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發布時間: 2023-01-02 22:38:40

① 對《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怎麼寫

一、思路

1、簡單介紹《道德經》。

2、談《道德經》的含義與自己的理解。

3、總結,闡釋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

二、理解和感悟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具有極其深刻和深遠的影響,它在世界華人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以及國家層間的政治統一與穩定中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很多名人大家時常都會引用《道德經》中的諸多至理名句,許多人還會提醒國人,《道德經》要在30歲後或50歲讀才好,因為它裡面有諸如「無為」、「無事」、「不爭」、「柔弱」、「少欲」等篇幅很多比重很大的語言,帶有太多「消極」的思想。

其實,這僅僅是現代語言中呈現的字面表意,我不認為這個字面意思即「消極含義」就是他的本意。

《道德經》依據實際、具體的現實而書,以「無為」為例,我認為老子並不是讓你不要作為,什麼都不要去做,其實,核心在「為」,老子主張的是由自己主觀主導或順應時勢去為,不要被慾望牽引著去做或亂作為。

由此,我覺得每個人在每個時點都有自己所認知的《道德經》,而不是固定釋義的《道德經》,它會隨著個人閱歷、經歷的增加而有更深入的感悟和體會,它和資產負債表一樣是時點表,隨著個人修為的增加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道」雖然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得好似宇宙萬事萬物的根本。它隨著時間的打磨,鋒銳的稜角慢慢消磨,紛擾的困惑也日漸消除,光芒輝瑞漸漸調和,隱沒於空氣塵埃中。視乎是淹沒了,但它是存在的。

這讓我們感受到厚積薄發的力量,深深蘊藏於「道」中,人生中,我們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或社會的貪欲所影響,堅持正確的自我方向,努力去奮斗、去成為自己想像中自己。

(1)道德經的現實意義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意義:

《道德經》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涵,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行為,進步與提高。可以說,以老子之道入世可以修養治平,以老子之道出世可以超凡入聖。得大道而滋潤,用大道而生輝。

從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從這方面來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同時強調說:「在現代,一些人根據西方哲學概念,把『道』理解成了『物質』、『精神』或『規律』,這些理解都不符合《老子》本義。

② 學習道德經的意義

1. 學習《道德經》的好處

1)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據《參考消息》上的一篇文章介紹,《道德經》是世界上除《聖經》外被譯成文字種類最多的一本書籍),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1994年6月,江澤民同志在參觀福建泉洲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時指出:「要多宣傳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要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整理好、宣傳好。」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朴、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盡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運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③ 道德經對現實人生有何指導意義

指導意義很大:
人,都在追求滿足。
可是就像一個水池,
如果沒有與泉眼接通,
這個水池會乾枯,是不會滿的。
人也是一樣,如果不與宇宙的本源連通,
這個人也是無法獲得滿足的。

宇宙的本源是什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宇宙的本源就是「道」,
只要我們回歸「道」內,只要我們與「道」連通,
我們就可以獲得真正的滿足。

「道」是什麼?
儒家說:道,是仁愛;
道家說:道,是無為;
佛家說:道,是大慈大悲。
所以你看,聖賢人,佛,菩薩,他們是最滿足的人。

④ 為什麼要學《道德經》

我們學《道德經》的原因如下:
一、學習《道德經》可以提升智慧。《道德經》是對人生的深刻反省,是生命認知的理性覺悟,它是穿越時空的永恆智慧。一位國學大師說:不學《道德經》成不了大事。學習《道德經》即聞道,聞道之要在悟,悟一字得一字之功,悟一句得一句之果,有悟則明,有明則能認識自我,開啟心智,提升你的智慧。
二、學習《道德經》可以提升德養。「德」就是「得」,「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學習《道德經》應知行合一。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高等智慧的人聞道之後,就去實踐;中等智慧的人聞道之後,似懂非懂;下等智慧的人聞道之後就傻笑,認為學這個沒用;如果沒有人笑就不是道了,因為人與人總是有差距的。行道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行道,在修身中聚德,在聚德中內聖,以內聖達外王,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⑤ 道德經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

老子的道德經作為儒學經典他非常有代表性。也符合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那麼在現在道德經仍然有它存在的意義我們現在崇尚的。瘦肉核心價值觀,在這方面也是有所體現的,對我們的生活具有指導作用規勸作用。

⑥ 《道德經》為什麼在現代廣受推崇它有什麼偉大的現實意義

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東方無哲學,老子除外」。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整本書圍繞「道」而展開, 道的基本狀態就如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指任何事物在盛極之後必然會迎來極衰;弱者道之用,指弱者比強者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搞懂這句話就離老子所說的「道」不遠。

