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與道德經
① 太上感應篇詳細資料大全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范,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 無上之上 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 :太上感應篇
- 又名 :《感應篇》
- 類別 :古籍
-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現時間 :宋代
- 宗派 :道教
介紹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 《宋史·藝文志》收錄「李昌齡《感應篇》一卷」,《正統道藏》太清部有《感應篇》三十卷,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贊。」《重刊道藏輯要》有《太上感應篇集注》等,《道藏精華錄百種》有《太上感應篇樾義》二卷。該文思想可上溯至天師道的《赤松子章歷》等書。《太上感應篇》篇幅不長,計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闡述「天人感應」和「道教承負思想」。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太上
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二字是至高無上之義,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也就是說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 鴻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稱名曰道 第一化先天教主,元始天尊; 第二化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第三化太清聖主,道德天尊。 太上體自然而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即道也。 道祖為萬法之王,玄之又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是先天一點真陽之光。以道心觀天心,真陽發動處,當用之時,元神,元炁,同稱謂玄元氣,謂玄元神,謂玄又玄。靜者為性,動為元神。 《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散為氣,聚為太上老君。主旨
《太上感應篇集注》雲:「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意即所謂「感應」指善惡報應,由天地神鬼根據世上人們的所作所為給以相應的獎懲。因此,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接著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並列舉了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作趨善避惡的標准,最後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結。理論
《太上感應篇》認為,「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於是人們的作為通過天地鬼神來裁決。當人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而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最終「算盡則死」,人就離開了人世;如果死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惡從善,則將轉禍為福。觀念
該書中的承負觀念,雖然與佛教因果報應有些相似,但又與佛教觀念有一定的不同。佛教認為因果通前世、今世、後世三世,該書則更強調現世與人對環境的蝴蝶效應,作惡有過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肉體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學,現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視現世,更加珍惜現實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長生者」,就必須迴避大大小小「有數百事」的過錯,而與避惡相統一的是趨善,「善」能使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應篇》大談行善的好處,它在道教宣揚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豎起了一架可以登臨的梯子,即現實的行善心態與落實。內容
在西漢劉向的《列仙記》中以及各類道書中,成仙術多是外煉丹葯、服食神果仙花、苦誦經文,甚至有朝一日騎龍乘鶴飛升,或是內練真氣。這些成仙途徑或空虛,或玄妙,都那麼令人難以捉摸。而在《感應篇》中,「行善」成為成仙唯一的、現實的手段。「夫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這里的「善」,不再是《列仙傳》中馬師皇拯救神龍、子英善待金鯉的那種具有神話色彩的善,而是從家庭、社會人際倫理關系出發的生活准則。「不履邪徑,不欺暗室」、「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等等。原文
《太上感應篇》原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 *** ,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縠,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葯殺樹。恚怒師傅,牴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餒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 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 *** ,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思想
《太上感應篇》 它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強調「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則體現了儒家倫理。在儒家學說中,尤其強調五倫綱常,認為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應篇》中亦以「擾亂國政」,「違逆上命」、「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為惡行的准則。可以說,《太上感應篇》實際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規范和佛教因果為標準的立身處世准則。內涵
《太上感應篇》充分體現了對鬼神權威的敬畏 。該書認為天上、地上和人體內都有錄人罪過、降禍福於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過之神,天上的三台北斗神君和人身上的三屍神,它們對人的規范和約束是時刻存在的,人應該敬畏他們,對象徵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都視作惡行;而「無故殺龜打蛇」也會引起「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歷史
