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

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1-09 19:29:14

A. 如何理解法治、憲治之間的關系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國政,管理社會。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清末的憲政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實行憲政之前,慈禧太後為保證其權力捏造出了「預備立憲」這一過程,理由是大清臣民不具備民主意識,需要用很長時間培養。顯示出憲政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2憲法極其保守:a憲法由封建統治者制定,從名稱《欽定憲法大綱》就可看出。
b欽定憲法大綱是參照當時世界上最保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制定的。
c從內容上看,憲法完全是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制定的。欽定憲法大綱共23條,前十四 條是君上大權,後面的是臣民的義務。將人民稱為臣民,就是封建殘余,而且竟然沒有規 定人民的權利。
3建立內閣制後,第一屆內閣大多數是皇室貴族,被稱為「皇族內閣」,政權完全被清朝皇室把持。
清末實行的憲政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民主思潮的傳播,但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可以看作清王朝維護其封建統治的手段。

B. 憲政的觀點

有人認為憲政是私有制度的產物,否定社會主義憲政基礎。論據如下:
1. 憲政以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為基礎。「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17、18世紀資產階級在自由主義革命時期響亮的口號,革命勝利之後的政府都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確立了這一基本原則。該原則雖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到批判,主流觀點認為政府為了公共利益在進行合理補償的前提下可以對私有財產進行徵收、徵用和限制,但其作為西方社會的根本基礎並沒有被動搖。
2. 憲政實行議會民主政治。憲政理念中不經過這種多黨競選而上台執政則沒有「合法性」。而人民民主制度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代表大會中,沒有議會黨團,不按照黨派分配席位,各政黨都無法肩負著人民的重託。
3. 憲政實行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國家政權體制。憲政國家的憲法規定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由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行使,「三權」相互獨立並相互制衡。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琛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54頁)美國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行使。國會的立法要由總統批准才能生效,總統提名的大法官要由國會批准才能上任,國會和大法官有權彈劾總統,最高法院可以對國會的立法和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進行違憲審查,以達到「三權」互相制衡。人民民主制度下的國家政權體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議行合一」,由各級人大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一府兩院」 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體現我國國家性質的最好形式。保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權威性和代表性才能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向著良性發展。
4. 憲政實行「司法獨立」及司法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中,立法機關最易受多數意志的左右,有可能利用其「多數決」的機制制定侵犯和剝奪少數人權利的法律,從而形成所謂「多數人的暴政」。為了對這種「多數人的意志」形成約束,從而尊重和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在西方憲政國家,一般賦予司法機關或獨立的憲法法院行使對國會的立法和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進行違憲審查的權力。例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通過審理具體案件審查聯邦立法或各州憲法和立法是否符合聯邦憲法。美國是判例法國家,其司法審查制度在憲法本文及其後來的修正案中並無明文規定,它是通過1803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一個案件時由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首創的,該案的判決成為判例(法律)。西方憲政國家一般還奉行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將司法機關設計成為「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在資產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關鍵時刻,由最高司法機關的投票決定勝負。例如,2001年小布希與科爾競選總統的最終結果,是由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以5票比4票決定小布希勝選。而人民民主制度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負責監督憲法的實施。司法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干涉,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和罷免。據此,我國司法機關即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應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職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堅持「依法治國、司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這種憲法和法律實施、適用、監督的制度體現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設計,行之有效,符合我國國情。「司法獨立」是憲政體制中的原則,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人民民主專政體制中的原則。二者在根本上是一種含義。都是對法治的具體實踐。
5. 憲政實行軍隊「中立化、國家化」。依據憲政理念,軍隊或一切武裝力量均應為國家所有而不能聽命於某一政黨。為保證軍隊在憲政體制中保持中立,避免軍人干政,在西方憲政國家一般規定軍隊的最高控制權應由文職機關或文職官員掌握,即對軍隊實行「文職控制」。如根據美國《國防改組法》,國防部長及其領導下的陸海空三軍部長均由文官擔任。由軍職人員擔任的各軍種參謀長僅作為文職官員的軍事顧問。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在國防部長領導下工作。多黨競選,輪流執政,軍隊不予干涉。

C. 簡述行政與憲政的關系

憲政的核心在於限制國家權力,是通過憲法確立的分權制衡機制限制國家權力的濫用。
因此,憲政國家的行政權力是有限的權力,憲政國家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
現代國家中,行政權力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相對於立法權和司法權而言,其對於公民的影響更大,所以,憲政中所謂的限權的核心就是限制行政權力。

