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決定強調確保
㈠ 依法治國的路徑
依法治國的路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法治體系”的概念,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一具有內在聯系、互相影響、彼此制約的法治體系正在形成。傳統意義上以法律體系為載體的靜態法治正在向以法治體系為載體的動態法治轉變,寫在紙上的法律正在向生活中的法律轉變,法律上抽象的權利正在向具體的訴權轉變,司法的功能和價值再次被關注,司法改革正面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歷史機遇。
應當看到,當前中國的司法改革具有良好的先決條件。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已經成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司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司法改革的內在動力和外部環境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期待相比,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比,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司法權的中央事權屬性和判斷權屬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司法權運行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外部環境有待優化,保障機制尚不健全,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仍然存在,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的懲治預防機制尚不完善。這些問題,直接制約和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損害社會公平正義,損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必須從體制機制上予以解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圍繞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司法監督制約機制、司法保障機制等事關人民司法事業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可以簡要梳理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體制性問題:凸顯司法權的中央事權屬性
司法體制是司法權運行的 制度 基礎。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與我國現行的國體和政體是基本相適應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現行的司法體制形成於計劃經濟時期,法院的人財物由相對應行政區劃的人事、財政部門來管理和保障,導致司法權的中央事權屬性與管理保障上的地方性產生沖突,這與建立統一有序、平等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不相適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走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舉措。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之後,人們對跨省之間的民商事案件和省級范圍內影響較大的行政案件能否得到公正審理存有疑慮,有的建議由第三方管轄,也有人建議提級管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是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地方法院人財物實行省級統管的進一步深化。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有利於確保法律統一適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有利於審判機關重心下移,就地解決糾紛,方便群眾訴訟。巡迴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和組成部分,不是一個獨立的審級,也不是獨立的法院,在工作方式上也不能簡單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巡迴審判。
二是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辦理跨地區案件。我國現有地方各級法院共計3573個,絕大多數法院設置與行政區劃相對應。這樣的司法體制便於明確管轄、便利訴訟,也容易得到當地黨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但另一方面,由於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司法權的運行易受地方因素影響和干擾。通過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集中審理跨區域的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環境資源案件等,可以彌補省級統管未能完全解決的一些問題,從體制上排除地方因素對公正司法的干擾,確保少數涉及地方利益的案件得到公正處理,促進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三是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執行難作為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而導致的一種司法現象,已經成為人民法院三輪司法改革尚未最終克服的頑症。如何化解執行難,學界和實務界有諸多不同的觀點。執行權可以劃分為執行裁決權和執行實施權。執行裁決權是一種判斷權和裁量權,屬於司法權的范疇;執行實施權是一種行政權,上下級之間是一種指揮和服從的關系。因此,在人民法院內部將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建立相對獨立的強制執行機構,既可以充分發揮執行實施權作為行政權的制度優勢,形成上下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的執行體制,又可以避免執行裁決權與執行實施權簡單分割而影響執行效率、損害司法公信。
四是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相分離。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的進一步細化,人民法院內部的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必須與審判權相分離,真正形成以審判為中心的法院內部權力運行體制。由於過去在管理上未能嚴格界定司法機關內部各種權力的不同屬性,導致管理與服務的界限不明、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不清、法官與行政管理人員的身份混同,最終導致法官數量不少,但從事一線審判工作的人員不足,工作效率不高。《決定》提出探索實行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與審判權相分離,既可以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內部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的行政權屬性,又可以更好地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審級獨立。
五是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行政訴訟是三大訴訟中受地方因素影響最大的訴訟。2016年,“民告官”的行政訴訟案件立案數在近幾年連續下降的情況下,又比2016年下降5%,上訴率則高達72.7%。在行政訴訟中,為了地方利益、部門利益打招呼、批條子、遞材料干預司法個案的現象比較突出。因此,要配合跨行政區劃法院設立、司法公開、立案制度等改革,進一步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機關干預,從制度上解決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
二、機制性問題:恪守司法權運行的內在規律
司法機制是審判權運行的重要載體,是決定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司法機制涉及立案、庭審、裁判、執行等審判權運行的各個環節,同時與法官制度、司法環境、司法保障等具體制度密切相關。《決定》緊緊圍繞訴權保護、審級職能、庭審中心、司法責任等關鍵問題,緊緊抓住司法權運行的內在規律,進一步明確了審判權運行機制的改革思路。
一是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訴權的廣泛性、便捷性是現代社會司法文明的重要標志。任何權利如果不具有可訴性,就失去了具體的保護路徑,就不具有現實性,其價值和意義就要大打折扣。同時,如果社會成員不能通過訴訟解決糾紛,就會選擇私力救濟或群體抗爭的方式實現其目的,反而不利於社會穩定。《決定》提出要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這就意味著人民法院在立案環節對當事人提交的訴訟材料只進行形式審查而不再進行實質審查,實現了程序與實體相分離。立案制度的這一巨大變化,一方面給人民群眾通過訴訟解決糾紛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又給人民法院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進一步健全立案公開制度,同時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和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構建文明、有序、規范的立案工作機制。
