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罪群

法學罪群

發布時間: 2022-12-30 11:51:48

① 什麼是未成年人法學

涉及到未成年人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法律

目前與未成年人有直接關系的惟一一門法律學科是青少年法學。而「青少年」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筆者認為,「青少年」並不適合在嚴謹的法學定義中使用。

首先,青少年法學的定義和所確立的體系存在缺陷。筆者認為,不能僅僅把對青少年犯罪和綜合治理作為全部研究內容。通俗的比喻就是,不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把他當成「潛在的賊」去預防和進行綜合治理。有這樣一些明顯問題:哪些需求對未成年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他們在適應成人社會的過程中存在哪些需要社會幫助的問題?他們應該對哪些行為負何種責任?……上述問題都是在與未成年人有關的立法中需要解決的,但目前對此研究得並不深入。

二是立法觀念滯後,主要表現為:重義務而輕權利,還沒有明確孩子相對子父母的平等地位,以及彼此應該享有哪些權利、承擔哪些義務;重刑事而輕民事,未成年人民事立法以及相關的司法實踐尚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關注;以往對流浪兒童、少年不良行為以及違法犯罪等,我們更多強調的是如何進行綜合治理,而忽略了保障他們能夠讀書以及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才是避免他們流浪的根本措施。法律雖然規定了一些單位和部門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但由於對不履行責任缺乏有效的制約措施導致了這些法律規定往往流於形式。

三是與未成人有關的法律沒有實現體系化。對於一些經常遭到父母虐待的孩子我們應該採取何種有效措施?未成年人與學校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法律關系?根據這一法律關系我們應該如何來完善我們的立法?孩子養成不良習慣以後社會應該採用何種措施予以矯治?上述問題是一個互相聯系、彼此影響的法律體系,需要互相配合,彼此制約。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不但在未成年人家庭立法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未成年人學校立法、社會保障立法、社會矯治立法等方面都還存有缺陷。這種立法的缺陷導致了司法實踐無所適從,影響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筆者認為,「未成年人法學」已經具備了兩個因素:一是有了特殊的研究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所有法律規范,具體包括:1.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兩部單行法規;2.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與未成年人民事權利有關的民事實體法;3.義務教育法及教育部的部門規章等與未成年人學習有關的法律、規章;4.涉及到政府和社會應該針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5.針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進行矯治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6.刑法等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和未成年人為被害人的犯罪相關的法律和司法解釋;7.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與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相關的程序法。二是上述法律雖然囊括了除商事法律以外的幾乎全部法律部門,但這些法律部門並不是我們要研究的全部內容,這些法律部門中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律重新組合,方可形成具有鮮明特徵的「未成年人法學」。

可喜的是,我國的立法及司法實踐已經確立了「未成年人」的概念,保證「未成年人法學」具備了明確的研究對象。我們有理由根據現有立法和法律理論確信:18周歲以下的公民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法律適用上與其他人有著明顯的不同,未成年人法學中的「未成年人」指的就是18周歲以下的公民;與18周歲以下的公民有關的專門立法、民事立法、刑事立法和其他相關的一切立法內容已經非常豐富,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綜合研究,這就是「未成年人法學」的任務。其法律體系包括:未成年人法學理論基礎,未成年人法學家庭法,未成年人法學學校法,未成年人法學國家保障法,未成年人法學矯治法,未成年人法學刑事犯罪法,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等。

② 法學專業調查報告

法學專業調查報告三篇

法學專業調查報告 (一)

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法學專業因其就業面狹窄,已經成為低就業率的一個專業。調查表明,法學專業學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比較理性,明顯感到就業的壓力。調查同時顯示,法學專業學生將報考公務員列為就業首選目標,大城市以及經濟較發達地區是就業首選地,對就業後收入期望值偏高。

一、就業前景分析

隨著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我國法制建設也處在一個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時期,特別是我國「入世」以來,社會對法律專門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各經濟組織、律師事務所對法律專門人才的需求尤為突出。

法學專業是朝陽學科,從社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就業前景非常廣泛,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做律師;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法學專業對人才高素質、高學歷需求較高。他們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還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跨學科的行業知識。隨著近年來對法學人才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法學類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就業情況並不樂觀。但高學歷的法學專業研究生,特別是與經濟、國際交往相關聯專業的研究生,就業前景廣闊。

二、當前就業形勢

「法學怎麼了?」這或許是當下所有關心法學的人最想問的問題。從紅極一時的「專業龍」變成了「專業蟲」;從耀眼的「就業精英」變成了墊底的「就業勞工」;就業已冷到哈氣成冰,每年卻仍有那麼多考生報考得熱火朝天。近些年來,法學畢業生就業率低已經成為社會廣泛專注的問題。無論是「北大學生賣豬肉」還是「西政學生賣糖葫蘆」,種種新聞媒體誇張的背後,是人們對於法學教育的憂思與考量。根據法學專業歷年就業情況,形式之所以嚴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擴招。

太多院校跟風設置法學專業,致法學專業太多太濫,才最終導致法學這塊「優質蛋糕」變了味。事實也確實如此。據了解,目前我國並未對高校設置法學院系設定統一標准。設置法學專業的門檻過低甚至沒有門檻,也使得我國高校出現許多「法學專業目睹之怪現狀」,如一些理工院校為升綜合大學而設法學;一些專科院校為提升品牌而設法學;一些院校雖設有法學,卻沒有專職教授,甚至沒有科班出身的法學老師……據不完全統計,20**年,我國設有法學本科專業的高校為292所;20**年約為560所,4年所增數量幾乎與過去20多年積累的數量持平;截至20**年底,該數值更是達到了634所,法學一躍成為了目前我國開設數量最多的三大專業之一。至此,我國高校的「法學大躍進運動」也成功完成了三級跳。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30萬左右的法學本科在校生和22萬左右的法律專科在校生,比30年前增長了200多倍。一方面高校對法學專業的招生量在「大步向前」,另一方面,社會對法學人才的需求量卻是「步履蹣跚」,這就把大量「法學遺民」堵在了就業的高速路口。

②司考。

號稱天下第一難的司法考試,作為法律職業的准入制度,阻礙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前進腳步。