D. 怎樣理解憲政與民主、法治、人權的關系

法治與人權
狹義的法治認為法治本身並不提供「公正」,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實質的法治擴展了狹義的概念,包括某些與此相關的個人的實質性權利。這個擴展則在法理上承認天賦人權,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國家,人權才能獲得保障。就人權保障而言,法治則使普世價值的人權和各國憲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權利不受來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狹義法治比實質法治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法治與憲政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實踐。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在憲政國家,政府和公民的行為都是有邊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為世界是公共部門,相對來說公民的行為世界稱作公民社會。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即有限政府),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憲法強調法律具有凌駕於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憲政。
法治與民主
法治原則要求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對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權力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為如果不是透過民主機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淪為政府權力對人民的統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權力,這並不符合完整、正確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說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實質內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間接(透過民選的議員、代表)制定各種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別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虛設。因此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包含了落實法治原則。
法治對民主的保障與人權一樣是通過實質法治體現的。狹義法治並不包括民主內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發生實際效力的方法。

E. 憲政與法治的關系

憲政是一切來以政權利益為自導向來治理國家,就是統治階級是一個政黨或者一個組織,是少部分人,他們是管理者,犯錯沒有罪,被統治階級是廣大老百姓,只要犯錯就要治罪。法治的概念就是人人當家做主,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國家管理,每個人犯了錯誤都要依照法律進行懲罰。

F. 劉飛宇的發表論文

1、劉飛宇:《從檔案公開看我國行政信息公開制度的完善》,法學評論,2005年6月
2、劉飛宇:《進入診所搶劫能否構成入戶搶劫》人民檢察,2005年6月
3、劉飛宇:《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是否享有許可權》,檢察日報,2005年8月
4、劉飛宇、武豐:《重起爐灶 不如挖掘已有資源》,工人日報,2005年10月
5、劉飛宇、張步峰:《自由主義抑或是決策主義——1954年憲法制定權分析》,《1954年憲法研究》
6、劉飛宇、石俊:《語言權的限制與保護——從地方方言譯製片被禁說起》,《法學論壇》2005年12月
7、劉飛宇:《「黃碟」案的法律分析》,公法評論,2005年12月;
8、胡錦光、劉飛宇:《2005年行政法學研究綜述》,法學家,2006年1月
9、劉飛宇、張步峰:《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的性質論析》,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3期;
10、劉飛宇:《行政信息公開與個人資料保護的銜接——以我國行政公開第一案為視角》,法學,2005年第4期;
11、劉飛宇:《對於「河南地域歧視案」的規范分析》,法制日報,2005年4月28日
12、劉飛宇:《對於刑法中剝奪政治權利的憲法學思考》,法學家,2005年第1期
13、劉飛宇:《死刑犯接受采訪的背後》,方圓法治,2005年2月,總第144期
14、胡錦光、劉飛宇:《2004年行政法學學術研究回顧》,2005年第1期,法學家
15、劉飛宇:《論知情權的請求權能》,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16、劉飛宇:《論知情權的請求權能》,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2005年第1期;
17、胡錦光、劉飛宇:《從行政許可法看辦學許可制度的完善》,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第15、16期
18、劉飛宇:《新東方》,《對行政賠償先行處理程序的思考——兼論國家賠償法的修改》,2004年第9期;
19、劉飛宇:《論行政信息公開制度在當代中國的價值——沿著韋伯的思路》,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創刊號),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編,2004年第一版
20、胡錦光、劉飛宇:《2003年行政法學研究綜述》,法學家,2004年第1期;
21、胡錦光、劉飛宇:《行政法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年鑒,2003年10月;
22、劉飛宇、張步峰:《從一個案例看行政公開制度的缺陷》,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23、胡錦光、劉飛宇:《國家行為的判斷標准》,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約七千字。
24、胡錦光、劉飛宇:《2001年行政法學研究綜述》,法學家,約九千字
25、胡錦光、劉飛宇:《「規定」及其行政復議探析》,法學研究,約九千字
26、劉飛宇:《縣級行政組織法論》,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約三萬字
27、趙奇、劉飛宇:《知情權初探》,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約九千字
28、皮純協、劉飛宇:《我國行政公開制度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法學雜志,約九千字。
29、皮純協、劉飛宇:《The question and solution of FOIA of China》,,約九千字
30、劉飛宇:《知情權基本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慶論文集,約四萬字
31、劉飛宇:《內地、澳門情報公開制度比較研究》,澳門公共論從,約一萬字
32、劉飛宇:《論聽證當事人》,浙江行政學院學報,約八千字
33、鄂振輝、劉飛宇:《商業性言論的法律保護》,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約九千字

