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是法治的前提
1. 實現「法治」的前提是 A.法制 B.德治
實行法治的前提是保證有法可依,,不是法制或者德治。
法治中國,立法為先。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說:「法治通常包含兩重含義,即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首先必須有法可依。這就要求在立法先行的同時,注重提高立法質量,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法律部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統帥,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大法律部門組成的統一整體。
在立法實踐中,各個法律部門的發展並不平衡。有的比較完備,有的相對薄弱,有的還有空白,如行政程序法、機構編製法、部門組織法、財產申報法、預防腐敗法等規范公權力的法律尚未出台。即便較為充實的法律部門,也需要根據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立、改、廢。
(1)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擴展閱讀:
健全立法體制。充分發揮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主導作用,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利益法律化傾向,必須健全立法體制。
要充分發揮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的立法職能。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大立法工作更加繁重。與外國議會不同,全國人大和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會期較短,間隔較長。
而專門委員會作為常設委員會,可以在人大及其常委會閉會或休會期間,不間斷地開展法案的研究、擬定和審議工作,故國外學者又稱其為「行動中的議會」。同時,專門委員會長期聯系「一府兩院」對口部門工作,由專門委員會牽頭起草法律,更有針對性
2. 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
3、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4、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建設法制中國為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針對法律制度缺乏的問題,中國的法制建設首先從立法開始。現在,中國已經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領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說依法治國的基礎已經具備。輔以「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則可落實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針,實現——法治中國的奮斗目的。
(2)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在日新月異的改革時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義,折射出社會和諧發展對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黨面對新形勢的鄭重宣示。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黨對人民的庄嚴承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為導向,以法治鞏固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利;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規范社會行為的核心價值觀,為建設法治中國打牢群眾基礎,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注入澎湃動力。
3. 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
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4. 德治是法治實現的前提這句話對不對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要著力於發揮好法律與道德各自的獨特功能與作用,取長補短而達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最終實現法律與道德同頻共振的社會善治。德潤心,法治行,心主行。
國家對社會利益關系的有效協調,需要法律與道德無縫銜接,內外兼治、剛柔相濟,以促進社會成員既有德心又有法行。
(4)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擴展閱讀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根本問題在於尋求法律與道德如何有機結合而實現融通互補,以避免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法律與道德的沖突。
一旦法律規定與道德倡導的原則和精神相悖,就會模糊社會成員的道德價值標准,瓦解社會成員的道德信念,削弱社會成員的道德意志,引發道德混亂,加劇道德沖突。
對於社會上一些違背道德的惡行,一旦道德自身難以遏制,法律就要及時給予嚴厲懲處,以實現「矯正性公正」,否則,惡行就會產生消極示範而蔓延。這無不表明,在文化多樣、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中,只有在法治框架下才能講好德治。
與此同時,加強法治建設,也不能忽視道德的教化作用,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環節,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嗎
前提是民主。
不管如何法制和法治,如果我一個人能軟控硬控規則制定,那法制是我的法制,我來制你而已。你覺得這樣的法制對人類發展進步,對民族發展進步,有多大意義?
6.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前提是什麼
我前幾天就做了這個題,哈哈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執法必嚴 D.違法必糾
答案是---有法可依專 .因為我國的社會法制還不夠健屬全,碰到有些特殊的問題,沒有法律條例來這樣解決或者說法律條例沒有解決這樣案件的成文規定.只有法律制度健全了,碰到什麼問題都有成文的條例了,事情就好解決!
7.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條件,法治是法制的實現保障"
法治是 動態的,是 治理國家和 社會事務的方法和 原則
而法制是 靜態的 ,是指一個國版家的 法律和制度。我權 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法學家董必武先生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 法律和制度就是 法制」
法治是 與人治相對應的治國方略。而法制強調的 是 完善法律體系,
所以法制不是 法治的 前提。
8. 一般的說,實行法制的社會必須具有一些前提條件
民主。
否則法制也好法治也好沒區別,都是我來治你。
只有民主,才是共管共制的基礎。否則要法律干什麼?
9.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備的法律法規推動憲法實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務。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自覺把憲法的基本精神貫徹到立法的全過程,堅持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遵循憲法確立的制度和原則。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著力提高立法質量,為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9)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和完善的過程,也是道德與法律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貫徹到立法的各個具體環節。
在制定立法規劃時,應保證立法思路在整體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具體立法實踐中,應結合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通過立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
如通過立法確立相應的國家榮譽、國家獎勵等制度,有針對性地弘揚愛國、誠信、敬業等價值觀。運用科學方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尺,對多種利益、多種價值進行取捨。
選擇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立法策略,充分發揮立法的指引、宣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