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完善法治

完善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8 06:55:40

① 社會保險法治的完善還需從哪些方面努力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版要依法行政,司權法機關要公正司法。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第五、要把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結合起來。

② 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建設對推進依法治國方略有何作用

不斷完善法抄律制度建設對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作用:
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建設對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根本前提,依法治國必須制度化、法律化,以法治代替人治。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必須依法辦事,不能因人而變;依法治國的主體屎廣大人民群眾,人民掌握著國家和社會的權力,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體現自己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藉助法律手段以視線堆國家和社會的管理。

③ 怎樣完善我國法治建設

以下幾方面: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這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 國現行憲法的規定, 國的民主制度主要是:(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 國的根本政治制度。(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 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其組織形式是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人民團體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是 國實現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維護祖國統一的基本政治制度。(4)「一國兩制」方針。它是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實現香港、澳門回歸與和平統一台灣的基本方針。(5)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它是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其他民主形式在內的廣泛的基層群眾性的民主自治制度。這些民主制度都是 國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國特色;它們涵蓋了 國各民族、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各階層人士在內,具有廣泛的民主性;它們既是馬克思主義與 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 國長期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符合 國國情、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民主與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都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實行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國的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3)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國法制是符合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統一法制,任何地方和部門都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 國法制的一項基本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團體和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也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5)依法行政。各級政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必須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努力為人民服務。(6)司法公正。 國的司法機關要嚴格依法行使獨立的審判權和檢察權,維護司法公正,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7)違法必究。公民、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嚴格遵守法律,對違法行為必須依法予以追究。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方向和性質具有決定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證。離開了黨的領導,就談不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堅持黨的領導的內容主要是指:(1)堅持黨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黨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2)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3)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支持人大、政府和政協履行職能;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4)加強對領導幹部的監督,使他們增強憲法和法律意識,成為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的表率。

今年是公安部黨委確定的「基層基礎建設年」,也是三年「三基」工程建設的開局之年。開展「三基」工程建設正是按照當前消防工作和部隊建設實際,面向新時期、站在新起點、確立新目標、實現新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入貫徹「二十公」會議精神、全面實施「161」工程建設以來再一次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消防工作和部隊建設提出了更嚴、更高的要求,我國的消防事業也會藉此東風步入快速發展的車道,而與此相匹配的法律體系建設確顯得相對滯後,如何使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消防事業的快速發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則是我們當前應該考慮和研究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和社會實踐調查談一點粗淺的感受,以求拋磚引玉。
一、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消防事業發展的相互關系
馬克思曾說:「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一旦不再適應社會關系,它就會變成一疊不值錢的廢紙。」 鄧小平同志在全面總結中國「文化大革命」前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沒有制度化、法律化的教訓時,曾多次反復強調要「完備法制」,並且進一步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當前,隨著新憲法的頒布和實施,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和法制建設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此,高屋建瓴,全面規劃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和馬克思主義法學體系,正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合乎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客觀發展進程的必然通途。進入二十一世紀,消防這個日益被人們關注的事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快速發展, 並且與人民的生活和安居樂業息息相關,如何讓法制建設切實為快速發展的消防事業保駕護航,這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問題。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從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全面布置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明確提出了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向和措施。這表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將持續穩步發展,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向全方位、多層次方向發展。「經濟的發展屬於經濟基礎范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又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發展決定消防工作的法制,而消防法制又反過來服務於經濟發展。消防,這個關繫到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職能工作,面臨著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如何以改革的姿態、進取的精神,在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新路子、新對策、新方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消防事業發展的基礎,消防事業的發展對法制建設反過來又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 快速發展的消防事業呼喚滯後的法制建設和法律體系的盡快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同時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讓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據統計,到目前為止,除現行憲法和四個憲法修正案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00多件現行有效的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50多件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7500多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現在,在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民主法制建設取得的這些成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④ 如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健康成長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些論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對於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企業而言,其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從外部環境看,首先,法治的完善將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是企業最需要的。在這個競爭環境中,各類市場主體可以公平地、有序地參與競爭,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公共資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化,企業的經營成本特別是政策和法律風險成本將有效降低。其次,法治的完善將為企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當前,企業轉型升級面臨三大關鍵障礙:包括交易成本在內的綜合成本高,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不完善,缺乏足以有效支撐轉型升級的金融體系。法治的完善不僅可以通過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觀念的加強有效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還可以完善金融法制,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使金融體系向創新友好型發展。特別是可以通過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比如,針對「山寨泛濫」等「痼疾」,實施更加嚴格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比各種其他形式的獎勵和補貼對創新的激勵作用更大、更直接。
除去外部環境,就企業自身而言,法治不僅是一種科學、合理的社會治理方式,其所具有的規則的科學合理性、可預期性等特徵,對現代企業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只有擁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保持這種競爭力優勢,需要企業依法完善其治理結構,實現決策機制科學化、合同訂立合法且規范化、激勵機制長效化。唯有按照合法經營、規范經營、有序競爭的方式經營企業,才能有效避免市場中的法律風險,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並以制度化手段保障此種競爭力得以延續,從而使企業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法治興則國家興、企業興。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穩定、和諧、有序的法治環境,依法治國將強化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讓企業得到更公平的生存空間。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中良性發展、良性競爭,企業的發展將更有活力,也會發展