G. 法治,憲政的區別

法治可以是一切以政權利益為導向來治理國家,就是統治階級是一個政黨或者一個組織,是少部分人,他們是管理者,犯錯沒有罪,被統治階級是廣大老百姓,只要犯錯就要治罪。憲政的概念就是排除特權階級的概念,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國家管理,每個人犯了錯誤都要依照法律進行懲罰。
以此同時憲政與法治具有雙重關系。一方面,法治是憲政的一部分,也是憲政的必要基礎,並捍衛著憲政體制的生存和穩定;另一方面,憲政反過來又保證了法律的內容和形式的公正,維持法治與人治之間的平衡。
憲政是建立在憲法至上、分權、制衡、司法獨立、憲法司法、司法審查及保障個人權利基礎上的政府體制,而法治則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為基礎的一種法律體系;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對政府權力構成透明的、穩定的和理性的約束。

H. 什麼是憲法與憲政它們與法治之間有何聯系與區別

1、關系不同

憲政含義是指導憲法制定或推動憲法實施的實踐,所以憲政是制定憲法的基礎。

2、含義不同

憲政含義是建立並推動特定類型政治制度的實踐,這類制度一般包含了有限政府、權力分立、代議民主、司法獨立等政治原理;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8)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擴展閱讀:

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後,將憲政從政治口號變成了政治制度,但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英國推崇議會至上,擁有不成文憲法,到2010年才設立最高法院;美國在1787年即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具有成文憲法、剛性憲法等特點,突出總統權力,是較徹底的「三權分立」國家。

長期以來,某些西方國家為實現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目的,單方面將自己的政治模式宣布為憲政典範,將自己的民主形式包裝為憲政民主,據此指責、攻擊與其政治制度存在差異的國家,並試圖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文化傳導和價值輸入。

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能簡單套用「憲政」這一概念。我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並長期執政,不能用所謂「憲政」架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我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同西方所謂「憲政」有著本質區別。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自身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就包括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

I. 林鴻潮的學術成果

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制保障」子課題(2009);
2.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行政緊急程序研究」(2008)。 以時間為序:
1.《行政許可法條文精析與案例解析》(參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應急法制論》(參編),法律出版社,2005;
3.《法治視野中的行政指導》(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釋義》(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5.《行政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依法行政理論與實踐》(參編),中國工商出版社,20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釋義》(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8.《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副主編),科學出版社,2008;
9.《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指南》(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10.《領導幹部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講座讀本》(合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11.《大城市應急法制建設探索》(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12.《案例行政法教程》(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3.《應急管理案例研究》(副主編),研究出版社,2009;
14.《突發事件應對法制度解析與案例指導》(參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15.《共和國六十年法學論爭實錄》(行政法卷)(參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16.《地方層面突發事件應對的法律規制》(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17.《公共應急管理機制的法治化》(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以時間為序:
1.《論當代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法商研究》2004第5期;
2.《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的法律問題研究報告》,《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3.《人權入憲後我國行政法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4.《人權入憲後我國行政法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5.《將「拍違照片」選作處罰證據何過之有?》,《法制日報》2005-1-13;
6.《行政機關藉助市民力量取證,證據是否有效》,《人民檢察》2005年第4期;
7.《試論信訪的功能收縮與制度重構》,《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8.《2003年中國行政法治發展報告導言》,《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第1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9.《美國政府績效與結果法述評》,《行政法學研究》2005年第2期;
10.《對國家司法考試制度的憲法學思考》,《時代法學》2005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7期輯錄;
11.《試論行政機關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可能性》,《判解研究》2005年第4輯;
12.《論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訴訟案件的管轄》,《法學教育》2005年第11期;
13.《論民事責任在國家賠償中的適用——擴大國家賠償范圍的一種可能途徑》,《南都學壇》2006年第1期;
14.《行政訴訟制度改革中的焦點問題——目標、方案與理由》,《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5.《行政許可與計程車行業政府管制》,《經濟法學評論》(第六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
16.《人權入憲對中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的影響》,《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7.《我國公共應急法制及其研究的最新進展》,《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第3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18.《對計程車業政府管制政策的若干思考》,《今日中國論壇》2007年第9期;
19.《「執行難」就可以「不執行」嗎?》,《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11-8;
20.《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尚需跨越多重門檻》,《法制日報》2007-12-27;
21.《啟動地方執行立法 促進應急法治建設》,《今日中國論壇》2008年第1期;
22.《通往陽光政府的道路並非一片坦途》,《法制日報》2008-2-13;
23.《論公民的社會保障權與突發事件中的國家救助》,《行政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轉載;
24.《論重大突發事件國家救助的制度完善》,《中國應急管理》2008年第6期;
25.《公共應急「二次立法」應有所不為》,《法制日報》2008-3-27;
26.《論公共應急領域的地方「二次立法」》,《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27.《<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准備調研報告》,《法學》200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8年第10期轉載;
28.《信息公開地方准備不足——從蘇閩川滇數省考察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國改革》2008年第6期;
29.《政府信息公開,個別地方置若罔聞》,《改革內參》2008年第17期;
30.《反腐五年規劃18次提及「公開」的深層含義》,《法制日報》2008-6-29;
31.《消除觀念誤區和制度漏洞——法學專家專題研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檢察日報》2007-7-1;
32.《抗震救災中的公共應急法制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應急管理》2008年第7期;
33.《回顧雪災與反思公共應急「一案三制」》,《今日中國論壇》2008年第9期;
34.《公共應急「一案三制」反思》,《中國改革》2008年第8期;
35.《突發事件應對法的地方立法創新:對北京範本的解讀》,《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36.《試論危機預控的概念、功能與具體措施》,《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37.《行政規劃中的公眾參與程序:理想與誤區》,《政法論叢》2008年第5期;
38.《法治政府建設三十年回眸》,《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9-25;
39.《私車「尾號限行」合法性不足》,《中國青年報》2008-10-16;
40.《「地方政府出手拯救樓市」的法治底線》,《法制日報》2008-10-19;
41.《「尾號限行」,權從何來》,《中國改革》2008年第12期;
42.《政府信息公開的訴訟之路堵在何處》,《法制日報》2008-12-4;
43.《政府應急能力建設及其自我認知調查》,《行政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
44.《論政府信息公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證據科學》2009年第1期;
45.《行政規劃中的公眾參與程序:理想與誤區》,《理論與改革》2009年第1期;
46.《由自然災害頻發反思公共應急體制》,《法制日報》2009-2-19;
47.《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應急體制的建議》,《中國行政管理內刊 》2009年2月,清華大學《危機管理研究通訊》2009年3月(第52期)轉載;
48.《論應急預案的性質和效力》,《法學家》2009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9年第7期轉載;
49.《安置+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權益》,《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4-9;
50.《經營自主權在我國的公法確認與保障》,《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51.《我國應急預案特點及建設方針探討》,《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52.《論應急預案的異化與我國預案體系的建設方針》,《中國應急管理》2009年第7期;
53.《金融危機是促進法治政府建設絕好契機》,《法制日報》2009-6-11;
54.《行政罰款信息應予公開》,《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5-28;
55.《罰款信息公開應避免損害被處罰人社會聲譽》,《法制日報》2009-5-28;
56.《論公共應急管理機制的法治化》,《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5期。