二是完善審級制度,明確四級法院的職能定位。我國現行的法院體制實行四級兩審終審制。各級法院均承擔一審職能,中級法院以上同時承擔二審職能,各級法院同時還承擔再審職能,各種程序相互交錯、職能相互重疊、機構攀比對應,導致地方三級法院案件性質同質化、審判方式同質化、法官素質同質化、職能作用同質化,既不利於有效分流案件,也不利於國家判斷權的科學構建,上級法院的審判監督和指導職能也未能得到很好發揮。《決定》提出要完善審級制度,一審重在解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因為一審距離案件爭議的事實更近,便於及時查明事實;二審重在解決訴辯雙方對一審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爭議,實現二審終審;再審重在審查終審裁判的正當性,維護裁判的權威性、穩定性,最終實現法院裁判的終局性。合理定位四級法院在不同審級中的職能作用,對於提高訴訟效率、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以審判為中心是現代社會司法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2016年以來一些重大冤錯案件的發現與糾正,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疑罪從無、庭審中心和證據裁判的強烈關注。在第六次全國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審判案件要以庭審為中心,實現事實證據調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論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於法庭,全面落實直接言詞原則,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制度,讓法庭成為確認與解決被告人罪責刑問題的最終階段和關鍵環節。在民事和行政訴訟中,所有的舉證、質證和認證也應當在法庭上實現和完成,所有的裁判結果都應當是法庭調查和庭審辯論後形成的、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必然結果。
四是完善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制度,進一步發揮最高人民法院統一法律適用標準的職能。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指導職能必將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化進一步加強。按照《決定》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將進一步完善司法解釋制度,嚴格司法解釋的立項、調研、審議等程序,加強司法解釋的針對性、規范性、及時性和有效性,改革指導性案例的篩選、評估、論證和發布機制,建立將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轉化為指導性案例的工作機制。
三、獨立性問題:遵循司法公正的內在邏輯
司法權既然是判斷權,判斷主體的獨立性就是確保結果公正性的前提條件。近年來,隨著全社會法治意識的增強和行政機關依法執政能力的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環境有了較大改善。但從實踐來看,一些涉及地方利益的征地拆遷、環境污染、企業破產等案件,普遍存在立案難、勝訴難和執行難,由此引發的申訴上訪也占較大比例。《決定》將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作為保證公正司法的首要問題,彰顯了獨立性在確保司法公正中的重要地位。
一是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領導幹部干預、插手個案處理是當前人民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當前,要結合人民法院正在全面推進的司法責任制、司法公開、監督留痕等改革舉措,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和插手個案的電話記錄、轉遞材料、口頭指示等信息的提取、封存、舉報和公開制度,為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是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行政機關對待行政訴訟的態度一直是法治建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尺。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制度,既可以讓行政機關直接面對群眾、及時化解糾紛,又能夠樹立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形象,提高全社會的法治水平。
三是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拒不執行、藐視法庭等影響司法權威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制度。公正是權威的基礎,權威是公正的保障。近年來,一些當事人隨意鬧庭、鬧訪,侮辱、威脅司法工作人員等現象較為突出,嚴重影響司法機關的正常秩序,極大地損害了司法權威,嚴重挫傷了司法人員的職業尊榮感。《決定》提出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重點解決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以及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等行為的入罪問題,加大對單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行為的懲治力度,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
四是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司法權作為判斷權,其判斷結果的正確性必須建立在證據裁判的基礎之上。由於法官不能拒絕裁判,因此當證據不足不能支持訴請主張時,刑事法官可以根據疑罪從無原則判定被告人無罪,民事法官可以根據證明責任負擔、舉證責任倒置、高度蓋然性等原則作出有利或不利於原告的裁判。嚴格來說,上述因證據不足而又不得不作出的裁判均是建立在法律真實的基礎之上,離案件的客觀真實可能會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甄別各類過錯的區分標准,確保法官依法履職行為不受追究,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職等處分。
㈡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對我國依法治國將產生什麼影響
《決定》展示出中共依法治國決心,新的司法改革措施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創回造更好的法律環答境。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後發表的公報中宣布,將堅持根據憲法和法律依法治國,對干預司法的活動進行制約。中國共產黨計劃賦予司法系統更大的權力,並給予公民在立法過程中更大的話語權,同時強調了確保黨在法律體制中領導地位的重要性。該報道援引分析稱,這一專注法律問題的決定反映出黨內人士已經意識到有必要建立現代化法律體系,來公平、權威地解決爭端,特別是在經濟增速放緩加劇社會壓力之際。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這些舉措,對於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市場經濟運行而言至關重要。
㈢ 依法治國決定提出了什麼具體措施確保全民守法
1.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2.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3.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教育宣傳: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論述了執政黨與法治、政府與法治、人民與法治、改革與法治和國家治理與法治等五方面的關系;《決定》提出了180多項新舉措,重點是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
其中:《決定》非常強調法治工作的重要性,要開展法治教育,這是最根本的。《決定》提出,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開展法治文化的宣傳教育,要把它作為國民教育的一個部分,同時也提出強調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㈣ 依法治國有哪些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來全面推進依法源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㈤ 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
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深入開展法治建設與活動,積極運用普法和依法治理基本手段,依法管理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事務,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一
