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補充立法

補充立法

發布時間: 2020-12-28 03:59:14

Ⅰ 名詞解釋,法規清理

法規清理指復有權的國家機關,制在其職責范圍內,以一定的方式,對一國一定范圍所存在的規范性法文件進行審查,確定它們是否繼續適用或是否需要加以變動(修改、補充或廢止)的專門活動。
其要點有:
一、法的清理是有權國家機關的一種職權活動,是立法機關的一項基本義務。
二、法的清理對象是現行的規范性法文件,指憲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五種規范性法文件。
三、清理的目的是為了使現行適用的法規盡可能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四、清理的結果是對現行法規或保留、或廢除,或修改,或補充完善,它不是新法規的創制,而是立法活動的一種後續性工作。
五、法的清理需要通過特定的工作方式和程序來完成,或集中清理,或專項清理,還涉及到清理的標准、清理的程序、清理結果的公布等基本問題。

Ⅱ 部門補充規定與標准管理辦法是否具有同等效力

1、有同等效力。該《釋義》也是有權機關作出、經國務院公布的,解釋者根據立法目的及自己對正義價值的認識,對內容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和補充。這部分解釋滿足了法院實現裁判的基本需要,是立法者與法律適用者的有效粘合劑,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是解釋最具活力的內容,是解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對這部分解釋予以迥避,實質是迴避了法律適用的客觀要求。2、如未經有權機關公布,該釋義就不具主體適格性,也就不具法律效力3、國家目前逐步走向法治化,不經有權機關公布即不具有法律效力,這在《立法法》中第九條有所體現: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范圍。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目的和范圍行使該項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該項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一條 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即任何據以裁判的條文必經法定授權才得以向外公示,均應當有批准文號或者總理簽名

Ⅲ 如何對法律漏洞進行補充

法律漏洞補充的方法
法律漏洞的補充方法主要有依習慣法補充、類推適用、目的性擴張、目的性限縮及創造性補充等幾種。
(一)依習慣法補充
依習慣法補充法律漏洞,其根據在於各國民法均以明文規定,於一定條件下習慣與法律有同一的效力。例如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3款中包含了明確的漏洞規則:「如無相應的法律規定,法官應根據習慣法,如無習慣法,則依據他作為立法者可能制定的規則進行裁判。法官這時服從現有的學說和傳統。」我國台灣民法第1條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依習慣補充法律漏洞還應注意所謂習慣不能違背現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為條件。我國司法實踐中依習慣補充法律漏洞的例子,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典權回贖期限的批復,其中引用了民間習慣:有約定期限者,該期限屆滿10年,未定期限者,滿30年,不得請求回贖[3]。
(二)類推適用類推適用是指:法無明文規定的案型比附援引與其相似性質的案型的法律規范。其法理依據在於:「相類似案件,應為相同之處理」。類推適用既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也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類推適用是一種由特殊到特殊的間接推論。用一般三段論理論表示為:M是P,S類似於M,故S是P。在此推論中必須經由「S類似於M」這一「類似性的判斷」才能成功地完成推論。類似性的判斷是指:待決利益狀態與法律已經規定的某個利益狀態非常相似,法律適用者必須將法律在規定和沒有規定的兩個不同事實間相比較。這一判斷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判斷。因此,類推適用具有評價的、主觀的和唯意志的要素[4]。類推適用所獲得的結論並非是絕對可靠的,一般的三段論推理中如果前提為真,則結論莫不為真。但是,由於類推適用中的三段論推理中的大前提只是一個「特殊」、「個別」,且類推適用的基礎又涉及人的價值判斷,其所得到的只是一個不太確實的結論而已,有時甚至會導出錯誤的結論。因此,進行類推適用時一定要注意對結論「妥當性」的論證,必須注意系爭個案的評價、利益衡量,力求在適用中實現公平與公正。
(三)目的性限縮
目的性限縮是指:從基於法律規定的規范目的或基本思想的考慮,將依法律文義已被涵蓋的案型排除在原系爭規定的適用范圍外的法律漏洞補充方法。目的性限縮的法理依據是:「不同之案型應為不同之處理」。目的性限縮的方法是以規范意旨,即該法條的立法目的作為考量的標准,將雖然包含在文義范圍內的案型,由於該案型與立法目的不相符,而將該案型排除在該法條的適用范圍之外。目的性限縮與類推適用的方法是不同的,類推適用的重點在於尋求兩案型之間的類似性及其程度,用已知的法律規范去類推法律沒有作出具體規定的情形;而目的性限縮的重點是審視法條的立法目的,以及該法條文義范圍內的案型是否與該法條
9
61法律漏洞的認定與補充 的立法意旨相符,以排除該條文義所包含的卻不為規范意旨涵蓋的案型。所以,類推適用主要是針對明知法律漏洞的補充方法,而目的性限縮主要是針對隱藏漏洞的補充方法。
(四)目的性擴張
目的性擴張是指:法律文義所涵蓋的案型相較於立法意旨而言,顯然過於狹窄,以至於立法意旨不能完全地貫徹。因此,應將法律適用的范圍擴張到原法律規定文義不包括的案型的法律漏洞補充方法上。目的性擴張與目的性限縮都是以立法意旨作為衡量是否存在法律漏洞的標準的,也都是以立法意旨作為法律漏洞補充的目的的。目的性擴張所要處理的案型與法律的明文規定並不相同,它是由於立法者立法時思慮不周而對其所欲規范的案型太過具體化,以至對符合立法意旨的部分未予規定的情形。目的性擴張與類推適用雖同為擴展具體法條的適用范圍,但兩者並不相同:一是類推適用以「類似性」的存在作為推論前提。而目的性擴張則直接訴諸「立法目的」為判斷推論與否的依據;二是導致類推適用的原因是法律對某類型案件未設明文規定,而引起目的性擴張的原因是權衡具體法條的立法目的,認定該法條所規定的案型過於具體以致適用范圍稍嫌狹隘,為貫徹該立法目的遂放鬆法條的案型涵蓋范圍,使其適用范圍擴大應為該立法目的所內含的案型[5]。
(五)制定法外法律續造類推適用、目的性限縮以及目的性擴張並不能補充所有的法律漏洞,尤其是在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各種法律制度尚未完善的特定環境下,「解釋法律,補充漏洞,雖系法院之重要工作,但法院創造法律之活動並不限於此,在甚多情形,法院便得改進現行規定,創造新的制度,但不得恣意為之,必須合乎法律之基本原則,符合憲法價值判斷,並得納入現有之法律內在體系[6]。有的學者稱之為「制定法外的法律續造」,有的學者稱之為「創造性的補充」。實際上,這種漏洞補充的方式在我國是履見不鮮的。
上述幾種法律漏洞的補充方法,體現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適度「法官造法」的必要性。但對於法官來說,其首要的職責應首先是表現出對法律的忠誠,「如果沒有規則引入社會,那麼整個法
治的大廈就會顛覆,規則是構建法治社會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沒有規則就不會有法治社會。」[3]目前在中國法律還缺少絕對權威,嚴格規則之治尚沒有形成的條件下,還不能過分強調「法官造法」。法官在進行漏洞補充時,為了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使法官的判決接受必要的監督,在存在法律漏洞「法官造法」時,法官有
義務公開說明用於填補漏洞的標准來源於何處。
如果能做到了這一點,當事人不僅贏得清清楚楚,輸得明明白白,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法官在審判中的不公正行為,有效地防止法官的恣意枉為,確保裁判書真正成為向社會公眾展示法官公正司法形象的載體。