《太上感應篇》最初只在民間流傳,南宋時始獲官方重視,歷經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以儒家現實的封建倫理准則,有利於規范人們的言行,特別是有助於保證國家、社會、家庭的嚴謹秩序,故而博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同時,那些誠心修道者也推崇它,因為它不同於一味要求人們凝神思道,清心靜慮的心靈修煉術,而是具體、現實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這使得世俗道教從精神道教中分離出來,滿足了人們渴望通過現實的生活方式也能到達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願望。 宋理宗在卷首親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此後,為之作序、作注者代不乏人,影響十分廣泛,乃至日本、朝鮮等國,皆有此書的流布。書中大義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若想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書中還列舉了諸善與眾惡條文,作為趨善避惡的准繩。 但在元代,《太上感應篇》既當過寵兒也當過棄兒。這就是元世祖在位前後有一場佛道論辯鬧劇波及到對「偽道書」的禁毀。開始還沒將它列入禁書目錄,後來由於擴大了禁目范圍才無從倖免。補遺
成書時間和作者 《太上感應篇》的成書時間和作者,自古迄今說法甚多。有人認為《太上感應篇》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如清光緒年間許越身在《太上寶筏序》中說:「《感應篇》與《道德經》同出於道祖李伯陽手筆。」也有人認為其書漢代就有,毛金蘭在清同治年間敘述道:「嘗考洪楚產雲:「《感應》一書,歷漢而唐,自宋而明,敬奉已久。』」還有人認為其書成於魏晉,作者是葛洪或慕容皝。征諸史籍,這些說法或為市井侈談,或為臆測之說,無法令人相信其真實性。 正史記載 最早著錄《太上感應篇》的正史是《宋史》。《宋史·藝文志》記載:「李昌齡《感應篇》一卷」,許多人據此認定《太上感應篇》成書於宋代,作者是李昌齡,清朝人惠棟、俞樾都持此說。 在宋代,至少有兩位叫李昌齡的人。 一是北宋初年做過右拾遺、字天錫的李昌齡,《宋史》卷287 有他的本傳; 一是南宋初年被稱為「蜀士」或「漢嘉夾江隱者」的李昌齡。 惠棟等人認為是李天錫,也就是說,《太上感應篇》成於北宋初年。當今的一些學者則認為是南宋的李昌齡,即該書成於南宋初年。事實上,這兩種意見均失於考訂,為史書所誤,因為《宋史·藝文志》的記載是不準確的,無論是北宋初的還是南宋初的李昌齡都不曾作過《太上感應篇》。 要弄清這一點,只要注意以下的史實就行了; 一是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賜封為虛靜先生的正乙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太上感應篇》作頌,其頌文講:「人之一性,湛然圓寂。涉境對動,種種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獄。敬誦斯文,發立汗下。煨燼心火,馴服氣馬。既以自鏡,且告來者。」這篇頌文收錄在《道藏》中,題為《虛靜天師頌》。 二是《太上感應篇》在北宋末年已被收錄在《政和萬壽道藏》中,這部《道藏》在南宋淳熙年間被太乙宮全部抄錄,宋孝宗賜名為《瓊章寶藏》,後來太乙宮道士胡瑩微曾在《瓊章寶藏》中讀過《太上感應篇》。以上兩點表明,在南宋之前《太上感應篇》即已成書。 三是《太上感應篇》的廣泛流傳是從南宋初年開始的,當時的官修和私修的目錄之書也開始著錄此書。而北宋的史籍中卻尋不到《太上感應篇》的任何蹤跡,如果此書真的成於北宋初年,以北宋統治者對道教典籍的重視及李天錫的地位,《感應篇》是不會沒有影響的。這說明《太上感應篇》成書於北宋初年的可能性極小,甚至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因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太上感應篇》成書於北宋末年,在南宋初年開始廣為流傳。 在《紅樓夢》中提及 《紅樓夢》中"懦小姐不問累金鳳"一回中提到賈迎春翻閱《太上感應篇》,恰好准確點出了賈迎春的為人和性格。 在《子夜》中提及 《子夜》中"吳老太爺進城"一回中提到吳老太爺以《太上感應篇》為行為准則,恰好准確點出了吳老太爺與舊社會的為人和性格。現實意義
《太上感應篇》作為一部道教經典,它所闡揚的入世行善以求長生乃至成仙的理論,使積善成仙這一修持法門得以流行推廣,從而便利民眾修道。該典籍含攝了儒、道兩家的主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擴充社會的行善群體,促進了人間善業的發展。《太上感應篇》作為 *** 德行為手冊,加之其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對當今創和諧社會的實踐與完成有積極明確的指導作用。 《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它成書於我國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詳。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僅1274個字。該道經由道教基本理念、封建倫理道德規范、善惡報應說這三大素材結合而成,是三教合流較為成熟的產物。《太上感應篇》因其知名度倍受古今中外眾多學者的評注,然而他們多為考究該經的形成淵源或文本特徵。為此,鄙文嘗試性地對《太上感應篇》的現實意義作一探討,望大家指正。 一. 推廣積善法門便利民眾修道 縱觀宋以前的修仙法門大致有以下情形:先秦時期主要以「養神」、「服氣」、「煉氣」、「餌葯」、「祀禱」方法求「羽化而登仙」。至秦始皇及漢武帝,人們既貴長生不死葯,亦重壇場禱祀。其後《太平經》主要推介守一存神法門。東漢張陵五斗米道重視符籙咒語。東晉《上清經》則重存守人身三丹田之三一,及存守腦部九宮之「雄一」、「雌一」。先秦至唐,人們多重視外丹,即以礦物、植物等為材料,煉化成上、中、下三種葯物(多以黃白為大葯),欲借外在葯物來改變自身體質,去除肉質凡胎而達長生、成仙。但因服食外丹有較大副作用,唐末人們改而修煉內丹。內丹即用導引吐納、避穀食氣等方法,以人身上、中、下丹田為鼎爐,煉化後天的精、氣、神,使其轉與先天的元精、元氣、元神合為一體,以求長生、升仙。 《太上感應篇》當然也談長生求仙,然絕口不提修煉、服食、導引、符籙,而只言:「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1]11「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1]12雖然早在《太平經》就認為,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積德行善乃長壽升天的要道。也盡管積善成仙說是先由西晉葛洪《抱朴子內篇》提出進而被《太上感應篇》所吸收的,但積善成仙的修道法門卻是隨著《太上感應篇》的問世與流行,才逐漸受人們重視並踐行的。宋代以降,在凡俗生活中成仙了道變成一種普遍的社會取向,行善積德也演變成為一種必須的宗教實踐,與其它修持方式相得益彰。如明清時期的道教修煉以行善積德為外功,認為只有多積外功,才能最終使內丹修煉有所成就。再如清末民初出現於四川西部的飛鸞教,其修持方法也是以靜坐煉丹,徹悟至道為內功,而以力行善事、廣積陰功為外功。[2]26-32或許是因為《太上感應篇》出現之前的積善成仙說猶如一縷輕煙般若隱若現,而其之後該修煉法門便如熊熊烈火般一覽無余,方才有學者將今日道教的行善法門歸始於《太上感應篇》,而無視《太平經》抑或《抱朴子內篇》。確切地說,《太上感應篇》對積善成仙的修道法門起到推廣的作用,而並非其首創。該經對積善成仙法門的發揚與推廣,一定程度上使道教的長生修仙術不再專屬於貴族,也使修道之人可以擺脫以往服食煉養、齋醮科儀的繁縟禮節,為廣大普通民眾開啟了相對便利的修道方式。 二. 融匯儒道思想廣促人間善業 《太上感應篇》含有儒道兩家思想。 第一,道之求長生、成仙,齊物畏神的思想。如經中提到道教的司功過之神:三台北斗神靈、三屍神、灶神,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世人的表現,記錄人們的罪過,以讓天曹依此對惡者進行處罰。 第二,儒之倫理道德規范。佔有該經最大篇幅的眾善諸惡之說,共列出26條善行和170條惡行,多以儒家「三綱」、「五常」之義理為判斷標准,如稱「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衿孤恤寡,敬老懷幼」、「不彰人短,不炫己長」等為善舉,而判「陰賊良善,暗侮君親」、「虛誣詐偽,攻訐宗親」、「輕蔑天民、擾亂國政」等為惡行。俞樾評價該書說:「此篇雖道家之書,實不悖乎儒家之旨」。 第三,道家三緘其口,三善、三惡、古之慎言之說。