③專業教育。

法學專業就業面的狹窄及其過高的門檻,目前高校的法學教育也只是根據傳統著眼於培養在法律職業部門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才,而沒有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變化著眼於更為宏觀的市場需求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優秀的法律人才,與社會需求相對脫節。

④法學是一門社會學科,要求必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

就拿律師行業來說,律師所提供的商品是服務,所出賣的是自己的辦案經驗和法學知識的結合物,是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法學知識為當事人爭取最大的利益。這就需要法學專業的畢業生要有一定的辦案經驗,這樣才能很容易的找到法律工作,而其恰恰正是法學畢業生所缺少的。一定程度上正是法學專業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脫離社會實踐的法律知識是沒有生命的。

⑤期望值過高。

法學學生畢業後更青睞機關單位,對薪資、社會地位的要求比較高。

三、直面困境,問計未來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法學專業的學生一方面要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盡早培養一些以後需要的素質,尤其是一些綜合素質的提高,法學畢竟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所以實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都至關重要,只有在學習期間鍛煉這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所學能為以後所用,這樣方可在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去;另一方面,畢業生也應該轉變就業觀念,拓展就業領域,像在地域選擇上可以考慮艱苦地區,在具體職業的選擇上,不拘泥於傳統的法律職業,而去選擇一些新興職業。

由於法學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專業學生在充分學好本專業理論知識的情況下,還要深入生活,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到公、檢、法機關以及律師事務所等實習,學習實務操作,獲得一些經驗,並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法學天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所以學生絕不能脫離社會,否則就是閉門造車。

法學專業學生在進入大四學習時,只要有各種可能的就業選擇,都要盡最大努力去嘗試(主要是參加各類招聘會和人才交流會)。

學生可以選擇考研、參加司法考試、參加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等來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或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社會需要,學習一技之長,比如速錄技術,進入法院當書記員也是不錯的就業渠道之一。最關鍵的是不要眼高手低,有時並不是沒有就業崗位,而是學生不願去做而已。

我國目前注冊律師大約有14萬人左右,律師事務所1萬多家,每9000人平均擁有一名律師,其中北京是每1300多人擁有一名律師,上海是每1800多人擁有一名律師,而美國紐約是每200人擁有一名律師。從律師的地區分布情況看,發展極不平衡。廣東、北京的律師都在萬人以上,大約佔到全國律師總數的17%,而青海省只有400多名律師,個別牧區只有一名律師。全國律師每年辦理業務大致在900萬件左右,業務收入在90億左右,律師人均收入在7萬元左右,平均每件收費在千元左右,但是律師年收入仍然存在嚴重的地區差異,北京最高,律師人均年收入達到26萬元,上海也在20萬左右,江浙在7萬元左右,廣東在5萬元左右,而在有些西部省份律師年平均收入也就只有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其差距在十幾倍乃至幾十倍。

無論是執業人數占整個人口的比例,還是律師界中高學歷、外語人才所佔的比例,以及中大型律師事務所佔律師事務所總數中的比例,中西部律師業與東部發達地區律師業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特別是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極不平衡直接導致律師收入的差距懸殊,並且這種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改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東部與中西部律師業發展的巨大反差,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律師正在向東部地區轉移,這種轉移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符合人才流動規律的。

因此,綜合以上來看,從個人生存和利益來考慮,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的律師業發展環境最好,也最有利於個人的發展。當然,我們不能光看這些平均數字就認為律師行業形勢一片大好。律師是強弱差距懸殊的行業,知名大律師年收入上百萬、上千萬的都有,但有很多律師都是疲於糊口,年收入不過萬,有的甚至無錢交納年檢會或會費而被迫轉行。對於初入行的律師來說,90%的其收入都只能維持基本的生存。雖然說成功的標志不是錢,但是對律師來說,其最有力的評價標準是收入。另外,律師的執業環境也很不好,這些都是我們從事律師行業上的巨大障礙。

社會不是完美的,律師行業也同樣有不盡人意,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律師業只會向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我們選擇了律師,就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也終有成功的那一天。

法學專業調查報告 (二)

在我院近兩年受理的案件中,出現了一個本不該出現的犯罪群體:大學生。這些生活在象 牙塔中、備受社會關注的天之驕子們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辦人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應注意什麼問題,怎樣才能減少大學生犯罪現象?帶著這些問號,筆者對我院受理的大學生犯罪案件進行了調查分析。

一、大學生犯罪特點

(一)犯罪類型:大學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單一,從目前統計情況看,僅涉及盜竊和故意傷害這兩種罪名,筆者在調查前主觀認為應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沒有一例;涉案大學生男女比例為7:1,男大學生主要涉嫌故意傷害罪,女大學生無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盜竊罪;

(二)涉案金額(後果):涉嫌盜竊罪的大學生們下手的目標都是移動性強的個人物品,如行動電話、信用卡、隨身聽等,且涉案金額都比較小,多數都在千元左右,僅有一例涉案金額為七千元(審查結果為不起訴);而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情節最高是「輕傷偏重」,絕大多數為輕傷;

(三)侵害客體:大學生犯罪侵害的客體多是同學,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為被侵害對象,如同宿舍同學。不認識的人被侵害權益的僅有兩例(故意傷害罪一例、盜竊罪一例);

(四)強制措施:大學生犯罪以取保候審為主要強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僅有一例因傳喚不到而改變強制措施的;

(五)處理結果:處罰一般都較輕。不起訴案件佔15%,其餘均判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罰;在審理程序上一般適用簡易程序。

(六)人員成分:在涉案大學生中,以民辦高校的本專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學院的本專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專科為主。在筆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現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學生犯罪的情況。

(七)年齡結構:以本科一、二年級和專科一年級的學生為主。本科三、四年級學生犯罪的情況沒有出現一例。

(八)戶籍特徵:以外地來京上學的大學生為主。僅有兩例本地學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觀故意:這些大學生主觀惡性比較小,沒有頑抗情緒,全部都能如實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穩定,從偵查階段到庭審階段,均未出現翻供現象。