Ⅳ 簡述鐵路法的立法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以下簡稱《鐵路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法制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其中關於刑事責任的立法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刑法體系和內容,對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都具有重大意義。本文著重就《鐵路法》中刑法規范的立法方式、立法內容等方面的特徵作簡略的分析和探討。
一、立法方式方而的特徵
《鐵路法》「法律責任」一章中共有12個條文,其中有10個條文是關於刑事責任的規定。《鐵路法》採用了多種方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既有照應我國《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的原則性規定,也有對刑法的補充性規定;既有對《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中刑法條款的直接引證,又有「比照「《刑法》有關規定的類比立法。《鐵路法》中沒有採用「籠統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的方式,這種立法主導思想是正確的。在以往的附屬刑法規范的立法中,「籠統式」規定方式曾佔一席之地。由於這種規定方式既無罪名,又無犯罪特徵,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掌握和運用。所以在附屬刑法規范的立法中,應盡量避免採用這種規定方式。具體說來,《鐵路法》中刑法規范的立法方式具有以下特徵:
(一)採用了以「單一引證式」為主的規定方式,便於司法實踐中予以正確理解和運用。
在我國非刑事法律規定刑法規范的立法方式上,「引證式」是一種最常見的規定方式,一般表述為:依照《刑法》(或刑法特別法)第××條款追究刑事責任。這種規定方式從形式上可分為。單一引證式」和「復合引證式」兩種。「單一引證式」是指在同一條款中單獨引證《刑法》或刑法特別法的一個條款,採用這種方式規定的刑法規范明確具體,便於適用。「復合引證式」則是指同時引證多個《刑法》刑法特別法的條款,採用這種方式規定的刑法規范在理解和運用上容易造成混亂。《鐵路法》正是選擇了比較科學、合理的「單一引證式」規定方式作為規定刑事責任條款的主要立法方式。在《鐵路法》中有9條15處採用了「單一引證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例如,《鐵路法》第61條規定:「故意損毀、移動鐵路行車信號裝置或者在鐵路線上放投足以使列車傾覆的障礙物,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條是對我國《刑法》第108條和第110條的分別單一引證。再如,《鐵路法》第66條規定:「倒賣旅客車票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117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以倒賣旅客車票為常業的,倒賣數額巨大的或者倒賣集團的首要分子,依照刑法第118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鐵路職工倒賣旅客車票或者與其他人員勾結倒賣旅客車票的,依照刑法條119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這是在一個條文中三處分別單獨引證《刑法》條款的例子,層次清晰,表達嚴謹,便於適用。
「引證式」的規定方式除在形式上的分類以外,在性質上又可以劃分為「原則性引證式」和「補充性引證式」兩種,即以是否對《刑法》或刑法特別法作了新的補充作為界定。《鐵路法》中的刑法規范在立法上,對這兩種性質的規定方式兼而采之。例如,第65條第2款規定:「在列車內,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情節惡劣的,依照刑法第160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敲詐勒索旅客財物的。依照刑法第154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款即是「原則性引證」,它沒有對《刑法》第160條和第154條作任何補充,只是對《刑法》起到照應作用。而《鐵路法》第63條第1款的規定則不同,其中規定:「聚眾攔截列車不聽制止的,對首要分子和骨幹分子依照刑法第159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款對《刑法》第159條作了新的補充,即增加了對「骨幹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內容。因此,它是一種「補充性引證」,對《刑法》具有補充功能,是一種特別刑法規范。
(二)採用的「敘名式」規定方式,指向明確,便於適用。
《鐵路法》中共有兩處採用了。敘名式」規定方式。即第65條第1款:「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傷害旅客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從重處罰。第71條:「鐵路職工玩忽職守,違反規章制度造成鐵路運營事故的,濫用職權、利用辦理運輸業之便謀取私利的,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以上兩個條文都沒有指明依照《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的哪一條款追究刑事責任,只有敘名。沒有引證。但兩個條文指向都比較明確:前者是指依照刑法關於搶劫罪、傷害罪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後者是指依照刑法關於玩忽職守罪、貪污罪和受賄罪等犯罪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我國《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中已有這些方面的立法規定,司法機關在實踐中可以靈活地予以把握和運剛。
另外,同「引證式」的分類方法一樣,「敘名式」規定方式從性質上也可以劃分為。原則性敘名式一和「補充性敘名式」兩種。《鐵路法》第65條第1款和第71條分別屬於這兩種規定方式。第65條第1款是「補充性敘名式」規定方式,它對刑法作了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時「從重處罰」的補充規定;而第71條則是「原則性敘名式」規定方式,沒有對刑法的補充內容。前者屬特別刑法規范,後者只是一般照應性刑法規范。
(三)採用了直接對刑法作出補充規定的「補充規定式」立法方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
我國立法機關口前未主張在非刑事法律中直接規定某種犯罪的犯罪構成及刑罰,但卻沒有排除在非刑事法律中對已有罪名給以某一方面單獨的補充規定。《鐵路法》第64條第2款規定:「鐵路職工與其他人員勾結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這是對鐵路職工搶奪共同犯罪處罰上的補充規定。是以獨立的條款形式作出的規定。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規定方式稱作「補充規定式」的立法方式。