因而《太上感應篇》所言「吉人語善、視善、行善」、「凶人語惡、視惡、行惡」等。眾善諸惡中的「縱暴殺傷」、「口是心非」、「造作惡語,讒毀平人」、「貪婪無厭」、「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等,也多來自儒道。 《太上感應篇》不僅只簡單地兼容了儒道思想,更是「突出了傳統宗法性宗教的宗教思想——天道承負。大大縮小了宗教界限,得以勸化更多不同社會背景的群體行善積德。 再之,《太上感應篇》流傳之廣,從帝王將相到漁樵耕牧,各階級各階層幾乎都有它的信奉者。當時許多世代書香人家,盡管門口貼著「僧道無緣」的標語,但在他們的案頭大都放著教導子孫的教育範本,如《太上感應篇》與《文昌孝經》等。 其次,《太上感應篇》流傳之久,從北宋真宗開始,賜錢刊刻,大顯於世,歷代受到推崇。半個世紀以前,佛家重印了《太上感應篇》,印光法師還親自作序褒揚。而在七八年前,福建省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委員會又將其加以大量影印。一千多年來,這種善思想的傳播也漸漸形成了以慈善為榮的社會風氣。回顧中國古代慈善事業,在官辦慈善事業鼎盛的宋元時期,私人慈善活動開始零星出現,如范仲俺的「義田」、劉宰的「粥局」、朱熹的社倉等。至明清時期,社會慈善事業處於巔峰狀態,諸如育嬰社、普濟堂、同善會、清節堂等大量的民間慈善團體組織也開始涌現。素有「古今第一善書」之稱的《太上感應篇》,憑其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對人間善業的興起、發展、普及自當功勞不小吧。 三. 倡導除惡行善助創和諧社會 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對發展過程中的種種矛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及時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則再次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然而創和諧社會的實踐已達數年之久了,社會各個領域的諸多不和諧現象仍屢見不鮮,如奢靡浪費、家庭糾紛、盜竊搶劫、巧取豪奪、貪贓枉法、毀壞生態等等。因此如何更為有效地構建和諧社會成為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課題。胡 *** 總書記曾對和諧社會這一概念作過全面闡述: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5]。從該闡述中,我們可推知和諧社會主要包括兩個內涵: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所以若能促使這些關系趨於和諧,即是在創和諧社會了,而《太上感應篇》里所竭力提倡的行善去惡思想對此有導向作用。 《太上感應篇》首先宣勸了25個善舉,如:「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忠孝友悌,正人化己」、「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積功累德,慈心於物」等等,實則教導我們樹立善信念,並以慈善之心為人處世。倘若人人之心皆慈,人間之舉皆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還有什麼理由不和諧呢?「行善積德」當屬化解一切不和諧因素的良方。接著《太上感應篇》所竭力主張去除的170個惡行涉及世人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有關個人品行、家庭、經濟、政治和對自然界的態度等,林林總總,面面俱到。該作者認為,在個人品行方面的惡行有:「以惡為能,忍作殘害」、「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訕謗聖賢,侵凌道德」、「耗人貨材,離人骨肉」、「乘危迫脅,縱暴殺傷」、「鬥合爭訟」、「貪冒於財,欺罔其上」等等;在家庭方面的惡行主要有:「牴觸父兄」、「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等等;經商的惡行有:「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等等。為官的惡行有:「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妄逐朋黨」等等;對待自然所犯的惡行如:「用葯殺樹」、「訶風罵雨」、「無故殺龜打蛇」等等。世人但凡自省,在這物慾橫流、錢權至上的社會里,此中有多少惡行是我們司空見慣並且習以為常了的 呢?諸惡不除,和諧社會永遠只可能存在我們口頭上,或在來世的彼岸里。所以,在當今邪惡已經累行的社會時期,「懲惡除惡」必然該是創和諧的一大手段。只要人人力除身上的種種惡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則將逐漸趨於和諧。若每個人都積極回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諧社會離我們還會遠嗎? 綜上所述,《太上感應篇》雖生於中古,但對當時及現今廣大民眾修道成仙,對人間善業的發展,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創建都有不匪的現實意義,是一部極具生命活力的不老道典。
② 太上老君有那些經書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教祖,即太清道德天尊。又稱道祖、太上道祖、開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師寶天尊。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按道教說老子為其八十一化之一,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祖經——《道德經》五千餘言。
代表作品:道德經、化胡經、妙真經、報恩經、清靜經、太上感應篇、太上老君開天經、北斗經,《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太上老君內觀經》、《混元皇帝聖紀》、《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葯經》、《太清金液神丹經》、《北斗經》、《太上老君說了心經》、《太上老君內丹經》、《太上老君養生訣 》、《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太上老君說五廚經》、《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
③ 請教老子還有其它著作嗎太上感應篇是老子作的嗎
道教的創始人並不是老子,老子只是創立了道家學說,與儒家,墨家等一樣,到了東漢,張道陵創專立了道教,後又分屬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
道教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
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
④ 誰有《太上感應篇》今解 (全文)
面是原文和語體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太上感應篇》白話譯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善惡的報應,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裡,影子也就跟隨到那裡,永遠都不分離啊!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因為人的一生,無論是白天夜晚,時時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在鑒察著;依照各人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人的壽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犯輕的就少奪,犯重的就多奪。)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人的壽命,既然已經因為犯過而被減少,而且還要被懲罰生活貧苦,家庭破碎;又經常的遭逢到憂愁災難啊!