二、大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學生法律意識普遍淡漠。

就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來看,重心仍然在於學歷教育,而非素質教育。雖然幾經呼籲這種「重學歷、輕素質」的情況有所改觀,但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況。在中小學的課本當中沒有關於普法教育的內容,就算是在大學,也僅僅是在大學一年級時開一門必修課「法律基礎理論」。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從學生到家長都只注重分數,而忽略素質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會大環境和學校小環境的影響。

大學生們雖然已經屬於法律意義上的成年人,但由於絕大多數屬於自幼上學、很少接觸社會,其心理狀態還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圍的環境對他們影響不容忽視。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學生們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電視和書報雜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視作品和雜志從視覺和心靈上沖擊著學生們的人生觀、道德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的一言一行。某些長期浸淫其中的學生在脫離中學的「高壓管理」進入較為自由的大學後,思想放鬆,有可能會走上歧途。雖然絕大多數犯罪的大學生案發後都後悔不已,但已無濟於事。

從學校小環境來看,在犯罪大學生所屬的學校中,民辦大學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學院。不可否認,某些民辦大學為吸納高考落榜學生和低分學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成人教育學院也為社會上希望繼續進修的人員提供了機會,但二者注重經濟效益、實行鬆散管理的辦學模式也為當地的社會治安埋下了隱患,更不利於大學生的成長。

3、犯罪大學生心理原因分析

(1)僥幸心理、沖動心理作祟。大學生犯罪當中,蓄謀犯罪的幾乎沒有,多是沖動型犯罪,即臨時起意。犯盜竊罪的大學生多存在貪慕虛榮,貪圖享樂思想。在僥幸心理的驅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將他人物品「順手牽羊」,僅有一例是出於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竊;()犯故意傷害罪的大學生多是頭腦發熱、一時沖動,待到把人打傷後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響。在筆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體全部是大學一、二年級(包括大專)的學生,尤以外地學生居多。外地大學生初來北京求學,遠離家鄉和親人,周圍環境變動很大,心理處於學生向成人過渡的轉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澀,心理易產生失衡或彷徨,孤獨感也油然而生。自製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貫懶散的學生這時如果沒有人從旁開導,容易走上歧途。

4、誘使大學生犯罪的「導火索」分析

誘使大學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誘使犯罪的導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範意識不強,給思想不良大學生以可乘之機。在盜竊案例中,被盜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隨手放置在暴露於公共視線之內的地方,引發了思想不良的大學生順手牽羊;故意傷害案例中,被害人對有暴力傾向(或醉酒)的大學生缺乏防範意識,不懂得適時避讓,以退為進,結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傷害。

三、承辦人在辦理大學生案件中應注意的問題:

1、承辦人在辦理大學生犯罪案件中,應以挽救為主,以攻心為上,針對個案制定案件審查方案,對不同性質的大學生犯罪要採取不同策略。對一貫表現良好僅是一時糊塗的大學生,要給予其適當安慰,鼓勵其繼續學業(或是繼續學習);對於確屬主觀惡性較大、劣跡斑斑的個別「害群之馬」,承辦人員也應注意將其與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區分,仔細審查後作出適當的結論。

2、承辦人員應及時與學校、家庭溝通,深挖犯罪大學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結案了之。大學時代是一個學生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在辦案中忽略了對犯罪大學生身邊環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學生犯罪預防工作。承辦人員應以檢察建議的形式督促學校(以民辦學校為主)健全規章制度,樹立良好的校風,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後的入學引導工作,加強大學生日常法律基礎教育,加大對大學生的管理力度,使學校在教育產業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完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3、承辦人特別應注意辦案後的回訪工作。犯罪的大學生主觀惡性不大,多是輕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會刑滿回歸社會,還有不少被判處緩刑的大學生回歸社會時間更短。在很短的時間里,這些大學生經歷了自己人生最慘痛的一次教訓,憑自身的努力很難做到「哪裡摔倒哪裡站起來」,更多的是需要周圍的親人朋友的幫助。然而一些學生家長「恨鐵不成鋼」,又是斷絕家庭關系,又是對刑滿歸來的孩子冷嘲熱諷,進一步打擊了犯罪大學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會促使這些大學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淵。承辦人員應該關注自己經辦的大學生犯罪案件,通過寫信、通電話等方法了解其近況,鼓勵其改過自新,及時幫助犯罪大學生打消消極的念頭,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4、承辦人員應針對大學生犯罪個案或同類案件及時調研,找出相似之處,及時與案發大學聯系,以講座、宣傳材料等各種形式強化大學生的防範意識和法律意識,要求大學生們平時注意保管好錢財,遇事要冷靜沉著,不能意氣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預防作用。

法學專業調查報告 (三)

一、實習基本情況

1、實習計劃情況

(1)實習時間: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

(2)實習地點: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

(3)實習單位: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

(4)實習方法:到單位實習工作、協助偵查案件

(5)實習目的:接觸和認識社會,了解我國司法實踐現狀,學習檢察官一般的理念、邏輯、立場、觀點和工作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法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解,並能進行初步的實際運用;學習法律工作經驗,學會理論聯系實際,了解各類案件的偵查程序,初步掌握偵查的技巧;培養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初步掌握一般的詢問、訊問的方法與技巧;初步掌握各種法律文書、筆錄等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2、實習單位情況

(1)單位名稱:xx區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

(2)單位簡介(自按):

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是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的自偵部門,主要工作是偵查辦理瀆職侵權類案件,打擊國家行政機關、行政執法部門等單位領導、工作人員的瀆職侵權犯罪活動。與其他科室相比,開展工作比較獨立,工作性質比較特殊,工作紀律要求嚴格保守秘密,是打擊瀆職侵權犯罪的重要部門。

二、實習主要內容

1、在開展審查舉報材料、偵查案件等工作中,通過觀察、分析,了解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狀。

2、在日常工作中,細心觀察、了解人民檢察院的組織機構與各項規章制度,熟悉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的日常運作,在反瀆職局領導和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法學及相關知識解決偵查辦案等實務問題。

3、在日常工作中,學習和掌握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的工作流程,了解、掌握檢察院偵查案件、審查起訴、批准逮捕等工作的具體程序,協助檢察官辦理案件。

4、在偵查案件、審查起訴等工作中,培養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初步掌握一般的詢問、訊問的方法與技巧;初步掌握訊問筆錄、詢問筆錄、審查報告、提請初查報告、初查階段報告、提請不予立案報告、司法實務案例分析等法律文書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三、實習總結與體會