Ⅳ 外國法制史名詞解釋的補充

名詞解釋:
1、 萬民法:是市民法的對稱,指適用於外國人與外國人、外國人與羅馬人所發生的法律關系的法律。

2、 采邑制:是指國王將土地分為采邑,受封者在領取采邑時向國王宣誓效忠,並履行特定的義務,繼承土地時要重要舉行封贈儀式,這就避免了下級封臣的過度發展,有利於維護國王的權力。經過這樣的分封過程,西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級關系。

3、 對價制度:對價是指締約者之間因締約行為而使一方得到利益他方遭受損失。對價制度是英國契約法中的特有制度,它是非正式契約成立的必要條件。

4、 《法律重述》:美國法學會編纂出版《法律重述》將司法方面浩繁的判例加以綜合整理,對那些尚有適用價值和效力的法律原則和法律規范加以重新闡明,然後分類編纂成冊。因此,它不是立法,並不創造新規范,只是對當時尚有效的普通法規定以條文形式加以「重述」,為法官和法學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5、 定式契約:不是相互自由協商而成立,而由經濟上強有力的一方提出,他方不能要求變更條件,只能同意或不同意。這是對契約自由原則的一種限制,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它反映了民法基本原則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變化。

6、 神明裁判:是指藉助「神」的力量來考驗被告人,以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盛行於一些古代奴隸制國家和歐洲中世紀前期封建制國家。

7、 三藏:是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淵源之一,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總稱,由律藏、經藏和論藏組成,其中以律藏的法律意義最為明顯。

8、 城市法:是指中世紀西歐城市中形成、發展、適用的法律體系,其內容一般涉及商業、貿易、征稅、城市自治及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等。它不是統一的國內法,也不是統一的國際法。它是西歐中世紀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9、 越權無效原則:是英國行政法最重要的一項原則,直接導源於議會主權原則,是指政府必須嚴格地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和范圍進行活動,如果政府的行為確系越權,法院可依法宣告政府的越權行為無效,並責令政府就其越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

