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最高境界
A. 道家最高境界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家最高境界是什麼樣的境界?
耿閣(鳴天士君)著
哲學鼎端
LV.4 今天 12:39
《論道家的最高境界》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家最高境界雲,
昭天曜日公示准。
千律萬理聚文下,
一詩百字人類尋。
老子道德宇宙本,
耿閣定義嫵媚春。
如天自然利不害,
似地柔弱善水尊。
再詩曰:
《無為自然道德唱》
道德無不為唯一,
聖人無私成其私。
無為自然道德唱,
管教日月天淚泣。
哲賢如嬰道理起,
聖人皆孩終旨批。
天律天規道德俱,
天理天條無不及。
耿閣:著於2019.3.24.上午9點16分。本詩原創。用時約11分鍾。 無為是無極宇宙及其宇宙事物運行行為的大道大德的之其道德的行為的宇宙道德的境界的理寓的境界狀態的道德的稱謂。「無為就是無極宇宙行為的大道大德的宇宙道德的行為的宇宙道德之為」。——耿閣
關於道家的最高境界的問題很難一言以盡之。倘或終然概然而論之的話:「即:★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答曰:「「————「就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有一種無所不及無所不包無所不真無所不美無所不善無所不奐無所不道無所不德的之其道德觀·之其無極觀·之其無極宇宙的道德無極觀·之其無極宇宙的無極道德觀·之其無極宇宙事物的無極宇宙觀·之其無極宇宙事物的道德的無極宇宙觀」。簡言之:「就是無極宇宙事物運動運行行為的那個無極宇宙的道德觀或之就是宇宙事物道德的無極觀」。 附:「有關文字而略示之: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 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道與萬物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法則;道與形名通理寓;道與虛無統本然。」噫吁盡也哉!噫吁全也哉!【天法道的定義】:「——上天作為宇宙自然·自然宇宙的一物一員同樣要依據遵循效法於道:【道為何物宇宙名·道與宇宙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本原·客觀規律就是道·客觀真理就是道·道乃邏輯之道理·道乃宇宙之無極·道乃無極之宇宙·道與萬物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法則;道與形名通理寓;道與虛無統本然。 】的規則規律的道理而去行為的」。
B. 恪守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恪守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奉獻社會。
奉獻社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和專最終屬目的。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歸宿。奉獻社會就是要履行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自覺地、努力地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當社會利益與局部利益、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求每一個從業人員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
奉獻社會是一種對事業忘我的全身心投入,這不僅需要有明確的信念,更需要有崇高的行動。當一個人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從事於某種事業時,他關注的其實是這一事業對人類、對社會的意義。
(2)道德的最高境界擴展閱讀
職業道德的特徵:
1、職業性。職業道德的內容與職業實踐活動緊密相連,反映著特定職業活動對從業人員行為的道德要求。每一種職業道德都只能規範本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在特定的職業范圍內發揮作用。
2、實踐性。職業行為過程,就是職業實踐過程,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體現出職業道德的水準。職業道德的作用是調整職業關系,對從業人員職業活動的具體行為進行規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道德沖突。
C. 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思想的最高境界 各不相同
我傾向於 獨善其身 如果人人都能管好自己的事情內 那麼世界自會大容同
不過有的人傾向於 先天下之憂而憂 我比較鄙視 這種思想 他以為他是誰啊? 救世主? 地球沒了多管閑事的照樣轉
至於 無欲無求的人 屬於偽君子 因為人不可能無欲無求 希望無欲無求 本身就是慾望 偽君子最可恥
D. 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須順應天意,要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准則,順應天理,方能國泰民安。 表現在十個方面即「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忠」: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節」:節氣、名節、操守、節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在《騰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講氣節、重操守、重名節、軟利慾,歷經千百年的錘煉和發展。熔鑄成為不圖名利、為政清廉、公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克己為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偉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精神支柱和一個人涌葆錚錚鐵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堅強、剛毅。中華傳統文化對「勇」賦予了豐富內涵:「持節不恐謂之勇」,「持義不掩曰勇」,「投身為義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懸命為仁曰勇」,「棄命為仁曰勇」,「勝敵壯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幹、敢闖,敢於創新,敢於開拓,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說真話,敢於堅持原則,敢於實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徇義不懼、剛健不屈。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這種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剛健精神,是中華民飽經磨難、歷久彌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奮的不竭動力。 「和」「和睦、和氣、中和、和平、和諧。求同存異。中華傳統文化把「和」作為最高價值,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禮用之,和為貴。」(《論語*學而》)提出為政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和」以治國。周幽王大夫史伯針對當時周政權危機,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濟」的理論。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間詁》卷三)「和」被認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標。傳統文化還把「中」與「和」並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中和」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強調「和諧」、「允執其中」、「時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順和鄰里、和諧社會、協和萬邦、天人合一、和氣生財、和平天下、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 「十德」可分為兩組:原「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一組;新「五德」——「忠、孝、節、勇、和」為一組。10個字內涵外延,相對區別,難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內向的,就自身內心修養而言的;又有外向的,從與他人關系、社會關系、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組各字之間,均有次序,相互對應,仁忠、義孝、禮節、智勇、信和,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內涵概括更加完整、豐滿、全面。孟子認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信」貫穿;新「五德」,「忠」為首,是根本,「和」貫穿。「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核心思想。「和」也是貫穿「十德」整體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標。 「十德」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現實性。「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價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經濟,有政治,有實踐,有家庭,有國家。 「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內涵,是要義,是精華,是人生的基本准則,是社會倫理規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深厚底蘊,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十德」是個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標,是崇高的境界。每個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徹底做到,不可能完全達到,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嚮往之、為之奮斗之,不懈努力,不斷地接近,直到永遠! 「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至德要道。中華民族堅持「十德」、弘揚「十德」、追求「十德」、實踐「十德」,那麼,我們的社會一定是非常和諧的,我們的國家一定是非常發達的,我們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強盛的,我們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E.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在看透了,悟懂了人生的同時,要能夠在五彩繽紛絢.絢麗多姿內且坎容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積極的.勇敢的.樂觀的.帶有一種無奈,還帶著一身傲骨,更帶著所以的情感,去用心的感悟和享受人生所有的千姿百味.
人生苦短,唯有情長,要是能讓人不可忘懷的.刻骨銘心的,那都應該是精彩的人生,都應該細細品嘗,欣然接受.只有經過了生老病死.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懂得了人情事故,學會了為人處事.還要用自己的一顆真誠.熱情.寬容.感恩的心,去認真的品味人生真味,那樣才是不枉為人一生,不枉在這個世界一世;
人,因性而生,為己而活;為興而歡,因煩而悵;愛而舍,因情而得;心而拼,為責而搏.要懂得無私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又要能承受人生所有的艱辛波折.每個人只要能欣然.樂觀的去品嘗.體會.感悟人生的千滋萬味,我覺得這樣,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冰封的愛-
軍
2009.5.1.
F. 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樣子!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也就是說道德的最高境界是無恥。孔子就說,無恥下問。說明無恥是多麼的厲害。到達無恥,就是到達巔峰。
G. 論語中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從《論語十二章》選取的內容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兩句話好像比較符合您的問題.
H. 為什麼孔子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的結合
孔子認為人一定是要有道德,要有仁愛之心,有自由能夠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說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的,結合
I. 道德的最高境界
愛全人類,那是人類自私的想法,那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愛一切生命.在他的情緒中,永遠不再有恨,怨,驕慢,貪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