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嘗法治課
A. 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自由發展空間。文章首先概述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隨後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幾點建議。
2016年9月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師大舉行,提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為內涵的中國學生培養思路。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基礎課程,以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成為現階段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1.文化基礎
文化學習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僅以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以樹立科學精神和正確價值觀念,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2.自主發展
以往的中學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理論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受到限制。而核心素養則提倡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例如要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勇於質疑、敢於提問,培養學生的發問精神。此外,也要注重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直接幫助,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3.社會參與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學科,而核心素養也主張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所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另外,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責任擔當,提高社會活動中的創新創造能力,這些都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和發展起到必要的促進作用。
二、道德與法治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1.促進深度體驗,提升探究能力
教師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重視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層次價值,不僅讓學生通過書本教材「知其然」,更要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標。為此,教師要積極嘗試師生角色轉換,以更加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向主動參與轉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美好集體有我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集體給自己成長帶來的積極影響,進而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在「五一勞動節」時,組織班級中的學生成立志願者隊伍,有的隊伍負責清理校園花壇中、草坪中的垃圾,有的隊伍負責宣傳和製作黑板報。最後由教師進行活動經驗總結,大家在活動中互幫互助,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也間接的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2.釋放學習主動權,開展共享式教學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主動「放權」,同時要能夠更多的關注當代中學生的學習訴求,從而確保課程教學模式能被學生所接受。例如,當代學生被稱為網路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有著較高的興趣,教師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體、互聯網進行課堂教學,包括現階段比較常見的MOOC(慕課)、公開課、微課等,都可以嘗試引進並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基於互聯網的輔助教學模式,也繼承了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教師可以將教案發布到校園網、QQ群里進行共享,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下載課件,自行學習,溫故而知新。
3.進行學科整合,培養綜合素養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備批判和創新思維……都至關重要,而這些素質無一例外都是跨越學科的綜合素養。對於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就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道德與法治與初中其他文化課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歷史、地理等,教師在進行本學科內容講解時,也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適當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在講解《國家利益至上》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聯系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像林則徐、周恩來等,這樣不僅使得道德與法治內容更加生動、靈活,而且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015年下發的《關於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實踐中,我們也在不斷深化對綜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結語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代中學生必備的一種品格和能力,從中學階段開始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有助於學生基礎文化課的學習,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從教師角度來說,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也要注重轉變傳統觀念,例如充分藉助於現代化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整合等,為學生營造相對寬松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本位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B. 道德與法治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1、樹立自信心,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C. 兒童法制教育的知識有哪些
我國一直都是堅持依法治國的,特別是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格外的重視,所以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給兒童傳授 一些法制教育知識。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兒童法制教育的知識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兒童法制教育的知識