10、消極公民:是由1791年法國憲法規定的一個因沒有財產,所以被剝奪了選舉資格的公民等級。

11、市民法:是羅馬固有的、僅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是在羅馬奴隸制經濟不發達的初期形成的,具有內容原始,范圍狹窄和注重形式主義等特點。

12、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兩河流域居民使用的法律制度的總稱,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因其法典用楔形文字鐫刻而得名。

13、共同海損制度:是海商法特有的制度,它是指發生風暴等緊急情況時,為挽救船員及所運貨物,船長可以決定把一部分貨物拋到海中,以減輕船隻載重,貨主所受損失由船長、船員及商人共同承擔。

14、准契約:古代羅馬債的發生原因之一,是指當事人雖不締結契約,而與締約發生同類的債務關系,跟契約具有同一效果。

15、共和八年憲法:即1799年憲法,也稱「拿破崙憲法」。該憲法重申法國廢除封建制度,實行共和制度。規定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屬於排名有先後順序的三個執政;立法權屬於受第一執政控制的議會。憲法賦予拿破崙巨大的權力,從而為其後來稱帝提供了基礎。

16、人法:是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方面的法律。

17、委身制:是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時期貴族兼並自由農民土地、迫使他們逐漸失去人身自由的一種形式。在當時普遍混亂的條件下,農民得不到國家政權的保護而不得不投靠鄰近的貴族,交出土地,為貴族盡義務。委身制對大土地佔有制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

18、衡平法:是英國特有的法律形式。形成於中世紀中期,是為了彌補普通法的不足,由大法官根據「公平」、「正義」的原則審理案件的產物,其效力優於普通法。

19、教階制度:是指規定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是教會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教會教階一般分為教皇、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統稱為大教職,下面是修士、修女等小教職。在教務方面按照級別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

20、模範法典:是指美國法學會為了促進法律的統一化、系統化,編纂了一種所謂模範法典或稱標准法典,目前這些法典雖不是正式立法,但仍為法官判案時所引用和參考,故在統一州法律方面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21、人格權:是羅馬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享有權利能力的資格,它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等三種身份權構成。其中以自由權為最高,市民權次之,家族權再次之。

22、特恩權:是指在西歐早期封建社會,國王將大片土地分封給其功臣或親信,後者不但在經濟上剝削農奴,而且在領地內享有行政和司法權,以致後來國王不得不承認這種權力,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官吏也無權進入領地行使管轄權。

23、類比:音譯格亞斯,意思是對所遇到的新問題按《古蘭經》和聖訓中的相似規則處斷,類似於近代法律中的類推原則。

24、公議:最初是指伊斯蘭宗教公社全體一致的意見,後來成了法學家對《古蘭經》和聖訓沒有規定的問題的解決取得一致意見,成了創製法律的一種方法。

25、《御成敗式目》:是日本最早的一部武家法典,是鐮倉幕府於1232年頒布的,又稱《永貞式目》。主要用於調整武士集團內部關系,是習慣和先例的匯編。

26、尊敬請求:是中世紀法國婚姻法中的一項制度。它規定,子未滿30歲,女未滿25歲,不經父母同意不得結婚;子滿30歲,女滿25歲,應向父母做「尊敬請求」之後才能結婚。第一次請求若父母不同意,一個月後作第二次請求,若又不同意,一個月再作第三次請求,若仍不同意,過一個月後即可結婚。這一制度為拿破崙法典所吸收。

27、人格減等:在羅馬法中,要能在政治經濟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成為一個享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須同時具備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三種身份權。如果三種身份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人格不完全的人,這在羅馬法上稱為~

28、判例法:是指作為人們行為之指南或法院判案之依據的法律,即先前的判決不僅對該案的當事人有約束力,而且對法院在碰到類似案件時作出新的判決亦有約束力。判例法主要是在英國的法律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29、黃狗合同:是指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強迫工人加入由企業主控制的工會的合同,它使企業加強了對工人的控制,嚴重損害了工人的利益,1935年由《國家勞工關系法》廢除。

30、法曹:在日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總稱為「法曹」,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三者的地位甚高,但對其資格的要求也很嚴,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並通過國家考試。

31、遵循先例原則:就是包含在以前判決中的法律原則對以後同類案件有約束力。具體地說就是:(1)高級法院的判決對下級法院處理同類案件有約束力;(2)同一法院的判決對其以後的同類案件具有約束力。

32、商人法:又稱商法,是指調整商人之間因商業活動所產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包括商法和海商法。

33、司法審查權:又稱違憲審查權,是指法院可以通過司法審判,審查立法機構制定的法令是否違反憲法,如果認為違憲執行即可以拒絕,使其喪失法律效力。

34、職權主義:刑事訴訟中的預審法官不但可以根據檢察官或被告人的請求調查證據,為了保護公益也可依職權主動搜集證據,這就是所謂的職權主義。這種制度多見於大陸法系的國家中,而在英美法系中則多採用消極的當事人主義。