●人皆惡之。
人人都討厭造作惡事的人啊!
●刑禍隨之。
刑罰和災禍,也就跟隨而來。
●吉慶避之。
吉祥和喜慶,都遠遠的避他而去。
●惡星災之。
惡煞凶星,也同時降下了災殃給做惡的人。
●算盡則死。
使惡人的壽算減盡之後,惡人也就死了!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這是說人的一身,行住坐卧,都有星神在鑒察著。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的頭上盤旋,記錄各人所犯的罪惡,並且依照他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他的壽命。
●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又有三屍神,住在人的身體裡面,凡是人的心、口、意、語,總是瞞不過三屍神的;每到了庚申日,也就是天神決斷人善惡的這一天,三屍神就上到天帝的衙門,據實的報告人的罪過。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到了陰歷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灶神也是一樣啊!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凡是人犯了罪過,都難逃神明的鑒察;罪過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過失小的,就被減去壽命一百天,這是決定不會錯的。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這些大的小的罪過惡業的事情,有幾百種之多,凡是想求長生的人,必須先要避免這些罪過惡業啊!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進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凡是不正經的地方,例如賭場、妓院、舞廳、鴉片煙館等,都要視為邪徑,決定是退避不去。就是在陰暗的房間,別人所看不見聽不到的處所,也就是善惡才分的界限;都能夠正心誠意,絲毫都不願意欺騙人。
●積德累功。
積德就要像積錢一樣,漸漸的積,就漸漸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築牆一樣,漸漸的築,就漸漸的高了。
●慈心於物。
凡是積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親親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萬物啊!
●忠孝。
為人臣子的,必須要盡忠;為人子女的,必須要盡孝。
●友悌。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愛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正己化人。
先要端正自己,還要去勸化別人,共同存著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矜哀憐憫孤兒,要盡力的教養他,成就他終身的事業;撫恤寡婦,要盡力的保護她,成就她一生的貞節;尊敬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寧;愛護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雖然是細小的昆蟲,無情的草木,也不可以傷害啊!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兇狠的人,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能夠改惡向善,轉禍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應該要為他歡喜贊嘆,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積極的行善,後福無量啊!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葯,死喪則急需要殮葬,飢寒則急需要衣食等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為安。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看見別人運氣好得意時,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樣,而且還要盡力的去扶持;看見他人運氣不好失意時,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應該要多方的救護。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為他極力的隱瞞;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更要韜光養晦,涵養自己的德性。
●遏惡揚善。
我們應該遏阻人去做惡,以免得他漸漸的橫行,那麼別人就會受到他的毒害;另外應該要贊揚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夠為善不倦,那麼別人也都會受到他的導引。
●推多取少。
無論是兄弟分財產,或是朋友通錢財,都應該要推讓,把多的部份,分給兄弟或朋友,自己則拿取那少的部份,讓給別人便宜,自己甘願吃虧。
●受辱不怨。
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淺,不能夠感動他人;因此更應該要積德累功,決不會去怨恨別人。
●受寵若驚。
凡是在受到升遷獎賞等榮寵的時候,應該要有不克負荷,若驚若懼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淺福報不夠,不能夠長久的保持啊!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後悔。
●所謂善人。
把前面所說的眾善,都能夠奉行的,才叫做善人。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善人一生所行的善事,下順人心,所以世間的人都恭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使富貴長壽康寧的福報,和居官受職的財祿,都跟隨著他;使他能夠不用去求自然就有;許多的邪神厲鬼,都遠離他、避開他,不敢侵犯他;而聰明正直的神靈,冥冥之中都在保衛他、幫助他。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使善人所作的事業,必定會成功,而且永垂不朽;並且還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想求天仙的人,應當要積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四年就能成功;想求地仙的人,應當要積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一年就能成功。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以惡為能。
反而以作惡,認為是能幹。
●忍作殘害。
忍心去作傷人害物的事情。
●陰賊良善。
對於忠厚善良的好人,應該要愛護他、推薦他、贊揚他,卻反而陰謀的加以賊害。
●暗侮君親。
對於君王、國家元首、和父母親,應該要忠誠、要孝順、要尊敬;卻反而暗中的欺瞞君親,去做不忠不孝的事情。
●慢其先生。
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應該要恭敬的受教,卻反而輕慢,真是大大的有失弟子事奉老師的道理啊!
●叛其所事。
對於所應服事的長官或主人,不能夠效忠,就是背叛啊!