1、在上學、放學途中盡量不要單獨行走,不要隨便搭乘他人車輛;盡量在安全路線行走,避開荒僻和陌生的地方,記住可信賴的成年人的名單、電話,這樣在遇到侵害時,可以及時尋求他們的幫助。
2、遭到壞人綁架、劫持、傷害等暴力侵害時,要大聲呼救,並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反擊。如果壞人過於兇狠,一般不要與其硬拼,這時要鎮靜、機智地與之周旋,以尋找機會脫身並報警。
3、上學、放學時,應與同學結伴而行,身上不要裝過多的錢,不要攜帶珍貴物品,即使攜帶了,也不要隨意顯露。放學後要跟隨他人走的,要求學生事先與家人聯系,防止被熟人、親戚誘騙後綁架等等。
4、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隨,應想辦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躲避到單位、居民家。迷路走失後,應及時告訴警察,或者打電話給自己最信賴的人來迎接,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
5、在外不可隨便享用陌生人給的飲料或食品,謹防有麻醉葯物;
6、獨自在家時,不要給陌生人開門;對自稱是服務維修的人員,也告知等家長回來再說。如有人撬門趴窗,應立即大聲呼救或電話報警。必要時可拿起家裡的菜刀、錘子作為武器,來震懾歹徒。
兒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有句古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規矩,否則就什麼也做不成,而這個規矩,對於我們廣大的人群來說就是法,我們每一個人做為社會的人來說,都必須懂法,守法、用法,在法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自覺接受法的約束和制約,具體來說,小學生 學習法制課有以下幾點益處:
一、學習法制課有利於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且又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其不同的具體內涵,但無論在什麼時候,只有對當前自己的國家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才能談“愛國”,如果弄不清國家的基本國情,基本制度,自己享有哪些權利,應履行哪些基本義務,何談愛國主義,法制課正好為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通過開展法治課,可以使小學生懂得一些基本國情,如:“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這一課使我們知道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般公民都享有哪些基本權利和義務,我們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以及一些重要的國家機構,再如:“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一課告訴我們:紅星紅旗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和標志,它具有深刻的內涵和深遠的意義,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尊敬它、愛護它、維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進行了護它。不能隨便亂仍亂放國旗,不能用國旗的圖案作商標和廣告。當然還有,國歌一中華民族的心聲,國徽等都是祖國的象徵和標志,都是神聖的、偉大的,可以肯定,在這些知識愛國主義教育。
二、在小學生中開展法制課有助於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
健康和人格不是與生俱來而是要從小培養的。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認識一個,人格魅力的可貴,都是法治課的基本內容,如在“自由可貴,人格無價”一課中告訴學生: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必須先學會尊重別人,人們只有生活在自由又相互尊重的環境中才會愉快,因此每個公民的自由和人格尊嚴都要受到法律的保 護。
的確,人格尊嚴是每個公民的神聖權利,它潑及一個人的形象、聲譽和大家對他的評價。人格上的傷害,會給人的心靈帶來很深的創傷,它或許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嚴重、更持久,學生通過學習有關方面的知識機警對人格有了清晰的認識也對尊重他人人格,維護自己的人格的重要性明白了許多。這樣無形中就為他們從小樹立了健康人格打下了基礎。
三、學習法制課有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生的基石。它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較大的益處,甚至對我們的整個人生會產生重要影響,一個人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終生受益,反之若一個沒有好的行為習慣,也將難以在社會立足和發展,但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半夕所能養成的,它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是要從小培養的,法治課恰好為我們提供了這一範本,它涉及的內容廣泛有維護健康、珍愛生命的,有保護自然愛護環境的遵守公共秩序方面的,有師與生父母與子女日常行為方面的等等,如遵守公共秩序課指出:社會秩序是我們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在生活中只有每個人都遵守相應的准則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才能保證我們這個大家庭生產、生活秩序井井有條。它的形式靈活多樣,生動有趣。既准確精細的法律條文敘述,也有鮮活生動貼近生活的實力,還有生動有趣富有意義的圖片,可謂圖義並茂,敘例結合,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它的編排合理,緊緊圍繞學生的年齡特徵安排相應內容,既讓學生學起來有趣,又學的有用,總之法治課的學習能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建立法律觀念,使法紮根於他們幼小的心靈,幫助他們從小養成正確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開展法制教育將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生觀,是一個人對社會,人生價值的判斷與看法,它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行為。通過開展法治教育課將使廣大小學生從思想上認識上確保對人生的正確、恰當合理的看法。樹立遠大的理想。宏偉的
志向,因為它明確告訴我們做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應從小如何去對帶周圍的一切人和事,例:小學生要從小尊重師長,團結同學、正確對待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幫助殘疾有困難的學生,不要自私自利眺不起人,不能自作主張,我行我素,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規矩辦事,按法律辦事,有事找大家商量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等,孩子一旦從小就有對待周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合理判斷那麼將對他們今後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和發展有一個合理的定位,既形成自己積極向上、正確、健康的人生觀。