35、教法學:是研究伊斯蘭教教法的學科,其使命是研究《古蘭經》和聖訓的基本精神,發現、解釋體現在其中的教法原則的含義,從而推導出新的法律,使伊斯蘭法能適應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社會的發展變化。

36、羅馬日耳曼法系:又稱大陸法系、民法法系,是指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融合日耳曼法,以歐洲大陸國家法、德為代表而發展起來的法律制度的總稱。

37、忠誠調查令:在美國戰後的「反共」旗幟下,美國總統於1947年簽署了調查公務員忠誠的第9835號行政命令。它規定:凡參加或同情所謂「顛覆組織」的都作為不忠誠的主要根據。

38、三權分立:是指國家的行政、立法、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不同的機關來行使,形成鼎立之勢,而不至於使權力過分集中於一個部門。這是按照孟德斯鳩和洛克的分權學說建立起來的,原則上是既要分立,又要相互制約和保持平衡。

39、種姓制:是是古代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是雅利安人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了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不同種姓在法律地位、權利與義務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會生活方面也有嚴格區分。古代印度法律堅決維護這一制度,對印度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40、貝殼放逐法:是雅典在克里斯特尼改革後不久實行,規定在民眾大會上以投票方式,指定放逐那些危害國家的分子。表決時公民在貝殼或陶片上寫下自己認為應當放逐的人名,投票數超過六千,則被放逐國外十年後方得返回。

41、日耳曼法:是指公元5至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時期適用於日耳曼人的法律,它是日耳曼各部族在侵入西羅馬帝國,建立「蠻族」國家的過程中,在羅馬法和正在形成中的基督教教會法的影響下,由原有氏族部落習慣逐漸發展而成的。

42、羅馬法的「復興」:自12世紀開始,西歐各國先後出現了一個研究,採用羅馬法的熱潮,歷史上稱為~。

43、普通法:是指從13世紀開始在習慣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全英國普遍適用的共同的判例法。

44、異端裁判所:又稱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是天主教會於13世紀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設立的偵查審判機構,以專門迫害異端,鎮壓進步思想為其根本任務。

45、糾問式訴訟:是指根據公眾告發或私人控告,法院即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

46、教會法:廣義上,泛指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各種法規;狹義上,專指在中世紀佔有重要地位的羅馬天主教的法律。

47、《人權宣言》: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頒布的,比較全面地提出了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和法制原則,是法國革命後法律制度的綱領性文件,對法國革命和法律制度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並具有深遠的國際影響。

48、武家法典:是指幕府根據武家的習慣和先例而制定的調整武士集團內部關系的基本法典。

49、委託立法:又叫授權立法,是指議會授權政府各部門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50、謝爾曼法:是美國1890年頒布的聯邦的第一部反壟斷法,禁止壟斷和對貿易的限制,為維護貿易中的自由競爭制度和市場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簡答題:
1、簡述英國的判例匯編的發展情況。
(1) 英國最早的判例叫做《年鑒》,它包括了從13世紀到16世紀的判例,對於遵循先例原則的形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它的編纂很簡單粗糙,到了近代已經不適合學習和查閱;
(2) 16世紀至19世紀出現了大量私人編纂的判例集,它們對法官判案和法學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私人編纂的判例集比較混亂,體例也不一致,不便於法律的統一;
(3) 到19世紀後期,成立了具有法人資格的「判例集編纂委員會」,使得後來的判例編纂具有了相當的權威性和統一性,這對促進英國法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簡述1946年日本國憲法的特點。
(1) 天皇僅為國家的象徵;
(2) 提高了內閣和國會的法律地位;
(3) 作了放棄戰爭和不保持武裝力量的規定;
(4) 擴大了國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

3、簡述古希臘法的基本特徵。
(1) 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整個希臘始終未能出現全境共同適用的法律制度,長期處於分立狀態;
(2) 成文法出現較早,有些還制訂得相當詳細完備,但與後來的羅馬法相比,卻大為遜色,缺乏完備、發達的法律體系;
(3) 從埃及和西亞鄰國的法律中吸取了經驗,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法律體系,對以後的羅馬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4) 缺少對法律條文或法理方面的深入研究,未能像羅馬法那樣,在理論上達到精闢的程度;
(5) 被推廣適用到各城邦在各地建立的殖民地中。
4、簡述大陸法系的主要特徵。
(1) 大陸法系系統地、直接地接受了羅馬法的影響;;
(2) 大陸法系一般不存在判例法,成文法是它的法律形式,重視法典的編纂;
(3) 大陸法系要求法官遵從法律辦理案件,法官往往通過解釋擴大適用法律條款。