●誑諸無識。
對於許多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說些假話來誑騙他們,使他們誤信為真而害事。
●謗諸同學。
對於許多同學朋友,反而妄加的毀謗,破壞他們的名譽。
●虛誣詐偽。
用虛偽、誣陷、詐騙、欺偽種種的手段,來指責攻擊他人的隱私和過失。
●攻訐宗親。
指斥宗族和親戚的隱私或過失,而加以攻擊。
●剛強不仁。
氣質剛強性情火爆的人,他的待人接物,就不能夠仁慈溫和厚道啊!
●狠戾自用。
性情兇狠暴戾,而且又喜歡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是非不當。
對於惡人做壞事,反而說他是對的;對於善人做好事,反而說他不對,這樣的認定是非,就顯得太不允當了啊!
●向背乖宜。
對於惡人,應該要遠避,反而要心向他;對於善人,應該要親近,反而要違背他;這樣的向背,實在是很不適宜啊!
●虐下取功。
有的做官的,竟然膽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貪取功勞獎賞。
●諂上希旨。
奉承在上位的長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受恩不感。
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圖報,竟然還忘恩負義。
●念怨不休。
對有仇怨的人,不思以德報怨,卻要懷恨報復;而且還念念不忘,不肯罷休呢!
●輕蔑天民。
惡人做了官,不但不會愛國愛民;而且竟然還敢任意的輕視欺侮天下的人民。
●擾亂國政。
惡人做了官,不但不能愛國愛民,卻擾亂了國家的政務,破壞了社會的秩序!
●賞及非義。
不能夠賞善罰惡,以彰顯勸善懲惡的功能,竟然卻獎賞到不義的惡人。
●刑及無辜。
刑罰到無辜的好人,使他們含冤受屈。
●殺人取財。
故意把人殺害,以奪取他的錢財。
●傾人取位。
陷害別人,以奪取他人的官位。
●誅降戮服。
賊寇若是已經投誠降服,反而把他們殺死,最是大大的違逆天理。
●貶正排賢。
貶謫正直的官吏,到邊遠的地方;排擠賢良的同僚,使他失去官位。
●凌孤逼寡。
欺凌孤兒,逼迫寡婦。
●棄法受賂。
做官的竟然敢拋棄法律,接受人家的賄賂。
●以直為曲,以曲為直。
把理直的變成理曲,把理曲的反認為是理直。
●入輕為重。
把應該判輕刑的,卻把他判了重刑。
●見殺加怒。
看見有人被判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不替他哀憐,反而加以嗔怒,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
●知過不改。
明明知道自己的過失,卻是不肯悔改。
●見善不為。
明明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自罪引他。
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認;反而牽引他人,希望脫卸自己犯罪的責任。
●壅塞方術。
故意阻撓醫卜星相或是一技一藝等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用所學的方術,來養家活口濟助世人。
●訕謗聖賢。
對於古聖先賢,不能夠恭敬的崇奉,竟然敢任意的毀謗。
●侵凌道德。
遇到有道有德的人,不尊敬他、不親近他,反而侵犯他、欺凌他。
●射飛逐走。
射殺飛禽,逐捕走獸。
●發蟄驚棲。
發掘蟄伏在土裡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
●填穴覆巢。
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
●傷胎破卵。
傷害了動物的胞胎,破壞了它們的蛋,都是殺生的行為。
●願人有失。
常常願人失敗而幸災樂禍。
●毀人成功。
毀壞別人成功,使他功敗垂成。
●危人自安。
使人承當危險,只求自己安穩。
●減人自益。
克減別人的利益,只圖自己的利益。
●以惡易好。
貨物交易的時候,竟然把壞的東西,暗中換了好的東西。
●以私廢公。
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竊人之能。
竊取他人的技能,據為己有。
●蔽人之善。
隱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別人知道。
●形人之丑。
形容他人的醜事,並且還廣為宣揚。
●訐人之私。
揭發他人的隱私,而且還到處的傳播。
●耗人貨財。
消耗別人的貨財,從中謀取利益。
●離人骨肉。
使別人的骨肉至親分離或是不和。
●侵人所愛。
侵奪別人所喜愛的東西。
●助人為非。
幫助他人為非作歹,共同去做壞事。
●逞志作威。
任意的自作威勢欺凌別人。
●辱人求勝。
侮辱他人,以求得自己的勝利。
●敗人苗稼。
毀壞別人所種植的秧苗稻穀。
●破人婚姻。
破壞別人的婚姻。
●苟富而驕。
苟且致富,僥幸的得到財富,就驕傲自大。
●苟免無恥。
不當免而求倖免,毫無羞恥之心。
●認恩推過。
把別人的恩,冒認為是自己所施的恩,企圖討好;把自己的過,反而推在別人的身上,企圖卸責。
●嫁禍賣惡。
把自己的災禍,轉嫁給別人;把自己的罪惡,推卸給別人。
●沽買虛譽。
沽買虛假的名譽,使得別人贊揚自己。
●包貯險心。
表面上裝出了一幅笑臉迎人和善的樣子,但是骨子裡,卻包藏著陰險害人的心。
●挫人所長。
挫折別人的長處,使他不能發揮所長。
●護己所短。
掩護自己的短處,不知道要悔改。
●乘威迫脅。
利用威勢,逼迫脅制。
●縱暴殺傷。
放縱暴行,殺傷人命。
●無故剪裁。
無緣無故的剪裁布帛,或是綢緞。
●非禮烹宰。
違背了禮法而烹宰牲畜。
●散棄五穀。
任意的浪費散棄五穀糧食。
●勞擾眾生。
勞擾百姓,將百姓視同牛馬一般的驅使而不愛惜。
●破人之家,取其財寶。
破壞有錢人的家,以奪取他的財寶。
●決水放火,以害民居。
決水沖毀,或是放火焚燒,以毀害人民居住的房屋。
●紊亂規模,以敗人功。
紊亂他人策劃的規模,以破壞他人事業的成功。
●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故意把別人所使用的工具器物損壞,使別人要用的時候,無法使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