總的來說以上四方面並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通的,而是相輔相成,密切相聯的一個整體,在小學生中開展法制教育將對學生的整個身心思想,意識行為等諸多方面產生積極健康的綜合影響。再言之,展望21世紀必將是一個法治的世紀,我們的祖國也必將是一個法治更加健全的國家。只有法治才能保障國家的長期繁榮和發展,才能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小學生 —祖國的未來,21世紀的主人必須從小學好法律知識,用法治的思想武裝頭腦,確立“法大於天”的思想,必須從小用法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個懂法、用法的好公民,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才能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兒童安全自護小常識
一、馬路上應注意的交通安全
1、在馬路上要靠邊走,走在中間會妨礙車輛的通行,還有被撞的危險。
2、走路時,不要邊走邊玩,也不要邊走邊看書。
3、如果是幾個人一道走,要排好隊靠邊走,隊伍應豎排,不要橫著走,以免妨礙別人走路。
4、不要在馬路上打鬧、游戲、滑旱冰,容易出危險。
5、下雨天特別要注意前後的車輛,最好穿黃色的雨衣、雨鞋、雨傘等雨具,以引起駕駛員的注意。打雨傘時,雨傘不要擋住視線。更不能把雨傘當作對攻的玩具,以免刺傷人。
6、未滿12歲的兒童不能在馬路上騎車。
二、坐汽車時應注意的安全
1、不要將頭、手伸出窗外。
2、不要把空罐頭或其它垃圾扔出窗外,這樣會污染環境,還會 打到行人或是其它車輛,發生危險。
3、在車上不要到處亂跑,以防汽車剎車時,撞到硬物上。
4、上下車時要從右邊,因為左邊可能有車開過來。
5、下車時,先要確定後邊沒有車子來,才可以下車。
三、放學或雙休日,選擇活動場所活動時,應注意的問題
1、應到沒有車輛通行的場地如公園、廣場等地方去玩。
2、不要到正在施工的建築工地上玩耍。
3、不要在離河太近的地方玩,以防掉進河裡。
4、不要到小河塘里去游泳。
5、不要在馬路上玩耍,既危險,又會妨礙交通。
四、過馬路時應注意的安全
1、過馬路時要注意觀察交通信號燈的變化。紅燈亮時,不能過 馬路;綠燈亮時,也要看清左右確實沒有車來,才可以過馬 路;如果馬路過了一半時,信號變了,要趕快過馬路。
2、有時紅燈亮的時候,汽車還在離路口很遠的地方,這時也不 能過馬路。因為看起來車離得很遠,可是,一眨眼的功夫, 它就會開到你的跟前。
3、路口一般不止有一個信號燈,應該看哪一處的呢?應該看要 穿過的馬路對面的那盞信號燈。
4、出巷子口或綠化叢時,不要突然跑過去,因為可能會有車子 正好路過。
5、不要圖省事,從隔離護欄下、斑馬線以外的馬路上過馬路
猜你喜歡:
1. 小學生法制教育的手抄報內容資料
2. 兒童科普知識大全
3. 青少年法制教育手抄報內容
4. 兒童基本禮儀知識和注意事項
5. 小學生法制教育活動手抄報內容素材
D. 小學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
【2017小學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1】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一個學期過去了,本學期任一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本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在備課過程中,我認真仔細地學習教學目標和綱要,一絲不苟地做著教學准備,並千方百計地從各個渠道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和課程資源,這一環節我從沒馬虎和懈怠過。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整體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都積極參與,都來做學習的小主人,甚至都可以來當小老師,我不給他們框框里的學習內容,不限制掌握知識的范圍,可以隨意的自由的攝取知識營養,大膽的富有創造性的進行作業和實際生活演習。我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角色互換,大多數時間里我都不以教師身份自居,常常是知道也裝不懂的去請教學生們,這樣一來就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我看到他們急不可耐地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忘記了膽怯和羞澀,忘記了貪玩和溜號,忘記了老師和學生,我們就是一個游戲小團體,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在輕松中悟出做人道理。我們整個學習過程好像一個團體的營地訓練,這種教學方法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勇於表現自我,其中生活場景表演方式更使孩子們學會了生活自理,鍛煉了獨立生活能力,在創設交往環境的同時更學會建立人際關系的技巧,從而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在這個角色游戲表演中,他們互相接納,互相支持,互相信任,與此同時能開放自我,表現自我,進而增強了對自己性格、能力的認識,此外,還大膽的做了一些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或自己認為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在發掘自己的潛能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膽量。
在課堂上,每一次教學活動的結束都是我反思的開始,我下課以後都要問自己:我的活動策略有沒有紕漏,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和補充,我應該怎樣進行活動延伸和課外輔導?作為一名教師我做沒做到鎮定自如、充滿自信、精神飽滿、面帶微笑、儀態大方、聲音響亮、帶有童趣的去和孩子們交流?對於他們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一面我由衷的贊賞了嗎?對於他們的不足我及時的引導了嗎?這些都是我課下需要反思的。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之,通過這一學期的道德與法志的`課堂教學,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朴,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017小學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2】
小學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指導用書指出:《道德與法治》的目標是體驗學校生活的樂趣,熟悉班集體,學會基本的生活知識和勞動技能及初步了解學校及其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為了讓一年級小朋友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有初步的自理能力及對事物的探索的興趣,教師必須研究教學教法。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摸索,現把我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把學生的生活與教材理論知識相結合
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所以把一年級學生的真實生活與教材理論知識相結合是科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前提。
例如:在《我是小學生啦》這一單元中的“上學真快樂”這一主題中,安排的“我們的學校真好”這一課,我首先帶學生認識學校教學樓一層(一年級孩子在一樓)的各個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然後帶領學生去前後操場參觀,前操場作為周一全體學生升旗的地方;後操場是體育課,足球課上課的場地。最後帶領學生參觀我們學校的特色活動教室,如夢想教室,一點教室,錄播室等。參觀完後,學生們對學校有了具體的認識,能用自己的辦法來表達出“我們的校園真好”。由此我發現,教師把理論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就能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寓教於樂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好動性,教材設計改變了傳統型以教師“教”為主導,轉換為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通過活動、游戲、視頻、插圖、幻燈、參觀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把需要傳授的道理認知融入其中,做到寓教於樂、情理交融。