全面依法治國是十幾億人民的社會行動和偉大實踐,其實踐主體是每個公民。通過全面依法治國,一方面全面繼承和發揚中華文明中的天下觀念、仁愛情懷、包容精神等精華,解決制度與秩序問題;另一方面吸收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推動形成公平正義、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全球制度文明實體。由此,全面依法治國不僅要讓我們這個大國和偉大民族實現自身制度文明的更新和升華,也要為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全人類的共同尊嚴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什麼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本原?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意志,也植根於社會發展進步規律。充分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權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法律,就是中國的良法。法治中國,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階段性目標的手段,而且是促進和保障中國現代化的制度文明類型。
認識論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關於法治中國的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知識的來源或依據是什麼,如何檢驗其真理性?這些知識對於新型制度文明提供了哪些理論支持?這些都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認識論問題。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首先源於對我國歷史、國情的經驗認識。深刻總結我國近現代以來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制度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對形成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科學認識具有重大意義。同時,認清我國在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和成因,也十分必要。從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趨勢到各具體問題,在宏觀和微觀各層面均需形成深刻、系統的認識或知識。這些科學認識,可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提供經驗性知識基礎,也為檢驗相關認識、決策、實踐的正確性提供依據。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具有深刻、周密的邏輯理性品質。在生活法則、事理邏輯和社會科學層面,人類制度文明的經驗教訓背後有無、有何通則和邏輯,制度文明演進、發展何以正當和科學,社會問題的成因機理和變革可能、制度供求、系統控制等邏輯性、規律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統把握。例如,對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制度安排和機制設置等問題,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給出了事理邏輯論證。經濟學甚至運用數學模型證明了法治的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這些已被證明的生活法則、事理邏輯、社會規律,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邏輯基礎和另一知識來源。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還可從自然科學等實證科學中獲得根據。生命科學、心理學等自然科學找到了人的公平感、同情心、認同能力、規則意識、合作能力的生理和心理依據,用實驗數據和經驗性事實證實了社會科學所假設和論證的有關邏輯、規律具有合理性。全面依法治國相關的知識或認識,是可以通過對社會發展的邏輯、規律的科學抽象和實踐經驗來證實和深化的。其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具有經驗、邏輯和實證的扎實依據,可以經過社會實踐的反復檢驗。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並闡述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五個基本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個原則的提出,回答了社會普遍關心的涉及依法治國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遵循。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問題。《決定》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和基本原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與時俱進地加強和改善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問題。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目標。法治建設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追求問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對所有社會成員一視同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的公民都不得受到歧視。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加大監督力度,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問題。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線。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問題。法治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法治需求,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推動法治實踐發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不懈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而努力奮斗!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三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志在關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所以是革命,是因為它作為國家治理領域的法治改革,屬於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范疇。同志明確指出,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既然司法體制改革屬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其他組成部分,如立法體制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法律監督體制改革、全民守法體制改革等,當然也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的范疇。
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引領、規范、推動和保障等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發展民主政治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從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照和運用憲法與法律治國理政,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從法治的內在功能和價值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官,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不斷完善國家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同時使這些法律和制度良好有效運行,實現良法善治。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法律的革命”。同志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布局的高度,從多個角度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性質及其重大意義作出了精闢論述。他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法律上層建築的重大變法或變革,是具有政治體制改革性質的“法律革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許多是涉及利益關系和權利格局調整的“硬骨頭”,都是必須改的。而法治領域的改革涉及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和充分准備。正因如此,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法治保障
