康和諧的宇宙生態。為此,道制定了治理宇宙的三大准則,即所謂「三寶」。提倡「公平公正」,杜絕為利益而爭,這就是「人之道,為而不爭。」「為而不爭」是道對宇宙萬物的約束。只有大家都不爭,天下才能太平。「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老子明確指出,「不爭」是道為了維護宇宙生態而提出的一個治理目標,這一目標基於「公平公正」原則,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將「不爭」落實到宇宙萬物的一切行為之中。於是便有了「人之道,為而不爭」。因此,「不爭」就是有道,「爭」就是無道,有道勢必要戰勝無道。而在強弱雙方互動中,「不爭」就是處弱,「爭」就是使強,其結果一定是「柔弱勝剛強」。如此,老子從「公平公正」原理出發,詮釋了「弱者道之用」的內在生成機制,以及弱能勝強、不爭而有爭的必然性。

由此可見,「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是道奉行「公平公正」原理的必然結果,但由於「公平公正」原理在戰國以後的版本中逐漸被「清靜」、「仁慈」等概念所偷換,「弱者道之用」的理論基礎便不復存在,後人對這一概念的解讀如天馬行空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里要澄清幾個概念。「天之道,利而不害。」但老子之前又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那麼,「損有餘」是不是「不害」?當然是。因為「害」與「不害」是以整體利益來衡量的,「公平公正」是為了維護整體的利益。若有人飢不果腹,卻又有人揮金如土,這說明天下出現了「不公」,道責無旁貸,勢必要對亂象加以治理,體現為「損有餘而補不足」,如此才能確保宇宙生態的健康發展,這當然是有利而無害。

其次,「人之道,為而不爭」與「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否矛盾?字面上確實有抵觸,因為此「人之道」非彼「人之道」也。「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指天下無道,彼時老子在暗喻周王朝的不平等制度,而此處的「人之道,為而不爭」,則是指道為萬物制定的行為准則,是以「公平公正」為前提的。同樣是「人之道」,內涵完全不同,這需要在各章節的語境中加以體會。

本章勘正說明

1. 本章涉及的相關章節重組

本章由王弼本三個不同章節重組而成,前三句出自王弼本《道德經》第四十章,後兩句對應王弼本第八十一章末段,最後一句出自王弼本第二十二章。

本章的主題是闡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對這一主題的詮釋是本章的任務,然而,王本第四十章僅僅給出了「反者道之動」的說明,何為「弱者道之用」根本沒有涉及,意猶未盡。

反觀王本第八十一章,整章涉及了五個不同主題:第一段是對「美言」的定義;第二段經校訂後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多」指多事,還原版將其歸入了「恭常簡事」的主題;第三段「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主題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相呼應;第四段則是在說「聖人不積」;最後一段是對「弱者道之用」的解讀,故將其納入本章。

但「人之道,為而不爭」僅僅是方法,並非結果,「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才是結果,而這句恰恰又混入了王本第二十二章。二十二章首、尾兩段論「曲則全」,首、尾兩段文義銜接自如,但首、尾之間插入的三段文句卻打亂了首、尾兩段的邏輯脈絡。其中一段納入本章最為合理,另外一段是闡述聖人有自知之明,最後一段僅一句「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該句顯然是「昔之得一者」章的遺漏句。

經對王本第八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章句的逐一分析歸位,確定了「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和「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納入本章為最佳選擇。這兩句上下銜接默契,對「弱者道之用」的解讀准確全面。而還原後的整個章節邏輯貫通,論證完整,故最終確定了本章的重組。

2. 版本校對、關鍵詞考證與釋讀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反」,唯有楚簡本作「返」,其他版本均作「反」。「返」表示返回,而「反」則表示向相反方向運動,涵蓋了從無發展為有和從有返回到無,而老子下文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說的正是從無到有,故「反」用在此更為准確。且「返」字晚出,始見於戰國中期金文,疑老子時代尚無「返」字,楚簡本「返」字當系戰國後人抄錄時改,故還原版從「反」不從「返」。

「動」,楚簡本作「僮」,其他版本均作「動」。「僮」或為「彳童」之誤,「彳童」是「彳童+之」的簡字,本義走動,後被「動」所替代。還原版讀「僮」為「動」。

又,楚簡本「僮」之前脫「之」字。「道僮也」表示「道」本身在動,而「道之僮」則表示「道僮之」,是道推動物體在動。故「之」字不可省,還原版補之。

「弱」,楚簡本作「溺」,「溺」通「弱」。「用」,楚簡本作「甬」,「甬」通「用」。「也」為語氣助詞,有或無均不改文義。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物」,楚簡本作「勿」,「勿」通「物」。「有」,楚簡本作「又」,「又」通「有」。