小人看到別人榮華富貴,就願意他被流放,或是被貶官謫放到邊遠的地方充軍。
●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看見別人家裡多錢富有,就願意他人破家散財窮哈哈。
●見她色美,起心私之。
看見別人的妻子女兒美麗動人,就立刻起了淫慾的心,想要與她私通。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負欠他人的貨物錢財,不想償還;反而願他死掉,就可以不用還了。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凡是向別人懇求拜託的事情,若是不能夠遂心如意,就發生了咒罵怨恨。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
看見他人有失便不得意的事情,便說這是他平日的過惡,所召來的惡報。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
見到他人四體殘缺,或是形象醜陋,不哀憐矜愍保護,反而加以譏笑。
●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見到他人的才能,可以稱贊宣揚,不但不稱贊不宣揚,反而卻阻止壓抑他。
●埋蠱厭人。
刻了木頭人像,在上面書寫符咒,然後埋在地下,用來魘魅害人。
●用葯殺樹。
就是用毒葯來殺死樹木。
●恚怒師傅。
因為師傅的教訓責備,而對師傅產生了恚恨憤怒。
●抵觸父兄。
沖撞觸犯了父親兄長。
●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用強迫的方式取得財物,或用強求的方法要別人供給;或是喜歡用侵佔的方式,或是喜歡用搶奪的方法。
●擄掠致富。
用強力搶奪別人的財物以致富。
●巧詐求遷。
用奸巧詐偽的手段,來求取自己的升遷。
●賞罰不平。
賞罰若是失於輕,或是失於重,就是不公平了。
●逸樂過節。
安逸快樂,應該要有節制,不可以過度。
●苛虐其下。
苛薄虐待自己的部屬或奴婢。
●恐嚇於他。
恐嚇他人,使他人心生害怕。
●怨天尤人。
不能夠安分守己,反而怪天怪地恨別人。
●呵風罵雨。
因為風雨的失時不調,而去呵斥風咒罵雨。
●鬥合爭訟。
唆使他人斗爭,撮合別人訴訟。
●妄逐朋黨。
不問是非可否,就隨便的追逐,分朋立黨,或是附社結義。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
聽信妻妾的話語,而違背父母的訓示。
●得新忘故。
得到了新的,就忘記了舊的。
●口是心非。
就是心口不一。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
因為貪圖利益而冒領錢財,竟然敢欺瞞了君王長官。
●造作惡語,讒毀平人。
編造了壞話,捏作了惡事,任意的讒毀好人。
●毀人稱直。
毀謗好人,卻稱自己為正直。
●罵神稱正。
辱罵神明,卻稱自己有正氣。
●棄順效逆。
放棄應該遵行的六順,而去學習六逆。
●背親向疏。
背離了自己的家親骨肉,而厚待或心向著異姓的親戚朋友。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為了要表白自己沒過失,竟敢把卑鄙的心懷,指天地做見證;為了要堅固期約,竟敢把猥褻的事情,請神明來鑒察。
●施與後悔。
施與之後,感覺後悔。
●假借不還。
借人家的錢財物品,據為己有而不肯還。
●分外營求。
不依本分,分外的去鑽營求取。
●力上施設。
極盡自己力量之所能,而盡意的施威設法。
●淫慾過度。
夫婦間的房事頻繁,超過了正常的限制。
●心毒貌慈。
心意惡毒卻又面貌慈祥。
●穢食餧人。
用污穢的食物賣人或給人吃。
●左道惑眾。
用旁門左道來蠱惑眾人。
●短尺狹度,輕秤小升。
私自非法使用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來貪利佔便宜。
●以偽雜真。
把假的貨物,雜在真的裡面。
●採取奸利。
採取奸詐的暴利。
●壓良為賤。
用勢力壓迫良家子女,使他們成為卑賤的婢妾奴僕。
●謾驀愚人。
使用詭計來欺騙愚人上當。
●貪婪無厭。
貪得無厭而不知足。
●咒詛求直。
在神明前告狀、發誓或詛咒,求神馬上證明他的道理是對的。
●嗜酒悖亂。
嗜好飲酒而常醉,違背情理而亂性。
●骨肉忿爭。
父子兄弟骨肉至親,在忿怒的爭吵。
●男不忠良。
男的不忠厚善良。
●女不柔順。
女的不溫柔和順。
●不和其室。
丈夫與妻子不和。
●不敬其夫。
妻子不尊敬丈夫。
●每好矜誇。
每每喜歡驕傲自誇。
●常行妒忌。
經常爭寵妒忌。
●無行於妻子。
丈夫對待妻子不義不慈。
●失禮於舅姑。
媳婦對待公婆,不孝順不恭敬。
●輕慢先靈。
輕視怠慢祖先之靈。
●違逆上命。
違背了上面的命令。
●作為無益。
所作所為對自己毫無益處。
●懷挾外心。
暗中懷藏著外心。
●自咒咒他。
自己詛咒自己,而又詛咒他人。
●偏憎偏愛。
所憎所愛,有了偏差。
●越井越灶。
跨越了井灶。
●跳食跳人。
跳過食物和跳過人的身體。
●損子墮胎。
損害已經生下來的小孩,墮掉仍在胎中的胎兒。
●行多隱僻。
行為多是不光明不正大。
●晦臘歌舞。
在晦臘之日,唱歌跳舞演戲。
●朔旦號怒。
在每月初一和每天清晨的時候,大聲的呼號,忿怒的叫罵。
●對北涕唾及溺。
對著北方擤鼻涕、吐痰、吐口水、小便。
●對灶吟詠及哭。
對著灶歌唱和哭泣。
●又以灶火燒香。
又用灶火來點香。
●穢柴作食。
用污穢的木柴來煮飯燒菜。
●夜起裸露。
夜間起來的時候,裸露著身體。
●八節行刑。
在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日)的日子裡,執行死刑徒刑,或是對犯人用刑拷打。
●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
向流星吐口水,用手指虹霓,常常用手指著太陽、月亮、星星,用眼睛久視著太陽和月亮。
●春月燎獵。
春天的時候,焚燒山林而打獵。
●對北惡罵。
對著北方惡罵。
●無故殺龜打蛇。
無緣無故的殺烏龜打死蛇。