得更好。如何建立和完善這一法治環境,需要社會外部環境和企業內在機制的良性互動。從外部來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時機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有利於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企業自身而言,要在理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礎上,以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為目標,推進現代企業的法制建設。比如,強化企業自律性,促進企業法治水平提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要求,理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同時立足公司法人制的建立與完善,建立與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司化經營模式,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構,建立所有者、生產者、經營者相應獨立、相互制約的治理格局,建章立制,加強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的建設,努力實現依法治企,進而推動整個市場經濟的法治建設。再如,完善企業法律監督機制。各企業要切實加強內部監督和法律風險控制,建立法律顧問參與企業決策、規章制度制定的工作機制,逐步使企業法制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總之,只有社會、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在完善法治建設上齊下功夫,才能真正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⑤ 「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為什麼要不斷地修訂、完善相關的法律

因為法律永遠落後於現實。
這倒不是因為立法者學識不夠,而是因為社會在進步,版新的事物權層出不窮,立法者在立法時根本認識不到或者還沒有找到規范的門道,導致法律不完善。
還有就是因為人的認識也是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有些事情以前不需要規范,可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不適用,導致必須要重新修訂。

⑥ 中國何時成為真正的、完善的法治社會

那得需要強有力的監管機構,和完善的執法記錄體系。這樣可以有效記錄執法者行為規范和事實真相,有些保留證據日後評判。強力的監管機構可是讓那些執行者不能隨性而為,以法為准判別事情的性質。

⑦ 結合我國現實案例,談談如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多做事少說話,多說話多規范惹人厭,多說話不做到人民怒。 ,故應該多結合自我,努力給人民發言權參與權,首先規范人民與ZF之間的義務,這樣就OK了。所謂法律,...

⑧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建設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抓住關鍵,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加強法治建設。

第一: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逐步做到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國家意志來實現領導,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確保法治建設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第二:人大發揮主導作用 。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級黨領導下,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把法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體系也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組織實施體系。在組織協調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時,扎扎實實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 。行政機關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也是機構和人員最多的部門,大部分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法治建設中佔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優化經濟環境、增創法治優勢的關鍵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樣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環節。應該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法治建設中處於執法主體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其范圍是廣泛的,可以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協商討論和批評建議進行監督,通過會議、視察、調查、提案和建議案等多種形式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

第五: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不論干什麼工作,搞任何事情,開展何種活動,只有群眾支持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們抓法治必須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並把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總的思路交給群眾,請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獻計獻策。

拓展資料:

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在現階段,必須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辦法,切實加強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和規范法治工作機制,認真搞好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完善以什麼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備的法律法規推動憲法實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務。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自覺把憲法的基本精神貫徹到立法的全過程,堅持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遵循憲法確立的制度和原則,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開展立法活動,確保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切實維護憲法權威。

(9)完善法治擴展閱讀:

維護憲法的權威必要性: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憲法是制定法律和完善法律體系的根本依據,任何立法活動都應當遵循憲法的要求,在憲法范圍內進行。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維護憲法的權威。要充分認識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切實發揮憲法的統領作用。涉及法律變動的改革與決策,必須符合憲法原則,在憲法上找到依據。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必須在體繫上做文章。應遵循法治規律,圍繞憲法構建法律體系。在現有法律規范的基礎上,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形成一個上下有序、前後銜接、內部和諧、外部規范的法律規范體系。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改革對立法的需求日益增強,立法任務日益繁重。

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要高度重視憲法的統領作用,防止立法沖突和越權,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應著力完善立法備案審查和監督制度,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確保法制統一,切實保障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熱點內容
江西省水利工程條例 發布:2025-04-30 17:22:18 瀏覽:283
江蘇省司法廳官網 發布:2025-04-30 17:13:02 瀏覽:525
唐嫣發律師函 發布:2025-04-30 17:12:41 瀏覽:306
我國民事訴訟法最新的修改是在哪一年 發布:2025-04-30 17:10:45 瀏覽:564
勞動法辭職延期 發布:2025-04-30 16:45:02 瀏覽:49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考題 發布:2025-04-30 16:30:19 瀏覽:109
企業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4-30 16:27:04 瀏覽:719
合同法第54條的相關案例 發布:2025-04-30 16:25:40 瀏覽:737
山東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30 16:20:51 瀏覽:826
勞動工傷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4-30 16:11:25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