「天下之物生於有」,唯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作「天下萬物生於有」。這里,老子是在通過單一物體的生命周期來解讀「反者道之動」,故應從「天下之物」,「萬」系後人所改。

「有生於無」,唯楚簡本作「生於亡」,「亡」通「無」。楚簡本上句「又」後脫重字元,系抄漏,還原版補之。

首先,「弗」、「不」之辨:

「弗」當為老子原文,作「天之道,利而弗害。人之道,為而弗爭。」漢簡本與之同。帛書甲本此段文字全部殘毀,帛書乙本前一「弗」作「不」,傳世本「弗」皆作「不」。「弗」與「不」老子用法略不同,「弗」表示「絕對不」,強調絕對不會發生。帛書乙本及傳世本的「不」系後人改。「弗」雖文義更為准確,但現代漢語已棄用,故還原版以「不」代之,僅在文中附加說明。

「天之道,利而不害。」唯帛書乙本句首多「故」字。其他版本寫法高度一致,帛書乙本「故」字當為後人添加。

「人之道,為而不爭。」漢簡本作句尾多「也」字,當為後人添加斷句語氣詞。王弼本等傳世本「人」作「聖人」,是將「為而不爭」解讀成了「聖人之道」。但從上下文分析,老子這里是指道為宇宙萬物制定的准則,「人」實為以人代物,作「人之道」方才不誤,「聖」字當系後人誤增。

此句漢簡本「不爭」作「無爭」,「無」或為「弗」之誤。漢簡本等衍「天下」二字。如上文所述,老子這里在闡述「爭」與「不爭」的一般法則,適用於任何對立雙方,而不僅僅局限於「聖人與「天下」」。「天下」僅僅相對「聖人」而言,制約了「爭」與「不爭」的普遍性,「天下」二字當系後人未能深刻理解老義而誤增。

附一:王弼本《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附二:王弼本《道德經》第四十章:

附三:王弼本《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2. 一讀《道德經》道篇之1—5章

與經典同行

點亮智慧人生

2022年1月15日-1月16日,為期2天的第四期《財富影響力》在北京成功舉辦,我有幸和我的歐倩老師參與了本次課程的線上學習。本期財富影響力課程以講《道德經》為核心。張萌萌姐從道、為人、處事和領導力等四個維度拆解了《道德經》整個81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析】

「道」無法用清晰的言語表達出來,如果可以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大道」;「道」的形態和概念如果可以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恆的形態與概念。

天地間任何事物產生時都是不確定的,也不能用言語來述說其狀態,這就是整個混沌的宇宙的源頭;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這部分能用言語表明的概念,稱之為孕育的母體。

因此,保持虛無的狀態,是為了觀察事物玄妙的本質;保持實有的狀態,是為了觀察事物所體現出來的表面現象。

其實,「虛無」和「實有」出於同一個「道」,只不過是「道」的層面不同,「虛無」和「實有」兩者組合在一起,會有無數種玄妙的可能,(不確定的組合,如上有無,內由外無等)。這些無法確定的組合甚至更玄妙的東西正是「道」,換句話說「有」和「無」就像是支撐起「道」的眾妙之門。

【思考】

此章節說「道」是不能說出來的,說出來了並不是所謂的「道」,如果能說出來,並有明確的命名則為「術」,「道」包含了「術」。如學習了和理解了「道」能讓我們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看清事物本身;』學習「術」,能讓我們抓住事物的現象,從而更好的去實行「道」背後的智慧。

最近我有在看(王牌部隊),電視劇里的人物顧一野是一位很有想法和抱負的青年軍官,也是一個獨立靠自己能力的軍二代,他生來註定就與人不同。一個軍乾子弟輕松體面平坦的道路何其多,可沒人像他一樣放棄高考從底層兵做起,他有敏銳的洞察力,還未當兵已開始學習關於軍事的理論知識,有超前的意識對未來軍事領域的發展;別人為了自己的事而裝了看不見需要的幫助,而他卻負起了別人看不懂的責任;還記得有一集,他爸爸給他說:「你是要學項羽江邊自刎還是當勾踐卧薪嘗膽」,一個贏家註定要比當英雄難!

顧一野這一路離不開「道」對他的指引,從而讓他在「術」上形成了對軍隊事業忠誠的信仰和付出以及對家庭的責任,讓他有強大的理論支撐和百煉成鋼的氣魄!