●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如前面所說種種的罪過,司命之神就會隨著這個人所犯罪業的輕重,而奪除他的壽命;罪重的奪除壽命十二年,罪輕的奪除壽命一百天,一個人壽算若是奪除盡了,那麼他的死期也就到了;而且死有餘辜的話,就要殃及子孫了啊!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還有許多利用自己的威勢而橫取他人錢財的,也多是為了自己的妻子和家人在計算;然而司命之神,也正在計算他的妻子和家人,以報應他的貪惡,使得罪報能夠相當,若是漸漸到了惡貫滿盈壽命盡了的時候,自身也就不免死喪;若是幸而罪惡稍輕,尚不至於死喪,就會有水災火災、盜賊偷搶、遺失器物、疾病醫葯、口舌官司等等許多的禍事發生,以當原來妄取他人錢財的總數。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又有冤枉而殺人的,就象換刀相殺一樣啊!
●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凡是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象是去吃那屋漏水浸到的肉,去喝那鴆鳥毛浸過的酒一樣;這種的漏脯鴆酒都是含有劇毒,不但不能夠獲得暫時的醉飽,而且死期也馬上就到了啊!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這個心起了善念,善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動了吉神,跟隨著護衛,希望他善行圓滿而多方的賜福;或是心中起了惡念,惡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動了凶神,跟隨著監察,等待他惡貫滿盈而多方的降禍。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悔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若是有人曾經做過惡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並且必須要斷除一切的惡事,奉行一切的善事,這樣行之久久,必定就能夠獲得吉祥喜慶,也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所以勉勵力行眾善的吉人,因為他的語言善,視善,行為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件的善行;等到三年滿了,他的善行也就圓滿了;上天必定會賜福給他,增長他的壽命;而常做諸惡的凶人,因為他的語言惡、視惡,行為惡;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的惡行;等到三年滿了,他所造的惡也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減除他的壽命啊!所以人為什麼不肯勉勵力行眾善,以轉禍為福呢?
⑤ 不學佛的人可以看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嗎
學不學佛都可以看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尤其是太上感應篇,對一切人都有專大利益.因為記載的屬就是佛法里的"諸惡莫作,終善奉行"和"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是做一個人的道德准則.遵從感應篇修行,你就能消災積福,健康安樂,甚至造福後代.
學佛人也要學習和落實,學佛,先要把人做好,斷惡向善就是第一步.認真學佛,最起碼來世可以享受人天兩道福報.太上老君就是在天道享福,所以他把修成天人的智慧傳授給世人學習.
⑥ 老子的《道德經》又稱為什麼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書中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
⑦ 宣化上人談道家書籍<<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算外道嗎
一個開悟的人,知道整個宇宙無非是心。
無論有無宗教信仰,都在此心內。
所以和尚講道德經也好,講聖經也罷,都不是外道。
對於未見道者,即使讀佛經仍是外道。
見道才是內道,未見道前都是外道。
⑧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58章——【福禍都是人心招,預知劇情順天道 】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如果治理國*時隨和一些,那麼人*就會變得忠厚淳樸;
如果治理國*太過於嚴酷,那麼人*就會變得缺德狡詐。
災禍啊,幸福就伴隨在旁邊;
幸福啊,災禍就潛伏在其中。
誰能知道福和禍究竟是怎麼反轉的?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准。
正會轉變為邪,善會轉變為惡。
世人不懂以上現象背後的原因,十分困惑,已經迷失了很長時間了。
因此,聖人處事方正而不顯得生硬,雖然性格有稜角但是也不會傷到他人,直率而不是放肆,明亮而不刺眼。
解讀
福禍都是人心招,預知劇情順天道
本章前兩句說明人*變成什麼樣子和國*的政策是大有關系的。讓人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政策會讓忠厚淳樸的人活不下去?又是什麼樣的政策讓缺德狡詐的人如魚得水?也許下面的案例可以讓人有所借鑒:
在疫情剛開始肆虐的時候,美國各地暴發了各種規模的搶劫事件,簡直就是天下大亂,頗具明末李自成起義前的氣勢。有一州趕緊出台了一項政策,馬上就讓亂糟糟的社會局面變得規范起來。美國加州法律規定:盜竊搶劫950美元以下是輕罪,不判刑。於是很多人去商店「零元購」(搶劫)時會拿個計算器,拿夠949美元的東西,不付款就走了。店家等著保險賠錢就行。這樣真正活不下去的人就能活下去了。店家和正常的顧客也不會出現人員傷亡。犯罪組織也變得規矩了,規劃了作案路線、購物目標,對特定掠奪貨物進行「批量采購」,全過程除了象徵性往店員臉上噴點水(低濃度辣椒水)外不傷害一草一木,做到了綠色低碳環保。