本人於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在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實習。

實習期間,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逐步熟悉了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的主要工作,並能積極地完成指導老師交給的各項任務。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嚴格要求自己,主動了解工作任務,虛心向指導老師請教,及時匯報工作進程,大膽討論遇到的實務問題,認真總結實習工作,細心發掘自身不足,不斷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實習指導老師的肯定。

實習期間,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隨辦案人員到看守所提審嫌疑人,了解了瀆職類犯罪嫌疑人的主要群體特徵:從事職業職位較高、曾擁有(行使)較大的公權力、文化水平較高、社會閱歷較豐富、暴力傾向較弱,大多數犯罪嫌疑人是由於在金錢面前思想開始動搖,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最終涉嫌貪 污、被賄賂、瀆職等犯罪。

實習期間,我隨辦案人員到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涉及保密工作,具體部門不便說明)了解相關案情,調取有關資料。發現我國現行法律尤其是行政執法類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具體規定不夠詳實,賦予相關執法部門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為滋生敗壞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向指導老師請教後,了解到我國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的現狀,我國法治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實習期間,在查處有關犯罪案件中,涉及到文明執法的問題,經與單位指導老師交流,了解到:

1、各種法律職業人員分工不同:律師主要職責是保護當事人的人權、訴權;公訴機關,包括法院系統,主要是保護公權力和公眾利益;

2、瀆職類犯罪受害人在司法實踐中,尤其是在公訴案件的訴訟中,很少被列入訴訟當事人,屬於最弱人群,利益很難在訴訟中得到體現和保護;

3、隨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文明執法的程度也在逐步推進,相比以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保障,但實現真正的保障人權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實習期間,在審查材料、調查案件、初查案件的過程中,指導老師交給擬審查報告、提請初查報告、初查階段報告、提請不予立案報告、司法實務案例分析等法律文書的工作。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熟悉了相關法律文書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了解了相關辦案環節的工作流程,查辦案件的方法和技巧。

實習期間,在寫作法律文書的過程中,通過與實習單位指導老師探討,了解到司法實務中,尤其是瀆職類犯罪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認定等方面的知識。發現司法實踐中,在對瀆職類犯罪結果的認定問題上存在較大爭議,相關法律規定不夠深入、具體,對案件的調查、初查、立案等帶來一定的影響。經查閱相關法律學術論文,發現相關問題在學術界同樣沒有定論,有關討論也很激烈。發現對犯罪主觀要件的認定是司法實務工作的難點,司法實踐中辦案人員主要是通過現有的證據對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意志進行推斷。這也是司法實踐與法律學術知識之間的存在銜接問題之處,需要通過司法實踐不斷積累經驗,找到查案辦案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實習期間,與實習單位指導老師交流了反腐倡廉的問題,在老師的幫助下,對我國司法反腐工作有了進一步了解。了解到,在我國對官員的監管逐步加強的情況下,貪 污類犯罪會逐步減少,但被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還會繼續,因為相比貪 污犯罪,後者更具操作性也更具隱蔽性。要根除此類犯罪很難實現,但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每個人的身份證就是這個人的銀行賬號、社保賬號等財務賬號,且每人有且只有一個賬號,這樣就會大大增加個人財務的透明度。但在嘗試的過程中,為保護個人信息,必須有相應的健全的調查等制度做配套,以防範公權力對個人人權的肆意侵犯。

實踐期間,與指導老師探討到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問題,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給了我具有指導意義的建議。國家政策提倡「三支一扶」、「支援西部」、「服務基層」,大學生熱衷公務員、「選調生」、村官,個人傾向從事與法律專業有關職業,比如法檢系統。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建議是:首先,要結合自身情況和興趣,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其次要擺正擇業觀念,不要盲目跟風;再次,可以先多嘗試在不同領域實習、見習,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作出正確選擇;最後,建議我如果從事律師職業,一定要跟對指導律師,這樣才能更好地熟悉業務,更快地獨立代理案件。

通過此次實習,發現自身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今後努力改進。比如,社會經驗少,社會閱歷淺,對司法實務問題的認知不夠深入,今後我將多嘗試不同領域,了解不同職業群體的工作環境,增加自身社會經驗;對經手的案件考慮不夠健全、縝密,容易輕易下定論,實習單位指導老師已經對我提出這方面的指導意見,我將繼續努力,培養自身專業素養,做到慎思篤行。

在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實習期間,我收獲了很多,不僅在實踐中檢驗了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而且學會了待人處事,提高了自己的實務能力。我在工作中,善於思考問題,敢於舉一反三,注重團隊協作,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充分調動知識儲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遇事沉著冷靜,做事認真踏實,得到了單位指導老師的好評。

今後,我將認真總結這次實習經驗,吸取教訓,與同學們交流、分享實習經歷、經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實習結束後,我將結合自身情況,彌補自身不足,發揚自己的特長,以就業擇業為目標,到不同崗位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和職位,為就業打下基礎。

;

③ 《監獄亞文化》在哪可以看

《監獄亞文化》可以在網路付費觀看,畢竟是寫的有關犯罪的內容。
監獄亞文化是監獄中的犯人所特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是犯人自己的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本書以監獄亞文化為主線,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視屏觀察等方法的運用,描述了監獄亞文化比較突出的獄霸、自殺、暴力、造作傷與偽病、性和文身等文化現象,分析了監獄亞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存在的狀況,探討了解決監獄亞文化問題的方法。作者試圖通過監獄亞文化的研究,找到解決中國社會的犯罪與懲罰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④ 司法心理學 什麼是民眾對刑法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評價