同志明確提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制度基礎和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含著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國的戰略目標。法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國,在價值層面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有序,充分保障人權與人的尊嚴;在制度層面追求的是人民主權、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權,努力建成法治中國;在實踐層面追求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辦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實現良法善治。與此同時,全面依法治國通過特有的制度安排、規范手段、教育強制功能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有效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相輔相成。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都離不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姊妹篇,我們要切實抓好落實,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像兩個輪子,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滾滾向前。”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頂層設計。全面依法治國是引領、促進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要用法治思維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統一,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各方面。與此同時,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依法治國這個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方略和法治這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過程,落實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以及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各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和法治體系整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才能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徵。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解決好道路問題。同志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有自己的時空定位和時代特色。相對於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們所走的是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和法治模式,決不能混為一談;相對於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們所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相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理想社會主義社會及其國家與法的論述和描繪,我們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法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相對於歷史上中華法系的法文化和法制度,我們今天所走的是一條現代化的法治道路。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基本原理,在吸收借鑒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從當代中國國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依法治國的實踐出發,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與教訓,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法治理論的繼承、創新和重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指導、思想基礎和學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價值理論、制度規范理論、實踐運行理論、法治相關關系理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的提出,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提出,不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圍也具有獨創性,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們黨對法治文明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志指出,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同志指出:“我們要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這段論述表明,一方面,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關系而言,前者從屬於後者,本質上是後者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反映;另一方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內在統一相一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三位一體的,它們構成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指引、理論支撐和制度保障,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自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共同引領並保證依法治國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和道路前進。
㈥ 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方法
一、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 《決定》開宗明義,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和發揮黨的政治保證作用的高度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最本質特徵就是黨的領導。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依規管黨治黨建設黨國有國法,黨有黨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依規管黨治黨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黨建設好,國家才能治理好。 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擁有一整套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
四、從嚴治黨、嚴明黨紀,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改進作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旗幟鮮明、態度堅決、意志品質頑強、領導堅強有力。但是,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一刻不可放鬆。
五、強化「不敢腐」氛圍,逐步實現「不能腐」「不想腐」。xx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抓緊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當前,要加大正風肅紀、嚴明紀律、懲治腐敗力度,使之「不敢腐」。誰在這樣的形勢下還敢頂風違紀,誰就要為之付出代價!懲是為了治,要綜合施策,加大治本力度。
㈦ 關於「依法治國」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了哪些主要內容
十八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十九大: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
㈧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作出了推進依法治國的哪些舉措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全會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全會提出,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
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全會提出,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規范便捷機制,完善職業保障體系。
全會提出,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
㈨ 四中全會指出什麼是我們依法治國的生命線
1、四中全會指出「公正」是我們依法治國的生命線。
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此基礎上,就如何保障和實現司法公正,提出了更為清晰、具體的舉措,總體的思路是既要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又要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司法人員的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