本章中間講人們很困惑,為什麼會出現福禍反轉、善惡反轉的現象?後來有人感應到太上老君以後寫出了《太上感應篇》,裡面就有答案:「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意思就是禍福並不會自己找上門來,而是由人心自己吸引來的。善和惡的報應,就像人的影子一樣緊跟著人……《太上感應篇》強調了現世報,現世的人對環境產生的蝴蝶效應會招來報應。《太上感應篇》 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書里講宇宙、神和人之間關聯著一套錄人罪過、降禍福於人的系統,對缺德之人扣功德、扣完就降災現世報,嚴重時直接扣減當世的壽命。從這里也可以知道《道德經》里的德就是指「功德」。功德是通用於所有世界(「現實」世界和其他世界)的貨幣,可以兌換福報(下一世的時空、種族、長相、裝備、金錢、地位、壽命等)。
以前有很多影視作品就是哄小孩子的(甚至是愚弄百姓的),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善惡分明,其實哪有這么簡單?現在有很多電影大片,就是給認知高的人看的,裡面體現出了劇情反轉、人設反轉。好人好事有可能變成壞人壞事,壞人壞事有可能變成好人好事。認知高的聖人當然懂這些道理,因此就不會過多的要求別人,管好自己就行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如果非要說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麼就要站在上帝視角、宇宙層面來看問題。宇宙層面的善惡並不完全等同於人類層面的善惡,凡是順應天道、能給宇宙提供有用數據的都是善,凡是違逆天道、能產生蝴蝶效應導致宇宙系統崩潰的都是惡。
唐朝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詩,提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很多人認可「蓋棺定論」,一個人是好是壞,要死了以後才能定。其實,一個生命是善是惡,不能只看一生一世,而是要看他在所有時空輪回的數據,看這些數據對宇宙有用還是有害,是會升級宇宙系統還是會引起宇宙系統崩潰。
人們一般都認為大灰狼是可惡的,兔子是可愛的,可澳大利亞的兔子成環境災難了!嚴重影響了其他動物和人的生存環境。還有兔子型員工,是企業的重大隱患,會導致企業倒閉,讓更多的人斷了生計,因此很多大企業要清理這類員工。普通人不理解,因為他們不會從更高的層面去想問題,不會多角度、系統地想問題。
在漫威電影最新的兩部電影里,都出現過這樣對話:凡人不解地問:「我是你的朋友(或我是一個好人),為什麼要殺我。」英雄痛心地回答:「因為在宇宙層面的計算下,你的犧牲更有價值。而且這是阻止大災難的唯一辦法。」奇異博士掌握著時間寶石,他說的話、做的事,非常符合他的人物設定,基於宇宙級別的計算,只能這么做……是為了一個人去毀滅整個宇宙(而最終都會毀滅),還是為了宇宙去毀滅一個人,這種抉擇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會站在人類的角度,而站在其他角度的人絕對會被誤解。這些哲理在中華聖賢文化里都有,進了美國電影就變成了美國的文化輸出了。
依據預言中講的天道劇情和黃帝推算的天道參數(三元九運),隨著離火運的到來,中國必然會重視文化輸出、依靠文化軟實力和平崛起。很快就會有伯樂出現,和我們合作共贏、替天行道,把真正的中華聖賢文化輸出到全世界,讓世人領略正統的中國文化!
最後附詩一首:
地球大戲台
無道無德群魔舞,
你方唱罷我登台,
觀眾全都在昏睡,
覺醒之人萬中一。
福禍都是人心招,
天人感應有果報。
讀書明理自然懂,
預知劇情順天道。
⑨ 太上感應,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
原文:復道可道也,非恆制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原來傳世本為避諱漢文帝劉恆,將恆字改為了常字,這個朗朗上口千年的一段話居然是錯的!
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出土的道德經抄寫在帛書的,距老子時代僅二百多年,被稱為帛書老子。當年根本不叫道德經,名稱就是老子,是後世封為道德經。更重要的是,老子上下兩篇,居然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其實要叫應該叫德道經才對!
2.
傳世本: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
帛書本: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
沒錯,居然把情字改為了靜,一字之差,千差萬別。真正的大道修煉,是守於情中的,歸根就是情,情,就是復命,返還本命,而並不是安靜。
真正的大道修煉,是在逍遙自在隨風而去的真性情中,灑脫啊!
更幸運的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戰國時的竹簡,距離老子的時代僅僅100多年,真實性絕對一流!楚簡老子更是證實了後世對道德經的篡改。
⑩ 太上感應篇成書於哪個時代
《太上感應篇》的成書時間和作者,自古迄今說法甚多。有人認為《太上感應篇》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如清光緒年間許越身在《太上寶筏序》中說:「《感應篇》與《道德經》同出於道祖李伯陽手筆。」也有人認為其書漢代就有,毛金蘭在清同治年間敘述道:「嘗考洪楚產雲:「《感應》一書,歷漢而唐,自宋而明,敬奉已久。』」還有人認為其書成於魏晉,作者是葛洪或慕容皝。征諸史籍,這些說法或為市井侈談,或為臆測之說,無法令人相信其真實性。
不知對你是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