(一)民眾對刑罰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評價 1.民眾對刑罰評價的理性尺度。民眾對刑罰的評價,一般來說,並非對 刑罰理論(如死刑的存廢、刑罰制度的改革等)的關注,而是對眾所矚目的具 體案件判決的公正性和對社會治安狀況的關注。在評價刑罰時,有其理性 的評價尺度。據抽樣調査,當前我國公眾對刑罰評價的理性尺度是:①嚴格 執法:司法機關能否不畏權勢,敢於對身居高位的貪官污吏和腐敗分子,對 依仗關系網庇護、作惡多端的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做到「法網恢恢、疏而不 漏」。②公平執法:在定罪量刑時,能否抵制特權和「人情干預」、「行政干 預」,真正做到「在適用法律上人人平等」。③穩定執法:在適用刑罰時,能否 做到相對穩定,防止在一個時期內畸輕,另一個時期內畸重,「同罪不同罰」。 ④有效執法:刑罰的實施,能否對犯罪分子起到威懾與分化作用,起到改善 與穩定社會治安的效果。 2.民眾對刑罰評價的情緒尺度。與上述理性尺度相結合,民眾對刑罰 評價的情緒尺度是:①同情與仇恨:對被害者寄予同情,對殘暴的犯罪者充 滿仇恨,反對侈談「人權」,對犯罪者過分地講「人道」。②藐視與憤怒:對耍 弄權術、干預司法、包庇壞人者十分蔑視,對具體案件的不合理判決深感憤 怒。③贊揚與批評:對清正廉潔、不畏權勢、嚴格執法、保一方平安的公安、 司法人員髙度贊揚,對司法工作中的腐敗現象持嚴厲批評態度。④惽恨與 鼓勵:對服刑過程中繼續作惡的罪犯尤其憎恨,對有悔改表現者給以鼓勵。 同時,反對對服刑者過分照顧,以致其生活水平超過當地處於貧困線以下的 居民的生活水平。 3.民眾對刑罰評價的社會意義。廣大公眾對刑罰的評價,反映了在司 法審判和執行上的民心和民意,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民眾法律意識水平的 髙低和對政府依法治國的信心,具有以下社會意義: (1)刑罰的公正性、合理性是否得到公眾的承認,具有政治意義。「有法 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一個國家司法審判公正原則的具體 體現,也是從「人治」到「法治」的重要標志。當社會腐敗盛行、犯罪率有所上 升時,廣大公眾期待著法律充分發揮對社會生活的干預功能和監督功能,希 望司法審判作為懲治腐敗的一把利劍,廓清「妖霧」,使社會生活有序進行。 因而,對刑事司法審判能否做到「法不阿貴」、「法不徇情」,防止「重罪輕 罰」、「罰不當罪」十分關心。司法審判是黨和國家治理社會的窗口,也反映 出一個國家某一屆當政者的形象。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刑罰公正性、合 理性的認可,意味著公眾對政府治理國傢具有信任感,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 心;反之,則反映出公眾對司法審判和政府執法的不信任情緒。民眾是國家 的權力基礎,政府與民眾是「舟」和「水」的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 以,民眾對刑罰公正性、合理性的承認,具有政治意義。 (2)刑罰的有效性是否為公眾所感受具有社會意義。實行刑罰的目的 在於有效地預防犯罪,維護社會治安。刑罰的效果如何,固然有犯罪調査等 統計資料可資佐證,但是,最重要的效果仍在於民眾的社會安全感如何。如 果民眾對治安狀況感到滿意,對社會生活具有穩定的安全感,他們就能夠安 心地去從事生產、工作和學習,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反之,如果民眾有後顧之 憂,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步伐就會放慢。所以說, 民眾對刑罰有效性的評價,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3)民眾對刑罰的評價反映出社會法律意識水平的髙低。民眾對刑罰 的評價,既有理性標准,也有情緒尺度。這種評價,有其符合客觀實際、符合 法學理論的一面,也有某些誤傳誤聽,不符合客觀事實、觀點偏激、情緒偏頗 的一面。這種社會心態,往往反映出公眾的法律意識水平和法律心理的成 熟程度。所以,理論宣傳部門對此要認真研究,及時分析,在聽取、吸收其中 合理意見的同時,對於某些不正確的觀點和情緒,要有針對性地加大法律宣 傳的力度,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以保障社會的穩定,推動經濟建設的 發展。 (二)受刑人對刑罰合理性的評價 受刑人對刑罰合理性的評價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受到他們對自身 罪行嚴重性的認識、認罪態度和量刑知識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受到輿論氛 圍、個案刑罰輕重比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法院判決是否 公正合理的評價。雖然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受刑人的評價,作為一種評價尺 度,來看待刑罰的公正性、合理性。然而,這種評價仍然對刑罰執行的有效 性產生影響。所以,在研究刑罰心理時,需要重視受刑人對刑罰合理性的要 求,以便針對其心理需求,改進刑罰實施和行刑方式,加強認罪教育,增進行 刑效果。 1.受刑人對刑罰合理性的要求。受刑人對刑罰合理性的要求,一般有以下幾點: (1)受刑人期望刑罰判決與自我預測的刑期相符。如果判決與預測的 刑期相近或低於預測的刑期時,他們認為刑罰是合理的,反之,如果髙於預 測的刑期,則認為刑罰不合理。可是,一般被告人所預測的刑期往往較實際 量刑為低。這種情況在青少年犯中尤為突出,他們對自己的犯罪往往不以 為然,因此自我預測刑期偏低。 (2)受刑人常以「同罪同判」作為衡量刑罰合理性的尺度。他們在判決 前後,往往互相探聽案情與刑罰,如果罪行相似,而刑罰差異較大,則認為量 刑不合理。往往不注意量刑的時間與空間差異,以及被吿人犯罪情節上的 差異,而要求量刑的絕對「等值」。 (3)受刑人對刑罰合理性的評價受到其對罪名嚴重性認知的影響。關 於罪名嚴重性的程度,又以習慣性的判斷為據。如認為殺人、放火是重罪, 盜竊、賭博、受賄是輕罪。〔1〕如果在主觀上認為,己的犯罪是不嚴重的罪, 而又受到嚴厲的懲罰,則認為刑罰不合理。 (4)受刑人對刑罰合理性的判斷受到輿論氛圍的影響。這種輿論氛圍 又可分為社會輿論與監所輿論兩方面。社會輿論是指一個時期內執行某種 刑事政策而造成的聲勢和壓力、公眾對某些重要案件的關注、宣傳媒體對案 件的曝光等。監所輿論是指多數罪犯對某一案件量刑輕重的評價。由於從 眾心理的影響,受刑人往往遵從多數人的評價,而放棄自己的判斷。 (5)受刑人對刑罰執行合理性的要求集中在人道主義和安全性兩個基 本方面。在刑事判決生效交付監獄執行之後,多數犯人期望在一個較好的 服刑環境中度過刑期。經問卷調査,他們對監獄當局的要求主要是在人道 主義方面(杜絕打罵體罰、吃飽穿暖、不搞超體力勞動等),對服刑生活方面 的要求主要是在安全性方面(有勞動保護、不冒險作業、反對牢頭獄霸和相 互傾軋等),即希望在人道主義待遇下,安全地度過刑期。 2.承受刑罰心理對改造的影響。就當代刑罰而言,承受刑罰的心理,主 要是和剝奪人身自由聯系在一起的痛苦感和壓抑感。它既有積極促進的一 面,也有消極影響的一面。積極促進表現為罪犯期望擺脫自身困境,產生恢 復自由、重新做人的改造動機;消極影響表現為服刑期間罪犯群體違法犯罪 心理的相互傳播和自卑自賤、自暴自棄心理對改造進程的干擾。總的來說, 表現為改造與被改造的矛盾,即罪犯原有的違法犯罪的心理結構同改造目 標和要求引起的改造需要之間的矛盾。作為行刑機關,應當加大各項教育 改造工作的力度,引導罪犯認罪悔罪,驅除心頭的壓抑感與悲觀情緒,樹立 改造信心,使之激發起自我改造的需要,產生積極改造的動機,去克服消極 心理,徹底放棄違法犯罪的動機,努力爭取光明前途。