5、簡述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徵。
(1) 法典在結構體繫上比較完整,一般劃分為序言、法典本文和結語三部分;
(2) 統治者有意將法律描繪為神的意志的體現;
(3) 楔形文字法律的內容缺乏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則,多半是針對某種事例、糾紛的具體解決辦法。

6、簡述雅典「憲法」民主性的特點及其局限性。
(1) 雅典「憲法」民主性的特點:
① 形式上允許一切雅典公民參與國家的日常活動;
② 大多數國家的公職人員都是選舉產生,而且集體職務多於個人職務;
③ 雅典公民能夠通過各種制度或措施來直接捍衛民主制度,免遭來自反民主勢力的破壞和攻擊。
(2) 其局限性是:
① 雅典民主制「憲法」的實施和民主制度的貫徹,實際上局限於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② 在民眾大會或其他重要機關里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奴隸主階級的上層分子或其代表人物;
③ 公職人員盡管是選舉產生,但擔任所有公職均需具備一定條件,如年齡、財產資格等等;
④ 統治集團利用各種手段,採取多種措施來限制民眾大會作用的充分發揮。

7、簡述英國近代憲法的基本特點。
(1) 英國憲法是不成文憲法;
(2) 英國憲法淵源的多樣性和分散性;
(3) 英國憲法是「柔性」憲法,其制定和修改幾乎與一般法律相同。

8、簡述羅馬法上的兩種婚姻。
(1) 有夫權婚姻,是指男女雙方按市民法的規定所發生的婚姻方式。結婚後,婦女沒有財產權,其身份、姓氏也都依丈夫而定,其地位「似夫之女」。在妻子不忠時,丈夫有權殺死妻子;
(2) 無夫權婚姻,又稱為略式婚姻。婚姻目的不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完全改為以夫妻本人利益為前提,生子、繼嗣降為次要地位。夫妻之間形式上處於「同等地位」,在雙方財產原則上彼此分開。

9、簡述在伊斯蘭刑法的特點。
(1) 沒有形成犯罪的一般概念,沒有把民事侵權責任和犯罪明確劃分開;
(2) 把犯罪分為《古蘭經》規定了固定刑罰的犯罪和《古蘭經》未規定固定刑罰的犯罪;
(3) 刑罰是很殘酷的。

10、簡述19世紀初德國在制定民法典問題上提倡和反對方的基本主張。
(1) 提倡一方以自然法學派學者蒂博特為代表。他在1814年出版了《論統一德國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書,認為只有統一法律才能實現民族的統一;要使德國興盛必須編纂用德語寫的統一民法典。他認為統一編纂德國民法典的條件早已成熟,認為立法是人們理性的產物;
(2) 反對一方以歷史法學派學者薩維尼為代表。他出版了《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一書,對蒂博特的上述意見進行批評,認為當時德國不具備制定統一民法典的條件,主張編纂一部成功的民法典必須具備完備的學識,這一條件在當時德國遠未具備。他認為法典不是理性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過早的立法只會歪曲和違背民族精神。

11、簡述英國責任內閣制的主要內容。
(1) 內閣是國家的最高管理機關,由議會平民院多數黨組成,國王任命平民院多數黨領袖為內閣首相,首相提出閣員名單,由國王批准;
(2) 內閣定期向平民院報告工作,集體對平民院負責,並受平民院的監督;
(3) 內閣必須取得平民院多數議員的信任,如果平民院多數議員對內閣的重大政策方針不予支持,內閣必須集體辭職,或請求國王解散平民院重新選舉;若新選出的平民院對內閣仍不信任,則內閣必須全體辭職,另行組閣。

12、簡述日本現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點。
日本現代法律制度是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和日本固有法的某些制度三者的結合。戰後40多年來,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日本的法律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由原來屬於羅馬日耳曼法系演變成為兼有羅馬日耳曼法系與英美法系特色的混合法系。造成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在美國單獨佔領之下,美國法成了日本移植和學習的主要對象。另外,日本因有的行之有效的某些制度,如調停與和解制度也同時並存並獲得發展。這三者的結合,就構成了日本當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點。

13、簡述《摩奴法典》的特徵。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獻,它不是由國家正式頒布,而是婆羅門教僧侶根據吠陀經典和歷來的習慣編制而成。傳說由所謂「人類始祖」摩奴所制定,故稱為《摩奴法典》。
(1) 公開確認四種原始種姓以及派生的各個種姓的等級差別;
(2) 法典以婆羅門教教義為指導思想,是該教政治思想體系的重要文獻;
(3) 將古代印度的專制君主神聖化,進一步用神權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14、簡述伊斯蘭債法的特點。
(1) 買賣契約是普遍流行的標准契約形式;(2)應嚴格履行契約;(3)禁止利息。

