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道德評價的方式
1. 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
醫學道德來的基本原則
1、醫學道源德基本原則的含義: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是指在醫學實踐活動中調節醫務人員人際關系以及醫務人員與社會關系的最基本出發點和指導准則,也是衡量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尺度。
2、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我國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是「救死扶傷、防治疾病,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其中「救死扶傷、防治疾病」是社會主義醫葯衛生事業的根本任務和對醫務人員的要求,也是醫務人員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途徑和手段,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基本要求和醫學的科學性與道德性的統一;「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公德對醫學職業的要求,也是醫務人員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內在精神,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較高要求和醫學道德的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是共產主義道德對醫學職業的要求,也是「救死扶傷、防治疾病」和「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的落腳點,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最高層次要求和我國醫學道德的先進性。綜上所述,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三方面內容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也體現了醫學道德不同層次的要求。
2. 何為醫德,醫德的根本宗旨和特點是什麼
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它是一種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
醫德就是從醫療衛生這一職業特點中引申出來的道德規范要求,它主要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三方面的關系。
醫德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
醫德的特點:醫德具有階級性、繼承性、自覺性等特點。
1、繼承性:醫德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繼承性。歷代醫家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優良的醫德傳統,並根據醫學科學的要求,從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積極意義的醫德規范,這是人類共同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應當批判地繼承和發揚;
2、自覺性:醫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自覺性。它不像法律那樣具有強制性,通過國家專門機關保證其實施,而是靠社會輿論、習慣傳統、各種教育,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起作用的。
信念就是一種自覺的力量,它能促使醫務人員經常自覺地用醫德規范來檢點自己,進行自我評價,由此協調與病人、社會的關系。醫療衛生工作中如無菌操作、消毒隔離等道德責任的實現,很多場合都有賴於醫務人員醫德修養和實踐的自覺性。
要使自己成為醫德高尚的醫務人員,就必須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這種自覺性,樹立牢固的醫德的內心信念。
(2)醫學道德評價的方式擴展閱讀:
醫德是醫療衛生領域建設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醫院管理中教育醫務人員,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質量必須抓好的極為根本的一環。
樹立良好的醫德風尚,對於促進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優質服務,提高醫療質量,技術上精益求精,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人們的生命健康也產生重要的影響。
另外,醫德修養與醫德教育、醫德評價相輔相成,是醫務人員養成良好醫德品質和實現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徑,是促進醫療衛生保健單位良好醫德醫風和醫學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3. 醫學道德的醫學道德的情感
情感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根據某種社會觀念和行為准則對待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態度和體驗。
醫德情感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對自己和他人行為之間關系的內心體驗極其自然流露。 醫德情感的內容包括同情感、責任感和事業感。
同情感是醫務人員最起碼的醫德情感、最基本的醫德情感,其感性因素居主導地位,是服務病人的原始動力。
責任感是起主導作用的醫德情感,其理性因素居主導地位,是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可彌補同情感的不足,使醫務人員的行為具有穩定性,並能真正履行對病人的道德責任。