⑤ 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述的犯罪觀刑法學本體論的啟示是什麼呢

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觀首先能夠給予我們以犯罪本體構造的啟示。既然犯罪是恩格斯所說的「蔑視社會秩序最明顯、最極端的表現」,而「表現」又對應著馬克思所說的「行為」,且「蔑視」本身又對應行為人對社會秩序或法秩序的內在主觀態度,則犯罪便是一種客觀與主觀的「結合體」和「構造性」。

又當行為人的外在客觀行為對應著「罪行」,而行為人對社會秩序或法秩序「最明顯、最極端蔑視」的內在主觀態度對應著「罪人」,則犯罪便是「罪行」與「罪人」的「結合體」和「構造體」將犯罪視為「罪行」與「罪人」的「結合體」和「構造體」,是對將犯罪視為「主觀」與「客觀」的「結合體」和「構造體」的一種演繹,是對犯罪本體構造的一種直觀描述。

這里要順帶說明的是,由於故意犯罪所表現出來的「秩序蔑視」要重於過失犯罪,故恩格斯的「蔑視社會秩序最明顯、最極端表現」便能夠解釋「處罰故意犯罪是原則,處罰過失犯罪是例外」,且「過失犯是重結果的過失犯」這樣的立法通例。

而對故意犯和「重結果的過失犯」,我們在觀念上應推定初犯之後的行為人仍心存「秩序蔑視」,只不過其輕重程度因案而異罷了。否則,預防再犯的刑罰目的便失去了事實根據或事實前提。

⑥ 城管是公務員嗎

城客是不是公務員這個問題有點復雜,因為各地的情況不一樣。總之城管是一個行政執法的機構。
一般情況,我們所看到城管隊員是參公人員,即不是公務員,但參照公務員,也就是享愛和公務員同級別的待遇。
特殊情況:發展趨勢是,城管有可能劃歸公安部門管。
另外,現在招了很多協管,誰是城管誰是協管,看他們的制服上有標示,凡是協管的,在制服上必須標有「協」管的協字。

⑦ 大學專業目錄,大學專業都有哪些

1、法律類:法學、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改造法、商法、刑事專司法屬、法律、行政法、涉外經濟與法律、知識產權法、律師、涉外經濟法、經濟法律事務、行政法律事務、矯正教育、監所管理。

2、經濟與管理類: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貿易經濟、運輸經濟、勞動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投資經濟、土地管理、投資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管理、證券投資與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3、社會學類: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關系學、公共政策學、城市管理、城市和社區管理、社區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經濟、人事管理。

4、建築類: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房屋建築工程、建築設計、工程造價、城鎮建設、總圖設計與運輸工程、風景園林、城市園林、礦井建設、建築工程。

5、藝術類:音樂學、樂器修造藝術、音樂教育、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戲曲作曲、音樂表演、指揮、演唱、鍵盤樂器演奏、管弦樂器演奏、中國樂器演奏、舞蹈學、舞蹈史與舞蹈理論、舞蹈教育、舞蹈編導、繪畫、雕塑、美術學、藝術設計學。

⑧ 中國法學會犯罪學研究會是什麼級別

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成立於1992年,於2002年加入中國法學會,它是全國性的群眾性學術團體,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主管,掛靠在國家檢察官學院。其下設預防犯罪專業委員會、犯罪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犯罪與矯治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邊疆地區犯罪對策專業委員會、罪犯改造專業委員會和未成年法制教育專業委員會、職務犯罪預防專業委員會等七個專業委員會。

中國法學會犯罪學研究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調查研究,進行理論探討,撰寫學術專著,翻譯介紹國外犯罪學研究成果;召開學術討論會、報告會、座談會,及時交流學術研究成果和經驗;組織和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承擔國家或有關部門的研究課題,向有關部門提供有關犯罪學咨詢服務;編輯出版犯罪學刊物《犯罪學論叢》和《會員通訊》;建立、健全組織和發展會員。

⑨ 求你那篇法學專業論文!謝謝

論我國現階段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犯罪的誘因因素

班級:05級法經一班 姓名:XXX 學號:XXXX 成績:

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被視為當代三大公害之一。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相當突出,它不僅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同時也玷污了青少年寶貴的青春年華。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未成年人犯罪在經歷了1995年、1996年的低潮期後,近年來再次呈現上升趨勢。 因此,為了達到認識進而控制、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對於我國現階段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犯罪的誘因因素進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義
青少年犯罪在中國大陸尚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學研究中及現實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是從社會學、犯罪學的角度提出的,並非刑法意義的犯罪解釋。我國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所說的青少年犯罪指的是已滿14周歲、不滿25周歲的青少年實施的危害社會、觸犯刑律,依法應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狹義上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即刑法學上的犯罪概念,其目的是為了定罪量刑。而廣義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6-25周歲的青少年的不良行為,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不良行為是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規定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所有行為,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禁止的一切行為。廣義上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即犯罪學上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其目的是為了預防青少年犯罪。故本文所說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廣義上的概念。