15、簡述英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 越權無效原則;是英國行政法最重要的一項原則,直接導源於議會主權原則,是指政府必須嚴格地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和范圍進行活動,如果政府的行為確系越權,法院可依法宣告政府的越權行為無效,並責令政府就其越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
(2) 行政行為合理主義;該原則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必須始終以公共利益和正當理由為依據。這項原則的目的在於防止政府專斷、濫用權力,要求政府始終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3) 行政程序公正正義;該原則要求政府實施行政行為的程序必須公平,尤其是當公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或行政行為直接對其不利時,首先要給公民提供反對意見的機會,政府對這些意見要給予充分考慮。

16、簡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
(1) 團體本位的法律;按日耳曼法,法律保護的中心和出發點是團體、個人行使權利、負擔義務都要受團體的約束;而羅馬法那種尊重個人意志自由,嚴格保護私有財產的特點叫做「個人本位」;
(2) 屬人主義的法律;日耳曼法只適用於日耳曼人;
(3) 具體的法律;日耳曼法不是抽象的法規,沒有一般的原則規定,而只是一些解決各種糾紛的具體辦法;
(4)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行為的外部表現;
(5) 世俗的法律。

17、簡述法國行政法的特點。
(1) 行政訴訟不是由普通法院審判,而由行政法院審判,這是法國行政法的重要特徵;
(2) 法國行政法的重要原則來自行政法院的判例;
(3) 法國行政法構成獨立的法律體系。
18、簡述《魏瑪憲法》的基本特點。
(1) 規定了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形式;
(2) 賦予總統廣泛權力;
(3) 列舉了較多公民權利並標榜社會主義原則;
(4) 被稱為經濟憲法。

19、簡述英國制定法的特點。
(1) 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制定法只居於次要地位,只起補充、解釋或重申判例法的作用;
(2) 從效力上看,英國在中世紀就確立了制定法優於判例法的原則,同時判例法的發展也不能否定製定法的效力,制定法卻可以修改普通法和衡平法;
(3) 制定法只有通過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適用,「重新肯定」之後才能進入英國法體系。如果不通過這個過程,制定法就不能變成真正的法。

20、簡述1900年德國民法典與1804年法國民法典各自體現的民法基本原則的聯系與區別。
德國民法典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和法國民法典大體一致,如私人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契約自由;過失責任等,但由於它們處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仍有若干不同:
(1) 德國民法典在維護私有制的同時又規定了一些限制;
(2) 在契約自由原則方面,德國民法典只承認意思表示的外部效力,在當事人本來意思和表示出來的意思不一致時,以表示出來的意思為准;法國民法典則注重保護當事人的本意,而不是意思的外部表現;
(3) 德國民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有自己的特色,規定了「舉證原則」。

21、簡述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基本特點:
(1) 出於政治上便宜行事的考慮,帶有大綱目的性質;
(2) 大量抄襲普魯士憲法,很少有自己的獨創;
(3) 對公民的權利自由規定得非常狹窄,實際上還要受限制。簡述外商投資企業使用土地的限制。

22、簡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點。
(1) 印度宗教眾多,影響到印度法律的結構、體系異常復雜;
(2) 宗教與法律緊密結合,兩者互為補充,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3) 公開宣揚社會的不平等,將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種群制度;
(4) 匯合法律、倫理道德和哲學為一體,法典實質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 各種法典不是由國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質的機關通過一定程序制定、頒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羅門教的僧侶貴族按社會需要和階級利益而進行編纂的。

23、簡述在中世紀的英國普通人持有土地的方式。
從理論上講,英王是英國全國土地的惟一所有者,只有他才對土地擁有絕對的所有權。其他人都是按照不同的條件在不同的名義之下保有土地,他們被稱為土地持有人或土地租借人,這些條件被稱為「土地保有條件」,依照這些條件,保有人可以使用土地,並取得收益,所謂的「地產權」就是指這種權利。當然他們要對上級領主或英王負特定的義務。

24、簡述古代亞非奴隸國家與希臘、羅馬的法律制度的共同特點。
(1) 各國的法均從習慣法開始,經過一個階段才出現成文法;
(2) 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極力維護奴隸主階級對生產資料和其他財產的私有權;
(3) 把奴隸視為物件、權利的客體,公開規定自由民之間地位和權利的不平等;
(4) 法的規范中起初都保留一些原始公社的殘余。

25、簡述1907年日本刑法典的基本特點。
(1) 基本上體現了資產階級刑法原則,但又保留了若干封建殘余;封建殘余集中表現在侵犯皇室罪上;
(2) 既反映了古典刑法學派的報應刑思想,又打上了社會刑法學派目的刑理論的印記。

26、簡述羅馬法上債發生的原因。
(1) 契約,包括要式契約和要物、口頭、文書、合意契約等;
(2) 准契約,是指當事人雖未簽訂契約卻發生與契約同樣後果的行為,如無因管理、不當得利;
(3) 私犯,包括盜竊、強盜、對物私犯和對人私犯;
(4) 准私犯,是指法定私犯之外的那些侵權行為,如法官瀆職行為造成的損害等。