事業感是責任感的升華,是更高層次的醫德情感,即把事業看得比個人利益、生命還重要。強烈的事業感能激勵醫務人員為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憤圖強,不計較個人得失,並能為病人的利益承擔風險,真正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道德原則。 良心是人們對他人和社會履行義務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是人們對其所負道德責任的自覺意識。
醫德良心是醫德情感的深化,是在醫療活動中存在於醫務人員意識中、發自內心深處的對病人和社會的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 ①在行為前,醫德良心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動機給予肯定,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動機給予抑制或否定;②在行為中,醫德良心對醫學行為起著監督作用,對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信念以及行為方式和手段予以激勵和強化,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慾望、沖動及其行為方式等則予以糾正、克服;③在行為後,醫德良心對行為的後果和影響有評價作用。
總之,醫德良心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醫務人員對履行了醫德義務並產生了善效果的行為給予自我肯定性評價,即感到滿意、欣慰和自豪;反之,則給予自我否定性評價,即感到羞愧、悔恨、譴責和內疚。
4. 醫務人員進行自我道德評價的方式
醫德評價主要有人們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的評價方式。
1.信念的自我評價 指人們依照某種觀念、原則和理想等形成的信念,對自己的醫療行為自覺作出醫德上的自我肯定或否定。是醫務人員進行醫德選擇的內在動機和醫德品質構成的基本要素。它是醫德評價的一種重要的內在方式。當醫務人員真誠履行自己職責,竭盡全力醫治好病人的疾病,就會對自己合乎醫德要求的行為過程及結果感到心安理得,問心無愧,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形成一種信心和力量並將在今後繼續堅持這種行為。當自己在醫療實踐中出現了某些差錯,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或損失時,即使別人未察覺也會受到良心的責備,由此而感到內疚和羞愧,促使自己進行自我評價和檢討,並在今後避免再發生類似不良行為。可見,作為一種道德的精神支柱——內心信念不輕易形成的,它是通過良心來發揮作用的,是以良心的自我譴責和良心的自我滿足、自我安慰的形式進行醫德評價活動的。信念在道德評價中起著自我完善的重要作用,是醫務人員進行自我調整、自我約束的精神動力。
2 .社會輿論評價 輿論是指醫德是非判斷的多數人意見和態度,包括全社會和醫學領域自身對醫療行為而作的善惡評價。社會輿論評價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感染力和強制力的特點,而且是應用最普遍的醫德評價方式。自我評價只是醫務人員內心的一種自覺激發和制約,而社會輿論評價則可以在行為者不論是自願還是不自願的情況下,迫使其改變自己的行為,抑惡從善。
健康的社會輿論和它所造成的道德氣氛,使醫德原則得以執行和鞏固,激勵和鼓舞醫務人員在道德和事業上的進取心,同時也為每個充分履行道德責任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社會輿論贊賞什麼,鄙棄什麼,往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趨向,促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
社會輿論評價的途徑很多,如對出院病人進行問卷調查,聘請院外監督員等,以便使醫務人員根據社會輿論和具體措施所表述的意見和態度,了解醫療行為應選擇的標准,提高擇善拒惡的能力,並且在社會輿論的贊揚、規勸或譴責下,堅持或改變自己的醫療行為方向。
3.傳統習俗評價 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歷史形成的一種穩定、慣常的行為趨向。傳統習俗不僅是被人們普遍認可和接受,具有評價道德好壞、善惡的作用,而且實際上成為不同領域道德規范的補充,是社會紀律的一種形式。但是,由於其形成是以一定的歷史條件為背景,故評價其作用時應該注意到積極和消極的重要性。在種種傳統習俗中,只有那些涉及患者健康利益、體現醫務職業道德價值觀念的習俗,才是評價醫德時應該考慮的。在實施中,對傳統習俗應作具體分析,繼承和發揚醫德傳統中的精華,舍棄糟粕,積極樹立新的道德風尚,促進醫德建設。
5. 醫學道德評價有哪些
主要分為三種:
(1)社會輿論:指一定社會群體或一定數量的群眾,依據道德觀念對人的行為和組織的活動施加精神影響的道德評價手段,是醫德評價的主要方式。
社會輿論的特點:①認知范圍具有一定的群眾性;②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約束性;③傳播的幅度具有廣泛性。
社會輿論在醫德評價中的作用:①通過社會輿論對醫療思想做出善惡判斷,給予肯定、贊揚、否定、批評的評價,表明社會的傾向性的態度,促使醫務人員按照醫德原則規范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指導功能。②社會輿論可以把某一醫德行為的善惡價值及時傳達給當事人,使醫務人員了解社會所要求的行業准則及自己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後果。在某種意義上發揮著「道德法庭」的「強制」作用。③社會輿論是外在的力量,反映了人民的意願和呼聲,醫務人員在輿論的贊揚、規勸或譴責下,堅持或改變自己的思想行為方向,具有疏導調整作用。
(2)傳統習俗:即人們在漫長歷史發展中逐步積累形成的行為規范傾向及價值評價。其特點為:①形成過程的悠久性;②支配人們行為的普遍性;③作為衡量人們行為標準的穩定性。
(3)內心信念:即醫務人員發自內心的對醫學道德義務的真誠信仰和強烈的責任感。內心信念在行為前對醫德行為有預測作用;在行為中對醫德行為及後果有自我監控作用;在行為後對醫德行為及後果有審視、評判和自我校正作用。它是對醫德行為評價的內在力量。其特點為:①觀念形成的理智性;②把握、校正行為的自尊性;③追崇所信賴的道德價值目標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