J. 行政法與民主政治,憲政之間的關系

行政法制建設的歷史連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治、經濟與社會條件基於一定規律的發展變化。在我看來,推動我國現代行政法制發展的動因主要包括五方面:第一,市場經濟的發展。這是現代行政法制發展的最基本動因。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必然要對既有政治體制和行政法制產生較大沖擊。第二,民主政治的建設。民主政治是平等、權利等價值觀念在制度層面的反映。行政法與民主政治的聯系非常密切,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必然要全面回應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第三,法治理念的確立。法制建設,法治理念先行;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與展開,直接推動了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的快速發展。第四,信息化、網路化與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對行政法制提出新的挑戰;網路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信息的公開化和迅速傳播,這對於行政行為接受公眾的監督,促進行政管理公正、公平、公開有很大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將促進特定領域法律規范的全球化,中國尤其要正視wto規則與具體行政法制度之間的對接問題。第五,行政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化。如果說,前四個動因是決定行政法制現代化發展趨勢的"硬體",那麼,行政法學理論則是影響行政法制現代化的"軟體",我國行政法制建設不可能不受到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的影響。
http://cache..com/c?word=%D0%D0%D5%FE%3B%B7%A8%3B%D3%EB%3B%C3%F1%D6%F7%3B%D5%FE%D6%CE&url=http%3A//www%2Edaima%2Ecom%2Ecn/LW/4/daima2945/&b=0&a=2&user=

熱點內容
注冊會計師和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15 19:42:55 瀏覽:259
19經濟法基礎第四章 發布:2025-01-15 18:14:41 瀏覽:188
勞動法工資結算方式 發布:2025-01-15 18:06:43 瀏覽:147
勞動法解釋停職員工待遇 發布:2025-01-15 17:40:35 瀏覽:399
國稅局政策法規科職責 發布:2025-01-15 17:37:38 瀏覽:457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
毆打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17:22:22 瀏覽:578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
重慶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15 16:39:58 瀏覽:636
榆次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15 15:49:54 瀏覽:163