27、簡述1804年法國民法典所確立的基本民法原則。
(1) 私人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原則;它強調對私人所有權的保護,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
(2) 契約自由原則;這體現了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僱傭和剝削勞動力的願望;
(3) 過失責任原則;這有利於刺激資產階級向外開拓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使之能夠在最小的風險下獲得最大的利潤;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這反映了古典自然法學派的思想,也是對封建時代等級專制的強烈抨擊,具有一定進步性。

28、簡述1900年德國民法典的特點。
(1) 在貫徹資本主義民法基本原則方面已有若干變化;
(2) 規定了法人制度,關於人身僱傭的條文在法典中具有一定地位;
(3) 規定了較多的共同條款以適應發展的需要;
(4) 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
(5) 法典以講求精密、科學、嚴謹著稱,但失之於艱深難懂。

29、簡述英國現代憲法的變化。
(1) 《退位法》和《攝政法》的制定;
(2) 議會和內閣之間實際權力的某些調整,委託立法的增多;
(3) 選舉制度的改革;
(4) 兩黨政治的加強;
(5) 文官地位的提高。

30、簡述美國《統一商法典》的特點。
(1) 法典適用的對象與傳統的商法典不同;傳統商法適用的對象只限於商人,而美國統一商法典既可適用於商人,也可適用於一般的民事買賣行為;
(2) 法典以買賣為中心,只涉及動產交易,因而內容範圍較傳統商法的范圍為窄;
(3) 法典靈活實用,不拘泥於普通法的傳統原則。

論述題:
1、試述美國法律與英國法律的關系。
(1) 美國法採用了英國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的傳統形式,還繼承了英國法的概念和許多法律原則。美國也像英國一樣沒有公法、私法以及民法這類法律概念,民法的內容在美國法中也像英國法那樣分為財產法、契約法、侵權行為法、信託法等獨立的法律部門;
(2) 美國法律與英國法律之間存在著淵源關系,英國法是美國法的歷史淵源,美國法有許多基本制度都來源於英國法。英國的判例法和制定法,凡是符合美國國情的,都被作為美國法的淵源或勸說性淵源。

2、試述德國法西斯專政時期刑法的主要特點。
(1) 拋棄了「罪刑法定主義」原則;主張如果某種行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處罰的,法官就可以使用類推的原則,承認法官在審判中高於立法者的地位;
(2) 用「意思刑法」(危險刑法)代替「結果刑法」(侵害刑法);認為刑法懲罰的對象不一定要有犯罪的行為和犯罪的結果,只要有犯罪的意圖、思想就要受到懲罰;
(3) 貫徹反動的種族主義;
(4) 刑罰殘酷;法西斯刑法恢復了中世紀的野蠻刑罰――去勢,並使獲得廣泛的運用。

3、試述日耳曼法對西歐法律發展的影響。
(1) 對西歐封建製法律的影響。
以日耳曼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習慣法在西歐封建社會中始終是一種普通適用的重要法律,羅馬法雖然在中世紀歐洲也是一種重要的法律,但只有補充效力,只是在習慣法沒有規定時才加以引用。從兩種法律的效力來看,習慣法仍高於羅馬法。
(2) 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的影響。
近代資本主義法律吸收了中世紀封建法律中的許多制度,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的制度,其中包括習慣法制度。這樣,日耳曼

Ⅵ 判斷正誤: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

對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指導農事的一種立法,這種說法是正確的,24節氣古代就是用於農業的。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6)補充立法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准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根據氣候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

「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如果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Ⅶ 法律基礎知識:這兩道題有什麼不同

二道題目來,其本質是一源樣的。

一、二題考察的知識點是一樣的:

即立法活動與法律整理的區別。判斷的關鍵是法律是否產生、廢除或改變了。

二、屬於立法活動范疇的是:(創設新法、廢除舊法、修改、補充法律等)

1、法的制定

2、法的修改

3、法的廢除

4、修改、補充法律條文

三、屬於法律整理范疇的是:(不產生、廢除或改變法律,只是整理一下)

1、法的匯編

2、法的解釋 (此選項容易引起歧義,此處應指學理解釋)

3、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

4、法律編撰

熱點內容
柳江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3-31 09:40:50 瀏覽:454
德州司法拍賣 發布:2025-03-31 09:10:47 瀏覽:940
懸吊法治痔瘡 發布:2025-03-31 09:03:00 瀏覽:187
廈大知識產權研究院法律碩士名單 發布:2025-03-31 08:35:08 瀏覽:580
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條例案例 發布:2025-03-31 08:35:02 瀏覽:330
保證書怎麼樣寫才不起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1 08:33:32 瀏覽:902
微信照片沒有原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3-31 08:29:54 瀏覽:21
警用裝備法規 發布:2025-03-31 08:27:16 瀏覽:499
人民法院和人民法院的關系 發布:2025-03-31 08:12:14 瀏覽:427
2010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刑法 發布:2025-03-31 08:07:36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