人類都嚮往著文明,但從《道德經》里看,老子是最反對文明化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諸侯群起,戰火連綿,草菅人命,戰爭、奪權、流血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可春秋時代卻是文明化,思想大繁榮的時期,諸子百家群涌而起。相比之下,中國那時候的落後地區,莽荒地區的民族,他們沒有戰爭,沒有屠殺,人民安居樂業。所以,老子會提出社會最理想的狀態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提出的這種生活狀態是人類沒有文明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人類只有退回到原始社會中去,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避免文明所帶來的惡果。

因此,老子反對文明也是不無道理的。

一直以來,儒家總批評道家學說是消極的,但這也是道家學說最可貴的地方。

我們都相信「進步論」,但進步就一定是好的嗎?老子所看到的進步是春秋時代的戰爭和動盪。對於現代社會,因為進步而導致的污染、生態破壞、氣候異常,都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機。如此這般,我們還都相信進步是好的嗎?

老子反對進步,就是反對文明化所帶來的一切惡果。老子認為如果人們現在還處在小國寡民的時代,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就沒有利益沖突,戰爭,人際交往的極度緊張,環境破壞........

當然,人類一直在進步,也不可能退回老子說的時代中,那麼老子傳世之作《道德經》在現代對我們有何重大意義,需值得我們探討。

下面我列舉一些《道德經》,帶給我的一些啟示:

1

我們現在都在談創新,比如,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拉動就業等等。但是創新就一定是好的嗎?生物學里講基因突變導致生物的進化,其中的「突變」通俗一點講就是創新。但是生物99%的基因突變都會被自然淘汰,這說明基因突變極少會導致生物的進化,其中的99%都是沒用的、也可能會帶來災難後果的。

創新也是如此,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有多少人死了在路上,創業失敗率高達95%,創新產品也只有5%可以投入市場。所以,《道德經》帶給我我們啟示是, 創新首先是規避風險,其次再考慮未來發展。控制風險是創新的第一要訣 。

創業時,你要問自己這有多大風險,這風險自己能不能承受,然後再決定是否繼續創業。不要因為一腔熱血而去創業,那你會像99%的突變基因一樣會被淘汰。

2

我們來說說消極和保守帶給我的好處。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處在興奮狀態時,作出錯誤決策的概率最高,相比抑鬱時候,錯誤徐決策概率底出70% 。即使是在你最想有所作為的時候,保持一個相對抑鬱狀態,可以幫助你作出更好的決策。

3

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成就事情的對立面 。如果一個人想要強大,就首先要看到自己處在一個軟弱的地位。如果人們想要保持資本主義,就首先看到其中已有的某種社會主義成分。

4

道家最關心的問題是;「人生在世,怎樣才能全生?怎樣才能避禍?」老子認為,一個謹慎的人應當溫和、謙虛、知足。溫和就和保持自己的力量強大。謙虛就能使人進步。凡事知足,使人處任何事情,不致過分。 老子最推崇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最不起眼,卻是人最賴以生存的物質之一。

我們一直以來都受儒家的教導,但這也導致很多,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矛盾。道家思想與儒家對立,學習道家思想也讓我們看到儒家所缺失的東西,然後我們再去彌補。

在這「進步論」、「創新」大行其道的年代,我們需要《道德經》這樣「反其道而行之」的學說來給我們的思想洗洗澡。

⑦ 老子《道德經》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秦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通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璞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淳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似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

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⑧ 老子《道德經》到底的意義在哪裡呢我們能夠從中學到什麼呢

《道德經》中有那麼幾個思想,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道」就是萬物運行的法則規律,也許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一直都存在,它在冥冥之中主宰著萬物的變化。比如,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開花敗,都是這個變化的過程。它是無法通過人為的意志來改變的。所以,它在告誡我們做事的時候,要想一想「道」這個規律的意義。

這就是《道德經》的意義所在,我認為理解了以後,它能幫助我們看清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對我們為人處世有很多好處。能夠閱讀這本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⑨ 道德經六十四現實意義

《道來德經》64.其安易持,其未兆自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隨記:這一章重點講了這樣幾個意思:

首先是要未雨綢繆,在還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就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趨勢、變化和潛在的隱患,做好應對的准備,正所謂「防患於未然」;

其次,是強調堅持與持之以恆的重要性,再宏大的理想與計劃,都必須靠每天點滴的行動與努力,通過日積月累,方能成為現實;在堅持與踐行的過程中,要時時做到不忘初心,不變初衷,這樣長久的堅持終能迎來成功;

本章的最後部分,則是老子最重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體現,對待自然、人類與社會,都要尊重其內在規律,順應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跟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提出的相信市場自發力量的觀點,也有共通之處

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問題一:道德經對現實人生有何指導意義? 呵呵,道德經,開篇避地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說破,但老子還是洋洋灑灑地寫了五千字,它其實就是規勸人類,人們在社會上生存時,不要有太多的慾望,要使自己處於精神身歸一狀態,無為而無不為,人不要太過於干涉世間萬物,而是順其自然,生命、財運、名譽這些跟生命比較起來都遜色,人們要熱愛生活,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嘩謂人身難得,好好生活吧,不要亂想了,祝你好運