二、我國青少年犯罪現狀
有資料顯示,我國近10年來的犯罪增長率已過24%,而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據官方統計資料表明,在1980—1989年的10年間,14—25歲年齡段的犯罪佔全部犯罪人數的比重一直維持在70%以上,自1990年以來的近10餘年,這一比重雖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65%左右。這中間,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
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具有兩大方面的特徵,一方面,是青少年犯罪長期以來所固有的特點:第一,從犯罪性質看,呈現出日趨暴力化的特點;第二,具有滿足物質慾望的貪利性特點;第三;從犯罪組織形式看,具有團伙性特點;第四,從主體年齡上看,青少年犯罪呈低齡化特點;第五,青少年犯罪屢教不改,具有反復性特點;第六,青少年犯罪具有突發性特點。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確立以及與之相伴生的失業、教育產業化、貧富差別懸殊等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日益加劇。青少年犯罪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
第一,網路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日益密切。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在給現代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其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催化劑作用正在成為不爭的事實。青少年由沉迷網吧發展到有輕微違法行為,就是由於在網上瀏覽到了暴力、色情等網頁,任其發展下去,就有可能引發犯罪。包括沉迷網吧,逃學,為籌錢上網而發生的搶劫、盜竊;沉溺於虛擬的網戀最終因無法接受與現實的差距導致的犯罪;以及以網路作為媒介而實施的犯罪等
第二、農村籍青少年犯罪急劇上升,農村流入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突出。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增加以及教育費用的猛增,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少年,也加入到了打工者的行列。但這些初來乍到的打工者,一方面由於文化水平低下,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往往很難在城市立足;另一方面,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對他們又極具誘惑力。因此,他們總是不惜一切手段也要躋身於城市,最終到了山窮水盡時,則挺而走險,甚至以身試法。
第三、性犯罪比例較大,且有上升趨勢。隨著色情以及家庭娛樂設施的普及,青少年與性的關聯越來越明顯,比如早戀、同居、同學及朋友之間的性行為,特別是有償色情服務等,而現今的教育體制下正規健康的青少年性教育又幾乎是空白,因此,處於性早熟時期而對性的認識是既神秘又剌激,在有誘惑的情況下,極易引發青少年性犯罪。

三、我國現階段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犯罪的誘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原因可從主體內因素和主體外因素兩方面來看,主體內因素主要指的是青少年在此時期的心理生理主要特徵,包括青少年生理上急劇發育,內分泌強烈,使其內心躁動,活潑好動,但生理上卻發育滯後,不能認識行為的社會後果和責任,因而行為受本能控制,缺乏判斷、決策過程,且易受外界不良誘因誘惑等 。而主體外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以下僅就我國現階段社會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誘因進行淺要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單位,是青少年接觸的最早的群體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馬卡連柯認為,學生主要的教育基礎是在幼兒期奠定的,他說:「在5歲以前所做的一切,等於教育過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 ,大量的調查材料表明,家庭教育不良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現今社會中,不良家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
所謂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包括:父母雙亡,父母單亡,父母離異,父母分居,父母再婚,父母一方有精神病,父母雙方或一方被判刑,勞改等。由於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孩子必然失去管教或缺乏管教,有些人因為從小失去母愛,到外面去尋找「友誼」和「溫暖」,而被壞人引誘,誤入歧途;有些人因為家庭受到沖擊,升學就業無望,物質生活困難,內心對社會產生不滿而走向犯罪,有些人因為人手不了繼父母的虐待、歧視,離開家庭流落社會,學會偷扒等等。盡管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得到親戚、鄰里或老師的一些照顧,但畢竟是有限的,致使孩子的不良習慣和反常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糾正。
2、家庭意識形態的影響
有些家庭的父母為些小事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不僅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而且由於經常爭吵,家庭失去了和睦溫馨的氣氛,父母無心教育子女,對孩子放任自流。抑或由於父母行為不庄嚴、不檢點,沒有建立正常的權威形象,使得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或者進行不良行為的模仿而導致異常行為(包括違法犯罪)的發生。
3、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
有些家長對子女及其溺愛,致使子女的性格具有明顯的任性、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有這種性格的少年,一旦介入社會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態度不顧社會道德、法律規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從而發生違法犯罪的行為。
有些家長對子女採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子女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這種青少年在處理人際關系的矛盾時很容易發生粗暴的攻擊行為,並由此導致違法犯罪。
還有些家庭經濟困難,造成的孩子很早涉足社會,外出打工。由於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們中很多人誤入犯罪群體中,男的青少年多半以行竊、詐騙為營生,女性青少年則以賣淫為「職業」,而且這些人違法犯罪的意識很濃厚,改造教育的難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舊業,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
(二)學校因素
由於教育體制問題,我國的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致使一些學生缺乏善惡、真假、美醜、榮辱的鑒別能力,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消極影響缺乏免疫力,容易步入歧途。並且學校對於學生的法制教育、生理衛生教育流於形式,很多基層學校根本就沒有心理輔導方面的任何措施。一些教師缺乏對學生特別是後進生生理、心理常識的了解,不知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過於簡單,除了批評還是批評,甚至加壓逼退,逐出「山門」。致使他們破罐破摔,流落街頭,尋找「知己」,結成消極性的非正式群體,久而久之,極易走上團伙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會因素
社會不良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忽視。現在人們所說的「黃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為甚。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製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污染。其中,「黃色污染」對青少年的腐蝕則最為嚴重。與此同時,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和走後門拉關系的「灰色污染」,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而帶有黑社會性質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更使一些青少年紛紛模仿,講「哥們義氣」,跪拜結盟,打打殺殺,危害社會。
(四)司法因素
雖然我國法律比較注重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但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成年人犯罪部分卻沒有相關明確的保護,造成司法實務與學理研究之間形成空白地段。比如在執行刑訴法過程中所存在的「刑訊逼供」、「律師會見難」和「超期羈押」等「老大難」問題。這些都可能使受到不公正對待和遭受枉法追究的人,產生逆反、繼而對社會進行抵抗甚至敵視的犯罪心理。對於青少年來說,更容易產生這種心理。而在這些方面,司法務實和法律規定方面產生了脫節。並且在對青少年罪犯的監獄管理中,並未能很好地減少監獄的「交叉感染」,而監獄對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因為他們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則更強。對此,應引起充分注意。
四、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對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個社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綜合症」。我們更應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進行綜合治理。正像《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准則》(第2條)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預防少年違法犯罪就需要整個社會進行努力 ;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條)也明確指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方面
培養、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養不教,是父母的失職,教子不善,則是父母的罪惡。要從根本上制止青少年犯罪,就是要重視家庭教育。作為家長,在營造和睦家庭氛圍的同時,不僅要為子女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更應該對孩子進行心理精神方面的教育和交流,一般情況下,少年犯罪都是有前兆的,家長要細心觀察,及時加以引導。將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訴老師和鄰居們,爭取他們的幫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圍形成一個監督圈,通過各方面的督促、引導,使孩子改邪歸正,健康成長。並且司法方面也應該對教育失職的家長進行具有強制的法律制裁。
(二)學校方面
作為學校,應該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抓好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注重教師政治素質和師德的培養;同時應切實抓好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這些法制教育,使廣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道什麼行為是社會提倡和法律允許的,什麼行為是法律禁止的,什麼行為是違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紀守法。
(三)社會方面
社會預防,主要是指凈化社會環境,給青少年創造一個有利於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以控制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黃色」、「灰色」和「黑色」這「三大污染」對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堅決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製品。同時,要加大對容美發、桑拿等色情場所及有可能誘發色情活動的經營場所進行綜合治理,做到不要讓污泥濁水侵蝕我們的下一代。
第二、規范網吧,清理整頓社會環境。在網吧的管理上下大力氣,從而真正把青少年堵在不健康的網吧之外。
第三、加大對出租房屋及賓館、旅館的的管理力度,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社區化管理。在面對失業、下崗,社會閑雜人員以及外來人口越來越多的新情況下,要發揚社區管理的優勢,實行更為有效的科學化的管理,使社區成為預防犯罪的一道堅強關口。
第四、健全農村保障體系 。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更好地得到利用,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女子能夠得到有效安置和良好的教育。
(四)司法方面
我國刑法在立法中充分體現了國際通行的教育、預防、保護和社會化原則,把保護同刑罰處分相結合,體現從寬和人道原則,把處理不良行為同處理犯罪行為相結合,體現預防犯罪原則,但這些原則畢竟只是原則,在有些方面還是很缺乏操作性的,甚至是無法可依。而我國法律對青少年犯罪,有處理從寬的規定,但還沒有管教從嚴的相對應的法律措施。因此在具體法律實務和法律規定的配套和落實實施之間需要更進一步的細化和完善。