例如:在《冬天來了》這一單元中的“我們這里的冬天”這一主題中,我開展了關於“我的快樂冬天”的交流會,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展示自己在冬天的生活活動。如:有些學生把自己在冬天拍的照片展示出來,有些學生採用繪畫的形式來描寫自己冬天的生活,有些學生演小品來展示自己的冬天生活等。我又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去了解祖國各地的冬天各不相同。通過這樣的活動課,我發現學生能更快地融入進課堂教學中。
三、加強行為訓練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級是培養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教師應在課堂上多次強調課堂紀律,多次訓練學生的課堂常規。
例如:在《我是小學生啦》這一單元中的“守規則,保安全”這一主題中,我通過在課堂上開展“畫一畫”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通過模擬游戲,引導學生對交通規則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遵守交通規則。除此之外,我還讓學生制定了本班的守規則情況表,表中既有對學生好行為的表揚,還有對學生不好行為的批評,做到表揚與督促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課後,我發現不能一味的誇獎,對於個別學生的錯誤要及時的批評教育,這樣才有利於不同學生的更好發展。
作為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中,以培養學生的優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標,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中吸納知識,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開動腦筋,發展思維,使學生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E. 法治課堂開學第一課內容
法治課堂開學第一課內容有講「預防」、談「保護」、送「禮包」等內容。
1、講「預防」:
3、送「禮包」:
講座結束後,「蒲公英」普法志願者向在場的同學們贈送了法治小禮包,內含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典、憲法等10餘種的宣傳手冊及法治宣傳筆,號召同學們在學好法治知識時,當好小小法治宣傳員,與父母親人一起分享學習內容,讓法治觀念根植於每個家庭。
F. 怎樣上好一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
1、新課導入生活化
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學生課前緊張、恐懼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准備。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課導入生活化。
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徵採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整堂課師生始終是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 境,教師應注意:創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教學活動生活化
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G. 同上一堂法治課在哪裡
同上一堂法治課在微信上能看。操作如下。
1、進入微信首頁,點擊右上角的搜索。
2、搜索CETV同步課堂並點擊打開。
3、打開之後,點擊左下角同上一課。
4、在下拉列表,點擊同上一堂課回看。
H.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如何評價
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測評現場
沒有試卷、沒有答題紙,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如何測評?蘆淞區第三小學進行了嘗新,研發了一套「道德與法制學科表現性評價現場測評系統」。
對價值觀成績不滿意 可申請再考
2019年12月30日下午,南方第三小學開展了四年級道德與法制學科表現性評價現場測評活動。
評委除了學校教師外,還邀請了學生家長。現場測評包括「我來露一手」「答題我能行」「環保小達人」「尋找智多星」「愛心加油站」五項內容。
測評過程中,學生們在現場完成剝豆子、剝大蒜、折衣服,去校園撿三種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給幫助自己的人寫感恩卡,掃描二維碼「挑戰答題王」等活動任務。
該校校長黃新說,除此以外,還有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考察,主要通過網上測評。學生如果對自己成績不滿意,可以再次申請考試,一直考到自己滿意為止,「如此一來,正確的價值觀就慢慢形成了。」
為什麼這么測?
2018年,南方第三小學成為我市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駐點教研校。經過一年多探究,該校探索出了一套「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上述測評,是對中小學綜合素質測評中五個維度中的「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維度的再次研究與開發。
黃新介紹,該評價系統是基於教材的目標對學生道德素質、法治觀念、環保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幾個方面來進行表現性的評價,分為課堂評價、網路評價與期末評價,可採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自我評價、行為觀察、日常觀察、價值判斷等方式。
據悉,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學業綜合評價,日常評價占綜合評價的60%,期末測試占綜合評價的40%。
市教科院工作人員余民說,這樣的考核具有可操作性,有領先性和創新性,也有可推廣性。
內容來源:株洲新聞網
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I. 怎樣評價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
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不僅僅是授課的生動與活潑,最主要的是能夠很好吸引聽課的學生,讓他們心靈受到震撼和感動!受到良好教育!
J.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課程
思政課。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素養,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
2、遵循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強化課程一體化設計。
3、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
4、堅持教師價值引領和學生主體建構相統一,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
5、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知行合一。
課程特點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教育部規定的高校本科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法治觀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與實踐性於一體,教學內容主要包含了樹立正確人生觀、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道德,以及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