我想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道,而對於術的層面來講就是我們個人所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模式。

                  【第二章】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因此,實有和虛無相伴而生,困難和容易相輔相成,長與短通過互相比較而得以顯現,高於低相互依靠而存在,單音與復音和鳴而成就曲調,前與後相互追隨,自古便是這樣。

正因為這樣,聖人才在處事方面採取了無為而治的方法,實施無言教化的方針,任憑萬物自然生長,給萬物生命而不因為這一點將其據為己有,養育萬物也不會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幫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思考】

此章節說是「虛」與「實」、「長」與「短」、「困難」和「容易」等事物的兩面性。正如好與壞構成了事物本身,那麼是用何種方法去讓事物本身能夠往好的方面發展,讓事物得以長久?聖人採取了無為而治的方法,無言的教化讓事物順其自然地長久。

這讓我想到了家庭教育。很多普遍的現象,包括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身上很多的小細節和脾氣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都被我潛移默化地吸收了;比如:很多父母焦慮抱怨孩子不喜歡看書學習,愛玩手機,不喜歡上課,表面看似和父母無關,實則反之。首先看看自己給孩子營造了怎樣的成長環境,是否用身體力行的行為去影響孩子,是否有與孩子進行深度地溝通,是否有去引導孩子正向地思考問題,而不是單純的說教,數落孩子的不是,給孩子建立思維模型和養成好習慣,這些會讓他在成長路上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當我們用行動去影響孩子獲得成功後,那麼他所獲得的成就,作為父母不應該居功自傲,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全部,認為都是因為父母的養育和培養才成就了他今天,這不符合「道」的法則,不能讓「道」長治久安。為什麼從古至今父母很了不起,讓父母這個身份得以長久,正是因為父母付出了很多心血,卻不要求回報,只要孩子好久行,做在孩子身後默默付出、無私的愛他,正是符合了「道」法則,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所以才讓父母這個身份得以偉大!

言傳大於身教,用我們自己無言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從而讓孩子去順著「道」的方向發展,我想這是符合聖人的無為而治的。

                           

                          【第三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母,(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析】

「道」看似虛無,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沒有極限。它的深遠無法探及,就如同萬物宗源。(它將自己的銳氣完美收斂,卻又能解開重重紛雜;將自己的光芒隱藏,又能與俗塵混同。)它深沉得難以了解,而又似乎時時刻刻存在於萬物周圍。我並不知道是誰孕育了這樣的「道」,似乎天帝出現之前它就已經存在於世間了。

【思考】

此章節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和光同塵,我想這個成語就能完全解釋這章的「道」意了。和光,是一種知覺,就如同我們的思考能力,你能悟出那個「道」;同塵就是理解自己也能理解周圍的事物,和自己以及周圍環境和解的能力,達到一個知行合一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活在這個世上,要容納好的更要容納不好的,並從容待之。

                        【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析】

  天地並沒有人的思維,所以沒有仁慈之心,將世間萬物都看作祭祀台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讓它們自榮自枯;聖人也應當效仿天地,沒有偏愛,把百姓當作祭祀壇上的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讓其自生自滅。

天地之間,是否就像為火爐鼓風的風箱?它內部看似空虛,其實並不匱乏,越是鼓動起來,內部的風反而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個人的言行,往往是因為他說話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絕路,與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把話放在心裡,反而能得到更多。

【思考】

此章講的是為人,主要是說對待事物要公平公正,不能有私心。此篇的重點我認為在「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如從政者說話極其謹慎,不議論政治,不隨意談論是非。這讓我想到了《鬼穀子》里的阮籍,他是一個外表放盪不羈,內心卻跟明鏡一樣的人,看透了官場的險惡,整日用醉酒來掩飾他的內心,怕說錯話引來災難,堅持做自己又守住的底線;歷史上很多人因說話太多而丟性命,如楊修、年羹饒。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所以說話是一門藝術,但不說話卻是一門智慧。

                                   

                  【第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析】

最高的品德和修養就如同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處於眾人都不願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這種境界已經接近於「道」了。

居住時選擇地勢低的地方,內心如深谷一般沉靜、廣闊,與人相交時保持一顆仁愛的心,說話誠實,從政則能夠將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處事的時候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來解決難題,行動時則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這種不與萬物相爭,水(道)一般的心態,自然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思考】

這一章主要講領導力,作為領導者需要向「水」進行學習。我第一次看到「上善若水」這句話還是小時候在某個單位的辦公室看見的,當時並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隨著知識的增加,對這句話似懂非懂;也就是說倡導人們學習水的精神,滋養了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

水不怕臟、不怕累、勤付出、不抱怨,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今年各地疫情持續迸發,遠在他方和近在身邊的胖大白,衛士藍,志願紅、環衛橙,在最危險也在他們最擅長的地方踐行水的精神,此為居善地。全國上下那麼多的抗疫英雄,也沒有誰站出來爭功,不爭而爭,所以在全國人民的心裡,他們是最大的功労者,在出於「道」的層面自然而然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3. 道德經全文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⑨!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熱點內容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 發布:2025-01-16 03:59:08 瀏覽:624
民法典生態破壞責任 發布:2025-01-16 03:40:05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