綜上,從社會環境角度來看,青少年犯罪有其家庭、學校、司法和社會風氣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要採取家庭預防、學校預防、司法預防和社會預防等多種預防方法,進行綜合治理,以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⑩ 關於挪用公款罪等刑法學中的幾個問題,求解答!!急切……

1、你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涉及:挪用公款罪和借貸行為的區別。你可以去查查兩者的區別。借貸公款行為,是指單位負責人或經管財務人員,批准、決定將公款借貸給個人使用的行為。
(1)對以下幾種借貸行為,不能以挪用論處,應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第一,對及時收回本息,未給單位造成損失的,一般可作違反財經紀律處理。因為這種情況下,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小,情節顯著輕微,不宜以犯罪論處。
第二····(有點多、不做詳細介紹)

2、在認定挪用公款罪與非罪時,一看該行為是否屬於法定挪用公款罪范圍,二看該行為是否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構成要件。與挪用之後歸還等等關系不大。
所以,本人認為是。甲挪用公款2萬元從事股票買賣,屬於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且數額大、進行營利活動。

3、屬該行為於迷信犯。但不構成犯罪,這只是主觀上的思想意思,在法律上不支持。

4、第三百六十二條 旅館業、飲食服務業、文化娛樂業、出租汽車業等單位的人員,在公安機關查處賣淫、嫖娼活動時,為違法犯罪分子通風報信,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條【窩藏包庇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5、自動放棄犯罪的犯罪中止具有下列特徵:
(1).必須是在犯罪預備或者犯罪實行過程中放棄犯罪,這是成立犯罪中止的前提條件,如果犯罪行為已經完成並達到既遂狀態,則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因此,一般認為,犯罪既遂以後自動返還原物或者自動賠償損失的行為,如盜竊犯在盜竊他人財物後又將竊取的財物歸還原主,或者貪污犯貪污公款後又秘密退還公款的,都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只能以犯罪既遂論處。其自動返還贓物的行為只能在量刑時作為酌定情節予以考慮。
(2).必須是自動放棄犯罪,這是犯罪中止的實質性條件,首先,必須要求行為人自認為能夠繼續實施。其次,認定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還必須要求確實是出於行為人本人的意志而自動放棄犯罪,而不是出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主客觀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
(3).必須是徹底放棄犯罪。所謂徹底放棄犯罪,是指行為人徹底打消了繼續並完成犯罪的念頭,徹底放棄實施自認為可以繼續實施並完成的犯罪行為。

6、 公款。這既包括國家、集體所有的貨幣資金,也包括由國家管理、使用、運輸、匯兌與儲存過程中的私人所有的貨幣。
(1) 廣義的公款,是指公共款項、國有款項和特定款物以及非國有單位(金融機構)和客戶資金的統稱。其中,公共款項,就是為公共所有的資金款項;國有款項,是指為國家所有的資金款項;特定款物,是指專門用於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非國有單位資金,是指非國有公司、企業和其他非國有單位所有的資金;客戶資金,是指金融機構客戶所有的資金。
(2)狹義的公款,專指公共所有的資金款項。包括國有的資金款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資金款項或用於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社會捐助專項基金。

熱點內容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 發布:2024-11-19 18:48:34 瀏覽:987
24條婚姻法北京電視台 發布:2024-11-19 18:48:29 瀏覽:373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