問題二:道德經對現實人生有何指導意義 指導意義很大:
人,都在追求滿足。
可是就像一個水池,
如果沒有與泉眼接通,
這個水池會乾枯,是不會滿的。
人也是一樣,如果不與宇宙的本源連通,
這個人也是無法獲得滿足的。

宇宙的本源是什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宇宙的本源就是「道」,
只要我們回歸「道」內,只要我們與「道」連通,
我們就可以獲得真正的滿足。

「道」是什麼?
儒家說:道,是仁愛;
道家說:道,是無為;
佛家說:道,是大慈大悲。
所以你看,聖賢人,佛,菩薩,他們是最滿足的人。

問題三:道德經第八章的現實生活意義 舉個例子,打個比方。像水一樣,就接近道了。這里指修繕人的性格來說的。

問題四:怎樣理解《道德經》第二章的現實意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絲」這個詞本來是沒有的,這個概念也是不存在的,但為什麼會一夕間火爆網路呢?因為有了「富二代」這類詞。貧富差距本來就有,但此前從沒有如此極端過。就是有了極端簡單輕松的人生的「富二代」,才有了苦逼如此的「�絲」。
當社會上凸顯任何一類事物時,就會有相反的事物隨之而起。有扶人被訛的,就會有見死不扶的。有見義勇為沒人管的,就會有見死不救的。越極端的狀態越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與其各走極端不如行無為之道,不張揚,不造作。

問題五: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四十三章 科學與哲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向外追求學問,通過學習獲得科學技術知識。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為道:向內追求智慧,通過默修開啟潛意識。日損:一天比一天減少。不斷地學習研究外在的科學技術知識,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煉道德功,開發潛在的智慧,自我主觀意識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直至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自我意識完全符合了客觀規律,自我也就取得了無所不為的大智大慧。 「為學」能夠直接地給人類帶來顯而易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現代教育的內容就屬於「為學」的范疇。而老子的「為道」即道學則是現代教育還沒有真正涉及到的內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廈,又是通向智慧大廈的道路。「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從這一點來說,道學就是哲學,因為它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傳統哲學的課題是建立在單純地對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礎上的,而不像道學是建立在默修實踐基礎上的,這是傳統哲學的最大弊端。也正是這一弊端,導致了哲學至今處於困境之中。我們知道,「道」首先是一種境界,而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進入的客觀存在的忘我的、無形的心靈的境界。要想進入這一境界,只對概念作深入細致的邏輯分析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但是要達到哲學的目的,獲得大智大慧,非得進入這一境界不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在現象世界中摸索,是不會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學只有統一到老子的道學上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哲學。關於智慧,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說的神其實就是人的心靈。我們注意到,在《道德經》中,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屬於自我,是顯意識、個體意識。智,知於表面現象,形成於後天。用自我之智看問題,只能是以物觀物。以物觀物則流於主觀片面;慧屬於心靈,是潛意識、集體意識。慧,明於道,形成於先天,但需要後天之智去開啟、凝聚。用心靈之慧看問題,則以道觀物。以道觀物則客觀全面。未體道之人,靈受制於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於現象,慧明於大道,只有魂與靈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說,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並非完人,那麼,道學就是指導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過渡的學問。超越自我,解放心靈,開發潛意識,使認識的主體由自我變為心靈,這就是道學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為大自然的真正強者。關於哲學的方法,傳統哲學的方法是懷疑法、邏輯分析法、歸納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學的方法是「損」。損就是破除自我主觀意識,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破我執」。損是揚棄,揚棄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意識,使主觀反映客觀。「損之又損」,就是否定之否定。損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端正意識、肯定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強身健體的過程,因為,德是否正確,是依靠身體的健康狀況來檢驗的,如果在練功實踐過程中,身體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於出現自殺、殺人等現象,這就證明已經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損」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不過這里的認識是對自我的認識,實踐也是自我的默修實踐。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認識的客體,只有首先認識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認識世界。認識的正確與否,又必須通過默修實踐所帶來的身心健康狀況去檢驗。正確的認識對練功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會給身體帶來災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至坐入道境,獲得真正的解脫。一切學問必須一定於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學問。科學能給......>>

熱點內容
山東省商品房預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2:18:23 瀏覽:480
司法棺材 發布:2025-01-15 21:56:51 瀏覽:811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
未成年生子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5 21:06:39 瀏覽:128
法律碩士專業考試211 發布:2025-01-15 21:06:21 瀏覽:229
解除司法拘留 發布:2025-01-15 20:57:30 瀏覽:383
經濟法的理念論文 發布:2025-01-15 20:52:43 瀏覽:755
追究商業秘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20:46:49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